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爸爸又叫我读《弟子规》。我可是读了很多遍了,曾经背都背得滚瓜烂熟,现在还读,岂不是浪费时间?如果用来玩悠悠球该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没办法,谁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无奈地拿着书,有气无力地哼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哼着哼着,几年前第一次学《弟子规》的情景又浮现出来:和蔼可亲的蔡礼旭老师笑眯眯地问我们,《弟子规》是用来干什么的呀?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读的,也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背的……蔡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坚定地说《弟子规》是用来"做"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对照《弟子规》我发现我有不少地方还没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有时只顾自己玩,对父母、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父母、老师没有打我是对我的爱护,我应该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从现在起要认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赶紧坐好,认真的读起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爸妈叫我早点起床,要么锻炼身体,要么诵读经典,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有点懒散,有点拖拉,这其实是浪费时间,看来,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走如风!"又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爸爸说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而"勿畏难勿轻略"则是鼓励我在学习中要知难而上,不要轻易言放弃,要刻苦钻研,在钻研中获得乐趣。
当读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时,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读的就是圣贤的书,有些同学看一些不适合的书,读这些书,不但蔽聪明,坏心志,而且浪费了读好书的时间,损失可大了。
感谢爸爸又让我读《弟子规》,从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要把《弟子规》当作我的良师益友,让它作为我生活学习的指南。
从小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对于一个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命运……
-------题记
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面对这个两百多年前的站立规矩:言行慎重。《弟子规》告诉我们:这是必须要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走路的时候,不要慌慌张张,要一步一步从容稳重的走;站着的时候,不能歪歪扭扭;叩拜时,不能开玩笑,要严肃、恭恭敬敬的弯下腰;在面对长辈时,行礼要心存恭敬,举止得当,从容小心。
站的时候,不能弯腰驼背更加不能抖脚。站如松,要像松树一样挺拔。要抬头挺胸,义气凛然。
走路要有走路的样子。步伐不要匆忙乱赶,行如风。脚步要像风一样的轻盈,使人内心自在。
坐的时候,不能乱动,乱摸。坐如钟,坐时要像钢钟一样稳重。
睡觉的时候,不能翻来覆去。卧如弓。身体自然弯曲就像一张弓一样。
人不可以太注重外表,多注意这个人的内在,通过观察一个人,观察他是不是手守礼、尊礼,懂礼,可以看出这个人在社会中有没有地位;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未来成就……
《弟子规》中又提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东西。一、在古代进门时,脚不能踩在门槛上;二、在站的时候,不能一直脚支撑着整个身体,这样显得十分没有礼貌;三、坐在地上时,大腿不能岔开;四、坐或站的时候,不能摇动大腿……这些举动,都会让你显得很轻浮,在社会上不能生存,也会导致长辈不喜欢,也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
一个注重外表礼仪的人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尊严、自信与威严,也得到了别人对你的尊重。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是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人,当然,她也会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要求。我想,这些都能做到,一定是一个在社会中人缘好,容易被接受,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如果,觉醒的话,就朝这个目标前进吧,你的付出,一定会有你想要回报,加油。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规,家有家规,而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由清朝贾存仁改编,改名《弟子规》
下面,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
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可以肆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亲人疼爱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讨厌自己,自己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该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可以擅为,也不要因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该以《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人,不能忘本】
时代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社会正在经历着月新日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已然成为了新常态,这一切的变化归根到底缘于人自身的变化。人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为环境等客观事物所改变。人的力量不言而喻是伟大的,但这伟大之中往往会少了一些纯粹的东西,那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最初始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不能丢掉的东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圣贤的教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大意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本书讲授了做人及学习方面所应该恪守的规范,尤其是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人是否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处事是否做到“己所能,勿自私”;学习是否做到“心眼口,皆新要。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可是为什么我做不到呢?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段视频,内容是关于《弟子规》改变了一个22岁的黑社会男孩一生的故事。他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过,打架斗殴、贪图享乐、挥霍无度、沉迷网络游戏,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在外浪荡的六年间未曾给父母打过电话,也从没关心过家里的一切,如今22岁的年龄却有着犹如60岁的老态龙钟的身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弟子规》,这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开始远离过去的浪荡生活,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开始。特别是当他得知母亲一直都没有放弃他,坚信他一定能变好之后,他百感交集。母亲的默默付出没有白费,她终于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了儿子的转变。他曾问过母亲:“事以至此,像我这样烂人一个,命运早已有定数,为什么还那么在意我呢?”母亲当时只说了一句话:“不管你怎么变,都是我的孩子,而且事在人为,不要相信什么命,如果真的有命运,那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他耐着性子看完了母亲为他准备的一套著名企业家胡晓林讲授的关于学习《弟子规》后对身心和企业的影响与转变的光盘。至此他才知道人要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孝道,他终于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内心所遭受煎熬,于是他遵照母亲的建议,在养老院做了四个月的义工,一边学习《弟子规》,一边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并且没有任何报酬,但正是这短短的四个月让他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他感慨地说:“是《弟子规》让他重新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让他找寻到了人生的方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在有限的时光里为别人、为社会乃至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就此生无憾了。”
我被他的经历所感动,不仅是我,还有千千万万个听过他演讲的人都被感动了。这就是《弟子规》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也可以说,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之邦,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她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我也正需要这样的改变啊!我最对不起的人是父母,最应感谢的人也是父母。是他们起早摸黑地挣钱供我上学,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教我做人的道理,然而我只是理所当然地向他们索取,却不曾做到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亏欠了父母十四年!他们那曾经年轻俊丽的面容早在这十四年间换了一副模样,记忆中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地为憔悴所替代。时光如箭一去不复返,我要从现在开始改变,虽然我买不了什么贵重的礼物,但是心意比礼物更重要。我平时很少给在外工作的父亲打电话,一是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二是因为我忽略了。这次,我一定要打一个电话给父亲,因为这天是父亲的生日。电话接通了,我听到父亲那劳累的声音,内心禁不住抽搐了一下:“爸,生日快乐!您辛苦了。”父亲听到之后愣了一下,过了几秒钟后才乐呵呵地答应着,我听得出来,父亲的话语里隐藏着几分激动,几分惊喜,我想那一刻他一定很开心吧!而我也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意。
人不能忘本!这“本”既是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保留下来的灿烂文化,也是我们祖先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荒废掉,而是要让她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最近,我阅读了中华传统诵读经典《弟子规》,获益良多。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凡是开口说话,诚信要占第一位,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想办法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至于花言巧语的方法和欺骗手段,就更不能使用。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要实实在在,不要说些不着边际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话。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诚信”的重要,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做过的一件错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刚刚起床,朋友们就一起过来找我,我惊讶地问道:“你们今天为什么这么早来找我了,往日你们都是中午才有空来找我玩的呀?”小洁说:“我们今天想找你一起去种黄豆。因为我们几个家里都没有黄豆了,想看看你家有没有。”我恍然大悟,赶紧进厨房去找,发现家里有些黄豆,便拿了出来给大家分。小静说:“我们只要六颗就够了,每人种两颗。你一定要记得用清水泡一下黄豆,我们下午四点半再过来找你一起种,好吗?”我开心地说:“好啊!”
送走了她们,我刚想找杯子泡黄豆,家里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妈妈打电话回来说,让我送点水到田里给她喝。我赶紧盛好水送去后,回来就打开电视看喜欢的节目,把泡黄豆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了。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下午四点,当小洁、小静她们来找我的时候,我才想起来黄豆还没有泡。小洁生气地说:“我们不是约定好了的吗?你怎么能不守信用,不讲诚信呢?你让我们怎么跟你做朋友?我们不喜欢跟不讲信用的人做朋友”我羞愧地说:“对不起,我没有用心记住这件事,我以后一定好好改正,不会出现不讲诚信的事了。请大家原谅我!”
经过我的真诚道歉,朋友们虽然原谅了我,但是这件事却像警钟一样长鸣在我的心里。读了《弟子规》后,我更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懂得了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交往原则,懂得了“人无信而不立”的道理,它会一直成为我人生的信条和座右铭,鞭策我前行!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读后,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尊敬师长和父母,怎样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等等。《弟子规》是我们儿童的启蒙读物,是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我认为它是所有人一生的必读书目之一。
《入则孝》这一章讲的是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孝敬父母,还有兄弟和谐,误要歧视穷人,不能巴结富人等。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是这句话: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位叫黄香的孩子。因为他的母亲早逝,所以黄香对养育他的父亲非常教顺。夏日,他见父亲床非常热,他便拿着扇子扇床,直到床凉为止。冬日,父亲床上很冷,他便亲自帮父亲暖被窝。母亲早逝,父亲抚养他长大,他知恩图报,便有了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那时才九岁,古人云:“百善孝为先。”黄香才那么小,就懂得孝顺亲人,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的的人。黄香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亲仁》一章中,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这一句话也让我受益匪浅。你能跟高尚的人做朋友,你就会懂得很多,会变得很有爱心,过错也会减少。如里你跟小人做朋友,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坏,麻烦也会自己找上头来。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跟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尽量不要跟德行有缺陷的人做朋友。
《弟子规》这本书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它可以铸就我们的精神灵魂,同时培育了我们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当你细细品味它的精髓,你就会茅塞顿开,平时里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你就有一颗宽爱的心,爱社会、爱祖国、会感恩、会尊重别人、会廉耻、会与人和谐相处。
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跨越时空的“孝”和“礼”】
当一缕阳光射进我的小屋,微风拉开窗帘,我捧起那本被我束之高阁已久的《弟子规》,心中感慨万千。儿时,当我光着脚丫跑过书柜时,就被这本《弟子规》可爱的封面吸引,曾伸出脏兮兮的手摸着可爱的封面问妈妈:“这是什么书啊?”妈妈说:“这是《弟子规》,宝宝长大了也可以读的。”这是我初遇《弟子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对《弟子规》有了更多的了解,它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学者李毓秀所著,《弟子规》跨越时空的障碍,引导着不计其数的年轻人,让我不得不叹服这学者的厉害。
《弟子规》以孝开篇,“父母呼行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颇有感触——
我家经常上演这一幕:母亲做好了饭菜,连声呼叫我的名字:“萌萌,吃饭了!”可我还沉浸在我的动漫世界中,对母亲的呼唤充耳不闻,直到母亲怒不可遏,我才遵命。自从我读了《弟子规》后,才知道自己的行为多么的不孝,就是在古代也是令人不耻的,此后,我改掉了自己这个坏毛病,妈妈再喊我吃饭,我会马上关掉电视到餐厅,爸爸妈妈呼唤我时,我会第一时间应声并跑到爸爸妈妈跟前,爸爸妈妈对我的这种改变也赞赏有加。我感谢《弟子规》为我带来的改变。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我默默地读着。我觉得这是教我们有“礼”。礼貌是我们最基本的教养,没有礼貌就更谈不上孝道了,恭敬长辈也是孝道的一种。有一次,我刚刚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结果回家的路上就与班主任撞个正着,我尴尬地想要绕路,不想与老师打招呼,可忽然《弟子规》里的句子在脑海蹦了出来,古人都懂得“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难道我还不如古人?文明在我这里就退化了吗?想了想,我大方地站好,给老师敬了个礼,恭恭敬敬地问了声:“老师好!”老师和蔼地摸摸我的头,直夸我有礼貌,我心里轻松了很多,也为当时想绕路的想法羞愧不已。
现如今,《弟子规》仍然广泛流传,很多和我一样的孩子都读过这本书,它通俗易懂,能教育你守孝道懂礼让、教育你遵守社会公德。在叹服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我也在《弟子规》中慢慢成长。现在,我仍然会在闲暇时翻看《弟子规》,我一遍遍地读,在《弟子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素质的文明人。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所以,男女分工责任也不同。男主外,女主内,这是自然规律。而现在却是个阴盛阳衰的时代,“女汉子”“女强人”越来越多,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这真的不容乐观啊。女性的根本责任就是“相夫教子”教育好下一代。这并非重男轻女,而是更重视女性。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这么大的责任交给我们,是多么的荣耀啊!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是无人可替代的,这就是亲情的伟大之处。而现在的人,为了名利,代理父母越来越多样化,而孩子的身心却越来越不健康。“养不教,父之过”各位家长真的要反思了。再好的学校也不如一个和谐的家庭和父母的关爱。“教子不能等啊”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先入为主,莫等到真正出现问题了,再想法去改变,到时候真的后悔莫及了。
教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跟原则。求学问最重要的就是专心专注,一心一意。“富贵不可常保”我们一定要考虑孩子有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如吃补”,要让他们从小学会惜福,感恩,习劳。那么,当他们长大后真正步入社会的那一天,你也会很放心的把他“放”出去了,让他展翅高飞。这又让末学想到了雄鹰的精神,这也正是我们培养孩子的中心思想和最终目标。家长们也一定要高瞻远瞩,千万不要为了考试去考试,一定要让他们学习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才是硬道理,决不能让孩子做那些外强中干的人啊!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对你来说可能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对我来说它是一盏启明灯,时时刻刻叮嘱着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来自《弟子规》这本书。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感受颇深,尤其是对“泛爱众”的熟知,使我不禁想起已在天堂的小悦悦。两岁,本应该是小孩子最天真最可爱的年华,可是她却遭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经历。在相继被两辆车碾压,司机逃跑之后的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都视而不见,莫然而去,最后是一名拾荒老奶奶上前施以援手。我忍不住想,这18名冷漠的路人是否知晓“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的道理呢?在我们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的时候,请你秉承博爱之心,舍弃一己之私,伸出援手帮助弱小。我们要赞扬拾荒老奶奶那“泛爱众”之心,她的能力并不比那冷漠的18个路人高,只是她在帮助小悦悦的时候,不像那些路人考虑那么多,她只想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人。
虽然小悦悦最后还是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楚我们道德上的缺失,我想问问那18个人,如果小悦悦是你的亲人你还能一样冷漠吗?如果不能,请你学习“泛爱众”。正是因为社会上还存在许多冷漠与自私,所以我们更应该提倡学习《弟子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圣人的教诲。它会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