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4篇见面时的礼仪,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朋友,熟人间的称呼,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一般可通称为 你 、 您 ,或视年龄大小在姓氏前加 老 、 小 相称,如 老王 、 小李 。
对有身份者或长者,可用 先生 相称,也可在 先生 前冠以姓氏。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可在其姓氏后加 老 或 公 ,如 郭老 、 夏公 ,以示尊敬。
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但有时为了表示亲切,不必拘泥于称谓的标准。如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都可称为 爸爸 妈妈 。亲家间为表示亲密、不见外,也可按小辈的称呼来称呼对方。但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要用谦称。称自己长辈和年龄大于自己的亲属,可加 家 字,如 家父 、 家母 、 家兄 等。称辈份低的`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可加 舍 字,如 舍弟 、 舍妹 、 舍侄 等。至于称自己的子女,可称 小儿 、 小女 。
称呼他人的亲属,要用敬称。一般可在称呼前加 令 字,如 令尊 、 令堂 、 令郎 、 令爱 等。对其长辈,也可加 尊 字,如 尊叔 、 尊祖父 等。
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表示庄重、尊敬可按职业相称,如 老师 、 师傅 等。也是可以职务、职称、学衔相称。如 周处长 、 陈经理 、 主任 、 博士 等。
在社交场合,对陌生人的称呼,男子不论婚否,可统称为 先生 。女子则根据婚姻状况而定,对已婚的女子称 夫人 、 太太 或 女士 对未婚的女子称 小姐 。如不明其婚姻状况,以称 小姐 、 女士 为宜。对教育界、文艺界新相识的人都可敬称为 老师 。
在非正式场合或向陌生人问讯时,为表示亲近可以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 叔叔 、 阿姨 、 老伯伯 、 老奶奶 、 阿公 、 阿婆 等。
在我国,不论对何种职业、年龄、地位的人都可称作 同志 。但要注意,港、澳、台地区的朋友见面时一般不用此称呼。
见面时的礼仪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学校里有老师同学,机关里有长官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擦踵。所以,每个人不管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和很多人相见、来往。那么,我们与人相见时,应该具备什么仪礼,才不失礼貌,不失风度呢?
1、初次相见礼仪
应互通姓名,或递名片,依其身分鞠躬或颔首或握手或合掌。由他人介绍相见时,经介绍人说明彼此姓名后,相互颔首或握手或合掌为礼。
介绍时,依左列次序行之:
介绍职位低者于职位高者。
介绍男众于女众。
介绍年少者于年长者。
被介绍者如有二人以上,应先介绍职位高者或年长者,后及职位低者或年少者。
子女见父母、学生见师长、晚辈见尊长、信众见僧众、同参道友相见等,应按行辈或职衔分别称呼。
一般直系亲属的称呼
直系: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亲。
旁系:高伯祖父母、曾伯祖父母、伯祖父母、伯父母;高叔祖、曾叔祖、叔祖父、叔父、婶母;姑婆祖、姑婆、姑母。
平辈:堂兄弟、堂姊妹。
晚辈:侄子、侄女、侄孙。
对外亲戚朋友一般的称呼
母直系:外高祖、外祖父母、舅父母、姨父母。
母旁系:外高伯祖、外曾伯祖、外伯公、外舅父母;外高叔祖、外曾叔祖、外叔公、叔父母;姨婆祖、姨婆、姨母。
平辈:表兄弟、表姊妹。
晚辈:甥、甥女、甥孙。
自称:对外祖父母外孙(女)对舅父母、姨父母外甥(女)对妻之兄弟内兄弟对妻姊妹丈夫襟兄弟
称人双亲:令堂、令尊。
自称:家父、家母。
不明身分者:令亲。
长者入室,起立致敬。
同辈入室,相互合掌。
一般常常见面的亲朋好友,即使见了面也要有话说,彼此才不会生疏。譬如每天早上起来和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儿女见面,出门到了公司机关,和同事、长官、部下见面,都应该要有三句话,不要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就离开了。现在,我们的民生富饶,生活水准提高,更要有高水平的。相处之道,所以今天我们提倡人和人见面,要有三句好话。
有时候好朋友几天不见、几个月不见,现在相逢了,都应该要寒喧问好"近来好吗?"、"近来得意吗?"虽然只是只字词组,别人听起来也觉得很欢喜。
和他人相见交谈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而且态度要亲切,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介绍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相识。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做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所熟识的,便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在这些场合亦可主动自我介绍,讲清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行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可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
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教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握手 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在交际场合,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喧致意。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轻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动、热情、适时的握手是很必要的,这样做会增加亲切感。
握手除是见面的一个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时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等,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我国旧时传统是抱拳。对这些礼节应有所了解,在一定场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问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致意 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是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礼帽时,还可施脱帽礼,即两人相遇可摘帽点头致意,离别时再戴上帽子。有时与相遇者侧身而过,从礼节上讲,也应回身说声“你好”,手将帽子掀一下即可。
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对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均可点头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是在领导人主动伸手时,才可向前握手问候。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径直去问候,而是在对方应酬活动告一段落之后,再前去问候致意。
两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时,你应主动介绍一下这些人与你的关系,如这是我的同事 ,但没必要一一介绍,然后应向同伴们介绍一下你的这位熟人,也只要说一下他(她)与你的关系即可,如这是我的`邻居。被介绍者应相互点头致意。
如果男女两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的熟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绍给对方,男士在她俩寒暄时,要自觉地隔开一定距离等候,待女伴说完话后继续一同走;女士对男伴的等候应表示感谢,且与人交谈的时间不可太长,不应该让同伴等很长时间。如果遇到男士的熟朋友,男士应该把女伴介绍给对方,这时女士应向对方点头致意。如果是两对夫妇或两对情侣路遇,相互致意的顺序应是:女士们首先互相致意,然后男士们分别向对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后才是男士们互相致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异性很觉尴尬,不打招呼显得不礼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对方误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遇见不很熟悉的男士,理应点头招呼,但不要显得太热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来点头;一位男士偶然在路遇见不太相熟的女士,应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过分殷勤。
见到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不要大声惊呼,也不要隔着几条马路或隔着人群就大声呼唤,如果边喊边穿马路,那就可能会有危险了。寒暄之后,如果还想多谈一会儿,应该靠边一些,避开拥挤的行人,不要站在来往人流中进行攀谈。
总的来说,路上遇到熟人,谈话时间不可过长。如果有很多话要说,可以找一个交谈场所,或另约时间、地继续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