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表扬信范文(精选3篇)
公司全体团员青年:
在总公司团委组织的首届集团青年创新创效成果大赛中,我公司团员青年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将自己在工作中的创新创效成果与大家分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集团举行活动的目标在青岛区域得到了具体落实。
此次活动中,区域团委从各部门、各分公司上报的多项创新创效成果中精心选拔,最终选送了的参加大赛,这项成果不负众望,凭借优质高效的方案流程获得青年创新创效成果三等奖的好成绩,受到总公司团委的表彰。在此,团工委向为公司赢得荣誉的公司部的团员青年提出表扬,并号召公司广大团员青年学习他们立足岗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善于创新的好经验,进一步发扬开拓进取、力求上进的精神,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继续推动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政治学年鉴》编辑部第一次开会是在20__年3月12日。从那时起,《中国政治学年鉴》的编辑工作正式开始。一年多来,年鉴编辑工作受到各方的重视和关心,受到很多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使得年鉴编辑工作顺利完成,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政治发展和政府管理研究所的领导们,是他们决定编辑出版这部年鉴,并从有限的资金中拨出专款来资助年鉴的编辑和出版,在年鉴编辑过程中,王浦劬、谢庆奎教授始终给予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编辑工作遇到的问题,对年鉴编辑稿多次进行认真的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没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年鉴的完成是不可想象的。
感谢全国各地各相关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年鉴编辑刚刚开始时,许多单位的领导就来信表示全力支持,并且迅速确定和推荐了本单位参与年鉴工作的编委人选,这给我们展开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前提条件。我们清楚地记得在最初的一些日子里,林尚立、徐大同、包心鉴、张永桃、任剑涛、刘玉安、朱光磊、黄卫平、徐 勇、周平、俞可平、萧斌、周光辉、王武岭、王臻荣、雷忠勤、陈祖为、关信基……等单位负责人给我们的回信、电子邮件或传真,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
各地编委对于年鉴工作十分负责。能够及时将材料收集编辑整理并发给我们。有的编委甚至几经修改,多次补充新材料。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有李济时、项继权、程同顺、桑玉成、焦文峰、何增科、吴敏、王耀宗、李芝兰、林尚立、胡伟、吴春华、张贤明、杨阳、乔耀章、宋迎法、……等老师。
我们知道,各地各单位的老师们工作都非常忙,因此,编委要收齐各位老师的个人小传就很困难,再者,许多单位的各种材料保存比较分散或者已经不易找到,这就使得编委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十分艰难,而且编委本身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十分繁重,我们很能体谅编委的工作的辛苦,因此,我们万分地感谢他们的工作。我们知道,各单位领导给我们推荐的编委都是非常优秀的学者,我们也感谢各地各单位的领导们。
其实在编委以外,各地各单位还有许多同志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辛勤的劳动。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行政人员,有的是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有很多人所做的工作我们无从知道。我们仅从收到的电子邮件或来信中知道一些人的名字:刘京希、汪永成、肖滨、方盛举、于风政、林猛、杨雪冬、保峻嵘、吕芳、杜丽贞、韩福国、马斌、陈永国……对于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所有为年鉴编辑工作付出劳动的老师和学生,我们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对全国政治学相关单位的全面了解还欠缺,有些单位我们一时不知道。当我们在年鉴网页上公布了年鉴编辑工作开始的信息后,我们很快收到不少单位主动发来的联系信。还有一些政治学学者个人的联系信。有些学者身在国外进修或讲学,在看到我们的网页后也从国外来信和我们联系。有的人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宋迎法、夏保成、邸乘光、王佃利……等人为我们提供了本单位的情况。吴敏凯、施雪华等人就是从国外和我们联系、为我们提供相关材料或提出建议的。
有些单位和个人由于得知信息较迟和我们联系很晚,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这些单位和个人在这一卷的年鉴中不能收入,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会在下一卷年鉴编辑时和这些单位和学者联系。我们对这些单位和学者们说一声,谢谢你们的关心,我们后会有期。
我们也向积极为年鉴提供专题文章的学者们致谢!他们虽然各自都有非常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但在我们向他们征集稿件时,都能同意并且在较短时间内提供了精心撰写的综述文章。有的是在其他刊物刊载过的论文。由于年鉴的特殊性,不能刊载较长的文章,编辑部必须对来稿忍痛进行压缩和改编,我们非常希望得到这些学者专家对我们这种作法的理解和同意。
中央编译局的俞可平教授在百忙中为我们审阅了专题综述的稿件。北京大学教授丁则勤、陈哲夫、陈恢钦等为年鉴审阅了全部稿件。徐湘林教授帮助编辑部对外联系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肖东发教授是年鉴学的著名专家,他作为我们的特邀编委,始终关心并对年鉴的编辑工作给予热心的指导。对于这些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我们是非常非常感谢的。
中国台湾的许多学者对年鉴的编辑工作同样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只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我们决定在这一卷的编辑工作中,不要求中国台湾的单位和学者提供任何材料,而由编辑部根据中国台湾各大学政治学相关单位公开发布的材料编写对单位的介绍文字。我们对中国台湾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并且希望在今后的年鉴中能够有机会集中地反映中国台湾的政治学的发展情况。
在年鉴编辑工作即将告竣之时,我们希望政治学界老一辈学者为我们的年鉴写一些文字,这样,就有了年鉴卷首的六篇“顾问寄语”,他们代表了政治学界的前辈们对中国政治学这一学科发展的殷切期望和鼓励。我们相信,在他们关心的目光下,中国政治学这一学科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中国政治学年鉴》将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历史进程。
最后我们也对我们编辑部的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一年多的编辑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尽心尽力,为年鉴工作付出辛劳。所有人员都有自己的专职工作或学习任务,参加年鉴编辑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但是没有人叫苦,没有人逃避。都在积极努力地工作。甚至在寒假期间还连续好多天加班。特别是在年鉴编辑的后期,北京正值抵抗“非典”的非常时期,编辑部的工作不仅始终没有停止,反而更加紧张,经常加班加点。这些工作人员有:佟、陈、杨、崔、张、陈等。
致:江苏邮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贵单位派驻我单位山东电信20xx年二期移动网工程项目监理部全体监理工程师,技术业务水平过硬,工作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强。在监理工作过程中认真执行相关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及时有效解决现存出现的各种问题,定期、不定期与业主沟通,参与工程建设的有关技术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监理工作中,积极向业主、设计 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积极协调合作单位之间的各种问题,并能得到各方的认可和意见统一,使得施工单位的欠缺准备工作顺利进行。各监理工程师也能够很好配合业主的管理工作,充分体现贵公司技术与管理水平。
在此,感谢贵公司委派到我单位工程建设监理的项目监理部全体监理工程师,并诚恳希望今后的合作中继续密切配合,发挥双方的优势,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