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35篇)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通用35篇)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20xx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2页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xx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xx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

隶属于省市,全县辖11个镇(乡),299个行政村,2890个社,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总人口56.67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农业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将柑橘、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生猪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其中天保柚获得国家商标注册,喜帮生猪获得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助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二、产业现状

(一)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及生产经营情况。

县属柑橘产业发展适宜区,盛产甜橙、柠檬、柚子等柑橘。20__年,全县水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甜橙种植面积6万亩,以柑橘产业为重点,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3个。全县现有盛产柑橘的乡镇5个,柑橘专业村25个。建成万亩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范基地3个,20__亩以上集中成片的5个,1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7个;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销售企业1家,县城新老城区各有中型果品批发市场1个,有县富鑫柠檬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有益发种植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2家、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实行订单生产和二次返利达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的。20__年,全县水果总产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85%,助农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成片推进发展不够。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全县10万亩柑桔分布在11个镇乡,最大的蓬莱镇也不到2万亩;二是规模优势不突出。河边柠檬、河边镇中江柚、天保镇文旦柚等在全县独具优势,也具备一定规模,但与规模相适应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产值效益未完全显现。其余镇乡种植区域分散,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不凸显。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性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项目区交通网络化程度不够,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

③生产水平差距较大。20__年,从单产看,县水果平均亩产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园可达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亩产值一般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达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强化。一是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够,技术集成度不高,产后加工薄弱,缺乏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通过土地流转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

⑤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一是加工转化率低。我县农产品加工多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龙头企业弱。全县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几乎没有。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足。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结作用、组织作用和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现状。

县畜牧业主导产业是生猪产业,先后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20__年全县出栏生猪56.4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为9.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0.66%,占农业总产值的24.55%。生猪产业有喜帮、猪猪、森林、浩源、雷金、森林、东方、森福等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19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496户,生猪养殖家庭农场16个,生猪产业协会1个。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我县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现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

2.存在的问题。

(1)养殖设施设备较陈旧,部分养殖场环境控制设施不齐全完善,不利于提高养殖水平。

(2)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设施、粪污治理设施的容量达不到养殖规模要求,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较大,周边农户意见较大,急需整治。

(3)养殖场资金短缺,再生产资金压力大,扶持项目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三、工作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1.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从县的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瞄准农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县产业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为支撑,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开发和示范名、特、优、新品种以及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具有我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示范与推广展示区、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嫁接、农业教育培训与农业新技术普及相结合、农业生态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以及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发展方向。

一是创建科技产业新样板:立足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并与本地现有条件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把柑橘项目区建成具有一流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把生猪产业项目区建成我县循环农业示范区。

二是实现园区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在充分考虑规模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和周年供应鲜果,产品质量应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一方面吸引众多的旅游观光人员,另一方面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园区展示生态旅游化:通过科学规划、环境治理、品种展示、观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态模式、景色如画的农村田园风光,提供新型娱乐休闲方式及旅游观赏景点。

四是实现果业产、加、销一体化:瞄准商机,针对当前存在的环境,狠抓产业发展和营销环节,突出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注册商标,争创品牌,以绿色、优质、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场,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

五是园区实现网络化:通过网页制作和网络营销,实现信息网络化,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生产、市场信息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及时对项目区有关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

六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把农民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能置身市场竞争、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农民。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区域布局

第一、柑橘产业布局

建议规划区域地处中国死海与卓筒井主题旅游镇黄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建设3大优势区域。

第二、生猪产业布局

县畜牧业以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建议在全县11个镇乡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得起、能见效、可持续,一是强化与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西南农业大学的技术联姻,定期邀请优势农业产业专家到基地现场指导开展培训。二是建立专家指导小组,由相关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股室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储备、申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的生产过程中。

(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联结机制

建议政府加强对投入的引导,积极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综合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

发挥龙头企业的经营主体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主体作用以及种养植大户的生产主体作用,组织带动农户进行生产与经营。创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业主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推广产业基地建设新模式,让“龙头”真正能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3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时任市长胡忠雄在益阳市第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government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苗木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目前,苗木花卉产业已列入本市十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研究益阳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战略,对于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发展瓶颈,促进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益阳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产业发展现状

1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近年来,益阳市苗木花卉产业较快发展,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全市苗木花卉面积20万亩,年产值近30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10万人。全市形成了益长线、益沅线、益桃线三个苗木花卉产业带,带动了各区县(市)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特色苗木花卉基地35个,其中1000亩以上的有15个,3000—5000亩的有5个,5000亩以上的有2个。迎风桥镇319国道两旁有近10公里长的香樟产业带,聚集香樟大树资源近20亿元,成为全国闻名的香樟大树主产区,销售旺季最高峰一天出售香樟大树上1000万元。

2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针对国内苗木花卉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状况,益阳市成立了苗木花卉协会统筹资源、增强势力、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争取最大经济效益。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建立了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三方良性互动、共进双赢。目前,全市有苗木花卉产业合作社161个,入社农户近1万户,有苗木花卉家庭农场105个。湖南绿苑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下设赫山区绿苑花卉苗木合作社,联营农户2800多户,与国内大型上市房地产企业及省内外苗木花卉经销商建立了稳定的、完善的供销体系,从20__年以来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3 、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培育了以绿苑园林、绿海园林、西施科技、嵘华园林、迎田园林、银丰园林、益阳花木城等一批苗木花卉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经济势力较大,带动功能较强的龙头企业43家,总资产2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5000多户。湖南绿苑园林有限公司总资产有2亿多元,基地拓展到广东和长沙,总面积5000多亩,带动农户近3000户,今年产值有3亿多元。

4 、打造了一批市场品牌

益阳市苗木花卉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积累,已逐步显现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呈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格局,形成了以香樟大树、丹桂、香泡、榉树、朴树、红叶石楠、大叶女贞等为主打的特色产业集群,产品畅销广东、上海等14个省市。益阳是全国最大的香樟苗木生产销售集散地,素有香樟王国之称,闻名全国。西施科技、绿苑园林、绿海园林、嵘华园林、银丰园林是走俏全国大部分市场的知名品牌。

(二)有利条件

1 、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益阳市境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境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苗木花卉生长繁育。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2%,是耕地面积的2。7倍。丘陵山区面积广大,中部丘陵岗地的土壤多属板页岩风化而成,含养分较高,西部中低山地适宜多种林木生产,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2 、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

益阳市紧靠省会长沙,交通运输便捷。 中心城区距省会长沙市55公里,形成了水、陆、空兼备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益阳到黄花国际机场仅1小时车程,3条铁路穿境而过,在建高速公路多条,水路经洞庭湖通江达海,有百万吨以上的港口3个。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使益阳与省会长沙、与省内其他市州、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距离更近了,为苗木花卉外销创造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3 、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目前城市绿化步伐加快,市场需求继续扩大。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园林建设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城镇化步伐加快、荒滩沙漠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力度加大,人民群众消费观念不断改变,在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益阳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以香樟、桂花 、 红叶石楠、拟单性木兰等珍贵品种 为主打 ,形成 了在全国小有名气的 既具特色又品种丰富的 苗木花卉 产销集散地 ,市场前景看好。

(三)不利因素

1 、结构调整滞后

益阳市苗木花卉产业是以农民自发形式,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的,缺乏总体规划和引导。在品种结构上,没有形成多元化系列产品,苗木类主要以大香樟树占主导地位;在产品档次上,常规绿化苗木等初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而名、优、特、新等附加值较高的品种较少,高档的观赏苗木花卉和高档盆景所占的比例很小,本土特色产品香樟等缺乏市场话语权。

2 、生产技术落后

栽培设施和技术水平仍然较为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原始,经营水平较低。全市多数苗木花卉种植户规模较小,而且大多较为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苗木花卉科研水平滞后,存在着投入不足、重复现象严重、科研效率低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技术推广手段落后等问题。苗木花卉科研起步晚、基础薄,加之国家对传统种植业比较重视,因此苗木花卉项目相对不容易申请到重大科研课题,在农业科研项目中所占比例较小。这些现象与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亟待科技突破的现状不相适应。技术创新能力不高,苗木花卉育种基础尤其薄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3 、流通体系不全、产品市场萎缩

目前苗木花卉的'流通速度明显加快,而益阳现有苗木花卉生产企业还是依靠经验和原有销售网络进行产品销售,特别是花卉交易基本上是零售,批量交易较少;“互联网+”应用极少,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现代营销手段、营销平台和营销网络缺乏,市场信息传递缓慢。加上浙江、云南、广东、上海、北京、吉林、河南、安徽等地近几年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力度较大,基地面积每年递增20%以上,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滞销,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

4 、要素瓶颈突出、产业效益滑坡

劳动力短缺现象显现,花卉生产的季节性较强,高峰时期需要大量劳力,而平时需要人工不多,因此起苗高峰时期常常出现劳力短缺现象。存在土地要素制约,一方面,地租价格居高不下且上涨较快;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困难,由于对农业用地“非农化”、“非粮化”和苗木花卉栽种破坏耕作层的担心,一些地方对连片流转土地从事苗木花卉产业感到不踏实,不敢放开手脚。融资渠道窄,苗木花卉产业的投入机制主要依靠生产者的自我积累来获取资金扩大再生产,发展速度较慢。特别是用林权证抵押贷款的政策已被金融部门废止,银行强制收贷,导致部分苗木花卉企业资金短缺,运转困难,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经济效益下降,甚至有的知名企业也已破产。

二、益阳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设想

(一)基本目标

到20__年,苗木花卉发展总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值达到45亿元,培育较高标准的龙头企业50个,带动农户2万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12万人。初步形成水平高、效益高、规模化、专业化、竞争力强的苗木花卉产业格局。基本建成苗木花卉产业四大支撑体系,即:产品和适用技术的研发、引进、推广等功能基本齐全的科技支撑体系;能够服务于苗木花卉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行业规范制度等政策支撑体系;以苗木花卉销售为主,技术服务、种子种苗供应、园艺资材等为辅的服务支撑体系;以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物流流通为重点的流通市场体系。

(二)主要任务

1 、优化区域布局,扩大产业规模

根据各地自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现状,培育优势产业、形成拳头产品,避免结构雷同和低水平重复。资阳区、赫山区、高新区要巩固观赏苗木优势地位,加快盆景与中高档盆花发展,大力推进苗木花卉培育朝着容器化、艺术化、标准化和全冠型的方向发展;山丘区的安化县、桃江县要稳定苗木生产优势,重点建立用材林苗木产业发展区和乡土珍贵树种苗木生产区;湖区的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要以园林景观植物、地被植物为主体,重点培育适应平湖区生长的主体树种苗木和彩叶植物等。

2 、培育名优基地,打造知名品牌

苗木花卉市场现已基本饱和,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结果是优胜劣汰,因此要注重开发名优产品,要在区域、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的苗木花卉主产区,以目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影响较大、市场前景看好、易形成品牌的苗木花卉基地为重点,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特色苗木花卉产业基地,推进规模化经营。在益常线的迎风桥镇地段、益沅线的三眼塘镇地段、益桃线的桃花江镇地段,建设各10公里以上名贵苗木花卉长廊,既是名优基地,又是旅游休闲观光风光带。强化品牌意识,扩大花木类品种,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的中高档观赏苗木,加紧做好名、优、特、新花木品种的注册与知识产权保护,打造益阳苗木花卉产业“名片”。将有益阳特色的香樟、泡柑、桂花、楠木、油茶嫁接茶花、紫薇、红枫、红叶石楠、曼地亚红豆杉、拟单性木兰10种特色产品培育成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3 、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强的战胜弱的是必然趋势,因此要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合作社。苗木花卉龙头企业,下接花农、上联市场,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联合广大花农,提高了苗木花卉产业组织化程度,二者代表了苗木花卉产业中的先进生产力,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者和示范推广者,其带动和示范作用明显。要对绿苑园林、嵘华园林、绿海园林、迎田园林、银丰园林、西施科技等50个投入产出比大、发展势头好、科研水平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苗木花卉龙头企业,在项目、贷款、租金、技术、人才、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发挥其综合带动功能。资产总额要达到25亿元,年产值过35亿元,带动农户1万户,帮助花农增收5亿元。要把所有花农联合在合作社之内,规范合作社经营管理,形成合力,增强势力,共同对外。苗木花卉合作社要发展到200个,入社花农15000户。鼓励和支持苗木花卉龙头企业走出去,在外承接绿化工程,扩展苗木花卉市场,带动苗木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

4 、建设交易平台,拓展产品市场

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开拓市场搞活流通。首先要加强市场建设,建好以销售为主体的衡龙桥5000亩花木园。由政府规划、搞好三通一平,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入园投资建设。投产之后每年呑吐苗木花卉35亿元以上。江苏常州夏溪苗木花卉市场每天交易额上1000万元,每年40亿元左右,带活了全省苗木花卉的流通,要认真学习他们建设市场的经验。贵州惠水合生花木城吸引了广东、广西、湖南、浙江的企业入园经营,生产兴隆,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积极搭建展示展销平台,坚持“政府支持、协会承办、市场运作”等方式,举办“花卉博览会”等 苗木花卉展示展销活动,集中直观地展示苗木花卉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现苗木花卉生产者、应用者、贸易商的有效对接。健全市场流通网络。在苗木花卉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加强市场的仓储、运输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加强花卉零售网络建设,逐步把花卉零售网点延伸到城市社区;大力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的流通方式,尽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批发与零售相配套的苗木花卉流通网络。培育壮大营销主体,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花农建立购销关系,壮大苗木花卉代理商和经纪人队伍,形成多元化的苗木花卉流通主体,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全面提高苗木花卉产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大力培育国际市场,建立和发展一批新型创汇苗木花卉基地,扶持和培植一批产贸结合的外向型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到国外参加展示展销活动,积极寻求国际订单。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要积极应用“互联网+”建立营销网络。绿苑园林公司应用“互联网+”与163家企业近10000户客商连成网络,今年在网上销售产品2亿多元,减少了大量销售费用,这种模式要广泛推广。

5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

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要注重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着力提高苗木花卉企业的科研能力,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参与苗木花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并参与技术开发收益的分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苗木花卉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机构,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自主开展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创建名优品牌,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政府科研部门每年要支持3个以上苗木花卉产业科研项目。政府林业部门要从育林基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外地樱花等名贵花木的引种,外地牡丹等名贵花木的移植技术研究,大树移栽、耐高温和冰冻、鲜花保鲜储运等新技术研究。

6 、发展相关产业,提高综合效益

大力挖掘花木文化内涵, 培育生态旅游观光景点景区,延伸苗木花卉产业链。在发展苗木花卉的同时,扩充其内在的旅游、休闲、观光等服务功能,加大开发生态旅游力度,为市民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和场所,实现城乡融合,使苗木花卉基地成为市民的后花园、“氧吧”,带动周边地带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积极利用花文化来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以花卉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喜庆礼仪、农家乐、美学教育等产业。普及苗木花卉基础知识,提高人们种花、赏花水平,引导绿色消费、倡导科学健康生活,不断培育苗木花卉消费习惯。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绿化工程投标。湖南绿苑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今年在外地近3亿元绿化工程,湖南嵘华园林有限公司承包了益阳市区1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庭院绿化,安化县园林绿化公司包揽了全县的绿化工程。这些企业既消化了基地的苗木花卉,又获得了工程建设收入,一举两得,使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要认真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

三、推动苗木花卉产品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

苗木花卉主产区的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把发展苗木花卉产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美化城乡环境的重要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作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对发展苗木花卉产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带动花农致富成效显著的企业,每年进行表彰和奖励。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及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为企业和花农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二)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推动合力

积极争取财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生产和研发苗木花卉技术、搭建苗木花卉信息网络平台、引进新的有特色的苗木花卉品种等,整合林业、扶贫、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向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倾斜。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贷款,实施减免苗木花卉流通税费的优惠政策。简化苗木花卉办证放行手续,开通绿色通道,实现林业、工商、税务、进出口检疫、外运一条龙服务。努力减轻企业、苗农花农负担,我市一车苗木花卉检疫费要收大几百元,而外地只收几元,应大幅度降低。外地对苗木花卉产业扶持力度很大。如一个企业投资30亿元在武汉办苗木花卉产业,当地政府配套3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拆迁,5年之内不收任何税费。合肥企业建1亩苗莆,由政府补贴每年500元土地租金和全部大棚建设费,其优惠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三)健全投资体系,壮大发展势力

苗木花卉产业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行业,在设施设备、品种引进、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投入比较大,一般的企业或农户无法承受如此庞大的基础支出,从近几年的投入情况来看,政府扶持仍显不足。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更多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花卉业;另一方面在公益性、基础性工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好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困难。同时加强财政和信贷支持力度,在专项资金、农发资金、贴息贷款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尤其对信誉好、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要优先提供信贷补贴。银信部门要一如既往支持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继续投资龙头企业,帮助做大做强,才能双赢,否则会一损俱损。要继续实行林权证抵押政策,回收贷款应考虑企业的实际困难,不可竭泽而渔。

(四)夯实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

加强对规模种植区和产业基地的基础建设,对于建设温室大棚、智能温室、遮荫棚等基础设施应给予适当补贴,为打造益阳市苗木花卉产业集群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对省、市龙头企业及苗木花卉种植面积300亩以上的大户,要优先帮助企业配套和完善苗木花卉种植区、产业基地的水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好在钢架大棚、喷滴灌、机械化生产操作中的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问题。

(五)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加快土地流转,探索和加强土地流转机制建设,通过土地承包、租赁、转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联合经营等形式,推进苗木花卉产业规模经营、连片发展。科学规划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加强苗木花卉产业土地保障,确保和稳定苗木花卉生产经营用地,保障土地有效使用。 强化信息服务,创新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产业发展风险预警机制,广泛收集信息资料,及时分析热点、难点问题,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化办学、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织开展苗木花卉种植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4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72%。20xx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xx年以来,我镇共引进xx厂、xx有限公司、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三、保证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

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平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

二是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三是要突出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差异大,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结合冶金园区的成立,重点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现代物流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点行业。

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健全完善配送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初级卫生保健、信息咨询、商品中介服务项目,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5

本世纪初以来,我市经编产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通过几年的积累和发展,经编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领域不断扩展,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目前已经形成服饰、广告、工业用布等三大类经编产品,整个产业的经济总量以年均30%左右的幅度增长。2x年我市经编自营出口额已经达到 19125万美元,自营出口企业112家,产品主要出口印度、美国、墨西哥、香港、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一、我市经编产业特点

(1)经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2xx2xx年,我市经编产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长速度均高于纺织品产业的平均水平,经编产品的出口保持了较大增幅。2--2x年间我市经编自营出口额年均增幅达到35%,其中2x年经编出口达到1.9亿美元,同比增幅60%。

海宁2x1-2xx年经编产品自营出口情况

(2)产业集群优势突出

我市经编产业集群化优势在于配套完整、产品丰富、规格齐全,生产成本较低,具有竞争优势。我市的经编企业主要集中在马桥经编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产品生产、加工、研发和销售基地,产值约占全国经编产业集群地总量的20%,在行业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3)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巨大

经编以其较高的科技含量、卓越的生产效率、独特的产品性能,在纺织工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市经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链趋于完善,服装用、装饰用、产业用三大类产品协调发展,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各种档次的经编产品的竞争力正稳步增强,为经编产品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我市经编产业的优势与劣势

(1)产业的优势

1、技术装备基础良好

我市经编产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和研发水平在针织行业处于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我市经编生产设备三分之二以上是来自德国卡尔迈耶、利巴公司生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ks高速经编机和双轴向经编机。目前我市有高档ks、双轴向、多轴向等经编机及相关设备1500多台(套),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双轴向经编机约占全国拥有量的70%。

2、经编产业集群优势凸现

据调研,海宁经编产业集群地区经济运行明显好于针织产业平均水平。截止2x年底我市共有规模以上经编企业186余家,其中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有 12家。经编产业人均利润、销售产值、产品附加值均保持较高水平。产业链上下游的化纤、印染、服装等产业也正在得到相应发展,形成了结合紧密的经编产业链,产业链上下游间的互动效应正在逐步形成。三大类产品的开发都拥有较成熟的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较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各种档次产品的竞争力稳步增强,在一定时期保持较高的销售利润水平。

(2)产业的劣势

1、设计能力弱,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

经编产业目前仍呈现 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低档产品加工能力已出现剩余,而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仍然不足,营销环节薄弱。从国际价值链角度来看,我市经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小,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而设备的雷同与产品的复制,造成低档产品供过于求。一些企业原材料与生产成本的提高,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减少,为获取有限的市场份额,竞相压价,最终造成效益下降。由于竞争加剧,许多企业常规品种单价下降,利润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2、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发展

人才培养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设计人才、操作人才、营销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日趋缺乏。不少企业缺少技术人才的长期积淀,对先进的生产装备认知度不高,无法进行充分消化吸收,对新产品、新工艺难以形成有效的研发。设计是提高经编产品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经编产业的薄弱环节。

3、品牌意识淡薄,营销手段单一

经编产业中普遍存在重视产品生产忽视品牌建设的现象。经编产业的先进装备使产品的档次与质量有所提升,部分产品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是品牌和市场仍被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掌握着。目前我市较多中小经编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是自产自销、以内销为主,出口绝大多数以加工和间接出口为主,销售渠道相对窄小。经编产业产品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主要信息来源于客户和同行,这是造成经编产品同质化的主要原因。品牌缺失,很难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出口退税降低以及环保成本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压力下获取较高的利润。

三、我市经编产业面临的挑战

(1)潜在的贸易摩擦风险

我市纺织品质量与档次的逐步提升,为世界各国的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的同时,也使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日益明显。部分中高档次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大,引起失去优势的发达国家的企业的恐慌,容易产生贸易摩擦。过去靠低价竞争国际市场的时代将宣告结束,那些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

(2)劳动力成本提高

我市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减弱,随着社会保险、劳动聘用等制度的完善,产业集群内劳动力成本正在逐年上升。我国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比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高出近一倍。虽然一些企业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降低生产成本,仍难以消化劳动力费用支出的增加。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基础上的长期积累而具备的潜在能力。我市经编产业中多数企业偏重新设备的投资,忽视技术开发的投入,缺少日常的`技术积累,先进设备的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受到企业创新能力的制约,创新能力的不足已成为经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经编产业的发展措施

(1)加大技术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对新型优质原料在经编产业生产中的试制与应用。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推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经编复合材料、服饰面料的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品,使经编产业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2) 壮大龙头,扶持中小企业

我市经编产业中一批龙头企业的产销率、利润率等各方面指标均处于产业中的前列,企业极具竞争实力。但是从产业整体来看,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略显不足。要提高龙头企业品牌意识,加大在研发的投入,提升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产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技术与产品在某一领域有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和企业群体。中小规模的企业产品专业化较强,往往具有较大活力,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企业在信息收集、市场推广、研发投入上往往不遗余力,是最具潜力的团体,要对之加强引导,找准市场定位,不求大求全,要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成为支撑经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向上下游延伸,完善经编产业链

充分利用产业迅速崛起的优势,加大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向成品延伸,满足市场要求,确保使用性能,使得经编产业步入上下游配套良性发展的轨道,壮大产业链优势。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后整理及其终端产品。在后整理方面,引进贴合、压延、涂层等先进工艺和设备,掌控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的终端产品。在现有产业用经编设备基础上适当增加系列、配套设备,丰富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和使用功能性化纤原料,开发功能性产品。

(4)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专业市场是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快产业专业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搭建展示、洽谈、销售、物流、结算等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推介活动,吸引国内外的采购商在这里采购,提升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对经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5)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要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参展,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利用不同市场和不同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差,推进企业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6

##市畜牧水产局在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结合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特别是围绕重点特色肉牛产业,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肉牛产业发展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肉牛产业存在问题

一是肉牛育肥场普遍存在空栏现象;二是牧草种植面积得不到落实,特别是青贮饲料不足,造成冬季和初春牧草严重匮乏;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肉牛育肥场、可繁母牛培育、技术培训等整个产业链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状况;四是可繁母牛数量少,无法解决各育肥场架子牛来源,必须依靠山东、河南等地调进,极易受架子牛价格、疫病、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五是肉牛饲养管理、标准育肥技术尚未得到普及,育肥场管理人员、技术员和专业技术干部对肉牛现代化饲养和科学管理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六是各育肥场与宏宇牧业公司之间尚未找到利益平衡点。

二、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1、抓住春季有利时机,做好空置补栏工作。各县要按照市政府年初下达的肉牛育肥任务的目标,逐级落实到各肉牛育肥场,要求各育肥场排好进出栏时间表,有计划地做好补栏工作。

2、大力推行种草养畜,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各地要尽快落实市畜牧水产局20xx年《种草养畜工作意见》,积极推行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和引导农户特别是肉牛育肥场种植青饲玉米、杂交狼尾草、墨西哥玉米、黑麦草等优良牧草品种。落实牧草种植面积,推广种植新技术,合理解决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合理构成,提高蛋白质含量高的牧草比例。同时,大力推广青饲玉米的种植,广泛开展以青贮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青贮料,改变现在各育肥场主要以杂交狼尾草,冬养以稻草为主的饲养模式,确保牧草四季均衡供给。

3、加大资金投入总量,打牢肉牛产业基础。肉牛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一是围绕我市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上报一批项目,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二是争取农业、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等部门的有关项目资金,统一规划,捆绑使用。三是争取金融部门扶持力度,帮助肉牛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养殖户解决生产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设立肉牛专项基金。五是建立肉牛贷款担保中心,提高担保贷款额度。多渠道融入的资金重点用于黄牛品种改良,扩充和壮大母牛群,扶持肉牛加工养殖企业。

4、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壮大可繁母牛群体。##市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与难点在于黄牛品种改良的力度与速度。一是能否培育出个体大、肉质优的架子牛是肉牛肥育与加工的关键环节,我市肉牛发展的.速度能否上规模取决于黄牛改良的速度与力度,因此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可繁母牛的扩充,制定地方政策,保护杂交一代和二代母牛。各地要落实市政府下达引进杂一、二代可繁母牛10000头任务,安排好每月、的引进数量,不断扩充和壮大可繁母牛群。二是大力推广宁化县流动冷配车的做法,把冷配器械送到各村,方便农民,增加母牛冷配数。三是要科学制定肉牛良种繁育技术路线。一方面抓“级进杂交”,从根本上改良本地黄牛品种;另一方面抓好三元杂交,既可以提供杂一、二代母牛,又可为肉牛育肥场提供杂一代和杂二代公牛供其育肥。四是出台鼓励饲养杂一、二代可繁母牛政策,调动广大农户饲养可繁母牛的积极性,把肉牛产业基础打牢夯实。

5、加大科技投入经费,提升养殖科技含量。为了把肉牛产业做大做强,要重视发挥畜牧兽医科技人员的作用。一是要增加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全额拨款编制,目前市、县两级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各地应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和充实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二是制定并推广育肥品种、饲料营养、育肥技术、饲养管理、屠宰加工、产品标准。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手段;是衡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尺度,能有效提高牛肉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对育肥场管理人员、肉牛饲养、黄牛冷配技术员和专业技术干部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进行强化培训,尽快提高肉牛现代化饲养和科学管理水平。版权所有

6、构建市场交易平台,做大肉牛加工企业。##市肉牛产业成败与否,关键要有龙头企业支撑。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和扶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拉长肉牛产业链。一是要把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加快宏宇牧业公司建设,通过几年努力实现年加工肉牛6万头、年产值达3亿元的目标。二是要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客商或企业投资建立饲料、牛肉熟制品、皮革加工、生物制药企业,以延伸产业链。三是在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四是宏宇牧业要根据不同肉牛品种和胴体瘦肉率制定不同的肉牛收购价格,确定最低保护价,并根据市场价格按一定比例向上浮动,保护肉牛育肥场的合理利益,与各育肥场建立有机统一的利益平衡机制。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7

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符合形势发展要求、体现我县文化发展方向的战略思想。笔者按照这样的思路,对积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力发展文化产业,目的在于建设小康社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人们用于文化的支出越来越多。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自主选择性增强,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公益事业发展文化的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场机制进行。

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文化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崛起是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的。20世纪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将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报刊、影视、出版、艺术、文化娱乐等产业,借助于高新技术和网络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甚至超过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

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们综合县力的重要途径。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要成为综合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与经济结合形成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来进一步使群众接受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要把精神、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和传承下去,使其转化为强的物质力量,必须依靠新闻传媒、出版发行、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文化产业,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实现。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传播的。只有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建立文化优势,增强我县在竞争中的实力。

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经济全球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影响着文化领域的竞争。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可能使一些意识形态问题被表面的经济现象所掩盖。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将经济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手段和信息网络向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念、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性,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会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映,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文化与经济结合所形成的文化经济或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文化经济的硬件设施,如广播影视设备、印刷出版设备以及电子网络等,却是一种物质性的产业形态。意识形态与产业形态的统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既要用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又要用经济头脑来经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导向等特性与市场紧密相联,市场对精神文化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多数文化产品都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变成广群众的消费品。离开市场,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导向,结果必然是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弱化,导向虚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检验就是群众检验,噪市场就是噪群众。要坚持导向、坚持意识形态,就必须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

实践证明,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特性或产业形态特性的倾向,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文化体制,首要的任务是要解放思想,推动文化产业观念创新。要破除孤立强调宣传导向的观念,确立在正确导向下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场”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观念,确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先进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谈文化、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的观念;破除发展文化经济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确立政府职能主要是“管”不是“办”、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市场的观念。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8

XX县1.7万多亩葡萄,今年挂果创下新高,估计年产量可达3万多吨,其中欧亚种葡萄1.2万多亩,亩平纯收入可达1万元,56个村2700多个农户因葡萄受益。同时,XX县还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有20xx多个品种的葡萄种质资源圃,年产3000吨的葡萄酒厂,储量500吨的气调冷库,占地318亩的葡萄休闲农庄,一个集产、学、研和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全县葡萄产业今年年产值将首次超过2亿元。

溯源:

从无到有,葡萄在南方吐鲁番“熟”了

上世纪90年代末期,XX县小渡口镇农民王先荣在湖南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引进国内外200多个优良葡萄品种和20多个砧木品种,进行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探索,打破了红色品种不能在南方着色的惯例。20xx年,由湖南农业大学、XX县农康公司共同研究的“葡萄引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又成功地打破了欧亚种葡萄不能在南方种植的论断。

近几年来,在生产实践中,XX县积极开展葡萄无公害产地认定、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研究。到目前为止,共有6个葡萄鲜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5个品种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去年7月27日,XX县神州酒业与湖南农大共同完成的“刺葡萄酒系列产品研发”项目,通过了省科技厅专家组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刺葡萄种质资源酿酒品系开发、刺葡萄干酒和甜酒研制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效解决了我国葡萄酒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丰富了葡萄酒的花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XX县优质葡萄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全国葡萄学会秘书长晁无疾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评价道:“湖南XX县葡萄园的设施栽培技术,所用生物肥都已达到国际水准,湖南农大和XX县的科技人员一道攻克了欧亚种葡萄不能在南方种植的难关;XX县生产的欧亚种葡萄的品质在南方名列前茅,堪称我国南方种植葡萄的典范!”

现状:

从小到大,葡萄产业在XX县“红”了

近年来,XX县大力发展以葡萄产业,初步建成了沿207国道、s302线以及津如县级公路三条生产带,培育成了阳、张公庙两个生产集中区。拥有南方最大的葡萄种质资源圃,面积60亩,种质材料达到1800多个,年可生产优质葡萄苗木15万株。全县基本形成了以葡萄鲜果销售为主,以酿酒加工、旅游观光园开发为辅的葡萄产业经营模式。

据了解,葡萄鲜果亩平产值1.3万元,纯收入在6000-8000元,相当于6亩棉花或10亩水稻的效益。阳镇的朱家岗、白米,张公庙镇的兔子口、护国、联合,道河乡的仙公,永丰乡的复兴,小渡口镇曾家湾村均以小面积农户种植为主,造就了几百个年收入近十万甚至几十万元的葡萄专业户。葡萄已逐步成为了一个让农民看到希望的高效产业,今年县葡萄办的摸底表明,16个葡萄发展重点乡镇计划新发展葡萄2180亩。

通过近年努力,XX县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模式。县葡萄协会、涔源、黄河、东宏等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涔源、神州、刘宏军、肖宗良、刘晓东等一批葡萄营销公司和经销大户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县葡萄办在阿里巴巴网络销售平台基础上,今年年初,又新建XX县葡萄网(),进一步发挥葡萄销售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确保全县70%的葡萄鲜果能够适价稳定的销往长沙、武汉等地,使鲜果销售具有稳定的市场保证。在此基础上,20xx年,又建成一次性可生产360吨葡萄酒的酒厂一座,部分葡萄园具备酿葡萄酒功能,全县建成葡萄鲜果专用冷库2个,储量400吨,较好地解决了部分葡萄预冷和冷储延期销售。

思考:

从特到优,甜蜜蜜的葡萄有点“酸”

随着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我们在品尝葡萄的甜蜜之时,也品到了丝丝酸涩。

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少,以及大部分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停留在依照技术资料组织生产的层次上,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肥料投入较多,流失严重,配方施肥面积较少;规模种植户亩平劳动力成本投入大,一般在2500元左右,达到生产成本的35%,主要集中在绑枝、抹芽等方面,生产管理尚需进一步提升技术,降低成本。

葡萄种植户小农意识严重,市场意识淡薄,严重危害了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农民盲目追求产量,认为“多子多福”,不注重引进良种,不按要求整穗、疏果,导致生理性落果,品质变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不重视市场营销。每年销售季节,张公庙、阳沿207国道线“马路市场”、“田头市场”林立,互相杀价,影响效益;不讲求品牌信誉,目前已有“神州庄园”、“兔子口”、“朱家岗”、“宏源”、“城头山”、“东岳”等多个葡萄品牌,品牌多而杂,且葡萄销售时不分品级,包装简陋,不耐运输贮藏,给消费者造成了XX县葡萄品位不高的`印象,个别果农甚至以次充好,欺骗客商,损害了葡萄声誉。

产业布局不平衡,全县的葡萄主要分布在平湖区,除张公庙、阳、小渡口、大堰垱等乡镇相对集中成片外,其它乡镇多属零星分散种植,既不利于技术人员集中进行技术指导,也不利于综合利用水、电、路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又不便于集中搞好销售工作。

产业化程度较低,随着葡萄面积不断扩大,与生产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都相对薄弱。农资市场不成熟,良种苗木短缺,贮藏加工滞后。同时,由于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采后增值率低,葡萄产业整体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发展壮大葡萄产业,记者在县葡萄办采访中得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XX县正在千方百计从区域

规划、种植品种、生产管理服务、产品销售服务、打响XX县葡萄品牌作为突破口,让这一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迹。

依托现有技术力量,XX县将加大技术和农民素质的培训力度,每年至少举行4次集中培训,三年内使全县葡农受训率达到100%。

充分发挥“城头山”品牌作用,整合资源,统一注册“城头山”商标,达到宣传城头山和打响葡萄品牌的目的。同时,要以协会、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起储运、销售系统,拓宽销售渠道。

如何让这一特色产业转化成真正的优势产业,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广大种植户的努力,不断提升和创新将是XX县葡萄产业必须破解的课题。

我们期待着,明天的XX县葡萄更香更甜!

编者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让广大农民群众增产增收,一直是市委、市政府推进“三农”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葡萄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短短几年时间,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除XX县1.7万亩外,其他区县(市)均有分布,目前以鲜果销售为主,预计总产值约2.3亿元,成就了农民打造“万元田土”的神话。为此,本期特对这一产业的发展规模、生产品质、品牌打造以及葡萄的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等等进行深度关注,以期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9

日前,中国长丝织造协会派出两个调研组,分别在福建省龙湖镇,江苏省盛泽镇、七都镇、平望镇和浙江省XX县、王江泾镇6个以生产长丝面料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活动,先后在6个集群所在地召开了4场座谈会,共组织了50余家相关企业到会座谈,实地走访了36家企业。通过调研,调研小组进一步掌握了这些集群地长丝织造生产企业的经营现状,了解了目前长丝织造行业在业界整体略显低迷的情况下,实现了开工率高涨,企业生产经营不断扩大,产能增加的成绩。此外,调研组一行还发现了长丝织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用工、贷款等问题。

走势 逆流而上 集群年后开工率良好

盛泽

集化纤长丝纺丝、长丝织造、长丝印染及长丝织物后整理加工为一体的盛泽镇,产业链完整,生产加工能力居全行业领先水平。该镇现有纺织相关企业2400余家,12万台无梭织机,年产各类纺织品130亿米,325万吨纺丝能力,30亿米印染后整理产能。xx年盛泽工业总产值略有下降,主因该镇多以生产仿真丝服装面料为主,产品较为单一;同时该镇的纺织产业链虽然完整,但印染与织造产能严重不匹配,使当地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抵御外界风险能力不足。今年来,盛泽企业开工率良好,经营较为正常。

长兴

作为全国里子布、床品用磨毛布、产业用衬布的重要生产地区,XX县248家规模以上企业(以长丝织造为主),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5.54亿元,同比增长13.24%;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17.74%;利税31.32亿元,同比增长16.77%。长丝织造行业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今年一季度,纺织企业开工率达90%以上。

王江泾

王江泾镇是“中国织造名镇”,建有王江泾纺织集聚区,该镇去年制定了“五水共治”的措施,对现有资源合理配置,维持了环境与工业之间的良好态势。当地长丝行业总体运行情况较为平稳,今年由于季节性因素,呈现良好开局,预计仿真丝女装面料的红火局面会持续到5月份。

龙湖

龙湖镇是“中国织造名镇”,xx年全年长丝织造集群完成产值311.2亿元,同比增长8%。该镇长丝织造行业去年总体情况平稳,由于下游服装行业今年普遍运行不景气,很多中小型服装厂倒闭,减少了服装面料的需求能力。企业为了抛库存,多降价销售不计成本,使织造企业难以赢利。预计今年将持续此态势,行情较为疲软。

平望

平望镇是省纺织协会授予的“江苏省纺织名镇”,纺织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5%,纺丝产能150万吨,织造40余亿米,织造企业706家。由于产业较为多元化,配套产业链完整,当外界行业不好的情况下,平望仍能较好运行,已成为吴江区继盛泽之后的又一纺织重镇。

七都

身为“中国家纺名镇”,七都镇有纺织企业100余家,从业人数2万余人,由于该镇的.织造企业多以生产长丝色织大提花窗帘面料为主,产品极具特色,不易被追风模仿,具有极强的行业竞争性,故抵御外界能力强。当地长丝产业运行良好,目前也呈现出良好的开局之势,预计今后还将继续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

瓶颈 产能扩张 高速前进与问题同行

生产成本上升

(1)劳动力资源紧张

用工招工一直是困扰江浙乃至全国纺织企业的最大难题。江苏、浙江等地区很多企业反映招工难,造成企业不能满负荷运转,有的企业由于员工短缺只能开工50%。因纺织行业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近几年来企业间经常采用抬高工资的方式争夺劳动力,用工成本一路走高。今年工人工资同比增长20%左右,王江泾、平望和龙湖等地区8小时织布工的工资已升到月4000元/人以上;加之第三产业及其它行业在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许多青年人不愿进入纺织厂,员工流动性大。此外,由于目前我国缺乏专业技能人才培育,致使专业技能人才十分匮乏,都造成纺织行业劳动力短缺。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0

20xx年,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和茶叶、茶机生产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并在形成调研报告初稿后进行专题研讨,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兴一方茶业富一方百姓》送县领导参阅。新昌县委书记楼建明、县长马永良(现任平阳县委书记)、副县长柴理明作了批示,对调研报告给予充分肯定。

20xx年3月,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会员以兴一方茶业,富一方百姓为主题,对回山、双彩茶叶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了先期调研,然后完善了调研方案,45月,7个组分别到其余的13个乡镇(街道)(新林乡没作实地调研)和中国茶市开展调研,召开了23个有乡镇(街道)领导,相关村主职干部,茶叶、茶苗生产大户,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商、茶叶企业代表,茶叶专家等共158人次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部分茶场、茶叶及茶机生产企业。各乡镇(街道)提供了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材料。调研结束后,各组分别写出了调研报告。形成总的调研报告初稿后,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召开理事会进行专题讨论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历史

茶叶,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树叶,人们将其视为沟通天地的生命。

新昌,东汉时已开始种茶制茶,六朝时高僧名人纷纷入剡,饮茶已成风尚,唐朝时越茶、剡茶等名茶声誉雀起从古至今,新昌人的命运已经与茶叶连接在一起,融会在一起。新昌的农民,因茶叶而殷实;新昌的文化,因茶叶而丰富;新昌的形象,因茶叶而增色。

在茶叶培育上。建国初期,全县共有茶地1.23万亩,多为丛植,零星分散,粮茶间作。1953年,原遁山乡大枫树村首建20亩条播密植专用茶园,推广后,茶叶培育由丛植变成了条植,间作茶地变成了专业茶园。1958年,毛主席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新昌县新茶园连年新增,1974年达到4.4万亩,并逐步推广新品种,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引入福鼎大白等品种,到80年代末,引进乌牛早、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良种茶园覆盖率明显提高。1999年开始实施首轮茶业扶持政策,县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以上的专项基金,大力支持推广无性系良种茶。镜岭镇1999年建立的浙东良种茶树繁育基地,引进培育、自繁自育优良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全县无性系良种率达66.4%。茶叶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为确保茶叶品质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茶类变化上。清代前期,以烘青为主,道光后,盛行外销,改制珠茶。1984年,新昌县珠茶质量达到了顶级水平,被誉为绿色珍珠,生产的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荣获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成为全国三大珠茶出口基地县之一。随着茶叶市场的放开,出口竞争加剧,传统珠茶生产跌入低谷,茶农们纷纷尝试寻找新的出路。1982年,全县第一只卷曲型名茶望海云雾诞生;1986年,中国茶科所炒茶工人王长根师傅到红旗茶场、雪溪村传授龙井茶炒制技术,同年夏,杭州西湖区人事局干部丁明松邀请西湖区农业局领导和两名茶叶科技人员,来到自己的家乡安山村指导龙井茶的炒制。1987年安山村丁良法买了茶锅,将炒制成功的茶叶带至省农业厅评鉴,得到肯定。至此,茶叶成品完成了从圆到扁质的飞跃。当时,新昌炒制的龙井茶在杭州可卖100元左右1斤,而同期珠茶2元多1斤,价格翻了几十倍。炒扁形龙井能卖高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县,茶农纷纷效仿。县政府顺应形势,果断决策,提出了圆改扁的战略举措。从1991年起,全县大力推广龙井茶炒制技术,多次有组织、有计划安排炒制龙井茶的技术培训和茶王赛,为大佛龙井的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针对消费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绿加红的发展战略。20xx年县农业局组织雪溪茶场、红旗茶业等企业赴江苏宜兴、福建武夷山学习工夫红茶制作技术,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研发方案,试制成功了名优红茶天姥红。20xx年7家红茶厂投入批量生产。

在茶叶销售上。1992年,回山镇雅里村建立了茶叶交易市场,随后,回山、镜岭安山等5个茶叶交易市场相继建立,方便了茶农就近投售,畅通了茶叶销售渠道。然由于受地域、交通、设施等条件制约,辐射功能较小,无法适应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1995年,浙东名茶市场应运而生,市场设有200多间营业房、200余个交易摊位。市场一开张,客商纷至沓来。20xx年,浙东名茶市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20xx年,交易量达6500多吨,交易额7亿多元,成为全国著名的龙井茶集散地。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攀升,原有市场已难以容纳,县委、县政府决策新建茶叶市场。20xx年3月,浙东名茶市场搬迁到中国茶市,第二期也在20xx年10月开业,一、二期有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商铺800间,交易摊位500个,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管理服务等设施比较完备,功能较为齐全。20xx年交易额达到35.3亿元。20xx年9月中国茶市电子商务平台开通,网上交易额达到8000万元。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同步推进。随着生产形势的变化,青叶交易量逐年增加,儒岙儒一村、王渡口村及其它乡镇的一些地方青叶交易点已自发形成。

在茶叶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一大批茶商在成长、成熟,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出350多个直销网点,有的已走出了国门。

在品牌创建上。珠茶时期,品牌单一。圆改扁后,镜岭、回山、大市聚等地相继创建了安山碧玉、回山峰芽、西山碧芽、十九峰等名茶品牌。因区域局限性较大,难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随着龙井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没有统一的、响亮的品牌,弊端开始显现,市场竞争显得势单力薄。县委、县政府决心通过运营区域品牌对全县的茶叶产业进行管理经营。鉴于新昌境内有历史悠久的江南第一大佛、茶与佛因缘深长,1995年,新昌名茶协会注册了大佛玉龙商标,推出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大佛龙井作为全县扁型绿茶的公用品牌,20xx年,大佛证明商标成功注册,进入原产地域保护时代,20xx年开始入围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十强之列,20xx年,品牌价值达到27.9亿元。20xx年,红茶打出了天姥红品牌。

在茶机开发上。茶叶制作历来靠手工,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70年代中后期,全县珠茶炒制基本实现机械化,并逐步改用电能制茶。圆改扁后,珠茶机械束之高阁。手工炒制一斤龙井干茶要4个多小时。随着龙井茶的迅速发展,炒制矛盾突出。在春茶采摘季节,茶农们采茶、炒茶、卖茶,几乎24小时连轴转。1996年,回山镇柘前村木匠师傅丁水芳,动起了制造龙井炒茶机的脑筋,经过3年时间艰苦研发,1999年第一台龙井炒茶机成功问世。20xx年,天峰茶机在此基础上略有改进后正式投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因受产品需求的刺激,全县茶机企业迅速发展到200多家,质量鱼龙混杂,经过三年整治和规范,目前有农机推广鉴定证书企业14家。一些茶机企业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在提高,产能在扩大,市场在拓展。如澄潭镇的恒峰茶机厂研发智能流水线茶机,可年产8000台炒干机;南明街道的德力凯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远东牌自动茶机,除国内市场外,还销往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茶机的发明与发展,在解放劳动力,提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宣传推介上。大佛龙井是新昌区域内的共享品牌,仅靠茶商单枪匹马宣传推介,很难形成气候。为此,县委、县政府策划了一系列重大公关宣传推介活动。1995年9月,回山镇在北京海淀区开设绿茶世界窗口,县长、县人大会主任等领导赴京参加开业仪式,多家媒体对县长带领茶农进京城作了宣传报道,影响力很大。随后,相继组织了国民党连战主席在北京老舍茶馆的品大佛龙井、礼赠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十多个国家元首、大佛龙井慰问北京鸟巢建设者、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兰州、香港组织举办或参与了上百次的大佛龙井展示展销或万人品茶等活动。凡是在外举办的重大活动,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亲临现场,鼓劲造势。1996年,举办了新昌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并先后举办了8届茶文化节或茶叶大会,广邀各地茶商考察了解新昌,品尝认知大佛龙井,并邀请茶叶专家考察新昌,推介新昌,邀请新闻媒体采访、采风,制作专题片,宣传推介新昌的茶叶产业与茶文化。与世界茶王天福集团、北京老舍茶馆、吴裕泰公司、霍氏茶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知名度。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大佛龙井品牌的影响力在传播,在扩散,在渗透。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1

一、业园区基本情况:

商丘神火铝厂投资10亿元,于20xx年成立,目前年生产能36万吨,年销售收入54亿元;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底,总投资16.7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吨,其中铝坯料10万吨,装饰用带材1万吨,PS版基材3万吨,空调泊1万吨,项目完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9亿元。目前,一期5万吨铸轧生产线已建成并投产,一期5万吨冷轧生产线已基本建成,马上即可试车生产;商丘东南铝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总投资4000万元,20xx年正式投产运营,目前日生产各种型号铝棒材300吨,可实现年销售收15亿元;河南鑫源铝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目前,日生产铝棒材150吨,可见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

另有已签约落地园区的商丘广源运输有限公司即将开工建设,投资5.6亿元的商丘广宇石墨有限公司正在做落地前的各项准工作,投资10亿元的电解铝阴极项目正在洽淡之中。

随着市、区两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制定了专门的业园区发展规划,力争把铝加工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等相关政策出台后,园区的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园区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种配套设施更加齐备,园区功能更加完善。

二、当前我国铝加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作为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铝材更加需求旺盛,同时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铝行业的进一步限制,使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壮大起来,特别是在广东佛山,短短一年多时间,竞猛增了400多家铝加工企业,**年来,全世界铝材加工总。量为3000万吨,而我国铝产量为13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0%还多,但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多属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很多高精铝产品仍需进口。同时铝加工企业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情况,出现了局部的产能过剩,真正的高精度铝板带,高强度汽车铝轮,精密铝铸件,泡沫铝、高压电子铝箔,优质彩色涂层板、铝塑复合板管、特种铝型材、微细球型铝粉等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市场缺口仍然很大。

三、业发展趋势:

以美、日、德发达国家为代表,铝加工业在20世纪已完成了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整合过程,并成立了跨国集团,进行全球性的选择、生产和经营。其中美铝公司在全世界设有分支、囊括了高精铝加工的全部行业,年加工能力为200万吨,在铝加工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对全球铝行业纵向、横向比较,多行业、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总体上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电解铝需求不会增长太多,铝加工企业数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铝产品需求将猛增。因此未来的铝加工企业在加工工艺上,应向着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在铝加工装备上,应向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建设上,向着更加大而强和专而精方向上发展。

四、金融危机对铝行业的影响:

**年底,**年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下滑,电解铝下游行业发展后劲乏力等影响,我国铝加工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单就我乡业园区内几家企业来说就损失惨重:神火铝厂的销售严重下滑,库存压力陡增,最后不得不停止过半生产线,直到我省加大战略储备和国家率先实现企稳回升,才使神火铝厂逐步渡过难关;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生的铝板也出现了滞销现象,面对正在建设的冷轧项目,公司高层个别人士基至出现了犹豫思想;商丘东南铝业的客户需求减少80%,使其无法正常生产;河南鑫海铝业公司干脆停产来应对危机。**年底至**年上半年上述四家企业共减少销售收入近60亿元,它们经历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经济寒冬。随着**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同时全球需求开始增长,**年第四季度及今年第一季度,它们的销售收入分别比09年第三季度增长了10%和17%,目前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生产销售水平。

五、当前梁园区铝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业园区还没有形成规模,产品还比较单一。

2、业园区的道路、电力、排水等各种配套设施还需更加完善。

3、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少,个别企业存在高能耗与污染。

4、园区内中小企业多,成规模的大企业少,真正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更少。

5、园区内企业存在各自为战,互不沟通,没有形成合力,对外缺乏竞争力。

六、对策和建议:

1、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更多铝加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入驻园区,扩大园区规模,健全产品类型。

2、进一步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努力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

3、全力以赴搞好园区建设,同时加强对园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力争为落地企业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4、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5、协调企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严禁过度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

6、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企业,要努力引进一些铝加工业的战略投资者,形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良好格局。

7、提升供识,抢站发展制高点,一定要抓住历史战略机遇,克服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思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互动,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互促,产业开发与行业发展互助的发展路子。要通过大力发展铝加工业来不断调整我区产业结构,不断壮大铝加工业园的规模,不断增强其在我区经济中的支柱性作用。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2

望关镇是康县核桃产业主产区之一。历届镇党委、政府在探索农业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经历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望关核桃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在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中起到了中坚作用。然而,因自然条件制约,核桃丰收时雨水较多,烘干设备欠缺,在群众增收上有一定的影响。

一、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

望关镇核桃种植历史悠久11个行政村内均有分布,全镇核桃种植面积已达22.5亩,其中核桃挂果面积达9.8万亩,20xx年产量达768吨。现阶段,我镇核桃产业发展具备以下特点: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核桃产业发展,针对我镇尚无主导产业的现状,经过充分调研后,作出了大力发展核桃的决定,把核桃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来抓,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的重要内容来实施。全镇村社和广大退耕农户发展核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产业板块初具规模。截止今年,全镇核桃总面积达 万亩,主要有清香、香玲及本土老树等三个品种,全镇核桃发

展面积近万亩以上的村有2 个,其中沈湾、李坝、中庄、跃湾等村基本实现了千亩核桃连片种植。

种植大户影响深远。通过部门专业技术指导,资金重点扶持,全镇涌现出了一大批靠发展核桃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沈湾村李仲义、李坝村马尚政等群众成为了全镇核桃产业发展的能人大户,家庭核桃产值在20xx年达到3万元以上。这些人为全镇核桃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起到了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一,自然条件适宜。一是气候适合核桃的生长条件。我镇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适宜核桃生长。二是山地资源丰富。全镇耕地面积3.8万亩,宜林荒山荒地2.2余万亩,发展核桃产业空间大。三是基础设施完备。近年来,全镇各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日趋完善,夯实核桃产业发展基础。

第二,经济效益可观。从近几年核桃产业种植情况看,全镇平均亩产50公斤,收入3000元左右。在受气候影响较大的20xx年,每亩核桃均产量也达到了42公斤左右,核桃产业较为稳定。

第三,发展前景看好。一是市场需求大。核桃是世界四大干果(扁桃、榛子、腰果、核桃)之一,是重要的木本油料和用材树种。目前,市场需求正以10%的'年速度递增,拥有稳固的需求市场。二是利用效用高。核桃仁可直接食用,

核桃油耐贮藏,易保鲜。枝、叶、外果皮能入药,青皮、树叶可作家畜饲料,总体利用效用较高。三是可以进行深加工。核桃仁可以做成罐头、高级饮料、粉剂和蜜饯等食品。

三、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镇核桃产业发展的分析,核桃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农村劳动力匮乏、市场意识不强。近年来,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儿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另外,农户农业生产存在盲目性和从众性,别人种什么跟着种什么;缺乏前瞻性和大局观,眼前看到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市场意识不强,严重制约了核桃产业的规模发展。

第二,管理水平粗放,经济效益不高。现阶段,核桃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种植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不利于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阻碍了核桃产业的产量和质量发展。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我县农户普遍存在“重栽植、轻管理”的思想意识,大部分农户在核桃生长的过程中,缺乏管理技术,生产投入较少,造成产量不高,果实小,收入低。

第三,加工设备欠缺,影响产业质量。望关镇地处甘肃南部,核桃收成季节雨水较多。目前,全镇无核桃烘干设备,群众主要采取自然晾干的方式。因受雨水影响,在晾干过程中会出现霉变、腐烂等现象,对核桃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按照调研结果看,一台烘干设备对核桃的产业的影响有直观

重要的作用,每吨核桃,采用自然晾干方式,霉变和腐烂的核桃保守估计在57公斤作用,有了烘干设备后,霉变和腐烂现象将不再存在,核桃产量的影响会降到最小。

四、想法及请求

第一,加强科技培训。目前,群众在科学种植方面水平依然不高,管理粗放,增量不增收现象依然存在。希望联村单位在帮扶过程中,能强化对群众的科技培训,多为群众发放一些科技书籍,提升群众科学种植水平。

第二,解决烘干设备。烘干是核桃收成后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市场来看,大型烘干设备价位大概在30万元以内。有了烘干设备后,全镇核桃产量在烘干上的损耗将提升2.8%-3.5%左右,腐烂和霉变现象会得到彻底根治。

第三,合作社组建工作。全镇现有核桃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但均未实现核桃干果产品化生产,市场交易主要还是以干果散装交易为主。希望帮扶单位能在产业品加工、包装上给予帮扶。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3

日前,市政协成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课题组,围绕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市政协课题组认为,我市在文化产业管理上还存在双头管理、责任难以到位、国有文化资产与全社会文化资产相分离等深层次问题;尤其是行政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现有的文化产业的规划、优惠政策、文化产业资金配置,都并没有明确的绩效要求和清晰的评估方式,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为尽快改变我市文化产业小、弱、散的状况,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提出了《关于通过体制进一步激发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一:

改变多头管理现状

对现在分散在各部门的文化产业管理职能、人员、资源实行职能归一,在此基础上组建立责任机构,以改变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多头管理、又管不到位的状况。在确保文化产业具有健康的社会属性的前提下,对该机构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以促使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资源的'配置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化。

建议二:

运作好国有文化资本

建立以资本化运作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要把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从“政策性资金支持”为主转变为资本运作为主。关键是筹集并运作好国有文化资本。国有文化资本可从四个方面筹集:把全市现有的用于文化产业的各类政策性资金部分或全部转化为经营性投资基金;市国资或国有企业入股;市财政先期投入;全市文化产业税收按一定比例投入。

建议三:

统一管理国有文化资产

建立国有的文化资产、资源统一管理、支配或引导的体制。除已划归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管理的报业、广电、演艺等国有文化资产外,属于国资控股或参股的文化资产,如华发、九州集团下属的文化传媒公司,亦可通过占有一定股份的方式,发挥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的影响力。对国有文化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的基本目的,一是更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二是通过体制、资产重组等方式,对国有文化资产盘活;三是减少开放国有文化市场的阻力,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力引进社会资本进入。

建议四:

建设强文产发展平台

建设强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要改变我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抓手过少的状况,就要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强平台,使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成为能够真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千手观音”。要建立几个关键性平台。一是要建立起创新孵化及产业化平台。二是建立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建立资本运作平台。北京文化产业之所以做得风生水起,关键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建设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平台。在对国有文化资产、资本、资源整合之后,我市还应建立相应的开发利用平台。

建议五: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建立全面、科学、长效的考核机制。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意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在此前提下,要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要能够准确评估我市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状况,以及文化的引领、融合作用。要解决干部任期制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长期培育、长期布局的矛盾。需要建立既有短期、中期(5年左右)指标,又有长期考核指标的综合考核体系。

建议六: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并行不悖地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实际就是一次观念变革:它使以前全部作为公共事业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分离出一部分可以赋予产业属性并按照经济规律去运作的内容。公共文化,不仅承载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般需求,而且,也往往是文化产业的源头,存在着向文化产业转化的巨可能性。因此,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尤其是发展具有引导潮流性的文化事业,非常重要。在职能上,须把文化产业管理与公共文化管理区分开来,使用不同的考核和发展标准。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4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二、问题成因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5

我这次通过与村支部书记以及两委干部座谈、个别农户走访的方式,对常庄村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主要经济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尤其是对我村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下面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于今年开始成为大张家镇常庄村主任助理,我村已多次召开规模不等、范围不同的座谈会,并深入户农户进行走访,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全面掌握该村生产、生活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本镇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接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矛盾纠纷,帮助解决或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问题,将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及时与村干部探讨,在自己作为镇建设办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力求加快该村的基础设施和新建工程项目的进程。

二、常庄村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常庄村有村干部8人,中国共产党党员51人。全村269户,户籍人口1044人,其中劳动力832人。全村共有1100亩土地,人均1.1亩。我村近几年,响应上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除了发展传统种植业外,还新建温室大棚100余亩,引进高科技技术,主要种植瓜果蔬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民尽早致富发家。另外,我村发挥自己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有陈龙食品厂、鑫达塑钢有限公司、服装厂、编织袋厂、机械加工厂等5家中小型企业,极大地促进了我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所以我村与其他村相比,外出务工人员较少。

(二)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村支部和村委员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群众对他们的工作反映良好。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村设有幼儿园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98%以上,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村里建有自己的电视、广播网,有2个医务所、3处文体活动场所和1个村委会图书室。我村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不惜自己投资,大力支持村小学的教育开展,重视教育事业,认识到科技人才的重要,造福村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我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站 )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二)、招商引资不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务虚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具体表现在形势多于内容,意向多于合同,合同多于审批,审批多于开工。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应该在务实上狠下功夫,使内容更扎实、更丰富。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宁缺勿滥,切忌贪大求多,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机心理,摒弃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每个区县市每年能够洽谈4-5个项目,审批2-3家三资企业,开工1-2家三资企业,就可以说在实效上下了功夫。

(三)、在农村文化生活上,农民反映文化生活馈乏,在农村看电视是农民的唯一文化娱乐,农民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和扶持乡村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的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四)、科技作用得到广大农民认知,但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建设有待加强。

据调查,农民对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有共同的认识。相信科学,渴望技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但农民感到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少,学而所用和用而所学之间还存在差距和矛盾。看电视是农民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农业频道是农民最喜爱的节目。但农民反映“电视播放农业科技知识时间短,记不住,理解不透”。农民希望村里有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能有科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多发放一些科技书籍和科普光盘,增加致富信息来源渠道。农民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科教文化事业的投入,普及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多举办一些类似“科技之冬”活动。农业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农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几项对策建议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全方位推进,各方面配合,我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职能表现为:

(1)、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从宏观上协调农业内部各层次、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引导农业的正确发展,是政府宏观管理农业的首要职能。

(2)、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指政府农业职能部门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向农业经营者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主要是为农业基础部门和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给予科学指导。

(3)、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农业基础设施。我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极大地影响了我村经济发展进步。加快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我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多方面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历史的结论,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科技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科

技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消费需求以及出口,即借助于需求结构的变动来实现的,属于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相结合。

(三)实现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

我村招商引资效果显著,走在我镇前列,我们应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引进外资,促进我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我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发展是乡镇企业的方向。现在,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成为共识,但龙头企业的发展只是乡镇企业的一部分,在乡镇企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浙江等省份也是龙头企业和小企业全面开花。甚至好多企业就是家庭作坊,对此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小企业是龙头企业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是乡镇企业活力所在。龙头企业的作用不用多说,但龙头企业的数量毕竟有限,能解决的问题也只是一部分。在扶植企业时,重心应该向小企业偏移,发展这些小的行业可以节约资金、解决就业,也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五、调研体会

通过这次调研,我基本掌握了我村的社会经济情况,摸清了农民的经济来源,分析了我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就是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总结,为我村今后的经济发展工作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6

近年来,荷塘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以生态宜居、文化休闲”为特征的商贸次中心发展定位,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荷塘区文化发展现状

(一)发展三大优势,奠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1、文化底蕴丰厚。目前,我区的文化形态主要有以龙山寺和仙庾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硬质合金厂、车辆厂、千金药业等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文化;以流芳园、抗日工事遗迹、抗日阵亡将士墓、刘劭民烈士墓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仙庾岭、婆仙岭为代表的城郊休闲文化;以仙庾庙会系列活动、仙庾镇及明照乡的赶集、逢年过节的耍龙舞狮、花鼓戏、剪纸艺术等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全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文昌阁(仙庾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仙庾庙、流芳公园、601老年公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仙庾庙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

2、文化实力雄厚。一是顺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新成立荷塘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撤销荷塘区文化市场稽查队,明确荷塘区文化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6名。辖区共1乡1镇5个街道办事处,现均已设立了综合文化站,确定事业编制3—4人。二是民间文艺团体遍地开花。有民间艺术团体23支,总人数750余人,年活动场次超过20__余场。三是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大型文艺汇演、秧歌、腰鼓、趣味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各种节会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荷塘区连续两年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20__年株洲市首届合唱节荷塘区代表队获银奖;自创小品《何结巴打狗》参加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获“金穗奖”;创作《魅力荷塘》、《映日红荷》、《潮涌荷塘》等一系列体现荷塘改革发展成果的书籍,目前《文化荷塘》丛书正在编撰中。

3、文化基础深厚。辖区范围内乡镇街道分别建立了综合文化站,35个社区分别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39个村分别建有综合文化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点。文化企业有艺术品市场1家、影视制作公司1家、印刷厂42家、网吧132家、电影院3家、KTV10家,其中销售超百万的有113家,过千万的有2家;互联网终端用户占辖区常住人口比率20%。据统计,20xx年全区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14.5亿元,总资产总计11.9亿元,全区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完善三大举措,激活了文化产业的动力

1、政策引导。我区在20xx年制定了《荷塘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荷塘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株洲荷塘月色示范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个政策指导意见。

2、政府扶持。一是结合“文化惠民”,解决“两难”问题。株洲第一家全部由民间资本组建的湖南高威影视有限公司和株洲昊文公益电影放映有限公司落户荷塘区,通过“政府买单,群众观影”的方式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老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还有效的拓展了荷塘区群众文化市场,探路解决了群众对文化需求和文化企业开拓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结合各种节庆日活动,活跃民间团体。三是结合部门职能,服务文化市场。

3、机制激励。推荐了一批优秀的农家乐创建湖南省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旅游家庭宾馆,整体提升了荷塘区农家乐的档次。推荐龙山寺佛教文化园景区申报A级景区,今年该寺按照国家3A旅游景区的标准,投资1000余万元,启动了改扩建工程。

(三)打造三大品牌,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发展定位越来越明晰,以仙庾岭为中心,重点发展文化休闲类项目,打造荷塘月色;以工业园二期为主体,引进高科技环保工业项目,打造金山新城;以东环北路周边为板块,引进商贸企业,打造荷塘商贸城;以新华西路两侧为主区域,引进商业项目,打造商贸次中心。

1、旅游文化—“荷塘月色”。针对仙庾风景名胜区策划了荷塘月色项目。项目规划范围包括仙庾、香草塘等8个村,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范围8。2平方公里,启动区范围2.5平方公里。该项目总投资为100亿元,近期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中期集中力量打造会议中心、度假区等接待设施;远期完成新市镇集中安置点建设,打造生态宜居项目等。目前,总投资1.2亿元由盛世芙蓉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耕食记’——中国炎帝文化创意农业园”项目(占地400亩)和“仙泉谷”生态酒店项目(占地100亩)已试营业。另外,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园拟投资20亿元,选址在荷塘区樟桥村仙人造水库及周边地块,项目规划用地9200亩(其中项目建设约1500亩,保留自然生态面积85%以上)。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国内顶级休闲度假及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力争成为中南第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商贸文化—“荷塘商贸城”。荷塘商贸城建设项目选址于石宋路以东,新文化路以北,320国道两侧,共约10178.2亩土地。目标旨在打造一个大规模商贸市场群和集国际连锁商业、高档住宅、五星级酒店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目前,已有上海喜盈门国际连锁商业企业、东方夏威夷、三和·美林湾等亿元项目签约。项目对繁荣红旗经济商贸圈,打造商贸文化的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3、工业文化——“金山新城”。生态低碳示范新城——金山新城,项目总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以“产城融合、三生宜居”(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为定位,形成行政区、产业区、商务区、文体区、商业区科学分布,各类配套产业及设施齐全,城市发展与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的新城市综合园区。目前,引进了总投资10亿元、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的三一重工产业园项目和投资达65亿元的中基国际高等级老年社区项目。

(四)举办三大活动,增添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活力

1、“荷花节”。我区每年举办株洲“荷花节”系列活动,形成了夏季赏荷“穿越荷塘”、秋季赏月“中秋吟唱”“篝火晚会”等品牌活动,其中“穿越荷塘”在我市形成市民参与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品牌活动。20xx年,实现旅游收入20__万元,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xx年,实现旅游收入2622万元,同比增长31.1%,接待游客20。01万人次,同比增长33.4%。20xx年,景区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60万元,同比增长30%。

2、“汽车展会”。今年,在株洲汽车城举办20xx株洲汽车展,四天内有30万人次前往赏车、购车,共成交汽车1843台,销售额突破2亿元。据统计,上半年我区汽贸行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1.9%,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40.4%。在全市汽车市场上占有龙头地位,同时汽车文化也成为我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3、“荷塘区房交会”。20xx年荷塘区首开城区办房交会的先河,通过这一平台充分展现了荷塘的“宜居文化”魅力,体现荷塘区城市新貌、楼盘品质、生态社区的优势,表现出荷塘区在逐步由工业老城区向宜居新城区、生态新城区迈进中取得新型城市化的成就。

二、荷塘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产业认识不够。不同部门对文化产业概念、内涵的界定尚有争议,部分行业增加值难以统计,同时个体文化经营户的投资额、营业额尚未列入统计,对全区的文化产业整体状况的准确性有影响。

(二)产业竞争力亟待加强。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的20%——30%,在我国的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5%——8%,而我区目前拥有各类文化经营企业仅为508家。传统文化产业投资少、规模小、各自为战,分散经营,没有规模以上的文化龙头企业,而新型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规模,处于青黄不接时期,造成了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三)文化产业融资困难。文化产业属于大投入大回报、长投入长回报的行业,目前,文化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文化单位自身积累,地方财政投入和私人个体财力毕竟有限,文化产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普遍狭窄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资本扩张能力受限,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1、提升思想。牢固树立文化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新理念,从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摆上突出位置,像抓工业经济一样抓文化产业。

2、提升地位。把发展文化产业的业绩列入政绩考核内容,与评先评优挂钩,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到各相关部门和个人。

3、提升氛围。宣传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4、提升层次。以“创文”工作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加强长株潭以及对外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产业层次的提升。

(二)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实际工作当中区级文化行政部门“属地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却不对等。建议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协调,从组织上确保产业规划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2、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议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领导聘任制、职工聘任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放大其社会效益。对其中经营性部分应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

(三)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建议尽快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进培养、信贷财税、技术改造和创新、地水电资金、文化企事业审批向文化产业倾斜。

2、优化商务环境。建议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投融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专业化市场交易中介平台和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提供管家式、贴身式、个性化、全职能服务,全面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商务环境。

3、优化人文环境。建议以实施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为切入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四)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1、致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突出“荷文化”特色。以此作为文化荷塘的主旨与灵魂。依托“荷塘月色”项目的推进,对“荷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与挖潜,开发荷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链。通过举办节会、论坛等活动包装推介,冠名征集主题歌曲、塑造动漫形象等方式广为推广,使其深入人心。二是突出生态特色。婆仙岭、仙庾岭两地是闻名省内的“天然氧吧”,要大力发展滨水休闲、山地运动、度假疗养等多种产业,建设星级酒店、温泉度假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进一步打好生态牌,做好休闲文章。三是要突出人文特色。荷塘区“宜居”人气的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市场。要通过提质改造,建设上档次的专业文化市场,以满足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需要;要通过内联外引,打造餐饮文化、酒吧文化、民俗文化一条街,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四是突出创新特色。要敏锐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与方向,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移动传媒、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换和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2、致力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大科技含量。要从荷塘区实际出发,重点扶持发展现代文化物流业、数字媒体等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二是推进产业集群。结合荷塘区“三城”规划发展,划出一定区域建立文化高新产业区,鼓励文化企业本行业或跨行业联合,建立文化产业集团,集聚资金、资源和市场,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变我区文化产业低小散状况。

3、致力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利用荷塘区紧邻株洲市“职教城”区位优势,整合现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设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开展相关课程,加强产学研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文化创意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和评估机制,大力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会展设计师、文化经济人、广告策划师等。

(五)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1、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建议市、区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并从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确保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增幅。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采用贴息补助、奖励、项目采购等方式,将投入额与文化生产、艺术创作方面的成绩或效益挂钩。

2、争取上级经费支持。精心包装策划项目,争取省、市对荷塘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的更多支持。

3、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一是放开民营资本的进入。建议降低民营资本注入门槛,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机制,大力吸纳民间资本。还应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采用减免税等方式支持发展,增强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动力。二是吸引创业投资的参与。建议建立荷塘区文化高新产业区,以吸引大量灵活高效的创业投资,并且尽快形成较成熟的文化市场的投资和退出机制、中介服务机制等,以实现文化成果的市场转化。三是向资本市场融资。大力培育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促进金融机构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7

根据市妇联安排,__区妇联对全区妇女手工编织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1、手工编织行业现状。近几年来,通过妇联系统、劳务技能培训、妇女自学等形式,全区15个乡镇、20个社区的约20xx多名妇女掌握了不同类型的手工编织技能。手工编织种类主要有:十字绣、丝网花、水晶贴画、串珠饰品、掐丝画、拖鞋、刺绣、剪纸等,真正通过手工编织增加收入的仅仅不到一百名,销售渠道单一且不固定。丝网花、拖鞋、串珠饰品主要销售渠道为周边亲朋好友、农村集市或城市夜市上销售,个别为私人定做销售;水晶贴画、十字绣主要是自给自足装饰家居,尤其是十字绣既费工价格又贵,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基本没有销路;会剪纸艺术的妇女也有3、4个,其中市级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人1名,因经济原因,纸质质量不高,没有装裱,作品档次上不去,也没有销路;市级手工刺绣传承人1名,会苏绣、陇绣技术,作品比较精致价格高,主要做订单。全区大大小小销售手工编织原材料的商家有十几家,主要以销售十字绣、水晶贴画、丝带绣、丝网花、掐丝、手工拖鞋等原材料为主,购买者绝大多数为手工爱好者,自娱自乐。

2、妇联推动手工编织采取的措施。结合省妇联“__妹走出去、__巧手干起来”精准扶贫行动,把大力发展妇女手工编织产业作为妇联组织参与、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一是建基地。为了把我区的手工编织产业做起来,成立了__区巧姐手工编织协会,联合__区__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立了“__巧手”手工编织示范基地,设立了手工技能培训室、巧手手工坊,手工作品展示厅等,组建专业师资队伍,依托基地开展培训,培育能手,拓宽销售渠道。__乡、汉唐街北、南苑社区等也分别建立了“巧姐”手工坊。二是抓培训。围绕全区实施“十百千万”精准扶贫工程,依托“__巧手”手工编织示范基地,先后在__、__、__、__、__等乡镇和部分城市社区举办了拖鞋、丝网花、刺绣、串珠等培训班23期,有20xx多名妇女参加了培训,手工编织受到了妇女群众的欢迎,参与积极性很高。组织“__巧手”基地负责人、乡镇妇联干部、手工编织巧手等赴张掖手工作品展销会、义乌中国妇女手工制品博览会、敦煌女人社等参观考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寻找销路。__乡把手工编织作为推进全乡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点工作,每个月都举办手工编织培训,逢集就举办手工技艺提高班,已有500余名妇女学会了拖鞋编织、串珠或丝网花制作技术,形成了手工编织的氛围,培养了一批手工编织巧手。三是抓宣传。为了进一步扩大妇女手工编织的影响力,激发妇女对手工编织的兴趣,区妇联共征集了200多件手工作品,在__区__巧手手工编织基地举办了妇女手工作品展,分一、二、三等奖评出了25件获奖作品,发掘、命名__区“__巧手”24名,2名市级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人。同时,我们还积极与____、____刺绣专业合作社联系,开展刺绣订单培训,通过小小的手工绣片增加收入。区妇联围绕精准扶贫开展手工编织的典型经验做法在__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总体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妇联组织的引导,广大城乡妇女对手工编织的积极性比较高,十字绣、丝网花、丝带绣、串珠饰品、编织拖鞋等手工制品正在探索着由自娱自乐向商品化转型。

去今两年,为促进妇女手工编织产业的发展,区妇联针对妇女手工编织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基地、开展手工编织技能培训、举办妇女手工作品展示、参加全省、全市妇女手工作品展、外出学习考察等一系列工作,努力推动全区妇女手工编织产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1、没有市场竞争力。当前虽然妇联系统大力推广手工编织,意在通过手工编织,让妇女在农闲时间居家灵活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理论上讲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可以惠及较多城乡妇女,为她们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区妇女编织的拖鞋、丝网花、串珠饰品、十字绣等手工产品,产品档次低,成本高,没有地方特色,缺乏市场竞争力,基本还处于自产自销的盲目生产状态。

2、没有形成专业队伍。__区旅游资源不足,旅游业发展缓慢,人流量小,多年来除__夜光杯外,一直没有开发形成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全区甚至没有一家创意设计开发销售手工艺品和旅游文化产品的企业,也没有做手工编织销售的带头人。少数从事手工编织的妇女 还属于粗放、松散状态,在自家编织,自己到集市或夜市销售,因产品不上档次,缺乏销路,形不成规模,增收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就没有形成固定的手工编织从业人员、专门的销售人员和带头人。

3、手工编织产品利润微薄。手工编织产品利润微薄也是妇女不愿从事手工编织,制约手工编织业发展一个直接原因。我区城郊乡镇种植温室,一年四季妇女都有活干,其他乡镇人均耕地多,农时季节就地打工每天的收入都在100元以上,而手工编织的产品收益远不如务工,加之手工编织费时费工,产品价格低了不划算,价格高了又没人要,也影响了手工编织业的发展。

妇联组织在服务妇女,推动发展手工编织产业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也有信心和决心,结合全市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强化宣传,扩大影响,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建立一中心、一基地+手工坊+巧手的模式,搭建四个平台,为妇女手工编织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组织服务。

1、加大宣传,扩大市场影响力。一是将手工编织行业与旅游开发结合,围绕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敦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优势,依托西片敦煌__巧手展示馆和敦煌女人社,展示销售我区妇女手工编织作品,扩大宣传影响力;在__区建立东片__巧手展销中心,全方位展示7县市妇女手工作品,利用__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宣传妇女手工制品。设立手工制作体验馆,让妇女亲自体验手工编织的乐趣;二是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对手工编织技师和获奖作品、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典型进行大力宣传,扩大市场影响,激励广大妇女学

习手工编织技能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妇女从事手工编织。

2、开发产品,培育企业和带头人。扶持发展手工编织龙头企业,组建研发团队,要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研究消费市场的需求,创意设计开发具有__地域文化元素、便于妇女集中生产或居家制作的旅游产品或手工制品;培育一批头脑灵活、有一定业务渠道、有闯劲、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发挥她们的示范、辐射作用,为手工制品企业、编织巧手牵线搭桥,与市场对接,推动手工编织产业向市场化、规模化迈进。

3、强化培训,推动示范基地建设。一是培育示范基地。依托__区“__巧手”手工编织示范基地,发挥巧姐手工编织协会作用,分层次、分片区对手工编织带头人、编织技师和妇女进行手工编织技能的培训,提高技能素质;同时,建议上级妇联加大与人社部门的协调力度,每年在劳务技能和劳务品牌培训任务中,明确一定数量的培训名额用于培训手工编织技能,使更多的城乡妇女学会和掌握手工编织技能,为手工编织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奠定基础。基地是行业发展最好的“推进器”,为方便城乡妇女提高编织技能,从事手工编织,在条件成熟的乡镇、社区建立巧姐手工坊,开展妇女手工制品展评、培训活动,为手工编织带头人和__巧手提供切磋技艺、交流提高、展示成果的平台。二是构建行业发展网络。在全区形成以区级妇女手工编织基地为龙头,各乡镇、社区“手工坊+妇女”为模式的妇女手工制品行业发展网络,促进手工编织进村组、进社区,推动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4、搭建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一是搭建展示销售平台。在“__巧手”展销中心、手工编织示范基地、__故事展示厅等展示妇女手工作品,举办妇女手工作品展示义卖活动,现场展示手工编织技艺、手工作品,组织女企业家、女领导干部、爱心人士义买;二是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依托__故事电商平台展示销售串珠饰品、拖鞋等手工作品;鼓励从事手工编织创业带头人在淘宝网开店销售作品。三是搭建订单销售平台。与____有限公司、____刺绣专业合作社签约,组织有刺绣功底的妇女秀颈枕、包包绣片增加收入;组织巧手创意设计制作串珠、丝网花、拖鞋等婚庆用品,积极与糖铺子、工艺品店等联系,签约代销手工作品;四是搭建来料加工平台。探索与义乌串珠饰品配件商行合作,组织妇女来料加工串珠饰品或做分材料包等手工活。同时,鼓励巧手依托集市、夜市销售作品,多方开拓销售渠道,推动手工编织产业向市场化、规模化迈进。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8

20xx年,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和茶叶、茶机生产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并在形成调研报告初稿后进行专题研讨,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兴一方茶业 富一方百姓》送县领导参阅。新昌县委书记楼建明、县长马永良(现任平阳县委书记)、副县长柴理明作了批示,对调研报告给予充分肯定。

20xx年3月,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会员以“兴一方茶业,富一方百姓”为主题,对回山、双彩茶叶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了先期调研,然后完善了调研方案,4—5月,7个组分别到其余的13个乡镇(街道)(新林乡没作实地调研)和中国茶市开展调研,召开了23个有乡镇(街道)领导,相关村主职干部,茶叶、茶苗生产大户,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商、茶叶企业代表,茶叶专家等共158人次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部分茶场、茶叶及茶机生产企业。各乡镇(街道)提供了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材料。调研结束后,各组分别写出了调研报告。形成总的调研报告初稿后,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召开理事会进行专题讨论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历史

茶叶,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树叶,人们将其视为沟通天地的生命。

新昌,东汉时已开始种茶制茶,六朝时高僧名人纷纷入剡,饮茶已成风尚,唐朝时越茶、剡茶等名茶声誉雀起……从古至今,新昌人的命运已经与茶叶连接在一起,融会在一起。新昌的农民,因茶叶而殷实;新昌的文化,因茶叶而丰富;新昌的形象,因茶叶而增色。

在茶叶培育上。建国初期,全县共有茶地1.23万亩,多为丛植,零星分散,粮茶间作。1953年,原遁山乡大枫树村首建20亩条播密植专用茶园,推广后,茶叶培育由丛植变成了条植,间作茶地变成了专业茶园。1958年,毛主席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新昌县新茶园连年新增,1974年达到4.4万亩,并逐步推广新品种,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引入“福鼎大白”等品种,到80年代末,引进“乌牛早”、“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良种茶园覆盖率明显提高。1999年开始实施首轮茶业扶持政策,县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以上的专项基金,大力支持推广无性系良种茶。镜岭镇1999年建立的浙东良种茶树繁育基地,引进培育、自繁自育优良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全县无性系良种率达66.4%。茶叶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为确保茶叶品质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茶类变化上。清代前期,以烘青为主,道光后,盛行外销,改制珠茶。1984年,新昌县珠茶质量达到了顶级水平,被誉为“绿色珍珠”,生产的“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荣获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成为全国三大珠茶出口基地县之一。随着茶叶市场的放开,出口竞争加剧,传统珠茶生产跌入低谷,茶农们纷纷尝试寻找新的出路。1982年,全县第一只卷曲型名茶“望海云雾”诞生;1986年,中国茶科所炒茶工人王长根师傅到红旗茶场、雪溪村传授龙井茶炒制技术,同年夏,杭州西湖区人事局干部丁明松邀请西湖区农业局领导和两名茶叶科技人员,来到自己的家乡安山村指导龙井茶的炒制。1987年安山村丁良法买了茶锅,将炒制成功的茶叶带至省农业厅评鉴,得到肯定。至此,茶叶成品完成了从圆到扁质的飞跃。当时,新昌炒制的龙井茶在杭州可卖100元左右1斤,而同期珠茶2元多1斤,价格翻了几十倍。炒扁形龙井能卖高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县,茶农纷纷效仿。县政府顺应形势,果断决策,提出了“圆改扁”的战略举措。从1991年起,全县大力推广龙井茶炒制技术,多次有组织、有计划安排炒制龙井茶的技术培训和“茶王赛”,为“大佛龙井”的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针对消费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绿加红”的发展战略。20xx年县农业局组织雪溪茶场、红旗茶业等企业赴江苏宜兴、福建武夷山学习工夫红茶制作技术,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研发方案,试制成功了名优红茶——天姥红。20xx年7家红茶厂投入批量生产。

在茶叶销售上。1992年,回山镇雅里村建立了茶叶交易市场,随后,回山、镜岭安山等5个茶叶交易市场相继建立,方便了茶农就近投售,畅通了茶叶销售渠道。然由于受地域、交通、设施等条件制约,辐射功能较小,无法适应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1995年,浙东名茶市场应运而生,市场设有200多间营业房、200余个交易摊位。市场一开张,客商纷至沓来。20xx年,浙东名茶市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20xx年,交易量达6500多吨,交易额7亿多元,成为全国著名的龙井茶集散地。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攀升,原有市场已难以容纳,县委、县政府决策新建茶叶市场。20xx年3 月,浙东名茶市场搬迁到中国茶市,第二期也在20xx年10月开业,一、二期有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商铺800间,交易摊位500个,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管理服务等设施比较完备,功能较为齐全。20xx年交易额达到35.3亿元。20xx年9月中国茶市电子商务平台开通,网上交易额达到8000万元。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同步推进。随着生产形势的变化,青叶交易量逐年增加,儒岙儒一村、王渡口村及其它乡镇的一些地方青叶交易点已自发形成。

在茶叶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一大批茶商在成长、成熟,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出350多个直销网点,有的已走出了国门。

在品牌创建上。珠茶时期,品牌单一。圆改扁后,镜岭、回山、大市聚等地相继创建了“安山碧玉”、“回山峰芽”、“西山碧芽”、“十九峰”等名茶品牌。因区域局限性较大,难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随着龙井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没有统一的、响亮的品牌,弊端开始显现,市场竞争显得势单力薄。县委、县政府决心通过运营区域品牌对全县的茶叶产业进行管理经营。鉴于新昌境内有历史悠久的“江南第一大佛”、茶与佛因缘深长,1995年,新昌名茶协会注册了“大佛玉龙”商标,推出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大佛龙井”作为全县扁型绿茶的公用品牌,20xx年,“大佛”证明商标成功注册,进入原产地域保护时代,20xx年开始入围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十强之列,20xx年,品牌价值达到27.9亿元。20xx年,红茶打出了“天姥红”品牌。

在茶机开发上。茶叶制作历来靠手工,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70年代中后期,全县珠茶炒制基本实现机械化,并逐步改用电能制茶。圆改扁后,珠茶机械束之高阁。手工炒制一斤龙井干茶要4 个多小时。随着龙井茶的迅速发展,炒制矛盾突出。在春茶采摘季节,茶农们采茶、炒茶、卖茶,几乎24小时连轴转。1996年,回山镇柘前村木匠师傅丁水芳,动起了制造龙井炒茶机的脑筋,经过3年时间艰苦研发,1999年第一台龙井炒茶机成功问世。20xx年,“天峰茶机”在此基础上略有改进后正式投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因受产品需求的刺激,全县茶机企业迅速发展到200多家,质量鱼龙混杂,经过三年整治和规范,目前有农机推广鉴定证书企业14家。一些茶机企业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在提高,产能在扩大,市场在拓展。如澄潭镇的恒峰茶机厂研发智能流水线茶机,可年产8000台炒干机;南明街道的德力凯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远东牌”自动茶机,除国内市场外,还销往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茶机的发明与发展,在解放劳动力,提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宣传推介上。“大佛龙井”是新昌区域内的共享品牌,仅靠茶商单枪匹马宣传推介,很难形成气候。为此,县委、县政府策划了一系列重大公关宣传推介活动。1995年9月,回山镇在北京海淀区开设“绿茶世界”窗口,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领导赴京参加开业仪式,多家媒体对“县长带领茶农进京城”作了宣传报道,影响力很大。随后,相继组织了连战主席在北京“老舍茶馆”的“品大佛龙井”、礼赠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十多个国家元首、“大佛龙井”慰问北京鸟巢建设者、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兰州、香港组织举办或参与了上百次的“大佛龙井”展示展销或“万人品茶”等活动。凡是在外举办的重大活动,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亲临现场,鼓劲造势。1996年,举办了新昌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并先后举办了8届茶文化节或茶叶大会,广邀各地茶商考察了解新昌,品尝认知大佛龙井,并邀请茶叶专家考察新昌,推介新昌,邀请新闻媒体采访、采风,制作专题片,宣传推介新昌的茶叶产业与茶文化。与世界茶王“天福集团”、北京“老舍茶馆”、吴裕泰公司、霍氏茶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知名度。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大佛龙井”品牌的影响力在传播,在扩散,在渗透。

新昌茶叶产业的发展历史,是奋斗的历史,它融进了茶人的辛劳,流进了茶人的汗水,凝结了茶人的心血;是创新的历史,它摒弃了落后,刷新了传统,挑战了权威,挖掘了文化,注入了科技,顺应了潮流;是富民的历史,它激活了农民致富的传统思维,搭建了农民致富的绿色通道,践行了党和政府富民的根本宗旨。

历史积淀经验,经验启迪未来。

二、新昌县茶叶产业的优势与问题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2万亩,20xx年茶叶总产量4490吨,总产值6.78亿元,其中名茶产量4055吨,产值6.73亿元,珠茶产量435吨,产值500万元。从调研情况来看,新昌县茶叶产业优势明显,问题凸现。

优势明显:

独特的地理环境。新昌地处天台、四明、会稽山脉的环抱之中,这些连绵在新昌县境内的山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其他也以200—400米的丘陵台地为主,形成了特有的地质条件。新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成分好,山区云雾多。好山好水长好茶。天姥山、安顶山、罗坑山、大湖山、望海岗、拨云尖、山雪岗、鳌峰等及周围裙地都是茶叶的好产地。

自然馈赠的是其它地方无法复制的,谓之得天独厚。

强劲的服务扶持。县委、县政府适时地确定发展战略,作出重大决策,加强硬件投入,创造发展环境。尤其是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与导向作用,从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茶园良种化建设的通知》开始,先后出台了六轮茶叶产业政策,产业扶持资金从最初的每年1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每年600万元,扶持的项目从最初的茶园良种化改造、茶叶面积扩展到品牌建设、市场建设与开拓、质量管理、规模经营、标准化建设、新茶类开发等茶叶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乡镇街道各尽其责,在创新经营模式,增进组织化程度,推进统防统治,设立茶园农药专柜,规范茶园用药,降低茶农的农药、化肥支出,在提高茶叶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加强指导,重视服务,创造条件,提供方便。这些措施和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茶农、茶商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届届有好政策,年年有新举措,这是茶人们的一致反映。

敬业的茶人队伍。新昌县有一大批茶人在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出智出力,辛勤耕耘。程兆敏、凌光汉、孙利育等一批茶叶专家,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茶业的发展上;石梦千集茶农、茶商、茶叶专家于一身,终身结缘茶园,研究茶叶,奉献茶业,功不可没。林金仁带领村民,咬住以茶富农目标不放松,使外婆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村。丁新桂在广州,赵中槐在北京各成为销售“大佛龙井”的大户,以“南丁北赵”为代表的一大批茶商走南闯北,把“大佛龙井”专卖店开到了全国各地。回山镇西岭村赵品球为了安顶山这个茶场,镜岭镇安山村周财源为了山雪岗这片茶园,将肥料挑上山,把茶叶挑下山,不怕孤独,与茶为伴,执着地坚守大山几十年,这就是茶农辛勤劳作的缩影;俞晓刚长期坚持生产砖茶,供应新疆、西藏、内蒙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效应在放大;历届茶王赛夺魁者,标杆作用明显;还有第一个炒制龙井茶,第一家开办茶叶市场……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意味着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跨越。

敬业的茶人队伍支撑着茶业的兴旺。

成熟的产业体系。全县形成了绿茶以“大佛龙井”、红茶以“天姥红”为主打品牌,其它品牌众星捧月的母子品牌体系;以中国茶市为龙头,其它茶叶市场优势互补,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融为一体,全国各地销售网点为窗口的市场体系;以成品茶为主业,茶苗、茶花、茶籽、茶末加工,茶机、保鲜,包装、运输等为副的产业链体系;以农业、工商、质监等主管部门检测、监督为主体,乡镇、街道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质量监督体系;以“大佛龙井”为引领的龙井茶,“望海云雾”为特色的勾青,“天姥红”为代表的红茶及传统珠茶并存的多茶类体系;以炒茶机为主,中耕机为辅,其它茶叶机械相互配套的茶叶机械体系;以每年的茶叶大会为宣传推介的主要平台,其它各种宣传推介手段各显神通的宣传营销体系;以茶佛结缘的文化为主流,茶诗文化为亮色,民间茶文化为根基,赏茶、品茶,茶道、茶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文化为特色的茶文化体系。

成熟的茶叶产业体系是实践磨砺,智慧凝聚而形成的,它蕴藏着发展的潜能和后劲。

深厚的文化底蕴。茶佛结缘。高僧支遁,晚年在石城山建立了栖光寺。松林月夜,他常邀友煎茶品茗,畅谈佛理,成为“佛茶”史上佳话;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坐禅苦修,以茶证菩提,终成正果;智者大师,“尝以茶供佛,参透茶禅一味”,誉称茶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诗茶为伴。茶与诗同土而栽,同根而生。新昌是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温庭筠等著名诗人多数到过新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茶诗。李白在《淮海对雪赠孟浩然》诗中,对剡茶有“瑶草生阶墀,玉尘散庭阙”的描写;杜甫《重过何氏》中“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表达了得意时喝茶的心态。白居易的“尽日一餐茶两碗”,“不可一日无此君”,足见爱茶似命。元稹《一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金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为茶诗典范;温庭筠《宿一精舍》诗中“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更是将茶叶与僧佛融为一体……茶与文人为友。“茶圣”陆羽多次入剡,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为友,品茶吟诗;朱熹也是一位茶人,曾四次来新昌,他认为“……苦者,吃过却甘”。苦尽甘来,即是对茶的诠释。当代“茶圣”吴觉农,1936年、1961年两次到新昌考察指导茶叶。《采茶舞曲》作家周大风,早年任新昌中学音乐老师,经常深入农村,体验茶农生活,为此曲创作奠定了基础。茶文化节还在民间持续地传承,广泛地扩散,不断地丰富。

有产业的文化,雅俗共赏;有文化的产业,内慧外秀。

问题凸现:

产业分散,运作传统。新昌县茶叶产业的体系比较成熟,可是茶叶产业现代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尚不完善,低、小、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尚未突破,生产、经营体制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家一户种茶、制茶、卖茶仍是主流,有业内人士称之为“砂粒化状态”。因分散生产、经营,对茶叶产量的增长、品质的提升、安全的保障、品牌的创建、市场的拓展、品种的优化,效益的增加等,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新政发〔20xx〕28号、〔20xx〕19号文件分别提出:在期间建成10个核心基地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带动3000亩以上的现代茶叶园区。从进展情况看,存在差距。虽然也有一批茶业企业、合作社、茶场,但多数规模不大,带动力欠强,龙头作用发挥欠明显。对具有示范价值的先进典型总结、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与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产量下降,效益不高。20xx年,全县茶叶面积11.65万亩,产量5700吨,之后,面积在上升,产量却下降。20xx年,面积达12万亩,产量4490吨。20xx年春茶减产7.6%。中国茶市20xx年2月份至5月22日,交易额与交易量分别下降17.31%与15.44%。除了遇到倒春寒、夏季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造成减产外,主要原因是:分散经营,管理粗放,多数茶园不中耕,土地结成板块,而技术辅导跟不上。全县仅儒岙、城南、双彩、羽林少数乡镇、街道还有茶科员,且这些茶科员也是以兼职为主。茶园道路、水渠、喷滴灌等基础设施配套难,茶叶基本处于“靠天收”状态。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价格每年轮番上涨,今年春茶采摘期间,雇佣一个妇女劳动力,一般是包吃包住120元一天,还很难雇到。如果干茶低于150元一斤,雇人采摘茶农无利可图,宁愿让茶叶疯长。一台全自动茶机扣除政府补贴,茶农自己掏钱5000元左右,使用三年后多数需要更换,对于茶叶总量不多的家庭而言,其支出占比不低,加之肥料农药投入,炒制电费等,茶叶获利的空间在缩小。茶农感叹:养猪的不如卖肉的。为此,茶叶荒芜面积增加,砍茶、毁茶改种花木、水果、蔬菜的现象已经出现。由于劳动力等诸多原因,一些地方采摘了春茶就让其摇风。夏秋茶产值是春茶的40%左右,产量高于春茶,其资源浪费既影响产量,也影响效益。从效益看,20xx年,全县按10.5万亩生产茶园计算,亩产值6400多元。除大市聚、镜岭、城南亩产值8000元以上,其中大市聚超万元外,多数乡镇、街道在5000元—6000元左右徘徊,最低的乡只有2900元。

产量下降与效益不高,释放的是茶农积极性消减的信号。

提质护牌,步履艰难。品牌是信誉的凝结。目前影响新昌县茶叶质量的因素不可低估。外地茶源源不断进入,一些茶农收购青叶炒制,一些茶商收购干茶,这些茶叶与“大佛龙井”产地不一,质量差异较大,应加大原产地保护。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为主,茶叶品种多种多样,加工标准不统一,炒制风格五花八门,品质良莠不齐,加之少数茶农在炒制时偷减工序,干度不足,存放不久,就会霉变,存在隐患。值得关注的还有夏秋茶的质量安全问题,应加大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如果在销售环节中,有一件茶叶被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被媒体曝光,“大佛龙井”就会砸牌,砸牌子就是砸饭碗。保护品牌很重要,创建品牌更重要。回山镇安顶山茶场至今已20xx年没有使用过农药,成品茶不使用化肥,其自然品质上乘,因为没有品牌,春茶均价每斤130元—150元。而建在官塘村的东辰药用植物有限公司,20xx年建立了岭头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当年春茶,注册的“天盏金露”每斤3000元,“岭头绿雾”每斤20xx元,“念塘清雨”每斤1000元。相比之下,价格天壤之别。“西山碧芽”、“望海云雾”、“拨云尖”等为何能持续高价,20xx年外婆坑茶叶每斤均价为何会达到280元,靠的就是品牌。至今,儒岙、城南、东茗等一些产茶的大乡镇,除享用“大佛龙井”的公共品牌外,自己无区域品牌,明显影响经济效益。而创建品牌不容易,制约因素较多。

没好品质,辛辛苦苦赚不了多少钱;没好品牌,好茶叶卖不了好价钱。

三、对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茶叶是新昌县农业的主导产业,90%行政村产茶,18万人从业,产业的兴衰,涉及千家万户,与农民的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需要县委、县政府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

动态研判形势。茶叶很平常,凡人能享用,茶叶很珍贵,高人更喜爱。中国人喝茶成为习惯,亚洲人喝茶成为常态,欧美人喝茶群体也在增加。世界很大,茶叶市场很大,尽管政府采购缩水,高端消费减少,只要有品质,不愁没市场。茶叶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省内松阳、武义、磐安等县市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茶叶产业迅速扩张,20xx年,全国新增了一个浙江省的茶叶面积。然而有专家分析,20xx—20xx年这30年,是茶叶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新昌只要借势提振,必能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如等闲视之,则潜伏着出局危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更为重视,茶叶产品安全责重如山,一刻也不能放松。出去的不愿回乡,留守的逐渐老去,谁来种茶、采茶、制茶的问题已经出现,并将日益突出,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必须认真应对。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要防止因具体任务艰巨,社会工作繁重而出现小中心挤压大中心倾向,强化中心意识再教育,使基层干部聚精会神抓经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昌县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也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茶叶富民”战略,才能实现“美丽新昌,美好生活”的目标。针对新昌县茶叶产业现状,稳定茶叶面积,加快转型升级,确保质量安全,推进提质增效,达到亩产万元,实现“二次飞跃”,是亟待研究突破的重大问题。形势在瞬息万变,决策能与时俱进。

强化发展措施。根据新情况,推出新举措。

完善扶持政策。对已出台的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作一次疏理总结,分析政策效应,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对力求突破的,加大扶持分量。以突破“低小散”问题为着力点,扶持茶叶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与经营,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现代茶叶园区和龙头企业重点倾斜;合理规划、支持、指导建设青叶市场;鼓励炒茶能手收购青叶,规模化炒制;鼓励红茶企业扩张升级,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对有一定规模的连片茶园,除县政府的专项资金外,协调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支持其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茶产品深加工,扩大茶品系列;加大对品牌创建的鼓励力度,提高茶叶的附加值等。同时,加强政策宣传,使之公开透明;加强指导服务,使之落地生根;加强执行监督,使之合理使用。

推广先进典型。省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繁育推广新品种,实施覆盖周边5个村1000多户茶农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采摘、标准化炒制,其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显而易见。双彩乡大安村丁国统,1991年背着茶锅走出大山到临安等地闯荡,经多年打拼,现在宁波开设了茶叶销售部和茶楼,建立了批发市场。20xx年,在乡党委、政府重视下回老家创办国昊茶厂,注册了“国昊”、“烟山红”商标。当年投产,春季以生产绿茶为主,产量达1.2万斤,夏秋季以生产红茶为主,产量为3000多斤。茶商回归,兴办茶业,一举多得,须予倡导。20xx年,东茗乡东岩头、下岩贝村率先成立无公害管理销售协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喷药、统一采摘”,引起了茶叶界的关注。各地还有不少好的做法。对好的经验和典型,能实事求是认真总结,因地制宜大力推广。

关切茶叶质量。抓好茶叶品质提升工作。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指导茶叶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名优良种茶的比重,扩展有机茶基地;加强对茶叶产品包装业的管理,抑制“大佛龙井”品牌的滥用,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做深做透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的文章,增添新昌茶叶的神韵;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损害声誉。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鼓励茶机企业创造发明采茶机,注重创新,改进工艺,升级茶叶加工设备,提高茶叶加工的科技含量。抓好茶叶质量安全工作。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大力推广诱虫灯、色板、植(矿)物源农药等新型茶园安全生产技术;严格茶叶质量标准认证制度,推行QS标准认证;加强农药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管理,提倡统防统治,严格质量检测体系,配套检测检验设备,扩大农药残留检测范围等。多管齐下,使安全网疏而不漏。

推进规划实施。抓紧实施《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抓紧调研,为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打好基础。要加强领导,重视协调,整合力量,集聚要素,明确具体任务,细化操作规程,以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一项一项抓落实。如通过努力,达到重点乡镇至少有一个现代茶叶园区,有一家龙头企业,新昌县的茶叶产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解决具体问题。在调研中,茶农、茶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建议:如茶机补贴,现实情况是茶机企业、税收及费用、茶农各得三分之一,认为改作家电下乡补贴方式,茶农才真正得实惠;茶农认为在本县销售茶叶,无论数量多少,质量好差,全部打九折的潜规则不合理,希望政府干预引导,促进公平交易;每年划出一定的用地指标,支持茶业重点企业和现代茶叶园区生产用房建设;电力部门服务茶农认可度高,然对茶农刚性实行“一户一表”制,认为需要改进,因为民用电与制茶用电价格有区别,茶农有需求的,一户能安装两表,对茶叶炒制大户,更能提供方便;中国茶市停车难矛盾突出,虽然规划有1000只停车位,但大部分在三期,离一期较远,一、二期的停车位有的功能已作变更,茶叶交易高峰期间,外地茶商只能把车停在茶市周边的道路上,因违章停车又要处罚,长此以往,对茶市交易将带来较大冲击,希望完善功能配套,促进持续繁荣;乡镇的茶叶市场多数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设施设备差,交易摊位少,停车场地小,安全隐患多,对升级改造的,能予补助;镜岭镇安山片是茶叶的重要产区,现肥料、农药要到澄潭镇棠村购买,非常不方便,能增设肥料、农药销售网点;在茶叶产业的重点乡镇配备专业茶科员、建立茶叶行业协会;在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茶技专业班,为新昌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培养新一代茶人等。对上述意见建议,能加强协调,及时解决或创造条件逐步解决。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兴一方茶业,富一方百姓,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19

一、调研目的任务

近十几年来,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文化理念以及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紧张工作的压力影响下,人们渴望放松的心态使休闲服装成为一种新兴服装产业。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休闲服装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服装产业中已渐居主导地位。面对休闲服装如此巨大的市场,各服装生产厂家争先恐后生产休闲类服装,比如以纯,班尼路等。本文对“以纯”和“班尼路”休闲服装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调研方法途径及工作过程

这次调查我们用了观察法以及室内研究法,在国庆期间,我们小组成员前往东莞莞城区进行实地的调查。其中,一人负责拍照,一人负责跟店员沟通,两人负责对顾客和路人进行访问对班尼路和以纯满意程度等问题。回到学校后,我们从网上查找班尼路及以纯的一些相关资料,从中比较分析、讨论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三、调查的内容和项目

1、经营理论和组织架构

班尼路(东莞市莞城区西正路西城文化广场分店)

以纯(东莞市莞城商业中心东南分店)

以纯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中国时装之都”东莞市虎门镇,是东莞市东越服装有限公司旗下的休闲品牌之一。以纯以休闲服装为主,具有浓郁都市生活气息行业清纯艺术气质,倡导“HO”(H-HealthyH-happyO-open)的生活方式。时至今日,以纯品牌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已超过5,000家专卖店。致力于通过提供平价、优质的时尚服饰,以引领顾客的穿衣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以纯成为顾客首先的服装品牌,打造国际领先的时尚服装零售品牌。曾在中国获颁“中国名牌”及“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以纯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很多地区建立分销中心;通过专卖店直营以及加盟店销售,以在中国首创特许加盟的形式经营,目前在中国大陆有3000余家专卖店(加盟店),并在香港、东南亚进驻。

2、产品形象

以纯和班尼路都以休闲服为主导

风格特点

班尼路:“班尼路”产品,特别适合较为含蓄、注重质料而又追赶潮流的顾客穿着,善于集合当季流行元素,如在服装的颜色配搭及各种配衬品中渗入潮流成分,既深入大众潮流,而且又穿着舒适、大方自然。

以纯:以纯产品设计重于面料的处理与组合上,如厚与薄,单色与花色,显得别具一格,给人感觉是“休闲典雅”,设计手法追求简单明快,领部的独特设计,前襟的不对称设计,都给服装注入新鲜的感受,跟随时尚、简洁大气,中稳重但不乏朝气,能体现现代化新青年,自由与创新,舒适与雅芳,平静与激情,纯朴的时尚追求与向往。

以纯有五大系列服装,包括休闲服,运动服,S女装,童装,商务装。

班尼路则有休闲服,针织衫、西服、衬衫、牛仔裤、羽绒服、裙子。

质量价格

班尼路与以纯都很注重产品质量,引进先进设备和严格检验制度,保证产品高标准;而在价格方面,以纯专卖店产品价位大约在100-500之间,而班尼路产品价格相对较低,适合学生群体。

3、门店形象

班尼路:班尼路入口由班尼路和其旗下品牌生活几何共同组成,标牌则以金典黑为底色,收银台以白色墙为背景,柜台则以金属质感的材料组成,平常化的衣服版设,门则用玻璃拉门,无不体现贴近大众化的设计,简单明了的设计,给人一种平常感,更贴近大众化的设计,简单中又不失一份紧凑,体现了班尼路的经营理念。室内装修,灯光,货场摆位设计,货场整洁及背景音乐协调配合,形成了舒适的购物环境

以纯:不同地区的以纯专卖店店面整体装潢风格可能有所差异,但都没有脱离出整体的框架。无论店面大小,首先给人直观的印象就是“潮”。以纯的橱窗设计采用了落地窗模式,不仅直观鲜明的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而且使自己对时尚的见解充分的展示在顾客面前,使顾客不用走进店内就能为之吸引。同时,落地窗的设计也为品牌的宣传提供了窗口,可以说是“一石二鸟”。采用的木质乳白色的陈列架,模特陈列在陈列架的最顶层,不占用太多空间同时起到了很好的陈列效果,因为顾客从进门时就可以看到,此外,木格层的充分利用也使得店内看起来井然有序,作为陈列柜给人的感觉是简约却不简单,它能给人最大的视觉冲击力

4、店铺环境

班尼路:位于十字路口处的繁华路段,是几条购物街的交汇处,大多是学生的购物中心,临近有其它衣服、鞋子、包包品牌专卖店。

以纯:首先处于市中心的繁荣地带,位于十字路口旁,临近有百佳超级市场,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

5、顾客情况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班尼路的消费人群大多是学生,店内的流动人数和挑选人数较多,很少有人主动询问商品,实际购买的人数较少,购买数量大多为一两件。以纯的消费人群大多是工作白领,学生较少,店内流动人

数和挑选人数较班尼路少,主动询问商品的人相对班尼路多,实际购买人数也较少,购买数量大多为一两件。

6、服务情况

班尼路:重视整体客户服务,包括销售前服务如售货员服务及售后服务如货品更换,裤长改短。以纯:销售服务包括:等待、接待、展示、介绍、试用、收银、送别全过程。每一位服务人员都必须紧记了解服务顾客的5S原则:迅速(SPEED)、微笑(SMILE)、诚意(SINCERITY)、利落(SMART)、研究(STUDY)。

四、遇到的问题

五、分析与归纳

1、“班尼路”深入大众潮流,以物超所值,大众化作为品牌理念。

现在一二线城市,班尼路被更为时尚的品牌围剿,成了便宜服装的代名词,消费者穿后不能产生荣耀感。当班尼路“沦落”到三四线城市,那里的客户群几乎被快杂货店的低端品牌垄断,班尼路同样难以生存。班尼路现在最重要的是放下所谓的品牌尊严,开始重塑品牌

2、以纯以其紧贴时尚、角逐流行、简洁大气的设计作为品牌理念,要想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休闲服著名品牌,在整合传播和品牌建设上还需再下功夫。

3、班尼路把品牌定位年龄在18-40岁的人士,主打年轻路线,以男、女、中性的休闲服为主。为大众提供日常生活的基本装束。

4、以纯把品牌定位在:

18岁到30岁的年轻群体,他们富有青春活力、注重健康、热爱运动、追逐时尚、有主见、是享受愉悦生活的个性人士。

5、班尼路的“造牌”工程:。明星固然能带动一时、一定的销售,但长期代言的成本对于新生品牌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班尼路公司的后继资金能否保证会是个未知数。而且明星代言的风险是众所周知的,明星与品牌的适配性,明星的知名度变化,明星的个人问题等等,一旦出现问题对代言品牌的打击甚至可以是致命性的。班尼路公司多品牌战略下的高速增长确实存在着隐忧,而且子品牌在各自品牌经理的经营策划下也有点不战自乱的感觉。

6、以纯的宣传优势,作为一个知名品牌,以纯通过独树一帜的营销方法、对企业发展的热诚追求、对人才的渴望与关爱。在服装业界拥有良好的业界口碑,20xx年获得了20xx年世界杯的特许销售权利,再配合上专业的推广,将让加盟者受益于“以纯”的品牌效益。

六、调研结论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把整个产品从品位定位、价格定位上打破,向上、向下延展做不同的功夫,认认真真地去研究消费群体。质量造就品牌,保证产品质量长期稳定,持续提高,让消费者满意。“造牌”工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切勿一味追求明星效应,更应重视产品质量与消费群体的锁定等实质性问题。

七、建议

对以纯的建议:以纯服装的定价与消费者所能接受的价位不符,结果造成目标消费者由于价格因素而对以纯望尘莫及。在定价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让大多数消费者能接受;以纯公司现推行全球化的经营策略,代言人以国际明星为主,个性时尚,色调多以黑白灰为主,但以纯在中国的发展未过多考虑东方人的传统,因此一些消费者因东西方文化差异而排斥以纯国际化服饰风格,造成了目标消费群体的流失。因此,在经营策略方面,应多考虑一下东方人的传统,改变一下服饰风格、色调;我国现在休闲服装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个别品牌设计方面存在抄袭,而且服装样式单一,不能满足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以纯应该不断推陈出新,大胆设计,求同存异,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将会获得休闲服装市场更多的市场份额,使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对班尼路的建议:班尼路多品牌,覆盖面积广,但经营风险大大增加,班尼路公司应在二、三级市场有完善的销售策略,来降低经营风险。2品牌在设计裁剪的雷同,新推出URBAN系列新品牌KENTEX商务休闲的定位重叠,班尼路应不断推陈出新,大胆创新,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3在打造新品牌过程中,班尼路通过巨星代言的营销方式,明星固然能带动一时、一定的销售,但长期代言成本对新生品牌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班尼路公司的后续资金能否保证是个未知数。众所周知,明星代言的风险极大。

因此班尼路在巨星代言上应该改变一下战略,比如在新品牌上市前段时期运用巨星代言,为品牌塑造产品形象,在产品为众人所知之后,再改变代言策略,降低风险。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0

日前,中国长丝织造协会派出两个调研组,分别在福建省龙湖镇,江苏省盛泽镇、七都镇、平望镇和浙江省长兴县、王江泾镇6个以生产长丝面料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活动,先后在6个集群所在地召开了4场座谈会,共组织了50余家相关企业到会座谈,实地走访了36家企业。通过调研,调研小组进一步掌握了这些集群地长丝织造生产企业的经营现状,了解了目前长丝织造行业在业界整体略显低迷的情况下,实现了20xx年开工率高涨,企业生产经营不断扩大,产能增加的成绩。此外,调研组一行还发现了长丝织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用工、贷款等问题。

走势逆流而上集群年后开工率良好

盛泽

集化纤长丝纺丝、长丝织造、长丝印染及长丝织物后整理加工为一体的盛泽镇,产业链完整,生产加工能力居全行业领先水平。该镇现有纺织相关企业2400余家,12万台无梭织机,年产各类纺织品130亿米,325万吨纺丝能力,30亿米印染后整理产能。20xx年盛泽工业总产值略有下降,主因该镇多以生产仿真丝服装面料为主,产品较为单一;同时该镇的纺织产业链虽然完整,但印染与织造产能严重不匹配,使当地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抵御外界风险能力不足。今年来,盛泽企业开工率良好,经营较为正常。

长兴

作为全国里子布、床品用磨毛布、产业用衬布的重要生产地区,长兴县248家规模以上企业(以长丝织造为主),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5.54亿元,同比增长13.24%;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17.74%;利税31.32亿元,同比增长16.77%。20xx年长丝织造行业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今年一季度,纺织企业开工率达90%以上。

王江泾

王江泾镇是中国织造名镇,建有王江泾纺织集聚区,该镇去年制定了五水共治的措施,对现有资源合理配置,维持了环境与工业之间的良好态势。20xx年,当地长丝行业总体运行情况较为平稳,今年由于季节性因素,呈现良好开局,预计仿真丝女装面料的红火局面会持续到5月份。

龙湖

龙湖镇是中国织造名镇,20xx年全年长丝织造集群完成产值311.2亿元,同比增长8%。该镇长丝织造行业去年总体情况平稳,由于下游服装行业今年普遍运行不景气,很多中小型服装厂倒闭,减少了服装面料的需求能力。企业为了抛库存,多降价销售不计成本,使织造企业难以赢利。预计今年将持续此态势,行情较为疲软。

平望

平望镇是省纺织协会授予的江苏省纺织名镇,纺织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5%,纺丝产能150万吨,织造40余亿米,织造企业706家。由于产业较为多元化,配套产业链完整,当外界行业不好的情况下,平望仍能较好运行,已成为吴江区继盛泽之后的又一纺织重镇。

七都

身为中国家纺名镇,七都镇有纺织企业100余家,从业人数2万余人,由于该镇的织造企业多以生产长丝色织大提花窗帘面料为主,产品极具特色,不易被追风模仿,具有极强的行业竞争性,故抵御外界能力强。20xx年当地长丝产业运行良好,目前也呈现出良好的开局之势,预计20xx年还将继续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

瓶颈产能扩张高速前进与问题同行

生产成本上升

(1)劳动力资源紧张

用工招工一直是困扰江浙乃至全国纺织企业的最大难题。江苏、浙江等地区很多企业反映招工难,造成企业不能满负荷运转,有的企业由于员工短缺只能开工50%。因纺织行业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近几年来企业间经常采用抬高工资的方式争夺劳动力,用工成本一路走高。今年工人工资同比增长20%左右,王江泾、平望和龙湖等地区8小时织布工的工资已升到月4000元/人以上;加之第三产业及其它行业在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许多青年人不愿进入纺织厂,员工流动性大。此外,由于目前我国缺乏专业技能人才培育,致使专业技能人才十分匮乏,都造成纺织行业劳动力短缺。

(2)原料价格波动

20xx年上半年随着我国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棉花价格下降。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滑,国内化纤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化纤长丝价格连续下跌。但是由于织造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下游服装家纺企业根据当期原料价格对产品定价,使织造企业未享受低价原料时就被下游企业顺势降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盈利,特别是库存较高的企业。很多企业表示原料下跌的风险要大于成本减轻的利好。大部分企业家都表露出对未来原料市场特别是棉花是否能够与国际市场接轨、化纤价格是否还有下降区间的担心。

融资难,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在20xx年,虽然国家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银行放贷量,但是由于集群地区的纺织企业多以中小规模为主,在银行信贷融资方面相当困难,很多地方银行明确表明不给纺织行业贷款;银行贷款防风险门槛越来越高,条件日趋复杂,实体企业间因贷款担保而相互关联,无辜受累时有发生;企业多寻求社会融资,不但增加融资成本,更是混乱了市场。另外,也有企业反应,银行不给纺织企业贷款并不是没有资金,银行也有强烈的放贷意愿,但由于社会对纺织行业带有歧视性,无法正常享受国家应有的贷款政策。另一方面,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也严重制约了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很多纺织企业反应,由于缺少流动资金,生产经营都遇到困难,举步维艰,根本无暇顾及产品的研发,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环保压力大

我国长丝织造产业主要集中在环太湖及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环保压力日益严峻,由于长丝织造产业主要的织造设备是喷水织机,在织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水,受到当地环保部门的严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七都镇就已明确规定,不允许企业再使用喷水织机,这就限制了喷水织机的产能扩增。在调研过程中,厦门有部分企业反映,目前纺织印染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苯胺等物质不得检出的问题对其影响很大。事实上由于喷水织机在织造过程中用水,无形中很多人都会对之妖魔化,其实喷水织机在织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非常有限,而且目前通过中水回用等技术,很多企业都可以做到60%~90%的废水回用。

缺乏精细化管理,研发能力、品牌意识薄弱

在走访中,调研小组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长丝织造企业还没有走出以模仿、跟风为途径的产品生产模式,没有形成很好的产品定位,管理意识不强,缺乏精细化管理,造成用工等成本的上升。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意识薄弱,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更注重生产性的投入,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此外,品牌建设方面意识薄弱,自主品牌建设也相对滞后。

良方迎新常态企业还需内外兼修

企业:苦练内功

(1)调整管理模式,尊重效益优先法则

在福建龙湖镇走访调研时,调研组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某企业从1995年开始做起,20xx年以后就再未做过任何技改项目,但在产品开发上已将设备发挥到极致。目前企业规模为1000台喷水织机,实际工人只有180余人,每人可照看40~50台织机,工人平均工资8小时制6800元/月,为长丝织造行业最高,但喷水织机废水实现零排放,产品库存不超过3天。

吴江福华织造有限公司引进了史陶比尔公司的自动穿经机,更新喷水织机和采用LED灯改造生产车间实现了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还在5个织造车间都采用了水帘墙取代空调来控温的新办法。该办法可使织造车间温度稳定保持在30℃,比传统的空调实现了节能20%以上。

经营不好的企业,或是盲目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或是抱怨招工难、或是从事投机产业,而不专心研究本职行业。

(2)配套跟进服务,引导下游采购

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目前的困难,不仅仅单纯做订单、做代加工,而是主动出击,开始培养自己的客户群,不仅仅做面料,还开始为下游服装家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及流行趋势引导服务。

如有些纺织企业的研发部门开展了配套服务,通过研发面料的`未来流行趋势,为客户分析面料的用途、风格和搭配,不仅售之布,还授之以用布、以裁衣。虽然目前东南亚由于劳动力廉价对我国纺织构成了极大威胁,但是他们还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打工,低附加值的重复劳动,而我国则可以通过优化后续服务占领更多市场,获得更大盈利。

(3)加大研发投入,走差异化道路

尽管七都镇的纺织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对20xx年纺织行情预判充满信心。究其原因,该地生产的产品多以色织类大提花面料为主,织机为提花龙头织机,无论从原料选取,还是织造工艺来说,都与普通的企业有很大差异,在全国从事色织龙头大提花的企业比较少。他们的产品独特,而且很多企业目前也在做下游后道延伸,做成品窗纱窗帘出售,市场需求一直保持较高位的增长。

政府:政策引导

(1)加大产业升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

龙湖镇在将纺织产业做大的同时,大力推进纺织产业的差别化生产,围绕提高高档面料供给率,新型纤维开发利用,加快化纤、纺纱、织造和印染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促进高附加值品牌服装和产业用纺织品研发应用。

长兴县相应制定出台了《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巩固提高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建、补、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

王江泾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优化集聚区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配置,提升主导产业规模。

(2)搭建服务平台,合理规划引导

长兴县鼓励纺织大企业建立研究院和技术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特新之路。浙江长兴现代新型纺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就是政府为了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提供工艺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产品开发、企业培训、管理咨询等所做的服务。

龙湖镇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立龙湖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纺织企业积极创建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高层次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网络销售。

盛泽镇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打造。盛泽现已拥有多家国家级检测中心,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上发布和交易平台。如盛泽纺织科创园,引进了各类研发设计机构、高校工作站等单位和机构53家;同时推进市场平台建设,加快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提升发展,努力将其建成为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平望镇为了加强运行预警监测,配合经信委建立中小微企业运行平台,着力拓宽纺织企业运行情况和数据来源渠道,保障纺织业的健康运行;同时出台创新融资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提供创投、风投等多渠道融资途径,保障企业资金链的正常和在建续建项目正常进行。

(3)出台扶持奖励政策

为了调动企业积极性,很多集群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盛泽镇政府从20xx年开始出台了鼓励企业产品开发的政策,对获得长丝面料金奖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王江泾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奖励政策,不但对获得金奖的企业进行奖励,还对获得精品生产基地的企业进行奖励。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1

__市的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常见的动植物药材可达140余种,107味药材,现已收购的就有99种,大宗地道药材近80种,珍贵药材14种。根据__市中药材的分布可规划成东部森林区、中部丘陵区和西部平原区。药材分布特点为东多西少的趋势。东部区域以自然养殖为主,中、西部区域以人工养殖为主。为搞好本地区药材开发与利用,必须严格贯彻执行《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管理条例》,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保护、繁育与利用并重的方针。应建成有规模的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开发优势药材生产,建立山特产中心市场,合理调整中药材收购价格,加强横向联合,发挥__市资源优势。

一、前 言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农产品,它作为一种特色经济,近几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参与国际竞争最有实力的是中医中药,全国各地种植中药材的势头很猛,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上升,部分品种已被国家科委列为“星火计划”,省委做出“三年使北药成为支柱产业”的部署,__市委、市政府则把北药开发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符合__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实际,相信北药开发工程必将促进__特色经济的发展。

北药开发作为一项跨世纪的朝阳产业,不论从市场发展潜力或人们渴望延年益寿和渴望回归大自然的趋势来看,都使其充满了无限的前景和开发机遇。其一,医药市场前景广阔。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四十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估计中草药开发利用,在未来十年内将在世界全面兴起,这都将为__市北药的开发形成良好的发展空间;其二“入世”给北药开发带来了难得机遇。中药由于不受国际知识产权限制,将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其三,随着科技的发展,无污染的天然药物正凭着高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使治疗效果和无副作用的优势越来越被人们公认,这也为北药开发创造了无限商机;其四,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由于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需求,国内外对中医中药的研究都在加快。已有一百二十四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各地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上都加大了力度,使北药开发处于强劲的发展势头,提出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__市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为药用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场所。黑龙江的主要地道药材在__市均有分布,并且蕴藏量大、质量好。如人参、鹿茸、五味子、刺五加、满山红、林蛙等名贵药材,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黑龙江省重点保护的二十一种野生动、植物药材,在__市就有十六种,占全部药材的76.2%,故__的药材资源在黑龙江省中药资源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掌握中药材的资源分布、科、属、种蕴藏数量、生长规律和开发前景,为保护、繁育和发掘与利用中药材资源,使中药材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全面奔小康,建设和谐__的奋斗目标。

__市处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半部的西麓,位于北纬四十六度二十八分;东经一百二十七度四十二分,共有大小河流三十多条,境内山多林密、沟谷纵横、河流密布,是一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半农半林地区,气候条件属于大陆性气候区,地处温带,十分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发育生长。__市的植被属于小兴安岭南麓植物分区,主要分布着森林、草甸、草地植被。其中森林植被面积最大,在这些植被群落中,蕴藏着多种木本、藤本、草本、菌藻等药用植物,形成了天然的丰富药用植物群落,尤其是茂密的森林植被十分有利于稀少药用动、植物的发育生长。

二、调查分析与结果

__市的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根据分布的状况,资源大体可分为天然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家养家种人工培育的动植物资源;又可根据药用部位系统地分为:根茎、花、叶、全草、果实、种子等类别。据统计境内的常见的动植物药材可达一百四十余种,一百零七味药材,现已收购有九十九种,其中常见的药用植物药材为49科、97属、130种、98味药材,每科超过10种的,有菊科与百合科各为14种,毛茛科为11种,现已收购的为92种;在动物药材中,有10余种、9味药材,现已收购的有7种。中药材资源共有九类五十八科,一百一十八种,名贵药材十四种,主要种类有:熊胆、麝香、鹿茸、田鸡、山参等,家种家养药材种类有十二种,发展前途的种类有人参、平贝、鹿产品、田鸡等。大宗地道药材近八十种,主要种类有刺五加、黄柏、五味子,其他草本药用植物蕴藏量也极为丰富,具有北药开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适宜生长的各种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中药材资源的自然分布存在一定规律性。据调查__市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规律是:1、中药资源分布的种类与蕴藏量由东向西递减。由于境内东部山区植被茂密、气候湿润、土质肥沃等优越自然条件,所以中药资源在东部山区分布上有明显的优势。药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东多西少的趋势,全市分布的140余种药材资源,生长在东部山区的就有130种,占全部药材的92.8%。由此可见,东部山区是中药资源分布集中地区,因此要重点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2、在东部山区集中分布的药材资源多为木本、藤本,兼有珍贵稀少动物药源,木本有黄柏、刺五加;藤本的五味子;槲寄生和稀少动物类的田鸡、熊胆、麝香等品种,而中部丘陵及西部平原地带分布的药材资源多为草本,并分布广泛,便于群众采挖,商品利用率较高。3、中药材资源蕴藏量有明显下降趋势。随着人口增加,森林的采伐,大量的开荒等人为活动和不合理的采挖,出现了收购数量明显上升,资源越来越少的问题。这种掠夺式的采集,使境内的中药材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态失调,违背了自然规律,延长了生长周期,这是一种“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行为。因此,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对药材资源要切实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

__市境内分布的中药资源是一个种类繁多、较为完整的资源分布地理单元,但为了加强资源保护,因地制宜的合理开发利用,发挥区域性资源的优势,有必要根据资源分布、地形、植被等自然结构的各自特点,遵循自然规律,对中药资源分布进行区划。

(一)区划的目的:在于区分重点,兼顾一般,有利于对资源重点地区加强保护,合理开发,使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繁育更新永续利用,挖掘中药资源潜力,发挥各类药材优势,以满足人民防病治病和国内外医药市场需求。

__市分布的药材资源可以划分为三个适宜区。即东部山林地带木本为主的动植物药材资源分布区:中部丘陵以人工种植为主的药材分布区;西部平原以草本为主的植物药材资源分布区。

(二)分区概述

1、东部山林地带木本为主的动植物药材分布区。包括东部的郎乡、神树、桃山等地区。稀少珍贵大宗地道药材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并且蕴藏量大、质地优良,蕴藏量大约有1159万公斤,占全市总蕴藏量的73%,分布的主要种类有:刺五加、黄柏、五味子、槲寄生等木本植物药材,野生动物类药材有:田鸡、熊胆、麝香、鹿产品等多种药材。该区每年的药材采挖数量约占年收购量的80%。同时该区又是人参生产的重要基地,人参种植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0%。

过去由于部分生产者对药材资源的保护利用缺乏知识,在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存在着只采不保、只捕不养、只顾眼前效益,没有长远打算的现象,致使本区很多药材资源遭到了破坏,蕴藏量逐年减少。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本区药材资源的保护,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保护:这就是要做好长远打算,重视加强药材资源管理,严格贯彻执行《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保护、繁育、利用并重的方针,引导生产者认清药材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高思想认识,严禁滥采乱捕,尤其是加强对稀有珍贵药材资源的保护,扩大森林植被面积,形成天然的林药兼有的生态植被群落,使各种动植物药材资源得到良好的繁衍发育,为北药开发提供更多的优质药材商品。

(2)、合理利用:这就是既要充分发挥本地区地道药材资源优势,又要对大宗地道药材根据生长周期、蕴藏数量做到有计划的生产,保护资源采育平衡,永续利用,尽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科研开发北药:就是要对稀有珍贵动植物药材进行人工养育,扩大种类增加产量,缓解医药市场紧缺状况。

2、中部丘陵人工种植为主的药材区。该区位于__市中部。包括__镇、年丰、工农等乡镇的区域和部分市直属养、种植单位。该区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藤本、草本植物药材的生长,该区是最大的药材种植区,药材资源约有98种,主要的野生药材有:元胡、玉竹、百合、草乌、赤芍、升麻、苍术等种类。种植、饲养的有:人参、平贝、黄芪、天麻、鹿等十多种。

由于本区交通比较发达,人们活动频繁,村屯较密集,所以药材资源利用率很高,提供的药材商品较多,该区应大力发展以人工种植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因地制宜的抓好平贝骨干药材生产,提高生产技术,挖掘生产潜力,建立生产基地。

3、西部平原草本植物药材分布区。包括双丰、工农、__镇等部分地区,本区地势平坦,北部有部分缓坡岗地,该区的药材资源多系草本植物。主要品种有:独活、水菖蒲、茵陈、仙鹤草、透骨草、车前子、益母草、蒲公英等几十种草本药材,其蕴含量为95万公斤,占总蕴藏量的6%,分布的种类多为当年生全草,果实类药材。同时该区的家种药材面积较大,主要以平贝为主。所以建议该区药材生产发展方向,要根据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做到资源有效利用,扩大庭院药材的种植面积,节约耕地,利用荒坡、田边发展药材种植,重点抓好平贝生产,建立平贝生产基地。

(三)、目前中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灵,盲目性生产,效益不稳定。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药农信息不灵,只能参照上年的效益,并不了解这个种类的社会销售量,所以就随大潮盲目种植,导致个别产品过剩,造成烂市,历史上我们有过多次这样深刻的教训。

2、布局分散,生产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最近几年,不少地区把种植中药材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大面积发展,但由于药农信息不灵,和对市场风险的恐惧,只好多品种小面积种植,导致各品种星罗棋布,没有形成优势品种规模基地。

3、缺乏龙头带动,产业化程度较低。目前中药材销售主要是依托市场,种什么卖什么,没有龙头企业和商家或中介组织与药农实行订单种植、合同种植,与药农的关系也只是市场买卖关系,盲目性很大,收益不稳定,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经营机制。解决的办法是:

①、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预测,减少盲目种植,建立全国中药材信息互联网站或中药材种植信息咨询中心,拓展视野,增加信息量。对当前市场状况、未来市场发展趋向、未来市场容量进行预测,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对农民进行信息发布和信息预测。通过信息服务,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更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减少种药风险,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转”的药材生产原则,保障药农收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②、扩大单品种规模,发展基地化种植,一是抓好地道药材的规模化种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标准化模式田和规模种植区,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二是在药材单品种开发上求突破。以国家科技部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开发为依托,实现品种地道化,栽培规模化,科技标准化,建立国家级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是调整生产结构和种植计划安排上,有关部门要互相协调,有条件的乡村要积极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或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鼓励药材成方连片规模种植。

③、广辟渠道、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进程,千方百计与药厂、商家建立供求关系,实行订单种植,合同种植,实现卖什么种什么,繁荣市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使药农、基地和龙头企业(市场)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切实保护药农的利益,激发种药积极性,促进全市药材种植业健康发展。

三、__市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野生药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__市自然条件优越,野生药材资源雄厚、品种繁多、分布广泛,开发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有广阔的前途,很多种类都是产量大、质量好的大宗地道药材,如黄柏、人参、刺五加、五味子、槲寄生、田鸡、鹿产品等都畅销国内外,是医药市场的紧俏商品。

多年来,__市的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收购的种类数量逐年增加,现收购的种类已达99种之多,各种药材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与利用,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如刺五加,是__市生产的大宗药材之一,尤其为原料制成的各种中成药,在国内外畅销,被誉为“五加参”,该药为省营二类品种,来源于五加科植物刺五加干燥根茎皮,主要分布在__市东部山区的针、阔叶混交林中,蕴藏量约为264万公斤,年收购量最高达31万公斤,为有关药厂提供大量的原料,保证了各种中成药的生产。但目前刺五加资源所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大量采挖和林业部门的采伐清林,使刺五加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刺五加资源的保护是当务之急,对刺五加要实行计划收购,有组织分区采挖,做到采大留小,采密留稀,采成保幼,这个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把这个资源优势保持下来。

a、人参。人参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之一,在国内外历来享有盛誉,十分畅销。__市是全国三个人参商品生产基地之一。人参是__市栽种历史长、面积大的主要药材种类,又是__市多种经营生产的主要骨干项目,人参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参生产,因此,__市的人参发展迅速,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参,取得可喜的经济效益。由于山多林密,土地肥沃,具有发展人参生产的天然有利条件,因此在北药开发进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高度重视人参生产,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抓好人参生产,有效地利用林地实行林药轮作,退参还林,逐步建成规模大、能力强、商品多的人参生产专业基地。

b、黄柏,又称关黄柏。系芸香科多年木本植物药。其内皮用药,也是东北的地道药材。由于其资源多分布在阔叶林种,__市林区蕴藏的黄柏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蕴藏量为479万公斤,是黑龙江省的主要产区,省内外药材生产部门都曾来__市大量收购,黄柏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发挥。但是黄柏资源蕴藏量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造成下降的原因是:(1)黄菠萝树是__市林区的阔叶树种之一。近年来过量采伐,使该树种相对减少,出现黄柏资源下降。(2)部分生产者无视法规,进行滥砍盗伐,尤其是个别生产者为追求经济收入竟出现剥活树皮的严重现象,造成部分母株枯死,即所谓的“站杆”,破坏了黄柏资源。(3)该树种过熟林的大量采伐,采伐失调忽视对该树种的扶育,破坏了森林的生态平衡。

为了保证黄柏资源的优势,不仅要合理开发现有资源,而且林、药有关部门也要搞好协作,采取措施,做到既保护林又保护药,把加强林药资源的保护作为林药部门的共同责任。加强法规宣传,计划采育,计划收购,使黄柏资源能够久续长存,保证优势。

综上所述,过去__市在开发利用中药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绩显著,但从发展经济来看,部分中药材资源还未得到应有的发掘与利用,没有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因而,我们要立足本市药材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大宗地道的野生、家植药材资源,使药材资源得到最佳的开发、振兴北药。

四、讨论

关于今后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药材生产的几点建议。

野生的药材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与森林、草原共生、生长周期长。一旦遭到破坏,则很难恢复。实践证明,只有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保护、繁育,利用并重的方针,才能保证资源休养生息、繁育更新、永续利用。因此,如何加强药材资源保护、积极发展药材生产,使药源立足长续久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根据__市药材资源和药材生产现状,发展药材生产的方向应是:保护、开发、利用并重。坚持动物药材猎捕与饲养相结合;草本药材采挖与培育相结合;木本药材利用与营造相结合的原则。把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我市药材开发的对策应该是:

1、坚持特色开发、形成规模、建成地道药材生产基地。

中药材生产讲究“产之有地、采之有时”,北药发展在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个中药材的地道性问题。中药材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却有适合自己地区小气候的药材种类。在我省提出北药加工业七大系列中,具有优势的中药材种类有:刺五加、人参、满山红、暴马子、平贝、五味子、林蛙等,开发我市的北药资源,一个乡镇可根据自己乡镇的特点,以一种或几种为重点或几个乡镇以一种为重点大力发展,不求种类多,但求规模大,是生产基地乡区域化、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抓好专业户、专业林的药材种植,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建成具有特色的药材生产基地。

在坚持发展地道药材的同时,应注意长远目标与短期行为相结合的原则。长远目标应为建立起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按中药材生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建设的地道药材生产基地,提高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短期行为是应考虑广大种养户的利益,在未形成基地之前,要使广大种养户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以利于调动广大种养户的积极性,使他们增加投入,看到长远,这样才能建成基地,否则,一些“忽悠”型的项目,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极易损伤广大种养户的积极性,对北药开发的事业发展不利。任何一个地区、一个乡镇,每开发一个品种、每上一个项目、都应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都要有专家论证,包括技术论证、市场预测等,最后领导小组审批,还应列出详细的实施方案及时间进度表,从而便于全市整体运作。

2、依托自然条件,开发自己的优势品种。

人参、平贝、刺五加、五味子、暴马子、满山红、林蛙等品种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并且现在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对于今后的发展,笔者认为:以上种类为今后的北药发展重点,各乡镇根据自己的自然条件、现在的自然储量集中、种养规模、技术条件、资金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自己乡镇特点的中药材种类。

人参以桃山参药集团、林业局参场、鸿达公司为主,在现有1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目前,国内人参面积下滑,我省其他地区因受前几年人参市场不景气的影响而受到了严重冲击,总面积不及我市的现存面积,而__市经过二十一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几大块:桃山参场、林业局参场和鸿达公司,并且已向药材集团化方向发展,资金技术已形成优势,现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今后只要在林地、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就会有极大的发展,林业在更新林地的同时,可将森林采伐迹地给参业企业有偿使用几年,并且要求他们在种参的同时,在作业道上栽上树苗,当人参起收后,立即交还林业部门,这样林业部门即可以节约了造林成本,又有收入,同时有为参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林地,一举两得,__市的人参因无污染、低残留,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打出“绿色人参”的品牌,是有可能的。

平贝以__镇、年丰乡、工农乡为重点,在保持4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再扩大种植面积,平贝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技术资金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并且现在还形成了一只成熟的销售队伍,每当平贝起收时,一支收购队伍活跃在城乡,平贝种植户足不出户就可将平贝销售出去,目前,平贝已成为城乡人民发展庭院经济的首选品种,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种植户大部分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平贝,这样既不利于形成规模,又因连作使平贝的病害加重,导致收益降低。今后,平贝要走出庭院到大田中种植,以村屯为单位,实行集中种植,这样既便于看护,又有利于轮作,减轻病害,增加收益。平贝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先集中加工,集中销售,摆脱农民以卖鲜货的局面,增加农民的现实收入,以后再图深加工。

五味子以林业局各有资源林场为主,采取保护加繁育的方法增加产量,形成稳定的供货渠道,五味子现在主要以采摘野生果实为主,药源极不稳定,难以做到有计划生产和供应。所以,五味子应在储量丰富的地区划出保护区加以保护,并且大力发展人工栽培,这样可以形成稳定的货源,抢占北五味的市场。近几年由于过量采挖,野生刺五加资源面临枯竭的困境,所以,应加强保护现有的刺五加野生资源,同时加快人工发育的过程,适量作货,维持可持续发展,刺五加可以郎乡、林业局的林场为主。

暴马子、满山红等品种主要以野生为主,在本地区的储量也较多,随着林区封山育林的进行,他们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暴马子又是绿化树种,繁育也较容易,我们只要加以适当的保护就可做到永续利用。

林蛙作为一种滋补保健品,人工养殖现已取得成功,作为国家级的保护动物,在严加保护的同时,积极进行人工的饲养,保护可以使林蛙资源得以繁衍生息,使药材的品质,不至于因为人工养殖而退化,又为人工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种源。神树镇在林蛙养殖上先行了一步,在为自己增加收入的同时,又使国家的野生资源得到了保护。今后神树镇林蛙的发展,应重点放在保护与饲养上,使林蛙这一资源得到进一步发展。

3、建立山特产品中心市场。

__市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哈伊铁路、哈佳铁路贯穿全境,尤其是哈伊公路的全面贯通,为小兴安岭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小兴安岭地区所产的山特产品,绝大部分要通过哈伊公路出,__市是__最南端的一个行政区市,在这里建成一个小兴安岭山特产品中转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应把地域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4、正确引导,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药材发展环境。

随着我省北药开发的进行,各种虚假广告也乘虚而入,“南北可种,四季皆宜”,不分土壤、温度等不实的广告扰乱了广大种养户的视线,由于当前有些中药材种子比较紧缺,有的不法个体业户,利用北药开发契机,抓住广大农民盲目求购种子的心理,不仅高价出售种子,牟取暴利,而且出售假种、劣种和以商品代替种子,有的种子价格过高,每亩种子投入接近或超过产品收益,致使农民种植药材无利可图或造成亏损,有些不法业户也把一些病、残或毫无繁殖能力动物做各种育培,坑害广大养殖户,还有的广告效益分析几乎是天文数字等等。

虚假广告严重的扰乱了中药材生产,极大的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开发北药的同时,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对于境内宣传种药材饲养广告业户,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宣传内容负责,要求他们到指定部门进行登记,在登记的过程中,对他们的种植与饲养场地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他们的条件、设施、规模、种养的数量、时间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技术人员的数量、职称,回收合同是否规范。提供的种子(种畜)的质量如何,经济效益分析是否可信。还应组织一个专家组,在考察作广告业户的同时为广大种植与饲养业户提供技术、市场等咨询服务,为他们种植与饲养中药材提供可靠的帮助。这样做既可以打击虚假广告,又可以保护广大种植与饲养户的利益,维护中药材生产的正常发展。

5、运用价值规律,合理调整中药材收购价格。

在价格体系中,收购价格是与生产者直接见面的价格。许多重要的改革。收购措施都要在收购价格中体现,所以运用价值规律,合理调整中药材的收购价格是中药材资源利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其他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调整,部分中药材收购价格表现出偏低,使很多药农和药材采集者弃药从农,造成很多野生药材资源的浪费。稀有中药材出现脱销,因此,要遵循价值规律,依据其他农副产品的合理比价,调整好部分药材收购价格,调动药农采挖药材的积极性,做好资源既不浪费,药农有又效益,保证市场供应。

6、加强横向联合,发挥我市资源优势。

__市境内蕴藏的中药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好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能够满足保证我市医药市场需求,而且有大量的品种、数量销往外省市和供应出口。要进一步发挥药材资源优势,使之转化成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就要疏通流通渠道,加强横向联合,以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横向联合:首先,搞好与各制药厂的联合,向生产企业提供大量原料。其次,搞好县、省外经营单位的联合,互相调剂地产药材,减少脱销断档的品种。三是搞好同各生产单位的联合,有计划地收购珍贵地道药材,供应市场和出口需要,发展我市药材生产,促进北药开发进程。

总之,北药开发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和地域优势,加快发展具有本地农业特色的中药材生产,扩大规模,形成规范化基础,建立符合当地实情的市场,才能有所作为,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2

日前在XX年度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和XX年度5大前沿性产业调研报告新闻发布会获悉,科学谋划镇江制造业发展规划,实施转型升级“六大工程”,全市完成工业销售7872.5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工业增加值1883.2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全市gdp增幅1.7和0.6个百分点。

三增多三增强

据镇江市经信委主任薛峰介绍,全面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稳中有进,质态更优”,呈现出很多可喜变化。

产业结构趋向高端,终端产品明显增多。以“海陆空”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和以高性能合金、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向技术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支撑作用不断增强,XX年实现销售20xx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的26.2%。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单打冠军”明显增多。产业实力的整体提升驱动力,来自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和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一批技术优势明显、产品性能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市场上攻城略地。全市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产品173个,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6个。

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成果明显增多。以企业为主导、以产品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增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6家,总数达75家;新增省级以上工业品牌72个;拥有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86家。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振兴、“工业强基”等多个专项。多家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海洋石油981”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arj21新型支线飞机、大型运输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在碳纤维、碳化硅、特种船舶、智能电气、集成电路测试等领域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三集”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随着转型升级不断深入,镇江市制造业整体竞争能力不断增强,镇江的.园区、集群、企业、产品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辐射有力,影响扩大,品牌效应逐步凸显,“镇江制造”含金量不断提升。去年,润州高新区升格国家级高新区;丹阳创建全国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镇江列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工信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市。镇江新区获全省首家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认定。

“多元融合”助推发展,产业特色明显增强。在“两业融合”方面,我们牵头服务推进惠龙易通首创物流电商平台;在“两化融合”方面,强化示范试点培育、技术推广应用,4家企业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在“军民融合”方面,健全完善信息互通、对上争取平台,抢抓军工投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的机遇,加快“民参军”、“军转民”。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项目支撑明显增强。XX年,围绕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重点方向,组织实施100个重点项目,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149亿元,增长16.5%。60个省级新增长点全部达产达效,拉动工业销售增长4.3个百分点。出台《关于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刺激和行政推动,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入353亿元,增长33.9%。北汽镇江、中陆航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正在向千亿级规模扎实迈进。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3

枸杞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国内130多个大中城市,享誉中外,对宣传宁夏、提高宁夏知名度产生了积极影响。枸杞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枸杞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把枸杞产业做为我区农业发展的战略主导产业,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扶持。自治区政府决定不定期举办枸杞节,并支持中宁县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为枸杞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各地特别是枸杞主产区充分发挥枸杞产业的品牌、科技、种植、加工和市场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枸杞产业。目前全区枸杞面积达到44.5万亩,约占全国的30%。20xx年总产量达到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产值达15亿元,其中原果收入6亿元,加工产值9亿元。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60%,出口创汇最多年份达500多万美元。全区枸杞加工、营销企业100多家,其中枸杞规模加工流通企业52家,形成了以宁夏红、杞浓、圣杞乐、早康等为主体的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40多种产品,枸杞加工转化率达到了总产量的15%。主产区中宁县已成为全国枸杞的集散地。

我区枸杞产业发展迅速,枸杞产品产销两旺,突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产业布局上取得了突破。在全区推行“优质名牌枸杞基地建设”、“枸杞南移工程”,建设万亩枸杞园区 4 个,千亩园区30个,500亩以上联片种植区近百个,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宁为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和银北灌区为两翼的产业带。

二是在科技服务上取得了突破。各地在发展枸杞产业中都十分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宁夏枸杞研究所和中宁等主产区建立了优质枸杞育苗基地,推广先进的繁育技术,全面淘汰了落后的传统繁育方式,以“宁杞1号”、“大的麻叶优系”等枸杞优良品种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同时积极推广日光烘干、热风烘干等技术,加大了硫磺薰蒸枸杞的查处力度,使枸杞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

标准有了明显提高,较好地维护了“中宁枸杞”品牌乃至“宁夏枸杞”的良好声誉。

三是在标准化生产上取得了突破。各地加大了枸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统防统治力度,仅中宁全县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65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11.5万亩的40%,已有8万亩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3万亩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分别占全县种植面积的69.5%和26%。

四是在品牌创新上取得了突破。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培育出了“宁夏红”、“杞浓”、“早康”、“杞王”等枸杞产品系列品牌,尤其是“宁夏红”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枸杞品牌的培育和提升,对我区枸杞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注重对“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品牌的保护,注册使用了“中宁枸杞”证明商标,对其进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枸杞品牌的培育和提升,对我区枸杞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是在关联发展上取得了突破。枸杞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流通加工、印刷包装、交通运输、旅游观光、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据初步统计,仅关联产业收入达 15 亿元。枸杞市场营销网络建设速度加快,在全国1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固的枸杞产品销售渠道和网点,从事枸杞营销的人员达10000余人。20xx年,有40多万人加入了枸杞种植和深加工领域,有近20万劳动力从事枸杞采摘,使

主产区和周边邻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六是枸杞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据我们调查,枸杞主产区亩纯收入一般都在20xx—3000元,收益很高。中宁县农民收入1/3以上来自枸杞产业,惠农、原州区、同心等发展重点县、区枸杞集中乡镇或村农民来自枸杞的收入在40-80%以上。全区有10万农户依靠枸杞产业增收致富。全区农民纯收入中枸杞收入人均380元。

二、枸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枸杞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枸杞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枸杞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型的新兴产业。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正常情况下枸杞亩均投入过千元,按我区目前的枸杞种植规模,仅生产环节每年需要投入资金4-5亿元,加之加工、流通和研发等环节,枸杞产业每年需要资金(主要是周转资金)约8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仅靠政府的少量补贴和茨农的有限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每年的资金缺口约2-3亿元。资金不足制约着产业的扩张和升级。

二是枸杞标准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茨农的分散种植给统种统管、统防统治造成了障碍;部分茨农片面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制干技术落后、统防统治以及检测工作滞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无公害标准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绿色和有机产品发展较慢,有些产区还存在化学药物熏蒸加色等危害消费者安全的不法行为,这些现象都对“宁夏枸杞”的品牌、声誉乃至茨农的.收益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枸杞产业化水平较低。由于缺乏行业协会自律和社会化优质服务,受资

金短缺、烘干储存手段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广大茨农无法摆脱受制于营销商的被动局面。特别是枸杞加工龙头企业与多数基地、农户缺乏有机结合,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四是枸杞深加工转化能力有限。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长,全区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能力弱的问题日益凸现,目前的加工转化率仅为15%,85%的枸杞仍以干果形式出售,影响了枸杞产业整体效益的增长。

五是枸杞科技服务相对滞后。科技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工作滞后。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综合研发不够。枸杞的烘干、储藏技术还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枸杞采用落后的人工手段采摘,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力资源约束严重。

总之,从资源支撑、市场容量和产业递进规律来看,枸杞产业已基本完成了产业初级阶段即扩张阶段的发展,逐步进入中级阶段即内涵式发展阶段,需要适时调整发展指导思想,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对做强做大枸杞产业的建议

1、完善枸杞发展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将枸杞产业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外资项目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实施范围,扩大扶持资金覆盖渠道;

二是探索和推行“枸杞园证”抵押贷款机制,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茨农贷款难问题;

三是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尽快形成枸杞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入方式多样化;

四是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拔千金”的作用,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撬动社会资本大量进入枸杞产业,促进枸杞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当前加快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加大品牌和资源的整合力度,探索整合组建不同系列的枸杞深加工集团,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同国内外著名的加工集团合作,形成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集团。打造经济实力强、销售网络完善、经营规模大、经营信誉好的营销龙头集团。

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引导和鼓励广大茨农积极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茨农的产销组织化程度。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茨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茨农参与枸杞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分配,提高茨农在枸杞产业化发展中的获利水平,促进枸杞产业不断升级。

3、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市场监管,增强品牌效应。

一是加大推行无公害枸杞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普及力度,质监部门要加快无公害枸杞产地和产品认定及认证工作。科研与推广部门要积极研发推广新技术,不断完善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力开展绿色、有机枸杞产品的生产和推广普及工作,积极引导农民不断提高枸杞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宁夏枸杞质量。

二是工商部门要尽快制定我区枸杞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流通环节的市场监管,严防非标准化生产等假冒伪劣产品流入我区市场,败坏宁夏枸杞的声誉。

三是全力打造宁夏枸杞传统文化品牌,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体大力宣传宁夏枸杞及其传统文化,让国内外消费者认知宁夏枸杞,满意消费宁夏枸杞产品。要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宁夏枸杞品牌,加强宁夏枸杞地理标志保护和“宁夏枸杞”商标的启用与管理工作,形成保护合法使用宁夏枸杞品牌的良好氛围。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4

衡水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较快,但农业现代化仍较为滞后,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科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完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衡水市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全市属黄河冲积平原,海拔15-30米,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年平均温度12.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524毫米,年平均日照2616.8小时,无霜期为200天左右。衡水市下辖11个县市区、1个工业新区和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市总人口442.4万,其中农业人口340.2万。全市耕地面积8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15万亩,占耕地面积83.4%。衡水市农业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人均粮、棉占有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是河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0xx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92.5万亩,总产量378.9万吨。其中:夏粮183.3万吨、秋粮195.6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96.5万亩,总产量15.1万吨。油料播种面积44.6万亩,总产量11.1万吨。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26.4万亩,蔬菜产量438.1万吨。瓜果播种面积19.5万亩,产量77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38.5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9.4万吨,牛奶产量9.6万吨。基本上均呈增长态势。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9%。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全市农业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20xx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总量达到378.9万吨,实现九连增;棉、油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8.5万吨、29.4万吨、9.6万吨,分别增长2.0%、0.1%和13.3%;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纯收入达到6167元,比上年增长15.2%。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畜牧业、蔬菜产业与粮食产业共同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一是到20xx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到8396个,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饶阳、武强、桃城、武邑的奶牛、肉牛,安平、深州、饶阳、景县的瘦肉型猪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二是20xx年设施蔬菜面积种植达到82.6万亩,外销占比达到72%,形成了桃城区、武邑、武强、饶阳、阜城西瓜、故城、冀州等一大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三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到98%和73%,武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养元智汇、格林新大陆、顺尧、汇源、东方绿树、津龙、京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建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效果明显,截止到20xx年3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9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46家,市级示范社100家,覆盖了种、养、加、储运、农机、中介等各行业和粮、棉、油、肉、蔬菜、禽蛋、奶(肉)牛、林果、毛皮等产业及所有特色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点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了3家4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企业新增1家,省级重点企业新增1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8家(20xx-20__年度),20xx至20xx年度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和初评工作也已基本结束,从初评情况看,达标企业总量已超过300家。

(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旱作农业、以工代赈、巩固退耕还林、衡水湖湿地保护等一大批强农惠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村内街道硬化,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农村通信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活条件。到20xx年共建成农村五保供养机构4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1039家,改造农村危房1.48万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阜城县、安平县、桃城区、武邑县实现整县推进。

(五)农业科技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步伐。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产增收和标准化新技术,扎实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民种养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着眼京津市场,生产高质量、高标准、无药残、无公害的畜禽产品。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因素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机遇难得。

一是国家经济环境继续看好。国内经济总体向好,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将保持持续上涨态势,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供给稳定、储备充足。

二是国家政策支持更加强化。期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等方面制定各种扶持政策。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是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随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农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入户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五是我市区位优势日益突出。衡水是京津冀都市圈中离北京、天津最近的城市之一,特有的区位优势使我市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棉花生产基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深入推进,三省市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为我们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发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

五、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推进现代农业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环境资源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对各种自然条件所带来影响反应敏感。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频发、病虫害、疫害几率增高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同时工业废物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力降低,农产品产量质量同步下降等问题,而且我市水资源量匮乏,仅占全国人均的6.7%,且高耗水的粮食作物在我市农业种植结构中长期占较高比重,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自去年以来,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致使不少农民遭受损失,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民面临着更多“高成本”风险,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用工费、柴油价格上涨,使种植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依然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增加,由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技术准备不足导致的技术风险日益突显。

(四)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虽然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年增加,但是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分散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规模小,管理方法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

六、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现代理念,推动思路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组织形式和推进手段,现阶段要特别注重以产业化、工业化思维和项目化手段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化思维就是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把农业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整个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从产业之间内在联系和要求出发,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工业化思维就是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项目化手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农业投资经营活动按照投资项目方式进行运作,可以实现科学论证和合理组织,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符合当前政策要求,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粮、棉、油是我市的传统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市粮、棉、油人均占有量已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当前,我市传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占地比重偏大和比较效益低。目前,全市粮棉油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高居90%左右,其中粮占70%左右;受价格、生产成本和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粮棉油的比较效益明显低于蔬菜、果品和畜牧等其他产业。粮棉油占地比重偏大势必挤压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并影响到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粮棉油产业的发展。改造提升粮棉油传统产业一是通过增加投入、主攻单产等措施,在保持粮、棉、油总产量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其占地比重。二是优化粮棉油产业布局,适当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生产要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开展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建成一批吨粮县。棉花生产逐步向冀州、故城和枣强优势产区集中,重点抓好深州、饶阳和安平油料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规模产区。

2、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生猪、奶牛、肉牛、禽蛋、蔬菜、瓜果、园林水果是我市7个特色产业,我市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科学合理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数量、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不在多而在专,不在面广而在量大,要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线,按照经济区划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使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向配套设施最完善、生产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的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对现有已经形成生产优势的“点、片、线”要促其转化升级,尽快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完成数量扩张。在优势产区完善道路、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聚集,抓好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递延增值,还可直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目前仍然是短板,特别是精深加工领域。根据全市农产品资源条件,应着力打造七条加工产业链:一是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食品生产,积极开发食品、医药和化工等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肉类加工链条。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重点是分割肉、冷却肉、精肉和熟肉制品。三是棉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支纱、高档服装面料、纺织品服装等档次高和出口创汇产品。四是果品深加工链条。开发生产果汁、果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五是蔬菜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净菜、腌渍菜、脱水菜、速冻菜和蔬菜罐头等。六是奶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奶制品和高档奶产品。七是林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板材生产。

4、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我市靠近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又有衡水湖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要抓住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园、生态养殖园、林果产业基地为依托,拓展休闲观光新功能,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三)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

目前,全市农业仍然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由此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把工作着力点转到制度完善、规范管理和提升经营服务能力上。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率,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

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市场化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4、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5、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抓手,是用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以项目为手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区域范围、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要突出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编制。二要把种养、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形成一体化产业体系。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整和,对示范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引进、多功能拓展给予集中支持。

(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对高效种养、节本增效、农业节水、植物保护、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农机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加强农机、农艺、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适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增强服务功能。鼓励农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创新,同时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引水农灌工程、节水工程建设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齐全、田间道路通畅、林网配套、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六)开展农业劳动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七)健全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

一是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在征地、用水、用电和贴息、补助、参股、担保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四是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5

为了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全面建设幸福桂阳,今年6-7月,桂阳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我县浩塘镇敬老院、宝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正和镇正和村农村幸福院、神农蜂乐养园和北湖区小埠·鹿岭生态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调查了解,并赴我省衡阳市衡南县、雁峰区等县区学习考察,现提出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桂阳县是郴州市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县市区之一,也是全市老年人口最多的县,目前,全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1.7万人,占总人口的13.4%,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1.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8%;空巢和独居老人5.1万人,占老年人口的43.5%。

针对全县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各类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服务形式相互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养老政策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县先后出台了《桂阳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桂阳县民政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桂阳县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桂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二是养老机构建设不断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7处,其中:县属福利院1家,乡镇敬老院32所,农村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4个,共有养老床位数165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5张。同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敬老院年工作经费按入住人数人平1000元拨付,确保了机构正常运转;20xx年开始,全县敬老院进行了法人登记,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

三是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强化。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2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村8个,登记在册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有1800余人,其中由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有66余人。

四是养老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县城乡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有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村“五保之家”和农村幸福院。全县在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享受社区服务的老人有1800余人,在“五保之家”集中供养的老人有23人。20xx年农村幸福院已建设17家,今年计划建设80-100家,到20xx年,全县将建成150家,覆盖全县30%的行政村,受益老人4万余人。

五是养老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养老机构服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并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由县财政按时统发,敬老院院长月工资不低于1000元,其他服务人员月工资不低于800元。目前,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共有护理人员236人,基本达到了护理人员与一般护理老人1:10配备比例的要求。

(二)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养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形式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

1、传统养老观念束缚,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快。中国几千年来的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老人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自己有儿有女不是孤老,到福利机构养老觉得没面子。另外一部分老人家庭观念重,习惯与子孙待在一起,怕到了养老院后冷清,不热闹。同时还有许多儿女认为将老人送服务机构养老有不孝顺的嫌疑,不愿意将老人送服务机构养老。

2、投入不足,养老机构建设档次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但仍然欠账较多。如全县农村敬老院建设发展慢、起点低、规模小、设施差、功能弱,建设投入资金没有1家超过100万元的。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对入住老人所需求的娱乐、医疗、健身等设施还难以配套到位。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大部分农村敬老院的土地性质仍然是集体所有的临时用地,至今没有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县福利院因长期缺乏更新改造资金,各项设施陈旧老化,已落后于现代老人养老需求,对社会开放没有吸引力,入住率不高。全县敬老院和五保之家没有专项经费,使敬老院和五保之家的维修、工作人员和入住老人合理比例搭配得不到保障,持续运转困难大。

3、管理欠缺,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下。全县农村敬老院由于专职管理人员少、管理技能低,临时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制度执行不够严格,管理不够规范等原因导致部分敬老院管理粗放,甚至发生入住老人因琐事打架斗殴伤人事件;部分敬老院卫生环境差。近两年建设的`农村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同样面临没有后续工作经费保障,致使缺乏专人管理,正常运转困难,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质量较差。

4、扶持力度不够,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尚未起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养老机构建设水平得到提升。但是现有的37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均为政府创办,目前还没有登记注册的民办养老机构。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经办来发展养老事业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国家和省里提出了一些诸如“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原则和鼓励办法,但有关部门对政策的研究和贯彻落实力度不够,社会关注度也不高,制约了我县民间力量对养老服务业的参与。

5、待遇较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我县公办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经费虽然纳入财政预算,但还没有达到我县20xx年的最低工资标准(945元),加上按政策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应落实公益性岗位而未落实到位,同时社会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存在偏见,工作人员社会地位低、社会保障不到位,致使这些养老机构普遍缺乏管理、医护、康复、健身、心理等专业人才,床位空置率较高,留不住到机构养老的对象长期居住,使在机构养老的老人仍然感到与在家养老没有明显的区别。另外,全县养老机构所有工作人员除福利院职工平均文化程度达到高中水平以外,其他均在初中文化以下;除县福利院20人外,其余都没有经过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一些依靠机构养老进行特别护理的老人得不到需求。

二、外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我省衡阳市衡南县、雁峰区等地对养老服务业工作十分重视,其养老服务业工作走在全省各地的前列,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氛围浓。我们所考察的2个县(区)政府都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了本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如雁峰区全面推行政府为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连续5年将此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先后制定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落实。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衡南、雁峰两地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老年人口的实际生活需要,在县城规划建设中,合理规范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一并纳入公共服务行业政策扶持范围,在用地、税费、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2、多元投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水准高。两地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原有资产变现等多种方式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并把“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作为养老机构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如衡南县的敬老院建设资金社会募捐比例高达60%。衡南县敬老院建设投资大、设施全、环境优,成为该县民政工作的新亮点,近年来完成了全县27所敬老院的扩建工作,每个敬老院的投资都在200万元以上,投资最大的一家敬老院总造价达700多万元。为提升敬老院管理水平,衡南县还开展了星级敬老院评比。

3、政策优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蓬勃发展。两地在民办养老机构用地上都按成本地价提供出让土地,在土地、建设手续费用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在基础设施配套上水、电、路、讯等方面各部门及时配套到位。衡南县的光彩·怡园老年度假公寓为我省首家最具规模、最规范的产权式养老公寓,并在郴州小埠·南岭生态城和衡阳南岳风景区兴建了异地养生基地。雁峰区夕阳红公寓是一家老年人静心颐养、文化休闲、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大型养老公寓,主要为中高端客户提供服务,为全省最具规模、管理科学、服务规范的专业养老机构,目前共有1200余位老人入住。

三、关于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当前,我县要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导向,抓住机遇,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县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一)大力宣传,提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引导全社会破除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健康的养老观念、社会化养老的消费理念。大力开展各类敬老孝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制度,健全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要求“到20__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县应尽快制定出国务院《意见》和湖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税费优惠政策、补贴支持政策和人才培训就业政策等,通过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等措施,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三)加大扶持,努力推进社会养老机构发展。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养老服务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推动财政投入增长年均10%以上。积极探索社会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高社会投入占比,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要把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作为我县今后一段时间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来抓,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相关社会力量在我县举办养老机构,力争培育3至5家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养老服务企业。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行政许可和登记机关要核定其经营和活动范围,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享受与公办机构同等待遇。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鼓励县内外资本投资我县养老服务业。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四)强化管理,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全县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大力推进养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规模开展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培训,探索养老机构紧缺型技能人才补贴机制,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对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和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的从业人员,按公益岗位对待,享受公益岗位从业人员的待遇;对临终关怀型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由政府再给予特殊岗位补贴。逐步推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引入专业社工人才机制,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社工岗位,探索建立护理人员薪酬递增机制。

(五)完善机制,形成整体推进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合力。坚持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民政、发改、财政、老龄、教育、卫生、国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努力形成牵头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6

为了推动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衡水食品工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科技应用情况和有关问题,对衡水食品企业做一次全面的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衡水食品企业发展做准备。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是考察国家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紧密相关。食品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缓解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主要渠道;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龙头产业之一;是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食品工业已经形成了运行机制灵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为了全面掌握我市食品工业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加快民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推进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逐步加大食品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贡献份额,在暑期期间我院志愿者组成调研小组广泛深入我市食品企业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基本上掌握了我市食品工业总体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 衡水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

1) 销售收入完成情况

截至今年8月份,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为108.2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74.46亿元相比增长了45.42%,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10.7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销售收入为56.6亿元,与去年同期40.07亿元相比增长了41.27%;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3.54亿元,比去年同期10.4亿元相比增长了34.80%;饮料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8.34亿元,比去年同期24.34亿元相比增长了56.64%。

2) 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8亿元,比去年同期27.04亿元相比增长了10.4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0.3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12.84亿元,比去年同期12.19亿元增长了10.50%;食品制造业实现3.43亿元,比去年同期2.58亿元相比增长了24.12%;饮料制造业实现12.49亿元,比去年同期11.27亿元相比增长了35.68%。

3) 食品工业完成税金情况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税金3.84亿元,比去年同期3.32亿元相比增长了15.36%,占全市实现税金总额24.86亿元的15.4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税1.82亿元,与去年同期3.15亿元相比减少了42.22%;食品制造业实现税金0.08亿元,与去年同期0.09亿元相比减少了15.84%;饮料制造业实现利税3.58亿元,比去年同期2.92亿元增长了22.86%。

4) 利润实现情况:

食品工业今年实现利润8.28亿元,与去年同期5.66亿元增长了48.75%,占全市工业实现利润58.61亿元的14.1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润3.83亿元,比去年同期2.62亿元相比增长了17.8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0.51亿元,比去年同期0.54亿元相比减少了6.02%;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4.69亿元,比去年同期2.41亿元相比增长了94.57%。

二、 针对调研问卷的情况分析

在我们调研小组关于衡水食品产业园建设的问卷中,在3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有六成会选择到大型购物商场去购买食品,他们认为大型购物商场的货源更有安全保障;在三十岁以上的受访者有七成会选择农贸市场或小超市购买食品,他们更倾向于自己挑选和购物方便的时候购买。

有接近七成的受访者会注意商标上的食品产地和安全认证,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名牌的食品,有五成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会一直购买同一款商品,有八成的受访者认为食品价格只是次要因素。有五成30岁以上的受访者把食材的新鲜程度列为购买食品的首要因素,而30岁以下的受访者有七成只愿选择名牌。

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衡水建设食品产业园,有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原材料丰富,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地价便宜和劳动力低廉,有四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交通便利。而有八成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技术创新,有五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食品加工产业链。

三、 衡水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我市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共有76家,从业人员共有12539人。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54家,食品制造业11家,饮料制造业11家。

从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市整个食品工业行业都比上年有了较快的发展,其饮料制造业发展最快,销售收入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56.64%。饮料制造业效益实现最好,利润实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4.57%。老白干酿酒集团今年产值完成16.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销售收入13.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8%,完成工业增加值7.44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7.72%,实现利税2.88亿元,比去年同期2.23亿元增长了25.56%,完成利润0.59亿元,比去年同期0.53亿元增长12.84%。

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今年以来,在扩大市场和广告宣传并进的情况下,产品销售网络已覆盖河北、河南、山东的大部分,山西、北京、天津、辽宁等部分市场,特别是在省内及河南、山东已成为品牌,随着央视广告的播出,他们已进军全国饮料市场,并保持核桃饮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经济效益高速增长,成为我市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产值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了116%,实现税金1.85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85%。。

农副食品加工发展速度也比上年加快,基本接近食品行业的增速幅度,销售收入增长41.27%,工业增加值增长10.50%,利税总额增长11.43%,利润增长17.89%。

四、 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的有利因素

1、新上项目在20xx年形成新的增长点。

蒙牛集团总投资15亿元的蒙牛集团衡水高端奶暨现代牧场项目在河北省武强县已开工建设。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前牧后场生产模式,分为日处理600吨高端奶和建设3万头牧场两个子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其中高端奶项目占地150亩,引进6条国外先进生产线,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奶市场。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6000万元,带动千余农户增收致富。

衡水经济开发区雨润集团衡水福润年屠宰200万头生猪项目竣工。江苏雨润集团是一家以食品为主业,涵盖食品、物流、商业、旅游和房地产五大产业于一体

的多元化企业,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龙头企业。衡水福润项目于20xx年5月落户衡水市经济开发区,总投资3亿元,占地130亩,年屠宰200万头生猪,该项目已于20xx年3月竣工。预计20xx年可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近2亿元。

2、改制重组企业的.成功也将使企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饶阳县喜奥集团已由菲律宾上好佳集团全资收购,目前收购已基本完成,将会使我市的饮料制造业在20xx年将会有进一步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3、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也将使企业迈向一个新的起点。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将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提高科技手段在生产中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国家政策的调整、扶持力度的增大,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面临的困难,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增加,以及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各市县区政府领导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和认知力度的增强将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 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大。20xx年,劳动力报酬刚性上涨,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已从去年的840元提高到1040元,涨幅达到23.8%。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企业利润增幅逐月走低, 20xx年,食品工业企业共有8家出现亏损,亏损企业家数占全市的22.2%,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占亏损家数的62.5%。

2. 企业生产下行压力加大,盈利水平下滑。

20xx年,食品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0.50%,利润仅增长17.8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02%。预示着我市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挑战和考验。当前我市食品工业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客观分析,既有世界经济不振、外需疲软的影响,又有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制约;既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

新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又面临生产经营综合成本上升、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等新情况;企业既面对生存的竞争挑战,又面临转型的发展压力。

3. 适宜加工的农产品品种短缺。

目前,我市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之间的联系还处于简单的初级供需阶段,即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种植和加工,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农产品品种的数量比较少,但又不能所有的品种都适合于加工,现有的农产品品种改良和配置的提高,没有与市场消费和食品加工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供大于求,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加工业还需进口原料。比如,我市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高,果农基本上以鲜果销售为主,适宜加工的品质和档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不能提供适于加工的品种,直接造成农产品资源浪费。

4. 加工产品商品化在低水平徘徊。

食品加工产品大多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投放市场,进行深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较小,多层次综合开发就更少。而在我市大多副产品作为废弃物丢弃,既污染了环境,又缺少增值空间,使其在进入市场贸易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一种新的资源浪费。发达地区很重视农产品加工所产生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重要结症是我们农产品加工商品化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

5. 食品工业基础差、技术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制约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水平,食品加工业自身的基础薄弱、技术含量低、效益较差是又一阻碍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市过去只注重传统产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原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造成了企业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能耗、物耗高,劳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不利的局面。我市商品加工业基本停留在粗加工水平上,基础差、品种少、档次偏低、缺乏精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包装差、附加值偏低,众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需求,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

六、 衡水发展食品产业园的对策和建议

1. 优化产业结构,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

我市食品工业所处位置与我们现在的地理位置不相称,按常规发展无法迅速提升,必须有思想上的突破,措施上的加码,实行快速、超常规发展才能改变现状。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通过重点优先,倾斜发展的政府主导型干预,改变产业结构转换的自发过程,选择结构合理化的最优途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超越其它地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2. 要采取有力措施超常规发展。

不能划地为牢,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要给自己的思想松绑,要走出本土,在全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换句话说,己有的知名产品和今后的创新产品,都应该向外扩张,向发达地区渗透,从而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为此要向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那样,政策上给优惠,社会上给地位,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的原则,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发展食品工业。

3. 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走自主创新之路。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资,弄清楚各自行业的发展方向,引进什么技术、产品和技术水平达到什么高度、如何创新等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坚持培育自主品牌、壮大老字号品牌;依靠科技,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高起点的路子,通过高起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4. 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优化升级。

要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具备产业带动效应的重大发展项目,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自我特色、具有强劲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链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扩张和合理布局,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5. 进一步优化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发展环境。

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关键在于落实。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要多予少取,要把支持重点放在面向小微型企业的结构性减税让利、规范税费征管行为、金融服务、加强各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七、 衡水食品产业园的未来发展 未来五到十五年,食品工业发展总体思路是:

以促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机械化发展为方向,以提高产业的工程化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保证程度为目标,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龙头带动型的食品供产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为突破口,以巩固壮大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肉类屠宰和加工业、果蔬加工业、方便食品加工业;改造提升粮油加工业、酿酒业、液体乳和乳制品加工业;培育与壮大营养保健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全面加强食品工业绿色原料基地、特色工业小区、社会化服务平台、市场营销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努力把食品工业培育发展成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能力的支柱产业,实现由农产品种养殖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强市的转变。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7

一、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不断创造经济奇迹。如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15个城市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5—20的经济总量。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成本快速上涨,部分传统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趋势加快。20__年上海、广州两地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分别为782元、55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21。另一方面,随着东部沿海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转移的动力也不断增强。

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重庆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弥补我市建设资金不足。在争取国债资金难度日渐加大的.背景下,吸引东部企业投资正成为解决我市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__年仅福建、广东两省知名企业投资我市的重大项目就有11个,合同金额160多亿元。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助推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东部沿海投资我市的不少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有利于加快我市产业升级。如格力空调重庆生产基地等制造业项目相继实施,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化工业布局,提高我市产业积聚能力。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我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山东如意、浙江奥康、雅戈尔等一大批纺织、服装、皮鞋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相继落地重庆,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据有关部门测算,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在万州的投资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000人就业。

三、影响重庆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物流成本相对较高。重庆地处西部内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例如,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比武汉高23;公路为11240元,高105;铁路为5622元,高55。

二是配套能力不强。除了相对发达的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外,其余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从沿海购进;各开发区(园区)项目之间在原材料、产品的协作关联度不高;各区县产业同构化现象较明显,产业特色不鲜明;物流、生产性金融业不够发达;市场中介发育不完善。

三是人才较为缺乏。我市高技能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为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级职称人才占比5.2,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23;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7。

四、对策建议

(一)研究降低物流成本政策

合理布局各种交通枢纽、站场,注重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加强与跨区域交通的衔接,搭建便捷的物流平台。引导企业选择合理运输途径和运输方式,降低运输费用。强化高速公路成本收益核算,合理确定收费标准,试行高速公路收费听证制度。改革目前按车型收费制度,积极探索“年票制”和“计重收费”相结合的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实现“少载少缴、多载多缴、空车受惠、超限受罚”。

(二)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

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中小企业,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紧密结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高产业积聚能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门化发展,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生产性金融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

(三)面向企业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大军。调整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面向企业培训实用型人才。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清除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8

根据《__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发展绿色产业调研方案》要求,__镇立足镇情,立即展开调研工作,对镇内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自查和分析研究,现将有关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__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__镇于20__年11月6日由原南__镇和原北__镇合并成立,位于__区南部山区,地处__、沂源、莱芜三县市交汇处, 是全市三十个市级中心镇之一,是省文明委命名表彰的“省级文明镇”。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万亩,人口5万人,辖41个行政村,65个党支部。镇内工商、税务、卫生、金融、交通、邮政、通讯等部门齐全,省道(236线)博沂路东、西两线贯穿全境,辛泰铁路经此并设站,交通十分便利。淄河流经全境,群山叠嶂起伏,生态环境优美。有机农业以公司化运作为主,抓流转建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20__年4月份,被山东省经济学会和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授予“山东省有机农业第一镇”称号;工业坚持产业优势和生态环保,形成了以新型耐火材料、高档耐热玻璃器皿、高科技民爆器材、机械泵类等为代表的产业结构;三产服务业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建设,逐步形成金牛山、辰巳山、三府山—杨峪、五老峪—上瓦泉为主线的“三山两峪一泉”生态有机观光旅游线路;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全镇社会和谐稳定。

二、辖区内绿色产业发展情况

__镇作为__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境内生态环境优美,位于鲁山山麓,森林覆盖率为46.2%,山体植被覆盖率为80%。群山叠嶂起伏,南部属片麻岩,北部为石灰岩,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为745mm,日照率48%,无霜期约为185天,昼夜温差较大,适合优质作物生长。淄河流经全境,三条支流长约35公里,水质甘甜、纯净,富含氡、锶、镁、硒、铁、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市级重点水资源保护地。建镇二年来,__镇党委、政府,围绕建设有机农业镇、生态旅游镇、和谐新城镇的工作目标,立足生态自然优势,以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为主要推手,积极推动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沿淄河流域初步形成了一条生态有机产业长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引进农业发展公司,使资本进山、项目进山、人才进山,以公司加快土地流转,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带动农民主动参与,全镇引进农业发展公司达到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0家,拥有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4个有机农产品认证(转换)品种,培育出省内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省内首家元宝枫种植基地、鲁中首家蓝莓种植基地,并成立省内首个蓝莓科技研究院--山东鸿雁蓝莓研究院,形成以有机中药材、有机(绿色)蔬菜、有机果品、有机杂品为代表的4大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步打响了具有__镇特色的生态有机农业品牌。

(一)绿色生态林果发展情况。以引进农业发展公司和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为主要发展模式,以公司化运作建设有机绿色林果园区,镇内发展的绿色林果主要包括蓝莓、山楂、核桃、苹果、黄桃、草莓等,拥有__草莓、__蓝莓、__山楂三个果品类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主要分布为:有机山楂园区,颜春农业发展公司在杨峪村栽植有机山楂500亩,主要用来酿制山楂酒,形成了“颜春红”、“颜春梅”等品牌山楂酒;有机蓝莓生态园区,百岁源农业发展公司在杨峪村栽植有机蓝莓400亩,目前已进入盛果期。上瓦泉有机草莓采摘园区,润成专业合作社发展冬季草莓大棚80余个,栽植有机草莓200亩,并栽植有机黄桃1500亩,形成远近闻名的有机农产品采摘园区。博泉农业生态园区,博泉公司在五老峪村流转土地1500亩,栽植核桃、板栗、柿子等。优质林果园区,在马家沟村、上庄村、上结老峪村、下结老峪村和五老峪村等村,连片种植苹果、桃等果品3000余亩(其中:苹果1200余亩,桃1800余亩)。优质苗木园区,金吉特公司以培植优质油松、樟子松、白皮松等苗木为主,在南邢和中邢两村培育油松苗木400亩。各园区内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并通过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不断升级改造。

(二)有机观光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依托农业发展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建设集种植加工、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有机观光园区为主要发展方向,形成以郭庄优质越夏蔬菜、上瓦泉有机韭菜、南邢有机黑木耳、朱家庄金银花和元宝枫、得茂实公司有机杂粮(薰衣草)等为代表的有机蔬菜、有机中药材、有机杂品特色生态有机观光园区,其中上瓦泉的__韭菜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机(绿色)蔬菜园区,以郭庄、邀兔、五福峪、盆泉等村为主,发展有机(绿色)越夏蔬菜3000亩;上瓦泉有机农业园区,以润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种植有机韭菜400亩;南邢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在南邢发展有机黑木耳200亩;山东上水公司在朱家庄、北__、盆泉、南沙井、郑家庄、南东、下庄等村栽植金银花10000亩,在朱西村新建一条金银花深加工生产线;枫禾农业公司在朱南村栽植元宝枫3500亩,下一步准备筹建元宝枫深加工生产线;得茂实农业公司在郑家庄流转土地,栽植金银花50亩,薰衣草50亩,有机杂粮200亩。各园区内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并通过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不断升级改造。

(三)今年的发展目标思路。围绕建设__生态有机农业观光示范带,继续坚持公司化运作,坚持资本进山,项目进山,人才进山,抓投入,上项目,力争年内再争创5个国家级有机农产品认证,力争规划建设一处有机农产品展厅,全力加快有机农业镇建设步伐,促进全镇有机、生态观光农业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颜春果酒深加工项目和生态旅游项目,颜春农业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在杨峪村基地内建设果酒生产车间,发展高档精品山楂酒、忍冬果酒,同时搞好园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实施生态旅游开发;博泉公司绿化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在五老峪和上瓦泉村栽植经济观赏树木15万株,绿化面积600亩,修建生产和防火道路6公里;邀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投资1100万元,在邀兔村实施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蓝莓生态园区建设项目,由百岁源农业公司投资1000万元,计划新栽植高钙果200亩,蓝莓300亩,在基地中心区域和水库周边栽植柳树、雪松和其他观赏树木,修建环山公路13公里,逐步打造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区;上瓦泉黄桃建设项目,计划投资600万元,在原有1500亩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至5000亩,建成省内最大的黄桃生产基地;生态观光路网项目,计划投资1200万元,在去年已完成80余公里的基础上,今年再完成40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生态园区交通路网,全面提升生态有机农业园区承载功能;生态水系治理项目,规划建设淄河源头湿地公园,在淄河流域王家庄段规划实施河道治理扩面工程,建设大型拦水坝、橡胶坝、水上公园栈桥,扩大湿地面积1000亩,造林面积1200亩,全面提升水系生态保护功能;抓好淄河谢家店段河道治理工程,投资2400万元,治理河道5.8公里,进行河道清淤、修建堤坝和增加植被;实施生态绿道工程项目,以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园区、花卉苗圃、栽植经济和观赏林木、建设景观小游园和湿地公园等形式,在主干道路沿线两侧50米内规划建设具有交通、生态、游憩和生态保护功能的景观绿道,提升道路的景观效益,推动道路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

(四)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规划。围绕建设__生态有机农业观光示范带,以继续打造四大生态园区、一条生态有机产业长廊和三大农业工程为重点,全力推进有机农业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打造四大生态园区。以朱家庄、洪山口等村为重点,打造有机金银花、有机元宝枫种植加工、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万亩有机中药材生态园区;突出抓好元宝枫种植加工项目、金银花深加工项目建设。在上瓦泉、杨峪、五老峪、结老峪、马家沟、上庄等村,以发展有机蓝莓、有机苹果、有机山楂、有机黄桃等为重点,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打造集有机果品生产加工、休闲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万亩有机果品生态园区;以郭庄、邀兔、盆泉、三瓦泉为重点集中发展长茄、白菜、土豆、韭菜等蔬菜种植,搞好蔬菜制种,打造万亩有机(绿色)蔬菜生态园区;以南邢黑木耳、三沙井桂花养植、郑家薰衣草等为重点,结合淄河流域综合整治,打造万亩有机杂品生态园区;突出抓好盆泉、沙井生态观光农业,上瓦泉万亩玫瑰园,五老峪、尹家峪农业开发,花卉苗木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打造一条生态有机产业长廊。立足生态环境和有机农业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从沙井--盆泉--北__--谢家店--三南__--南邢--三瓦泉--杨峪--五老峪--上下结--下庄--郑家--邀兔--郭庄--朱家庄,沿淄河流域打造一条长35公里的生态有机产业长廊。三是继续实施三大工程。继续实施生态农业观光路网建设工程,在现已完成生态观光路网的.基础上,各园区之间和园区内再建设总长100公里的生态农业观光路网。深入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在朱西、王家庄、下瓦泉等9个村实施荒山绿化工程,绿化面积3100亩。实施高效节水工程,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结合淄河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和普及高效节水喷灌、滴灌面积3万亩;同时,加大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建设投入,确保抗旱行洪,涵养水源。

三、对市级项目申报审查、验收评估和监督检查及配套措施实施的建议

1、因水资源保护地的特殊性,有关涉及到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荒山绿化和保护、生态有机园区建设等项目,受生态环境制约较大,并且投资大、周期长,侧重生态效益的特点加大了项目招商、立项难度。希望在生态绿色产业项目申报方面加大政策扶持、资金补贴力度,有效解决基层项目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2、加大对现有生态有机园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如对园区用地和设施用地建设立项审批给予增加用地面积、程序简化等倾斜,以助推生态绿色产业发展。

3、加大对水资源保护区域内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提升方面的项目支持力度,尤其是涉及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建设及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息息相关,在这些方面基层政府明显无力投入。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29

一、毛竹产业发展现状

(一)毛竹发展现状

大化坪镇位于大别山腹地,霍山县西南部,山场面积27.4万亩,是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全镇拥有竹林面积39208亩,是全县毛竹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毛竹蓄积量620多万根,年采伐量120万根,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栗园水电乡”之美誉。我镇境内峰恋起伏,沟壑纵横,海拔落差大,雨水丰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由于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毛竹的生长,且生长的毛竹具有竹厚空小的特点,因而所加工的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毛竹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坚持新辟和引鞭同步,垦复与抚育并举,大力加快毛竹产业发展。20xx年我镇新栽毛竹1560亩,引鞭扩园3000亩,抚育竹园8500亩。

(二)毛竹加工业发展现状

我镇毛竹加工业从20xx年开始发展,现有毛竹深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毛竹70万余根,主要加工重竹板材、竹胶板、竹椅、竹席、竹制安全笆等产品。我镇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白莲崖水库建设,利用库坝存量土地,兴建毛竹加工产业园,目前登辉竹业已入驻园区,并正式投产。我镇始终把做强毛竹产业园区作为重工强农的重要平台来

抓,多次现场办公,扩大园区规模,推进园区功能优化。全力支持登辉竹业做大做强,实现产值超亿元,目前登辉竹业有限公司已跻身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六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毛竹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围绕规模,扩大毛竹产业发展面积

我镇毛竹资源比较丰富,但要形成大的产业,首先还是

必须从培育和加大资源优势入手。基于这一思路,近年来,我镇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毛竹产业,毛竹资源得到全面加强。实行镇、村、组三级联动,全面宣传有关林业政策和发展毛竹产业的优惠政策,经林业部门现场验收合格后,及时足额兑现补助资金。组织春季毛竹造林大会战,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横幅,开通广播站,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截止目前,全镇新增毛竹1.8万亩,平均每年3500亩速度进行发展;其中新栽毛竹面积达1.2万亩,引鞭扩园6000亩,为我镇毛竹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围绕质量,增强毛竹产业发展科技

我镇坚持以科技为依托,努力拓展毛竹深加工,走竹制

品系列化开发的新路子,不断提高竹制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鼓励毛竹加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从外地引进毛竹加工先进设备,引进先进工艺和技术,引进技术人才,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在深加工和产品开发方面的骨干作用。目前登辉竹

业有限公司经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获得2项发明型专利,8项实用型专利,被授予安徽省高新科技企业称号,科技的.注入使企业迈向更强的发展方向。此外,我镇还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分赴各村,现场指导毛竹生产,详细讲解毛竹栽培技术、竹园管理、抚育要点、病虫害防治等,并适时邀请县林业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举办毛竹生产技术培训班,累计举办各类形式的毛竹生产技术培训30余期,受训群众达5000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毛竹生产。

(三)围绕效益,发展毛竹加工产业

鼓励以村组为单位,统筹林权的流转,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由分散经营向统一经营转变,在生产管理和技术上,实现由粗放生产向精细化生产转变,最终实现毛竹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同时大力扶持培育毛竹加工龙头企业,对重点企业从技术上、资金上、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全力打造产业龙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提高竹制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毛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毛竹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毛竹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毛竹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竹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小农经济和自然经

济观念普遍存在,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培育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助,缺乏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毛竹产业的发展。

(二)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我镇毛竹资源总量较多,但资源的潜力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竹林总体仍处于较粗放的经营水平。整体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单位产出量低。同时,大部分资源以原木、原竹的形式外流,使宝贵的竹木资源的附加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三)毛竹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一是企业规模小。全镇毛竹加工企业仅有1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当前我镇毛竹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大多数毛竹加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30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xx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全局性、方向性工作来抓,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加快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都市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贷款贴息、带动示范奖励等,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助推了速冻食品等一些主导产业的兴起,企业带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户增收明显,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市级龙头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在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队伍中来。截至XX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到36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目前已达到6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在全省排名居首。362家龙头企业中有加工型125家,种植型57家,养殖型109家,流通型43家,市场带动型8家,综合型20家,XX年实现总产值600余亿元,农产品和投入品交易额400多亿元,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一百多万户。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截止XX年底,xx市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484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94家,食品制造业78家,总产值1326、9亿元,增加值502、3亿元,营业收入1221、1亿元,利润总额145、3亿元,税金总额113、6亿元。全市经认定的125家加工型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其中,白象、三全、金星、思念分别达到60余亿元、30亿元、27亿元、18、3亿元。去年,我市有10家龙头企业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十强,占全省总数的18%,充分展示了我市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实力和水平。

三是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三全、思念公司的饺子、汤圆、粽子等速冻食品的产销量分居全国速冻食品行业第一、第二位;金星集团啤酒产销量达120万吨,连续5年居全国第四位;枣制品生产企业好想你公司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方便面生产企业白象集团和天方集团产量分别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和第十二位;金苑面业拥有全国最大的生产线,日加工小麦2600吨。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我市龙头企业已逐步向上市之路迈进,三全、思念、雏鹰、好想你等公司已分别在海内外成功上市,白象、广安、金苑等国家级龙头企业的上市工作也正在筹备之中。

四是主导产业渐成规模。市区北部以三全、思念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马寨食品园区以东方集团的食品机械加工为龙头,集中了方便面、小食品、速冻食品等生产企业;以新郑薛店为主体,机场加工区、孟庄镇为补充的中原食品工业园区,集中了白象集团、统一集团、四季胖哥等近百家食品加工企业,该园区XX年销售收入超过90亿元。

五是农产品流通市场日益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300多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12家大型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批发市场,XX年交易总额预计突破400亿元。目前,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和多形式的交易方式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窗口和信息源。市场的繁荣,物流的畅通,扩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延长了产业链条,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xx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xx市委、市政府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快速发展,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制定发展目标,开拓工作思路。xx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参观培训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的认识,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在工作中,围绕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努力开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局面,实现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较快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xx市委、市政府1999年就成立了由财政、工商、税务、农业、林业、科技等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的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主抓农业的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市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并在xx市农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xx市四大班子中的主要领导也经常深入到龙头企业和种养基地进行调研、视察、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更好地推进工作,市农委设立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作为专业处室,并在农委下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农业产业化工作站”,健全了组织,加强了力量。

3、制定优惠政策,突出扶持重点。近几年,xx市相继下发了《关于扶持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等重要文件。XX年,为进一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xx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从XX年起,市财政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额度由原来的500万元追加到1800万元;同时,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对与农户建立起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能力强的示范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各项惠农惠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XX年xx市出台了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郑发5号),从XX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9300万元,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扶持,重点是贷款贴息和奖励补助,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4、加强宏观引导,提供优质服务。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xx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一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立足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积极带动农民致富;三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更新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企业建立自身的科技研发机构,加快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服务方面,全市各部门千方百计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信息等各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并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力量,深入到生产企业和田间地头,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XX年xx市成立的“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协会”更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加强沟通、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平台。

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农产品的多次加工增值,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市政府进一步整合扶持资金,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新技术开发等重大项目进行扶持;鼓励和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业中来,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把建成中原地区农产品加工区域中心,带动xx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6、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注重技术体系建设。着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步伐,注重企业对农户的科技示范及技术培训作用,促进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建成一批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方面,xx市选择经营与管理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较高、重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培育,目前已培育近50家“xx市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

7、支持农业物流贸易,构建农产品购销体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农业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物流节点网络,完善物流配套服务设施,支持农产品产地和集散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加快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引导市内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农超对接”。积极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探索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构筑功能完善的农业物流系统。

8、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创立名牌,特别是创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是xx市龙头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注重把发展优势重点企业与实施名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速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以优势促名牌,以名牌带优势。选择能突出xx市龙头企业形象、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的活动方式进行整体宣传。在重点培育壮大“思念”、“三全”、“白象”等现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申报认定国家和省级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产地注册等。同时,以多种形式参加省内外、境内外的产品推介活动。

9、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企业带动能力。围绕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打造“第一车间”。通过统一规划,建立企业和基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稳定双赢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与原料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建设合力。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容忽视。一是企业实力仍有待提升。虽然全市龙头企业已达362家,但是大型企业集团较少,整体实力及规模与发达城市相比还较弱。例如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只有白象集团销售收入超过了60亿元,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还不到10家,超百亿、跨区域的大型企业还是空白;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比如,我市面制品加工业发达,畜产品加工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企业少,而且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几乎没有;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很大提高,而蔬菜加工能力、仓储能力滞后;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少,而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不多。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多数龙头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缺乏科技支撑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四是品牌创建有待加强。拥有国家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龙头企业较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仅有三全、思念、好想你等。五是利益联结机制有待优化。部分龙头企业自身发展了,而带动农民一起致富的责任感和意识还不够强,带动能力较差,带动效果不明显。六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受经济大环境和土地政策等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比如企业融资问题、规模用地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规划为引领,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序发展,实现规模经营。通过科学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根据产业优势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引导龙头企业向集聚区内集中,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化聚集区。结合xx市农业相关优势产业打造蔬菜花卉集聚区、食品加工集聚区、饲料加工集聚区、农业休闲观光等若干个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围绕xx市现代农业“136工程”,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市级重大项目,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2、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坚持以地方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为重点,与xx市都市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统筹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比较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生产区,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多次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提高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发展终端面制品,拓宽玉米、杂粮的开发利用渠道,壮大速冻食品加工产业。扩大肉类加工规模,推进传统中式肉制品现代化改造和工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主导产品,积极开发新型高端肉制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加工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鼓励龙头企业根据生产需要,结合我市自然条件和现有农产品种植、养殖优势,建立标准化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4、加强产业化项目带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招商项目库,主动围绕中央、省、市产业政策策划项目,围绕重点企业发展及扩张需求策划项目,围绕产业发展策划项目。积极策划一批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认真策划一批填补产业空白点、壮大产业薄弱点的项目,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切实做到策划一批、储备一批、推介一批、实施一批,推动产业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周例会制度,协调发改委、土地、税务和金融等部门解决企业项目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

5、强化资金扶持。按照《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郑发5号)文件精神,落实文件提出的各项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根据扶持资金的用途,分类制定项目资金使用办法和考核奖励办法,科学使用扶持资金,真正使政府的扶持资金起到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达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的目的。同时要落实好国家、省、市对龙头企业的有关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优惠政策。尝试成立政府出资的政策性农业担保基金,破解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6、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农企双方权利责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引导农户在自愿合作的前提下,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经营,逐步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主体的有机联系,形成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继续对与农户建立起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能力强的示范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3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村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收入不稳定。部分村民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程度底,特色高效农业推广慢,村民文化程度偏低,掌握的实用技术少。

二、工作目标

(一)宣传政策。注重把宣传政策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结合起来,采取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低保、养老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协助联系户申请办理“双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等惠农贷款,引导农民敢贷款、会贷款、及时还款,及时发现、反映和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各种行为,督促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进一步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二)反映民意。注重把反映民意与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困难的长效机制,深入联系村召开村组干部与村民代表会议,商讨修订两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帮助村委会

建档立卡,推行扶贫攻坚“图表式管理”模式。双联干部深入联系户家中,了解村情户情、经济状况、发展愿望、存在困难、就医就学等,提出个人帮扶计划。要认真梳理归纳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党支部或有关部门,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促进发展。注重把促进发展与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发展养殖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以种植核桃树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帮助村委会做好村级道路硬化和自来水入户工作,积极试点推广甜高粱种植技术,全力发展千亩优质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协助做好土地流转、种植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转等工作,帮助群众找准最适宜、效果最好、收益最高的富民产业。

(四)疏导情绪。注重把疏导情绪与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帮助开展法律法规及政策解释工作。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新风尚。

(五)强基固本。注重把强基固本与提升能力素质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强化党员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帮助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党员培养教育等制度,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指导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提升村级党建工作水平。

(六)推广典型。注重把推广典型与凝聚强大力量结合起来,

注重发现和宣传推广在主导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新农村建设等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工作措施

(一)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最贫困的贫困户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精心编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确立了贫困村主导产业,填写发放贫困村、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动态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

(二)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合理利用起来,负责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村委会建设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

村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用“好”社会保障,确保精准扶贫“全面兜底”。把民生改善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认真做好教育、就业、医疗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养老金补助标准,健全贫困弱势群体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等制度,坚决防止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在继续做好低保工作的同时,坚持“治贫先治愚”,促使更多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学习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扎实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对贫困家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上学、未就业的学生)免费进行就业培训,保证每个贫困家庭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致富技术。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着力破解脱贫致富瓶颈制约,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四)吹“响”攻坚的号角,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抓好双联行动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接工作,强化双联单位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组织引导他们共同担负起扶贫攻坚任务,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东西协作等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考虑各方面资金资源,明确财政专项资金投向,打破行业、部门限制,在各部门专项资金总量原则上不减少的同时,削减专项资金项目数量,放大财政杠杆作用,合理整合财政、农牧、林业、扶贫等涉农资金项目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32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__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虎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33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72%。20xx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xx年以来,我镇共引进**厂、**有限公司、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三、保证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平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二是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三是要突出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差异大,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结合冶金园区的成立,重点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现代物流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点行业。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健全完善配送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初级卫生保健、信息咨询、商品中介服务项目,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4、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新兴第三产业发展。

主要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镇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县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游、鄂伦春风情游,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同时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应用市场机制加大景点建设力度。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34

为掌握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州农业局[20xx]128号文件的要求,按照《大理州重点畜牧产业调研方案》,分别赴弥渡、祥云、宾川、鹤庆等生猪重点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听取畜牧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6家加工企业,4个县良种猪场,18户规模养殖户,26户农户进行调研,基本掌握了生猪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存栏和出栏。全州20xx年末生猪存栏237.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6.1万头,肥猪出栏293.2万头,猪肉产量25.6万吨,分别比20xx年增1.34%、8.7%、6.23%、和6.23%。20xx年一季度全州生猪存栏233.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4.64万头,出栏肉猪86.94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减3.75%,增18.6%。据鹤庆县分析20xx年第一季度末生猪存栏17.14万元,其中能繁母猪2.06万元,出栏肉猪8.75万头,同比分别减0.13%、增10.12%和增14.62%,生猪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据20户农户调查生猪存栏590头,同比减少18.2%(06年同期722头),出栏240头,同比减少65.2%(06年同期690头),

其中6户还未出栏,1户不养猪。

2规模化养殖:全州饲养肉猪10—50头的有16026户,同比减少10.38%,主要是20头以下的减少;100—500头的340户, 1000头以上的9户;饲养母猪5头以上的3750户,同比减12.9%,20头以上357户,同比减1.9%,50头以上107户,200头以5户,500头以上1户。据18户(30—50头)规模养殖户调查,存栏1114头,同比增10.6%(06年同期1233头),出栏602头,同比减少2.5%(06年同期617头),其中1户未出栏。鹤庆新登村委会规模养殖户(出栏30—100)273户,年出栏肥猪12655头,户均出栏46头;规模户饲养的种公猪以约克和杜洛克为主,母猪以二元杂为主,商品猪以三元杂为主;改造圈舍,安装饮水器,98%以上的养殖户圈舍均是卫生圈。祥云云南驿镇旧站李建雄户自繁自养,在20xx年上半年猪价低迷时新建一幢猪舍,淘汰劣杂母猪,从县扩繁场引进70头二元杂母猪(LY)和杜洛克种公猪,组织三元杂交生产,进入20xx年开始生产,母猪产活仔10—12头,育成9头以上;出栏肉猪100多头,出售肥猪价1月份8.2—8.6,3月份8.6—9.4,5月份额9.4—9.6。说明此户抗风险能力强,抓住市场机

遇,跟上养猪潮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科技措施推广情况

(1)生猪改良:20xx年大理州生猪改良站点310个,其中国营(集体)44个,可利用良种公猪3126头,其中杜洛克1368头,长白猪693头,大约克1033头,其它32头;猪种改良39.7万窝,其中人工授精9.2万窝,母兔年均产1.8胎,据12个县市11318头繁殖母猪的调查,总受胎率91.7%,情期受胎率85.7%,胎均产仔10.44头,产活仔9.02头,胎均育成8.82头,断奶日龄44天,断奶窝重98.4千克,双月窝重124.4千克。20xx年一季度全州猪改良10.96万窝,其中人工授精2.06万窝,同比增11.26%,减2.4%。

目前,良种公猪率达90%左右,约长、长约和约克等母猪的良种率70%左右。

(2)良种生产:州内大理、弥渡、祥云、宾川、鹤庆良种猪扩繁场共饲养种猪823头,其中公猪143头,母猪506头,后备公猪47头,后备母猪127头;20xx年引种公猪64头,种母猪110头。饲养品种杜洛克106头(18公、88母),长白猪43头(14公、30母),大约克268头(49公、219母),PIC猪70头(12公、58母)。繁殖母兔年产2胎,总受胎率95.6%。20xx年提供种公猪366头,种母猪1322头。20xx年一季度弥渡、祥云、宾川、鹤庆良种猪扩繁场提供种公猪97头,种母猪525头。

(3)饲料推广。我州现有配合饲料厂27家,年生产配合8.3万吨,其中猪配合饲料4.3万吨,占52%,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州生猪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州养猪业配合饲料推广面已达85%。全州不完全统计经营饲料单位或个体户有1000多户,主要经营正大、神龙、新希望等50多个品牌饲料,年销售配合饲料3万多吨,浓缩料5000多吨,添加剂600多吨。规模养猪场和适度规模养猪专业

户(年出栏50头以上)配合饲料养猪普及率达100%,散养户普及率达65%左右。

(4)配套技术推广普及情况

综合配套科技的推广、普及工作经实施商品猪生产示范县建设以后得到了迅猛发展,以推广云南省养猪“八改”技术,“三高”母猪生产技术规程,“仔猪培育”技术标准为主的综合配套技术,得到了全面深入推广应用,在以后的畜牧扶贫、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建设、生猪专业村建设等工作中,这些成熟实用的综合配套科技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提高和普及。科学养猪综合配套科技普及面达到90%以上,普及率达到70%以上,运用率达到50%以上。近几年以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为主的配套科技推广,在重点乡镇得到较快提升和普及。通过基地建设,示范村建设,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使广大养猪户的养殖

综合素质得到广泛提高,养殖队伍不断壮大,为生猪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5)加工情况

猪肉食品的加工主要以火腿、卷蹄为代表的传统食品加工,年加工量在7000多吨。目前,传统猪肉食品加工已形成千家万户参与,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发展格局。除火腿、卷蹄外还有腊肉、里脊、吹肝、猪肝酢、香肠、腊肉、卷肚等等系列产品,据4个县不完全统计年加工量在4000多吨左右。如鹤庆县草海镇太坪村委员会已发展成为本县猪肉食品加工营销专业村。该村从事猪肉食品加工营销户达110户,年加工火腿20__吨,腊肉、香肠、里脊、吹肝、猪肝酢等1500吨,主要销往大理、保山、德宏、怒江、楚雄、版纳、攀枝花、内江、中甸、德钦等,基本占据了整个滇西、滇西南各地市场,年外销量约占全县社会加工总量的90%左右。弥渡加工企业—弥筋卷蹄厂和曹氏卷蹄厂,两个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为200吨以上,但实际年加工量仅为120多吨,年实现销售额360多万元,年创税近30万元。生产加工的产品少部分供应本县,其余外销,对促进全县生猪养殖具有一定带动作用。但全州猪肉食品加工处于粗级产品加工类型,虽然有切片真空包装、灌装、瓶装等系列产品,但缺品牌、缺大而强龙头企业,缺精深加工技术等。目前,

粗级产品加工毛利火腿2元/kg左右。

(6)效益情况

生猪价格经历20xx年和20xx年上半年的低迷,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生猪价格缓慢回升。目前,仔猪均价为14元/公斤,优质三元杂仔猪15—16元/公斤;肥猪均价为8.5元/公斤,优质三元杂肉猪9.5—10.5元/公斤(生产者和贩运者)。同比增180%、增100%、增54.5%、52.8%。生猪养殖效益为100元/头,运销效益为仔猪10元/头,肥猪50元/头。母猪养殖年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通过对新登生猪交易市场的调研,所交易肉猪均价处于全省中上水平,与周边县相比市场价格高0.2-0.5元左右,流通型龙头企业作用明显,实现了养殖户、中介人员和企业三赢的良好态势。生猪价格上涨原因: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xx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为5.5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多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二是养殖成本增加。去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今年5月份已达到每公斤1.6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7%左右。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 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4月,农村居民的猪肉消费同比增长15.1%。

(7)、流通情况

州政府安排了近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交易市场建设,选择交通便利的生猪主产区,通过国家、集体、个人多方筹资,建立了15个生猪及畜禽专业交易市场,促进了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全州12个县(市)扶持发展了肥猪运销专业户865户,仔猪运销户896户,依靠运销户把生猪生产者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外销仔猪60多万头,肉猪80多万头。据4个县不完成统计有县、乡交易市场30多个,较大为鹤庆新登(20多万头)和弥渡弥城(15万头)交易市场,在交易市场年上市交易量肥猪60多万头,仔猪50多万头。并形成一批肥猪收购点、中介服务群团组织近30多个,肥猪、仔猪贩运户80多户 。年组织外销商品肥猪近50多万头,商品仔猪近23万头。如宾川金牛镇的国家兴、李文、李祥;力角的李忠心、卢再斌;宾居的周家正、周瑜亮等收购点年组织外销广东、昆明、下关、西藏、攀枝花等省地商品肥猪近14万头,商品仔猪近9万头。鹤庆县新登生猪交易市场从1998年创建至今,在各级党委政府、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xx年列为农业部定点生猪交易市场。市场规模为占地25亩,建有周转圈舍1000m,业务用房1400多2m,配套服务设施齐备,检疫服务到位,交通便利。交易市场本着以诚为本,精心服务,竭力开拓鹤庆商品猪的外部市场,多年来,与省内的丽江、迪庆、兰坪、福贡,四川的德荣、乡城、稻城、巴塘等县,西藏的昌都、林芝地区,广东的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斗门市,湖南的蓝田,广西桂林,海南的部份县市客商建立了稳定的肉猪营销合作关系,同时也吸引了丽江、永胜、剑川、保山等地的商品肉猪进入该市场集散营销,形成了猪源广、销路畅、交易量大的商品肉猪流通渠道。目前,常年在市场驻扎的当地营销队伍480多人,省内外营销商123户240人。20xx年该市场交易肉猪25.0万头,交易额达2.5亿元以上,企业实现利润35.68万元。

二、产业发展主要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州委、州政府对生猪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出台《关于加快大理州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大理州20xx年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的意见》,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扶持发展养猪专业村;鼓励引进良种猪等,对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和养猪专业村给予政策扶持。同时明确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利用本集体的非耕地、荒山荒地、林地或废弃土地建设养殖

场、养殖小区,要视作农业用地享受有关费用减免的优惠政策。

2、加大科技示范和技术储备。在州农业局和州科技局的支持下,大理州畜牧兽医站组织实施了“瘦肉型杂交猪生产试验示范”、“洋三元杂交猪生产试验示范”、“生猪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摸清5个扩繁场引进种猪的生产性能和生产商品猪的品质;外三元杂交猪生产性能和猪肉品质;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等一批试验示范项目,确立了以外三元杂交生产,PIC配套系瘦肉猪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猪品种间杂交优势,突出生长快(700—900g)、瘦肉率高(63%以上)、饲料报酬率高(1:3.0以下)的特征,对PIC、DLY猪各3个样品按《无公害食品——猪肉》标准进行监测,结果为符合规定,达到无公害猪肉

的要求。通过项目实施为大理州生猪产业发展作了技术储备。

3、积极引进良种。在“关于大理州20xx年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大理州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对引进良种猪给予政策扶持,每引进一头种公猪补助800元,种母猪补助300元。20xx年全州12个县市计划安排引进种猪1300头,其中种公猪300头,种母猪1000头,引进的品种为杜洛克、长白、约克和二元杂母猪。20xx年实际引进种猪1846头,其中种公猪353头(杜洛克137、长白35、约克181头),种母猪1493头,其中纯种200头(杜洛克15、长白21、约克181头),二元杂母猪1293头。引种补助达54万元。据不完成统计5年来共引进种公猪1500多头,种母猪2万多头,二元杂母猪占70%。20xx年计划扶持引种猪1800头(种公猪300头,种母猪1500头),目前正在组织实施。通过引进良种,更新良种公、母猪,实现由传统饲养向现代化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改善养殖基础条件。针对养殖户圈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难以符合猪的生活习性和卫生防疫的需求,针对实际情况,通过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和入户指导,很多养殖户意识到养殖环境的改造对生猪安全生产十分重要,同时对自己现有的圈舍及时进行改造,20xx年在专业村建设完成改圈43587㎡,安装饮水器5958套。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内12个县市92个乡镇405个村改圈农户69623户,222936间,2511650㎡。通过圈舍改造,安装自动饮水器,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使养殖环境符合猪的生活习惯和卫生防疫需要,减少养猪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为生猪生产的健康、安全养殖奠定了基础。

5、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为使广大养殖户掌握更多的科学养猪实用技术,从猪的品种选择,杂交组合,建立良好的饲养环境,种公猪、种母猪、商品猪的饲养管理、仔猪培育、饲料的合理调制、养猪环境的消毒、疫病防治等方面进行培训和辅导,使广大养殖户提高了科学养猪的技能和安全养殖的意识。20xx年仅在专业村组织科学养猪实用技术培训58期,受训人次5410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性投入不足,生猪产业发展支持和保护制度不健全。目前,政府对生猪产业化的投入与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的贡献严重不协调,具体反应在:一是市场周期波动调控措施缺乏,生猪生产的大幅振荡波动现象较为突出;二是科技支撑服务社会化投入不足,生猪生产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三是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持不足,尚未建立起促进生猪业稳定发展的保险和行业发展基金,养殖户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很难得到保障。

2、缺乏生猪生产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体系不健全。生猪产业信息、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养殖户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和跟踪服务,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各生猪交

易运销、中介服务组织各自为阵,缺乏优势,难以做强做大和拓展外部市场。

3、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猪肉产品仍然以白条肉为主,缺少分割肉、冷却肉等市场需求大的高附加值加工产品。而且,由于滥用抗生素、添加剂等,使猪肉产品的质量难于保证,在外地市场很难同国内知名品牌形成竞争。目前州内没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猪肉深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延伸的产业群和产业链。因此对养猪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影响了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展。

4、良繁体系建设滞后,品种改良的任务艰巨。现有的种猪场养殖规模小,设备老化,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良种猪供种能力明显不足,群众养殖杂劣公猪多,导致了出栏肉猪中优质瘦肉型猪所占的比重不高。为推动生猪产业良种化进程,各级各部门应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5、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生猪产业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大群体阶段,区域化、规模化养猪发展缓慢,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也不利于产业化的形成,规模养殖的效益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6、现代化养猪生产服务体系薄弱。通过长期的努力,全州建立良种繁育体系、饲料生产推广体系、兽医防疫体系,建立和规范生猪流通和加工等工作,使养猪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整个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不适应养猪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当前,突出的一是良种的供求矛盾突出;二是市场、加工流通体系薄弱,致使推进养猪现代化的工作受到制约;三是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滞后,乡镇发展不平衡,给深入普及科学养猪带来难度;四是动物防疫体系还很脆弱,生猪产业容易受疾病风险的冲击。

三、产业发展的前景定位

今后我州生猪产业的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和产业化的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培植优势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动物防疫、产品加工等四个重点,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走适度规模养殖之路;加大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提升我州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大理州生猪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过3—5年的努力,把我州生猪产业发展成为省内优质肉猪生产基地、滇西地区外销优质仔猪基地、猪肉系列加工产品外销基地,提升我州养猪生产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到20xx年,全州生猪存栏260万头,出栏肥猪380万头,出栏率达140%,猪肉产量32.6万吨,产值40亿元,实现税收1.5亿元的计划目标,使我州生猪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骨干产业,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四、发展措施和建议

1、加大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政策扶持

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给予补贴,实施财政性补助,稳定生猪生产。良种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要重点对生产环节优质种源生产给予扶持,以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经过多年来对生猪生产波动的分析,影响生猪出栏最重要的因素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其次是仔猪价格,这两个因素决定当年肉猪出栏量的大小,母猪群的减少必定带来仔猪价格的上涨,因此保护母猪的稳定是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以稳定市场肉猪的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殖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建议在生产的低谷期一是对鉴定合格饲养5头以上或规模养殖场的优质母猪群(二元母猪和纯种母猪)给予200元/头补助,以稳定生猪发展基础;二是对年出栏肉猪在百头猪场给予1000元补助、出栏千头猪场给予1万元补助、出栏万头猪场给予3万元补助来保障市场肥猪的供给。每年安排100万元对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关键技术问题如商品猪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生猪生产技术水平。

2、提高生猪生产者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

进一步鼓励规模化生猪生产和加快分散饲养为集中饲养的小区建设,促进生猪产业的提质增效。发展规模化养猪与养殖小区建设是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规模养殖和小区为载体,着力推动生猪产业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合作经济组织及养殖户联结起来提高生猪产业的发展水平。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规模养殖场(户)签订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基地+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建议对投资建设大型猪场出栏5000头的给予10万元的扶持鼓励;在3—5年内继续对投资20万元以上新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年存栏在1000头以上,出栏在20__头以上给予2.5万元扶持补助;对投资35万元以上,存栏在20__头以上,出栏在4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场给予5万元补助的扶持政策。新建并具有饲养存栏200头以上的设施,年出栏肉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每户给予一次补助1万元。

3、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专业交易市场,开避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对生猪交易流通做出贡献的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平台,加强预警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信息采集和监测,强化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建议对重点生猪交易市场能够建立信息平台,发布生猪供求信息的给予5万元的补助。每成立一个养殖协会,带动50户以上的农户进行生猪养殖,年出栏在20__头以上,给予5万元的扶持补助。

4、加强对良种猪扩繁场扶持力度。优良猪种是大幅度提高养猪业生产水平和猪肉品质以及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养猪业发展的基础资源。优良种猪的使用可以促进养猪业生产几乎所有环节的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水平;缺乏优良猪种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养猪业产业化发展。良种猪场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良种猪纯繁、培育、推广工作,为生猪良种化进程作出巨大贡献。为充分发挥各县种猪场的核心扩繁作用,建议5年内每年政府对州内5个种猪场每个给予20万元的扶持,一方面对猪场的设施进行更新完善;另一方面要引进种猪,更新血缘,提高种猪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这样既扶持了县种猪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降低农户的更换良种的成本。同时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登记、鉴定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把好种源关,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

5、继续扶持引进优良品种。以三元杂交为主要生产模式,适度发展国内优良配套系。建议继续对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种猪,每头种公猪补助800元,种母猪补助300元补助扶持政策不变,通过3—5年的引导示范,加上市场的拉动,使全州的良种水平上一个台阶,优质二元杂母猪的比例达60%以上,真正形成以优质三元杂交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模式。

6、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良繁网络,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加大优良种猪的推广力度,利用动物繁殖技术是养猪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已成为种猪改良的重要手段。并在传统的养猪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时至今日,人工授精技术仍然是养猪生产领域推广最广、普及率最高的猪繁殖技术。建议每年要安排70多万资金,分批分年对县、乡镇70多个改良站(点)设备、设施要进行更新完善;提高猪人工授精改良站(点)的辐射能力和品种改良的质量和覆盖面。

7、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猪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推广程序化防疫技术和科学化保健计划,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鉴于高致病性蓝耳病在全国部份生猪主产区流行,死亡率高,危害极大,而预防疫苗价格偏高,建议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喘气病疫苗注射补助和防治技术攻关。

8、改革投融资体制。做强做大生猪产业,必须切实增加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将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重点投入到生猪产业化建设。同时,改革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生猪产业化领域,加快重点龙头企业和生产示范场(户)的发展。

9、推行土地流转。为发展规模经济,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向企业集中,向大户、能人集中,促进和推进规模化生产经营。

10、各级政府加大对生猪流通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外、省外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投资建场、建基地。特别是要对屠宰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依托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龙头企业,加快规模养殖步伐,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努力扩大生猪外销,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逐步解决生猪产业没有形成延伸的产业群和产业链的问题。解决群众生猪养殖的后顾

之忧,提高生猪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024年产业调研报告 篇35

一、基本情况

内乡县位于南阳盆地西缘,伏牛山南麓,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无霜期225天,日照时数小时,10℃以上活动积温4863℃,日平均气温15℃,降雨量800㎜左右,岗坡丘陵区土壤PH值在5—之间,适宜茶树生长。上世纪六十年代未在南茶北移的影响下,内乡曾经荣获全国1000个植茶大县荣誉称号,“内乡毛尖”也因含锌元素而备受人们青睐。

因此,近几年,内乡县农业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县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基地建设、茶叶加工与销售、企业及产业宣传推介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好茶产业发展工作。

到20xx年12月,我县已建成茶园面积亩,主要分布在南阳琴溪湖农业有限公司、民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阳龙山茶业有限公司、南阳佳名茶叶有限公司、内乡华慧茶业有限公司、河南菊潭茶业有限公司、内乡县宛西农综开发有限公司、南阳市天隆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内乡县浩林果业有限公司、河南葫芦山农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

二、生产和销售情况

目前全县拥有自动化生产线6条,标准化车间5000余平方米。其中南阳琴溪湖农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完全按照QS标准建设,在产品包装、销售模式、经营理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提升,20xx年内乡产茶达到吨,实现年产值500多万元。

三、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是请宣传部、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到茶园、到车间、到茶叶直营店进行现场采访,然后分别以专题片、电视新闻、通讯报道的形式对我县茶产业建设成效多次进行宣传报道,以此宣传内乡的茶文化,挖掘县衙文化,提高内乡茶叶知名度。二是积极申报产品产地认证和商标品牌认证。目前,己注册“天曼古衙”、“浩林”“菊潭浩林”“琴溪”“县衙玉叶”“云露山”“琴溪湖”商标和“丹顶一品”“天曼绿芽”“琴溪翠眉”“伏牛剑毫”“天曼驼峰”“浩林绿茶”“内乡红”“云露山野茶”等品牌。生产的茶叶在省、市组织的茶叶评估活动中,多次荣获金奖、银奖和优质奖。内乡县宛西农综开发有限公司、内乡县王氏绿色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分别被河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茶叶基地。生产的茶叶分别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为无公害产品三是组织企业相关人员先后到信阳、桐柏、淅川等市县参观培训与专家零距离探讨交流加工技术和销售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实力。

四、茶叶发展建议

1、茶叶生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基地面积已初具规模,而实际情况表现为管理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①中耕除草施肥不及时②节水浇灌面积小,仅占总面积的1/3,因此茶叶企业应把工作重点由不断扩大面积转移到已建茶园的水利配套、田间管理上,确保已建茶园快速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2、目前茶叶企业的队伍机构建设与企业发展的.规模态势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日渐突显。表现在企业团队要么是单兵独干,要么是临时拼揍,更谈不上企业机构建设,特别是已面临或马上面临的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这个关键环节,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人才队伍。因此,企业应逐步建立健全机构,配备、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确保企业长足发展。

3、加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研、技术推广机构;引进培养人才,加强茶企业和茶农培训。

4、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及技术规程,配套完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及行业标准。以毛尖和扁形茶为主,改进加工工艺,工厂化加工。

5、加工体系建设。加快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升级,改造,综合利用夏、秋叶原料资源,促进茶类结构由单一绿茶向绿茶、红茶深加工类茶等多茶类发展。

6、实施品牌战略。挖掘历史名茶资源,开发新的名优茶,建立健全名优茶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技术规程,确保产品质量,注重运用品牌塑造,维护品牌形象。

7、产业化经营。加快茶叶龙头企业建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户”的生产加工模式,鼓励引导茶叶企业和茶农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8、营销体系建设。建立茶叶产地和批发市场,精心培育内乡茶叶品牌,举办各类茶叶评比,茶文化研究等大型节会,扩大市场宣传。

9、茶文化体系建设。普及茶文化,进行茶旅游综合开发。

10、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通过县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初级产品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可追塑等制度。

11、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内乡建立一个良种母种场。

12、生产基地建设。抓好示范性标准茶园建设,创建优质、安全、高效茶叶生产基地。

五、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在政策、经费、科技等方面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

2、品牌知名度不高。全县没有共用品牌,品牌宣传力度小,影响力不大,茶叶优质不优价。

3、茶园低产低效。地方群体占比30%,老化严重,无性茶园面积少,部分茶园单产不足20公斤。

4、组织化程度低。茶叶龙头企业少、小弱、企业、茶农参与合作组织不足2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