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精选5篇

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5篇读写结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读写结合的五种常见方法 篇1

关于读写关系,虽争论了几十年,但不可否认,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动笔墨不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善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话应该道出了读与写关系的真谛,读是吸收、前提,写是倾吐、升华,两者相辅相成。

“读写结合”的种种探索实践都证明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读写结合根植于语文教学的传统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一、摘录性读写

摘录是读书笔记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摘录的材料通常有:优美的词句、名言警句、文笔漂亮的片段或篇章,一些对自己的思想、学习有价值的数据、资料、知识等等。具体做法:(1)对精彩语段和名言警句摘录,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差。摘录时要上下衔接,不要断章取义。要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书名、页码。(2)对课内外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包括基础知识、艺术手法知识、文章结构知识、语法知识、写作知识等等。可分类记录,比如设计名言警句、优美段落、优美短文,学习方法,知识百花筒,小资料等栏目。坚持经常做摘录,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习惯,是综合性学习必备的条件之一。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积累,储备信息,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之以恒、不断探究的好品质。

二、批注性读写

学会对课文的赏析,可进行批注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评价,指导学生读书时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几句话,即眉批,既可以是对课文的批语,也可以是对课文的注解。这里的“评价”既可以是对课文的褒奖、赞扬、肯定,也可以是质疑,甚至是否定等。主要有:(1)课文主题评价(概括文章主题并做评析,不少于50字);(2)课文延伸联系(根据课文某一体会,进而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或读书经历的点滴);(3)课文赏析评价(对课文整体或某一局部进行赏析评价,不少于300字);(4)教材批判质疑(对课文中自己不认同不喜欢的内容进行质疑批判,对文章或改写或建议);(5)课文创意解读(一句话解读、诗化解读、对联解读、改写等等)。

三、模仿性读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达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从阅读过渡到写作,从吸收转化为表达,仿写,无疑是读与写的结合点,是读转化为写的桥梁。平时仿写的形式是多样的,可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首先,教师要仔细分析范例,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其次,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仿写的材料。再次,要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仿写的难度。对于写作较好的学生要求仿照课文的结构,对于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仿照课文的某个段落。第四,在指导学生仿写时,除了在叙述顺序或表现手法上要符合例文的样子外,其他方面可以不受约束,要鼓励大胆创新。第五,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平时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尤其是同义词和近义词。这类词汇掌握的数量越多,仿写就越能游刃有余。切不可把仿写当成一种技巧,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积累上来加强这一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仿写也是高考语文检测的常见内容,高考复习时,要通过持续性练习,促使学生做到:(1)学会正确分析被仿句的句子结构,把握整句和散句的结构特点。(2)能够正确分析被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使用与被仿句相同的修辞手法表达应表达的内容。(3)能正确揣摩被仿句中心话题或仿写角度,拟写与话题或角度一致的仿写句。(4)能准确捕捉被仿句提供的相关语言暗示,依照语言暗示,拟写仿写句。

四、拓展性读写

1.前置性让学生设想。据课题和自读提示,在新授课之前,教师不妨以“如果让我写作此文”为引导,启发学生大胆设想,积极预测,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蓝图”进入课文作者创造的文章空间。这类阅读,极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化单一的“读”为综合的“读写”。

2.过程中让学生想象。对于具有“戏剧性”的文章,如小说、戏剧,教师可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合理演绎,顺“势”(原文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续写。这种续写,既是对作品主旨、风格的把握和求索,也是对作品别开生面的二次创作,这突破了读写的界限,使学生的创造才华在二次创作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3.后继性让学生感悟。基本思路如下:首先,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文章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绝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文章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其次,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第三,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

五、创新性读写

其一是让学生用生活经验、社会经历诠释、补充所学文章的写法或意旨,把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对于生活类散文的读写。学习了杨绛的《老王》、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和孙犁的《忘人轶事》后,可让学生用抓细节的方法写写身边的亲友、老师、同学,以凸显和感受身边人物的率真、活泼、睿智、善良等人格魅力。其二是让学生以斗士的勇气,对名言名句进行反向性读写,如“坚持未必胜利”“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能够让学生激扬文字,反弹琵琶,突破思维定势,写出见解新颖独特的文章。其三是让学生依托课本,关注社会,开拓思维,激发灵感,把课堂的“读书声”与时代的“风声”“雨声”糅合起来。学习完《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后,不妨引导学生关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有哪些,现代文化哪些属于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完《阿Q正传》,不妨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阿Q是否“断子绝孙”了,现实中有没有阿Q的子孙。读写结合,促使学生由衷感慨,勇于解剖,其意义不仅局限在语文的工具性这一范畴了。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语文教师。

读写结合范文 篇2

一、读中求悟,积累材料,丰富语言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文章写得好的人一定爱读书。小学生知识面和生活的接触面都比较狭窄,如果将阅读范围只限于语文课本知识,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平时不积累,作文又以何素材描述?为此,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课外知识,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丰厚思想内涵。

1.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使学生爱读

利用晨读和自习课的时间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比赛和背诵比赛、课外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渐爱上书籍。

2.制定阅读推荐书目

例如,古典四大名著和冰心、严文井、叶圣陶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还有一部分孩子们的喜欢――杨红樱、秦文君、曹文轩等的校园小说系列。阅读的内容要包含文学作品,而且包含科普、科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

3.坚持写摘记和读书笔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让学生随时做好摘录笔记,写出新的感想,这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写作材料与日俱增,学生再也不会对作文“望而止步”“无米下锅”了,因而才能激发学生写作文浓厚的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二、善于观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写作愿望。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激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起学生的感情。”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素材,抒写真情实感。

三、学用结合,多写片段、日记,乐于书面表达

1.注重课堂学习中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学习语文,不仅要积累词语,还要学会将所学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合适地用一个词,完整地写一句话,正确地表达一个意思,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很不容易。由此,我们想到老方法――造句,口头造句和书面造句。如果能坚持每课一练或每天用所学的几个词造句或坚持写一段话。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2.布置“合口味”的作业,培养兴趣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 如,结合学生书包过重事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在寓学于乐中学会了写建议书;集体活动(扫雪、国旗下的讲话、少年艺术节、主题班会)后写过程、感受;参加限制名额的活动时写自己为什么想参加、有什么优势。

3.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感知世界,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自我人格的重要手段。”勤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1)利用扩想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语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例如,学生学习古诗时,先理解每句诗意,然后把每句意思连起来理解全诗意思中的扩想训练,丰富诗中的细节,展开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扩写成一个故事,使内容更趋具体化。

(2)利用续想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

有些课文的末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浮想联翩。如,《凡卡》《永生的眼睛》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就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这样的写作训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3)利用童话故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教师可结合富于幻想、拟人手法的童话故事特征,注重写作手法的指导,让学生写出自己眼里的大千世界,让学生在写作中成长。

读写结合范文 篇3

一、模仿练笔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

1.仿句式。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让学生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从感性上对句子进行初步认识,特别注意标点符号,不同标点如句号、问号、感叹号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含义。教师应让学生试着用这些标点符号写话,表达自己的情感。《赵州桥》一课,画出写桥的美观的句子,理解“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让学生体会这种句子是先分叙,后总述地概括说明。学生仿写时也可以先总括,后分述。“有的……有的……还有的……”分别介绍了三种龙的不同姿态,是讲这些雕刻的龙都栩栩如生。“所有的龙”,既包括前面列举的三种龙的不同姿态,也包括没有讲到的其他姿态的龙,是指栏板上雕刻的龙。对句子理解了以后,我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写《公园一角》,学生能抓住景和物的特点,用上这个句式来写。除了仿写排比句外,还可以仿写比喻句和拟人句,或使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等等仿写。

2.仿顺序。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注意表达的顺序,掌握并逐渐学会使用“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问:“同学们,我们读了课文后,在你的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按什么顺序写的?(春夏秋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辞藻华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露着小兴安岭的魅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小兴安岭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安排第三课时,我让学生学习本课写景物的方法、特点,观察校园内的花、树……并写一写。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人教第七册的第一组课文的写作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观潮》一课,作者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安排课文结构。《鸟的天堂》一课,作者两次在不同的时间来到的同一个地方,运用静动结合表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火烧云》一课运用了总述和分述的方法写出来自然奇观。学习了这组课文,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这些写作方法,试着运用这些方法写观察日记。

二、拓展练笔

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包括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总之,拓展练笔可以让学生把掌握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1.教材简略处的合理拓展。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如《去年的树》一课,作者几次提到鸟给大树唱歌,那唱的歌词内容是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编写,感受鸟与树之间真挚情谊。

2.课文精彩处的合理拓展与改写。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拓展。如《小木偶的故事》一课,老木匠对自己说:“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有办法过快乐的日子!”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笑”的重要,此处,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具体的想象并写出来。再如,古诗改写成故事,学生对古诗的内容、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得有所了解,才能进行合情合理的改编。

3.续写练笔。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穷人》和《小摄影师》的续写,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统一。

4.课外读物走进课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是我孜孜不懈的追求。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应为学生搭一处语文的“阶梯”,引领着他们一步步走向知识的殿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把经典的儿童读物在读书课上推荐给学生,与他们一起阅读,和他们一起谈读书的体会。比如,读《成语故事》《三字经》《增广贤文》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读“故事大王”郑渊洁的《童话大王》《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魔方大厦》等,引导学生也插上想象的翅膀;读杨红樱的《男生日记》《淘气包马小跳》和《女生日记》学会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片段;读《王尔德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感受人物的外在美、心灵美、精神美,意蕴美……读世界儿童名著,《水孩子》《海蒂》《小思想家在行动》《木偶奇遇记》《小鹿班比》《魔法师的帽子》《比比扬奇遇记》《长袜子皮皮》《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了解环境的渲染,细致的人物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都能表达人物的品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写结合范文 篇4

关键词 高效;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F0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82-01

读写结合是一个在语文界颇有争议的一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利用读与写的相互迁移、同步发展、双向提升的规律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通过读来促写,通过写来带读。但是,近年来读写结合没有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读与写都是按照各自独立的任务去完成,有的教师认为:读写结合只不过是把读物作为写作的样本,作为一种仿效的对象,实际上是以写作为中心,阅读只不过是写作的附庸(章熊),一味强调读写结合,既挤走了教师精心辅导的时间,又会阻塞学生写作的思路,就会造成读写“两败俱伤”的局面。那么,要不要读写结合,怎样有效的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们认为: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读写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形式,学生认识生活能力往往是在阅读中丰富和提高的。当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及其他课外读物的时候,总是自然的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和阅历,即使平淡无奇的生活也会从中得到启发,唤起联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人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刻影响”。通过阅读,读者受到文本中人物形象魅力的 感召和影响,在灵魂得到净化与提升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完美的品格和修养。初中生所学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不仅为写作提供了表达形式、言语技巧等方面的范例,而且整饬了思想感情,开阔了视野,获得了表达技能。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写作创设了最好的借鉴的平台。学生在感受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学习了作者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本领。初中学生如果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及深刻的情感体验,文章就没有饱满的、大气磅礴的文人内涵;如果没有对作品心领神会的意趣的独特领悟,就没有丰富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内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缺少浩然之气,更不可能诞生个性化的思想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品佳作。我国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熠熠闪光的思想和精神资源,充满了民族的气节和气概,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含英咀华,必能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了学生的品行和人格。文章的思想性、社会性、才能得到深刻的体现。所以,阅读对写作的这种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读写结合范文 篇5

一、根据课文写作特色,寻找读写结合点

比如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可以抓住第2自然段进行重点讲解。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一段中具体讲了哪几种狮子的形状,它们各是什么姿势,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将它们描写清楚的?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这些狮子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儿看出来的?最后在引导学生边读边背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是用来描写狮子姿态多种多样的,同时作者由这些特定的形态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把石狮写的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描写一些城市建筑物的造型、描写公园里的花草、描写运动场上的热闹气氛、描写课间十分钟同学们活动的情景等。有些课文以“遣词造句”见长,教师可精选其中精彩片断引导学生从理解文意向鉴赏奇妙过渡。如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此文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进行品味,让学生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而且使学生在独立写话时有法可依。有些课文有多处读写结合点,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有所侧重。仍以《庐山的云雾》为例,这篇课文不仅在遣词造句上很是讲究,在构段方式上也值得借鉴。课文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课上,可先请学生找中心句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一句分句,便回到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学过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第2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最后便是运用了,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课后再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二、根据文章感彩,选择合理的读写结合方法

读写结合有显性的结合方法,也有隐性的结合方法。所谓显性的结合方法是指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直截了当的指出写作因素、写作方法、进行读书评鉴,当堂指导口头或书面模仿。所谓隐性结合是指在教学中渗透写作因素,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便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境界。无论是“显性结合”还是“隐性结合”都各有所长,只有根据课本特点合理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优秀的效果。一般说来,课文感情强烈,整篇文章联系紧密或“形散神不散”的,教师上课时不宜停下脚步,可采取“隐性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作好渗透工作,让学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而对一些写作特色鲜明,重点段落清晰,文章深浅适度的可采用显性结合,当堂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巩固所学的方法或知识。如五年级语文《钱学森》一课,讲述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钱学森满腔的爱国热情。文章在写作顺序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魂牵梦绕”、“多么希望”等词语开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此文的教学就可采取显性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可分三步走:首先,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以人名为题,写了他的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抓住重点词语“魂牵梦绕”、“多么希望”感受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更加体现出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最后,引导学生仿照倒叙的手法,写生活中难忘的一个人人或一件事。这样的教学,大胆体现了教学目标由读到写的迁移。事实证明,立足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将读与写相互沟通、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协调发展。学生在语文大道上才会走得更稳、走得更快、也走得更远一些。

作者:宋丽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