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及读书心得(通用7篇)
《三国演义》里的英雄非常多,有忠厚仁爱、惜才如命的刘备,有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有勇猛善战、性情暴躁的张飞,有有勇无谋、唯利是图的吕布等其中,我最喜欢关羽,他的忠肝义胆、文武双全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
关羽的勇武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从出场不久,便一战成名。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际,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温酒斩华雄”也成了传承千古的经典名段,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此后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更是让关羽的万人敌和大无畏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他成为千百年来无数先哲今贤所推崇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历朝历代普通百姓的粉丝偶像。
“千里走单骑”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占有较多的篇幅,由此我们更多可以看出关羽的忠义诚信。当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照顾刘备家眷,不得已投靠曹操时,张飞误以为关羽变节投敌,而关羽并没有性急,斩杀了前来追赶的蔡阳,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关羽投降曹操后,曹操以重金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移其志。虽然曹操屡送他财物金帛,还给他“汉寿亭侯”的官位,但他的心始终在刘备处,当张辽来试探他时,关羽对张辽叹息说“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果然,此后他一打听到了刘备的消息,就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上演了“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彩好戏。我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就应该像关羽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的信念、情义和操守,不为金钱财帛、高官厚禄、美女佳肴所动摇,做一个义薄云天、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汉子。这也许就是关羽和很多其他武将相比,更胜一筹的地方,也是他能成为“武圣人”的主要因素吧。
同时,关羽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比如在“水淹七军”一节,由于关羽长期征战在荆襄地区,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他看到曹军秋季错误地驻扎在低洼地区,于是就命令荆州军造大船,并调水军集结待命。关平对此纳闷不解,问关羽为什么陆战还要使用舟筏,关羽笑着回答“如今正值秋天,直接放水一淹,七路兵马便死无葬身之地了”。后来斩庞德、降于禁的结果直接印证了关羽的深谋远虑。由是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不单单是靠着蛮力冲锋陷阵,更要有大智慧,熟知天文地理,利用自然环境顺势而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有着许多好处: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读好书心得体会。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通过读书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读书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实现的。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读好书心得体会。
读书开阔人的视野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只有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
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蓬勃健康向上的发展。
阴险狡诈是你,背信弃义是你。心狠手辣是你,胆小猥琐是你。你实在背负了太多太多。历史让你成为一代高祖,历史让你承担万世诽谤。刘邦!后生替你鸣不平!
君战于河南,霸王战于河北。巨鹿之战,霸王消灭了秦国的主力部队,而君得以“顺利”攻入咸阳。当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言君“欲王关中”之时,项羽顷刻勃然大怒,当即决定“破沛公军”。
投机取巧,不费吹灰之力攻入咸阳是我们对刘邦的第一印象。这也成为了我们当中许多人排斥刘邦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咸阳,一个王朝的“首都”,军队的“司令部”,竟被刘邦“不费吹灰之力”攻下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秦朝,擅长的是武力,执行的是_,所以咸阳中央禁军的实力不容小觑。而后人只称赞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却忽略了刘邦攻入咸阳的艰辛。刘邦,后生替你鸣不平!
刘邦在崤山以东之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但在攻破咸阳之后,却能够及时听取谋臣意见,最终“财物无所取,美女无所幸”,这足可见其知人善任,勇于纳谏的品质。这一点与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鲜明对比。
得知项羽要攻打自己时,刘邦并没有直接作出对策,而是先寻求别人的意见。不耻下问的品质,被“虚伪”盖上了帽子。满腹经纶的谋略,被“阴险”遮住了光辉。
看到项羽骄傲又愤怒的眼神,你并没有被吓倒。而是不卑不亢地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而项羽,在听说你“欲王关中”之时,顷刻勃然大怒。身为军中主帅竟如此焦躁无谋。只凭借自己浅薄的谋略就妄图夺得天下,岂可得哉?反观刘备,陷于危难不乱阵脚,狭路相逢不卑不亢,诚帝王之才也。
鸿门宴上,危机四伏。范增在一旁焦头烂额,项王依旧沉默不语。这正是你预料的结果。顷刻项庄拔剑起舞,项伯随即起身掩蔽。何者?项伯是项羽的心腹大将,却在两军即将交战的危机时刻向敌营好友告密,足可见其智术浅短、自私自利。这种人,只要稍稍加以优待,他定会竭力保护你。
为了进一步在心理上击败项羽,你特地安排张良将情况告诉樊哙。到那时,樊哙定会舍身相救,与你同生共死。而项羽是一个敌我不分、喜欢结交英雄豪杰的人,所以樊哙所讲的话,会对项羽造成较大的影响。你的聪明才智,却被后人称为诡计多端。刘邦,你可曾在意?
起身如厕,急而遁之。丢盔弃甲,狼狈之至。世人对你的印象即是如此。但,那有怎样?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倘若刘邦真的是“胆小如鼠”之辈,他还能冷静地留下张良并告诉他谢罪的时机吗?纵使刘邦在宴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但也一定是抱着必死之心前来赴宴。刘邦的勇敢无畏,世人可感觉得到?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从主观出发,却忽略了客观的因素。刘邦有谋略,我们称之为诡计多端;刘邦按计遁逃,我们称之为胆小如鼠;刘邦至军营后果断诛杀曹无伤,我们称之为心狠手辣。我们对刘邦的评价,加入了太多的情感。史书作者也是一样。
历史是片面的。历史从何而来?或是史书记载,或是口耳相传。口耳相传我自不必多说。编写史书的学者,他们在记述历史时往往也要加入主观的情感,这是谁也无法避免的事。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可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这样一位旷世奇才竟被形容为“佞臣”,成为_诈的代言人。我们都认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出于曹操之口,可事实呢?它却是出于罗贯中之手。罗贯中先生毕竟不是东汉人,曹操也无法穿越到明朝。当然,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让一位角色说出如此经典的话语不惟是一种成功的手法,但倘若就因此疏远了事实,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想像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接受敌对日本的思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谁能保证这不会把复仇的基因植入我们的民族?当然,我们并不是赞同_时期一些极左份子美化、歌颂侵略者的行为。辩证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他们的历史观是这样的:历存在两种人,一曰英雄,一曰小人。英雄就应该被侍奉、被膜拜,小人就应该被鄙视、被唾弃。可事实呢?清朝大臣李鸿章,史书上把他定义为一个十足的“卖国贼”,可事实上,他也是一位满腹经纶、心系天下的伟人。纵使我们对刘邦有再多的偏见,也改变不了其“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故乡”的事实。他仍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伟人。
我希望,世人能够对刘邦、对项羽、对曹操、对李鸿章乃至对历史有一个辩证的认识。不要完全顺承史书作者的意识,书写他们书写的历史!我希望,至少从我们这一代做起,给历史一个辩证,还历史一个公道!
尽信书,不如无书。此余之所得也。
尼采(1844—1900)这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人物,有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出现在他以前的诸家哲学。他高喊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不仅在东方,就是在西方哲学,尼采向来就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尼采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以独特的方式预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深刻的精神危机。
尼采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谴责自由资产阶级,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强调进化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甚至谴责医生拯救病人是一种犯罪。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家就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是《悲剧的诞生》,他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我们都很喜欢听音乐,而音乐正是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一种综合情绪的表露。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义。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前者用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日神精神的潜台词: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的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因此他将人分为天才和流氓。一个能否对人和持审美的态度,是肯定人生还是否定人生,归根到底取决于内在生命的强成衰弱。他还宣称"上帝死了",号召打破偶象,破坏陈腐的传统观念,提倡狂放不羁的酒神精神。人类的活动(不论体力或智力的)创造了艺术,艺术来源生活,而那些不朽而光辉,得以长存至今艺术形象,是人类活动在无边的历史长河的淘洗下,脱颖而出的精华。在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人类文明以自己的社会形态、文化风格为原型,创造出了众多特点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这些形象当中,堪称经典,为我们所熟知的两位,即本文将要讨论的夸父和普罗米修斯。在讨论他们之前,我必须不厌其烦地补充一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将有助于文章的铺展和读者的理解。所以请耐心地读下去,肯定会有所受益。
如果我们假定,这两位曾经以人的形式,在大地上行走的话,那么他们大致生活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公元前第三个千年至第一个千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人类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即由新石器时代向古代文明时期过渡。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因为灌溉农业、金属冶炼,和牛耕农用动力的产生和推广,古代文明首先在中东破土而出,然后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各地传播。在这一时期,中东出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东边,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古印度文明;在西边,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地中海的波涛和美丽的克里特岛是孕育米若斯文明的摇篮。紧接着,在亚欧大陆的古代文明之后的,是中美洲的古老文明。这是一段古代文明焕发活力,欣欣向荣的时期,也是一部反映人类挑战自我,突破自然限制的伟大诗篇。从新旧石器时代的蛮荒中苏醒过来的人类,仿佛是受到文明之火的启示,他们睁开双眼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强大无边的自然发起挑战。现在看来,人类无疑是赢得了这场战争,他们成功地开辟了一片自然奇迹之外的广阔天地。但是,当时的人类决不会有这样的自信,在他们辛劳而短暂的生命中,一定充满着“人生苦短”的慨叹。在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频繁而又无规律可循的可怕山洪,与反复无常的气候变化,时时刻刻摧残着那里脆弱的农业生产;而周边游牧民族军队反反复复的侵略、骚扰,又是破坏文明国家国计民生的一大威胁。翻阅苏美尔人的文献,我们看到他们用这样文字来抒写对人生感慨。“只有人,寿命不久长,无论做什么,都如清风一扬。”
在可怕的自然力面前,我们的祖先是十分渺小的,但他们心中涌起的欲望又无法让他们在与自然的对抗中妥协,实际的情况是,人类已经没有退路了,在与天地进行的斗争中,他们必须放手一搏,哪怕这是一场必输的战斗。古人是怎样看待他们与自然力的较量呢?人类的神灵意识,贯穿着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自然力量在他们眼里,化身成为无所不能的神灵,步入文明时代的人类向自然发出的挑战,实际上就是在挑战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心中不敢逾越的权威——神灵。神界与人界分异的产生,其实是非常合理的,我们无法想象,绝大多数古人会忽视神灵的存在。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对自然力量的惧怕,人类才需要神——那是一种强有力的依靠,不论他降灾还是赐福,都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宇宙心灵所怀蓄的矛盾,在他看来显然是由于种种不同世界的交错混乱,譬如说,神界与人界,这两者分别来说都是合理的,但是,正因为它们分庭抗礼,所以势必各因其个性而经受痛苦。当个人勇敢地努力追求共性,当他试图跨过个性的界限,从而使自己变成的宇宙生灵时,他定必经受那隐藏在万物本质中的原始矛盾,也就是说,他越轨了,因此受苦。”——尼采《悲剧的诞生》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林海音
我很小就开始读书了。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吮吸着手指听绘本。在能搭建成房子和汽车的立体书里,和好朋友玩游戏。还曾经一个人钻到大衣柜里,打着手电偷看系列小画书,半个学期就把眼睛熬成了假性近视。在我看来,能找到本自己喜欢的经典书,就像只嗡嗡振翅飞翔的小蜜蜂,撞上盛开的花朵,一头钻到花心里面,饱饱吮吸着花蜜,满心都是甜蜜和欣喜。
小学二年级时,我正值天马行空、对奇幻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每天小脑袋中总出现一个个奇幻的想法:颠倒不一样的世界、会飞的鱼。我却正着迷《山海经》。《山海经》与《周易》《黄帝内经》合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听起来可是非常高大上。记载了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异兽。有佩戴上就不会迷路的迷毂花;有爱喝酒但却能够洞察过去、穿越到前世的狌狌;有同伴死了不会苟活,要么等在原地眼睁睁被猎人抓,要么就一直等下去直到饿死的禺兽;还有用步子当尺子的竖亥;更有无肠国、一目国、巨人国、君子国、毛民国,还有不分男女,以泥土为食物,死了埋后,心不腐烂,过120年就能重新化为人的无启国等等,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山一水都有可能成为神仙鬼怪。只想抱着脑袋,想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真的吗?如果世界真的如此存在过,那一定很炫酷吧!不过感觉如果穿越过去也挺危险的。总之,心中也总会涌起对自然界、宇宙万物的的敬畏,为古人的瑰丽想象力折服呢。
《山海经》还描绘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样子。“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多么奇妙呢。据说烛阴的光上可以照到幽暗的天门,下可照到九泉之下,是因为它嘴巴里常年有一直蜡烛。它的神力可以与盘古类似。就是生于混沌之中,顶天立地与天地共同成长的盘古。它“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是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当然还有射日的后羿、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治水的大禹、“没有头,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执干戚而舞”的刑天等。这些人能与太阳等自然抗争真了不起,他们不像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等诸神,有一身的小毛病,嫉妒、贪玩、争斗,而是具有勇敢、甘于牺牲、爱与奉献,还有永不妥协的精神。
其实,现在《山海经》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过春节,要贴对联。对联之前就是桃符。为啥要贴桃符呢?因为《山海经?海外经》,“东海中有山岩,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玉垒,主说领万鬼。”所以我们请神荼、郁垒来帮我们。我们看电影,《捉妖记》中小萝卜妖可爱小胡巴、《大圣归来》中的反派,都是来自《山海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还有《西游降魔篇》中的赤眼猪妖和横公鱼也是来自《山海经》。包括前些阵子上映的外国电影《神奇动物2:格林德沃之罪》中“驺吾”的神奇动物,都是来自《山海经》。
我有一个美丽遐想:《山海经》一点也不比希腊神话逊色,有那么一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可以喜欢《山海经》,都能领略它其中的神奇和有趣。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读大家名著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中文学生的一大任务便是"读小说",领悟经典,品读人生,几本好书,读书心得。有人会把文学束之高阁,但中文学生既要品读阳春白雪,又要熟习下里巴人,皆视之为常物,要像圣人一样学富五车、贯通古今。世界文学宝库既有高雅精致的大著作,也有通俗流行的畅销书,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有内涵的中文学生须对高雅和通俗、古代和当代的文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进行一定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学鉴赏力,才能对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所以多读书读好书要成为中文学生的必修之课,人之常情。
大学阶段,是一个将专业知识深入化的时期,是养成一定的对本专业具有研究能力的关键时期,要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吃透教科书,形成本专业的整体框架。这样一个框架要坚固要持久,就要认真砌砖奠基。那么作为中文学生,在学好教科书上的知识的同时,就要熟读各类经典。利用一点空闲,捧读一部分国内和国外的文学经典,以更好地打牢基础,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最近读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姜戎的《狼图腾》、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高尔基三部曲之一《在人间》。这些经典都耳熟能详,但并没有认真研究,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我以对作者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无限崇敬细心地研读了这些经典,揭开了经典背后的神秘面纱。现略谈读书的一点心得。
平凡的世界
对于路遥这样一个作者、"老前辈",以前只是听同学说此人多么伟大,但我始终不以为意。直到这个暑假读了他以生命写就的人生奋斗的壮烈史诗---《平凡的世界》,我才知晓"遥兄"多么伟大,叹其英年早逝。这是一首铿锵激昂的好歌,这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我很喜欢少平这个人物,你可以感觉到少平是屹立于精神殿堂中的完美形象。人生是不平凡的、不平坦的,湍流险路、暴风骤雨随时可见、随地可遇,弱者望而却步,强者勇往直前。你可以看见少平在命运前的挣扎与搏斗,一次次摔倒然而又一次次地爬起。他是多么完美啊!在严峻的生活面前,他毅然放弃仰慕已久的大学生活,为生活而奔走劳累,当揽工下矿井,严酷的社会生活并没有压倒他,反而使他的脊梁更加挺拔,就算心爱的晓霞救人牺牲,他仍然鼓足勇气,承受巨大的痛苦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地走着;这样的一个人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了,可是更令人震惊的是少平即便是在最严酷的条件下也没有放弃学习读书,还记得他在潮湿的被窝里挑灯夜读吗?泪水模糊了眼睛,痛苦击打着心脏,可是流过泪淌过汗只能使他的心更坚强,使他的身体更有力量,我们甚至也可以和他一样,感受他与别人交流读书心得的快慰与满足,去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别样欢乐。生活,在不同的人眼里呈现着不同的底色,我想,生活在少平眼里呈现着火一样的颜色,那是火一样的激情,火一样的热烈,少平正是在火一样的生活中锻炼成人间的钢铁巨人。少平便诠释了这本书大半的内涵吧,他有别人不曾有的人生价值,有别人不曾有的人生体验,他是农民又是知识分子,是农民但又比农民有更高的人生追求,是知识分子但有比一般知识分子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精神动力,他便是一个"完人",一个打不倒的坚强灵魂。何谓"平凡"?平凡便是伟大,平凡便是不凡。"平凡的世界"?好一个"平凡"!我突然感受到路遥在一幅巨大山河图下的一颗安静的心。
一个传奇
对于《穆斯林的葬礼》,正如冰心为其所作序所言"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这对于我同样是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一个穆斯林家族,以玉为纽带,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霍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穆斯林家族的奇异图。一部好的作品,每个情节都值得推敲与深思,《穆斯林的葬礼》同样是一部旷世经典。我只略谈一下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悲剧爱情。爱情是一个永远不会老的话题,她是藏在人们心灵的深处一根柔弱的乐弦。韩新月特殊的身世,使她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母爱。母爱代表什么呢?这是人间最深的情谊,无际无边、无尽无穷,这是最真挚的人间真情。可是韩新月却无法得到,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深切的同情她。没有母爱的日子里,韩新月是痛苦的。但幸运的是,真主让她碰见了楚雁潮,一个与她有共同理想、志同道合的大学教师,爱情悄然而至。他们顶住各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深情而热烈的相爱,他们的爱是那样单纯而又崇高。可是不幸还是降临在这个悲苦的女孩身上---严重的心脏病,但他们仍旧热烈地爱着,尽管病情在加重。当楚雁潮像往常一样冒着风雪赶往医院的时候,新月正在竭尽全力呼唤他所爱的人,但仅仅只喊出一个字"楚。"她死去了,绝望无奈遗憾的走了。还记得韩新月与楚雁潮一起探讨人生、鉴赏文学、翻译著作、聆听《梁祝》吗?那是一种怎样的高雅爱情啊!他们身上没有庸俗的猜忌与背叛,那可是纯真的爱情,那是永恒的执着与坚守。可是当今社会的爱情又如何呢?他们的爱情震撼着感动着每一个读者,这也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情,难道只配活在作家的笔下吗?霍达用血泪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情赞歌。韩新月是一个多么纯洁、善良、深情的女孩啊,没有母爱,没有健康的身躯,可是她仍然坚守着事业与爱情,对于我们这样幸运的宠儿,我们还能不满足吗?楚雁潮那份对爱情的执着坚守,对于事业的热爱与负责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吗?要反思的太多太多。
野性的呼唤
让我们的思绪飞往额伦大草原吧。那是狼的世界。姜戎的《狼图腾》通过描写蒙古族的图腾崇拜,一反人们对于狼的千古仇恨,揭示国民性的深层秘密,揭露人类对自然的无情掠夺与贪欲。全书最后,作者希望通过蒙古牧民对狼图腾的崇拜来解释悠悠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秘密,详尽阐述了"狼性"与"羊性"的微妙关系给予历史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既需要羊性的温顺朴实,也需要狼性的狂野不屈,只有这种辩证统一的"狼性"与"羊性"思想,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小说对于人与自然的深刻含义也给予了深刻阐述,用"天人合一"代表最合适不过了。在草原,人、狼、牛羊、草,还有其它野兽万物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破坏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影响到草原的生态环境,就要遭到"腾格里"的惩罚,额伦草原的最后结局便是人类对于自然无情的掠夺贪欲造成惨剧的最好证明。小说中还描写了陈阵养小狼的故事,我被小狼那种桀骜不驯、不屈不挠、机智勇敢的品质深深地折服,我想这正是中华民族创造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根源所在吧。《狼图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这本书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狼,它是智慧、勇敢、不屈、独立的化身,我们也会从心底发出对狼的敬畏与崇拜;其次,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更新国民性问题,就是要将民族"狼性"与"羊性"把持平衡,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最后,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天人合一"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才能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少年维特之烦恼
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外国文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单单让我们欣赏这样一个人,就能让我们"汗颜",自叹不如。它是一块壁,一块纯净无瑕的璧,他的心灵揉不得一点灰尘,他是多么高贵、纯洁、正直、优美,却又不是一个假想的人格,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聪明青年啊,仿佛我们早已拥有这样一个亲爱的年轻朋友,在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彼此的距离,却是一种源自心底无法言传的亲切。可是,这样的距离又是永远的存在,而且很遥远,那是性格上的差距,这又是一个完美的人,可让我感觉这是真实的存在,而不像少平一样是活在我精神中的完人。对,维特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某个时期抱着怀疑、谨慎的态度,怀着高尚、纯洁的节操的一个纯真少年,那时候,我们心里只有美丽的世界,而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竞争,我们怀揣着幻想的美梦与希望,那无限的爱的种子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是,我们啊,早已不再那么天真单纯,早已经受不住金钱和权势的诱惑,早已抛弃了那时的热烈与激情,成了半个庸俗平庸的社会人,试问谁还有那维特的真性情?奈何奈何······可是这个几近病态的好少年用激情的呐喊、真挚的友情、壮烈的爱情誓死捍卫了自己人格的独立,从一而终。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豪放、天真的烦恼少年,他平静和悦,沉浸在大自然的良辰美景之中,感受大自然母亲怀抱的温暖,却又陷入纠结痛苦的爱情里,心情起起伏伏,以物喜以己悲,他彷徨伤感,他敏感于社会的不公,他高尚的心灵终究不适合这样一个虚伪的世界,以致精神破产、崩溃。我们发现他的自杀是多么可怕的合理,又是多么和谐壮美。这一颗纯璧之心,幻化成天上启明星,照亮洗濯我那早已污浊不堪的心。维特的真性情,是歌德的希望甚至是幻想吧。
呼啸山庄
有这样一家三姐妹,她们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家,《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丝·格雷》都是世界文坛上脍炙人口、回味无穷的佳作,她们便是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三姐妹可谓各有千秋,为英国现实主义文坛添上了有力的一笔。今夏,我便领略了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史上最奇特,最具震撼力的一部小说之一。这部悲剧性的小说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小说充满强烈的反压迫的斗争精神,展现出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激情和反叛精神。而小说的文字被称为"一首完美,动人的叙事诗"。书中描写的爱情是豪放、叛逆、扭曲、恐怖、极端的悲剧爱情。以希斯克利夫为线索,记叙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美好童年以及被亨德利·恩肖虐待侮辱的惨状,而后着重描写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离不开书的滋养,就像花朵离不开阳光的呵护,草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的育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读书能使人收获知识和智慧,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啊,书中有知识,那是聪慧而勤奋的先人们,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探寻和打捞出来的闪光的珍珠;书中有情感,那是真诚与多情的人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的凝结;书中有精神,那是勇敢而坚韧的人们,在不断的追求中,将理想上升为行动生长而成的生命之华;书中有思想,那是长久的思考与无畏的批判者,以全部的精神力量种植的永恒之果;书中有智慧,那是用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融会而成的灵魂之光……
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极致。一本好书,一杯香茗,便可送走一个苍白的早晨或风雪黄昏。朱自清大师说:“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浓浓的滋味就是书味,读书之味。真个是:“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人生乐趣在读书,有书为伴心甘甜。读好书,能知晓人生之难,体味天地之大,寂寞而不孤,受苦而不悲,受创而不馁,受宠而不惊,如闲云野鹤,保持着一种雍容雅怡,潇洒达观的境界。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书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朋友,是这个世界能馈赠的最好、最优秀的礼物。
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让我们以审视的目光阅读书籍,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