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优秀29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

原文: 1

题临安邸

朝代:宋代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赏析 2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 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 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题临安邸》 3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时啊,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二)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1、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如何?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

2、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

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样,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什么?“胡尘”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

透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又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

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你们知道吗?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三、拓展: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课件)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赏析 4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奋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题临安邸》翻译 5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 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阅读训练及答案 6

(1)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_____的青山,___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各填一个四字词语)

答案:(重重叠叠,鳞次栉比)

(2)“暖风”、“游人”在诗中又怎样的含义?

答案:(“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3)用“_____”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

(几时休)

《题临安邸》赏析 7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题临安邸》作者介绍 8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注释 9

1、题:写。

2、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3、邸(dǐ):府邸,官邸(dǐ),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4、休:暂停、停止、罢休。

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6、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8、直:简直。

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题临安邸》散译 10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创作背景 11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题临安邸》 12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题临安邸》译文 13

韵译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译文 14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赏析 15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西湖歌舞几时休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颓废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在回答文学社什么是讽刺这一问题时,鲁迅道:“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他又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可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以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是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加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宋代这类小诗,颇有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如《古杭杂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有人题壁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与林升之作,可谓貌异心同。又《程史》载郑广事云:“海寇郑广,陆梁莆福间,官军莫能制,自号滚海蛟。有诏勿捕。阃以官,隶师阃。广旦望趋府,群僚无与立谈者。广郁郁无语。一日,群僚或及诗句,广曰:‘郑广粗人,有拙诗白之诸官,可乎?’众属耳,乃长吟曰:‘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满座惭噱。”这些小诗正是当时腐败政权的绝妙写照。

《题临安邸》注释 16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题临安邸 17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的呈现在我眼前。西湖游船上轻歌慢舞日夜不歇。游客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题临安邸》 18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19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地呈现在我眼前。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游客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他们简直把暂时脱身的杭州,当成了如梦般繁华的汴州!

注释 20

①题临安邸:题:书写。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②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③熏:吹。

④游人:这里指达官贵人。

⑤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题临安邸 2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夸赞江南的妙诗。自古以来,江南苏杭之地就被称为“人间天堂”,美丽无比。可是,现在这美丽的江山又变成什么样了呢?

自从金国大举侵犯江北,徽,钦二帝“北狩”,战争的烽火已经在江北熊熊燃烧起来。南宋军队节节败退,只得龟缩于江南一隅。半片中原已经沦陷于敌手,可南宋朝廷却只是在这“人间天堂”之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犹如一只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又好似一只缩在壳里的乌龟。

看吧,在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湖岸边,在这作文“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的临安城外,亭台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座青山重重叠叠,饮酒作乐几乎无休止地轮番上演。

看,杭州的天多蓝!看,西湖的景多美!为什么要去管那些远在江北的金国人呢?为什么要去听那些铁蹄践踏下的人民们的呼喊呢?有这时间,为什么不去好好喝点美酒,仔细欣赏美景呢?为什么要去修城墙造兵器呢?为什么要去管那些穷苦的百姓们呢?还不如去看看自家的新房华不华丽,新建的楼台高不高呢!

柔和绵软的春风吹来了,带着一股甜香,轻抚那些达官显贵们的脸上。

看,他们都快把杭州当作汴州了!

翻译 22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漫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长相思》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林升。其古诗全文如下:

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洞仙歌》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林升。其古诗全文如下:

飞架压水,虹影澄清晓。桔里渔村半烟草。叹今来古往,物换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壑洞门无锁。认云屏烟嶂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作者简介 23

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西湖游览志馀》录其诗一首。据《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说:“绍兴、淳熙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云。”清乾隆五十五年编纂的《东瓯诗存》收有《题临安邸》诗。关于该诗的作者林升均注明作者是“平阳人”。

赏析: 24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腐败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不正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题临安邸》作者介绍 25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题临安邸》创作背景 26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这首诗就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题临安邸》 27

学习内容简析: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到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学习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南宋的资料,岳飞的《满江红》。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诗题。(大屏幕出示诗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生:(吟诵诗)

师:在这首诗中南宋的遗民生活怎样?

生:他们生活在金兵铁蹄下,急切盼望王师来收复失地,但望眼欲穿,王师就是不见踪影。(大屏幕显示诗)

师:是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那么“王师”最后来了吗?

生:陆游去世前王师还是没有来。

师: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老师板书诗题)看一看南宋的“王师”究竟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干什么去了?先读诗题。

生:(读诗题)。

师: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诗题吗?

生:林升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正确地读一读诗题吧!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师: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看大屏幕。(出示诗)

能正确、流利地读吗?请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习读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暖”、“醉”、“汴”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古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一下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指点学法)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不知何才能罢休,暖洋洋地风把游人吹醉了,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师:你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诗,已经不错了。我们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的韵味来吧!(生读诗)

师:读出了诗味,但不怎么像林升在吟诗。我们还是来接着看这首诗吧!这里的游人真的就是游山玩水的南宋人民吗?(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

三、潜心研读,体验诗情。

师: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京城汴州,俘虏了徽宋、钦宋两皇帝,中原国土全都被金人所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结合这段资料,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游人指的是什么人?

生1:南宋的达官显贵们。

生2:南宋的皇帝。

生3:南宋的王师们。我知道王师干什么去了,他们寻欢作乐去了,怪不得“南望王师又一年”啦。

师:他们也配称“人”吗?

生: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

师:对!忘了国难,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到什么程度了?

生:醉了!

师:“醉”什么意思?从“醉”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醉”在字典中解释为“沉迷其中”,从“醉”中可见他们已经深深地陷入寻欢作乐中,不能自拔。

师:“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坏东西们在干什么?

生1:喝酒喝得烂醉如泥。

生2:金钱享乐面前是纸醉金迷。

生3:他们每天醉生梦死,吃喝玩乐。

师:“醉”字让我们仿佛听到什么?

生1:划拳声、歌舞声、喧哗声,声声入耳,家里事、国家事、天下事,事事漠不关心。

生2:我仿佛听到喝醉了酒的醉话,欢乐时的打闹声。

师:一个“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种种丑态,是啊!它写出了南宋权贵们沉迷于歌舞等玩乐中时间长,深到了不能自拔,程度如醉如迷,把收复失地抛到脑后了。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他们的丑态来吧!(生读这一句)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不错,但请你想一想,你在春风吹拂下你只想睡觉,但你神志还是清醒的。你没有到如醉如迷吧!

生:不仅仅是春风,还是当时朝廷从上到下歪风斜气,刚才资料中不是讲了吗,这里的“暖风”还指在社会上*靡之风,比如讨好上司,整天吃喝玩乐,纵情声色等。

师:是啊!当时社会上吹起了一股腐败之风,在这股风的熏陶下,权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昏昏度日。请看“熏”字,我们给“熏”换个词。

生:吹

师:比较一下“熏”和“吹”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1:“熏”字写出了*靡之风影响了他思想,影响时间长,毒害很深。比如我爷爷是老烟民,抽了四十多年烟,现在他牙齿、手指都熏黑了。

生2:“熏”字写出了他们长期沉浸在*靡之风之中,而“吹”只是一吹而过。

师:一个“熏”字用得多妙呀!写出了*靡之风,影响他们的时间长。同学们,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生1:我仿佛看见们他们整天吃肉、喝酒,不理朝政。

生2:我仿佛看见他们整天歌舞升天,纵情玩乐。(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生3:我仿佛看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的盼望又落空了。(课件出示遗民生活图)

师:看着这两幅图你心中怎样?

生1:我恨这些坏东西们。

师: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心声吧!

(生读这一句)

师:你真是一位爱僧分明的好孩子。

生2:我想走上前去痛斥他们。

师:用朗读来传送你的情吧!

(生读这一句)

师:从你脸上的表情与读时的声调我想到你心中有股怒火在升腾。

师:在这帮坏东西的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

生:不是,是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了,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了,忘记了国耻家仇。(出示资料)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了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下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同学们看一看。

是啊,汴州当时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这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后,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坏东西手中。现在他们逃到汴州,整天只是寻欢作乐,还把杭州作汴州,听到这里,你们心情怎样?

生:愤怒!

师:诗人和你一样愤怒,我们一起来痛斥这达官显贵们吧!

(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些权贵们真让人愤恨,他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收复失地,而是在大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出示这一句)(生想象并描述杭州风光)。

生1:青山重重叠叠像秀美的少女,亭亭玉立。街上楼房鳞次栉比,一座比一座金碧辉煌。

生2: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歌女们轻歌曼舞,权贵们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师:从诗人的描写与刚才想象的风光图中你觉得杭州景色怎样?

生1:杭州秀丽迷人!

生2:杭州城风光无限……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风光无限,但在这秀丽迷人的杭州城里作者是否被这风光迷住了呢?

生:作者没有被这风光迷住,而是面对此情此景,想到了国耻,想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他心里一点也不高兴,而是心事重重,想:坏东西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难道就不会断送一个杭州吗?他在为杭州担忧,我们心里怎样?

生:我心里很着急。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

生:(着急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我心里很为杭州担忧,感到杭州危在旦夕呀!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吧——

生:(担忧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我心里愤怒。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指着他们的鼻子痛斥吧——

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诗人话中还有话吗?我们再来品一品这一句话,像品茶一样,细细品,才能品出茶的甘醇。

生:我认为诗人不仅感叹现实的黑暗,更在为整个南宋担忧,问他们何时才能停止玩乐,去想一想收复失地的事。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质问他们吧!(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方的权贵们在西湖边上寻欢作乐、昏昏度日,老百姓的泪流干了。

师:同学们来看看林升写到秀丽的景也是触景伤情。

师:同学们吟着这首诗心中肯定有很多的话要

(生写心里话,写后交流)

生……

四、背诵拓展,升华清情

师:诗吟到这儿,你们心里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林升把这首诗题在旅店墙壁上,他不害怕引来杀身之祸吗?

师:林升会害怕吗?据资料介绍,这首诗是题在墙壁上的,有人考究“林升”应为林外。林升是一名进士,曾游学于苏杭一带,因屡试不第,又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聩腐败,愤世嫉俗,常穿戴道士衣冠,放荡形骸,到处题诗作画,以宣泄胸中郁积,留下了许多传说,人们以为是“神仙”留下手笔。另外,这首诗构思巧妙,实来讽刺,却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说谩骂之语,是讽喻诗中的千古绝唱。它吐出郁结在人们心头的愤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来倾吐吧!(生齐背诗)

师:对面强敌入侵,面对沦陷的亡国,面对人民的悲情,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岳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面对破碎的河山,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听歌曲《满江红》吧!课后把它摘抄下来吟诵。

(生听歌曲)

板书设计: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杭州秀丽

游人醉态

忧国忧民

《题临安邸》注释 28

①题:写。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府邸,官邸,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②休:暂停、停止、罢休。

③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④直: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

《题临安邸》注释 29

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