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通用3篇)
1、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认识主要表现在许多中小企业中,特别是私营企业。他们简单地认为,原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在未来也能赚钱,信息化建设没有必要。当然,对于那些管理落后,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的企业而言,因为推迟信息化而破产的寥寥无几,但因为曲解信息化而垮台的俯拾皆是。
2、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认识。在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初期,人们对“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大多当作一个技术的问题,认为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在对软硬件系统的选型采购方面。同时,信息化的工作也被视为“技术性”的工作,大多交由处于企业中下层的“技术人员”所担当。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了先进的硬件和网络设备,建立计算中心,引进著名的软件系统,认为这样就完成了企业的信息化任务。其实,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技术好比工业社会的机械技术,它是社会重要的和基本的生产、技术手段。2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大量的设备被闲置,高端的计算资源被极大浪费,企业的生产效率依然低下,信息化走进了硬件与技术的误区。这种现象在我国多数企业中普遍存在过,而且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业务部门主导有误区。有些企业提出了“企业信息化应当由业务部门主导”的观点。在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一些企业的业务部门片面地理解了自己在信息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下面一些不利于发展的现象,如有的企业管理的业务部门认为:“业务部门的主导作用就是由用户提出需求,由信息部门来实现。”抱有“你开发,我使用”的态度,通常没有主动参与到开发过程中去,这样结果可想而知。
4、对自身信息化的需求没有深刻的认识。许多企业认为信息化是一种潮流,从而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在没有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受到厂商的宣传与鼓励,盲目做出决策。实际上,信息化并不是赶潮流,而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对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种种业务及管理上的落后之处以科学的方法精细化、系统化,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经过系统的战略分析、管理分析与实施分析,面对it应用市场的一片繁荣景象,各种方案层出不穷,企业往往仓促上阵,缺乏选择的标准与方法,被动地接受厂商的方案,结果造成了方案不切合实际,从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就埋下了隐患。
1、重硬件轻软件。我国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明显的“重硬轻软”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不少单位重视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视软件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致使许多一流的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却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更多的单位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软硬件系统的构建,而忽视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致使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
2、重技术轻环境。技术的领先性和技术的实用性一直困扰企业信息化建设时的选型。现在有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常常提出的口号是:“我们要用最先进的技术,确保在同行业中领先”。往往由于企业自身业务流程不清,管理架构不明确,面对“先进”管理方案时找不到契合点,导致系统实施陷入拖延与拉锯状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够保证永不落后,信息化不是赶时髦,看见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就赶快跟什么,而应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什么技术、什么应用最能收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实效,将之作为最适合本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
3、重建设轻管理。俗话说:信息系统是七分管理、三分技术、十二分数据,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企业随时加以维护与更新。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则企图追求一劳永逸,在构建系统时热情高涨,系统建设告一段落后就不再花费心思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使得许多单位的系统中存放的始终是过时的信息,基本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1、把企业信息化视为灵丹妙药。很多企业在经营上出现问题时,认为“上了信息系统,问题就解决了”,都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改善市场表现。然而信息化只能帮助企业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企业的救命稻草。一是信息化并不能解决企业经营层面的问题;二是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信息化效果需要在一段时间的运营后才能显现。实际上,信息化是一个行为放大器,如果你很聪明,它就放大你的聪明;如果你很愚蠢,它就放大你的愚蠢。对于企业是一样的道理。
2、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步到位。很多企业在决定信息化建设后往往雄心勃勃,打算“而今迈步从头越”,把以前“超美赶英”留下来的遗憾到现在来解决。在企业原来没有信息化建设或很少信息建设的情况下希望能够一步到位,一下子就想把信息化到位到电子商务、erp系统、crm系统等等暂时对企业作用不大的功能上来。但结果基本上不是我们的企业决策者所能猜到的,尽管他知道了开始。因为,只有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基础、人员素质等相适应时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否则只能是误了“卿卿热情”。
3、信息化会自动实现企业的目标。许多企业老板认为上了信息化,就有了商业智能、决策系统,从而放松了对企业的管理,放松了对信息系统的学习与应用。有这种想法那就完了。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目的目前主要还是需要在管理上动脑筋,而信息系统只是帮助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的一个工具而已。企业的生存发展到底还是要用制度来指导人的行为,从而实现管理的规范与业务的规范,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即便是企业已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企业的决策人也始终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同时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做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去改进这个工具的能力,使之适应企业发展;而不是就把它直接交给了计算机部门那么简单。
根据省外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学习新思想、改革再出发、开放迈新步、发展高质量”主题,结合我中心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7月9日-10日,由签证服务中心负责同志率队先后赴扬州、徐州进行专题调研。
在调研走访中,市外办普遍对我中心今年以来施行的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表示赞赏:在办证大厅设立了自助照相设备,极大的方便了部分未带相片或相片规格不符合要求的办事群众;所有签证窗口均可受理各类因公、因私签证材料,避免了窗口等、忙、闲不均的情况,有效的缩短了办事人员等候时间;专门开通了各市外办签证工作微信群,在工作之余发布各类最新签证信息,预约受理各市外办签证团组材料,做到随到随办、一次办结等。同时也坦诚的提出了存在的.一些的问题和建议,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理念还有待提高。当前签证服务中心在材料受理环节仍然按照老办法,需要办事人员亲自到窗口提交材料,这与当前我省正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理念和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在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上狠下功夫;
二是服务能力和水平还存在不足。近期签证受理窗口人员轮换频繁,部分工作人员业务相对生疏,导致材料受理不全,出现让办事人员来回跑几趟补充相关材料的情况。驻沪办事处工作不够严谨,送取材料时效性的透明度不够,对外服务公开不完整;
三是服务意识还不到位。签证服务中心相关网上平台公开相关业务办理具体情况的更新相对滞后,导致办事人员不能及时跟踪掌握相关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办理结果。最新签证、认证信息和签证申请表格更新不及时、整理归类不完善,造成办事人员查找资料不便;
四是指导市县相关业务工作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徐州市外办提出,能否对该市外办进一步开展领事认证业务给予具体指导,形成省市联动。扬州市外办表示,希望给予扬州市外办在双认证业务上更多的便利。此外,两市外办提出,我中心在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共建上主动作为不够,建议能否给予各市外办沟通交流和具体指导,以实现省、市外办平台共建、接口统一、信息共享。
签证中心负责同志表示,通过此次调研,学习到了各市外办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也发现了中心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调研中反映的意见和要求,我们将深入分析研判,通过集体决策,尽快拿出具体举措和对策,分步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我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进工作流程,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领导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