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院校徽精选6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北医大】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医学院校徽
北京医学院一般指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PUHSC),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 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 20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医集教学、科研、� 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 ,是中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
19,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
19,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医学教育家立志通过发展医学事业,增强人民的体质,以洗刷长期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耻辱。
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杭州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校事宜。教育部以价银10,000两购买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组织学教授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并于10月26日颁发校章。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当时教职工9人,首批学生72人。汤尔和在开学典礼上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定位学校之办学目的。汤尔和在建校后当年,根据医学教育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的《解剖条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请求公布,于1911月获准公布,是中国第一个解剖法令。
192月,学校诊察所正式开业。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 学校奉命改建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并首次将医学生学制设为六年制。1927年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北京所有国立高等学校被改组,合并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成为京师大学校的一个科,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同年,学校附设的诊察所扩充为学校附属医院。1928年11月,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医学院,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1929年,根据北平大学的《组织规程》,规定医学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宗旨。1931年,建立中国医学校中第一个法医教研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西迁,部分医学院师生一同西迁。留在北京的医学院院务完全停顿,1938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5月复课,并接收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师生继续学院的教学。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学被统一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北平大学医学院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部转中央卫生部拨付。1959年北医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1984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重点建设10所大学,北京医学院是唯一所医科学校。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确立了教育发展改革纲要,明确提出“211工程”,即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使之接近或达到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再次成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从1991年至年4月,校长为血液病学专家王德炳教授。
19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8] 。
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接替韩启德教授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至今。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徽
北京大学医学部(PUHSC),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医集教学、科研、� 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是中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
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医学教育家立志通过发展医学事业,增强人民的体质,以洗刷长期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耻辱。
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杭州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校事宜。教育部以价银10,000两购买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组织学教授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并于10月26日颁发校章。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当时教职工9人,首批学生72人。汤尔和在开学典礼上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定位学校之办学目的。汤尔和在建校后当年,根据医学教育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的《解剖条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请求公布,于1913年11月获准公布,是中国第一个解剖法令。
1915年2月,学校诊察所正式开业。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奉命改建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并首次将医学生学制设为六年制。1927年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北京所有国立高等学校被改组,合并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成为京师大学校的一个科,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同年,学校附设的诊察所扩充为学校附属医院。1928年11月,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医学院,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1929年,根据北平大学的《组织规程》,规定医学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宗旨。1931年,建立中国医学校中第一个法医教研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西迁,部分医学院师生一同西迁。留在北京的医学院院务完全停顿,1938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5月复课,并接收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师生继续学院的教学。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学被统一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北平大学医学院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部转中央卫生部拨付。1959年北医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1984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重点建设10所大学,北京医学院是唯一所医科学校。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确立了教育发展改革纲要,明确提出“211工程”,即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使之接近或达到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年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再次成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从1991年至2000年4月,校长为血液病学专家王德炳教授。
1996年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20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接替韩启德教授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至今。
3月26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宣布正式成立眼视光学院,并启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聚焦眼视光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
文化传统
部徽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徽标识图案主体由蛇杖、橄榄枝叶、阿拉伯数字“1912”、圆形外环以及中、英文字组合而成。标识图案借鉴了国际卫生组织通用的标准蛇杖图形,蛇杖与橄榄枝分别象征生命和希望。彰显出北医学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双环结构代表北医的凝聚力,同时,也与北京大学校徽相呼应。
1、蛇杖符号:作为医学界最为悠久、最为常用的视觉元素、象征着驱除病魔、追求健康,体现了北医学者担负生死、救死扶伤的责任,同时也强调了北医的'学科领域和行业特征。
2、枝叶符号:舒展的绿叶象征生命与健康,表达了对生命的美好寄托,表现了北医学者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人文精神;饱满的橄榄枝叶似成熟的稻谷,有北医学术成果丰硕、学生桃李天下的美好寓意。另外通过适当的调整字与图形间的距离使得各元素之间更加严谨,有整体感。标识整体看起来显得饱满、精致、庄重。
3、蛇的形态是借鉴国际卫生组织通用的标准图形,并做了视觉加工、形态简洁大方,彰显出北医追求健康、呵护生命的积极形象。
绿叶通过视觉加工显得圆润舒展,象征生命之树长青;绿叶交叉处巧妙地构成了展翅飞翔的鸟的外形,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望,也表现出北医学子志存高远,体现了北医的办学理念。
部歌
北医之歌
陈炳桓 词曲(1946级北医校友)
庄严美丽的校园,阳光多明亮,
辛勤慈霭的园丁,哺育我们成长,
你给我的智慧,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后浪推前浪,
一代一代新人,后浪推前浪,
辛勤慈霭的园丁,哺育我们成长,
你给我的智慧,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后浪推前浪,
爱母校,爱我母校,
为毕生事业培养栋梁,
你永远放光芒。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第一个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 19,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1952年院系调整,校园从内城沙滩红楼迁至西北郊燕园。
北京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九校联盟(C9)及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重要成员。
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历史沿革
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随后,孙家鼐任命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但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因此很多学者(如胡适、冯友兰、季羡林等)认为,北京大学是中国历代太学(国子监、国子学)的继承者,是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甚至认为北大校史应从汉朝太学算起;另一方面,北大又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划时代的开创者,故有“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之说。[20]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
19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开学典礼。根据学制,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21-22]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
19,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负责统辖全国学务,并另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京师大学堂统辖全国教育的职能因此分� 同年,进士馆开学,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届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并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等学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
19国子监停办时,一批未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
19,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开办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经科的诗经、周礼、春秋左传,文科的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法政科的政治、法学,商科的银行保险,格致科的地质、化学,工科的土木、矿冶,农科的农学,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终于初具规模。[23]
中华民国/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民国初年(1912-1916)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更名后的首任校长。19,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五四运动前后(1916-1927)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蔡元培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辞退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国、外国教师,聘请陈独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学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到校任教。此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著名学者还有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马衡、康心孚等。对有学术造诣、政治上守旧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长。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设立了评议会,将其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评议员由教授选出。后来,又在各学门(系)设立教授会。随后又设立北京大学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至199月,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导教育独立,认为官僚政客不应干涉教育,“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为此几次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蔡元培力图将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将商科并入法科,把工科并入北洋大学。19,蔡元培撤销文、理、法科,学门不再隶属于科,并改学门为学系,设14个学系。蔡元培废除年级制,实施选科制,以发展学生个性,沟通文理。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养研究生。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他创立《北京大学月报》,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蔡元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杜威、罗素、班乐卫、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讲学。1920年,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
1919年(民国八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随后举行游行。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任游行队伍总指挥。集会宣读了北大学生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游行中散发了北大学生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游行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并拒绝签署巴黎和约,学生运动取得胜利。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地接受、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北大成为中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0年8月,陈独秀创建上海共产党小组。1920年10月,李大钊创立北京共产党小组。中共一大前,中国53名中共党员有21名是北大师生、校友。[26]
三十年代(1927-1937)
1927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的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蒋梦麟改革北京大学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针“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改评议会为校务委员会。
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
1932年6月,北京大学实行学院制,设文、理、法三个学院,胡适、刘树杞、周炳琳分别出任院长。
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底,日军先后占领北平、
天津。9月,北京大学奉南京国民政府令南迁至湖南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
西南联合大学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校舍紧缺、缺少仪器、资金不足。部分师生不得不兼职以维持生计。尽管条件艰苦,西南联大办学九年间本专科、研究生毕业3882人,在校生共8000人左右,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其中90人后� 1945年8月,日本战败。由于交通条件困难、三校原有校舍有待修缮,西南联大继续办学一年。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办结业典礼,联大宣告结束。[28]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
1946年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
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双十节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隆重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
1946年,北大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据1946年12月的统计,北大有注册学生3420人。复员后,北大文、理、法学院得到加强,医、农学院处于中国顶尖水平。胡适还拟设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但是因局势动荡未能实现。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选举首批院士,北大十名教授当选,列中国各大学之首。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原本计划让北京大学南迁,但北大教授会决议不南迁。国*党拟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派出飞机,希望一批重要学者离开北平南下。胡适、钱思亮、毛子水、姚从吾等人受邀南下,但大多数学者留在了北平。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29]
皖南医学院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秋的皖南医事学校;1951年改名皖南卫生技术学校;1952年改为安徽省芜湖卫生学校;1958年10月改名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63年,安庆医专、淮南医专先后并入芜湖医专。同年,国务院将芜湖�
根据6月学校网站显示,该校有银湖校区、滨江校区、赭麓校区三个校区,占地700余亩,各类建筑35万平方米。设有16个教学单位,3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开办22个本科专业和2个专科专业,有有教职医护员工3954人,各类在校生2.7万余人。
历史沿革
1950年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在芜湖市儒林街打铜巷建立皖南医事学校。
1951年,改名皖南卫生技术学校。
1952年,改为安徽省芜湖卫生学校,校址迁至渡春路。
1958年10月,又迁铁山,改名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简称芜湖医专),设医疗专业一科。
1963年,安庆医专、淮南医专先后并入芜湖医专。同年,国务院将芜湖�
1970年,安徽省4所医学院校合并时,芜湖医专并入安徽医学院。
1971年,安徽医学院皖南分院。
1974年,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成立皖南医学院。
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
文化传统
校徽
校训
“精医、尚德、求实、自强”
精医是对从医者的职业要求,对业务要精益求精;
尚德是道德标杆,要成为有高尚医德的`人,才能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求实是对人对事要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自强是要求要不断进取,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先俊
广东医学院校徽
广东医学院一般指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并在东莞市建有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是一所以�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湛江分院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湛江医学院易名为广东医学院;3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广东医学院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截至203月,学校校园总面积近1900亩,由东莞校区、湛江校区两部分组成;有教职工1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96人;开设有15个学院(部),开办普通本科专业23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两万多人,设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部等15个学院(部)。
历史沿革
1958年,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成立。
1970年1月,湛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接诊病人。
1985年,国家教委同意学校招收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外科学(整形)专业硕士研究生7名。
1986年,学校获得7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学校连续三个五年计划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
1992年,学校易名为广东医学院。
199月,学校与日本大阪高技术学院、大阪医疗技术学院合作办学。
10月,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广东医科大学创办东莞校区;同年11月,学校成立筹建东莞校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筹备建设办公室;12月12日,东莞校区奠基。
2月,东莞校区破土动工,同年10月23日,东莞校区首批新生顺利入学。
,学校被广东省列为国家限额指标内的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6月,学校申报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同年9月10日,国家教育部发文决定广东医学院拟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5]
年3月22日,教育部正式发函批准广东医学院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东莞市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市厅级重点实验室9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地区医联体临床医疗大数据云服务协同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广东医科大学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33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子课题4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项目202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项;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45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8项、市级科学技术奖37项,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476篇,其中SCI论文226篇,总影响因子310,获得专利授权20项。[24]
截至2016年3月的数年内,广东医科大学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207篇,出版学术著作30部,获国家专利授权49件,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2016年4月该馆网站显示,广东医科大学图书馆累积馆藏文献总量274。77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总量167。32万册,电子文献总量107。45万册;同时订有的中外文期刊1751种,订有及可利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种,该馆与粤西地区4所高校以及广东省8所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建立有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关系,并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
学术期刊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正式创刊于1983年1月,是由广东医科大学主办、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为双月刊,每年6期,每期120页;《学报》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并获广东省第二、三、四届优秀科技期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经验、误诊误治、调查·管理·技术方法、短篇、个案、护理、医学教育学研究等。
院长、党委副书记:章尧
党委副书记:李刚
纪委书记:刘人人
副院长:廖圣宝、吴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