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9篇)
从朋友处借得《庄子》心得一书,此书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通过庄子每一个不同的寓言故事来讲述,偶尔看看这样的书对净化人的心灵有一定的帮助。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 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 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
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就首先要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庄子在最后还讲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过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仅此而已!!
《庄子四讲》全书分成四章,每章都以《庄子》原文中的片段作为支撑,主要阐释了故,命,天,人,忘,游,虚,芒芴。
我觉得作者比较出彩的点在于,很多人把庄子的“忘”、“虚”理解为退回初始状态、混沌的世界,与万物合一,仅此而已,而毕来德则更进一步(不知这一步是走对了还是错了),强调虚空、混沌带来的变化和自己更新自己塑造的能力,让来回往复的主体得以重新定义与自己、他人、世界的关系。我想到的比喻是陶泥,毕来德不仅强调把已经塑成花瓶的陶泥揉回原本的球型,而更为强调揉回了球之后,这团泥可以被重新造成一条蛇、铃铛、一只兔子。
作者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在于,他提出庄子的虚或者混沌,指的不是宇宙,而是身体,身体(而非所谓心灵、精神的自主运作是自主性的保障),这个观念我仍然存疑,可能我还没能彻底理解毕来德的身体指的是什么,不过,确实是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以及对独特性的渴望把自体和他者分割开来,而意识也在这种认识中化为他者(这也是毕来德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知道和不知道都有道理,都符合庄子的描述,它们却是在根本上冲突的;也就是说,一方面,人在知觉的'时候无法言说,言说的时候不知觉,因此人说的是自己“不知”的东西,另一方面,道是可以被“知”的,到了天的境界,则可以“游”,也就是毕来德所说的“静观”)。
另外,《庄子》原文,尤其是《天运》,实在是太精彩了,太值得反复揣摩了。
从朋友处借得《庄子》一书,此书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通过庄子每一个不同的寓言故事来讲述,偶尔看看这样的书对净化人的心灵有一定的帮助。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
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
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就首先要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庄子在最后还讲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过去式。是啊!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仅此而已!
《庄子》中有一则叫《屠龙术》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名叫朱汗漫的人,变卖全部家产到很远的地方拜支离益为老师,跟他学杀龙的技术。三年后,便回到家中,但因为世上根本没有龙,他的本领始终未派上用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朱汗漫变卖自己全部家产,又废寝忘食地苦练三年,他的意志可谓坚定不移,这是他主观上的努力;可他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客观上根本没有龙,“杀龙”的本领再强,也根本不可能得以发挥。
因为这种本领根本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所以他的“人生价值”等于零。
所谓“人生价值”,其实就是个人的能力、品质、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可以得以发挥。现如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打算通过学习各种本领,将来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朱汗漫的“屠龙术”最终未排上用场,除他忽视了客观需要外,还在于有像支离益那样的.骗子。世上本无龙,何来“屠龙术”?支离益使朱汗漫变卖家产,拜自己为师,教习三年不露破绽,其骗术可谓高明矣。而今,有些所谓江湖术士,神汉巫婆,行尽骗术,招摇过市;一些冒牌气功师、庸医等,挂着“名医”的招牌,到处行骗,坑害人民;更有甚者,一些大肆宣扬宗教迷信之人,大搞唯心论,混淆是非,不仅弄得许多人家破人亡,而且对社会危害极为严重。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打起十二分精神,千万别像朱汗漫一样上当受骗。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一要树立理想,二要掌握实际而有用的本领,三要增强自身“抗腐蚀性”、“抗诱惑性”的能力,谨防上当。这样,才能在社会及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发挥所学之长,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父亲嘴里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开始的。从此,那只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脑袋里不停地飞呀飞,让儿时的梦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欢在深夜,燃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握一卷《庄子》,反复揣摩“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论 。
庄子一直在讥讽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
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也许我很向往这种生活,也许我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顺父母、养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过多的奢求和索取,会让我们的心像无底的深渊,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遥远!
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当年梦中化蝶的庄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神人离形析体,混一无功。无形无相,名实攸同。大者有大之用,小者有小之用。二者各得其欲,是以无用以为天下用。况鳞羽文章而获死,珠玉光明而蒙尘。何弊弊于天下邪?尧犹怅然于姑射之人。有不龟手之药者,于宋则洴澼絖为用,于吴则裂土封邦为用,非无用长于大用乎?黄金者,多于亚墨利加,而输于欧亚之陆,是岂一隅之物用于天下。若大瓠虑以为樽,浮于沧溟之上,因马尼拉航线,易以黄金,岂非大用之用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何故?譬如一人言有甲,而听者亦以为有甲。究此二甲,竟非同甲,故隙生而怨成。且是非之言,多是此类。白所以命色,而马所以命形。命色者非命形也,故白马非马。而庄子则谓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盖马者现量也,非命形也。白者,比量也。非马者,即非以马为马之马也,亦是比量。二皆非马,则争自绝矣。此章炳麟以唯识解之。
使我与若辨,若胜我,则若果是邪?若不胜我,则我果是邪?方始也,若知果胜我,则知之先也。若不知果胜我,则知之后也。果无变也。所谓是不是,然不然,指不指,是以穷年以逐末。丽之姬泣时安知后以为悔也,而李斯安知所求者不过黄门犬也?
昔李君明作准以定数,作六十律以为中吕反生黄钟。乃循蕤宾重上之法,终于南事之率。然则蕤宾下生之法,亦生律吕,何弃之不用邪?盖因蕤宾下生,则减于四寸五分。四寸五分者,清黄钟之数也。夫减于标准者,犹如淮北之枳,其实不同矣。黄钟定九寸,林钟则六寸。黄钟定八十一寸,林钟则五十四寸,余者莫不循黄钟而动。旋相为宫则五音成,五音莫不循宫而动,此所谓反者道之动。夫律吕,皆追黄钟。黄钟乃律吕之定数,衍生之准则也。不知准则不知律,故有道而物成也。
方我之生也,成我之元素亦有,方我之死也,成我之元素亦非无。然则火传于薪,不知其尽,而甲薪之火与乙薪之火焉有同异,又上流之水与下流之水焉有异同。则元素在此与在彼有何同异。若参商邪?四时也,县解也。安期生,王子乔,莫不为世俗所求也。长生也,不可得。长乐也,亦不可得。长乐未央亦一代之精神也。
蝶在飞,承载的是一种逍遥。
丹青挥毫的满纸荒唐,是一种对道追寻的喧嚣?是一种对尘俗的浮躁。
百年孤独,孑然一身,总是带着透彻的'目光,和柔婉的心灵,却不曾孤独百年。
庄周梦蝶,梦到的是一个只有飞翔的境界,美丽的像水,平凡的貌不惊人。
《庄子》是一片远离更远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园般不知所措。
如垂钓,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宁静,即使空手而还也淡不经心,它此时在九天外御风飘游呢。即使有时无意间捞上几分功名,他也会掷之于江湖,相位的诱惑也不住他一心,无心挥洒不羁的心。
如午寝。一般人不及庄子。看着美景心向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腾空了,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么凄怨,只是为挽起几缕青色,无思无暇,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地飘有此“恣意妄为”“无法无天”,却不管他,纷纷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羁不怯的天堂。
梦醒了,也不慌不忙,心里也会开着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绽放。
如送丧,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为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归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人逝,是一种太过残酷的现实。
庄子却却笑着,像婴儿一样,纯洁,无瑕发自内心,死亡是一种安详,回归自然,自然就回归宁静的世界了。不必哀伤,不必失望,有一种东西叫做道,有一种人生叫顺其自然。
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为善与为恶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倾向于人的社会中对于自己个体利益的两种态度,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为恶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己之举。那么,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为了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程度,因为那样会很累很累,也不排除会因求名而失去许多本应享受的人生乐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啊;利己之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临刑罚加身的程度,因为那样你会得不偿失地受到屈辱与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这两句话,应当还包含着主张个人对许多事情的自主选择与判断的因素,因为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其标准显然应当为当事人自己去下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为之。
做为我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庖丁解牛》,那是从《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那篇课文中是否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句,是不记得了,但是现在因为复习《庖丁解牛》以希图背诵之时,倒是见到了《养生主》之全文,觉得有必要全文诵读之,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些营养,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些,试着背诵之,也算做是进行记忆训练罢。
试试看吧。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
真正对此生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对命运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远达不到的目的。
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经常发生猴子偷庄稼的事情,人们防不胜防。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装米容器,有细细的瓶颈,使猴子能够伸进去,拿着米却出不来。没有一只猴子愿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们都会对猴子的故事,哑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们,会有多少为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尽自己的一生,难以放手呢?
人们往往都会关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东西,往往都会追逐生命中有些永远达不到或者不需要达到的东西,而错过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为生活所累,为虚名所累,为旁人的目光所累,为名利所累,这一切看似重于一切,却其实远比生活的真正意义渺小的多。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这么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记了生命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精彩的风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们说,他们走的太快了,就会丢掉自己的灵魂,他们停下来,就是要等等自己的灵魂,让灵魂能够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惫的身躯。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懒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寻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习惯这种态度,才能够准确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于为了其他东西迷失了自己。
所谓达生之道,即为对生命的一种通达之心。用感恩的心态来善待生命,用满足的心态来善待生活,生命,也许就会更加珍贵,生活,也许就会更加美好。
庄子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看完庄子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其间不可磨灭的真理,你会发现你只是打开一扇门,通往真实朴素的天道。
世界上几千年的悲哀在于,世界只在世俗世界中寻求生命的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世界去荒野幽深的宇宙中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自与天地精神交往,不骄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一位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浑浊,不能说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言。他上游与造物者,下游与外死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嘲笑世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名利营狗的人,讽刺那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毁灭天人和谐的恶棍。那些寻求权力的人用自己内心的不完整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祝福,而庄子宁愿做一只在泥里拖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一个在大厅里供应的占卜龟壳。庄子的优雅和洒脱是他出众、傲慢和不羁的性格魅力所支撑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的世界文章中,最高的知识是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原始知识。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部文章都是赵赵宏道,一切都依赖于天道。一切的起源是什么?唯一的方式。一切的来源是什么?唯一的方式。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庄子微笑着轻轻地拨打——人们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生活只是蚁巢的梦想。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那里没有我们世界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洁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了很久,住在一个身体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和听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感到非常舒适和善良。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家乡,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回忆的感觉,不断地跋涉到他的家乡。
真正的生存是庄学的核心。但我们都生活在人为的恶魔圈里,一切都是人为的,我们已经失去了自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笛声寻找失落的世界,人的人生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喜欢这本书里说的一段话:“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如是,对命运的把握亦如是。命运是个客观的东西,不一定完全依附于机遇。其实,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决定你的取舍,决定你的命运。
于丹在《庄子心得》中还写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闲暇时,我常常会这样想,生活中有许多如意或不如意的事,如同一杯白开水、一杯饮料、一杯咖啡,有人嫌它平淡无滋味,有人喜欢它够爽够刺激,有人说它苦中自有香味。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但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愿望,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成为理想,邪恶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便成为贪念。
想起警示教育片中那些贪官们,其中不乏聪明有识之士,有些更是妇孺皆知的风云人物。他们平地而起靠着才智、努力和机遇一步步走上高位,曾让多少人艳羡不已。他们心中明知付出的代价会有多大,明知一生前途一世英名将毁于此,却如赌徒般把自己作为赌资全身押上,如飞蛾扑火一去不回头,原因何在?又怎是一个“贪”字能够了得?!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心态使然,是他们心中的许许多多不平衡在作怪。因为觉得自己比别人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太少,因为看到自己的仕途已“结构性封顶”而下半辈子却还没做好打算,因为虽为高官政治地位高工资收入却比不上身旁的一个个老板,于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昧着良心为自己为家人为身旁的人谋私利,不惜冒险以身试法去违反党纪国法,心存侥幸只想一旦“安全降落”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哪想到到头来两手空空身陷囹圄才感受到自由多可贵,原已拥有的一切有多珍惜!
他们的光线辐射会让人的眼睛产生疲劳,长期与它们交手会使你的视力就会呈直线下降趋势;尽管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但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只见林则徐的塑像气宇轩昂地耸立在那里。在当今迅猛发展的社会大潮流中,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不被人类抛弃,才不会惨遭淘汰;
于是,你悟到了你人生的最高境界,无为界。
意起思行,神游天地,无拘无束,你是人间逍遥的`神!
然而,又有几人把你看的明?后世的学者,追不上逝去的风,只能握着卷卷残集,望文生义:
你,成了消极避世的人。
可笑,可笑他穿不过千古的时空,望不到你头上的天,踩不到你脚下的地,却偏又说了不负责任的话!
后世的人用后世的思维观念,总以为自己是最聪明,可也知一时当一限?那是千年前的你!此"无为"非彼"无为",你的"无为"怎能用今世的"无为"来定论?
而你,却又穿越了千古,你的"无为",在那战乱的年代,是最理想的完美境界,这不正与我们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知道我的解说是多余,你就是你!精神的巨子,心灵月亮的守护神,又怎会管他后人如何评论?
历史长河滚滚东逝,你在风尖浪口依旧高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试问,有此境者,当有几人?
千古一逍遥,你,庄子,当之无愧!
在《庄子秋水》中,秋水来临时,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自己。顺流东行,遇到北海若,河伯望洋哀叹我不至于子之门就没了
满招受益,谦虚受益。不要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人的短处,也不要以自己的短处而嫉妒自己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五岳之外,还有别山之尊。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匪浅。
骄傲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在有限的环境下,河伯认为天下之美在自己。主观片面的理解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浅薄的洞察力。如果河伯没有改变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的小成就感到骄傲和自满。我们应该跳出我们主观的狭窄圈子,拓宽我们的视野。只有不断学习专业课程,阅读更有意义的好书,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至于北海,河伯感叹自己的渺小。只有有了自知之明,人们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不要因为我们有限的知识而自满。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该始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更积极的生活,让生活更有意义。
谦虚是有益的,谦虚是有进步的。船,谷物,人。与宇宙中的一切相比,人是非常小的。世界很大,个人所做的一切都很小。生活是有限的,学习是无限的,无论一个人的知识有多深,它都只是沧海一粟。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行,必须有我的老师的学习生活,我们才能实现生活的理想。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缺乏谦虚就是缺乏知识。牛顿说:我不知道人们怎么看我,但在我看来,我就像一个孩子在海滩上,偶尔捡起一块更光滑的圆石,我没有找到真理的大海。这种谦虚的思想不是牛顿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了解自己的有限性、谦虚和勤奋尤为重要。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人才创造了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平庸的人才。要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才,我们需要每天坚持,每天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培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不懂礼仪,懂义。懂得自卑,才能懂得礼义廉耻。
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庄子认为遇事应该沉住气,心平气和的自然处之,切莫心浮气躁,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将军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但他渐渐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将军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将军狠狠地骂了一句。“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刚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的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间,将军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爱意。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老僧确实能沉得住气,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险时,依然能够平静的面对,所以,他制服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将军。试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气,与将军争执起来,或者对其不屑一顾,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庄子说:“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因为只有看透别人的内心,才最有针对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比被别人抓住命根子还要可怕,还要恐怖,犹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样陷入被动,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了。
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所以,绝顶聪明的人不喜欢显露自己的聪明,以免让别人窥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卖杀装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让别人看透内心。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还岳梦中飞”。(梁启超赠冰心语)世界上虽沧桑变化,我心事定,无论你怎么变化,我心里有数。的确如此,古今中外,凡是伟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特点,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的判断局势、应变局势、取得成就。
庄子认为遇事应该沉住气,心平气和的自然处之,切莫心浮气躁,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将军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但他渐渐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将军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将军狠狠地骂了一句。“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刚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的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间,将军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爱意。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老僧确实能沉得住气,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险时,依然能够平静的面对,所以,他制服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将军。试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气,与将军争执起来,或者对其不屑一顾,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庄子说:“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因为只有看透别人的内心,才最有针对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比被别人抓住命根子还要可怕,还要恐怖,犹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样陷入被动,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了。
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所以,绝顶聪明的人不喜欢显露自己的聪明,以免让别人窥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卖杀装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让别人看透内心。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还岳梦中飞”。(梁启超赠冰心语)世界上虽沧桑变化,我心事定,无论你怎么变化,我心里有数。的确如此,古今中外,凡是伟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特点,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的判断局势、应变局势、取得成就。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
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
第二段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主要是着力塑造神人形象,以使逍遥游的“至人”形象具体化。作者先通过渲染尧让天下之事,表明君不足贵,权不足惜的思想观点,再借许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态度:“予无所用天下为!”接着,又通过肩吾和连叔的对话,创造了“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形象,这个神人即前文所称的能作逍遥游的“至人”,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所以庄子赋予她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
庄子不能忘世,所以写了尧让天下等世事;更不能忘我,所以接下来又写了自己与惠子辩论的是是非非。这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子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实际上也就指出了无为是通向逍遥游的途径,从而结束了全篇。
总之,庄子的《逍遥游》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又创造了一个个神人形象将其具体化,并且指出了“无为”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尽管花费了好长时间才读清楚这篇古代的精华之作,但最后有这样大的收获,实在是不亦乐乎。
《庄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逍遥,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应该是想人们通过这种逍遥的思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开篇先用鲲鹏来写,写他们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后用一个事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最后庄子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结尾,体现了“逍遥”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这就是“观浊水而迷于清渊。”当然欲念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通常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个观点,现代人却很难接受,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泽。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们每天行事匆匆,却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尽头。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无所适从。总是抱怨太苦太累,从来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遥一下,就这样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悲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却日渐增加。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叹息中悄然流逝。人们总是不愿意忘记该忘的烦恼,没有人正真试过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去放松,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乐。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将自己故意压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因此,人生应当多一点逍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顺物”与“游心”是相互依托的。这种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当今,仍有学习的价值。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庄子》的书。《庄子》是一本哲学名作,但又不仅仅是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读完后,我感受颇多。
其中逍遥游中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让我记忆犹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我想我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现在处于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打好基础,认真学习,天天向上,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础。
而大宗师中的“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的大意是(朋友应)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这让我明白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所以我们在结交朋友时,应该顺其自然,不应故意而为之。在帮助朋友时,我们不应该去奢求他有什么回报,而是自愿的去帮助他。这样才算得是真正的闺蜜,好朋友。
读完《庄子》这一本书后,我收获颇多。《庄子》这本书里蕴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处事的方法。值得我学习,我想这本书不应该去读一遍,我还应该再读再理解,这正如人生那本大书,是永远读不完的。
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进一步阐释了道。
道家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了儒家思想,认为儒家所推崇的仁政是世间罪恶的根源。的确,君主得到权利最好的途径就是战争,要巩固自己的江山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强自己的实力,筹建军队,抵御外来的侵略就是战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要用臣子的血肉之躯,帝王的宝座是坐在无数尸骨上的。他们却用仁义来遮盖这一切,他的仁政束缚了多少人的思想。在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人类的思想就被禁锢了,千百年来的学者寒窗苦读,只为金榜提名,真正用到的又有多少,为了这一个荣誉多少人浪费了自己的一生。科举三年一次,千千万万的学子中才取几人,范进就是为了它束缚了自己大半生。道家所提倡的自由是真正的逍遥游,在社会中想要得到身体的自由可谓是难上加难,但是精神的自由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没有贵贱尊卑的.隔阂,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功名利益的追逐,用晨钟墓鼓去抚慰无助的心灵。
孔子的儒家实在是太理想化了,是在当今社会几乎不能实现的,虽说有梦想是好的,但是这个梦想对当代人来说有些过高了。在儒家的经典下奴役了上百年,连反抗的力气也没有了,我们所有的青春,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候就被掩埋在无尽的笔墨中,浓重的书香气笼罩着整个中国,那曾经腾飞于九洲之上的龙如今早已被驯服,回想当年桀骜不逊的飞舞于九天,似乎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读完《庄子》,我的感想就是,在九洲之上的那朵艳丽的奇葩正在逐渐的沉入墨的海洋。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意。人的辈子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意,那么,还有哪些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生。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清茶,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了解。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实的,就好似太阳经常从西边升起一样,就好似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遭遇的灵魂问题,结合其浓厚的中式修养,从另类的时尚角度把儒学的精典著作《庄子》用简洁的语言和独白铭刻在了我们的灵魂之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一种幸福,它都在给我娓娓道来以如何的`态度来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告诉我怎么能够作为一个美好幸福的人,告诉我们如何修养道德品性,让心灵智慧受到升华。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得到不求上进的妨碍,但在我觉得那里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全球;那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宽容。他宽恕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经验三中感悟与超越中提及了名利二字,说了三个故事,其一,据说清朝乾隆皇后下江南的之后,在南京金山寺,他问当年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常常,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唯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大抵就是这两条船。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三,又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顺应了一个主题淡泊。其实这些之后,我们会置身于这种的无奈中。所以人必须认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取舍。诗人纪伯伦曾经抱怨:我们将要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又指导我们要看见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平静的灵魂,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能够真正发现内心。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里有大境界,你才无法认清超越言行的心里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些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严谨于心而不张扬的。
有人说学习老庄是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那些积极入仕一路顺风的人往往更推崇儒家。连鲍鹏山都说“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见老庄的思想确实是可以消人忧愁,减人烦恼的。也许因为此,老庄的思想便被赋予了淡淡的消极。不顺,心烦乏时,老庄便是良药;顺意之时,又哪管道家是什么呢!
可是事物都是两面的啊。假使用佛家的机锋来解释,消极就是积极,积极便是消极。老庄也一样,淡泊名利、不求功名、不念生死、顺乎自然似乎是一种不追求,无追求,一种消极之心隐于其中;追求逍遥、释放本性、心随性至、坚守本心似乎又是千百年来文人志向的追求,又是积极的。只不过积极入仕的文人追求功名,这便是儒家;消极避世、追求本心的文人回归自然,这便是道家。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儒道两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有追求,只不过追求的对象不同罢了。
可无论归隐之人如何说其此行为旨在追求本心,他们归隐的.根源往往都是因为不得志吧。若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拥“颜如玉”、住“黄金屋”,又有几人仍会追求本心而放弃这些呢?所以老庄便常常在文人失意落魄无路可走之时,闯入他们的世界,以追求本心来掩饰官场不得志的落魄,这么说来,老庄真的又是消极的了。
说来说去,似乎什么都没有说,可事物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不都源于内心么?内心是怎么看的,事物便怎样存在。只要内心是积极的,采百家之长,必也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了。
前几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名叫《童话庄子·逍遥游》的书。这本书很薄。是一篇童话。只有差不多200页。刚开始觉得很无聊。但一翻开书,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里书面不仅有有趣的内容,还有好看的插图。让读者一读就好像进入了这故事的世界。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施小惠为了抓蝴蝶闯入了一片栅栏,进去之后发现了,在一座石头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爷爷,自称庄周。他把施小惠,误认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进行了一次对施小惠来说史无前例逍遥游。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庄周。因为他个性自由,与我的个性非常相像。我还觉得,作者把庄子写的胜似神仙。庄子他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本不是在一个时代的,而在这本书中,庄子却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一同变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飞翔。此外,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引用了许多《庄子》里面的名言。让读者学到了很多庄子对生活方面的认识。不仅如此,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编的古老历史神话故事。让读者读起来既有新鲜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无穷。
说到《庄子》,我就想到了这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我在许多文章中都看到有点评过。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和地把万物一起生下,万物与我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谦虚。
故事中的逍遥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遥游,还要比故事中光彩许多。而且,它,还在待续着呢……
《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百家讲坛》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论语》、《庄子》心得了。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庄子》,也让我们从中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能力。
于丹教授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
现代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各行各业的“白骨精”们以及正在修炼的准“白骨精”们在义无返顾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诸如工作升迁、爱情、亲情等方方面面的打击,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为社会隐患。于丹教授提醒我们:在沉醉于工作时,不要错过与父母、爱人、孩子共享天伦的机会;在遭遇打击时,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在确定奋斗目标之前,要正确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样感悟与超越……
在《庄子》心得中,一个牧羊人的比喻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的一块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
那么"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处?"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六十而耳顺"呢?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境界了呢?孔子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我们真正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也就是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
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蓄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很多时候是苍茫的,有些一旦规划了,就会觉得舍弃了许多,会留下很多遗憾。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惊叹的同时,他又给他自己,给他的学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提出了这样的描述,他说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劣的人生坐标,在这样一个坐标上会有几个阶段所要做的事情会特别特别强调出来。今天我们从头翻阅进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条人生之道,对我们到底有多大的借鉴价值。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样,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名,每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种理想,但是一切从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
孔子的"十五治于学"这可以说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给自己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没有人是生来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过是对古人所有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所以孔夫子说像我这样的人呢,像我这样有仁义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这样好学习的人很少见。这就是他十五开始上学的心情。
四月桃花芳菲之际,我第一次与《庄子》相遇。
那天在图书馆,爸爸执意让我借下这本《庄子》,对于古典名著,我一直提不起兴趣,但是易中天的这部中华经典故事系列,精心挑选23个经典故事,36幅匠心打磨的古典插画,重塑更加现代化的庄子形象。它确确实实地改变了我对古典名著的看法。就在所有诗人都认为是“桃花蘸水,春意将老”的芳菲四月里,我却在书香里找到了一番别有风味的领域。
庄子,原名庄周。他写这书的时候,已年过七十。庄子一生贫穷潦倒,但在书里却不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不写达官贵族们的宫斗琐事,这个可会讲故事的老头只写了一些大自然中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看似无关联却紧扣着结尾以水为鉴的道教,成为了传世名作中的不朽之籍。再加上易中天先生的现代文注解,让我对这本传世名作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章节是那一个“农场的故事”。这一章概括了整本书中的思想源泉,里面讲了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农场的故事”这一大章里分为几个小故事。以“沉默的猪”为例。说到有只猪要给先祖祭祀,拿去牺牲,于是猪不乐意了,官员劝他说:“猪啊猪,你为什么不开心呢?你将会被庄重地放在雕花的瓷盘里。拿最好的白布铺在桌上,你看怎么样?”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庄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一只猪,最好的待遇就是把它留在圈里吃糟糠,而不是什么雕花的盘子。道理人人都懂,但当今社会许多人却做不到。名利是很重要,可在生命面前却什么都不是,但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却为了名利与名声丢掉了本心。他们的结局不也和这头猪一模一样吗?
是啊,在这一章最后的故事当中,庄子拿马举例,最后一句“此马只真性情也”道破了真谛。无拘无束的在田野上奔跑,才是马刻在骨子里的天性。我们不也一样吗?
我认为事实上沉默的猪、飞驰的马,乃至庄子及整个道家要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因此最重要的是无拘无束,活出自己的真性情,那才叫无愧于人生!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身。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把国学的经典著作《庄子》用简单的语言和故事铭刻在了我们的心灵之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一种快乐,它都在给我娓娓道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告诉我怎样才会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告诉我们怎样修养道德品性,让情感智慧得到升华。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那里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与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说了三个故事,其一,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三,又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顺应了一个主题淡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又指导我们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灵,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内心。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够看清超越言行的内心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种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内敛于心而不张扬的。
中国台湾著名的教授傅佩荣先生在研究庄子之后,得出一个心得,他说:真正看懂《庄子》就会明白,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局或是一个终点。人是不断地经历许许多多的过程,长时间从磨练活出灿烂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烦恼、悲哀、无奈等很多负面的情绪,但这些其实都只是磨练我们成长的过程而已。于丹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让我们领略到这样一种大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让我们霍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雨果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总是被自私、贪婪、卑鄙、懒惰所笼罩
即使庄子不提,“逍遥”也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遥”,无非是“在物质生活上宽裕富足,不用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劳碌。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庄子的眼里,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浅薄,他的“逍遥”,我觉得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一个终极命题。
在庄子看来,一切万物都有其属于自己的本性,“逍遥”不“逍遥”正是看其生存状态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万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好的生活方式”,“坏的生活方式”,只有合于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庄子同老子一样,认为最好的政治正是“无为而治”;因此他主张顺其自然,认为任何统一的制度标准都有其局限性,都会妨碍人们的“逍遥”。这个视角很深刻。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忙,每天总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回过头来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却想不太起来。显然我只是在机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没有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我没有问过自己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遥”与忙不忙没有关系,它只取决于你是否顺应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浑浑噩噩显然不是“逍遥”,而是“自我迷失”。“逍遥”不仅不是混沌,而是一种大清醒之后的从容不迫。庄子有感于他所处的时代统治者穷奢极欲,百姓为利所趋而丧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遥”,这是很积极向上的观点。尽管我觉得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觉得可以用庄子“逍遥”的观点来看一下中国目前的教育。近年来,高考制度越来越为人所诟病,很多人呼吁彻底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主张向西方学习。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却在羡慕中国的教育。“当美国老师为中国学生极强的数学能力而感叹时,中国有很多学生却不明白他们想从商,却为什么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题”。我觉得就自己的经历,现行的教育其内容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毛病。从我来讲,我对自己能够在中学阶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础而感到高兴。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高考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个中学阶段评价个人的标准唯一化。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以后都将从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学以前,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有学习这么一个衡量人的标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妨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远失去了对书本,对知识的兴趣。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尽管很多省份在实行新一轮的教改,可是只要高考不动,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模式不变,教育的形式再怎么变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许我们可以从“庄子”那里得到些许启示,既然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尽管不可能放任每个人自由发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还是需要的。很多学习不好,学历不高,但在别的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同样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大学生和技术工人对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
另外,纯粹知识的灌输也使得,虽然大家都学得很辛苦,但并不是出于本心去热爱学习。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会思考,基本上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是比较迷茫的。升入大学以后,学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种强制性约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虚度了光阴。而学习在校园里变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变成了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是对于学习本质的最大背离。这种风气使得大家都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没办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当学生完全被考试所奴役,被学位名誉所导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极端的不“逍遥”。静下心来,不为什么地去看一点书,才能有真正的收获;顺性而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这是老庄给我的教诲。
今天总算看完了庄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两大关口,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也;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可逃于天地之间也。我们的父母是一种无法割裂的亲情,臣是自己与他人,君是自己与他人,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我们在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安之若命,我们必须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诉我们,人为刀,刀为心,社会为牛,你怎么样对待社会,社会怎么样对你。以无厚入有间,无厚是无我,有厚是太自己,我就是太过自己了。有间就是空隙,就像人体的穴位,刺之而不伤其身,社会的有间在哪?我们找到社会的有间,才能如鱼得水。但这需要我们自己寻找,观山为山,观山不为山,观山还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读过庄子,我只看到了逍遥,所以我是轻浮的,只看到无奈是沉重的,看不到无奈是肤浅的,只看到逍遥是轻浮的,看不到逍遥是庸俗的。我是肤浅而轻浮的,但还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应该改变下,那就需要行动了啊!我行动力又不怎么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经用过的昵称,表示无用之用,无为而无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学的感悟,万物皆有其用,无用之用,物尽其用和用物之大用。无用就是换位思考。
最后是哲学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为无:道不是物,道生万物,道是道本身,道即为无。无中生有,无就是最本源。我感觉: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为相对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观者,无尽的三是万物。还有一句现象背后无一物,现象就是本质,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爱就是爱。我好像明白我为什么爱我女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