优秀党员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材料(优秀9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优秀党员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材料(优秀9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书记沈浩的先进事迹 篇1

11月6日晨,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噩耗传来,人们无不为失去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而悲痛万分。胡锦涛闻讯后,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请转达对沈浩同志亲属和小岗村村民的亲切慰问。”李长春、、贺国强、刘云山、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相继作出重要批示,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总结、学习、宣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精神提出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到沈浩家里亲切看望其亲属,转达中央领导同志的问候,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省委决定,追授沈浩同志“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称号。

“他有闯劲、有本事,这样的领头人我们打心眼拥护” 篇2

9月30日,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胡锦涛来到小岗村实地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视察小岗村后,对小岗村的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小岗村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这激发了小岗村更大的发展热情。为认真贯彻落实讲话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县乡经过充分调研,提出把小岗村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四型村”战略目标,沈浩带领全村人民凝心聚力,锐意进取,走上了小岗村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开始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但作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过去小岗村以大包干而著名,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否意味着否定了以前的成绩?一些人的质疑和不理解,让沈浩担负着巨大压力。为了小岗的大发展,他必须顶住压力。沈浩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优化资源,他引导农民把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出去,并建立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有3000多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土地的收益大幅度提高。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介绍,正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保证了招商引资企业的顺利进驻,让小岗村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岗村的发展又结出了新的硕果,先后引进美国GLG集团到村发展甜菊糖生产加工,建设亩甜叶菊育种基地等十多个项目;引进从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到村建设1万亩现代蔬菜生产基地;引进深圳普朗特集团到村建设生态农业园;引进“天下一碗”米线食品企业到村投资设厂;引进凤阳瑶海集团与凤阳国家粮食储备库联合投资到村发展物流仓储和粮油加工。目前,这些项目都已经签订了协议,多数已开始建设。

一个个企业的落户,无不凝聚着沈浩的心血和汗水,在GLG和从玉菜业项目建设中,沈浩带领小岗人创造了“小岗速度”:在GLG项目土地征用过程中,小岗人仅用三天时间,迁坟204座,建起公墓一处。在从玉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小岗人半天完成迁坟54座。GLG集团负责人王倩感慨地说:“他带领小岗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我佩服沈书记的闯劲!只有他才能带领小岗人创造出这样的小岗工业速度,只有他才有这样勇闯市场的胆魄!”

在带领村民推进小岗发展的实践中,沈浩深深感到人才匮乏对小岗村发展的制约,他积极创新农村人才制度,以优惠政策创造性地从安徽科技学院引进三名大学生,来到村里种植双孢菇。第一批来到小岗村的大学生苗娟现在已是团县委副书记、村党委副书记,她说:“是沈书记把我们吸引来的。”苗娟等创业大学生带动村民建起了179个蘑菇大棚,今年每棚利润达7000元,创业大学生们还和种植户共同成立了“小岗村利民食用菌合作社”,联合农民共同应对市场,大大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得到村民的称赞,沈浩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积极引导村民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养鸡协会、养猪协会等,促进农民们共享资金、技术,共同开拓市场、分担风险,村民在互帮互助中实现了共同富裕。这些创新举措,使小岗村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现在提起沈浩,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就说:“党的政策好,干部的作风也好了。沈浩来小岗村后,小岗的变化很大,要是基层干部都像沈浩这样,群众就省心了。”曾担任过村支部书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打心眼赞成这位年轻的村书记:“他有闯劲、有本事,这样的领头人我们打心眼拥护。”

优秀党员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材料 篇3

中国共产党员人数逐渐增多,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的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本文为大家介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了解优秀党员的光辉事迹。

追记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农民群众贴心人

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离世。

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如此的关注?

在沈浩去世20多天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体悟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感受到三份“请愿书”上那几百个红手印的真诚与滚烫……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

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方方正正的墓室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经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整整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一步一个脚印,沈浩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2006年秋天,98个红手印把沈浩留在了村里

20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

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对初来乍到的沈浩记忆犹新。年,猴年春节刚过,她起了个大早开始忙活。听说从省财政厅下来个干部,要住在村里,她去给他准备好铺盖。中午,韩巧兰在街上看见个身穿深棕色棉夹克,中等个头,白净脸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里走。一打听,他就是新来的书记——沈浩。

“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个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你陪我去关友林家。”沈浩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可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我就不去了。”韩巧兰心直口快。“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关友林家这顿饭,沈浩吃了。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元。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建议,自己的路能否自己修?这与沈浩的想法不谋而合。

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群众没想到的他都能想到,他就是我们的亲人” 篇4

沈浩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沈浩来小岗时,小岗有两个村民组,其中一个是东南面的大严村民组,村民住房条件相对较差一些。20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劳累一天已经休息的沈浩,想起了大严村民组徐庆山家的房子是危房,赶紧撑着雨伞冲进大雨中,由于泥路湿滑,鞋子掉了,他干脆脱掉鞋子,赤脚来到徐庆山家,动员他赶快搬出去,直到把徐庆山安排好住处才安心。此后,抓紧改造危房就成为沈浩给自己定下的一项紧迫任务。当沈浩得知国家对“三农”投入的资金在增加,敏锐反应,立即争取补助资金改建村民住房,年底,在小岗村的东南方,四幢两层小楼房的生活区拔地而起。春节前,包括徐庆山在内的26户农民,都住进了上下两层160平方米的楼房。五保户韩庆江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沈浩知道后,及时带他住院治疗,并预付了医药费用,韩庆江在医院住了38天,哮喘病得到了有效治疗。老韩现在小岗钢构厂当门卫,一个月能挣500多元钱,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他感叹地说:“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沈书记!”在小岗村,村民们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沈浩”。

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知道后,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个智障,生活十分困难,沈浩对关友林特别照顾,逢年过节都要给他家送去慰问金和年货,就连他家的被子、衣服都是沈浩送的。村民殷广勇妻子痴呆,一家四口人住着破房子,生活很苦。沈浩第一次到他家就掏出200元钱给殷广勇,并给他们家照了一张全家福。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遗孀毛凤英老大娘病得较重,沈浩知道后,及时把她送到医院,跟院长说:“老人不容易,尽管给她治疗,账我来结。”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大娘拄着拐杖说:“这拐杖就是沈浩回省城给我带来的,说碰到我时发现那根坏了,怕我跌倒了。”农历三十的早上,沈浩一开门,发现邱世兰坐在门前,以为她有什么难处,忙问什么事?老大娘说要请他吃年饭,沈浩一颗悬着的心落下了,但又不忍心打扰,连说算了算了,大娘却不依不饶:“二十多年来,我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那可不行。”面对大娘的一片真情,沈浩很感动地吃了这顿极其难忘的年饭,它饱含着一位年迈的小岗老人对沈浩的真心厚爱和最高褒奖。那天晚上9点多,沈浩才赶到合肥,家里人一直在等着他吃年饭。村干部赵家龙说:“沈书记的房门始终是敞开的,连晚上也不关,群众有事找他,随时都可以直接进到房间。他重情重义,能把一颗心捧给别人,没一点个人计较。”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华这样评价他:“沈浩事事想着群众,考虑得周到细致,群众没想到的他都能想到,他就是我们的亲人。”

“他很能吃苦,就和我们一个样” 篇5

沈浩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他不怕吃苦,不辞辛劳,带领小岗人民苦干实干,艰苦奋斗;他生活简朴,勤俭节约,从不讲究吃喝穿戴,一件羊毛衫穿得很旧,还舍不得扔掉;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模范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断健全村级各项规章制度,着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沈浩到村后了解到村民意见最大的就是村组道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在上级支持下,村里多方筹资开始修建村组水泥路。严金昌回忆说,一开始修路的工程打算对外招标,报价最少的也要四五十万元,沈浩召集村民开会算细账,感到承包给工程队花钱太多,决定由村里租机械、聘请技术人员,带领村民自己干,不仅能省钱,还能让村民参加修路挣些工钱。修路期间,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自己当小工,扛水泥、拌砂浆,由于没有经验,用手捧水泥,手被烧烂了也没叫一声苦。路修好了,大伙一合计,村里节约了近20万元。

以前的小岗村对外交通很不方便,到县城还要绕过镇里走上40多公里路,道路还是十几年前修的,路面坑坑洼洼。为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沈浩打算修一条小岗村直通省道307线的快速通道。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根本不可能——因为要跨过京广铁路修一座高架桥,为一个村修公路让火车停下来,岂不是天方夜谭?然而沈浩没有放弃,他一次次奔波于铁路和交通部门,不辞辛苦,不怕碰壁,硬是用诚心感动了人家,把项目跑了下来,206月底,小岗村快速通道正式通车,村民出行路程比原先缩短20多公里。

沈浩把小岗村的路修好了,村民的房子建好了,村里村外治理的像城里一样。而6年来,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始终住在村里一间2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内,“他一直住在那间房子里,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衣服都放在床上和椅子上。每月交600元钱在村民马家献家搭伙。”关友江说,他看着沈浩生活条件简陋,几次喊沈浩去他家食宿,都被沈浩婉言谢绝:“我一个人,怎么都好凑合,不能打扰你们一大家子!”与合肥舒适的小家相比,沈浩在小岗的所有条件太艰苦了。妻子来看他,见到这样艰苦的条件,难过得流下眼泪。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说:“沈书记特别能吃苦,有时在村民组工作来不及回家,走到哪都能将就吃一点,即使遇到剩菜剩饭也不在乎,端起来就吃,村民都很感动,都把他看成自己家里人。”致富能手严德友说:“沈浩在我们小岗从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他和我们一起吃住,一起干活,就和我们一个样。”

“他是累倒在小岗村的,请让我们给他立座雕像” 篇6

沈浩党性观念、组织纪律性强,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甘愿舍小家为大家,不计个人名利,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小岗。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与沈浩是铜陵财专校友,他回忆说,沈浩在校期间,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曾先后获得“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毕业前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省财政厅工作后,沈浩养成了开拓创新、勤于思考、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并且很快成为机关业务骨干。底,按照省委的部署,财政厅要选派一名优秀干部到凤阳县小岗村任职,厅党组立刻想到了沈浩,找他谈话时,他二话没说就爽快答应了。当时,同事们都担心,他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妻子在银行工作还十分繁忙,长时间到基层去,家里怎么办啊?可沈浩什么也没有说,克服了种种困难,安顿好家里事情后,及时赶到小岗村,在小岗,他是没日没夜地干。由于妻子工作十分繁忙,自己又长期照顾不到家,夫妻俩不得不放弃合肥良好的学习条件,把女儿送到老家萧县读书,这也是他感到对女儿最愧疚的。沈浩还十分孝顺,在他去小岗村之前,每年春节放假总是回老家陪母亲过年,可到小岗村后,他每年年三十都坚持先陪五保户、孤寡老人,然后再赶回去和家人团聚。村民杜永兰说:“他在小岗村6个年头,几乎天天都在为村里忙,哪一年都是大年三十才回家,年初二就赶回来,这样的好干部哪里找!”

初,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就要结束了。用三年时间向党组织,向小岗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答卷,与小岗人朝夕相处并为小岗村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沈浩,就要回省城了。此时,如果他回到省城机关,将会把基层锻炼形成的好作风带回机关,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而且从家庭考虑,他也应该尽快返回,年近九旬的老母亲望眼欲穿地盼他归来,辛劳的妻子多么渴望他回家团聚,女儿的学习十分需要父亲的点拨和照料。每想到这些,他恨不得插翅飞回合肥。然而,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在沈书记完成三年选派任务前夕,我们就决定向组织建议把他留下来。”

底,98户农民像当年搞“大包干”那样,按下鲜红的手印,到省委选派办和省财政厅要求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工作,带领大家再干三年。面对小岗人庄重而珍贵的红手印,组织上很慎重,充分征求沈浩本人意见,沈浩十分矛盾,毕竟家里有很多困难,再干三年,感到对不住家人,家里也未必同意。但是,面对98颗鲜红的手印,面对组织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小岗村刚刚步入发展的正轨,他实在难以割舍。经过痛苦抉择,沈浩决定为了“小岗”,牺牲“小家”。他说:“在小岗待了三年,习惯了。再留几年,与大伙儿再努力干几年,小岗村未来发展的基础应该更扎实。”

到12月,沈浩在小岗村第二个任期就要结束了。越临近这个时间,小岗村民心情越矛盾,想继续挽留他,但考虑他长期远离家庭又于心不忍,为了小岗村的发展,他们还是再次按下186颗红手印……在沈浩去世的三天前,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对他说:“沈书记,现在三年又到期了,我们还想留你再干三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说到这,严金昌老泪纵横:“没想到他真的永远留在了小岗。”沈浩的哥哥沈明儒说:“沈浩中秋节回家时跟我讲,‘小岗的发展已迈上了快车道,如果组织要我再留下,我一定愿意带领小岗人民再大干几年,把农村改革第一村建设成全国的强村、富村!’”

沈浩,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开拓进取的步履一刻也不曾止歇。直到沈浩去世,他的案头还摆放着一张《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科学发展观学习及组织建设、小岗村敬老院工程、GLG用地遗留问题的处理、从玉菜业奠基仪式筹备及遗留问题处理、村庄整治等12月30日前完成以及坚持常抓不懈的11项工作……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说:“前段时间,沈书记和我说他近来胸口闷,等有时间到我爱人所在的医院去查一查,可是一直都没有时间,没想到他就这样离开了,他是累倒在小岗村的,村民们都积极请求给他立座雕像。”

“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篇7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沈浩在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选派单位省财政厅党组的大力支持下,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他获得了党组织的肯定,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在视察小岗村时,当得知沈浩是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五年的,连声说好,并勉励他:“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沈浩的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2007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优秀选派干部标兵;2008年,先后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授予“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称号,被授予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同时,在由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民日报社等10多家中央新闻单位主办的“2007年全国农业十大新闻暨第七届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中,获得唯一的“特别奖”;2009年,被第九届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授予“优秀村官特别奖”。最让沈浩欣慰的还是组织的肯定,小岗村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如今,沈浩虽然走了,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在沈浩到小岗村以后,一直和他联系紧密,在工作中结下深厚友谊,这些天来,每提到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都不禁潸然泪下,他动情地说:“沈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人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小岗人民、凤阳人民,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2009年11月8日,沈浩同志追悼会在县政府礼堂举行。巨幅唁联“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格外醒目,小岗村数百位村民自发从20多公里外赶来,见到遗像不少村民泣不成声。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卧病在床,不顾劝阻,硬要家人把他搀扶到县城,要见沈浩最后一面,他激动地说:“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怎么能不来送送、见他最后一面呢?”邱世兰边抹眼泪边用手中的拐杖把地捣的咚咚响:“我老了没用了,要能用我的命把这好孩子换回来就好了!”从追悼会场到殡仪馆沿途数里,成百上千的群众肃立路旁,洒泪泣别。“沈书记一路走好”、“沈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沈浩永远和小岗人民在一起”……人们手中的一幅幅白纱黑字的条幅寄托着对沈浩的崇敬与哀思。“沈浩,回家吧!”“爸爸,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说年底回家的吗?”在沈浩遗体告别仪式上,沈浩妻子王晓勤和女儿沈王一的声声哭喊让在场的干群无不潸然泪下。他虽然没有回到他温暖的小家,但他已融入了一个用大爱筑就的“大家”。

当沈浩骨灰在上千名干群的护送下回到小岗村时,前来为沈浩同志送别的群众,把道路两边围得水泄不通。目光随着灵车而动,眼里饱含着泪水,不忍永别。小岗的村民在流泪,赶过来的七里八乡的群众在流泪,忙着用相机、摄像机记录这一切的记者们也在流泪。计划在小岗投资的博园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文雅从深圳赶来,在沈浩墓前泣不成声,她原本和沈浩约好到合肥办理项目落户小岗有关手续的……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说:“沈书记留下的工作,我们村‘两委’干部要带领群众继续干下去!”

沈浩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事业,离开了他所深深挚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他一串串不平凡的足迹,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业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他忠于党的事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我们要以沈浩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安徽崛起,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优秀党员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材料 篇8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不收回,邪气滋长,正气难树。敢不敢收?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至今还拄着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

五保户韩庆江那天突然发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如今一月能挣500多元;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浩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

“这样的干部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道出了小岗人的心声。

穿行凤阳乡间,如同穿行在乡土中国的千年沧桑。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饥饿中崛起,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的呐喊与抗争,但后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声,伴随着乞讨、流浪,成为凤阳人共同的辛酸记忆。

革命起于贫穷。向穷困抗争,与命运搏战,这是中国农民求索千年的主题,更是横亘在当今小岗人面前绕不过去的坎儿。20多年来,小岗人不是不曾努力,不是没有探索,但几经沉浮最终没成气候。比起其他名村,小岗村的步子明显慢了。

秋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沉浸在秋收喜悦中的小岗人再次兴奋起来。胡锦涛在会上用平实的20个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沈浩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重要讲话的心得:“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离中央的要求,离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这令沈浩常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头那间小屋中,“三农”问题的书堆满了书架、案头;他还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

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沈浩的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

要迈开步子,先要解放脑子。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拉拉呱”。过去“两委”班子不全、人心不齐,矛盾多、积怨多、问题多掣肘小岗发展,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

离小岗村不远处,有著名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思想时常在警醒沈浩。他明白,要想让小岗村人同乐,先得让大伙同富。

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村当年的茅草屋、“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成了一个个旅游景点,“小岗人家”、“大包干餐馆”、“金昌食府”等餐馆红火起来。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小岗要发展,村党组织建设是关键。沈浩从抓班子、抓党员、抓阵地入手,在上级党组织支持和帮助下,充实和调整了村党组织,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骨干,把有点子、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把自愿到村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吸纳进班子,建起了小岗村的第一个党员活动室,第一个大学生民兵连……

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小岗人心中的灯,也亮了。

然而,三年任期一瞬即至。20秋天,小岗人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来。

“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小岗村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挽留,还是欢送,小岗人的选择也不轻松。

当年率先按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这次却没按下手印,“离开妻子、老母、女儿,在小岗踏踏实实干了3年,都想让他留下,可又不忍心啊!”

挽留是爱戴,不挽留是疼爱。

然而,沈浩选择了留下。

金秋,胡锦涛在小岗村考察时讲的一席话,让沈浩感到肩膀上沉甸甸的。秋天,又一纸按有186个红手印的信递到省委组织部

209月30日,又是一个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来到小岗村考察。在“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家的小院里,亲切地同乡亲们拉起家常,了解大家的所愿所盼,解答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气氛热烈活跃。对乡亲们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的殷切期望,让乡亲们倍感温暖和鼓舞,也让在场的小岗村领头人沈浩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当得知沈浩是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任职,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与最基层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刻让沈浩满眼噙泪,责任油生,“当我握着手的时候,一切艰辛、酸楚、委屈都没有了。”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到小岗来,对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农村有困难更有机遇,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也不例外,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村。”

怎么让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上,沈浩和小岗人在思考,该发展什么、突破什么?这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共同思考。

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小岗村将形成“一环两轴一点九区”的规划结构,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村容村貌整治,进而小岗将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铭记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化改革。沈浩要重新激发出小岗村改革创新的活力。

早在年,沈浩就提出流转村民一部分土地进行整理,田成块、路成网、水灌通,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可没想到这个想法让他陷入空前的困境。发展是硬道理,但“摸着石头过河”也艰难。

最难的,是土地问题。

凤阳鼓楼,苍然屹立。“万世根本”——6的风霜雨雪,让鼓楼上朱元璋亲书的四个大字愈发遒劲而厚重。人民乃国家之根本,土地乃农民之根本。这万世根本,以无可阻挡的力量穿越时空,凝视沧桑。沈浩与它,有过不止一次的对视,每一次,都觉得字字千钧。

村党委副书记张秀华说,当时有人把这种土地流转方式误解为要收回土地,集体经营,许多群众一时想不通,不支持;还有人当天同意签流转协议,第二天就变卦了。

沈浩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

一年除夕,张秀华接到沈浩的电话:“我在村里宿舍,过来陪陪我吧。”一进门,只见沈浩眼里含着泪水,委屈地说:“在村里搞土地流转太难了,村民们不同意。”

对土地的挚爱,如同血液流淌在小岗人的血脉里。作为农民的儿子,沈浩深深地理解这一点,每一步改革他都愈加谨慎,在发展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寻找结合点,沈浩冥思苦想。

那年除夕,沈浩没回家,而是挨家拜年,挨户说服。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正是这个时候,在小岗村的一席话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让沈浩心里敞亮多了。

成立村民土地流转理事会,规范流转程序,发挥村民自身作用……改革,要平衡多元的利益诉求;改革,免不了有意见碰撞。为了土地,大家每次开会免不了争几句,有时意见分歧很大,但思路在争论中逐渐明朗,共识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小岗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20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四份投资大单。招商引资,对小岗的发展是关键一环。

GLG集团要在小岗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马上要开始建设,地面必须平整。时间只有5天,最大的难题是迁坟。

迁祖坟,在农村是天大的事。年4月12日,村“两委”开会,挨家挨户动员。4月14日,村干部带头锯树、迁坟,第二天,村民们全动起来了,最多的一家迁了12座祖坟。

响彻荒野的爆竹声中,村民韩庆江家爷仨哭着给祖先磕头:“咱小岗村要发展,今天给你们搬家了。”

此情此景,沈浩泪水夺眶而出,抱拳三作揖,高声道:“先人们,沈浩向你们道谢了!父老乡亲,谢谢你们支持小岗村工作!谢谢你们支持咱们子孙后代!”

204座祖坟,在预定时间全部迁完。

“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岗村树立新形象的6年。” 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的2.87倍,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多元。

小岗村可以大有作为,沈浩还有更远的宏图大愿:完成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下属农工商、物业管理、文化传媒等几大分支的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运作;小岗村要用3年时间争取上市……

春去秋来又三年。2009年秋天,小岗人又着急了——“沈书记!走,还是留?”

红手印,还是红手印!186位小岗人要留住他们致富的领路人。

怀揣的殷切期望和小岗村的发展蓝图,沈浩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2009年冬天,小岗人用深情的红手印把他们的第一书记永远留下……

2009年9月起,考察小岗村一周年之际,小岗村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沈浩和村党委把党员们从繁忙的工地上、田地里请到一起,对照的嘱托,对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小岗村科学发展之路。“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沈浩读着铿锵的话语,的嘱托如醒钟在耳。

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

“娘,儿子要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不能照顾您老人家了,请您到我哥那里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到小岗上任后的第一个“五一”节,沈浩把老母亲送到四哥家。

老娘深明大义:“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沈浩听了,鼻子直发酸。临上车,他“扑通”一下跪倒,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爬起来,已是泪流满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老娘,焉能不潸然泪下!

女儿沈王一属狗,沈浩亲昵地叫她“汪汪”。,10岁的“汪汪”舍不得爸爸走,送了他一个嵌着自己照片的相框,在背面留了一串歪歪扭扭的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第一次决定留任后,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妻子工作又忙,沈浩就把女儿送到了老家萧县读寄宿中学,却也开始了绵长的思念和无尽的愧疚。

每年3月7日,沈浩总会抽空到萧县的学校为女儿过生日。2009年的那天,沈浩忙完工作后急忙赶往萧县,紧赶慢赶还是到晚了。远远地看见女儿在宿舍的阳台上张望。在操场上,沈浩想逗女儿开心,连翻几个跟斗,就不停地喘。女儿看着爸爸卖力地逗她,眼圈一下红了,扑到沈浩怀里嚎啕大哭,“爸,我想你啊,就是想你。”沈浩抱着女儿,泪水和着汗水一起淌。

妻子王晓勤在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买粮食、搬东西很吃力,沈浩只好说:“花点钱,请别人帮忙吧。”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沈浩耐心劝慰:“让我再干3年吧,第一个三年是搞基础建设,第二个三年才能把村里经济建设搞上去,让大家富起来。”

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又让他牵肠挂肚……

除夕一早,沈浩一开门,80多岁的邱世兰坐在他屋前。大娘哆哆嗦嗦地说:“沈书记,去我家吃年饭吧。二十多年了,我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吃可不行。”面对大娘浑浊老眼里流露的一片真情,沈浩去了。6年过了5个春节,他有3次在小岗吃的年饭。

村里正在修建的敬老院快竣工了,沈浩把它建成了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是沈浩的梦想。

为了留下他,小岗村人两次“红手印”个个千斤重。

两厢牵挂,一样深情。

对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来说,没陪沈浩到县城体检,恐怕是今生最大的憾事。

沈浩在去世前的10多天问金乔:“你爱人在县城医院哪个科室工作?”“我说是做B超的,他摸摸胸口说最近这儿总有点不舒服,哪天请弟妹帮着检查检查。”金乔回忆着。

“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2009年11月5日上午,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中午,略饮薄酒。下午3点多,累了几天的沈浩对金乔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一座上足了发条、从不歇息的钟,停摆了。

沈浩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小岗人的心也被牵走了。

“让沈书记留下吧!”肝肠寸断的小岗人这次下了决心。

凤阳县城鲜花如海,挽幛如云,数以千计的群众送别沈浩最后一程。一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沈浩人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时光: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在这一头,小岗村的男女老少们在迎候他们的沈浩书记。寒风冻泪,枯草过霜,小岗村在呜咽。

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拖着病躯,让家人搀扶着,要看沈浩最后一眼:“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要来送送他”“孩子啊,我们接你回家……”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记得曾在一次会上问:“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一语成谶,却在顷刻间应验。

200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这是小岗祭奠先人的日子。一场罕见的大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

清晨6点多,58岁的殷广勇拖着一个5岁、一个7岁的孩子,借了20元钱买了纸和鞭炮。在雪地上,爷仨几步一个踉跄,扑到墓地,身上还穿着沈浩脱给他的衣服。

……

小岗村的群众,至今还不适应沈浩书记“休假”的日子——

关学莉在村文化广场上打着打着腰鼓就停下来,哭了,村腰鼓队的穿戴和“咚咚”敲响的鼓,都是你给置办的;戴世英把你的照片放在锅台上,边做饭,边掉泪,后悔不该为了宅基地天天找你闹;工匠马实还想在深夜收工的归途上,看到你住处闪亮的灯光;大学生“村官”汪静静依然每天帮你擦桌子,等待着你风风火火的身影……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舍得走了,走得如此匆忙——

妻子还等着你回家喝一口煲好的热汤,女儿还等着你和她一起打开世界名著的书箱,老娘还在等着你轻拢她的风霜白发……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离开了,离别得这么无声——

修环村路、引进项目、盖敬老院……你布置的年底前要完成的11项重点工作,还等着你带领大家一起完成去验收呢。你想写的那本书《我在小岗工作的日子》,村干部们还盼着自己的名字能印在书上呢。韩巧兰还记得你说过,她家门前的小岔道,一定能在年底前铺上光光的水泥,放炮过年,她盼着你把路铺到家门口呢……

沈浩,你不该走。你做过的一切,小岗村人民记在心底。小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见证着,见证着一位农民之子、小岗之子的深情。

入党志愿书上,你写道: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沈浩,你做到了。

你牢记的嘱托,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他心里装着小岗,一门心思让村子富起来” 篇9

2月,沈浩刚到小岗村时,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家底还很薄,发展仍然滞后,他的前几任一直在探索发展的路子,那时小岗村的发展思路还不甚明晰,村民对他的到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有的人甚至投来怀疑的目光:“一个省城的年轻人,镀金来的吧?”然而这些没有影响他为小岗村谋发展的热情,反倒让他更冷静,他说:“一些群众表现出的冷漠,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们想要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他坚信,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第一村”,这个品牌全国独有,只要发展的路子对了,只要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完全可以实现快速发展。于是,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全村100多户跑了两遍,和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情况。与村“两委”成员和“大包干”带头人深入交心,谋划小岗村发展路子。

通过深入调研、广泛走访,沈浩认为,小岗村最需要的是发展,但小岗村的发展必须是让群众长远受益的发展,不能盲目的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企业一定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让群众能从中受益。为此,他决定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小岗村的发展:一是转变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二是尽快制定发展规划,找准发展路子;三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转变少数村民“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思想,沈浩及时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等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村后开展“小岗怎样快发展”讨论,寻找差距,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常说,以前的小岗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捧着“第一村”的金招牌还富不起来,是沈浩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找准了发展路子。

小岗村群众的发展热情被激活了,沈浩立即和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认真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20,村里依托已有的80亩葡萄示范园,成立“优质葡萄种植协会”,聘请农技专家传授栽培技术,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壮大了葡萄特色产业,还办起了葡萄文化旅游节,现在,小岗村有90%的农户种植葡萄,面积达600多亩,人均增收元。,村里引进粮油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订单”方式,与村民签订小麦种植、收购协议,并积极吸收村民到企业务工,村集体每年也可增收10万元。几年来,凤阳县小岗钢构有限公司、滁州市杨帆医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肥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小岗,促进了小岗村快速发展。

作为“全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每年到村里参观考察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何做好旅游文章、增加村民收入成了沈浩心里常常考虑的问题。他多次召开村“两委”和群众代表会议研究旅游开发事宜,多方争取建成了“大包干纪念馆”,并依托纪念馆和农家茅草屋、村民文化广场等旅游休闲景点,拓展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吴广德在沈浩的帮助下率先卖起了花生、黑豆、麦粒脆饼等旅游小食品,每天净收入100元以上,群众看到了甜头,自发地做起小买卖,还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为游客提供娱乐、食宿服务。

为提高小岗人的生活质量,沈浩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修通了村级水泥路,对村庄进行绿化、亮化;修复了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兴建了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和档案室;翻盖了122户房屋,4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物质生活上去了,村民对文化教育提出了新希望。为鼓励村民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在沈浩的提议下,村里专门设立“教育基金”,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专科奖励3000元,本科奖励5000元。在村里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示范户”评选活动,组建了腰鼓、花鼓表演队,兴建了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每周还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村民文化广场放起了露天电影。去年夏天,当村民围坐在广场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盛况时,都说:“还是沈书记想得周全,还是这样聚在一起看热闹!”小岗村得到快速发展,,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的2.87倍。小岗村党委副书记李梦元说:“他心里装着小岗,一门心思让村子富起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