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热门35篇】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通用35篇)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在80年代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进入90年代年增长率达10%以上;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市场繁荣、购买力旺盛便是明证。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工业却出现了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的现象,企业亏损面达1/3左右,每年对亏损企业的补贴高达500亿元以上。何以会出现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与国有工业经济效益连年下降的反差现象呢?研究其中的规律将有助于改革的深化。

其实,这种反差现象的产生,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其必然性。准确地说,国有工业的效益并不是下降,而是发生了转移,不然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工业效益的转移主要是向原材料和基础产业、向第三产业,以及向个人分配三个方面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可能要持续到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稳定。

首先是效益向原材料和基础产业转移,包括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部门,这一趋势在80年代后期变得更为明显了。以上海为例,国有工业可比产品在80年代末因原料材料价格上涨多支出约80多亿元,而产品调价增加的收入约70多亿,即有10亿多元利润(约占总利润10.4%)转移出去了。此外,连同能源交通提价、征收能源交通基金、基础设施使用收费等,估计国有工业15~20%的利润转移到原材料和基础产业部门。这一转移的结果促进了原材料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较快发展。

其次是向第三产业转移,尤其是转向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中介服务部门。仍以上海国有工业为例,80年代中期每年支付银行的利息不足1亿元,到90年代则达20亿元以上。此外,广告宣传、土地有偿使用、房地产增值提价、教育附加费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资助等等都使企业效益转向第三产业,估计这部分转移占利润总额30%以上。这一转移的结果显然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达38%,而十年前为25%左右。

第三是向个人分配转移。由于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制,改革以来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使80年代平均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此外,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局部实行了工效挂钩,如经营者按承包利润提成,推销员按销售额提成,设计员按设计费提成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分配向个人倾斜。效益向个人分配转移的结果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导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并使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如民营经济、股份制的发展等。

回顾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经济效益较高的原因恰恰与当前发生的转移相反,那时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把效益集中到工业领域:原材料、农产品、能源交通的价格都压得很低;基础设施、土地、资金的使用成本很低,甚至不收费;职工的工资也很低;从而保证国有工业有较高效益,使工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经过30年后,基础产业的瓶颈、第三产业的衰退、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不高日益成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当我们向市场经济过渡,要调整经济结构时,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就必然会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并通过利益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进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说,上述国有工业效益的转移是我国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然而问题在于我国原来建立的国有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它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负担,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性较强,无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均依赖于某个具体企业。在各方效益向国有工业集中时,企业能够承担,甚至引以为优越性。但当效益向其他方面转移时,企业并未能将其过渡的社会责任和负担转给社会。因此越是老企业困难也就越大。此外,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干预过多,产权也不明确,企业对消化效益转移的积极性也不高。这种状况显然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转移企业经营机制带来了困难。

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是要从宏观调控上把握工业效益转移的度的界限,有效制止政府部门和社会对企业的摊派;二是加速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包括建立医疗、待业、养老保险制度和推进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等;三是要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到降低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组织社会服务上,不再介入企业经营和风险,让企业轻装上阵,自主经营,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

农村问题是农民,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村富则国家安定。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农村的建立。因此,开展xx乡农村经济调查,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找准工作切入点,是此次工作的目的。

xx乡基本情况

xx乡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城北部,距施秉县城48公里,距遵义地区余庆县城19公里,东与白垛乡、南与牛大场镇相交,西与余庆县白泥镇毗邻,北与镇远县大地乡、石阡县坪山乡接壤。xx乡怀抱九龙山,北靠佛顶山,位于省级旅游景区杉木河上游,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量1080?,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有红豆杉、榉木、水青杠等国家保护珍稀树种和五步蛇、石螃等珍稀动物。全乡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909亩,其中稻田5088亩,旱地1821亩,林地面积213227亩,占总面积的79%。地属山区,高山林立、岩容发达,东北方较高,最高海拔为1869.3米,西南方偏低,最低海拔为656米。全乡辖5个村76个村民组,110个自然寨,2087户,8140人,居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全乡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烤烟,是典型的农业、林业乡。

xx乡农村经济现状

xx乡现有人口8140人,其中男4397人,女3643人,劳动力5138人占总人口的63.1%,20xx年已外出务工1791人占总人口的22%、占劳动力的34.9%。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有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烤烟和水稻种植。烤烟生产主要分部在北部的塘头、茶元两村,x年和20xx年烤烟产值分别为108万元、157.21万元。水稻种植主要是西面的xx村和中部王家坪村、九龙村。畜牧养殖方面,中部和东面的九龙村、茶元村,以饲养山养为主,西面的xx村以喂养母猪和生猪为主。x年xx乡人均纯收入为1486元,20xx年为人均纯收入为1806元。五个村均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

此次农村经济调查,我们从全乡随机抽取了112户,占总户数的5.4%,调查人口为508人,占总人口的6.24%。调查人口中,20xx年人均现金毛收入为4881.5元,其主要经济来源有畜牧养殖、外出打工、种植烤烟等经济农作物、经商、粮食生产、其它,它们分别占毛收入的35.6%、32.64%、13.82%、5.57%、4.18%、8.6%。20xx年人均支出为3744.1元,其主要支出对象为生活支出、生产投入、建房、酒席、购置农机和车辆、医疗、教育,它们分别占支出的32.97%、18.86%、14.51%、10.88%、8.62%、7.03%、7%。20xx年人均粮食产量为637.7公斤。

调查发现

一、xx乡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由于畜牧养殖和外出打工分别占农民人均现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如20xx年受国际金融和猪流感事件的影响,xx乡生猪出栏价格从20xx年的8元/斤降至20xx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猪出栏价格从20xx年的18元/斤降至20xx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于生猪、仔猪出栏价格降幅过大,且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因此养殖户20xx年上半年养殖越多亏损越大,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放弃养殖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大量削减养殖数量,只保留部分母猪。外出务工收入20xx年上半年呈下降趋势。据49.1%的外出务工家庭反映,外出务工子女20xx年上半年汇款回家的很少,没有活干,工厂时常停工,主要还是受国际金融的冲击。

二、人患大病、大牲畜生病死亡、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仍是导致农民反贫的主要原因。调查中10人认为家中有人长期生病或大牲畜生病死亡是导致家庭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8.9%;6人认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是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5.4%;3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过高是导致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2.7%。

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调查中13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调查人口的11.6%。x年至20xx年上半年,xx乡新建成的水利沟渠共计5.8千米,目前xx乡农田水利沟渠待建和需维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积小不利于机械作业,仍属于牛马农耕生产。四、农村交通落后。虽然全乡5个村基本实现了通村公路,但路况差,目前连五级乡村公路标准都还没有达到,客运车辆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农用车辆,路况十分恶劣,24公里的通乡村公路就要花1.5小时才能走完,20xx年到20xx年上半年没有整个乡村公路投入的维修资金不到10000元。76个村民组仍有21个组没有通公路,农民生产生活仍是靠肩挑马驮运输。

五、农民缺乏先进的劳动技能。调查中有28人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先进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占调查人数的34%。目前,xx乡有在册一户一技能人数为592人,占总人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如生猪养殖户中,真正掌握先进生猪养殖生产管理技术且能长期发展并赚钱不足10户,而大多数仍是传统养殖模式,不善于学习和接受别人先进的养殖模式,一但生猪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生产就出现亏本。

六、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xx年xx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xx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xx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xx乡农村经济发展。

七、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投入不足,养殖协会没有发挥作用。是以保护青山绿水,发展畜牧养殖和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开发森林探险游观光游为思路的乡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xx乡林业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30%以上,林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x年xx乡全面开始了天然林禁伐,从那时起在保护青山绿水方面,政府采取了许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标减少数量,加大打击乱砍滥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绿水是保住了,但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没了。如何实施东羊西猪大力发展畜牧业,如何搞特色养殖、种植,创建生态农业,使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重新得到稳定的收入,本世纪以来几届乡党委、政府以资金扶持少数养殖户,组织部分养殖户学习培训先进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乡政府本身就属吃饭财政,没有财政收入,在对畜牧业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的创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车薪。20xx至20xx年由于得到省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xx乡在畜牧养殖业投入上共投入了33.9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养殖户的圈舍和购买优良品种,而其它年份却没有对畜牧养殖业的直接投入,20xx年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且在特种养殖、种植上政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xx乡现有养猪协会一个,但多年来协会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协会会员没有开展活动,整个协会没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xx乡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10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四、建立农村稳定的信贷体系、互助组织,带动农村全面富裕,鼓励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在鼓励现有农村信贷服务的同时,政府要教育好农民,要学会用明天的钱、用别人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应当大胆的把握时机尝试一个项目;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递增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服务,为暂时存在困难且又是好项目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要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指导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养猪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或者是农民专业协会,让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它的协作、互助作用,同时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留转,一是解决土地荒芜问题,二是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真正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五、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做好农业服务,确保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个地方农业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基层政府,一要做好国家政策落实服务工作,要将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三农政策切切实实逐一兑现给农民,要调动全体基层力量,将上级党委、政府三农政策向农民宣传到位,实施到位,使农民得到实惠,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二要为农村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使其最终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鼓励农产品流通、交易,要培养乡土物流人才,发展壮大物流业,要筹资为农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贮藏设施、有条件时还要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四要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广播电视传媒,利用现代交通枢纽将农民的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变成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六、朝旅游业方向发展,在特种养殖、种植上下功夫。要长期保护青山绿水和野生生态资源,必须走旅游业和特种养殖、种植发展道路。地处三地四县五乡镇交汇处,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要充分利用施秉县北环路打通后的机遇,把未来发展融入施秉、镇远、石阡、余庆旅游发展圈,逐步开发佛顶山、九龙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食品小吃游。要与石阡的窑上景区、施秉的杉木河、黑冲、云台山景区连成一遍,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保护青山绿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五步蛇、乌梢蛇、古妮虫草是野生自然资源特色,但现在人们仍在非法猎取,除了继续打击不法行为外,政府应鼓励部分农户从事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乌梢蛇、古妮虫草等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种植,用来满足市场需要,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实现保护野生生态资源目的。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3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份量持续加大

20__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11. 8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2.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37.5亿元、107.1亿元和67.2亿元,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同期的37.6%、57.6%和49.3%调整为今年的41.3%、59.6%和50.4%。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是全市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208.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5%,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贡献率稳步提升

20__年,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增速达19.6%,高于gdp增速4.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9.2%,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3%。泸州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贡献,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1%。分产业看,民营第二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7%。

3、民营经济税收所占比重扩大

20__年,私营经济税收收入达5.6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增长60.6%,增幅高于全部税收27.1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比重达11.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个体经济税收收入达3.0亿元,同比增加1.3亿元,增长4.4%,占全部税收比重达6.4%。民营经济税收已成为泸州财政重要的、稳定的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收入来源。

4、民营企业总量规模快速扩大

20__年,全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户数为8.1万户,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90.7%。其中,私营企业8332户,同比增长7.9%,个体经营户7.2万户,同比下降3.6%。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注册资本金总量达111.4亿元,同比增长21.3%,占全部企业注册资本的40.5%。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97.3亿元,同比增长31.0%。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116.7万元。

5、民营经济成为拓展就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力促进农村部分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0__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21.2万人,新增0.7万人,增长3.2%。

6、民间投资增势强劲

20__年,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8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46.6%上升到56.5%,上升了9.9个百分点。

7、民营工业表现突出

20__年,民营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44.1%,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65.9%,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161.4亿元工业增加值中,民营工业完成了94.1亿元,占58.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占比58.4%,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

8、民营商业占据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

20__年,民营商业蓬勃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3.4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全社会批发零售业的69.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全社会批发零售业的'72.2%。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1、民营企业素质不高,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表现在:一是私营个体企业业主大多学历不高,许多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决策能力,追求目标短期化,没有干大事业的气魄,影响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部分私营业主仍采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没有健全的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既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建立,也使企业经营起伏波动较大,更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多数企业未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职工整体素质不高,也制约了企业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业主管理水平偏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用人机制陈旧,企业业主偏重经验而缺少创新,基本是“有管无理、有战无术、有销无营”状况。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满足于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思进取。特别是有一些改制企业,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拚设备、拚消耗,不愿投资扩大再生产,不愿进行技术改造。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私营企业家开拓意识不强,客观上造成了私营企业竞争力低下,严重地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3、民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尽管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仍然偏小。20__年,全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只有13.8万元。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小,使用的设备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

4、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企业融资靠银行贷款很难,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私营业主大部分精力在组织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规模难以扩张,效益无法提高。主要原因是

民营企业有效资产不多,符合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5、传统行业比重大,科技型企业少。目前我市民营经济中优势产业、行业与项目较少,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于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几个领域,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比较少。

6、政策落实困难,经营环境不尽人意。近几年,我市大力整治投资发展软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仍有一些难如人意的地方,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仍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民营企业用地、户口申报、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受到歧视,民营企业经营的行业限制范围大,在建设用地、银行贷款和税收等方面也多有不如。同时,由于体制、观念上的原因,一些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平等地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营环境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无论经济基础还是发展环境都有了较大进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1、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优,发展快,环境差,发展慢,这是经很多地区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尽快清理并取消那些不平等政策,落实民营企业本应享有的待遇,在政策上体现公平、公正和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二要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强化服务意识,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三要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种自强、自律、诚信、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机制,为遵纪守法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促成市场正当有序的竞争。

2、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选择一些重点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率先突破,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部,从个体到整体,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波及效应”和“扩散效应”,推进民营经济的聚集化过程。要重点发展有传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服务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要选择已成为龙头企业和支柱的大型企业、有发展潜力和填补产业空白的中小企业、外向型和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行培植。要重点扶持已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目录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高精尖技术产品和本地资源丰富的工业制成品等。

3、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必然选择。要根据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不同条件,科学制定和完善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努力使园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特色产业板块。

4、进一步做好招引工作,拓展项目来源

如果按照早期温州那样的发展模式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话,想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必须实施超常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来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动员优势企业、骨干企业参与招商,使其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完善基础资料,排出重点项目,增强针对性,提高成功率。针对重点地区开展多层次的招商活动,做足做细做实招商工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5、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突破制约瓶颈

对民营企业要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尽快壮大起来。在技改补贴方面,把民营企业的技改补贴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在建设项目方面,除国防以外的建设项目,民营企业都可以参与建设。在生产经营用地方面,要让民营企业参与竞标。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对民营企业申请对外经营权、开展进出口业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都应大力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支持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兼职和承包技术项目,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除享受该企业的待遇外,国家给予其他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应同样享受。在税收方面,对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的产业,以及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安排下岗职工就业,要给予税收减免。

特别是在融资方面,要积极建立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服务。政府部门应在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一条渠道,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合作,突破民营企业的资金制约瓶颈,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开拓创新

民营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发展,重要的是要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经营管理的素质。在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民营企业重视物质资本包括资金、技术等的积累,而对于人力资源这一软资本却投入很少。而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转型、提升的加速,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有了人才就能够实施科技开发,进行开拓创新。民营企业要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借助其科研力量合作开发项目;要积极购买专利技术,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减少技术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参入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4

西部如何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描绘西部最美的图画,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 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以现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东西部之比为7。08∶7.52。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占国土面积13.5%的东部地区占65%以上,而国土面积占全国56%的西部仅占13%左右。

2、经济的二元化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以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却以手工劳动、半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东部,经济的二元化特征十分明显。从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从所有制结构看,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尚未很好地发挥经济增长点的作用。

3、文化教育科技事业落后,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每千人中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数,东部北京为125人,江苏273人,广东168人,西部四川为237人,贵州为323人,云南为339人,宁夏西海固地区高达435人。正由于此,西部地区长期陷于一种相对封闭状态,难以集聚科技人才,难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

4、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大面积毁林(草)和滥砍滥伐,破坏了森林植被,导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和自然灾害频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宁夏、内蒙古的荒漠化、沙尘暴,西南山区的泥石流与山体坍塌便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同时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公路、铁路干线不成体系,通车里程十分有限,通讯、邮政设施缺乏,供水供电设施不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经济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是改变过去西部地区粗放、低效发展传统模式、经济振兴崛起的有力支撑。因为西部地区,无论是整体推进,还是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发展教育科技,对外开放,最终着眼点和落脚点在发展特色经济。

西部省区虽然资源优势有所发挥,并开始形成了某些支柱产业,但远未发展为较强竞争力、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区域特色经济,完全可以说,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在于未能实现较快发展市场经济与较好地发挥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尽快转换为经济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有利于防止和解决重复建设,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形成商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名牌战略,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

三、发展西部特色经济的思路

1、基本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立足现有经济基础,发挥潜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名特优新产品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带动地区经济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2、寻找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口

(1)立足产业先行优势,通过优势延伸强化特色,从全国的经济形势看,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失衡,能源材料生产严重滞后,西部地区开发应沿着重化工方向推进,更多地向能源材料及其制品业倾斜。应该说,西部众多能源、原材料产品稍加综合就可发展成为特新材料产品,不少特新材料再略加工就可成为高附加值的元器件制成品和最终消费品,这种产业综合和优势延伸几乎是无止境的,大有文章可做,这既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衔接,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和已有重化工资产存量的作用。

(2)从西部产业的区位优势看,西部45个产业中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有23个,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有7个,其中属于重化工的黑色金属资源采选、有色金属资源采选、采盐、木材采运、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5个,占70%,总体上看,西部重化工产业的区位优势大于其它产业。

(3)从市场需求看,能源原材料产品国内市场广阔,供不应求的趋势长期存在,在全国每年花500—600亿元大量进口工业原材料情况下,西部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业,也是西部地区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4)选择知识含量合理的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不会产生就业压力。甚至会增加就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例如,棉花种植业,运用高新生物技术,生产出带颜色的棉花,使该产品知识含量提高了,同时因种植复杂程度提高,扩大了就业。

(5)立足潜在资源优势,通过优势挖掘培植特色,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升级,不少被原有优势掩盖的潜在优势不断突现出来,成为新型特色经济的现实基础。

综上述原则,西部有望利用既有的相对优势,就下述系列产业群培植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在国内外大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1)农畜产品特别是西部特有农畜瓜果山货土特产和中药材的加工与深加工工业。

(2)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多种能源俱备,形成强大的能源工业和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等。

(3)依托矿藏资源和丰裕能源,在一系列有色金属(铝、铜、铅、锌、钒、锶、锂、镁、钠轻金属)、稀土金属材料工业,新型合金与功能材料工业,超微细碳化硅、氮化硼、氮化硅等金属材料工业上,构建竞争优势。

(4)磷肥、钾肥、磷酸盐类和钾盐工业。

(5)依托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特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源,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型医药工业的某些领域上抢占制高点。

(6)西部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业。

(7)为高技术下局部战争服务的国际装备工业。

3、开发时序:由点到轴到网

区域开发首先要由“点”开始,即在某一特定范围的区域开发之初,必须建立若干区位、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优越的“点”作为区域开发的依托和基地,这类“点”就形成了城镇。“点”与“点”之间必然发生人流、物流等经济社会联系,联系的途径就是交通线,这些交通线就成为区域开发的“轴线”随着区域开发的逐步深入,现有的“点”“轴”均得以扩大和发展,并沿“轴”产生新的“点”。新老“点”之间又形成新的轴线,从而整个区域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点轴网络,并有效推动整个区域开发不断深入与发展。

四、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的对策

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对西部实行政策倾斜,带动西部特色经济发展

(1)建议中央成立西部开发机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大开发法》、使中央实施的优惠政策有法可依。

(2)加大资金投入到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和旅游为主的西部优势产业并相应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发展这些行业。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扶持特色经济初期的扶持效应。

(4)灵活运用宏观金融政策,为西部特色经济提供有力的资金支付。

一是采取倾斜政策,降低西部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适当增加区域性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二是在西安、成都设立西部开发银行以及其他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

三是设立西部开发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农业开发基金、旅游业发展基金。

四是中央政策放宽外资银行在西部地区的经济范围,并在期货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办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5)出台《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法》,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给予法律保护,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6)采取优惠的区位开发政策,如赋予省会城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议设立一定数目的开发试验区和资源综合开发区,在城市建制审批、城市户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

(7)赋予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更大的自主权,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

3、西部各省区制定优惠政策,并且用足用好,为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发挥作用

(1)非公有制企业方面的平等与优惠政策。

(2)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3)教育科技方面的优惠政策。

(4)吸引外来人才与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5)企业家选拔、激励、淘汰方面的优惠政策。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5

积极营造有利于安远县企业发展壮大的良好环境,是当前实现“苏区振兴发展、提升大产业”题中应有之义。为积极推进安远“构建大交通,打造大旅游,提升大产业,发展大教育,优化大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财源建设转型发展,摆脱安远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帽子,推动安远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安远县财政部门进行了深入调研,为优化安远企业发展环境积极建言献策,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安远县企业发展环境总体情况

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条件,目前安远县企业发展总体环境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投资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1、“项目带动战略”深入人心、深得民意,赶超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安远县确立“工业强县”理念,以矿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信息电子、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以发展新型矿业、生物制药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蔚然改观,“三百山”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突出重点抓建设,企业投资硬件资源更上台阶。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首要条件。在城市建设上,安远县坚持资金向工业园区倾斜投入,在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全力确保园区建设的资金需要,在县城南高标准打造九龙工业园小区,累计投入5400多万元进行水、电、路、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满足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需求,在版石镇建设了6700余亩的工业小区,投入1.44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建设标准厂房,还全新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7000亩的城北工业园,县工业园呈现“一区三园”(即九龙工业园、版石工业园和城北工业园)发展布局,入园企业累计60余家。

(二)招商融资优惠政策日趋成熟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和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20__年安远县财政共安排了近五百万元企业扶持资金,发挥财政的综合作用,有效推动了营业税盈利点上调、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营改增税制改革、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税收优惠政策、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等。

2、通过引导信贷投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做优企业发展平台等举措,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__年安远县实施了“小微信贷通”试点工作,该政策的实施为安远县的企业解决了近1亿元的银行融资贷款,有效缓解了小微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

(三)政务服务建设综合提高

1、机关效能建设严治实督、齐抓共管,服务企业作风进一步强化。通过抓好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的整治工作,开展“四城同创”,治理“三乱”,清理规范市场中介组织,打击非法集资,整治“四风”,治理“收红包”,“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相关工作,创造性地开展了财政系统“理财精细实,为政忠公能”主题活动,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强市场秩序整治,有效减少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

2、提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质服务,扶持企业意识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积极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项目,将企业的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纳入地方科技发展计划,积极组织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与技能培训,提供必要的资助;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中介服务。

二、安远县企业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安远县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亟待改进和提高的问题,既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市场方的影响,更有安远自身发展的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1、政务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行政审批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依然是困扰安远县发展软环境改善的突出问题。虽然目前正在开展效能建设,但办事效率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上面政策虽好,下面落实很难,拖沓麻痹、懒散庸冷的机关作风“顽疾”仍没有去根,导致在建项目审批过程过长等。

2、企业激励政策细化程度不足,企业贡献率还不够强。涉企优惠扶持政策力度与周边县区相比情况,本县对现行各类促进工业企业激励扶持政策引导有待细化,在企业上台阶、纳税贡献、入规及对优秀企业家的奖励上存在资源分配机制不够细化,协调性不强,难以形成整体发展合力。扶持重点不够突出,目前财政扶持的专项资金名目较多,资金分散化明显,难以有效发挥引导和带动重点工业投资的作用。

3、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目前政企信息互通常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的有关发展规划和各项扶持政策不能及时传达到企业。

(二)投资硬件要素保障有待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安远县是赣南唯一一个不通高速、不通铁路、不通国道的县,交通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增加;融资方面,受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增速放缓影响,资金链紧张,加上房地产市场低迷、整治非法开采稀土行为以及果业黄龙病等影响,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安远县45家重点税源企业20__年生活总值、销售收入及上缴税金与上年同期都有轻微下滑;用地方面,规划地上拆迁不到位,导致签约项目无法落地,部分产业转型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待落地,用地需求存在缺口。用工方面,“普通工人难招,技术工人难留,科技人才难求,管理人才少有”,成为企业用工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季节性、结构性用工矛盾突出。

三、优化安远县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推动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和各方面的意见,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企业投资和发展软环境。

1、进一步营造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全面促进政府工作提速增效。一是把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引向深入。抓实开展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不正之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加快以网上政府为主要载体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开展绿色通道建设行动,以此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发展能力水平。二是梳理汇编优化发展环境政策规定。梳理、公示各部门的执法依据和法定职责,对涉及多部门职能确需共同办理的事项,应明确主协办关系限时办理,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相互推诿扯皮及效能低下。统筹考虑引进项目效益、本县可优惠的承载度、周边地区优惠力度等因素,制定较为平衡的优惠政策。三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继续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建设,强化投诉受理中心建设。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逐步建立覆盖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办理系统和监察系统。探索“一表制”审批、“一费制”收费。根据需求适时调整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等绿色通道审批制度。界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督促中介机构规范开展业务。

2、强化扶持奖励政策,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要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特别是国家交通运输部、供销合作总社对口支援安远的历史机遇,加大与相关央企、国企的对接力度,争取在培育状大主导产业、推进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夯实财政体制保障,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一是要发挥资源的优势,要对现有的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能兑现的要继续实施,不能兑现的应该进行调整或废止。要制定扶持和激励政策,有选择地运用加速折旧和税收手段,引导和刺激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改热情,同时,要放宽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经济领域的限制,发展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研究出台稀土废弃物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落户奖励、税收优惠、纳税奖励、财政补贴等措施,吸引总部企业或区域总部入驻我县。二是要整合资金,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扶持资金列入明年的年度预算,运用财政资金和政策两大手段,推动融资方式创新,针对重点发展的行业项目,完善税收返还和税率优惠等政策,支持优势产业与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我县现有优惠政策与周边其他城市的差距,进一步调整、完善已有的政策措施,力争做到在政策的优惠程度上,不低于其他城市;在费用的收取标准上,不高于其他城市。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兑现。要认真制定具体的奖励兑现措施,确保承诺得到切实、及时的兑现。

3、多管齐下,优化政企沟通。一是是做好与企业的牵桥搭线服务工作。严格落实对客商的优惠承诺,要切实落实重大项目推进跟踪服务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对重点项目实行跟踪服务,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协调各方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使投资商放心投资、安心建设,真正使投资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二是落实服务监管制度。要落实责任。完善工业企业帮扶工作机制,对于部分企业困难和问题,会议逐一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具体帮扶措施、牵头单位、责任部门和办结时限,有关乡镇和各部门单位工作要落实到位,问题解决到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三是强化监督问责制度。探索设立企业投诉中心,坚持铁面执纪加大督查力度,以“钉钉子”的精神,建立定期调度,定期跟踪,定期通报制度,把工业企业帮扶和工作落实情况列入机关效能督查范畴。通过走企业,走单位,走人员等方式加强对部门单位帮扶工业企业的跟踪,强化实际效果。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

一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投入的力度。建议以“大建设”为契机,加快道路建设,改造老城区路网,加快濂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寻全高速(安远段)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做好对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实施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做到规划先行,科学编制,高标准实施,大力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二是化解融资难题。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大型金融机构入驻安远,积极争取中央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创新银企合作模式,组建担保机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三是化解用地难题。实施园区再造工程,充分利用废弃厂房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加强对批而未供土地指标的督查,对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的项目试行剥离用地指标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化解用工难题。利用安远职校、职业技术应用学校等培育技术学工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引导、参与企业招工协作,解决季节性、结构性缺工问题。

总之,相关部门和乡镇要主动担责、主动作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安远县企业发展环境优化,进一步加强配合,齐心协力,鼓足干动,集中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热难点问题,以宽广的胸怀,为广招“天下客”奉上精致的菜肴和贴心的服务,真正让企业家舒心、放心投资,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良性循环,努力形成思想放开、政策放宽、干部放胆、企业安心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安远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以发展最新成果造福全县百姓。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6

市委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战略目标,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发展是基础,而经济环境建设是前提和保障。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分析。

一、我县投资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

1、以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县政府根据《xx市第四批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的通知》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梳理和精简,对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2个单位重新制定了审批事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凡能够现场办结的,全部由授权窗口直接办理。今年1-8月份共受理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1503项,全部按时办结,完成率100%。

2、以安商、重商、亲商为服务重点,完善奖惩制度,选树创业典范。对原来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认定办法、考核奖惩规定和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通过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的落实和兑现,给投资者以鼓励,给引资者以奖励,形成了全县上下议招商、想招商、积极从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

3、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载体,加强城市建设,打造环境品牌。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地狠抓路、绿、水、楼、灯、广场等城市要素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环境卫生整治、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治理等工作,使我县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又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了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在调查中,多数企业对我县的城市硬件发展环境表示满意,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上,大多数企业认为有较大的改善。

二、当前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我们在思想认识、服务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尚未在少数政府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中形成共识,上通下阻,上热下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代表们反映,少数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识与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反差比较大,政府出台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工作人员中有的贯彻执行还不到位。有的单位仅仅从部门利益出发,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和企业角度灵活制定政策、运用政策。

2、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企业办事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有的代表们在发言中谈到,目前在我县一些部门办事,门好进、脸好看,但是事仍然难办。投资一个项目或搞一项建设,审批周期仍比较长。二是个别行政执法部门重收费、轻管理,甚至于为收费而收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的问题时有发生。三是重招商、轻安商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安商、扶商甚至要比招商更加重要。要让那些有意向到深泽投资兴业的客商愿意来,来了以后留得住,真正为我县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增加后劲。

3、经营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环境偏紧,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融资难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二是基础性配套措施跟不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三是人才缺乏,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深泽是石家庄地区的边远小县,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企业普遍感到高级人才和科技人员难招、难留。

4、人文环境仍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封闭保守,没有长远眼光,不少村民借政府开发建设之机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少数村干部也参与其中,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采取堵路、阻挠施工、强买强卖等办法,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

三、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投资环境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政府服务质量的竞争上,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投资环境改善的焦点和重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形成政策“洼地效应”。 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优惠政策。结合实际,对全县行政执法单位所有审批项目进行再清理,力争做到在政策的优惠程度上,决不低于周边地区;在费用的收取标准上,决不高于周边地区。二是进一步加大园区开发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先期投入,尽快形成一流的公用工程配套设施。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入园条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兑现。要认真制定具体的奖励兑现措施,确保承诺得到切实、及时的兑现。

2、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深化“效能革命”。一是进一步增强亲商、安商、扶商的意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真诚、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良好氛围。二是要充分发挥县政务中心的作用。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集中、限时审批,真正实现“一个头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三是要积极建立健全与企业对话的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及时收集企业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和监督政府各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县招商部门要及时召开政策说明会,将应公开的政策性文件及时传达到外来投资企业,让企业享受到最大的“知政权”和“知情权”。

3、重视制度创新,整治执法环境。一是发挥经济主管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的作用,认真推行检查准入制。建议对新上建设项目推行“封闭运行”的制度,进一步减少随意性检查、收费现象的发生。二是健全完善行风评议监督机制。通过开展行风评议,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真正在机关工作人员中形成给企业多服务、多沟通、多出主意、少找麻烦,“一切围绕经济转、一切为着经济干”的良好氛围。三是建议推行一次投诉查实惩戒制度。企业或群众投诉执法人员有不规范执法行为等问题,经调查属实,被投诉人确有过错,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立即调离直至辞退。

4、重视文明创建,进一步整治人文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县上下形成人心思变、人心思富、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生动局面。二是继续加强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市容整顿,认真清理乱搭乱建,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污染防治,全面改善城容城貌。三是按照实现“四个深泽”的目标,努力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的精品城市,给外来投资企业进一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

对于影响我县投资环境的一些重大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做法,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作出不懈的努力。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7

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区(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县)域经济的崛起,构建和谐万州也变得不可能。什么是镇域经济呢?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或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区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进程中,必须大抓特抓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万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__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一些镇乡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项冠军”的思路,提出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我认为不够客观,我区农村地区绵延几千平方公里,气候和地理特征相似,各镇乡都抓“特色产业”,势必造成产业雷同。因此,为了有效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避免要素浪费,避免恶性竞争,根据地域和人文资源特点,由全区呈带状规划布局镇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更具合理性,不一定每一个镇乡都有特色产业,呈带状的几个或十几个镇乡则可发展同一种特色产业。为了将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还必须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是衔接农业与工业的有效链体。

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就要把这个链体做大、做强、做活,使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跨越。要紧紧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做文章,千方百计培育涉农加工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以加工带种养,拉长产业链,促使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呈带状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化进程。例如,开县温泉镇以当地竹材为原料发展起来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星星套装门厂便是成功的典范,由10年前的一个小工艺厂发展成为销售收入接近4个亿、利税5000万元、拥有国家专利50多项的大型企业集团,极大的推动了温泉乃至开县经济的发展。

三是以加大投入为突破口,不断改善镇乡路

网结构,加大小城镇环境治理,实现投入经常化。

城镇交通对镇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区城镇道路等级偏低、通行能力弱、路网密度不高,这已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肠梗阻”。必须加大投入,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改造路网结构,提升道路等级,确保道路畅通,为小城镇更好地接受城市的辐射带动创造条件。

近年来,中央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发好型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地方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盲目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工业项目上马前必须要过“环评关”。中央的出发点和决策是正确的,但对镇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万州区分水镇为例,分水镇作为万州唯一的全国重点镇和重庆市首批启动的中心镇,依托5万亩蚕桑基地和凯登、金德两大丝绸企业,提出了打造“重庆第一丝绸大镇”的战略目标,已投资上千万元组装8条丝绸生产线,但因需国家投资的污水处理厂迟迟未建、水环境迟迟未治理,该项目因“环评关”硬伤一直未能上马。如果八条丝绸生产线成功投产,每年可望完成近5000万元的销售收入,近500万元的利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此,我区必须加大对小城镇水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场建设力度,为镇乡吸纳有一定污染但能够治理达标的工业项目创造条件,实现全区对镇乡投入的经常化,以此拉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是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不断提高镇乡干部的执政能力,实现人才保障化。

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提升万州经济实力的关键在人。因此,人才培养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别较大,需要很多年富力强的区级部门干部到镇乡奉献青春和热血,为缩小城乡差别贡献力量。要及时引导区级部门干部主动到镇乡工作,切实提高镇乡干部的地位和待遇,及时帮助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到镇乡工作,不断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使镇乡干部看得到前途,觉得有奔头。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能够为干部建功立业营造发展空间的全新机制,形成靠政绩选人,靠政绩用人的新机制,让干部队伍充满活力,让干部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现。要强化干部培训,建立干部长期培训机制,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业务水平,使镇乡干部始终站在发展的最前沿,更好地组织参与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当然,制约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很多,涉及到国家宏观方面的政策制定、金融信贷和政府职能转变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对镇域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通过全区上下的艰苦努力,一定能够取得镇域经济的大发展,万州经济实力必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8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我县农民收入状况如何,影响农民增收的症结何在?年5月份,笔者对所在地的农村农民收入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采取听汇报、入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并形成调查报告

一、农户收入的现状

本次共走访调查农户52户,其中,纯农业户38户;亦工亦农户7户;以农为主,农闲时兼营服务等三产业的4户;纯经商办企业的3户。其中,年度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3户;1万元(含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8户;2万元(含)以上,3万元以下21户;3万元(含)以上,5万元以下17户;5万元(含)以上3户。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民家庭收入还很低,加上生产、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在短期内增收还很困难。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在调查前,笔者曾到当地政府统计部门进行了相关情况的了解,年该镇上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725元,比上年增幅15%。在此次调查的52户中,总人口213人,其中,劳力131人,在所调查的劳力中,外出务工106人。在农户的收入构成中,来源于一产业的收入716元;来源于二产业(含外出务工)的收入2187元;来源于第三产业的收入1822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5.2%、46.3%和38.5%。从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农民来源于一产收入较少,来源于二三产业的收入较多,尤其是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比例最高。而一产收入中,退耕还林收入占70%以上,真正纯农业收入更低。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我家乡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靠外出务工收入,从调查出的外出务工人数占总劳力人数近81%的比率来说也是如此;其次是经商办企业的收入,单靠农业生产生活将十分困难。分析当前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低,增收困难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虽然被调查的52农户中,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占大多数,但近年来农村家庭开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调查的约70%以上的农户全年没有结余,稍有变故就得负债。

(2)增收速度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按照到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农村人均收入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近几年来,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有利政策,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据我了解,我家乡安徽省巢湖市在全国农村所处位次还较高,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内陆地区农民收入更低。

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调查发现,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结构调整不深入。以蔬菜为例,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三、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现如今,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实现我国“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尤为关键。但是,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我国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千方百计搞好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更多更早地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2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民营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优化品种和结构;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4、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5、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国家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要加大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力度,进一步扩大范围提高标准。

6、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9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当前我市提出的“大学生兴村计划”的统一安排,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我利用社会调查期间,问计于群众,了解群众的愿望,倾听群众的呼声,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完善配套水系,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地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安庄村地处台陈镇西南部,东临107国道,近邻京广铁路,距集镇中心1公里,辖有蒜刘、于庄、大王庄、小杨庄和安庄等五个自然村,现有村民512户,总人口2179人,共分成7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有44名,耕地1820亩。XX年村经济收入达到了5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安庄村农业和各项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位于120-150米之间。整个村庄地形相对平缓,是我县一个中等规模的典型农业村。安庄村的村容村貌较为整洁,但村内绿化程度较低。住房基本上都是砖瓦结构,部分田间道路、村庄巷道尚未硬化,绝大部分农户以煤和秸秆为燃料,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农民科技书屋等,但基础条件有待改善,安庄村已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近年来宗族势力复兴,矛盾突出,严重影响村民自治与乡村民主。特别是自8.26洪灾以后,许多房屋以成危房,需要及时维修或推倒重建,植被大部分损毁,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

二、经济状况

1、经济结构。安庄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在第一产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经济作物种植很少。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粮食单产较过去有所提高。全村今年种植大蒜近300亩,平均亩产1000公斤,由于今年大蒜价格较去年低,每公斤大蒜在1.2元上下,亩净效益1000元左右,经济收入较往年有所下降。农闲时期,劳动力以外出务工和手工业为主,占到全村人口的1/5。目前全村有冷拔丝、油料、零售等商业经营9户,电气焊和机械维修3户,农产品加工2户,大型养殖场2家,厂房25间。

2、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一是种植业。粮食在作为口粮的同时,全村每年可出售小麦85万公斤,玉米43万公斤。高效农业种植户不多,规模不大。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户20户,共100亩。年收入30万元。二是养殖业。全村现生猪存栏500头,肉、蛋鸡3万只。年收入在80万以上。三是运输业。全村现有大型运输车辆3部,中型运输车辆7部,大小三、四轮农用运输车50台,从事运输行业15户。四是外出务工人员。目前该村在外务工人员283人,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以技术工和劳力工为主。

3、影响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一是农业种植成本高。尽管农民负担有所下降,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但基本被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因素所抵消,农民种地的实际收益没有明显提高。二是缺乏技术和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种植新技术推广面小,新品种覆盖率低。三是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较低,收入不稳定,劳动报酬无保障。四是农民自身素质的问题。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农民因文化水平低,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安庄村全部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少产后加工处理,产业链条短,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田灌溉沟渠严重老化破损,水资源浪费严重,部分田间道路、村庄巷道尚未硬化,文体活动设施不健全,绿化率较低,普遍采用传统旱厕,养殖户庭院环境卫生较差,清洁能源使用户少,部分房屋年久失修。该村的土地较为分散,致使输水渠道过长,势必增加用水量和用水成本,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全面展开。

(二)、村民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村民各自为阵,缺乏龙头企业、经济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村里缺乏第三产业,村财收入低,不能满足村民公共设施建设需求。一些村民对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不了解,缺少就业机会,缺乏种植技术,信息闭塞,增收的渠道相对狭窄,家庭生活负担较重,导致收入偏低。

(三)、农村基础建设滞后。目前村内电线老化且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垃圾收集体系,人畜混居,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卫生,严重威胁着群众的安全。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科技文化投入不足,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四)、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不强。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安庄村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风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至少一项致富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风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农村环境;编修农村规划,推进现代化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村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村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育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富村。

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一村一品” 在稳定经济作物、适度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果品,突出“一村一品”,在我县提出“学青洲、比贡献、促发展”的基础上学习高新技术,先进经验,将安庄村建设成为设施农业示范村。

1、果蔬种植。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以“户户有大棚”为目标,新建10栋塑料大棚,运用现代化种植技术,种植反季节蔬菜,并辐射和带动其他村设施蔬菜的发展,新建枣、梨、杏等果园150亩。

2.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大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区800亩、机耕道路500平方米,将安庄村建成为我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村。

3、建立节水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提高村民节约用水意识。采用管道输水、小畦漫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4、建设机耕道路,完善道路绿化林网。在设施大棚区,配备水表和比例施肥器等节水设施,采用微灌(滴灌或微喷灌)技术,实现灌溉的肥水一体化作业。

5、建设信息服务与产品展示厅。配备电子显示屏和产品展示台等设备,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农户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价格信息,并对外提供产品信息。

6、通过双向互动,促进产品流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安庄村蔬菜果品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打造安庄村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引导扶持经营能手带头组建联合销售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带动实现产业富村。

7、建设养殖小区。依托双汇产业化工程,发展现代畜牧业,在安庄村的西北约1公里处建设一个规模养殖小区,分为三个功能养殖区,一个物流服务区和一个办公区,共占地面积200亩,其中鸡养殖区65亩(包括蛋、肉鸡养殖区),生猪养殖区93亩,生猪育种区26亩,物流服务区12亩,综合办公区4亩。形成年饲养肉、蛋鸡10万只,猪存栏1000头的能力。配套打井1眼,确保养殖小区的用水需要。

8、拓展农业功能。开发“农家乐”、“乡村游”等旅游项目,实现观光农业与品味文化、度假休闲的有机结合,拓展安庄村的农业功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强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兴村。

1、构建技术平台,整合推广资源。以“三电合一”为载体,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户上网率达到15%以上。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使安庄村农民及时有效地获取农业科技服务。

2、引进品种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引进大棚蔬菜新品种,发展多样化种植,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效益,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果树所、临颖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教育科研推广单位,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加快引进推广转化速度快,农民易接受,使用效果好的设施栽培、果园管理、果蔬产后加工、畜牧养殖、兽医防疫、农田灌溉等技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安庄村耕地质量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打造安庄村绿色品牌。

3、聘请设施园艺、果树、畜牧养殖等方面的专家,每位专家负责联系和培训10个农民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户农民,通过层层带动,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和技术普及率。

4、完善“农民科技书屋”,改善农民学习条件,在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书籍、期刊、光盘的基础上,充实数量,尤其是增加设施栽培管理、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与规程等方面图文并茂、好懂易学的技术资料。

(三)综合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建村。

1、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生活质量。普及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解决村民生活热水,利用养殖小区的粪便污水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实现全村集中供气,解决炊事用能。通过沼气和太阳能的利用,减少煤炭消耗,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将安庄村建设成我县清洁能源示范村。2、完善配套建设,美化村庄环境。改善生活设施条件,将全村现有的传统蹲坑厕所改造为粪尿分集式生态旱厕,组织农民绿化庭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完善道路硬化、沿外循环线两旁建设环村庄绿化带,绿化美化村庄,创建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3、开展物业服务,完善村庄管理建立物业服务站,定时清运垃圾、粪便,清扫道路,管护花草树木,维护水、电、路、气、通过专业化服务,保障公共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家务劳动简捷化。

(四)、加强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强村。

1、开展校村合作,培育骨干人才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选送高中毕业的优秀青年农民参加设施园艺、果树、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大专班学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依托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重点对村组干部、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等进行职业教育,培养10-15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物化补贴入户、农业机械入户等活动。提高科技示范户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年开展培训100人次,使每个青壮年劳动力平均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五)完善组织机制,强化支部带村。

1、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健全安庄村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建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健全以财务公开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和落实《村民公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责任。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党支部活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员干部“两带三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责任,全面开展“三项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安庄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六)发展公共事业,建设和谐新村。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按照临颖县教育发展规划,将目前的村小学扩建成为标准化中心村小学。实现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专用教室设置、校园规模、班容量等五项指标达到规定标准。

2、发展文体卫生事业,提高健康水平。建设村文体活动中心,为农民提供文体活动场所。普及有线电视、宽带网入户,使农民享受现代文化娱乐。改造村卫生医疗室,完善医疗设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3、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新村。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以捐赠扶贫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回顾上半年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好政策,有县乡两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党委政府所交给的各项工作,绝不辜负领导的希望,群众的要求,快速发展经济,带动群众致富,为创建文明董畦、平安和谐董畦和新农村建设而努力,争取年底交给党委政府一个满意的答卷。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0

近年来,大力发展以“乡镇增财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为重点的乡镇经济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是因为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乡镇经济最能激发基层的活力和创造力,对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意义

1.乡镇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引擎与支撑。发展乡镇经济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乡镇经济的发展是乡镇范围内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致富农民、繁荣农村就要依靠乡镇经济的带动,做大做强乡镇经济,才能够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提升农村产业化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

2.乡镇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小城镇建设将是我国目前二元体制结构改变的交汇点与平衡点,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格局,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乡镇经济的发展的趋势。而乡镇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生活,扩大经济辐射面,从而有力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3.乡镇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县域经济的运行。乡镇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丰富的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潜力巨大,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会使周边乡镇迅速成为其中心城市的卫星小城,带动它的全面发展,进而整个经济的互动会愈发明显。

二、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是缺工业用地,有的大项目无法落户;二是缺优秀人才,各行各业缺领军人物,有的企业老板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缺稳定且充满活力的乡镇干部队伍,尤其是搞经济工作的人太少;四是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些地方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五是机构改革中出现了管理“梗阻”,新的条块分割,使乡政府职能弱化,成了政治上的空架子,经济上的空壳子,无权无钱,使得调控、协调能力变弱,难以担负起组织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二、三产业严重滞后。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犹如杯水车薪。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农业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乡镇的

工业建设起点不高、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经济超常规发展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和铺设新摊子,实行的是外延式扩张,缺乏对传统产业改造和辐射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少,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取向改革不到位以及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开放的非均衡的发展也是导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3.对发展乡镇经济的思想认识不清。有些乡镇的党政领导缺乏对乡镇经济的整体认识,认为发展经济是省市区(县)各级领导的事情,自己所处的乡镇区域小,招商引资困难,能够把目前的乡镇企业保持现状,不让其迁走或破产就是行了。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为私营企业,一般是本地人投资或借资兴建。私营企业主多是农民,思进心不强,加之整体素质较低,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洞察能力使其不能做大做强。此外,农民种地,农资价格偏高,收入也不多,虽然近几年政府给种粮补贴,但很难改变农业整体收入低的现状。大多数农民宁愿取得较小的土地收益,也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思想上是小农意识作祟,认为土地是自己的,纵使无力耕种也不愿让给他人经营。

4.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认识不足。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治、社会和舆论环境。但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工商税费等方面由于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民营经济的

目标本身具有趋利性,个别的企业在成长初期,为了发展会偷税漏税,尤其是法制不健全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短期化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行为。对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管,势必会导致恶性循环,民营企业局限于“小打小闹”,很难发展壮大,不能真正发挥民营企业拉动乡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发展乡镇经济的策略

1.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乡镇特色经济发展资金难题。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在乡级财政实力薄弱、资本积累困难、政府投资困难的情况下,要把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和项目建设上来,招商引资是最为有力的依托。要优化经济环境,把握招商引资的主动权。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可采取土地入股方式,来吸引企业的进入;二是完善招商引资措施,大力推介乡镇的地理位臵优势、交通发达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投资环境优势,降低“门槛”,放弃眼前利益,谋求长远利益;三是坚持发展规模型企业和质量效益型企业并举,形成“大中小结合、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格局,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培育新的增长极。

2.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破解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难题。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主要做到“三抓”。一抓基地建设,“突出特色、壮大规模、集中连片、整体开发”优化品种结构,壮大规模。二抓示范点建设,集中建设一批农业专业化生产示范基地,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抓科技,继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3.以农业结构调整主线,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的难题。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探索“多业并举”的发展模式,实现增值增效。种植业向优质化、集约化发展,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二、三产业向观光型、效益型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要重点突出本乡镇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

4.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着力点,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难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环境田园化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是抓龙头企业,建原料基地,之后是用发展工业理念提升传统农业。以公司为依托,以专业村、专业合作社、专业户为主体,以服务为纽带,合理布局并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的结合,形成“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品牌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会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同时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

5.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契机,破解农民知识化难题。农民要富裕必须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促进本地区的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收益。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力度。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引导乡镇、中心集镇附近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使更多农民在输转中实现劳务移民。

四、发展乡镇经济应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

1.农业集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由于小农经济存在缺乏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能力、无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高成本、低收入、阻碍技术进步等等弊端,它的必然结果是两极分化和土地兼并。而发展现代农业是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集约化水平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调查显示,74%的村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健全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村已经自发地出现了一大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涵盖了农村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等。因此,发展乡镇经济就要不断探索集约化发展之路。

2.农产品深加工是主要发展方向。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与市场连接的重要纽带,是农产品商品化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同时也

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按照各自的经济实力确定起步水平,制定发展规划。生产过程和产品向标准化,加工生产和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大农业支撑的保护力度,以此带动农业附加产值产出效益的能力。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原则。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耕地、草地等主要农业资源不断减少,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要转变农业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就要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保证数量、注重质量追求社会效益室外发展方式;由单一农业功能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功能;由牺牲环境、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绿色”节约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创新乡镇经济发展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乡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1

近几年来,块状经济已成为支撑湖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约占湖州市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急待优化提升。

一、总量快速增长

截止20xx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家数10家以上的块状经济有46个,包含各类大小企业3.3家,从业47人员万人左右。46个块状经济共实现销售收入187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全部销售收入的65%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2个,实现销售收入1826亿元。20xx年至20xx年六年期间,全市46个块状经济平均增长24.5%,块状经济在湖州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显现。

二、重化趋势明显

湖州工业共有34个大类行业,其中有22个大类行业分布在46个块状经济中,覆盖了大部分传统行业,由于块状经济的.起源以自发集聚而产生,所以行业属性主要以轻工业为主。20xx年块状经济中轻、重工业的比重为74∶26,排名前5位的行业中轻纺行业有3个纺织、家具、纺织服装。随着湖州市工业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块状经济中重工业比重逐年提高,增长速度趋缓的传统轻纺产业占比下降。到20xx年,轻、重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9∶41,其中金属加工、机电制造等6个重工业行业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

三、知名度的有效提升

块状经济不仅在经济总量上支撑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区域知名度。湖州市几个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对区域知名度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长兴蓄电池。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地名的经济内涵。20xx年以来,湖州市块状经济陆续获得了7个国家级区域品牌,分别是中国童装名镇、中国绸都、中国毛笔之都、中国椅业之乡、中国实木地板之都、中国竹地板之都和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产生了珍贝牌羊绒衫、美欣达牌灯芯绒、诺力牌液压搬运车等8只中国名牌产品和金洲牌钢管、蓝鸽牌床上用品等68只中国驰名商标,其中湖州竹木制品行业共产生了3只中国名牌产品和13只中国驰名商标;纺织行业共产生了2只中国名牌产品和7只中国驰名商标。

四、竞争优势逐渐增强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州市目前已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行业知名度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产品竞争力较强、产业集聚度较高的优势块状经济。如织里的童装,具有产业配套完整、商务成本低、工业基地集中、专业市场配套、市场知名度较高等优势,20xx年被评为“中国童装名镇”,块状经济中拥有企业6千余家,20xx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4%左右,产业集聚十分明显。南浔实木地板,已成为国内实木地板的重要生产基地,20xx年被评为“中国实木地板之都”,知名度较高,产量占全国50%以上,相关木制品企业1000多家,20xx年销售收入达179亿元。长兴蓄电池,电动车用蓄电池占全行业的半壁江山,产业发展历史较长,技术装备较先进,经过规范整治,企业规模、档次有大幅提升,产品性能稳定,已成为该行业的标准制定者和价格决定者,20xx年被评为“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20xx年销售收入达121亿元。南浔电梯,区域内电梯年产量占全省一半,国内市场占有率8%左右,产业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明显。钟管生物医兽、药,已形成以升华拜克为主的生物医兽、药生产基地。安吉竹产业,上下游产业配套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产业链,加工技术国内领先,其中竹机械工业有8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占全国竹工机械的大部分销售额。递铺椅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成为中低档办公椅的制造基地,办公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4%。南浔电磁线,产业分布区域相对集中,随着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知名度也与日俱增,国内市场占有率38%左右。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2

近年来,我区劳务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相当规模,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劳务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区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壮大,需要强化组织、引导、培育工作。这也是地委、行署统筹我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部署。

根据政协XX区工委的安排,提案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区劳务经济发展的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组织召开了有地区劳动保障局,农业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劳务经济发展研讨座谈会,分赴毕节、大方、黔西、织金、纳雍召XX县(市)政府、政协及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劳务经济发展的情况介绍,深入到九个乡镇、十五个行政村、九所中学召开乡镇和村干部及中学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十余次,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家属和务工返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七次,发放劳务经济发展情况村级问卷调查表二十份,在校初、高中学生问卷调查表六百余份。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后,提案法制委员会组织相关委员认真分析情况,讨论对存在问题的对策,提出了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务经济给我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变化

(一)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区劳务输出人数每年以10万人的速度增长,至20__年底,全区外出务工人员总数达到130万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北京、福建及贵州省的周边省份。劳务输出的行业也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开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劳动和简单手工操作工种的情况有所改变。特别是20__年开展了对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采矿工、保安员、保健按摩师、钢筋工、砌筑工、沼气生产工、电工、服务员、服装剪裁缝纫工、管工等工种的较大规模培训以来,一定程度提高了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稳定率。劳务输出规模的扩大,就业能力的提高,给我区农村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20__年的统计,我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创收约80亿元,农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116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的47%。

(二)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劳务经济的发展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大量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剥离出来,推动了土地的流转和集中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还通过在发达地区务工,受到了熏陶,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和资金,增强了创业发展的能力,这些变化,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如XX县永新乡农民皮永义先后在四川、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型果园打工学艺,掌握了经果林栽培和管理技术后,返乡创办了绿丰兴科示范园,种植经果林200余亩,年收入10万元以上,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永新乡果树协会,带动本乡发展经果林20__余亩;黔西城关镇凤凰村曾祥龙带回先进的养蛋鸡技术返乡创业,现资产达到了30多万元,并带动了全村80%的农户饲养蛋鸡;XX县竹园乡农民李伦在山东济南天顺牧场务工多年,学会科学养牛和饲料配方等技术,返乡创办了养牛场,年收入5万余元。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村协作经济组织也应运而生,如XX县永新乡没有外出的富余劳动力自发组织了50多个农活承包队,长期在本县内承包农活,农忙季节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余元。

(三)劳务经济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出务工农民受到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不仅启迪了心智,学到了技能,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综合素质也得到了相应提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我区农村带来了许多现代文明的信息。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处后,特别注重对子女教育。如XX市小坝乡彭学富在外务工十余年,由于没有技术,收入仅能保证基本生活。彭学富深感知识、技能、信息是外出务工中创造业绩的关键,20__年贷款筹资1万多元送子女到新东方技校学习烹饪技术,现在,其子在深圳开餐馆每天毛收入近5千元,今年上半年,彭学富在家乡修建了一栋价值10多万元的二层楼住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转变了生育观念,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劳务经济发展的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劳务经济虽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大,因此,对发展劳务经济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只是满足于一般性号召和年初分指标、年终统计上报。劳务经济的发展总的来看,仍然停留在群众自发外出找活干的初始阶段,一些职能部门,还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引导发展劳务经济的措施不得力,工作落实得不好。

(二)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一是文化程度低。以经济、文化相对较发达的XX市小坝镇小坝村为例,外出务工的542人中,小学文化程度194人,初中文化程度30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40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高达92.6%;二是职业技能水平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劳务输转面不广泛。XX县竹园乡显母村是我区劳务输出比较典型行政村,90%以上的农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合家外出的农户100余户,而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是从事又脏又累工资又低的建筑辅助工(泥水工);三是自我维权意识淡薄,上当受骗、干活讨不回工资、超时加班加点以及工伤、职业病得不到合理赔偿和有效防治等现象屡见不鲜。据XX市千溪乡吉国祥介绍,在他务工的浙江绍兴“曙光印染厂”这样较大型的企业,工人的健康也得不到保障,由于污染较大,一些工人染上了肺上的毛病,身体不适就自愿离开了工厂,从未有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离厂时体检,进行维权,吉学祥本人也是这样离厂返乡的。而对于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这一《劳动法》规定的基本社会保障义务,企业也不履行,广大外出务工人员也根本不知道是自己的权利(我们所到的乡镇政府也几乎不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甚至不了解养老保险政策)。千溪乡500左右名在浙江浪沙袜业集团务工的人员,有的已在该企业工作多年,没有一个缴纳了养老保险。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日益成为我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空间不断收缩,劳务输出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效果不理想。目前国家投入的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经费分属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扶贫工作部门管理使用,培训工作各自为政。全区由上述三个部门认定的农村劳动转移培训机构有50户,但各部门的认定要求和标准都不相同,各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办学条件参差不齐。而且为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培训多以举办短训班为主,效果不理想,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实际脱节,培训后就业率极低。同时,由于培训质量监管工作不力,一些培训机构存在随意压缩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现象。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滞后。县、乡、村三级劳务网络对所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的储备底数不清,相关部门以及培训机构在用工信息方面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工作量大、效率低,无法为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咨询等服务。

(五)劳务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发育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盲目的情况。目前全区250个乡仅有18个乡镇设有劳动保障事务所,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务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地县设立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业务范围重叠,服务资源不能有效整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区现有民办职业中介机构12个,但规模较小,服务能力有限,业务范围也大多只限于本地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以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六)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环境差。有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对返乡创业人员有效的引导、服务和政策支持。目前,返乡创业人员占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不到8%,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方,返乡办企业,手续复杂,更没有扶持和激励机制。少数地方还有严重的吃、拿、卡、要现象。千溪乡张某某两年前返乡创办了一个水果糖厂,工厂管理和市场销售情况良好,但至今仍未办到合法的建厂手续。想扩大企业,又因制约因素多而只好作罢,今年放弃办厂,又外出务工去了。

(七)返乡潮对劳务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今年下半年,由于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回贵州,我区作为本省的劳务输出大区,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将给农业人口就业、社会稳定等工作带来压力。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深化对我区劳务经济发展重要意见的认识,切实加强工作领导。作为一个总人口730万,农业人口649万的人口大区,劳务经济不仅仅只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一个有益补充,而更重要的,它是推动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有着极其深远意义。劳务经济是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的杠杆。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把发展劳务经济和管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大力提高对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的水平。一是整合培训经费。由行署组织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扶贫工作部门认真研究方法,明确主管单位统筹来自几个渠道的培训经费,合理安排使用;二是整合培训资源,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在师资、信息等方面的协作与交流,并加强监管,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坚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培训活动;三是探索新的职业教育渠道。目前,许多乡镇中学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仅40%左右,有6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都是外出务工。因此,可以考虑,调整乡镇中学部分初中班级为职业教育班级,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在普通初中班级或职业初中班级就读;四是加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在继续抓好初级短训的同时,重点抓好高中级培训和中长期培训,提升办学层次,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当前,各级有关部门还要及时了解今年因经济危机失业返乡人员的信息情况,并及时组织这批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这样做,不仅为他们再就业积蓄力量,对维护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意义;五是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引导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努力搭建为劳务经济发展服务的平台。劳动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乡镇劳务保障事务所,完善服务功能;要引导和大力支持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就业信息网络,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要整合各主管部门以及培训机构,劳务中介组织的信息资源,拓展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为农村劳动力和用工单位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中介、跟踪管理等各类服务。

(四)有力推进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整合地县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分别设立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二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扶持发展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农村劳务经济协会、农村劳务经济人等中介组织,形成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覆盖城乡、运转规范、服务到位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五)切实加大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及时查处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案件。行署驻外办事处的工作职能中增加收集用工信息,为农民工提供维权咨询服务等内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要认真设置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增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采取措施,大力扶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一是在行署驻外办事处设立劳务联络处,切实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沟通,了解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意愿;二是认真研究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三是把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返乡创业者的优势,积极培育一些“公司+协会+农户”模式的企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四是抓住我区当前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采取有力措施,组织返乡人员参与到各项建设中去;五是充分发挥地县市劳务经济发展促进会作用,助推返乡创业。XX县“劳促会”成立了一个会长与创业业主的联系会,帮助创业者协调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可借鉴的经验;五是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扶助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3

一、xx乡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由于畜牧养殖和外出打工分别占农民人均现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如20xx年受国际金融和猪流感事件的影响,xx乡生猪出栏价格从20xx年的8元/斤降至20xx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猪出栏价格从20xx年的18元/斤降至20xx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于生猪、仔猪出栏价格降幅过大,且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因此养殖户20xx年上半年养殖越多亏损越大,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放弃养殖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大量削减养殖数量,只保留部分母猪。外出务工收入20xx年上半年呈下降趋势。据49.1%的外出务工家庭反映,外出务工子女20xx年上半年汇款回家的很少,没有活干,工厂时常停工,主要还是受国际金融的冲击。

二、人患大病、大牲x生病死亡、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仍是导致农民反贫的主要原因。调查中10人认为家中有人长期生病或大牲x生病死亡是导致家庭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8.9%;6人认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是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5.4%;3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过高是导致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2.7%。

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调查中13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调查人口的11.6%。20xx年至20xx年上半年,xx乡新建成的水利沟渠共计5.8千米,目前xx乡农田水利沟渠待建和需维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积小不利于机械作业,仍属于牛马农耕生产。四、农村交通落后。虽然全乡5个村基本实现了通村公路,但路况差,目前连五级乡村公路标准都还没有达到,客运车辆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农用车辆,路况十分恶劣,24公里的通乡村公路就要花1.5小时才能走完,20xx年到20xx年上半年没有整个乡村公路投入的维修资金不到10000元。76个村民组仍有21个组没有通公路,农民生产生活仍是靠肩挑马驮运输。

五、农民缺乏先进的劳动技能。调查中有28人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先进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占调查人数的34%。目前,xx乡有在册一户一技能人数为592人,占总人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如生猪养殖户中,真正掌握先进生猪养殖生产管理技术且能长期发展并赚钱不足10户,而大多数仍是传统养殖模式,不善于学习和接受别人先进的养殖模式,一但生猪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生产就出现亏本。

六、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xx年xx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xx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xx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xx乡农村经济发展。

七、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投入不足,养殖协会没有发挥作用。是以保护青山绿水,发展畜牧养殖和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开发森林探险游观光游为思路的乡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xx乡林业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30%以上,林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20xx年xx乡全面开始了天然林禁伐,从那时起在保护青山绿水方面,政府采取了许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标减少数量,加大打击乱砍滥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绿水是保住了,但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没了。如何实施“东羊西猪”大力发展畜牧业,如何搞特色养殖、种植,创建生态农业,使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重新得到稳定的收入,本世纪以来几届乡党委、政府以资金扶持少数养殖户,组织部分养殖户学习培训先进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乡政府本身就属吃饭财政,没有财政收入,在对畜牧业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的创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车薪。20xx至20xx年由于得到省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xx乡在畜牧养殖业投入上共投入了33.9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养殖户的圈舍和购买优良品种,而其它年份却没有对畜牧养殖业的直接投入,20xx年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且在特种养殖、种植上政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xx乡现有养猪协会一个,但多年来协会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协会会员没有开展活动,整个协会没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10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四、建立农村稳定的信贷体系、互助组织,带动农村全面富裕,鼓励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在鼓励现有农村信贷服务的同时,政府要教育好农民,要学会用明天的钱、用别人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应当大胆的把握时机尝试一个项目;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递增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服务,为暂时存在困难且又是好项目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20__年度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__年度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要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指导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养猪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或者是农民专业协会,让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它的协作、互助作用,同时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留转,一是解决土地荒芜问题,二是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真正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五、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做好农业服务,确保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个地方农业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基层政府,一要做好国家政策落实服务工作,要将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三农”政策切切实实逐一兑现给农民,要调动全体基层力量,将上级党委、政府“三农”政策向农民宣传到位,实施到位,使农民得到实惠,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二要为农村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使其最终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鼓励农产品流通、交易,要培养乡土物流人才,发展壮大物流业,要筹资为农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贮藏设施、有条件时还要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四要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广播电视传媒,利用现代交通枢纽将农民的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变成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六、朝旅游业方向发展,在特种养殖、种植上下功夫。要长期保护青山绿水和野生生态资源,必须走旅游业和特种养殖、种植发展道路。地处三地四县五乡镇交汇处,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要充分利用施秉县北环路打通后的机遇,把未来发展融入施秉、镇远、石阡、余庆旅游发展圈,逐步开发佛顶山、九龙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食品小吃游。要与石阡的窑上景区、施秉的杉木河、黑冲、云台山景区连成一遍,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保护青山绿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五步蛇、乌梢蛇、古妮虫草是野生自然资源特色,但现在人们仍在非法猎取,除了继续打击不法行为外,政府应鼓励部分农户从事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乌梢蛇、古妮虫草等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种植,用来满足市场需要,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实现保护野生生态资源目的。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4

一、发展现状

东桥镇村后村原位于东桥镇北部偏僻山区,距福州近100公里、距县城40多公里。全村190户726人,党员29人,XX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村财不仅零收入还负债较多,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典型的山区贫困村。XX年起该村遭受地质灾害后实施造福工程,村民陆续搬迁下山,开始建新村。由于工程量大、资金不足等原因,至XX年新村基础建设仍不完善,无村部办公、村道泥泞、村民看不上电视、水电未配套,村民生活水平低。XX年11月,市卫生局下派驻村干部黄荦到该村挂职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党支部班子也得到调整优化。新班子讲团结、讲奉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致力发展,短短几年村路、闭路电视、自来水、电网、体育健身场所一应具全,很快扭转了该村落后的面貌,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新村。今年2月17日,省委副书记在该村调研后提出,该村党支部的先进做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广。之后不久,闽清县委在全县开展了“学村后、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推广村后村的先进经验,推进“核心工程”建设,并以此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挑“海西”大梁,树闽清形象。

XX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4100元,比XX年增加了2倍多。今年年初,该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县综治先进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被市委文明办推荐为市级文明村。

二、主要做法

1、着眼长远,编制发展规划。村两委坚持发展为大、规划先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研究制订了《村后村三年发展规划》,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今后三年的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工作重点。特别是根据规划内容,找准了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经济路子,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大力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良好的道德风尚、文明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村民安居乐业。

2、突出核心,建设坚强堡垒。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后村党支部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在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一些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群众威望高,有强烈事业心和开放意识的党员吸收到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来。二是带好党员干部队伍。加强村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培养,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村干部,使党员干部成为国家政策的宣传员、农村经济的信息员、解决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成为发展生产的技术员、带头人。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党支部办事公道正派,勤勉有为,党组织的威信高,工作力度大,凝聚力不断增强,群众对党支部十分拥护。

3、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经济。村后村两委一班人把党交给的责任担在肩上,把人民的福祉挂在心头,带领群众拔穷根、闯富路。针对村集体无收入、群众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的实际,村两委与村民共同探讨致富之路,并到镇里、县里、市里跑市尝跑项目、跑资金。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决定依托镇里的食用菌基地,成立村食用菌种植协会,由党员大户带头兴办种植基地,采劝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方式,引领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建起了党员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由党支部牵头,派村干部到县、镇学习技术,动员5名党员带头示范,发动17名群众参与。为解决资金难题,村两委把争取来的经费存于农村信用社,再贷给种植农户,而且只要求种植户以生产收成的蘑菇等价抵还贷款。经过3个月的生产,取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东塔牌”食用菌外销到新加坡及港澳等地。一期20万袋规模的基地实现产值60多万元,基地纯收入16多万元,菇农每人净收入1万多元,村党支部(村委会)与协会收入2万元,实现了建国以来村财收入“零”的突破。预计今年可种植100万袋,目前已完成50万袋的培育规模。为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路子,党支部还带领33名党团员到位于高山地区的旧村建立“党团员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发展高优林、果、粮生产。同时积极牵线搭桥,介绍村民外出应聘就业,全村80%青壮劳力实现输出就业,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5

按照县委办公室的安排,县非公办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进一步了解和分析,提出了今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思路与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状况与特点

(一)发展总量持续扩张。

当前,全县共有各类非公经济组织1980户(其中法人企业786户),从业人员71000人,资产总额达到18亿元,法人工业企业按规模分:产值过亿元企业8户,过20__万元企业25户,过100万元企业76户,100万元以下489户。非公经济以矫健的发展态势活跃在我县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旅游、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七大产业领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攀升。

20xx年,全县非公经济实现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19.5%;实现增加值29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工业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23%。其它经济指标亦以较高增速超额完成市、县下达的非公经济发展年度目标任务,主要经济发展指标xx期间年平均增长18%以上。

(三)工业经济产销协调,产值稳中有增。

占全县工业主体的年产值100万元以上非公工业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奋力达产达效,综合开产率达98.7%,平均达产达效率为92.2%,产销率持续为96%,货款回收率为87%,四项主要运行指标实施情况良好,工业经济实现了量和质的同步提升。特别是建材、生化、冶金矿产、农产品加工、有机食品、装备制造等工业主导产业在产量(产值)增长,效益提高方面尤为突出。水泥、机砖、化工产品、硅钙、铁精粉、饮料酒、大米、面粉、膨润土、各类机械(钢构件)等工业主导产品产销协调、价格稳定、市场拓宽。

(四)规模企业运行态势良好。

占工业经济总量66%的20户规模企业运行态势持续良好。大秦汉、步步高升、盛华冶化、天汉科技、宏玮魔芋、汉南化工等骨干企业产值20xx年增幅同比超过50%,工业经济在规模企业的拉动下产值呈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五)重点项目建设进展不断创新高。

(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七)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强化,步入规范。

20xx年年初,结合我县实际,非公办制订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创业辅导、人员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法律维权、组建专家顾问团、统计监测等10个具体工作入手,不断予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收到成效。当前,我县中小企业非公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体运行较好,与省、市进一步接轨,开创了新局面,助推了非公经济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总量上特别是工业经济总量与本市工业大县(区)相比尚有差距,在全市平川县区处于较弱态势;二是工业产品尤其是主导产品高科技含量不是太高;三是融资依然有难度,具体表现在:银行贷款难,担保公司支撑作用不够明显,民间融资息高且风险较大;四是新办企业项目用地环节因种种原因不够顺畅;五是大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与企业发展接轨有差距,人才引进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引进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三、加快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今年一季度,我县非公经济发展形势依然良好,县委、县政府效能提高年、工业园区建设年、设立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1000万元专项资金3项举措将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更为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如何把非公经济再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台阶,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保增长,促使骨干工业企业满负荷生产,确保工业产值持续平衡较快增长。一是协调好企业生产要素,组织好企业生产,1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开产率达到98%以上,达产达效率达到95%以上;二是运行质量稳定提高,货款回收率80%以上,亏损率稳定保持在零;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市场,挖掘潜力,提速增效;四是协调好、支持好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确保其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作用。

2、蓄后劲,着力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与县内经济发展两轮驱动,年建设项目发展方面不断有新进展、新亮点。

3、抓重点,突出七大工业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矿产、食品、装备制造业产值能力超过3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业:以双亚粮油公司,宏玮魔芋公司、永辉米业公为龙头,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深加工。20xx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过5亿元;医药化工:以玉虎化工公司、天汉科技公司为龙头,着力推进医药化工产值继续攀升。20xx年,医药化工业实现产值过5亿元;建材产业:以水泥、新型墙材为产业重点,大力发展互补型、配套型、协作型、扩散型建材产业。20xx年建材业实现产值过8亿元;冶金矿产业:以铁精粉、硅钙为重点,精深加工与提速并举,矿产业实现产值过8亿元,20xx年有望突破性发展;食品业:以三酒为龙头,拉动食品产业突破发展。20xx年,食品产业实现产值过3亿元;装备制造业:以步步高机械加工有限公司、泰安金属构建公司为龙头,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个工业产业。20xx年,装备制造业奋力完成产值过亿元,与全市装备制造产业接轨。

4、打基础,加大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建设县域工业园区的政策和安排部署,按照打基础、扩规模、育企业、上水平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做好园区建设相关工作,打造出设施完善、产业突出、企业成长快、示范作用强的县域工业园区。

5、扩总量,放手发展、催生中小企业。加强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建设(创业基地、工业园区)和鼓励全民创业,持续扩张非公经济及工业经济总量。

6、上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坚持正确的产业政策导向,引导工业各行各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实施培养发展人才计划,开展各种层次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走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子,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工业产值科技创新贡献率。

7、增效益,节能减排取得更大成效。抓好县政府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较大成效。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放在建材(节煤)、生化(节水、排污),装备制造(节电)三个产业上,努力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4.2%,排污企业达标排放率100%的目标任务。

8、强服务,搭建政府保障平台。全力打造政策法规、产业引导、全民创业、生产经营、资金扶持、企业融资、信息报务、维权保障等8个涉及工业企业健康、协调发展方面的服务平台,搞好非公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6

近几年来,块状经济已成为支撑湖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约占湖州市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急待优化提升。

一、湖州市块状经济现状

(一)总量快速增长

截止底,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家数10家以上的块状经济有46个,包含各类大小企业3.3家,从业47人员万人左右。46个块状经济共实现销售收入187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全部销售收入的65%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2个,实现销售收入1826亿元。至六年期间,全市46个块状经济平均增长24.5%,块状经济在湖州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显现。

(二)重化趋势明显

湖州工业共有34个大类行业,其中有22个大类行业分布在46个块状经济中,覆盖了大部分传统行业,由于块状经济的起源以自发集聚而产生,所以行业属性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块状经济中轻、重工业的比重为74∶26,排名前5位的行业中轻纺行业有3个(纺织、家具、纺织服装)。随着湖州市工业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块状经济中重工业比重逐年提高,增长速度趋缓的传统轻纺产业占比下降。到,轻、重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9∶41,其中金属加工、机电制造等6个重工业行业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

(三)知名度的有效提升

块状经济不仅在经济总量上支撑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区域知名度。湖州市几个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对区域知名度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长兴蓄电池。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地名的经济内涵。以来,湖州市块状经济陆续获得了7个国家级区域品牌,分别是中国童装名镇、中国绸都、中国毛笔之都、中国椅业之乡、中国实木地板之都、中国竹地板之都和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产生了珍贝牌羊绒衫、美欣达牌灯芯绒、诺力牌液压搬运车等8只中国名牌产品和金洲牌钢管、蓝鸽牌床上用品等68只中国驰名商标,其中湖州竹木制品行业共产生了3只中国名牌产品和13只中国驰名商标;纺织行业共产生了2只中国名牌产品和7只中国驰名商标。

(四)竞争优势逐渐增强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州市目前已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行业知名度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产品竞争力较强、产业集聚度较高的优势块状经济。如织里的童装,具有产业配套完整、商务成本低、工业基地集中、专业市场配套、市场知名度较高等优势,被评为“中国童装名镇”,块状经济中拥有企业6千余家,销售收入1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4%左右,产业集聚十分明显。南浔实木地板,已成为国内实木地板的重要生产基地,被评为“中国实木地板之都”,知名度较高,产量占全国50%以上,相关木制品企业1000多家,销售收入达179亿元。长兴蓄电池,电动车用蓄电池占全行业的半壁江山,产业发展历史较长,技术装备较先进,经过规范整治,企业规模、档次有大幅提升,产品性能稳定,已成为该行业的标准制定者和价格决定者,被评为“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销售收入达121亿元。南浔电梯,区域内电梯年产量占全省一半,国内市场占有率8%左右,产业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明显。钟管生物医(兽)药,已形成以升华拜克为主的生物医(兽)药生产基地。安吉竹产业,上下游产业配套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产业链,加工技术国内领先,其中竹机械工业有8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占全国竹工机械的大部分销售额。递铺椅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成为中低档办公椅的制造基地,办公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4%。南浔电磁线,产业分布区域相对集中,随着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知名度也与日俱增,国内市场占有率38%左右。

二、湖州市块状经济存在的问题

1.从集聚发展水平分析,大部分是同类产品在空间上的简单叠加,属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全市大部分块状经济还处于通过企业自身扩张而产生集聚优势的成长阶段,只是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甚至同一分工环节扎堆。没有形成彼此关联的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主体产业的上下游延伸不足,企业的分工合作集中在内部以纵向工艺分工为主的状况,而缺少企业之间的横向的分工协作,生产经营自成体系,小而全企业十分普遍。

2.从主要区块的行业地位分析,大部分是生产加工基地,处于价值链的末端。长期以来,湖州市块状经济的产业分布总体上处在自发状态,产业集中度不高、资源不能共享。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是处于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基础上。大多数块状经济产品属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投资量不大,缺少创新和技术,产品易于模仿。许多企业围绕一只产品生产,相互模仿重复生产,产品的差异性不大,行业空间没有充分拓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

3.从块状经济规模与行业发展空间分析,规模总量不大、产业链短、缺乏核心竞争力。湖州市块状经济“小短散”现象比较突出,单个块状经济总量小,百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只有8个。块状经济主体以传统的纺织、建材为主,而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的机电制造产业主体地位不突出,产业链短而窄,难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其配套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聚度上,呈现布局分散、集聚度低的格局。这种分散的产业格局,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难以整合和规模效率低下的状况。

4.从保障块状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撑面分析,还未形成完善的规划和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湖州市各级政府对提升块状经济和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都比较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但是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政策框架也不够清晰,扶持措施也不够到位。迄今尚未有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规划,尚未形成操作性强的`政策保障和扶持体系。支持块状经济发展的区域中介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完善,虽建有童装、转椅、电磁线、竹木制品等一些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但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另外,行业协会也不完善,科研培训机构也不健全,无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科学规划

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对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结合正在制定的《湖州市重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规划(20__-20xx年)》和《湖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湖州市生物医药、新能源、金属管道与不锈钢、装备制造、特色纺织品、木地板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总体目标、主要思路和产业定位。规划中要重点突出空间布局。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是块状经济提升的重要载体。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使之成为块状经济提升的核心区,着力形成多层次、梯度式工业发展格局。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快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特别是要为引进大好高项目,建设新型产业集群留足发展空间。完善标准厂房等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用地需求,为企业集聚发展提供必要空间。要完善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功能性建设步伐,满足块状经济提升以及总部经济、物流集聚区、公共检测、信息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支撑条件。

(二)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一个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由一名市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推、一个专项协调推进小组主抓、一个发展规划引导、一个保障体系扶持、一个工作推进计划实施的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六个一”推进机制。牵头市领导和主推部门负责问题矛盾的解决协调;块状经济所在地的县区政府负责对本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编制。探索建立工业项目统筹布点机制。要按照谁招商,谁收益的原则,确定分配比例,实行收益分享,调动乡镇打破区域限制,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跨区域工作协调机制,减少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推进产业集聚。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研究解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研和督促检查,及时了解和把握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动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开展试点示范

建立省、市、县区三级产业集群试点示范。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作为湖州市唯一的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应尽早尽快制订工作标准、完善实施方案、深化指导服务,着力把握好块状经济提升的共性要素和个性特色,积极探索块状经济提升的路径,为全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全市重点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从全市范围内确定生物医药、新能源、金属管道与不锈钢、装备制造、特色纺织品、木地板等若干个产业规模大、提升空间广、带动能力强、示范意义好的块状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示范试点,及时总结各地块状经济提升经验,树立典型,扩大推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强对试点示范区的监督检查,对方案编制、政策配套及工作推进不力、收效不大的示范区实行动态调整。县区政府重点抓好本区域内块状经济的提升发展工作,选择一批产业基础良好、区域优势明显、升级潜质较大的块状经济作为重点,加强工作指导、健全区域协调机制、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不断摸索和创新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新路径、新模式。对跨区域的块状经济,其核心区所在县区政府要牵头抓好块状经济提升发展工作。

(四)培育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湖州市的明星企业、优质企业等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其在市外、海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网络,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对财政贡献大、配套企业多、拥有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行业引领作用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给予政府奖励和政策扶持。加强配套协作。鼓励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剥离专业性强的零部件生产,发挥中小企业在块状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贴牌生产型中小企业发展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构建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努力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向“研发+生产+服务”型转变。在木地板、家用电器、电梯、转椅、预拌混凝土等有特色的块状经济中,选择几家龙头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试点,在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在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五)加大财金扶持

市和县区政府要加大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整合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每年确定一块政策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政府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规划制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节能减排等,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强块状经济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创新块状经济融资方式。对重点培育提升的块状经济,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规定,建立健全有效机制,积极支持重点企业的信贷项目。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拓展融资渠道。

(六)构建服务平台

根据不同块状经济特征,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大企业主导型的块状经济,支持依托大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块状经济,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鼓励民营投资、产学研合作、科研院所集聚等多种方式和经济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加强协作、聚焦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鼓励为块状经济提升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建设,为块状经济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七)提升集群品牌

大力实施质量振兴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块状经济内企业质量和品牌意识。加强企业计量、质量、标准等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和支持块状经济内企业创立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鼓励支持企业积极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品牌。推动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形成集聚效应,长兴的新型墙材、安吉的竹产业、南浔的电梯、湖州开发区的水处理设备等,要加快培育形成区域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探索不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从而形成浓厚的区域产业文化,抓好品牌保护,促进品牌企业自我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形成打假工作合力,切实维护品牌形象。

(八)推进持续发展

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全面建立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坚持工业项目联审机制,严格执行工业投资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1.56吨标煤准入标准,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严格限制低、小、散项目的重复建设,切实把好新上项目入口关、布局关。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序转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资源依赖和市场依托型等生产能力。

(九)壮大行业协会

加快专业性协会建设力度,积极吸收块状经济内龙头骨干和特色优势企业进入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企业诉求,引导企业贯彻落实好产业政策。要在政府指导、授权或委托下,协助做好行业信息数据收集统计、运行分析、标准制订、品牌培育以及应对技术贸易壁垒诉讼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秩序,促进产业集群有序升级。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7

为全面了解全区非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XX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从20xx年4月16日开始,在区人大副主任、工商联主席冯春娥、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屈光明的带领下对各基层商会及企业进行了近1个月的走访调研,走访非公企业36家,调研对象涉及化工、贸易、副食品批发、建材装修、家具、五金、制造业、房地产、餐饮等行业企业会员,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汇报,发放了调查问卷,召开了座谈会,就企业基本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企业党建等方面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全区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石鼓新城”经济发展方针,从加强引导、优化环境、提升服务等方面入手,立足区位、资源两个优势,优化软、硬两个环境,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政策、环境、体制等方面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我区非公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不论是非公企业个数、个体工商户户数,实现产值、上缴税金都有呈快速增长。20__年全区非公经济上交税金6.5亿元,约占全区税收的50%,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非公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华源、五一、中湘、永兴四大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建材、副食品、五金、家居等行业的商贸物流业、以共创集团、耀江实业、雅仕林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香江百货、中环餐饮、漂亮宝贝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以及以领军现代农业、荣盛农业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企业。特别是近几年引进的中亿汽贸、崇盛国际中心、华耀城等已建成或在建的项目,更是为我区非公经济发展增添的强劲的动力。

2、非公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非公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政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华源、五一、中湘、永兴等专业市场,孕育了3000多户创业者,安置了3万余人就业,带动了数十家物流企业的发展。新澧化工、荣盛科技、领军现代等企业为两乡安置闲散劳动力2千多人。极大的缓解了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同时,随着非公经济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积极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光彩事业。近几年,非公企业通过向公益事业捐款、救助贫困家庭、定点帮扶、救灾等方式多次为社会奉献爱心。如仅去年一年,区工商联的会员企业捐款就达300万余元。

3、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全力推进民营企业发展,XX区委、区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机制。相继出台了《XX区鼓励投资兴办生产型工业企业、大型商业网点和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办法》、《XX区招商引资工作奖励办法》、《XX区区级干部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交朋友制度》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不准》等一批政策文件,有效支持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区连续几年开展优化经济环境与政风行风测评活动,监测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效能情况。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

4、非公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区非公经济整体还是有所增长,但较同期相比,非公经济已经进入发展趋缓、平稳下滑的阶段。一是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些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由于市场需求萎缩,订单不足,产品库存增加,资金回笼受阻。如新澧化工主要是生产元明粉,按理说一季度是元明粉销售的旺季,而今年却一反常态,市场需求不旺,订单与价格均有所下降,建衡化工、力弘化工等企业均反应开工产能不足60%;二是因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压缩了本来就微薄的部分企业利润;三是宏观政策制约了部分需求。由于国家多项调控措施的实施,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进一步加强,部分投资性、改善性需求受到压制,还有今年以来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等因素,使一些房地产、高档餐饮业和服务业受到影响。

二、当前全区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融资渠道不够通畅。融资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的企业有好的项目因缺乏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不足不能按时上马或满负荷生产。有些企业因战线拉得太长,摊子铺得过大,资金需求量巨大且过于分散,企业流动资金出现断裂。据调查,全区有45%左右的非公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虽然国家放宽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许多小微企业因规模较小,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且不动产等可抵押的担保物较少,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我区贷款担保机构缺乏,融资渠道单一,民间借贷利息高,不规范,造成小微企业贷款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土地资源紧缺。土地问题是制约许多实体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全区的非公经济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现在全区的用地指标非常紧。例如华源与中湘机电市场的许多经营户均反映,市场没有一个独立的够规模的仓库,各经营户都是分散在周边地区租用临时仓库,非常不方便,增加了运营成本,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还有的经营户反映现在经营成本逐年增加,单靠门店销售利润很微薄,企业要发展需要转型,最希望的是能拥有前店后厂,而土地是关键,例如天正输配电设备有限公司,近几年经营状况越来越好,由单一的销售延深到产品的加工制作,但因没有合适的场地建厂房,只能占用门店进行加工,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车立方市场的负责人反应,现在商用车的销售情况非常好,但是亟需完善配套的售后服务。现在全区的商用车(货车)维修服务站都是一些分散经营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因投入不够而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维修厂都是租地经营,随时面临搬迁的可能,所以经营者不能敢过大投入。而全区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可支配用地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企业不得不将迁往其它地区另谋发展。

3、企业管理人才稀缺。由于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又很难引进,致使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稀缺。许多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知识,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用人机制不活,用人唯亲,管理上常常力不从心,企业管理较为混乱,生产管理无规章,财务管理不规范,营销管理无网格,人事管理不到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4、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走访中企业主均反应XX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较其它区相比较好,政府为企业的服务意识较强,服务也比较到位。但认为部分职能部门观念转变不到位,重罚轻管现象还时有发生,个别行政职能部门有时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问题,少数基层执法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索、拿、卡、要的现象。有的企业周边环境恶劣,治安状况不好,农民或居民借机滋事阻工,致使企业花钱息事,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和企业家的精神负担。

5、企业党建力量还比较薄弱。一是党组织覆盖面不广。这几年,在区委组织部和基层党组织及党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得到了拓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没有党员或只有个别党员,年轻员工、优秀员工入党积极性不高,党员结构老化,党的新鲜血液难以补充。此次走访的.36家企业中,有党员的占41%,其中建立党组织的有8家,有党员但不具备建立党支部而挂靠在行业支部的有7家;无党员的16家,占44%;符合建立支部条件但没有建立的有3家,占8%。二是党员管理难度大。全区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较多而规模相对较小,员工流动性强。党员绝大多数是流动党员,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使党员管理难度增大。三是党组织生活难正常。一些非公企业主和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建工作热情比较高,但苦于没有专职的党务工作人员,特别是缺少文秘方面的党务干部,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不顺利,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突出。有的企业缺乏党建工作活动经费,虽然有阵地但不健全,难以为党组织所用。加上业务工作繁忙,平时很难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特别是联合支部,组织一次活动难度很大,基本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

三、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优化信贷环境。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管理,建立严格、规范和透明的企业财务制度,并向金融机构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切实增强企业信用意识,严格履行借贷和其他融资契约。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各级政府要引导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协调与沟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继续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形成常规性工作机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利用自有资本组建互助性贷款信用担保机构,依托各级商会、行业协会,积极发展行业和专业担保公司,吸收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参与,增强信用担保能力,帮助解决小额度周转金借贷难的问题,从而降低金融部门的借贷门槛,不断扩大民营企业面向社会的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2、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一要依托全区的资源优势及专业市场集群的优势,支持企业大力发展零配件加工业、仓储物流业、售后服务业等配套延伸产业。二要完善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建设。为产业集聚区就业人员提供办公、就餐、居住、休闲等生活性服务场所,提高企业文化品位,要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得起。

3、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要优化政务环境。坚持阳光行政,以服务发展,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发布产业预警信息,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本地产业现状,竞争者动态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结构和企业发展方向。要关心爱护企业家,形成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发展的社会环境,对非法干预非公企业合法经营活动,利用职务之便“索、拿、卡、要”和以权谋私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二要优化服务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非公经济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三要优化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合同欺诈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4、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邀请一批经济专家或知名企业家讲课或者本地优秀民营企业家现身说法,对企业经管管理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积极为非公企业参加各类专业会议、管理培训和考察交流创造条件。培养一批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优秀管理人才。加大人才资源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和聘用机制,采取政策引导、物质奖励等综合措施,鼓励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二要加强企业党群组织建设。促进党组织与企业行政管理机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促互进,加强党建行政工作力度和渗透能力,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覆盖面与凝聚力,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和青年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以党建带动企业团、工、妇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力量,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维护好企业及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8

根据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和《20xx年全县统战及民族宗教工作安排意见》要求,从3月14日—3月31日,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黄顺福带领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深入全县20个乡镇23个少数民族村社11处宗教场所,重点对全县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讨论、走访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各乡镇村社干部及群众对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关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少数民族乡村基本情况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

文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全县共有藏、回等27个少数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8294人(其中:藏族7464人,回族606人,其他民族224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4%,主要分布在铁楼乡、城关镇、碧口镇、中寨镇、石鸡坝镇、堡子坝镇、丹堡镇、刘家坪乡、梨坪镇、天池镇等乡镇。

(二)少数民族乡及村社分布情况:

全县有民族乡1个—铁楼藏族乡,有散杂居乡镇9个(包括:城关镇、碧口镇、中寨镇,石鸡坝镇、堡子坝镇、丹堡镇、刘家坪乡、梨坪镇、天池镇),有少数民族村35个,合作社53个,社区1个。其中:铁楼藏族乡有11个少数民族村,藏族685户3297人;散杂居乡镇有24个少数民族村1个社区,藏族1018户4167人,回族151户606人。(情况详见:全县各乡镇少数民族情况统计表,略)

二、民族乡村发展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乡村和散杂居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发挥民族乡村资源优势,培育产业发展,加大民族乡村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使民族乡村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民族乡村投入较大,在交通、水利、扶贫、教育、卫生等方面投入资金约16146万元,民族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村容村貌变化很大。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着力加大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实施了一批建制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河道治理、危旧房改造等基础建设,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产业培育不断壮大。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培育富民产业。近年来,先后在民族乡村建成花椒产业基地6个,优质核桃基地4个,实施5千亩板栗示范园工程1处,建成了草河坝优质核桃采穗园1处,引导藏族群众兴办农家乐15家,扶持兴办以酿酒、养猪、养鸡为一体的养殖场4家,冷水鱼养殖场1家。

三是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县委、政府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在民族乡村新建中小学教学楼14栋,完善教学配套设施,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着力解决民族乡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在民族村建成了卫生室,配备了基本医疗设施和药物,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全县累计向民族乡村发放"村村通"电视接收机1507套,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目标。各类社会保障优先承担起民族地区保基本、兜底线的任务,持续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四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不懈地抓白马人民俗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出版了白马民俗文化系列丛书,修建了草河坝、麦贡山等6所白马民俗文化传习所。文县被中国民协和文化部分别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草河坝、石门沟、案板地、强曲村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白马傩舞"池哥昼"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麦贡山、草河坝、石门沟被批准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功举办了两届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和"火把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县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自然、历史、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省、市、县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对滞后,与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欠账大。少数民族村社普遍地处偏远,群众居住分散,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投入大,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村社发展的"瓶颈".少数民族村社因地域差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矛盾突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特色产业发展薄弱,生存环境恶劣,自我发展能力差,生态环境脆弱,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凸显。全县少数民族村社(非精准扶贫村)需要解决的事项有:人畜饮水、文化广场、村内道路硬化、产业路、异地搬迁等5个方面,总投资约1557.5万元。其中:人畜饮水工程14个村,53000米,投资约79.5万元;文化广场13个村社,投资约650万元;村内道路硬化10个村社,约49.5公里,投资约445.5万元;产业路7个村社,约40公里,投资约360万元;异地搬迁6个村社45户,投资约22.5万元。

二是居住条件差。大部分少数民族村社地处高半山区,居住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土地瘠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困难,个别村社生存环境恶劣。如:梨坪镇九原寨村石界湾社,居住在大山深处,交通险要,出入及不方便,土地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居住在村里,很少与外界交流。需要异地搬迁的少数民族村社的群众有:城关镇关家沟村朱家山社5户、中寨镇新寨村5户、石鸡坝镇张家沟村金家梁上社12户、丹堡镇古道坪村刁楼、蓖麻社18户、梨坪镇九原村20户、草坪村1户、金坪村葡萄架社2户。

三是发展资金不足。近年来,虽然县上对民族乡村投入较大,重点对铁楼乡进行了打造,投入相对多一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观,村容村貌变化较大。但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投入偏少,基础设施改变不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乡村道路状况还较差;防灾抗灾能力较弱,返贫现象严重。

四是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村社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培育不足,支柱产业匮乏,山高路远,靠天吃饭,农业收入微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内大多居住着老人,空巢现象严重。绝大部分群众只能依靠外出打工挣钱,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持续增收渠道。民族乡村的产业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持续增收渠道窄,稳定脱贫难度大,因灾、因病、因学、因婚返贫的问题突出。据统计,全县少数民族聚居村和散杂居村中,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村有14个,3500元至4000元的有7个,4000元至5100元的有14个,均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89元。少数民族村社已成为脱贫攻坚战中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地方,与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五是少数民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少数民族村社群众普遍思想观念守旧,相当一部分人发展思路模糊,发展理念陈旧,创业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生事物;部分民族乡村群众缺乏劳动技能,创业缺乏过硬本领,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

四、几点建议

一是制定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发展规划。按照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少数民族乡镇村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发展规划。同时,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新农村建设和危房改造时要融入民族元素,突出民族特色;倾力打造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如寨门、戏台、凉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为各族群众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兼顾,科学合理规划少数民族村社未来发展。建议拓宽改造演武坪至麦贡山通村公路,修通铁楼乡白马十四寨连村并网公路,改善藏区群众交通条件。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充分利用好省市"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资金,在重点做好铁楼藏族乡"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发展,适当将省市"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资金向其它散杂居少数民族村社安排,促进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少数民族乡村同步发展。同时,要把少数民族村社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集中攻坚突破,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扶贫攻坚步伐。建议从全县项目资金总盘子中切割部分资金,重点解决少数民族村社水、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落实解决,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环境。(附:全县少数民族村社需要解决的事项统计表)。

三是优先安排项目。抢抓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机遇,为少数民族村社谋划一批以道路、饮水、危房改造、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农田水利、灾害防治为重点的生产项目,以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项目。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主动争取支持,重点争取民族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社会事业项目,尽最大努力把有利于民族乡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总盘子。按照"十三五"规划,坚持民族乡村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投资、优先实施。县涉关部门要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优先考虑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在交通、水利、电力、农田建设等方面要求县级配套资金的,着力予以整合配套落实。

四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少数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资金项目上大力倾斜,不断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少数民族村社道路建设的投入,把少数民族村社人畜饮水、村内道路硬化、文化广场的修建、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作为重点,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行路、安全饮水、群众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电网、通信、网络、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

五是部门联动推进民族乡村发展。民族乡村实现小康目标,仅仅靠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帮扶。县涉关部门在用足用活民族乡村政策的同时,在用好管好民族乡村和散杂居乡村项目发展资金的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乡村和散杂居村社项目资金投入。要整合财政、交通、扶贫、水务、教育等部门资金,帮助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村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散杂居乡村社的实际问题。

六是扶持特色产业。立足乡村实际,突出民族特色,结合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深入挖掘利用少数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少数民族村社都很僻远,地处林缘,地域开阔,在此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扶持养殖土鸡、土猪、土蜂蜜;可种植药材、核桃、花椒等作物。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村社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19

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现就我区经济建设和发展,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对我区经济现状的认识。

对于我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进行一下分析和说明。

从纵向比较看成绩显著:

____年我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__.__亿元,比____年增长___,GDP达到__.__亿元,发展速度是可喜的。

产业结构状况进一步改善。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____年_._:__:__._发展为_:__._:__._。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

____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____万元,比____年增长___._,年均递增__._,是__区财政增速最快的时期。

从横向比较看差距明显:

我区的经济增长虽然较过去有了很大增长,但由于经济总量增速缓慢,势必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区的经济增长较之全市其他县区仍然落后。

产业结构仍有调整空间。相对于发展较快的地市区,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处落后,一产和三产的比重仍有进一步调整空间,从而达到最佳的配置。

财政收入水平仍处落后。我区财政收入较之往年有大幅提高,但部分原因归结于财政政策的部分改变,以及全市财政收入提高的拉动作用,在与全市其他县市比较来看,仍处于落后。

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区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发展成果,但与先进地市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反映出我区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区经济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和薄弱环节

1、我区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使得经济发展总体缺乏特色。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而我区的经济发展趋于粗放型发展,缺乏“亮点工程”,宏观调控应在此问题上发挥其作用,积极引导特色经济的发展。

2、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企业对于我区的发展环境仍持观望和怀疑的态度,不敢果断投资,需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消除企业的顾虑。

3、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监管和扶持,这方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1、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

2、工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太少,粗放型的经营格局没有得到很好的扭转,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活力不强;

3、投资总量相对较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投资是扩大再生产、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劳动手段和技术装备手段的重要途径,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物质基础。我区投资总量不仅不能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增长,还导致再生产能力不能持续扩大,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低水平的投入,不仅对当前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还影响未来的发展后劲。

4、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的拉动力偏弱。由于诸多方面原因,我区消费水平较为低下,然而刺激消费难度大,消费升级步伐缓慢,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我区经济工作的对策

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区域经济看,民营经济已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从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有巨大潜力。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膨胀民营经济,一是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对民营经济的政策要尽可能放开放活,在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二是要积极引导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兴办“龙头”企业、“龙头”市场,发展具有技术支撑的高效企业;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大众、低质产业产品中退出,发展特色经济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引导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结缘,提高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大胆参与市场竞争,开拓更大市场。三是要优化发展环境。良好宽松的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借鉴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区的经验,多引导少指责,多扶持少限制,多服务少处罚;先放后导,先予后取。四是要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律宣传,加大对“三乱”的查处力度,废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依法制定一些保护、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2、抓支柱、抓骨干,促进名牌企业大发展。要依托现有的基础,进一步抓住机遇,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尽快确立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鼓励工业企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高增值。从增强发展后劲看,要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壮大财政实力,必须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垂直配套的产业分工体系,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4、重视利用资本市场,解决推进企业所需的资金问题。长期以来,资金短缺始终是困扰我区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加之,企业经济效益差,流动资金周转缓慢,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意识增强,各项贷款急剧收缩,资金短缺问题更加突出解决资金短缺,需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更重要的是利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0

根据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和我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我于5月22日到联系点乡村,走访部分群众,对联系帮扶人刘占国进行了深入座谈,就群众关心的就业创业等民生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隶属县乡,位于县域东南部,南与南和县相邻,现有人口4500人,共1200户。村民们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部分家庭开设有家庭式小企业,多数村民没有固定职业,靠外出打工为生。是村有名的致富能手,两口子经营化肥、农药生意,芒种时节还利用大型拖拉机帮村民们耕地,日子过着红红火火,在当地小有名气。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查看村容村貌,参观家庭企业,同村民进行座谈、拉家常等形式详细调研,了解村民生活状况,对创业需求,以及对人社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我发现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时期农村,农民们有着渴求学习的愿望和渴望求职的心情,创业前景非常广阔。村里像刘占国这样的许多同志,虽然创造了部分财富,被村里誉为致富能手,但其家庭式企业规模的扩张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企业发展的后续工作,即专业技能、资金、社会保险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支持,严重阻碍着创业道路。如何促使刘占国以及其他群众家庭式企业规模得到有效地扩张,求职者实现就业,结合人社工作实际,为其提供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三、我们的思考

(一)进行普法教育,营造和谐社会。通过介绍实实在在的案例,让刘占国感受到树立维权意识的重要性,学习人社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印制宣传页和悬挂条幅以及上门赠送、沿街散发、当街悬挂等宣传形式,向农村劳动力灌输依法劳动、依法维权的法制观念,并树立起刘占国带领大家学习法律法规的浓厚氛围,让大家都学法、懂法、守法,共同构建和谐的法制社会。

(二)完善基层服务平台,发挥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平台网络体系,最大限度的梳理局各股室业务事项,尽量简化审批手续,实施属地化管理,将办理事项下放到各基层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在就业培训、人力资源交流、调解仲裁、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作用,积极做好群众服务工作,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各种人社事项。

(三)实施政策倾斜,做好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基层服务平台对辖区内各类劳动者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其求职意向和学习要求,分别开设相应的技能培训班,开展就业指导。在政策上要灵活运用,大胆施用,实施政策性倾斜,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免费技能鉴定,以及对其子女上技校、毕业后创业予以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

(四)规范从业行为,提供社会保障。积极引导他们规范从业,派出相关科室人员到这里送上政策法规,按照个体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让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保障用工双方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险方面,先让他们及员工参加工伤保险,以减轻他们用工风险压力,有效地保障劳动者因工受伤的赔偿待遇,从而避免劳动纠纷。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养老保险,保障他们将来的老年生活待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

农村劳动力是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造美丽生活的重要力量,人社部门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利用自身特点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对于他们脱贫致富,维护家庭和睦,构建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1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对于实现我区“由人口小区向经济强区跨越”的战略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全区上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了全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根据要求,我区组织专题调研组对我区经济发展环境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我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我区不断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努力塑造“廉洁、高效、公正、务实”的机关形象。

一是健全党内监督,打造一支廉洁勤政的干部队伍。我区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述职述廉、民主评廉、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以及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常委会开展理论研讨等形式,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增强领导干部开展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使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尤其是加强了对“一把手”的监督,要求“一把手”要主动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经常同大家谈心,过好双重组织生活,虚心听取班子成员和下级的批评建议,带头进行自我批评。在开展领导干部廉政述职工作中,特别注重党政“一把手”的廉政述职,并以廉政述职为载体,把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和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同时,不断拓宽权力监督制约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真正做到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不留监督“空白地带”。今年区委以台发[20__]24号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党政机关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体系的意见》、《关于在全区党政机关建立和完善执行责任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经常性考察工作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改进了干部作风,推动了工作落实。

二是推进效能监察,打造高效务实型政府。为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我区把开展机关效能监察与优化发展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关注的机关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机关作风问题。制定并印发了《台儿庄区改进机关作风和提高工作效能的暂行办法》、《关于对全区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效能告诫的规定(试行)》和《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在全区各级各部门普遍推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制、挂牌持证上岗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效能考评和失职追究等制度。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批共精简行政审批151项,占总审批事项的55.3%。制定了扎口收费、进企业检查报批等11项制度,有效规范了检查、收费行为,遏制了“三乱”等现象的发生。围绕区委工作中心开展效能监督,把效能监察的重点放在对贯彻执行上级重大方针、政策、决定、命令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上,对区里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落实进行跟踪问效和责任追究。建立健全了投诉查处机制。将区经济环境投诉中心与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合署,依托区纪委、监察局,公开举报投诉电话,采取集中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明查暗访,受理并查处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事项。对投诉的案件,做到有诉必查、查必有果,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以案件查办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投诉中心建立以来,共受理、处结各类投诉300余起,全部限期查结。今年8月27日,我区组织经济环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等18个职能部门,在政府门前广场开展了“阳光投诉”活动。整个活动共受理投诉60件,现场解答有关咨询229件,解决问题30件,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60件投诉全部限期予以解决。

三是开展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把深入开展社会监督作为推进政府职能部门转变机关作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方面,抓好行风监督员队伍建设。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离退休干部、群众团体、基层企业中,选聘100余名政治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公道正派、敢于直言、热心行风建设工作的代表作为行风监督员。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公开检查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对各职能部门的行风建设情况进行随时监督。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建立发展软环境评估考核体系,对镇(街)和区直部门“民主评议行风”与发展软环境情况紧密结合,并排出名次,向社会公开。不断充实完善了评议的内容和手段,拓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的宽度和深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着力优化服务环境。近年来,我区不断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区领导、政法各部门都确立了联系企业,负责联系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是实行了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八个不准”。即除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外,不得对企业进行检查和处罚;除法律赋予其强制执行手段的机关或收缴费人双方以合同约定外,不得责令银行强行划拨企业款项;不得要求企业购买其指定的产品;不得对企业举行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不得向企业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不得要求企业向指定的施工单位发包工程;不得强制要求企业集资、摊派或赞助;不得实施其他违背法律、法规规定,有失公正,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三是实行了外商投资企业行政审批服务代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优化服务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以台办发[20__]39号印发了《关于对外来投资项目实行行政审批服务代理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外来投资固定资产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实行立项审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建设工程规划、环保、文化许可、卫生许可、企业代码、项目用地等审批手续,以及项目相关的供电、供水、通讯、消防、用工、拆迁、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入托等手续。实行“三联”,即项目联席会议、项目联审、项目联办。

四是建立了企业测评点制度和优化发展环境义务监督员制度。在全区范围内选择2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我区优化发展环境测评点。规定凡到测评点检查、执法的行政部门,必须填写由区经济环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统一印制的《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测评卡》,测评点负责把有关行政职能部门检查、执法情况及时反馈给区经济环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同时,聘请测评点的企业法人代表担任我区优化发展环境义务监督员,参与对我区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监督和民主评议,并对优化发展环境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台儿庄区始终将诚信建设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资源,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举措。一是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深化服务制,推进诚信机关、诚信政府建设,保证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持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开展了公开服务活动。组织34个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通过电视台,向全区公开部门服务,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打造诚信企业。税务、金融、工商、质监以及政法机关密切配合,严惩那些严重影响台儿庄形象的恶性失信事件,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今年9月初,青岛某企业与我区一企业发生业务,期间,我区企业工作人员向对方索要价值1400元的物品。区经济环境投诉中心了解情况后,迅速作出处理,追回现金,退还青岛客户。三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教育,提高公民信用意识,做到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四是规范市场经济行为。进一步完善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规范各种经营活动,纠正不正当竞争,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坚实的发展平台,努力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营造优惠稳定的政策环境。按照“先进地区能办到的,我们也要办到,而且要努力办好”的原则,放低门槛,让利于商、让利于民。在税费政策上,规定“投资新建的工业企业自投产年度起,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年超过20万元,按照企业纳税额地方留成部分第一年90%,第二、第三年的50%,第四、第五年的30%奖励纳税企业用于发展”、“对外地客商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500万元以上、新上的各类企业项目,从开业或投产之日起两年内免予收费”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台儿庄区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并把监督检查贯穿到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全过程,确保区里出台的财政、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确保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上级政策,做到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五)加大企业周边环境的治安整治力度,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我区公安机关专门成立了经济110特警队,处理涉及企业的治安环境问题。今年以来,经济110把涉企案件全部作为重要案件,本着公正、依法、快速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先后召开了两次警企座谈会,认真听取企业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针对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增强警力,加大巡逻力度,加强警务区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今年1—10份,共受理涉及经济环境的案件106起,处理96人,其中治安拘留51人,治安罚款52人。对每一起涉企案件,随时通报到其他企业,加强了企业的自我防护能力。今年10月份,泉兴水泥公司连续出现原料运输车辆被堵事件,一度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济110及时出警,一次拘留涉案人员11人。同时,我们还做到点面结合,对于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重点打击;对于面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实施专项治理。近几年来,每年都确定一项或几项治理内容进行专项治理。先后开展了企业周边环境、“三乱”问题、涉企执法问题、乱办班乱培训问题和机关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每年都召开典型案件新闻发布会,对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进行公开曝光。XX年以来,先后召开了14次典型案件新闻发布会,对查处的72起典型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开展全区性明查暗访活动20次,发现问题82起,全部进行了限期整改。

(六)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优化人才环境。近年来,我区突出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主动把人才服务工作融入到全区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建设、完善了人才市场,成立了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每月一次人才交流活动,为外地人才落户台儿庄开通了方便渠道。对引进的人才,在建档、职称申报、评定等方面给予方便和优惠。制定了《台儿庄区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对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经费提供、家属就业、子女求学等诸多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教、技术、管理人才进行表彰,对引进人才先进单位和建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等营造重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同时还建立了“台儿庄区人才网”,充分发挥人才网络的纳才功能。使我区的人才总量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在全区范围内合理流动的状况已初步形成。我区XX年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规定》,每年拿出1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科技、财政等部门紧密配合,抓好区内专项扶持资金计划的落实,选择创新能力强、潜力大、效益高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并积极引导企业和有关单位加强了科研机构建设,全区较为规范的科研机构发展到8家,全区11家骨干企业与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XX年以来,全区累计取得科技成果60多项,其中7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0__年以来,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26项。为我区各项事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的改革和创新,我区的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的发展环境与企业和群众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摆正管理和服务的关系,重管理轻服务。在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囿于部门利益。有的部门经济利益至上,以罚代管,并把罚款指标进行量化;有的部门服务变味,搞行业垄断,推销产品,赢取利益;有的部门执行政策过死、过硬、过高等等。

二是落实制度不到位。近年来,围绕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但一些制度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如涉企收费、检查的制度落实还不到位;机关效能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有些部门办事效率低,事难办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部门遇事推诿,无利益时该作为的不作为,有利益时不该作为的乱作为,甚至人为设置障碍等。

三是社会监督不到位。在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监督的合力。特别是违诺的惩处和问责还不到位,对发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彻底。有些部门“一把手”不能切实负起责任,对本部门的问题放纵不管,做老好人,致使有些很好的制度无法落实。有的领导同志在治理环境问题上没有落实好“一岗双责”。

四是企业周边环境治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关政法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比较复杂的社会原因,“三强五霸”和一些治安问题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反映较为突出。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建议

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艰巨任务,牢固树立抓环境是抓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开放、抓发展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我区经济发展环境。

(一)围绕服务环境,加强干部群众思想教育。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干部队伍、人民群众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一个人就起到决定因素,就象一个“癌细胞”。因此,切实让全区干部群众明确“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投资主体”的深刻内涵;明白外商来我区办企业、上项目,帮助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同时,对在优化环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那些损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有意刁难企业和投资者的人和事,给予公开曝光,扩大教育和震慑效果。对领导不得力,工作不落实,影响环境建设的,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个人不作为、乱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坚决实行待岗、离岗,直至撤职或清除出机关队伍。

(二)围绕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与办事质量。一是建立和完善效能管理体系。规范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强化效能监察。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做到一月一暗访,一月一通报。对违反机关效能监察有关规定的案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整改一起。三是建立行政执法部门中层干部岗位轮换制度。强化部门内部管理与监督,彻底解决部门办事“中梗阻”问题。四是开通“零距离服务”直播间。在区电台开通“零距离服务”直播节目,组织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定期轮流到电台,通过热线电话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五是开展“行风万人评”活动。组织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区党政机关人员、社团组织人员以及优化发展环境义务监督员、企业法人代表、城市居民和农民代表,对行政执法部门及政府公共服务行业进行民主评议。重点评议勤政为民,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情况。评议结果与年终总评一并作为评选“行风建设十佳单位”的依据。凡企业、商户、群众对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举报,情况属实的,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并对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单位评先资格,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不得提拔重用。七是抓好行政审批服务代理制的落实,为外来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围绕治安环境,着力推进“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加大经济发展环境的专项整治力度。重点对建设环境方面的问题、“四乱”行为和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进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向施工单位索拿卡要、故意刁难和借机敲诈等行为。对涉及区级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案件,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有权调度执法单位进行严肃处理。重点打击“三强”行为、惩处“五霸”分子,解决企业周边环境不宽松等问题。经济110特警队要加强企业周边的治安管理,组织巡逻力量,加大巡逻力度与密度,严厉打击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不法行为。

(四)围绕诚信环境,着力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社会。努力完善以政府信用为关键、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规范市场交往中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完善市场规则,加强舆论监督,健全企业退出机制,构建完善的企业诚信体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执法力度,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原则,营造市场准入、交易、竞争、消费的良好环境。创建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诚信环境。政府部门完善服务制和违诺责任追究制。

(五)围绕政策环境,着力抓好政策的落实与兑现。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用足用活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同时,在不违背上级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搞好本地区优惠政策的兑现,做到有诺必践、违诺必究。要经常和民营企业主联络,采取多种形式,把区政府优惠政策宣传到位,把国家税法与区政府优惠政策的结合点给企业讲清楚,特别是税金地方留成部分的计算方法、汇算清缴的法定程序给广大民营企业主讲清楚,让他们心中有数。应返还数额应全额返还,限度地使他们体会到政策的优越性,减少对我们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质疑。进一步扩大“一口收费”管理范围,努力减轻企业税外负担。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2

xx镇是国家级生态镇,湖南的门户镇,资源优势明显,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4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4万亩,楠竹6万亩,森林覆盖率89%。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发展林下经济力度,特别是从去年以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城三地,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建设成为最美的民族风情森林小镇。

1、林药、林花、林禽、林蜂立体综合开发基地。基地为xx镇石斛兰种植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70万元兴办。xx年2月,在县政府和xx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基地由中心村搬迁至黄洞口村实施。使用流转林地500多亩,在办理好土地林地流转和基本解决“三通一平”的基础上,合作社充分发挥丰富的兰花、中药材资源优势、林地优势、地理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省、市和国家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和市场需求,基地计划按因地置宜和长远与眼前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林药、林花、林禽、林蜂和产品加工、销售、旅游休闲相结合的立体综合开发模式。林药以仿野生贴树、贴石和林下大棚生态种植铁皮石斛为主。林下主要种植湖南药物志记载,畅销全国和东南亚的产名贵中药材升麻和草珊瑚、金线莲、白芨等丰富的中药材。花卉以春兰、蕙兰、四季兰、寒兰和具开发前景并已登录注册为国字兰花品种建兰、湘南鹤顶兰、绿嘴红花虾脊兰为主。林间发展绿色生态养鸡、养蜂。在搞好林下种植、养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林药(铁皮石斛系列保健品)加工销售和旅游休闲,争取获得最大效益,为发展林下经济作出示范。石斛兰产业实行“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实现产销一条龙,搭建大棚80个,大棚种植16000盆,种植石斛兰500亩,仿野生贴树种植铁皮石斛80多亩;种下山兰200多盆,长势喜人。春兰、蕙兰、盆景、盆栽观赏铁皮石斛各式盆景和创意新颖别具特色的壁挂式石斛板已上市销售。

2、林畜基地。该基地为明星村深丘湾组党支部副书记钟礼韶自筹资金30万元兴建。主要从事黑山羊生态养殖。放养山林面积300多亩,在解决种羊>百范文网:<、养殖技术和安全越冬等难题后,获得了显著效益。现存栏280多头,年出栏60多头,收入超过10万元,并带动了五户农户养殖。

3、林禽基地。上里村党支部书记李建秀,发挥交通方便优势和优越的场地优势。投资20万元,建土鸡林下养殖场,放养山林面积30多亩,自繁自养,主要由夫妻俩人管理,现存笼13000多只。一般20天出售一批,一年出售12—15批,年收入60万元左右,带动农户养殖1000—20__只的15户,500—1000只的8户。

4、林驯基地

(1)野鸡林下原生态养殖基地。中心村西边山组钟云成,21岁。20__年初,投资4万元,利用林下有利条件围网、搭棚10亩养殖野鸡。从衡阳先后购入三批野鸡雏鸡计1800只,仿原生态林下养殖。野鸡抗病力强,成活率高,放养半年左右,每只可达2—3斤可上市。主要销往广东,另附养本地土鸡20__只。现已销售1500只,销路极好,价格高出家鸡几倍,年收入可达10万元。但因交通不便,三个村民组100多户的大村,至今未修通组公路,严重影响村民发展产业。

(2)林下原生态石蛙养殖基地。石蛙为难得的山珍,销售市场极好。上里村西丰组卢房优根据市场需求,于20__年自学技术,筹资10万元,选择社会治安好,水好、环境好的寒坳细坑兴建石蛙原生态养殖场(基地),现已建养殖棚260平方,养殖池5个,高价从广东引进种蛙200对,经过精心养殖、繁殖,现已出售第一批石蛙,收入2万多元,见效快。计划再投资20万元,扩大养殖棚和养殖池400平方。由于获得了很好效益,已有几户农户准备养殖。

1、缺乏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技术的了解。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和申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的要求和条件不了解,故难以得到政策扶持,加快产业发展。

2、缺乏发展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打造品牌的发展思想和认识。只有一个名符其实的石斛兰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他都是一家一户单独生产经营,又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故难以将项目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发展为大产业。

3、缺资金。农户积极性高,迫切要求将项目做大做强,但缺资金,农村要求代款难解决,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户积极性。

4、缺乏方便的交通。林下经济产业基地,一般都在村边、山边,远离公路,交通不便,影响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如中心村西边山组相连有拦江丘、打苟洞三个村民组,是一个100多户的大村庄,急需政府帮助解决通村公路。

1、加强引导和扶持。按照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旅游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因地置宜,突出特色,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模式和目标。认真搞好规划论证,建立项目库,为立项开发和招商引资提供依据,确保林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林下经济是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和旅游开发的绿色产业体系综合性大产业项目,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应利用各种关系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促进我镇林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3、引进人才和新技术新品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林下经济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应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联系,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当顾问,结合邀市、县科技人员,搞好技术服务。为打造区域品牌,争取最大效益,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建好基础设施,提供优质的硬件环境。路通财通,目前,我镇11个行政村还有塘田村没有通水泥路。全镇106个自然村还有42个没有通水泥路,都是简易沙石路面。今后要充分利用中央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倾斜政策和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改善道路交通和人畜安全饮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3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将“生态美”作为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目标,市委、市政府将循环发展作为建设美好安康的主题,在生态资源方面,拥有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其他县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立足独特的生态禀赋,将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

一、要更加透彻地认识县情

在省市加快发展、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大势中,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全市处于什么位置,与省市兄弟县区、周边毗邻县区相比存在哪些差距,是加速发展应该首先研究的问题。从省市发展大势看,为基数,全省GDP 445 . 8亿、财政总收入2800. 亿元、人均GDP为38557元、人均财政收入74709元;全市GDP53.02亿、财政总收入5.8亿元、人均GDP为 700元、人均财政收入 762元;财政总收入为0.822亿元、人均GDP为20000元、人均财政收入370元。数据表明,我县与全省、全市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差距趋势越来越大,已基本处于掉队的边缘。从周边县区的发展态势看,我县与重庆、湖北毗邻县以及本省其他县区也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落后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县情。但落后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仅能表明我县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位次,并是不是我县的特色和特点。面对差距,要在发展中跟进全省、全市步伐,要在县域经济发展竞争中实现赶超,就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6%在全省、周边县区最高;人少地广、资源丰富,人均占有的资源也最为丰富,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资源等都很丰富;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良,生态、气候条件最适宜人居住、养生等等,可以说全县的山、水、林,甚至包括光、风、气候等都是财富,是今后赶超、跨越的巨大潜能和支撑,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县区无法比拟、无法复制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县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财富,通过合理的方法和途径,让全县人民都参与到财富的分配中来,在富民的同时实现县强目标,使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二、要更加敏锐地把握发展机遇

从发展现状和自身具备的优势看,我县的落后,是资源富集的暂时落后,面对拥有丰富资源的落后现状、面对加快发展的大好形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跨越、赶超目标,必须要善于把握机遇、抓住机遇。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我县尚处于“四化”建设的起步阶段,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少走弯路,在赶超发展的过程中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县全域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是属于生态功能区,加上我们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必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先机。从中省市的政策机遇上看,中央扶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而且作出了促进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战略决策,有利于我们更多地得到国家项目和资金扶持;省上明确了陕南循环发展和移民搬迁的战略部署,有利于得到更多的发展倾斜;市上提出了建设美好安康的构架,有利于我县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促进发展上得到更多支持。从我县自身创造的机遇看,县上确立了以“三项建设”为主线,以突出工作重点、彰显县域特色为工作主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全民创业为动力,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目标。加之**人民历经贫困而产生的渴望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渴求干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壮志,为我县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必须敏锐地洞察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三、要更加清晰地抓住工作重点

县域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整体协调推进的基础上,要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抓重点、重点抓。就我县而言,重点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突出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上下功夫。

(一)在一产上,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园区承载、企业引领、龙头带动,促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加快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建设,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做大规模,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以绿化苗木、经济林果、林下种养、林产品加工和以森林资源、水资源为依托的山林经济和涉水生态循环产业,充分发挥山林“绿色加工厂”作用,围绕生态这篇文章,做精以生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在二产上,要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坚持以循环发展为方向,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 ,逐步限制、淘汰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企业,积极培育以富硒食品、涉水产业和医药等以特色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和加工制造为主的工业企业。要谋划经济增长点转型的问题,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依托一产在林产品加工、森林经济、绿色食品加工业上下功夫,坚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动作”,推动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提高山林经济和涉水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产、二产的'互动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在三产方面,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要积极争取尽快启动平镇高速,在打破交通瓶颈的基础上,大力包装推介旅游开发项目,通过招商引资,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造条件与岚皋、平利和巫溪、城口等周边景区聚合连接形成大旅游区,推进境外产品本地化、本地产品区域化,增强景区互动性关联度;要立足生态禀赋,深度挖掘旅游优势资源,依托秦巴百里画廊景点,加快推进飞渡峡黄安坝、三道门森林公园、林麝生态养殖观光园等重点景区建设,着力改善旅游设施条件,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四)在城镇一体化建设方面,要以生态立县战略为指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要扎实推进生态特色宜居县城建设,以城镇品位提升为目标,加快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级改造。围绕建设“生态特色宜居县城”,务实推进“四城同创”活动,(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及全省绿化模范县等创建活动),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集镇社区的综合配套,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长远目标。

四、要更加科学地推动经济发展

在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方向和重点地基础上,要推动县域经济科学、持续发展,还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准确的路径。

(一)要科学统筹谋划。最值得称道和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必须紧紧围绕生态这个主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谋划,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规划,制定出县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有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围绕这个体系务实加以推进,确保经济发展的科学性、操作性。

(二)要突出抓好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招商上发展的动力支撑,实现跨越赶超目标,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没有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作支撑,没有招商引资工作的强力推进,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完善项目规划体系,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加快建立覆盖县域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专项规划,构建科学系统的经济发展项目支撑体系,用规划定项目、争投资、谋发展,增强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项目建设综合效益。同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抓手,优化投资环境,让更多的项目、更大的投资落户,通过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要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县强必须民富,民不富则县不强。要强化市主体的培育,激活各类市场要素,引导支持城乡居民在各自的领域大胆创业。要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引导个体业主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内创业、转业,加快完成全体经济向民营企业转型、产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同时,编制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计划,感召务工人员返乡,实现引资、引企、引人、引智并举,带动全县全民创业总量的提升,以民富实现县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4

一、基本情况

石家河乡地处县城南部山区,地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共有35个行政村,7975户,28735口人,耕地面积28257亩。有华兴铸造、中江禽业、华龙碳素、纸箱厂、彩印厂等骨干企业10多家。辖区内设初中1处,学区小学6处,在校生2146人,在校职工207人。乡镇级卫生院1处,在职职工29人。政府机关在职80人,全乡财政供养400人,其中的政府113人,教育253人,卫生34人。 20__年,全乡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9.6万元,国税完成361.9万元,地税完成76.1万元,一般预算支出510.8万元,其中教育支出64.1万元(不含县局代发工资),农、林、水、文体广播支出130.6万元,卫生支出8.7万元,行政支出120.7万元,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35.5万元,其他支出151.2万元。

20__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3万元,完成31.2%,国税完成117.3万元,地税完成12.9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96万元,占预算的74%。

二、现状及问题

1、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上级接连出台一些政策性增支项目,本乡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也不断加大,出现

了负债、支出的增幅远远超过收入增幅的现象。靠本乡的地方收入和政策性转移支付已很难保证收支平衡,只能依靠上级财政补助。

2、乡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而这些都离不开投入。财力的投入不足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滞后又会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的后果就是:发展越慢,财政越差;财政投入不足,发展潜力更差。

3、财源结构单一。长期以来,本乡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第三产业为补充。由于历史及地理、交通等原因,石家河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骨干纳税企业。工业基础薄弱,税源主体不佳,造成了乡财源的后劲不足和发展乏力,抗风险的能力较差。

4、政策性开支带来的支出压力大。一是增资政策带来的压力。近几年,国家几乎每年都出台增资政策,涉及面广,增资额度大。尤其是今年,人均月工资平均增长242元,全年财政增支达118.7万元,地方性各种补贴全年增长增支59.4万元,养老保险全年增长增支34万元;二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计划生育投入、最低生活保障、优抚等,都需要乡财政配套资金,这些方面每年至少需要支出120万元,乡财政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落实措施,改变现状

1、招商引资图发展。石家河地处山区乡镇,地理位臵、交通条件比较差,工业基础落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相对比较难,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本乡确立了“对外依托城区平台猛促招商,对内发挥资源优势生态招商”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让客商了解临朐及石家河的投资环境、优惠条件和待遇,一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让前来投资的客商放心、安心、顺心。近几年,向城区引进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4个,总引资额4.5亿元。临朐鑫德远东艺品、旗胜新科技、春远有色金属等规模企业已经投产达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落户乡内的中江禽业有限公司、香炉子山果品基地、五维山林等项目,为壮大支柱产业、建设生态石家河奠定了基础。

2、广开渠道抓财源。加快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其对财政的贡献率;大力发展含税农业,以财政体制和财税政策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黄烟、肉鸭、建筑园林等支柱产业,逐步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创汇增税能力;加强砂资源和矿山管理,有效杜绝国家资源、税收的流失。

3、借助外力搞建设。贫困的乡镇保吃饭都有困难,搞建设凭自身力量的确是“画饼充饥”,近几年,本乡借助外力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山东桓台五维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80万元建成鳄鱼山庄;沂源果品销售有限公司投资120万元建成明海果品基地;潍柴、潍坊城市信用社、北京金王集团等投资100多万元分别建成潍柴希望小学、春蕾希望小学、金王希望小学等。如果不是借助外力,单靠乡镇财力,以上建设项目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4、严格控制消耗性支出。一是按照“保工资,保吃饭”的财政开支原则,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控制招待费、车辆燃修、水电、话费等一系列消耗性支出;二是按办公室岗位确定基础包干,超支部分由个人负担;三是以岗位定办公费、交通费,实行基数包干到人,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通过严控硬挤的办法,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益。

5、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对全乡的预算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严格控制支出,专款专用,堵塞预算外资金管理漏洞,杜绝不合理的开支,壮大财政实力。

6、加强财政干部自身建设。创新理财思路,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开展财税工作;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财政队伍素质;加强廉政建设,依法理财,用扎实的作风,务实的态度,热情的服务,树立财政部门的新形象。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5

xx市国土总面积188.2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9.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8.9%,森林覆盖率64.5%。近年来,我市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全市11个县(区)已有5个县实行了全封山。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提高林农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林业现状,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据统计,xx年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318万亩,从事林下经济农业人口51万人,实现产值37.1亿元,其中林下种植业产值12.6亿元,林下养殖业产值14.4亿,森林观光旅游和农家乐等产值10.1亿元,参与发展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50元,其中来自林下经济收入30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9%,广大林农真正尝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甜头。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我市在木竹消耗量逐年降低的情况下,林业总产值却得到大幅增长。xx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63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8%;与此同时,xx年我市林木采伐量只有30.5万立方米,比期间年均采伐量下降了41.2%;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期末的61.1%上升到64.5%,增长了3.4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从“十五”期末的4253万立方米增加到4973万立方米,增长了17%。,林下经济的发展既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又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我市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利条件,结合农民经营习惯和当地优势产业,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崇仁麻鸡养殖加工,金溪芳樟种植加工,临川黄栀子和森林药材种植加工,资溪森林旅游和竹林鸡养殖,黎川香榧种植,南丰桔海农家乐,东乡花卉苗木,乐安竹笋和松脂加工,野生动物养殖等林下经济主导产业。

崇仁县是中国麻鸡之乡。近年来,该县利用松树林地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养殖习惯,把林下麻鸡养殖作为主攻方向来抓。xx年全县林下养殖麻鸡达5000万羽,麻鸡饲养专业户1600余户,麻鸡加工企业20多家,实现年产值9亿元。全县从事麻鸡养殖、加工的近3万人,农民来自麻鸡的人均年收入达500元以上。临川区依托天顺公司、荣裕药业、苍源药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下药材种植和加工。全区共种植黄栀子12万余亩、金银花2万余亩,杜仲、大枣、黄柏、吴茱萸等木本药材林1万余亩,在林下套种元胡、白芷、青蒿等草本中药材5000余亩。xx年该区实现林下药材种植加工产值2.7亿元,解决了6000多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就业农民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金溪县大力发展芳樟产业。xx年全县芳樟种植基地达6万余亩。目前香料企业已发展到32家,100多个产品,达到年产10万吨生产规模,其中: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等4个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在中国香化协会天然香料排名中,金溪县成为国内最大的天然香料基地。今年10月在金溪县召开了xx省林产香精香料协会首届年会。

依靠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强大拉动作用,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出台了《xx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鼓励企业创立商标,打造品牌。市财政对每个获得市知名商标的企业奖励2万元。通过鼓励和引导,共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53家,创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商标60余个。如崇仁县培育了麻鸡省级龙头加工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创立了“山凤”、“国文”、“食话食说”、“跃鸣”等诸多知名品牌;临川区培育了“苍源”牌金银花茶、“天顺”栀子黄天然色素等知名品牌;金溪县培育了“思派思”、“华宇”、“天香”等10多家香料加工龙头企业和一大批香精香料产品品牌。资溪县着力打造“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和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品牌,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亿元。二是扶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以产品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自愿为原则,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提高林农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xx县“恒丰特种养殖公司”实行“集中孵化、统一配料、分户饲养、联合销售”的模式,带动100多户农民从事蓝孔雀养殖生产,xx年销售孔雀5000多只,农户平均收入3万元以上。资溪县村民杨华利用马头山自然保护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养殖蜜蜂,成立了吉森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免费向周边农民提供种蜂、养蜂用具和统一生产销售等服务,一年就发展到了500余箱,计划3年内将社员发展到200余户。黎川县推广龙头企业带农户发展的模式,从菌种制作到产品销售实行统一服务,全县年种植茶薪菇3亿袋。据统计,我市共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377个,参与林下经济的企业和单位194家,带动农户10.8万户。三是加强林下经济品牌

宣传。组织龙头企业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名牌产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和森林产品博览会,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我市先后有崇仁麻鸡、乐安水煮笋、黎川茶树菇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山凤”牌麻鸡被评为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临川“天顺”牌黄栀子干果获xx省名牌产品,乐安“山蜂”牌蜂蜜荣获xx年xx省十大最受欢迎农产品。xx年,我市组织24家企业参加第五届农产品展销会,乐安“广雅”牌清水竹笋获畅销农产品金奖。

三、政策扶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根据市委、市政府即将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增基地500亩以上的企业,纳入市级龙头企业管理给予扶持,并把林下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各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优先安排。各县(区)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金溪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作为香料原料基地发展基金,对规模连片开发100亩以上的基地,每亩补助50元。南城县设立林业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财政出资100万元,向信用联社担保500万元贷款,作为林业产业大户担保基金,用于扶持百亩以上绿色产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二是整合项目资金。临川区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统筹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多项涉农资金用于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三是加强信贷扶持。xx县对林农创办家庭林下种植、养殖场或成立特色种养的专业合作社,按城镇再就业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待遇给予担保免息贷款,对林农发展林下经济优先给予办理林权抵押贷款,共发放小额贷款1200万元。四是扶持科技创新。金溪县设立了香料产业研发奖励基金,对申办成功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质量检测中心和技术中心的,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开发项目或开发国家级优秀新产品每个奖励5万元;对引进核心技术人才奖励5—10万元;对企业生产新产品的,当年银行贷款将分别给予其贷款利息15%、30%的贷款贴息支持。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先后攻克了“分压蒸馏”技术、芳樟无性扦插繁育等技术难关,使芳樟产业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天然香精香料市场。荣裕药业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技术,攻克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现已建成全省面积最大的标准化GAP中药材种植基地。五是强化考核。市委、市政府把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对县(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定时调度、通报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有力地推进了我市林下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6

一、__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和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__区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石料建材业为切入点,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到20__年底止,全区共有民营企业5425家,从业人员40132人,实现产值16.03亿元(90价,下同),缴税5061万元,分别占全区乡镇企业总数的96.99、92.56、85.18和69.98。民营经济在__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是全区经济主要增长点。

从发展态势看,__区民营经济呈现四个新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到20__年底止,全区民营企业比1996年增长25.61,其中个体户4983家,私营企业386家,外商投资企业56家;去年实现产值16.0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57亿元,占全区乡镇工业产值的85.18;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占全区乡镇企业增加值83.81;缴纳税金5061万元,占全区工商税收69.98,比1996年翻了一番多。大部分镇(街)的民营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主要支柱。如河口街有民营企业827家,占全街四级企业总户数的98.92;实现产值3.43亿,占全街社会总产值62.67;其中工业产值3.06亿元,缴纳税金1104万元。二是以石料建材业为主,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领域不断拓宽,逐步形成了以石材工业为主,三大产业并举的格局。目前,全区有石料建材企业1534家,约占总数的28,去年实现产值18.89亿元(现价),创税2587万元,分别占全区工业产值和工业税收的82.85和61.6。__街三益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当初办石场、石材厂发家,现在已拥有12家石场、2家石材厂及城北大酒店、城北水上康乐中心、石材机械市场、机械车辆配套齐全的施工队等企业,资产超过20__万元,去年上缴各类税费超过100万元。三是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产品质量档次不断提高。一些企业注重科技投入和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中有不少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以及省“火炬计划”的项目,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如云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经过自身努力,成为全市首个被省列入“火炬计划”项目的私营企业。该公司生产的石材产品已经由当初以规格小、档次低的大理石板材为主,发展到今天的七大系列、十大门类600多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能力为各类板材3000万平方米、异形工艺制品250万套以上,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四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档次逐步提高。全区民营经济既有量的扩大,又有质的提高,并涌现了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如位于初城工业区的立新威洋石材有限公司、力生黄氏石材有限公司、创业石材有限公司以及三和石材有限公司、中印石材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先后建成投产,充分显示了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强劲的势头。

__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显示生机和活力,主要是抓好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优化发展环境。__区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党的__大明确提出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的要求后,将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之重来抓,纳入全区每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十五”计划来通盘考虑,实行不限所有制、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范围、不限行业产业、不限地域,放开手脚,放宽政策,放手发展,并出台了相关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扶持、引导和加快发展的力度。政府切实转变职能,主动做好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着力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发展环境和氛围,真正做到政治上给予信任、政策上给予优惠、服务上给予方便、发展上给予支持、经营上给予指导,使以石料建材业为主的民营经济进入良性发展“快车道”,壮大了全区经济总量。

(二)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不拘一格抓发展。__区始终坚持突出重点,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并在巩固石料建材支柱产业,搞好现有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饮食服务业的同时,鼓励投资者逐步向科技、文化、信息咨询、广告设计、中介服务等先导性新行业拓展,特别是出台扶持优惠政策,引导投资取向,鼓励外来投资者原来的单纯向二、三产业投资转向三大产业并重,加大对城郊型

农业、基础性产业投资力度,出现了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农业、工业、商贸业、运输业、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好势头。仅1998年至20__年,全区就新上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项目900个,投资总额达14.77亿元,当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三)以石料建材业特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__区针对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实际,实行扶优扶强,按照产业、行业进行分类指导,抓大活小,规模发展民营经济。注重引导和扶持石材企业通过增资扩产和“强强联合”、“以大带小”、“大小结合”等形式,逐步组建龙头企业和或企业联合体,促进石材企业在生产上形成规模优势,在销售上形成整体优势,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有效地带动其它行业走规模发展之路,使该区石材业逐步朝着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具有云浮特色、有规模、多元化的石材群体正逐步形成,并带动了其它产业、行业的企业和业主不断拓宽其经营范围、增加经营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如__街的中印石材有限公司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合作互惠、相对独立、自由发挥、共享企业”的方式组建石材企业联合体,使16位石材业主有效地突破了“小生产、少规模、实力弱”的制约,实现了“双赢”。又如1999年才落户初城工业区的港资宝嘉制衣厂,目前已发展到有宝利图制衣厂、宝利图纸箱厂和永嘉鞋厂等多家企业的大型企业;市区“九记水果店”的老板走专业化的产、供、销之路,投资数百万在__街开办“南山农业生态园”,目前该园已被列入省重点培植的农业龙头企业。

(四)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升级,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后劲。__区的民营企业在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设备的同时,着重消化吸收、推广各类适用技术,以科技进步来形成新的生产力,增强技术开发应用能力,大幅度提高生产率,使大批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向劳动——技术密集、资金技术密集型甚至高新技术产品转变,创出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产品。当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石材业。传统优势的石材业从过去只注重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向重视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挖潜、改造及科学管理;从运去单纯重视引进设备等硬件转向智力投资,开发引进技术、人才;从过去“船小好掉头”转向“船大顶风浪”,靠科技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百范文网-中国最强免费!<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及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的引进、利用和推广,不但解决了石材企业层次低的问题,逐步跃过“小、散、乱、低”阶段,提升了“云石”品牌,而且使石材业有了质的变化,推动了石材乃至全区的民营经济朝着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的方向发展。>

(五)政策扶持,做好服务。为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__区专门成立了保护个体私营经济权益办公室、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办公室和招商引资办公室,指导民营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信息,及时出台并不断完善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经常组织民营企业特别是石材业参加国内外各种产品销售会、推介会和经贸合作交流会,引导企业克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坚决刹绝“三乱”行为,依法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各镇(街)和各级职能部门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协调联动,大开绿灯,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从筹备、建设,乃至投产后的配套一条龙服务、全方位服务和经常性服务。积极组织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其经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积极发挥区工商联、区石材商会、区石材机械商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引导企业克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

__区民营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目前仍碰到不少问题与困难,主要是:

1、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档次低。以石材企业为例,虽然近年来在数量上有一定改观,但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象没有太大改变,称得上骨干企业的为数不多,真正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还是欠缺。

2、企业主素质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这对企业主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相当一部分企业主的自身素质及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缺乏只争朝夕、兢兢业业、勇于争先的进取精神;缺乏强烈的市场意识和预测、决策、创新能力,思维模式仍然带有小农经济痕迹;法律意识淡薄,不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热衷于投机取巧;有的奢侈腐化、纸醉金迷、一掷千金,而没有把积累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等等。

3、融资渠道不畅,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相当突出。民营企业在信贷融资方面仍处于与国有企业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信贷困难,融资渠道不畅。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能靠自身积累的资本或高成本的代价来获取资金,这增加了经营成本,降低了投资效益。而且近年来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多,资金回笼难。资金短缺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也导致企业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4、人才缺乏。多数民营企业的科技水平高,技术、管理人才奇缺,加上大部分民营企业只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使用,而轻视对人才的培养,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目前在全区民营企业中,具有初级技术职称以上的只有381人,不到从业人员总数的1。

5、市场营销面窄,品牌效应不足。以石材企业为例,普遍欠缺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产品推销组织和手段,石材产品的营销面比较窄,石材企业存在互相压价销售的恶性竞争。同时,企业创品牌成效不大,未能通过名牌效应为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6、管理观念滞后,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__区的民营企业仍然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方式,在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时,企业并没有顺应改变,很少企业能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企业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等,经营管理的漏洞多,特别是由于对企业家族成员的产权未能细分,造成产权不够清晰,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和激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7、扶持、鼓励措施不到位,民营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仍有待改善。目前,国家和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和地方性政策,但有些政策仍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收费管理不够规范,“三乱”行为屡禁不止;打击偷逃骗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等等。

二、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已成为全区各级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要在观念上大胆创新,真正把民营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树立民营经济兴区的观念,按照“放开、放手、放活、放大”的指导思想,增大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地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地位、作用和贡献,表彰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和典型企业,真正做到对民营企业在政治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政策上给方便、经营上给支持、法律上给保护;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从而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引导、扶持,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

1、从宏观上强化政策引导、扶持,确保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要将民营经济纳入全区经济宏观调控的整体框架。目前,民营经济占全区GDP的半壁江山,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为此,要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上,对民营经济给予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重视。同时,理顺对民营经济的管理体制,改变多头管理又无人管理或管不到底的情况,注重协调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政策的导向和力度,切实克服过去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流于形式,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2、强化体制上引导、扶持。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选择好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对大中型规模的民营企业。要积极引导、推动其从家族式管理逐步向规范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模式转变,要鼓励、帮助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当然,对适合“家族式”管理的一般个体民营企业,也不应强调向股份制转化。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3、强化组织形式上的引导、扶持。要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实施分类指导,抓大活小,促进民营企业“强强联合”、“以大带小”、“大小结合”,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能力的民营龙头企业或企业联合体,促企业在生产上形成规模优势,在销售上形成整体优势,从而增强民营企业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在深入分析和客观把握市场状况和竞争对手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企业发展战略;要鼓励民营企业主大胆在组织形式上创新,使企业从分散、粗放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转变。要借鉴外国依托行业协会促进行业发展的做法,倡导、帮助民营企业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在行业标准推广、信息交流、市场开发、技术指导,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协助协作功能,促进同行业民营企业一起跃进。

4、强化科技引导、扶持。实施科技兴企战略,首先,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企业的科技含量,创立打得响、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真正使企业以技术开发带动产品开发,以产品开发促进市场开发。其次,要帮助民营企业主和从业人员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再次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技术讲座、技术咨询会等形式,帮助民营企业培训技术人才。同时,要在用人上放开放活,对进入民营企业的各类人才给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对高新技术人才给予特别优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民营企业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三)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服务要由简单放开向主动服务、积极引导转变。首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改变作风,加强服务。要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融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为其排忧解难,进一步完善三大服务体系(即企业投资报批过程中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的全方位服务和企业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文明、稳定、高效的投资软环境。其次,要严格执法,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民营经济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企业主树立正确的互利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守法经营,依规纳税,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走大道、走正道。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7

一、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党“__大”提出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更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是极其乐观的,前景也会是一片光明。

二、民营企业的优点

民营企业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本身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像贵宇企业,当客户需要某一产品时,他们会先送样。若产品客户不满意,他们还要重新试样,有时要重复多次,直到客户满意。所以产品在质量标准化生产和检验中达标率很高,质量稳定。这有利于企业的声誉。同时,民营企业更因为适中的价格,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保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问题。因为企业创建时大部分资金都是自有资金,造成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而且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大多靠银行贷款,且数额较小。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企业创办时的规模和创办后的发展。例如贵宇企业,创建时资金只有一万五千元,此后经历了几年时间才缓慢发展起来。而且大多企业需要短期的流动资金。在实践期间,恰逢快到公司发工资时间,但因为客户钱还没有打到公司帐上,造成资金短缺。为了不拖发工资,总经理只好借助贷款,但几次都无结果,最后还是托朋友帮忙才贷到。由此可见“贷款难”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2、管理问题。家族化管理是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李胜宇先生是贵宇企业的总经理,主要负责设于上海的公司。而在实践调查中我发现负责盐城分公司的就是他的亲弟弟李胜球先生,同时李胜球先生也是该企业的副总经理。再看公司中的员工,竟发现司机、秘书,还有几名员工,包括管理伙食的人员,都是家里的亲戚。这就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体系通过血缘纽带维系。而那些所谓的规章制度,在血缘纽带面前,也只是一纸空文。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因为是亲戚,也不便说什么。这必将会引起厂里其它员工的不满。

3、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因为受资金及规模的制约,民营企业只能生产一些科技含量比较低的零件。例如贵宇企业大多生产各式弹簧,这些零件都以比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厂商,厂商再利用这些零件制成高科技产品,推销到海内外,从中获得的利润可能是贵宇企业的几十倍。因此,民营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4、员工总体素质水平不高。除了厂里的技术工程师外,一部分员工是技校毕业,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本科以上文凭为零。而且有些员工缺少责任心,有一次竟把客户要求的六个圈弹簧全部制成七个圈的,造成很大损失。

不仅员工,企业家素质也普遍较低。李胜宇和李胜球先生均高中毕业,都没有在经济和管理方面受过专业培训。而素质水平的偏低也将导致他们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认识不够完面,洞察市场走势的前瞻性预测能力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5、安全问题。大多民营企业员工都需要和机械打交道,这就使得企业存在一个安全隐患问题。像贵宇企业这种生产加工零件的,操作时都需要员工手拿原材料,一不小心,机器就会轧到手。前段时间盐城厂里就发生员工手受伤事件。企业花点医药费是小事,影响了员工以后的生活就是大事了。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企业不重视职工的培训问题。民营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所以大多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给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6、用人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中专业性人才太少,造成生产时错误颇多,影响了工作效率,也浪费了材料。而且员工普遍积极性不高,没有将企业利益与自身联系起来,有少数员工就像在打发日子,等发工资。

7、食宿问题。员工的宿舍大多都是租在厂房附近的民房,条件可想而知。一日三餐也是由家里的亲戚负责,午餐通常是二荤二素一汤,但菜的质量也不太令人满意,有时竟会吃不饱。这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不利于企业发展。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逐步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例如在有抵押的情况下,贷款额能大一些。也可以扩宽企业的筹资渠道,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创办时的规模,也可以促进企业创办后的发展。

同时也希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能转变观念,大胆解放思想,多提供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力促民营企业发展。

2、企业要加强管理,最好是能由家族式管理逐渐转向现代企业科学化管理。企业要有严谨的规章制度,一旦触犯,不论是谁,同等对待。企业特别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及质量管理。同时,部分企业可以借鉴其它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并敢于在企业中大胆实践,为我所用。

3、鼓励将民营资本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因为民营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造成所创经济效益偏低。我们可以鼓励一些有资金基础的民营企业或单独或合作,将目光转向高新技术产业。他们可以让一些小企业提供生产配件,经他们制成高新产品后推向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也可以带动那些小企业的发展。

4、民营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的知识培训。在贵宇企业中,那些刚从技校毕业的或只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完全可以由公司安排参加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例如财政、税务或机械操作等方面培训。一方面减少了他们在操作机器时的危险系数,一方面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知识基础。

企业领导人自身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因为企业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领导人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在市场经济及现代管理方面,锻炼他们对市场走势的洞察力以及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

同时,领导人也可以率领员工到其它成功的民营企业进行交流考察。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点经验,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危机感,并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5、要把工人的安全放在首位。对于一些没太多经验的员工,除了加强培训外,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机器做起。保证员工在操作时精神状态正常,要让他们认识到发生意外时后果的严重性。一旦发生意外,要及时抢救,并给予一定的赔偿。最好每台机器前都贴上警示牌。时刻提醒员工要注意安全。

6、努力完善用人机制。企业要具有比较灵活的用人机制,做到能进能出。要根据企业需要招聘各种人才,甚至不惜重金招聘高级专业人才。要注意调动员工积极性,最好施行“多劳多得”政策,再根据每月收益情况给员工发奖金或给予其它奖励,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企业的兴衰与他们个人利益紧密地连系在一起。

同时,在人才引进上要有创新。对于外地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可以从工资、住房及儿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帮助。

7、对于员工的食宿问题,我们应力求达到他们满意。因为一群闹情绪的员工,他们的工作效率可想而知。贵宇企业目前就在积极改善员工的食宿条件。总经理听到了员工的反映后,很快地在厂房附近建了几间宿舍,在厂房里也安装了自动饮水机,同时也要求煮饭人员提高了饭菜质量。虽然这一改善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资金,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获益的还将是自己。

8、民营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近几年来,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祖国大地上,我们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我们都知道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我们要坚决贯彻“以质取胜”战略,杜绝以次充好,欺骗客户或消费者的现象。努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获得信誉,抢占市场。

9、企业家要有不怕挫折,勇于开拓的精神。当今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开始创业时都并非一帆风顺,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不怕挫折的精神,才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所以,拥有一颗不怕挫折,永不言弃的心对每一位企业家而言都格外重要。

而对于那些已拥有一定资产的民营企业家,则需要勇于开拓的精神。不要只局限于自己这一狭小的经营领域,可以对其它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或其它方式,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的优化自己制,甚至可以发展成一条龙服务,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求得更大的利润。

总之,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尽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但只要对此加以正确引导,不断完善管理和用人机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相信我国的民营企业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8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调研金融系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方案的安排,调研组于6月18日组织召开动员会,利用两个多月时间,深入到7家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两个乡镇的30余家企业及农户,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察看、座谈走访等形式,对我县金融系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金融系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银行业存贷总量持续提升

近五年来存贷款总量持续攀升,存款余额由XX年的747609万元上升为XX年的997639万元,贷款余额由XX年的199232万元上升到XX年的5XX4万元。尤其贷款规模增长迅速,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例由XX年的26%攀升至XX年的52%。截至XX年5月底,我县银行业机构存款余额94969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17484万元,存贷比为54.49%。

图表1:XX年——XX年间xx县银行业机构存款和贷款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二)全力支持支柱产业

截止目前为止,各大银行已经为县域煤炭资源整合及兼并重组工作累计发放210000万元。其中,工商银行为华宁焦煤提供50000万元技改贷款,向乡宁焦煤集团提供首期6亿元中期票据融资项目。建设银行为乡宁焦煤提供42200万元贷款,为山西中煤华晋能源提供1500万元贷款。中国银行向乡宁焦煤集团提供并购贷款80113万元并签发银行承兑汇票5000万元,向山西天润德通煤化发放技改贷款83500万元,向山西保利裕丰煤业发放30000万元煤矿技改项目贷款。农业银行向乡宁焦煤发放煤炭并购贷款41400万元、流资贷款17000万元,向山西保利裕丰煤业发放17400万元。农商行向乡宁焦煤提供6XX万元贷款。

(三)积极扶持转型企业

农行通过农户承贷、公司担保的贷款模式,对双凤祥百万株核桃基地建设项目进行了信贷支持,累计投放贷款290万元;建行对山西琪尔康翅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给予1000万元的信贷支持,对通洋紫陶工艺有限公司提供500万元的信贷支持,对晋晟洋运输有限公司提供500万元信贷支持,对新鑫隆实业95万元信贷支持;农商行先后对戎子酒庄、琪尔康、云邱山旅游开发公司分别给予5000万元、5000万元和4900万元的信贷支持。

(四)探索服务中小微企业

我县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自身管理不完善、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资渠道狭窄,陷入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的担保难问题,农商行积极探索,与县财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携手出台了《xx县重点中小微企业“惠商贷”贷款业务管理办法》,全新推出“惠商贷”专项信贷业务。今年发放“惠商贷”贷款总额将不低于5000万元,截止今年7月底,已将14笔1990余万元“惠商贷”贷款发放至贷户手中,为有效益、有市场、有信誉的小微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五)尽力支持特色农业

农村贷款原因复杂,且贷款量小,呈现出“短、小、频、急”的特点,并且基本没有有效抵押物,但农民有金融需求。邮政银行秉持“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理念,推出了以枣岭、谭坪为中心的果园小额贷款,以尉庄为中心的农户畜牧贷款,截止目前已发放涉农贷款达20xx万元,惠及农户3500余户。农商行以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推手,对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符合规定、制度健全、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6个专业合作社发放了810多万元。农行累计支持农户750余户,累计向农户投放贷款4500多万元。

(六)大力开展个贷业务

图表2:XX年——XX年间xx县银行业机构短期个人消费贷款和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五年来,短期个人消费贷款和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强劲增长,尤其是XX年至XX年间增加了10倍,短期个人消费贷款主要用于个人消费品、生活用品等方面的消费,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主要用于个人一手房按揭贷款和二手房贷款。截止XX年6月30日,我县短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303万元,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3251万元。

二、金融系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投放过少。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收回基层行的贷款权限,集中资金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基层行对贷款只有调查权没有审批权,严重影响了基层行业务空间的拓展,也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缺少有效的信贷投入。—XX年间,我县商业银行存贷差(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差)为:XX年428722万元,XX年393002万元,XX年349970万元,XX年365335万元,XX年355201万元。虽然存贷差逐年有缩小的趋势,但进度缓慢,反映出国有商业银行业在大量吸收存款的同时,没有给本地积极有效的发放贷款。如邮政银行XX年末吸收存款达到了106514万元,但仅发放贷款2927万元,信贷资金没有充分地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金融服务存在贷款集中化。

调研发现,我县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涉煤企业,存在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投放较少,短期贷款多、长期贷款少的现象。从贷款余额来看,截至XX年二季度,我县银行业机构贷款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52户,贷款余额362700万元,大客户贷款集中度为67.43%,贷款集中投入较为明显。从客户分类来看,我县银行业信贷投入以效益好、信用佳、偿还能力强的工业企业为主,而服务业与中小微企业由于难以提供贷款所需要的抵押物且抗风险能力较弱,使银行在资金投入时客观上承受更大的经营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银行业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

从我县总体来看,涉农大型银行逐渐退出农村市场,农发行尚未涉足,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仅为农商行和邮储银行,这两家银行机构虽然在农村地区机构网点设置较多,但向农村提供有效的信贷资金却极为有限,多数网点仅吸收存款无涉农贷款权限,存贷业务量极不匹配。农业贷款点多面广额度小,还贷能力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影响,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大成本高,不愿向农村地区发放贷款,使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十分严重,出现了所谓的“农村金融空洞化”的现象。导致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也影响了整体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四)金融发展环境不佳。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但我县金融环境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申贷条件达不到金融机构要求。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产权不明晰、资产负债率高、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缺乏社会信用评级等,与金融部门的信用评级标准不对称,企业的申贷条件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获得信贷资金较为困难;金融机构对个人贷款发放以拥有产权的房产为主,但我县95%的房产没有房产证,个人的申贷条件达不到金融机构要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满足融资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二是相关部门对金融工作重视不够,项目审批周期长、环节多、手续繁琐,间接推高了贷款成本。三是金融法制环境滞后,导致民间借贷盛行。调查发现,我县只有三家小额贷款公司,其余60多家皆为投资咨询公司,但都存在高吸高贷行为,给金融运行造成潜在风险,对金融系统的正常业务开展造成极大冲击。如陕西省xx县违法吸存,资金链断裂,存款户围堵政府,严重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三、对金融系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交流平台。

探索建立以政府担保、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逐步实现银企对接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政府要定期组织企业和各家金融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见面会和洽谈会,促进银企之间沟通交流,实现互利共赢。企业要切实提高诚信意识,规范内部管理,增强经营透明度,争取金融部门的更多支持。

(二)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我县的畜牧、苹果、花椒、葡萄、核桃生产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是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尤其是农行和农商行要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提供手续简便、效率高的金融服务,科学确定小额农户贷款的额度和期限,加大三年以上的贷款额度,做到按照农业生产周期和规律发放和收回贷款。对符合条件发放一年期贷款的农户,银行系统要在农户还款前提前介入审查,以便农户在到期还款后以最简便的手续、最短时间内再贷到款,做到不耽误农民的生产周期。基层农商行信用社要改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农业贷款要面向“三无”(无资金、无信用、无实体)农民,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优势平台,吸纳创业农民,解决“三无”农民贷款创业难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农业贷款贴息和机构奖补政策,将已有的农业贷款贴息和机构奖补政策常态化,并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担保并贴补利息政策,扶持“三农”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认真组织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强与农民的联系,接近与农民的距离,将更多的金融知识和党的农村政策送到广大农民手中,送到农民心中。

(三)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金融机构要切合实际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应我县中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特点的产品,采取变通方式,减轻企业负担。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清理有关收费项目,降低相关费率,同时掌控土地、房产等抵押审批手续的部门要简化工作流程,实施限时服务,最大程度减少企业融资的时间耗费。切实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四)加快办理各种有效抵押保障财产权利,规范抵押登记制度。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推进房产证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登记颁证、林地使用权确认登记颁证进度,下决心解决遗留问题,尽快将财产权证发放到所有者手中。加快这类业务的办理,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个人的融资难题,推动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解决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和专业户的融资难题,推动三农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五)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人行和银监部门助推、多方联动”的原则,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促进诚信水平提高,将征信系统的信用记录作为银行借钱给公民的重要依据,有“信用污点”的人将难以从银行取得贷款。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审、“信用工商户”评选活动,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增强公民信用观念。出台信用等级、评级企业、个人优惠贷款政策。进一步健全法制,合理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为政府可控资本,有序参与我县经济社会建设。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减少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满足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29

一、问题

(一)资金难充足。

一是银行惜贷。由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征信工作的不全面,造成银行巨额储蓄不敢放贷,大量具有发展潜力、有行业优势、有广阔市场和受专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望储兴叹”,很多好的项目和新开发的产品只能“胎死腹中”。如朝阳纺织20xx年因棉花收购旺季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放弃了一半的订单生产计划,企业因原料不足只能半停产半开工运行;环星油脂加工企业,因缺1000万元资金,致使日产100吨的扩规项目搁浅,造成数百万元配套生产装置作废的损失;鸿新食品和世贸公司因柑桔采摘旺季和龙虾收购旺季无资金,致使与外商签订的出口合同不能按时足量交货,造成近百万元违诺赔偿损失和信用损失。二是担保运作不到位。由于鑫源亨信两家担保公司面世伊始,资本金不足,运作经验不足,谨慎观望有余,配套风险机制也不健全,致使信用担保对多数企业而言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

三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辅导培训不够。时至今日,在xx100多家规模企业中,尚无一家上市公司,就连在中小板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没有1家,这对一个平原工业强市来说是一个遗憾,但境内的优质公司和优质资产却并不少见。以酒业为例,今年按净资产1元增资扩股以后,股本总规模可达到1亿股以上,以日前沪深股市二级市场白酒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盘价作参照,每股发行价格价如果定在10元以上(以酒业的高收益、高成长性应该还不止这个价),那么一次性融资额至少在20亿元以上,(国有股部分一次性可变现4亿元左右);如果将酒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整合捆绑上市,则上市融资额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况且这些资金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也不需要还本,因此,日前迫切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我市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进行上市融资辅导,争取一两家企业上市获得发展资金。

(二)竞争难公平。

一是打假难。xx大曲系列白酒已获省多年的著名商标,且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品牌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和智慧,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在省内不少的地方,不法生产厂家走“假冒伪劣”的捷径,打着牌子或仿照的品牌到处招摇撞骗,既损害了品牌形象,又造成了酒业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撇开宜昌市境内几家假冒厂家不谈,仅随州曾都区一个制假窝点,年仿制品达20万件以上,给酒业造成500万元的损失。枣阳、武汉、襄樊的仿制品也分别达到几万件到几十万件。今年初酒业打假办在武汉一次就查出假冒包装物上百万件,十堰、孝感、神农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冒现象。此外,省外河南、湖南假冒品也开始泛滥,查处难度更大。

二是价格竞争不公。以南辉电子为例,南辉电子与宜都东阳光公司的产品、技术、管理及规模在全国化成箔同行业中所占权重都比凯普松电子要大,但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凯普松,其根本原因就是凯普松的同类产品在市场的销价远低于南辉和东阳光的价格。业内人士都知道,电价成本在化成箔总成本构成中占有40以上的比重,而凯普松生产用电价格每千瓦时仅有两角多,只有南辉电价的一半。

三是市场壁垒重重。我们的白酒、啤酒、化肥、水泥等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很多地方限制进入,已经进入了的又限制销售,地方封锁严重,亟待形成一个规范透明的省内统一市场秩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

(三)效益难提高。

一是资源匮乏。境内既无旅游资源,又无煤矿、磷矿、石油及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无电力资源,发展工业先天不足,成本昂贵。以助力水泥为例,与周边兄弟县长阳三源水泥厂相比,三源水泥厂以300万元买断了矿山5年的经营权,每年的矿石总成本是60多万元,按日前年产量60万吨计算,每吨矿石成本仅有1元,加上该厂建在矿山边,投料皮带传输机就接在矿山上,运输装卸费为零;而我们的助力每吨矿石购进价是13元,每吨到厂运费是15元,合计为28元,与三源水泥厂每吨1元的成本相比,排除长阳本地有小水电的电价优势和生产环节费用、助力水泥每吨成本要高二十多元,占每吨销价的10以上。这对于微利的水泥行业来说,提高效益谈何容易?我们的三宁化工所需的磷矿石也是一样受制于人,省化的用煤同样也需要长途运输,费用都相当高。

二是原材料涨价带动劳动力涨价。煤、电、油、水、运输价格不断上扬,人员工资上涨,使企业的综合成本不断抬升,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很多企业只能在微利和亏损边缘上挣扎。

三是宏观调控乏力。随着市域经济民营化,市场主体大多为民营(个体)企业,企业行为自主性、随意性增强,主管部门难以实施计划指导等调控措施;调控手段也逐渐弱化,经济主管部门手里没有掌握企业需要帮助的诸多调控手段,如没有配置煤电油水资源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光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已经收效不大,需要创新新形势下指导与服务企业的新方式。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经济的本领。

一是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自觉做到思想和行动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不断地跟上时代步伐,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注重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四是严于律己,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为企业和基层服务不吃拿卡要;五是强化团结,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六是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综合素质,增强为指导基层服务企业的本领。培养一支思想过硬、政治合格、业务精通、勇于创新、年富力强的经济管理干部队伍;七是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始终经坚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坚持政务公开,转变工作作风,优质服务于县域经济建设。

(二)依法行政,改善发展环境。

一是依法加强对全市广大中小企业负担的监督,有效防止“三乱”反弹;二是完善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全方位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三是引导企业健康运行,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和协调解决资金、劳力、能源原材料等实际问题。

(三)继续坚持实施“一主三化”的方针,繁荣民营经济。

一是在全市已基本实现民营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更宽广的投资领域,发展非公经济;二是积极推进中石化等中省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加盟民营经济;三是结合行政事企单位改革分流,制订宽松政策,鼓励分流人员“下海”创业,兴办民营机构。

(四)坚定不移走“以工兴农,工农互动”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丰富的粮棉油果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配套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增产增收和转化增值;二是继续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和推进企业集聚,实现集聚地基础设施等城镇公共资源共享,促进农村城镇化;三是依托规模工业企业中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及广大中小企业的后劲作用,继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开拓农村市场拉动经济增长。

(五)进一步扶优壮强,支持各类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一是持优势产业,对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对科技型、消费类工业,骨干企业,利用税收杠杆,加大价格、土地、环保等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二是扶持成长性强的各类中小企业,做到既抓大又不放小,支持把小企业做成中型企业,把中等企业做成大企业,力争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省“双百”工程和宜昌市“双50”工程之列;三是扶持地方特色鲜明的板块经济,对白洋的磷化工及建陶板块,七星台的油脂加工板块,问安的化纤板块,董市的化肥与建材板块,安福寺的果蔬加工板块,开发区的医用纺织板块等,要顺水推舟,扩大规模,创建品牌,树立声誉,轰动全省全国。

(六)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要克服骄傲自满的思想,在发展意识上不坐井观天,在发展观念上不固步自封,在发展措施上不小打小闹,大手笔、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经济;二是要善于吸收外地或先进县市的经验,向宜都、夷陵兄弟市(区)靠拢,向仙桃、潜江、天门等先进县(市)看齐。向沿海发达地区取经,进一步加大我市工业占GDP的比重;三是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要只看到缺矿产资源,缺旅游资源等软肋,不要只看到没有位居中部崛起支点位置的武汉城市群和武汉经济圈内,更多应看到自己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禀赋,利用已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优势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争取中部崛起优惠政策,加快发展。

(七)注重商务,形成新增长点。

一是要依托城市现有商业网点,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及现代大物流、大流通业,鼓励民间资金和温州等外来投资者建星级酒店、建大超市、建综合市场,刺激城市高档消费,把水陆铁空交通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商贸物流集散的经济优势;二是要依托两个“试点”,即商务部试行的“万村千乡”工程和新农村“信福工程”,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工业品下乡,拉动经济增长;三是要调优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出口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主要加大劳动密集的医用纺织品、原材料低廉型的食品罐头、高科技型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量,扩大自营出口权,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八)扩大招商,培植发展后劲。

一是以工业园区招商,利用园区的公共设施和已有的核心企业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或集聚更多的相关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集群;二是以商招商,依靠已引进的外来投资者,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质量赢得外商的口碑、赞誉,以此说服外商更多的同伙前来投资兴业;三是以精品名牌招商,利用已获得的省优部优国优品牌及国家驰名商标品牌、出口创汇品牌、专利产品等,宣传形象,扩大知名度,促进诸多有识之士前来共同谋求更大发展。

(九)加强综合服务,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信贷资金支持,继续为全市各类企业牵线搭桥,把科技成长型、骨干龙头配套型、资源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等类企业向金融部门推介,争取政策性贷款以及各种专项资金的扶持;二是尽快启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两个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支持成长型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突破融资难题,积极争取酒业、三宁、开元等有条件的企业股票上市或发行债券,打破工业强市无上市公司的尴尬,通过全社会融资扩大企业在全国全球的知名度,同时获得巨额融资,以加快自我发展。四是网络各类技术拔尖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或高薪聘请急需高档人才,或高额奖励新工艺、新产品、名优品牌研发者,或用以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五是加强领导,分工协作,形成发展经济的合力。各部门要进行专项分工,做到责任明确,市领导要全员上阵,对口挂点到某一企业;经济主管部门要搞好综合协调,全面搞好指导服务,真正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代言人。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30

去年,区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就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展重点调研,经过走访辖区范围内的近10家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召开了各类民营企业家参加的座谈会和政情通报交流会,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有四个特点:

1、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区民营企业总数由年的519户,发展到现在的3977户,增长了7倍多。截止去年底,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8691户,注册资金3.5亿元;民营企业3977户,注册资金29.8亿元;仅去年,全区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998户,新发展民营企业895户,新增注册资本12亿元,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规模企业优势显着,竞争能力日益增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区的民营个体经济已由发展初期的主要从事商贸、饮食、服务业等比较单一的拾遗补缺行业,不断向各类工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服务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拓展。初步形成了农工商并举、全方位拓展的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一批初具特色的产业群体和块状经济。据统计,全区目前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100-500万元的有366家,达500-1000万元的有46家,达1000万元以上的有56家,而年底分别是30家、2家和0家。截止年底,全区民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74.8万元,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的达468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2%和29.6%。

3、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贡献份额幅度增加。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高力集团的落户,科技、制药的崛起,铅锌银矿、金陵石化化工二厂等一批大中型国有集体改制企业的加入,我区建设、房地产、方圆置业、苏星汽车修理厂的成功改制都进一步增强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全区民营企业在扩大劳动就业上贡献突出,几年来共吸纳5400余人就业,成为吸纳征地拆迁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

4、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去年,区政府按照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发展,做好服务,狠抓规范,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来抓,着力引导民营经济走规模发展的道路,走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走改制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层次,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推动了民营经济增长速度的再加快,总量规模的再扩大,发展层次的再提升,使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在走访、座谈、调查中,听到了民营企业家对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二、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规模、质量、环境等方面较之过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最佳环境"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旧的思维定势依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民营经济就是私人经济、甚至个体经济的习惯思维普遍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私人经营者自己的事"。虽然民营经济逐步上升为区位经济的主体地位,但过去有些管理部门职能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没有调整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指导作用。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由农业区转变而来,基础条件薄弱,传统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差、资金少,客观上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当前政府部门往往"重视大型的、高利税的民营企业,忽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行为,不利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致使我区民营企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状态。

2、产业规划滞后缺乏对民营经济总体长远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配套。目前,政府已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究竟如何推进全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如何设计民营企业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从哪里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如何抓落实、抓实效、抓成果,还没有可以遵循的长远规划和配套政策作支持。

3、管理阙失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中,甚至存在与公有制企业不同的双重标准,还不能做到主动地关心他们、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不合理的收费和不应该甚至非法的乱摊派时有发生。职能部门之间的规范相互冲突,市、区的同性质部门重复收费、国有企业享有的有关国家政策优惠,民营企业不能平等地获得,政策的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使民营企业处在一种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之中。

4、培训"短腿"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采用传统的"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知识匮乏和管理手段落后。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家迫切需要提高经营水平、管理创新水平,需要熟悉国际规范的知识和与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一些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劳资关系处理不好,容易滋生社会矛盾;有的经营者同时也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企业科学管理重视不够,企业经营状况起伏波动较大。

企业的员工培训问题也比较严重,引进人才难或引进人才留不住,用人只能降低标准。在民营企业经营者的队伍中,不乏低学历者,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没有部门来管、来抓。因此,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和缺乏发展的长远眼光。

对劳动力的培训还没有有效的措施,没有能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合适合用的劳动力,大量的失地农民没有现代工业的劳动技能,就连基本的工作规范、法律常识、安全要求、企业制度都不了解,影响传统民资企业与现代工业的接轨。

5、服务不到位对引导懂管理、精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民营企业,缺乏独立运行的政策措施和优惠待遇,有一些优惠政策受到部分执行部门拖延、推诿不能落实而流于形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突出。我区工业园、创业园、科技园还很少有能真正让科技人员动心并去创业的优厚条件,与杭州、苏州等科技园相比,我区民营科技园对高科技项目在资金、地方性收费、土地出让或批租、人才使用等方面力度不够,在政策扶持上还缺少吸引力。其结果,使我区的民营经济多数处在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产业之中,民营企业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些部门"重结果、轻过程,重口号、轻落实,重形式、轻扶植"的官僚主义作风。另外,在公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如何引导,使这些企业规范化,理顺原有劳资、债务、产权等关系,缺乏一个公正的中介组织(不是政府所属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帮助促进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来规范运作。

6、没有特色产业群区一直没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象以纺织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以五金为代表的家庭作坊--家族企业发展模式,广东(东莞)以外来加工业为代表的产业群。目前全区以整机装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农字号的奶业、花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以汽车建材为龙头的商业、服务业起步晚,规模效益尚未体现,没有成为产业链。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区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阻碍了利用民营企业优势来嫁接公有企业作用的发挥。因此,从我区整个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对民营企业进行定位,不断改善民营经济的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关于扶植、促进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确保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步入健康的快车道,首先必须解决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引导更多有知识、善经营的高级人才加入民营经济的行业。同时,从地方政策上完善有关法规,确保民营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规划要先行

在我区发展规划中,将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请专家论证,通过人大作出决议,纳入我区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之中。还必须明确规定优先扶植的产业领域或高科技领域,作为镇街发展民营经济的依据。

第二,政策多扶持

其一,加强民营经济的政策制定工作,将民营经济的发展纳入地方法规的保护之下,使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放心,让计划从事民营经济的人才放心。同时规范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将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有关民营企业的有关规定、优惠待遇和优惠政策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于执行。打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界限,在科技项目申报、政府资金利用等方面应享受同等待遇。

其二,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建议设立"区长专项资金",同时配套专项政策和使用办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吸引高级人才加入到民营经济的创业中来,以此带动我区民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其三,建立我区鼓励高级人才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特殊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在市人才政策的框架内,建立人才储备制度,人事部门对民营科技园从事创业或工作的高级人才管理要提前介入。

其四,鼓励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的关注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招商局要引进投资少、技术要求不太高的小项目,或者主动的牵线搭桥,围绕大企业设置一些加工点,组织联营性质的合作社,给与小额的贷款,廉租用地等,帮助他们创业,带动就业,维护稳定。

其五,加大宣传与指导的力度,做到政策透明,执行规范,改变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建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简报、电视台、广播电台辟专栏用于政策宣传、信息发布,节约民营企业管理、经营、交通的费用。

第三、管理更规范

规范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

一是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对我区的民营企业实行"挂牌管理"。即对民营企业的收费标准、税收标准、检查标准、由谁负责检查实施等,由区政府统一制定。检查人员凭区政府统一印发的证件从事对民营企业的检查管理行为,凡是超过规定的任何内容,企业有权拒绝执行。对于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相抵触的标准,重复的收费要主动地协调,甚至干预。

二是对民营企业实施"素质创新计划"。参照国家经贸委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的做法,对我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坚持制度化培训,有效地提高经营者的综合素质。

三是关注改制以后的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去年以来,全区改制工作进展顺利,改制以后的企业情况复杂,区政府应当主动介入,帮助理顺产权、劳资关系,健全基本的组织、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跟踪政策与法规的服务,减少社会矛盾。四是城市化发展中的原工商户的安置问题。大拆迁以后,本区的常住人口相对集中,在规划上要考虑划出一定的区域和空间,作为个体工商户、小型的民营企业的安置,不能一拆了之,不能一方面鼓励新人办企业,一方面又挫伤老业主的积极性,配合城市化的进程,设计功能区,科学指导安置,避免无序的竞争。

第四,思路再拓展

1、对现有的科技园或建设中的工业园区,按照"特事特办"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放活、放宽政策,激活一点,带动一片。梳理存在的问题,重新构筑我区民营科技产业的制高点,不要再错过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发展机遇,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切记"杀鸡取卵"。建议组成一个专家团到外地认真考察、取经,重点研究我区民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问题。

2、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嫁接工程"。对具备良好发展前景、市场需求较旺、企业管理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民营企业,经过政府部门的充分评估和认定,在自愿的基础上,按市场规则进行优势组合。将国有企业部分资产或全部资产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经营或合资经营,最大限度地将民营企业规模做大,在充分利用国有资产的同时,加快我区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针对区位特点,加大引入高新企业、环保企业、对外加工企业的力度。

3、协调并加快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策透明度,为非公有制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区政府及组成部门要在互联网上开设政务信息公众网站,除涉及《保密法》规定的内容外,政府各部门制定的文件、规定,在按原渠道发布的同时要上网公布,把办事的政策、程序、内容、制度公之于众,并受理社会范围内的咨询、投诉事项。改善服务不能仅仅体现在门好进,脸好看上,要在推行人性化的服务,一站式、提醒式、上门式的服务上下功夫。

4、加大对民营企业荣誉激励的力度。现每年评选的我区民营企业"五十强",主要从利税指标来衡量,而且每年开一次表彰大会。对此,当前社会宣传力度仍不够,对提高民营企业知名度影响较小,民营企业兴趣也不高。今后要多增加民营企业评选的层面,如增设"发展最快的民营企业前10强"、"民营高科技企业前10强"、"民营企业管理优秀前10强"、"民营优秀企业家十佳"等。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进、以评促誉,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知名度,改善企业的经营水平。

5、多渠道帮助民营企业融资,除了继续办好小额担保贷款外,牵线搭桥引入区外投资者加盟、与外省相关企业合作,形成产业群,改变单打一、体内循环的体制。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31

商标是品牌的核心,实施名牌战略实质就是实施商标战略。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信誉和无形资产、知识产权,而且是一个城市、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实施名牌战略,大量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现代企业家的共识,走品牌经营是我国企业的必经之路。因而,一个企业要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抓住市场经济的机遇,发展壮大自己,创造价值财富,必须重视商标,走品牌发展之路,塑造自身形象,增加经济产品的价值含量。为推动商标战略实施,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近期我们对全市商标发展和名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商标发展和使用情况

近年来,我市的商标注册形势不断发展,企业的商标意识不断增强,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实施名牌战略步伐,培育和发展自己一大批具有本市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商标把自己产品打入市场,带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全市上下初步形成“推动商标战略实施,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1、商标发展形势较好

截止20xx年X月,全市共有注册商标件,涵盖工、农、商、建筑、旅游等各行各业,比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件注册商标相比增长倍,年均增长件。在全部注册商标内,省著名商标X件,市著名商标X件,有省名牌企业X家,市名牌企业X家。

2、商标意识空前浓厚

通过多年对商标作用和意义的宣传,无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业与群众,都提高了商标意识,能深刻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商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彰显企业商誉、维持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有效利用商标资源,不断提高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商标的能力,能增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3、争创意识日趋加强

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锤炼,我市许多企业明确认识到:争创驰名商标,实施名牌战略是发展壮大民族工业,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名牌是民族产业精华的集中体现,是地方和企业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名牌的经济,不可能是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强竞争力的经济。没有足够的名牌,就很难自立于市场经济之林。为此,我市企业争创商标意识日趋加强,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与政府的扶持,通过实施商标战略,能够创造出一批经受激烈商战考验,有实力与国内外品牌竞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名牌产品,从而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4、商标战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通过实施商标战略,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因为,企业清楚实施商标战略,就是创建名牌产品,这直接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相关。于是,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把争创名牌产品与科技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强化内部管理,努力创造名牌产品。与此同时,注重产品质量,树立质量兴业、质量兴牌意识,加强售后服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获得用户与消费者的满意。

5、商标战略提高了群众消费信心

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全规范的情况下,常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使群众缺乏购物的安全感,从而削弱了群众的消费信心。通过实施商标战略,大力宣传名牌产品,使群众具备鉴别产品优劣的能力,知道哪些是优质产品,哪些不是优质产品,能够放心去购买优质产品,增强了群众的消费信心,从而带动国内的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

二、我市商标发展和使用情况中存在的问题

1、注册商标总数和驰名商标数量少

虽然我市近年来,通过实施商标战略,注册商标总数有明显增长,但是与沿海、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注册商标总数,还是注册商标增长速度,都大大落后于人家,特别是缺少驰名商标。其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投产几年了,其产品既无牌子,更谈不上注册;有些企业长期使用未注册商标;许多企业还停留在靠产品开发市场,而不注重以商标和名牌去拓展市场;总之,我市企业打名牌、创名牌意识不够,企业有品无牌,有牌不响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我市企业经济的发展。

2、各级领导,企业法人商标意识淡薄

我市各级领导,企业法人商标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商标、名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是利用商标意识不强。一些企业没有主动利用商标占领市场,没有创立名牌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商标作用和创名牌的效益。二是商标权流失现象严重。一些企业不及时办理商标续展和注册事项变更,使企业多年商标所有权无形丢掉,损坏了原产品的信誉。三是企业商标自我保护能力薄弱。商标一经注册,即受到法律保护。但有不少企业面对商标被他人假冒,或是盲然不知,或是听之任之,或是防范无方,不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3、实施商标战略、创名牌信心不足

实施商标战略、创名牌,说到底就是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我市部分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创名牌信心不足,忽视商标效应,没有用名牌去创市场,占领市场。有的企业自己有商标,但不精心培养,甚至长期搁置不用。少数企业有偿使用他人注册商标是得不偿失的,到头来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归纳起来集中说,我市在商标发展和使用情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商标意识淡薄,商标知识缺乏,商标法律观念不强。

三、解决我市商标发展和使用情况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强商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商标意识

要加强商标宣传教育,建立政府主导、工商部门负责、新闻媒体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商标宣传工作体系,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开展生动活泼的商标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商标意识。大力弘扬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伪劣为耻的商业道德观念,积极倡导消费者树立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意识。加大对商标注册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商标注册和品牌培育意识,支持和推动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和管理,促进商标战略实施。

2、加强引导,帮助企业制定明确的商标战略规划

在推动商标战略实施,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中,我市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帮助企业制定明确的商标战略规划,使企业能够切实按照商标战略规划实施,并取得实际成效。因为企业是实施名牌战略的主体,是名牌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推广者。实施名牌战略,是企业整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商标战略。企业在搞好商标注册的基础上,要确定争创著名商标的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商标运用策略,并为此而努力奋斗,力争实现商标战略规划。

3、增加广告投入,大力营造品牌信誉

商品品牌知名度并非与生俱来,要靠人为创造,除了商品本身质量优越外,还需要大力宣传。如果不宣传,再好的商品也很难为人所知,难以吸引消费者,更难以成为有口皆碑的名牌。为此,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加大宣传攻势,做好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两篇文章。特别在广告宣传上,要树立长远目标,不断增加广告投入,充分运用广告手段开拓市场,扩大影响,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以此大力营造品牌信誉。

4、实行规模经营,扩大名牌影响

要扩大名牌影响,保证名牌长盛不衰,保证企业发展壮大,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必须要实行规模经营。为此,我市需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核心和龙头,以资产为纽带,采取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吸纳一批相关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壮大名牌产品企业实力。同时大力实施股份制改造,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壮大企业,达到实行规模经营的目标。二是发挥名牌企业的品牌、技术管理优势,利用无形资产实施重组扩张,做到强强联合,把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同类名优产品的企业联合起来,选择其中品牌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品牌产品进行培育和发展,创出大产品,大名牌。三是把老牌发展成名牌。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外资嫁接等方式壮大自身创名牌,也可将老牌交由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企业经营,让老牌重现辉煌。

5、发挥政府作用,全力实施名牌战略

实施名牌战略是政府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名牌战略实施好了,对于发展我市经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都具有积极重要意义。在当前我市企业商标意识还不够强,创造名牌战略积极性还不够主动的情况下,更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去推动全力实施名牌战略。为此,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强化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管理工作,加大投入,搞好配套,设立企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名牌企业。要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为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6、发挥主管部门职能,营造争创名牌商标良好环境

工商部门是商标主管机关,要充分发挥商标行政管理职能,加大商标行政执法力度,努力为企业争创名牌商标创造良好环境。要深入开展商标法制宣传普及工作,通过与新闻界、企业界的联系,广泛开展以实施名牌战略,争创驰名商标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商标意识和企业争创意识,为我市名牌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运用商标战略和策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在商标发展战略上,要避实就虚,发挥拳头产品的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争创驰名商标的路子。

7、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商标使用秩序

我市工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侵权商标的违法活动,强化对市场的监督检查,重视企业投诉,对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非法印制销售商标标识的行为,都要及时立案,依照《商标法》等法律、法规,严加查处。要集中力量对假冒侵权严重的地区和市场进行综合治理,做到标本兼治,坚决遏制假冒商标的猖獗势头。要认真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和办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功能,努力提高打假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维护商标使用秩序,促进我市商标战略深入实施,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32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点。想要让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一定高度的快速、稳定的发展,首先要认清农村经济的现状,关键是调整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能够与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步调。同样,作为中国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也能够给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惊人的收益,是不容忽略的一种有效经济成分。充分利用好农村的有效资源,调整好发展方向并适当放开经济政策就能够将羸弱的农村经济扶持起步,使之为中国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农村经济的现状

要看清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首先要从各个方面仔细分析,再具体深入调研、实践查看,才能根清、彻底地了解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状况。

在安徽省临泉县张营乡,我们得到的相关资料情况如下:

劳动力资源:全乡镇的人口约为24万人,常年外出人口约为16万人,其余为家庭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青壮年占35.73%,其余为老人儿童,约为64.08%,还有一部分社会流动性人口。

土地资源:全乡镇共有可利用土地资源约为83万4千多亩(09年统计),其中包括宅基地、可利用耕地、水塘用地、生产用地和林业用地等,其中可利用耕地约为74.8%。

水力资源:张营乡北靠泉河、南邻颍河,加上内部的.八公河、流鞍河(河道名称)等内河支流,沿线总长度超过24万公里。正常年份下河中水量充足,加上水库或池塘蓄水,为养殖业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资源利用情况:可利用耕地的利用率仅为87.3%左右,人力资源利用率接近42%,水力资源利用率不足50%,等等。有相当一部分的良好资源被荒废舍弃掉,这就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

全乡镇人均经济收入情况:乡镇平均每人每年收入约为1.3万元,去除外出劳工的成分,纯农村经济年均人收入仅为402元(包含经济成本)左右。

总的来讲,目前张营乡农村经济建设一直处在高成本、低收入的状态,而且经济发展失衡比较严重,弱质人口资源及劣质土地资源等并不能积极调用起来,这在资源上就造成了最重要的浪费;其次是效率低,交通不方便,剩余积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出售;另外就是技术太过落后,不能及时引进、更新,赶不上时代经济生产步伐;最重要的是人才,农村经济基础及相关设施太差,人才引进困难。总体上来看,张营乡农村经济仅处在极端低下的自给自足状态。

二、农村经济能够进行的调整

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关键是对其发展方向的调整以及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调整,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战略性积极调用一切可调用的相关有利资源来进行经济建设。

发展方向调整:在我国的农村,农、林、牧、副业占主要的优势,所以向这些方面发展比较合理些。对于土地资源来说,中国的土地集中在大多数人的手中,这是中国的人口决定的,很难改动,但也可以逐渐向少数人的手中转移;水利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但也要加强规划,逐步实现绿色合理生产利用,坚决不提倡以环境换效益的做法;劣质土地资源也可以实现部分林业的规划,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环保、实效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等等。

总体上来讲,抓环保,求效益,尽利用!

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现在大多数的当地政府都对农民购农机进行补贴,目前这却是不切实际的做法。首先要看清农民的购买力,并不是那么高的;其次要看机器的利用率,目前一般的农业机器在一年当中半数以上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不足50%;再者,机器的维护费用,这也是相当高的一笔支出。这样算起来,农村农业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收益几乎没怎么增加,导致农村经济越发地不景气。在农村土地低集成度、高人口密度的现状下,农机普遍是不合理的。

所以,这就需要把方向调整到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向来。低成本,是指农民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不足的地方再由政府相应的补贴,这样以来资源都能够充分合理调动起来。比如现在的农业贷款,政府担保风险;农产品向外扩展市场,政府帮助拓展渠道;政府组建农机队伍,农民(补贴)低价有偿使用;政府帮助引进技术,向农民(补贴)低价转让;等等。要把补贴放在成本的差价上,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农业成本。

其他相关调整:其他方面的调整就是严格把关、简化程序,对农业的自由发展放宽开放道路。比如一些证件、手续等的办理方面。天气就是时机,农业对气候方面的依赖比较重,是不能耽误的。

三、农村经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现在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大学生自愿到农村进行发展或创业,这就出现了相当现代化的农民。通过以下的一些案例我们来具体分析:

经典案例1:张营乡李桥黄牛养殖厂

xx年秋季由李桥的几户外出打工村民回乡创办。政府帮助从外地引进肉质良好的种牛,并且为其担保部分贷款风险;土地从农民那里转租而来,饲料由农秸秆

经过相应的机器加工而来;工人也是从附近村庄招聘来的老农户,对饲养牧畜有些经验。这个案例中,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得足够到位。而养殖场的一些必需资源,如饲料的原料、工人等,都是就地取材而来,充分利用了相关的廉价资源,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一定的效益。这里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一种趋势,比如处理闲置的钱等资源,而不是纯粹地放在银行求取利息。

经典案例2:张营乡武沟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xx年返乡的几名毕业大学生联合创办了这个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自己学习研究种植技术,并进行相关的技术处理;从附近的村庄雇佣留守人员进行杂草处理、农药喷洒、土地翻耕等;成熟蔬菜通过蔬菜商贩卖到县城等附近各地。

这个案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创办自己的产业,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手段。这里也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和环境因素;集中了相当一部分的可利用的耕地,这也是一种趋势。

经典案例3:张营乡庞庄中草药种植基地

这个种植基地也是由返乡大学生自己创办的,政府担保部分贷款风险;中草药种植技术直接从相关厂家引进,接受厂家的直接指导;其他的非技术方面的问题大多雇佣附近农民去处理;成熟的草药植株或其他有效成分,一部分按照相关协议卖给给予相关指导的厂家,其余的方可自由买卖。

这个案例来说,逐步从外界引进技术来进行生产,也是一种趋势。所以,根据现在农村的大多经济现象来分析,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大的重要的方向:

(1)土地资将逐渐源高度集中化,以适应大规模及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与解放初的分田地呈相反趋势。

(2)优质资源的集中化利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联合承包。

(3)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区域化。这主要是根据原材料及相关主要制约因素的影响而出现

的正常现象。据资料显示,现在的工业生产67%以上都在原材料产区建立厂区,这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4)生产逐步实现高度机械化。这是在土地高度集中之后必然发生的现象之一。

(5)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多元化。有生存就有依赖,各种产业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其他的种种现象总还是存在的,比如一些中间的过度现象等。

但总的来说,在农村人均收入底下的现状下,各种生产实现规模化、集中化发展是一种趋势,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循环链条将更加丰富和完善,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高速、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结

相对来说,从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方面来说,目前中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开发的初级阶段。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并改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条件,农村经济还是能够给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带来惊人的收益,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任何经济成分都不能在后面太过于落下步调,能够将低迷的农村经济拉起来,其必将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不朽贡献!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33

银杏沱村距新县城5公里。现有5个村民小组,878户,总人口2567人,劳动力人口1274人,其中农业人口795户2509人。因三峡工程兴建,该村需搬迁移民1700人,淹没耕地1400亩。在完成600名移民外迁任务后,有1100余名移民采取本村就地后靠安置,依托山林资源,新改梯田700亩,发展了小水果、茶叶、柑桔等多经作物3350亩。银杏沱村人均现有耕地面积不足7分地。目前,银杏沱村按照“靠路安居城镇化、靠山乐业基地化、靠港致富小康化、靠城发展现代化,靠游兴村特色化”的思想进行开发建设,主要沿风茅公路、港口沿线建设居民点,有新房220幢,并发展了“移民新村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三峡库区移民文化宣传中心项目正在申报立项。银杏沱村抓住三峡大坝蓄水机遇,利用库湾发展了80个网箱,有大小20条船只从事渔业和水上运输业。全村开设有68家餐馆旅店、66家美容美发店、24家商店、2家文体活动室。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引进了8家港口企业在该村落户,主要从事船舶修造、物流配送、码头营运、滚装车辆运输、水上旅游等业务。

港口经济的发展,对银杏沱村的经济拉动作用相当明显。据调查,目前银杏沱港区内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户共160家,月营业总额69.5万元,户平月营业收入4300余元;其中由银杏沱村村民自主经营的有94家,年营业收入469.56万元。经营场所面积7102平方米,月房租总收入2万元。客货运输业主41家,从业人员45人,月营业收入7万元。同时,由于银杏沱港区流动人口在20xx人左右,使村民自产自销的瓜果蔬菜交易额每天达1.6万元。现在处于各地劳动力纷纷外出寻找打工机遇发展打工经济的时期,但由于港口的存在,村民在福广码头、郑鑫船厂等企业做工的有50余人,月工资收入4.3万元,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395人,月工资总收入12.8万元;银杏沱村劳动力本地转移率达34%。在移民迁建后,银杏沱村立足港口优势,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有效转移,由港口经济带来的营业收入每年约1017.06万元,劳平年纯收入2714元,人平年纯收入1347元。通过几年的努力,港口经济的发展使银杏沱港区日渐繁荣,银杏沱村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了提高。

但随着新县城城市骨架的不断延伸,对茅坪镇而言,今后人地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坚持走大力发展港口经济之路,培育一批临江型、有实力、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企业。结合当前实际,在港口经济的发展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助地缘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立足于旅游项目开发。银杏沱村每年接待上万名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但来者如惊鸿一瞥,匆匆而过,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效益。要实现“旅游活港”的目标,必须大力挖掘三峡移民文化底蕴,以此为依托,开发独具特色的“移民”、“农家乐”旅游项目,以现有的三峡画舫为载体,开发水上观光、娱乐休闲旅游项目。二是围绕物流业发展开发物资配送项目。现有滚装船、货运船只每天日用生活用品交易额在8万元左右,但这些业务的经营业主都是宜昌等地的老板。因此,可成立配送中心,负责港区船只、车辆及企业、经营户的米、面、油、蔬菜等日用品供应。三是围绕港口产业规范发展运输、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现有的饭馆、旅店、客货运输车辆数量多而杂,且卫生条件、服务质量等各方面良莠不齐,必须加强规范管理,以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留住客商,刺激当地消费。

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影响港区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供水问题。银杏沱港区现有内流动人口近20xx人,仅靠山泉引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年7月就已暴露出“水荒”问题。要将港区供水纳入新县城管网供水系统,并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予以解决。同时对供电、道路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可以探索以物流中心、报关服务市场等项目建设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反过来,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来保证更多的项目上马。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34

调研报告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和快递在我国普及开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愈演愈烈,大学生成为络购物的主力军。大学周边的快

递市场需求量大,快递行业竞争也异常激烈,传统的EMS邮政和新崛起的民营快递企业几乎瓜分了校园周边的所有快递业务。身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我们,作为大学生,每一天都在享受着快递服务带给我们的快捷和方便,同时也会因为不同的快递公司服务质量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本调研正是从紫金港校区的快递服务出发进行调查,和分析出多家民营快递公司的优劣,以及学生们对快递公司的选择,从而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思考未来如何建立更良好的高校快递络,让大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快递服务,也让学校周边的民营快递公司有更好的工作络。 调研背景

我国快递行业背景

1 我国内快递行业快速发展

自 1979年出现第一家快递企业起,快递业已成为市场中关注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报告物流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购物狂欢节等络促销的拉动,即使在经济低迷的年,快递业增速依然高达51.2%。同时,快递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目前我国注册快递企业逾6000家,从业人员达 60 多万。快递行业中,国有企业加速改革,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国际快递加强市场战略部署。

2.国际快递行业发展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国际快递公司接踵进入市场以来,国际快递公司就迅速瓜分了快递市场80%的份额。近几年,在欧美市场,几大快递公司的发展并不顺利,这是他们将更过的资金投入到正在火热发展的快递市场。年敦豪与UPS在华营业额猛增60%,是亚洲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3倍。目前FEDEX和UPS,德国的DHL,荷兰的TNT以逐渐成为划分快递市场的四大外资快递巨头 。他们纷纷以与本土快递公司合作的方式在快递市场站稳脚跟。对于FEDEX来说,他们选择了与大田物流合作,而DHL与中外运成立了中外运敦豪。虽然国际快递公司在快递市场已经占有相当一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国际快递公司还在不断的抢占内陆市场。国际快递公司跻身市场,其主要在于自己控制的全球络和先进的全球通讯技术及管理经验。而国内络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国际快递公司来说比EMS和民营快递公司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快递和包裹承运商,UPS以在投入品牌服务城市达40个之多,而服务范围将延伸的120多个城市。TNT也在利用自己在欧洲的点优势不断扩大自己对快递市场内国外快递以业务部分的市场占有。年TNT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将从目前的25家增至100家,为100多个城市物流、快递服务。而其在华员工也将随之增至3万人,仓库面积预计到达325万平方米并拥有2500辆运输车组成的车队。据估计,从现在到年国内航空货运市场将以平均每年10.3%的速度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快递市场高大1000亿的利润空间,国际快递公司们也将不断巩固自己的在华地位争相分食这块未被开发的蛋糕。

3.快递行业的变化-----快递种类众多,逐渐垄断

从快递行业在我国产生以来,从单一的国营EMS发展到现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从事快递业服务的民营企业有上万家之多,其下属员工人数也多达100万人。据国家调查局上海调查总队年5月31日公布的调查报告,年上海市具有独立核算

法人资格的民营快递企业有467家,注册资金在20万元以下的占九成。按员工人数算,20人以下的企业有373家,占79.9%;20至100人之间的有64家,占13.7%;100人以上的有30家,占6.4%;超过千人只有4家,仅占1%不到;

民营快递是一个没有全国性统一的行业组织。虽然自诞生以来,民营快递的业务量以每年60%到120%的速度递增,但是飞速的增长给民营快递带来利润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行业内部越来越大的隐患。民营物流企业大多以中小公司为主,在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的前提下,民营快递之间恶意竞争、相互排挤的现象屡屡出现。这不仅影响到民营快递公司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了对快递市场的占有和公司未来的发展。

4.校园周边快递背景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上购物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物流快递配送需求随之扩大,而大学生是走在流行前沿的庞大群体,这种新兴且快捷的购物方式在这个群体中倍受青睐。由于快递在学校配送的频率非常高。校园点的存在正好中和了公司和学生客户群体时间上的矛盾,节约了公司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学生只需要利用课余时间随时收件寄件,又可以解决学生在时间上的问题。学生从全国各地到大学求学,与家里亲人和在各地的朋友、同学的物品信件来往,现在主要依靠快递,方便快捷,尤其是节日、假期前、毕业生离校前的几个时间段,学校快递的业务量很大。现在行政办公人员的公文信件、各系办公室与毕业生、各地公司企业的文件等传递也主要依赖快递。

在年校园快递市场调查中,65%的学生使用过快递。这个比例是以每年15%的比例上升的,这些都会使学校快递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同时这些需求分析也说明了校园快递点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学生校园快递最初只与申通公司开展合作,但随着校园市场需求量的扩大,更多的学生看到了这中间的商机,于是陆续把圆通、韵达、中通、汇通、天天、EMS、等多家快递引进了校园。

调研方法

1.资料理

通过搜集有关校园周边快递的信息和相关案例,了解其运作形式,从而策划直接问询、问卷调查等后续调查的内容。

2.直接调查

直接与快递公司服务人员以及在校师生广泛交流接触、询问、请教,以较快的速度获得所需的市场信息。通过这种方法取得的信息往往比较可信。

3.间接调查

通过报纸、刊报及其他媒体收集有关快递行业信息、发展动态、市场分析等材料,当然对这些材料要对比分析,去伪存真。

4.实地考察

把要咨询了解的问题编制问卷、填写,回收,分析。

数据收集

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络资源来获得所需数据。我们对几家快递公司站点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向紫金港内的大学生发放了线上和纸质的调查问卷,并利用络资源了解了许多当前国内快递市场的状况。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35

一、发展现状

东桥镇位于闽清县北部,距闽清县城32公里,闽江、外福铁路、316国道、123县道穿境而过,华东地区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水口电厂及闽清县最大水力发电站安仁溪电站均建在境内。全境面积187。34平方公里,是闽清县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乡镇和闽江北集贸旺镇,全镇山地面积2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8万亩,耕地面积2万亩,辖有22个行政村,5603户,7人。近年以来,东桥镇认真落实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在粮食生产方面,大力推广水稻优质杂交稻种植,良种覆盖率96%以上,年粮食总产10506吨。在水果生产方面,引导农户种植优质橄榄、无核雪柑、脐橙52号等,同时强化老果园的新技术改造,水果产量达3634吨。在食用菌生产方面,大力推广“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食用菌协会的带动下,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年栽培秀珍菇500万袋,香菇350万袋,毛木耳300万袋,大球盖20万袋,金福菇、麒麟菇等150万袋,实现产值3100万元,并已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体系。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家禽和牲畜的存栏数和出栏数与前年基本持平。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近4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中低产田项目已通过验收。

二是招商引资有较大突破。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年有4个项目投产和实施:三霸水泥膏已投资400万元,多种新产品正投放福州等地适应性使用;福闽工艺品已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厂房6500平方米,已投产;富森竹业投资200多万元,年实现产值550万元,提升为规模以上企业;深圳表业回归工程已开始基建。

三是经济发展实现稳步增长。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增长47。8%;农业总产值1。24亿元,增长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万元,增长31。4%,实际利用外资146万美元,增长386%;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增长10。4%。年1—9月份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38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数3。18亿元的75%;工业总产值4374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7137万元的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1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4586万元的66 %,;农业总产值8474 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12106万元的70 %;地方财政收入8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103万元的78 %;内资到资826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670万元的123%;固定资产投资2482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5630万元的44 %,其中300万元以上完成 万元,占全年任务数1000万元的202%。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东桥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为: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经济规模、总量依然偏小,产业规模不够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经济运行整体效益不高,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二是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四是干部群众的还不够解放,闯劲和拼劲不足。五是发展不够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等。

三、发展对策

下一阶段,东桥镇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做好经济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解放,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工业项目带动和农村稳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壮大食用菌、水果、畜牧、林竹、蔬菜五大特色产业规模。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在今年的“四个百万袋基地”的带动辐射下,明年总量要达到1600万袋以上,并进一步培养和发展灯塔、须弥山等商标成为名优产品品牌,大力开拓市场,把品牌做大、做强。大力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一村一品、一村数品”,以规模化推进产业化,确保增值增收。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科技兴农,以质量求效益。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民稳定的购销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支农信贷能力。积极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有序转移,努力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渠道。

2、推进工业化进程。牢固树立工业强镇的主导,把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工业

化进程作为东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实现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的战略跨跃。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艺品、钟表等产业集群。大力促进东桥表业回归工程,全力做好神龙表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力争形成新的规模化产业。要优化发展平台,积极推进沿江工业集中区建设,真正把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工业发展的载体,产业集聚的基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促进福晶软磁、福闽商贸、闽华食品、三霸水泥、富森竹业等已落户企业的增资扩产,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内地要突出发展龙标制衣等劳动密集型、环保型企业,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给更多的家庭妇女创造劳动就业机会。同时,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放眼市场,主动出击,以诚感商,促进更多的企业来镇投资办厂,更多的项目落地,壮大工业企业规模和工业经济总量。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努力形成一批拥有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实施质量品牌工程,落实扶持政策,积极争创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工业发展整体水平。

3、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镇中心开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三大方面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在2—3年内,对全镇大部份灌溉渠道和农田进行标准化改造,对重要防洪堤进行建设维修,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旱涝保收面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收。二是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推进集镇中心区建设。结合过洋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程,集中力量抓好关键性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建成农贸市场、加油站,明年要建成信用社新营业大楼、建成新镇政府办公楼、东桥文化服务综合楼、东桥交通客运站。并使集镇新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三是加大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力度。通过上级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完善村(居)的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争取各村(居)要建成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一个以上体育活动设施(场所),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建设。以整房治散建文明小区、整路治脏建配套设施、整水治臭现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三整三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五是实施“大交通”战略。争取明年内对沿123县道镇境内路段全部进行路面硬化改造,建成南洋公路;加大对村庄、小区进行路面硬化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的出行条件。六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对新桥等地质灾害区群众实施救灾搬迁。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民政救助体系,深入开展扶贫济困“春风行动”,关心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事业,重视做好老龄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障等福利保障制度,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