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 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
通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规矩给“折服”,怎么说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分法,那时侯就想到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
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题,专业的东西我又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我太在乎了吧。我记得最多的是《士兵突击》,还有些例子影片,还有swot分析,然后是些零碎的片断了。
这一学期的最大收获,让我知道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也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这点是来自生日的那个打赌,还有也对我自己做了个小小的分析,知道什么我的第二象限是什么,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工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的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头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方法有谈话法、问卷法等。4、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
学习管理学的意义: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课程中,具体案例的分析,对于我应用管理学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对我日常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案例: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非常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 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现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而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能力强、贡献大,应及时对甲做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很多案例中霍桑实验也是我印象里最深刻的。不管是管理心理学,还是管理学,甚至工作分析等课程,都提到这个实验。霍桑实验的重大贡献之一,是把心理学研究方法全面引入管理领域。访谈实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管理中的许多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解释。 过去,人 管理活动中,找准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问题找不准,就像医生诊断错误,哪怕是用最好的药也不能治病。作为管理人员,面对事关员工的一些现象,必须弄清楚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对证下药。倾听是最好的方法。比如:前不久听说,中国曾经有大学生因为学校晚上12点以后宿舍停电,他们要看足球世界杯比赛而骚动抗议。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弄清楚,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难道真正是因为看足球吗?就事论事式的解决问题,并不能真正改善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举一反三,类似的现象在各企业甚至政府都是十分常见的。
而把心理学运用到管理学里面,则是一种突破。什么是管理者?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作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行为以达到工作目标。管理者在组织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今天,这些职能被简化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有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角色。管理不是一门只有天才才能掌握的学问,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不完美,每一个充满这样那样缺点的人,都能掌握的学问。用管理学大师杜拉克的话来说:“如果一个组织需要天才或超人管理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一个组织必须有这样一个形式:在一个由普通人组成的领导集体领导下能够正常地运行。”换句话说,管理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通过它让一群平常的人做出不平常的事情来。管理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普通人发挥不同寻常的效率,而不是如何找到绝无仅有的天才。 如果我们放弃那些盘踞在我们大脑中的错误观念,自己来判断一下我们周围的成功(以及失败的)管理者,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企业家、管理者的成功和智商高低并不成正比。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我中学同学里最成功的企业家不是考分最高、学习成绩最好的几位,而是当时最不受教师喜欢、重视的几位。
同样,一个人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的,对成功也不是关键。我见过一些外向、善于言辞、善于沟通的成功的管理者,也见过不少外向而失败的管理者。同样,我也见过不少内向却有极大领导力和号召力的管理者。
很多人把个人魅力当作成功管理者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我们睁开眼看看周围,我们会发现一大批毫不起眼的、毫无魅力可言的、却极其成功的企业家、管理者。照“第五级管理”研究者的说法,恰恰是后一类人更容易取得成就,因为他们具备了取得成功的两个基本心理素质:一方面他们是极其谦虚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极其坚定、坚持之人。所以,我们不应去寻找天才,不应去关心这些人是谁,他们的特质、性格、秉性如何,而是关心他们如何做事情,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把事情做正确。
那么,有效管理者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拿产品的质量标准作一个比较,我们更严格的问题是:管理的质量标准是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效率(efficiency)。经济学家给它的定义是“相同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者“用最少的投入取得相同的产出”。换句我们常人能弄明白的话就是:“把事情做正确。”
如何把事情做正确?我们通常通过关注做事情的过程,关注每一个细节。如果我们处处都把好关,那么产出自然是最高的。但就管理而言,这是一个错误的质量标准,至少不是最重要的质量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样一个标准让管理者把眼光放在细节,而不是管理的更为本质的目的:效果。
效果是什么?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结果,就是我们做的事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就是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有一则寓言是这样将的阿拉伯国家有一个传说中像阿凡提一样的机智、神奇的人物,叫Nasrudin。Nasrudin和当地的大富翁一起在市场上卖驴。大富翁的价格是500元一头Nasrudin水了许多。
Nasrudin却变得越来越富有。大富翁不得已,设宴招待Nasrudin,想把他灌醉后套出Nasrudin的秘密。机会终于来了,大富翁问喝得有些不知南北的Nasrudin:“我让农民免费给我的驴子提供粮草,也不付他们工钱,但我的成本还是降不下来,不得已每头驴卖500元。你怎么能做到每头驴卖80元还能够赚钱?” Nasrudin回答他:“你偷了农民的草料以及时间;我做得比你简单:我直接偷了驴子来卖。”
我们自然不应该学Nasrudin去偷驴。但要知道两者的区别在于:Nasrudin在做“正确”的事情。大富翁在试图把事情做正确。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段时间对管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里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立一个人是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外,我觉得在《管理心理学》中,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而人与人的沟通有着很多特殊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会出现特殊的共同障碍。因此,不管是面对上司或下属,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事情进展顺利。
以上是我学了《管理心理学》以后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和心得。深深体会到管理心理学的博大性和必要性,以后将更加注意将管理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不断地聊学习了解,使之更好的为工作带来成功。
咖啡馆好约会
比较适合约会、等人的场所应该是那些色调偏冷的咖啡馆。
说句与颜色无关的话,咖啡的香味也有使人放松的效果,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自己的梦中情人,相信等再久也不会烦躁吧。
家中的白炽灯
在青白色的荧光灯下,人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在温暖的白炽灯下,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因此,如果单纯出于工作的需要,最好在荧光灯下进行。
白炽灯会使人感觉时间漫长,容易产生烦躁情绪。
反之,卧室中就比较适合使用白炽灯等令人感觉温暖的照明设备,这样会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悠闲空间。
一个色彩影响时间知觉的实验
两个人做一个实验,让其中一人进入粉红色壁纸、深红色地毯的红色系房间,让另外一人进入蓝色壁纸、蓝色地毯的蓝色系房间。
不给他们任何计时器,让他们凭感觉在一小时后从房间中出来。
结果,在红色系房间中的人在40—50分钟后便出来了,而蓝色系房间中的人在70—80分钟后还没有出来。
有人说,这是因为红色的房间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感觉时间特别漫长。
确实有这个原因,但也不尽然。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时间感会被周围的颜色扰乱。
快餐店不适合等人
快餐店给我们的印象一般是座位很多,效率很高,顾客吃完就走,不会停留很长时间。
有人喜欢和朋友约在快餐店碰面,但其实快餐店并不适合等人。
这是因为很多快餐店的装潢以桔黄色或红色为主,这两种颜色虽然有使人心情愉悦、兴奋以及增进食欲的作用,但也会使人感觉时间漫长。
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等人,会越来越烦躁。
运用色彩心理学营造理想的公司会议环境
现代社会中,所有公司职员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烦恼,那就是长时间的会议。
超过两个小时的会议,谁都会觉得烦。
所以公司的会议室最好以蓝色为基调进行室内装潢,例如使用蓝色系的窗帘、蓝色的椅子、蓝色的会议记录本看到蓝色的东西,会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从而产生赶快将会议进行完的强迫观念。
此外,由于蓝色还有使人放松的作用。
在放松的环境中开会,人也更容易产生有创意的点子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因此,在环境心理学中也建议使用蓝色装潢会议室,不仅会使漫长的会议变得紧凑,而且会议内容也会变得更加充实、讨论也更有效率。
1.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是:
1、学习是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
加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五种结果是: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
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
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晚饭后我感到自己有点不正常,静静地坐在书房什么都不想干。往日热情此刻消失殆尽,我不由地想这可能是上了一天变态心理学正常感觉。
给我们上变态心理学的是柯茂林博士。他一开口我就吃惊,他说话语气神态活脱脱就像一个精神失常患者。应该说变态老师讲变态课还是很到位的。晦涩难懂的专业课他用大白话解释得清清楚楚。
可以说我们这些暂时正常人同所谓精神失常患者只有度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客观世界失常的现象造就一大批精神失常的人。一个人能够战胜生活各种不正常现象给自己精神刺激保持平衡心态就很不容易了。我们都有幻觉和妄想,只不过我们能够走出来罢了。能够健康正常活着真是不可多得的幸福。
为了能更好生活,我必须完成每日目标。我必须结束目前这种变态状况,打起精神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也许是盘古开天辟地,也许是上帝的灵感创造了这个世界,也许是大爆炸创造了这个世界。可是,在这之后,真正创造了这个世界的,是人类的思维。因为人类的思维,产生了文学艺术,产生了科学技术,产生了这个世界上每个角落里的房屋建筑和花花草草。同样,人类的思维,也带来了战争、凶杀、竞争、猜疑和嫉妒等恶性的东西。
可是呢,也许是上帝播撒在人的内心的种子吧,人的内心总是向往着爱、快乐和幸福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压力重重的时代处境下,我们怎么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身心放松的幸福呢?答案就是:换一种思维。如同我喜爱的作家亦舒说过的那样:“我享受着自由,呼吸着空气,喝着水,我是快乐的。”再延伸一些来想:我的眼睛能看到美丽的山水和可爱的孩子,我的耳朵能听见动人的鸟鸣和哗哗的流水声,我有手有脚,我是幸福的。
每个人来到尘世,还大抵都想获得成功。所以,最美好的祝福语,一向都是: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事业有成。所谓成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得到了一定量的金钱和权力。这样,人的精神和脚步就会自由得多。也就是说,成功是为了自由。那么,怎么才能获得成功呢?成功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善于思考。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人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思考的。只有善于思考,思维才能不受束缚,不受前人言论和世俗舆论的束缚,并且创造出一些新的规则。而一个能制定规则的人,就一定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人了。
以上所分析的,就是实用心理学中所讲到的一种思维方法:变通思维,即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本书中,还讲到了另外六种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用理性推断结果、比较思维——在相互对比中寻找方向、逆向思维——从目的地出发的艺术、创新思维——让思维变得更有创造力、发散思维——学会举一反三的妙用、定势思维——不要墨守成规等。
这七种思维方式,涵盖了人类思维的方方面面。而且,书中讲述的事例都是很新鲜的,给人阅读上的新奇感。书中将心理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到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阅读起来,趣味盎然。
这本书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所有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对人类的思维方式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翻开这本书的目录,相信你一定一眼就能看到一种或者几种自己感兴趣的思维方式。然后,打开书,阅读一下,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启发,甚至豁然开朗。
把这七种思维方式的50个思维法则灵活运用到生活之中,相信你就能趋利避害,改变现有的不满意的一切,得到你所向往的东西——动人的爱情、美好的亲情、美丽的心情、成功的事业和自由的生活!
现代心理学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
通过这两个学期的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我还学会帮助他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例如,在我门国家,解决农民问题事关重要,而研究农民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以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心理差异,不仅能够因地制宜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而且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科技的兴趣。在家庭里面,要教育好子女,就得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喜好、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那么就要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能力兴趣、兴利除弊,开发潜能,激发天然创造力,解除烦恼,指导工作和生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某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需要、思维、思想等,分析某个地域人的素质和特征,就会深刻的认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就会减少误会和冲突,更好地协调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
但是,真正对心理学了解的却并不多,包括我与跟我一起来心理学的同学。大家提到心理学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心理咨询,或是心理医生,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心理医生医治心理变态的场景,然后病人好了,心理医生自己却变态了。心理学可以说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但大家都不是十分的了解。
心理学是一门心灵的学问,更是一门教人心理健康心灵愉悦的学问,在心理学的学习中收获到的决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心理态度与心理境界。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有句名言,“爱和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或许这正是心理学带给他的,也是心理学将会带给我们人类的。
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懂得爱自己跟别人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或许现代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
激励是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需要自我激励,也需要得到来自同事、群体、组织和领导方面的激励;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或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就更需要激励全体的组织成员。如何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不论管理者自己多么优秀,个人多么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使全体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和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一个组织的成功,不是个人的努力而得来的,是大家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如果部分组织成员与组织脱离,对组织部负责、懒散,则会拖累组织的其他组织成员,领导者或管理者就应该正确处理好组织成员内部的问题,积极调动每一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把全体组织成员整合起来为组织做贡献。这个时候,激励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激励在管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激励,顾名思义就是激发、鼓励之意。而在心理学方面的意思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就是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现在就从管理心理学方面来进一步认识激励。人的动机是需要经过刺激激发的,通过激发,人产生一种内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起到激发作用的就是激励。人们在面对工作时,每天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的头脑都被固定住了,已经变得很厌烦,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及积极性。这样,领导者或管理者就不能让员工们继续这样下去,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人们面对工作任务时一种持续主动、自觉的心理状态,它通过积极、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家奥格登在1963年做了一项“警觉性实验”用来说明激励的作用。他通过调节光源的发光强度,记录被试辨别光强度变化的感觉以测定其警觉性。在实验中,人员被分成四组,A组不施加任何激励;B组被告知:你们是经过挑选的,是具有很强的觉察能力的,现在要试验出哪一位觉察能力最强;C组被告知:你们这个组要同另一组比赛,看哪一组成绩好;D组每出现一次错误罚钱一角,每次无误奖励五分钱。实验的结果显示:经过激烈的行为和为经过激烈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未经过激励的小组A组,其行为误差次数是通过精神激励小组B组的三倍;物质激励小组D组比A组减少一半的误差,这说明激励方式不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个实验就可以充分地说明激励的功能与作用,其功能与作用就可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和保持人才。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支柱,如果企业的支柱都没有了,那这个企业就要倒闭了, 要吸引和保持更多的人才就要通过激励手段来吸引人才不外流。美国就特别重视运用激励吸引人才。为了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美国不惜使用支付高酬金、创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激励方法。
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
组织中员工的工作绩效既与他们的能力有关,也与对他们的激励水平有关,用公式表示就是绩效=能力*激励。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干劲并使之有工作的坚韧性,为实现目标而进行不懈的努力,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因素,挖掘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三、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工作的动力,我们经常说,所事情要对它产生兴趣才能做得好,如果你对它本来就觉得厌烦,那该工作就很难做好。兴趣是影响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激励,人对工作产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使人对工作产生高度的注意力、敏感性,形成对自身职业的偏爱。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从事现代化建设,进行着各项改革。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各项措施,按其是指来说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之,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全部照搬西方的激励理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寻找和建立能理解和指导我国社会现实的理论模式,以指导各级管理人员,在面临这一课题时,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理论来源于实践,我们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解决我国企业事业单位中的激励问题。
中国传统的激励模式是儒家的典范激励模式,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依循规范、按照自己的各种角色、举止得当的人。大部分人可能学的不够好,不能灵活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机械行事。相对于典范他们有所欠缺,但是仍不愧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是在群体生活中从容自得,举止得当,如果十分成功本身就成为典范,如果不那么成功,也要不断的向典范学习,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愿的。这种激励模式适用于社会构成相对简单的封闭的小群体,只有限于这一范围,这种个人权威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那时的管理者为了能够说服被管理者首先必须建立忠实的代理人形象,这种明君和贤臣的形象就是公仆的基础,所以公仆形象几乎是中国激励观念的宿命,而且在国有企业中激励好几代中国人。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公仆的职能,公仆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以公仆方式出现的典范激励不再令人信服,于是转向以理性人为人性基础的个人主义激励方式。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组织而言不可能完全的采用个人主义的激励措施以达到创新的目的。个人主义首先使得管理者个人变成了喻于利的小人,那么他对环境的判断有多少是合乎组织利益的自然让组织成员担心。只有在群体主义的组织中存在公开论辩的公共领域,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才不会被神话。所以我们只有在群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相互协调中才能为组织的长期生存找到基础。但是我国现在很多企业的激励制度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激励机制单一,对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理解;薪酬结构不合理,缺乏一致性;考核机制、评定手段不够完善。那么我国就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形成良好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
中小企业的薪酬是最为敏感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强有力工具。它是员工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之一。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当务之急。尽管有些企业的薪酬水平较高,但如果缺少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适得其反。因此,公司在设计薪酬时要注意薪酬的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保证薪酬对外有一定的竞争力,对内能够解决员工的公平感,并且一定要与绩效挂钩,保证按时发放不随意拖欠员工工资。
二、奖励制度的设计。
激励并不是完全的依靠金钱,然而激励制度的建立与金钱却是同样的重要。所以,奖励也不是单纯的只有金钱的奖励。其实,所有奖励的基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有竞争力的优势。为了做到这点,奖励手段必须以员工的需要和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奖励的方式也应该适合企业员工的现状。如:奖励的价值和数量、奖励的时间、奖励的公平性和对奖励的喜爱等,这些的公平性要由公平的考核制度来决定。
三、将激励机制制度化,防止人才的流失。
大量的中小企业员工为企业走出困境立下赫赫头功,但中小企业主却推却,甚至不愿兑付承诺,根本不按激励机制操作,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并且人才大量流失。因此必须将企业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激励机制制度化,将其写入公司章程及与员工签订的劳务合同中去,同时规定员工激励的“度”,使其接受法律的监督,保障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
总之,激励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它的本质是适时、适地、适当的给被激励者带来内心的变化,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激励一个员工必须考虑他的动机,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真正愿意去做,主动地去做好,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能成为事情的主人而非奴隶。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激励员工的动机,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员工收到激励实效的目的。
记得老师说过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中心”。 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从选修这门课一直到上完,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对这么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有兴趣和想法在将来继续在这门学科上学习下去。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课程建议:由于管理心理学与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上课激情比较高,听得也很认真,对老师的讲解,感觉也很满意,要说意见建议也是没有的。不过既然要提,那就提一点吧,希望以后上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些,并不一定是讲课的方式。
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边缘学科。
基础心理学广义上是指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狭义的是指普通心理学(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2、人格(个性):需求和动机(倾向性动态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特征静态的)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需要: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需要就变成了动机。
有了动机才可能去行动。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
气质: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三、心理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这一认识得到了人们生活经验,监床事实,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脑解剖和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
心理是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自己)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是有能动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形象,概念,体验。
心理支配行为,行为表现心理,按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行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动物)、知觉(脊椎动物)、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思维和意识(人类特有)四人阶段。
四、心理学流派及当代研究取向
1、构造心理学
冯特和铁钦纳采用实验内省法(被试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组成,以及意识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例如哭、笑、思考背后的心理元素。
后来看来内容太狭窄,太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将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2、行为主义
华生研究人的行为,查明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规律性,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环境决定论的观�
3、格式塔心理学
是德语的音译,又称完形心理学。
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等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
4、机能主义
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连续的整体,不应分解成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应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5、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潜意识(人的本能冲动,出生以来被压抑的人的欲望)、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中间心理状态)。
人的心理结构分三层: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健全的人。
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心理和人格的影响,这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仍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人本心理学
罗杰斯、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势力。
7、认知心理学
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反人看作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8、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力,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包括脑解剖,大脑的物质变化与机能定位等。
五、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下,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个案法,实验法(其中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的额外变量)。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从最表面的意思来理解就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管理不仅是对他人的管理同样也是对自己的管理,而心理学指的就是对人的想法的一种思考。可以说管理心理学也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我的职业发展我认为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说起,因为现在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 生活中需要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进行相处,教会了我们与他人进行相处的技巧。从第一节课的《杜拉拉升职记》到最后一节课的《非你莫属》。从这两个视频中我学到的是与人相处的技巧,杜拉拉通过一系列的与人相处的技巧,得到了升值。非你莫属中的女学生通过和邵刚老师的互动,和各个企业boss的互动最终拿,到了“优胜教育”的offer。她们都有用到了管理心理学的技巧,很巧妙地与人进行相处,得到了很好的收获。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运用管理心理学可以很好的知道他人的需求,得到他人的认可,对自己在大学中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生会管理工作需要管理心理学
在高校中从事一些管理的工作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做用,可以让我们在求职的工程中有着很大的优势。高校学生会工作以人才为核心,管人先关心,高效的管理既要提高工作效率 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理顺人心,增强主席团、各部门成员成长与发展的力量,解决工作 这就对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知人、识人与用人,提升管理技能与完善工作方法,紧密结合学生会各部门内部与外部现实情况,将成员心理动机与部门目标完美结合。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不同的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作为管理者知人、识人是首要的任务,而且要将不同价值观的人统一在部门的同一个目标下运作,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学与管理学的联系被日益重视,心理学对于企业管理和学生部门管理的指导意义主要在于对人的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高校学生会管理中如果能够将心理学完整研究及运动到学生会管理中,不仅会为学生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也会通过激励提高学生会所有成员的个人价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会的效率,促进学院和学院工作的未来发展。 在学校中与同学相处时需要管理心理学
有的人常常说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很认同这句话,大学中与同学相处得怎么样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在工作当中和同事之间的交流。在平时的工作中,给予成员一定程度的自由,上级干部在其中起一个平衡与 决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种自立精神,使他们真正放手地去做事,管理广大同学的各方面事务。同时,成员以部门为家,就可以向他们提出一种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同学生相处的时候可以留意对方的动作以及说话的神态及表情,更好的和同学进行相处,既能和同学大好关系又能巧妙地把事情办好。
进行人生规划需要管理心理学
普通的一点一滴的生活中都需要管理心理学更不要说我们的人生规划了,所谓的人生规划部也是一种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吗?通过管理心理学我们知道了要树立很正确的人生观,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一个规划,教会了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做从60个行为里面选择10个自己最喜欢的,在从这10个之中一个个进行排除,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的活动,我从中认识到了这些品质对自己的重要性,在割舍每一个美好的品质的时候心中都有了很多的犹豫,到最后甚至觉得每一个对自己来说都很重。从中横梁出了再自己的内心中什么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对未来的人生旅途有着重要的作用。管理心理学引领者我们人生前进的道路。
在工作中和同事以及他人相处需要管理心理学
提到了我们的职业,就要和他人进行交流,此时管理心理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难免要和他人进行打交道,此时懂得管理心理学就能更好的和他人进行交流同时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更好的做好自己该做的做好能帮助别人的事,懂得管理心理学从和人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了优势,在升职的过程中更能比别人多出来机会,由此可见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总结
管理心理学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进行人生规划。在人生的道路中,管理心理学可以住我们一臂之力。人是无论对企业还是其他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哪一种组织,要想有效地发挥它概定的功能和作用,离不开财物,更离不开人这种资源。提到了人这种资源,就一定不能离开管理,也不能离开人们的心理。对所有人是这样,对我们的职业规划更加离不开管理心理学。学到了管理心理学,我可以更好的分析人们的心理,更好的与人进行相处。学到了管里心里学,当我坐上了管理的岗位,可以更好地对人进行管理。学了管理心理学,我可以对职业规划做出更好理解。由此可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在我们职业规划中,懂得心理学的理论,使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他人的心理,这对我们的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折叠起源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称为哲学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埃及、希腊和印度等古代文明。
中国古
“神形合一”、“形神相印”等思想在《黄帝内经》等涉及医学心理的著作中有很多阐述和应用。
在古希腊语中,心理学由“灵魂”(ψυχή)和“研究”(λόγος)所组成。
柏拉图提出过二元并存的理念,有
经由长久的演变,慢慢的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学科,包括了现在人所了解的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主要是在探讨心身关系、天性与教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知识来源等四大议题。
其早期的理论有一元论、二元论、环境决定论、精神决定论等。
近代的哲学心理学则是有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浪漫主义。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折叠科学心理学虽然心理学实验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学者海什木的著作《光学》(1021年)不过,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开始于1874年,那一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发表两册的心理学教科书--《生理心理学的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序言里大胆宣称:“要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1875年,莱比锡大学聘冯特为教授;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10余年后,也就是1890年代,美国各大学风起云涌地仿效此举,建立数十座心理学实验室,尤其1892这一年就成立了20座,这一年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的成立年。
通常将1874年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这一时间比许多自然科学脱离哲学而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为晚。
冯特也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
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学家包括艾宾浩斯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兴起。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同时要认真学习心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幼儿教科研,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的贡献。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十九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精神分析学,直到自己1939年去世为止。
精神分析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解释经历的方法;是一种关于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很多理论基于解释法、内省法以及临床观察。
精神分析法�
这些问题在当时都被列为社会禁忌,弗洛伊德则提供了催化剂,使得问题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开讨论。
在临床上,弗洛伊德是自由联想的先驱,他对释梦治疗也很有研究。
弗洛伊德对瑞士精神科医师卡尔·荣格的影响很大,后者的分析心理学与深度心理学互补。
20世纪中叶心理学者们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病治疗、以及哲学。
这些著名的学者包括爱利克·埃里克森、梅兰妮·克莱因、唐纳德·温尼可卡伦·霍妮、埃里希·弗罗姆、约翰·鲍比、以及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在整个二十世纪里,精神分析衍生出不同的分支学派,它们中很多被划分为新弗洛伊德学派。
精神分析及其治疗受到诸多人士的批评,如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以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波普尔是位科学哲学家,认为精神分析作为科学是错误的,而艾森克则称精神分析原理与实验数据不符。
到二十世纪末,美国高等院校心理学院变得更加倾向于实证主义,将弗洛伊德理论边缘化,并蔑称其为“干瘪老死”的历史古董。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神经精神分析领域上维护弗洛伊德的科学立场,[而其它人文学科学者们则固守弗洛伊德“根本不是科学家,而是个。.。诠释者。”
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十九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精神分析学,直到自己1939年去世为止。
精神分析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解释经历的方法;是一种关于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很多理论基于解释法、内省法以及临床观察。
精神分析法�
这些问题在当时都被列为社会禁忌,弗洛伊德则提供了催化剂,使得问题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开讨论。
在临床上,弗洛伊德是自由联想的先驱,他对释梦治疗也很有研究。
弗洛伊德对瑞士精神科医师卡尔·荣格的影响很大,后者的分析心理学与深度心理学互补。
20世纪中叶心理学者们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病治疗、以及哲学。
这些著名的学者包括爱利克·埃里克森、梅兰妮·克莱因、唐纳德·温尼可卡伦·霍妮、埃里希·弗罗姆、约翰·鲍比、以及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在整个二十世纪里,精神分析衍生出不同的分支学派,它们中很多被划分为新弗洛伊德学派。
精神分析及其治疗受到诸多人士的批评,如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以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波普尔是位科学哲学家,认为精神分析作为科学是错误的,而艾森克则称精神分析原理与实验数据不符。
到二十世纪末,美国高等院校心理学院变得更加倾向于实证主义,将弗洛伊德理论边缘化,并蔑称其为“干瘪老死”的历史古董。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神经精神分析领域上维护弗洛伊德的科学立场,[而其它人文学科学者们则固守弗洛伊德“根本不是科学家,而是个。诠释者。”
拓展:心理学知识
天赋和性格是一个人自然产生并贯穿始终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是人最本能、最自然的反应。由于每天要做无数个决定,你无暇对每个细小的决定进行理性思考,不得不作出下意识的反应。面对这种情形,你的大脑顺应自然地作出应对:它会寻找并跟循阻力最小的路径,这就是你大脑中的快速通道——即你的天赋和性格。一个问题出现了,你立即沿着你的一条快速通道飞驰而下,不等你细想,决定已经作出。又出现一个问题,又一次快速通道飞驰,又一个决定。
这样你每天在工作中作出的无数个决定都由你的天赋和性格主宰着。你的天赋和性格是在无形之中、也无时无刻不在控制、影响着你,也就是你一生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性格和天赋所控制、影响。
那么影响我们做出不同决定的内在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从远古时期的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思考。
从古希腊、古印度的哲学家,远至公元前450年的希普克里兹(Hippocrates),到中世纪的帕拉萨尔斯(Paracelsus),早已注意到所有的人可以归纳为四种,同一种类型的人的性情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921年,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弗洛伊德的正宗门徒,发表了他经典的心理学类型学说。他在书中设计了一套性格差异理论,他相信性格差异同时会决定并限制一个人的判断。他把这种差异分为内向性/外向性,直觉性/感受性和思考型/感觉型。同时,
Jung把感知和判断列为脑的两大基本功能,前者帮助我们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后者则使我们以特定的方式做出决定。它们在大脑活动中的作用受到各人生活方式和精力来源的节制,从而对人的外部行为和态度产生各不相同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性格被视为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20世纪40年代,一对母女在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个性测验模型。伊莎贝尔·迈尔斯(Isabel Myers)和凯瑟琳·布里格斯(Katharine Briggs)把这套理论模型以她们的名字命名,叫作Myers-Briggs类型指标MBTI。
原发性痛苦和继发性痛苦,你在体验哪种
人类心理痛苦的来源有两个层面。
一是来自心理以外的原因,如吃不饱、穿不暖,在心理上可以出现饥饿感、寒冷感等痛苦体验,当被皮肤时,就会出现疼痛感。这些痛苦是人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基本的痛苦,我们不妨将他们称作是“原发性痛苦”。二是来自对自我的评价和接纳,如,我不能是现在的这个样子,我应该比现在更好、更舒服,我绝不能这样痛苦。如果这种想法能够驱使人们减轻或消除那些原发性痛苦的话,人们可能就不会再引起进一步的心理痛苦。
但是,原发性痛苦的原因经常是难以消除的,人们又不能接受这种痛苦的现实,或者说人们不允许自己有这种痛苦,所以人们就开始了无效的、苦苦的挣扎,进而产生出在原发性痛苦基础上的“继发性痛苦”,这种痛苦是个体对原发性痛苦不能接纳而出现的更进一步的心理痛苦。人们如果永远不肯接纳“生活是痛苦的、人生是痛苦的”这样一个现实的话,人们就可能会永远地挣扎、永远地继发性地痛苦下去。
对于痛苦的描述有两种:一是“我痛苦!”,二是“我不能这样痛苦”。现在可以讨论一下这两种表述。在出生的时候,幼儿是有原发性痛苦的,如尿布湿了,婴儿就不停地哭闹,直到换了干尿布、他感到舒服为止。这时的婴儿有原发性痛苦,但是没有继发性痛苦。因为“我痛苦”中的“我”是在3、4岁的时候才建立起来的意识,甚至在儿童有了自我意识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果儿童还没有产生对人生幸福的幻想性追求的话,他仍然只会说“我痛苦”,而不会说“我不能这样痛苦”。
正因为如此,所以年幼的儿童不会得神经症,没有自我意识的动物也没有神经症。神经症是在人或人类发展出了自我意识和生存幻想之后、并对自我的生存现实不能接受时才出现的一种病症。如果把“我痛苦”作为原发性痛苦的描述的话,那么“我不能这样痛苦”则是对继发性痛苦的描述,是人在建立了自我意识之后、产生了对人生幸福的幻想、并站在幻想的立场上对自我生存现实不能接纳时才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如何解除人生的痛苦体验呢?首先,对于“我痛苦”,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通过让人们吃得饱、穿得暖、玩得好等方式来实现。而对于“我不能这样痛苦”的解决,则不像“我痛苦”那样简单。因为,这样的痛苦不是与身体直接受到伤害所带来的痛苦直接相关的,而是来自人们的生存幻想,来自人们依据其生存幻想而产生的对生存现实的不接纳。所以前面那些解决原发性痛苦的方法不能解决“我不能这样痛苦”的问题。
无论将来科学技术如何进步,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多么提高,人们总会产生高于现实的生存幻想,人们总是希望(甚至固执地坚持认为)自己应该生存得更好而绝不能像现在的这个样子。幻想是人类高级进化的产物,随着未来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其幻想能力只可能增强,而不可能削弱或消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因生存幻想而出现对生存现实的不接纳而导致的内心痛苦(继发性痛苦)将会伴随人类永远地存在下去,甚至这种继发性痛苦还会有加重的可能(由此看来,心理医生这个职业也将伴随人类的发展而永久地存在下去)。
既然继发性痛苦是与原发性痛苦没有直接关联的痛苦,是由人们对生存幻想的固执追求造成的,那么,解决的唯一方法是自我接纳,即,要让病人从幻想中退出,重新回到自我生存的现实中来,接纳自我的生存现状;如果仍不甘心,他仍可以在立足现实(而不是立足幻想)的基础上向着幻想的目标尽可能地发展自我。如果人经过一生的努力之后,最终也没有能够实现其人生幻想的话,在他临死的时候,或许他可以这样说:“我已经奋斗过了”,然后再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人生是一个对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一切感受,无论幸福还是痛苦,都是人生的收获,所有这些感受,共同构筑成了我的一生。感受就是人生”。
精神分析在为病人解决内心痛苦的时候,主要是解决病人的内心冲突,如病人的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通过精神分析,我们可以帮助病人看到他是如何在幼小的年龄就已经存在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他对父母的爱失去了信心,他在苦苦地挣扎,希望通过各种措施减少这些不安全感,并获得父母对他的关爱。病人的种种挣扎,都是建立在其幼年的生活现实的基础上的,现在他的生活现实已经不再像他小时候那么残酷了,可他仍然在用过去形成的心理反应模式处理现在的生活问题,甚至,在幼年时所形成的过度代偿性的幻想支配下,依然苦苦地挣扎着。
如果通过精神分析,病人认识到了他的心理问题所在,他可能就不再那么强迫性地、不加区分地拼命反抗和挣扎了。最终,病人心理内部的冲突缓和了,病人的内心痛苦——继发性痛苦也就减轻了。精神分析是相信人有自我拯救的能力的,但精神分析并不是让病人继续盲目地、苦苦地挣扎,她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病人走出内心痛苦的误区。从这种意义上说,精神分析是积极的、科学的、人本主义的、人道的宗教方法。
自罪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罪大恶极,以致连累亲友,甚至连国家也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他自认为不仅应该受人鄙视和唾骂,甚至处死也不能补偿其罪恶之万一,常因而拒食,或采取一些方式赎罪。严重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再活下去,可发生自伤、自杀等行为。多见于忧郁状态和精神分裂症。
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梅奥
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而梅奥就成为了公认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
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
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人际关系学说相关图书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工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率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对这种“传统假设与所观察到的行为之间神秘的不相符合”,梅奥做出了如下解释:
1、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参加试验的工人意识到自己“被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因而怀有归属感,这种意识助长了工人的整体观念、有所作为的观念和完成任务的观念,而这些是他在以往的工作中不曾得到的,正是这种人的因素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际关系学说观点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梅奥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 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当局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产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
相关文章推荐:
卡耐基人际关系学
办公室人际关系宝典
真才实学与人际关系 哪个更重要
激发自己的潜意识
什么是潜意识?在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中是这样描述的:潜隐在意识层面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致使个人不自觉知的意识。应该说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方面的重要理论,也是我们感觉神秘的。催眠术的理论依据。
以我个人的观点认为:首先,潜意识和个人所受到压力的刺激和压力的释放有很大关系。
实验心理学上曾有一个很有名的试验:一部正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电影在播放时,观众非常专注的欣赏故事的情节,而电影的投影布上似乎在不时的闪着什么,大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好像是一些英文字母,是不是拷贝出了问题?电影放完后,走出影院,一排卖可口可乐的小贩出现在那里,但是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过去买可口可乐?突然有个人发现了什么似的说,刚才投影布上的英文字母就是“可口可乐”的英文全写。这是在压力不断刺激下,使人们产生了潜意识,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但是当他们再一次看到那个明显的标志时,他们由于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自然而然走向那些卖可口可乐的小贩,知道有人终于明白的时候,他们才知道为什么他们那么自觉的去买可口可乐了。
激发自己的潜意识
曾有一个很有名的案例,一个一周岁多的小孩在父母被杀后,因受到强烈刺激,长大后一直口齿不清,自我封闭,他的老师教他画画,而当一次老师发现他自行作画的时候,竟然画出了一张凶恶的脸,这张脸是谁?接下来的事情更是奇怪,因为这个小孩只要一有空闲就画这张脸,老师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将小孩带到了心理咨询师那里,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小孩最后画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那是一个凶杀现场,一个男性一个女性分别躺在地上,一个歹徒拿着枪,还有一个婴儿在哭泣,那个歹徒就是那张脸!于是后来警察根据那张肖像的特点最后找到了十年前的凶手……这个案例是心理学上出现的一个很具典型的案件,那个小孩在那场血淋淋的场面中遭受了强烈的感观刺激,而使他产生了极度的恐惧,以致丧失了语言能力,但是他
其实,潜意识的形成源头还是我们的生活经历,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把这种印象、感情、记忆、经验、体会、欲望隐藏起来,直至形同忘记了这些事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压力刺激的集中是我们突然想起,甚至行为中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还有另一种就是,由于外在客观的压力迫使我们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方面,直至我们这些压力解除后,而被忽视的一些记忆或者经历也就慢慢的浮现,影响了我们的行动。
所以,一方面,当我们发现自己有某种良好的潜在意识,灵感忽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即时捕捉这一信息,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且尽可能的经常加强训练,通过集中一点的经常刺激,让自己的潜意识得到激发,使 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放松身心,使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释放自己的不良的情绪,如听音乐、散步、静坐、深呼吸、阅读等,通过减压,来活跃自己某些未曾发现的意识,激发自己的灵感。
激发你的潜意识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至少有百分之90至百分之95的潜能没有挖掘出来,人类运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所以不存在内存已用完的问题。而一个人如果能挖掘自己的潜能,那么他在社会上的成功率就会大得多,虽然他不可能将潜能尽数释放。
美国的潜意识研究专家博恩-崔� 即:
第一,听觉刺激法——当你恐慌、害怕、缺乏自信时,就大喊几声(就象运动员在举重或搏击时的喊叫一样),这可以使你立即影响你的信念,带来积极的行动。
第二,视觉刺激法——在房间里挂起一块“梦想板”,把自己的目标画成图画,剪下并贴在梦想板上,天天观看。这可以时时刺激你的潜意识,使之帮助你实现梦想。
第三,意象刺激法——利用潜意识“不分真假”的原理,在大脑中引导出你所希望的成功场景,从而达到替换你潜意识中负面思想的目的,并使自我产生积极的行动,达到预定的目标。
获得创意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需求”。告诉自己的潜意识——你必须而且真正渴望获得一些新的注意。
其次,你还需要明确了解自己需要的创意类型。
你还需要进行思考,专研,潜意识才能释放能量。
第四,信赖。深信潜意识可以为你所运用,深信你能巧妙地控制它,它可以帮助你成长,进步使你得到快乐。
最后是实践。只有把想法付诸行动才能获得成功,不能只有一腔幻想罢了。专心于你所选择的工作或行业范围,同时,要学习一切相关事物,深刻思考如何改善你的专业技术,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流的创意自会源源不断。
在崇尚创新、创造的当今世界,潜意识的能量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你能善用潜意识,你就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灵感和创意,它们使你产生新的思想和念头,使你实现新发明产生新发现,为你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财富、健康、活力、幸福、快乐。
青蛙效应的启示
“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科学家经过分析认为,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离险境”,是因为它受到了沸水的剧烈刺激,于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来,第二次由于没有明显感觉到刺激,因此,这只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没有了危机意识,它觉得这一温度正适合,然而当它感觉到危机时,已经没有能力从水里逃出来了。
启示之一
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
启示之二
青蛙,就好象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
启示之三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会有面临失业的危险!
启示之四
我们不要单纯的,只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忽视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因为,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才是最可怕的!
听了由省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学习压力太大,这也是很难改变的一个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也愈加激烈,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那成才的通道就是考所好的大学,有个好的工作,于是父母便不惜一切代价地培养孩子。在学校学习,在课外补习,在特长班学音体美,在外语班学韩日俄。学生为了能顺利地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只能被迫接受这一切安排,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心理障碍,长时间的压抑,他们用行动发泄,甚至报复社会。有的学生毕业后狠狠地把课本撕掉。有的学生可能恐惧、不信任自己,成绩不好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绝望和无意义感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们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够,我们还应做好学生心理的洞察倡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排解学生的压力太大问题;他们这样学习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吗?怎样学以致用;怎样才能让孩子带着兴趣去学,而且对学校的学习生活留有美好的回忆。
在学校里,有一些孩子厌学或具有学校恐怖症。其实,这些孩子都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如懦弱、内向、不擅于交际等等。这些孩子在学校一旦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会自我调适,从而对学校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就发展成为学校恐惧症。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这些学生,在方式方法上都会进行有效的探索。认真研究孩子的病因。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使我们获得一种境界、一种风范和一种思想。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
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The definition of Psychology is: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r and Mental Processes and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an organism's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心理学的定义是: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以及生物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心理学分为五个子领域,即: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Society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这五个子领域了。
简单来说的话,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观察人类大脑的反应来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是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怎样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主要是帮助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门课。
由于最近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也多了,美国亨特写的《心理学的故事》尤其令我爱不释手。
《心理学的故事》说出了心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每一种新学科的产生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心理学也一样。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也有许多不成熟的思想在各个时期出现,也曾一度不被世人接受,但是它终于冲出黑暗走向光明,现在的心理学被人从各个方面接受,现在的心理医生也是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
心理学联系的学科非常广泛,如生物、医学、物理等,所以心理学也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心理学的用途也非常广泛。老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才可以很好地教育学生,才能对学生青春期做出来的事进行科学的处理。所以,现在的老师在学习时都要学习心理学。经营者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才可以卖出商品,因此他们都有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我是学营销的,以后可能会从事销售方面的工作,所以也应该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离才可以很好地进行工作,因此,这学期的课程有对消费心理学,这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 心理学真的无处不在,想升官要了解上司的心理;想娶老婆要了解女友的心理;要发财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心理学真的很重要。
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就像书上说的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以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心理学也是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和剖析,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
1,学习的一般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敏感化和习惯化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但这些变换是暂时的。
敏感化是指有机体对环境中的某一特定的刺激更容易作出反应。
习惯化是与敏感化相反的过程,它指当一个特定的刺激单纯地反复出现时,有机体对这个刺激的反应将逐渐减少。
但当敏感化和习惯化是由复杂刺激引起的,而行为改变成为持久的改变时,也可
2,学习的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将学习从简单到负责分为八类。
包括:
信号学习,即经典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信号刺激作出的某种特定的反应。
刺激-反应学习。
系列学习。
又称连锁学习,将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按一定系列联合起来。
言语联想学习。
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学习理论
一般学习理论分为两个主要的流派:联结主义学派与认知学派。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中的刺激和行为反应,因此叫做“刺激-反应”理论;而认知学习理论注重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
联结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理论为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巴莆洛夫和桑代克,斯金纳;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苛勒和托尔曼。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中,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桑代克提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行为的结果-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的令人愉快的结果,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停止。
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
通过对强化进程的不同安排,可以精确地控制学习行为。
除了强化以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做惩罚,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在两种条件作用中,都存在消退,分化,泛化,二级条件作用等现象。
认知的心理学家指出,联结学习确实可以解释一些简单的学习行为,但是在解释学习者,尤其是人类的复杂学
认知心理学家们更关注刺激-反应的中间过程,即学习的内在机制。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苛勒用“顿悟”学说解释学习行为。
“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通过迷津学习的实验,提出认知地图的概用以解释个体在空间内的为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改造。
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就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根据不同的纬度,将动作技能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动作技能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作技能在形成的各个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已经形成的技能具有几个特点:意识控制弱;整个动作趋于自动化;反馈方式主要是内反馈;动作稳定灵活;建立起了协调的运动模式。
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
练习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有重要作用。
技能学习进程中,学习初期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有时会出现成绩提高停顿的“高原现象”;练习进程不均匀,练习效果呈波浪式;练习存在个人差异。
确定练习的目标、灵活运用整体和分解练习、恰好安排练习时间,注重获得练习的反馈。
在这样的条件下,练习的效果才可以达到最好。
先学习的技能对后学习的技能产生影响,这一现象叫做迁移。
积极的影响是正迁移,消极的影响是负迁移。
当不同的技能之间有着共同的成分或由相同的原理支配时,容易发生正迁移现象;当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种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时,容易发生负迁移现象。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 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二)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 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种类
目的性
意志努力
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
无意注意
无
不需要
主客观条件
有意注意
有
需要
目的、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熟练和系统化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人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性。
(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和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4)注意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记忆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相当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 形象记忆;② 逻辑记忆;③ 情绪记忆;④ 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 瞬时记忆;② 短时记忆;③ 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人脑中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一是直接还是间接,二是有无意识,三是时间的长短。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 直观形象性;② 形象概括性;③ 模糊片断性;④ 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保持时间
记忆容量
编码方式
影响因素
瞬时记忆
1秒以内
容量较大
物理特征编码
注意和模式识
短时记忆
1分种左右
7+-2
主要是听觉编码,还有视觉编码
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
1分种以上
容量很大
以意义编码为主,(表象和语义编码)
加工深度、意识状态、
(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遗忘的种类
①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 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指识记的快慢;持久性:指记忆中内容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准确性:指能准确地提取记忆中的材料;准备性:指记忆内容的巩固程度,即提取利用的难易。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织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空间排列、空间集合、多余信息、心理概念的排列。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固着是指只看到其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倒U曲线图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势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指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定而复杂的,并由若干动作组成的、确保某种活动顺利进行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操作的熟练指的是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了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特点是: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练习过程中的高源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
(2)有效练习的条件:目的和动机、练习的方法与知识、循序渐进、质与量的关系、时间安排、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其教学要求是:了解动作结构、顺序和规定、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示范和讲解要明确和准确、对复述的要求。
(2)原型操作:建立感性的动觉映象,它是智力技能开始形成和内化的基础。其教学要求是:把智力活动以展开的方式呈现、注意活动对象的更换、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注意动作与言语相结合。
(3)原型内化:能利用表征进行加工。其教学要求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注意简缩、能迁移、掌握好转化时机。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心理模拟法就是建立与人的心理功能相平衡的物质系统。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④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能力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人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人活动的效率。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 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折叠起源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称为哲学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埃及、希腊和印度等古代文明。
中国古
“神形合一”、“形神相印”等思想在《黄帝内经》等涉及医学心理的著作中有很多阐述和应用。
在古希腊语中,心理学由“灵魂”(ψυχ)和“研究”(λγο)所组成。
柏拉图提出过二元并存的理念,有
经由长久的演变,慢慢的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学科,包括了现在人所了解的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主要是在探讨心身关系、天性与教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知识来源等四大议题。
其早期的理论有一元论、二元论、环境决定论、精神决定论等。
近代的哲学心理学则是有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浪漫主义。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折叠科学心理学虽然心理学实验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学者海什木的著作《光学》(1021年)不过,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开始于1874年,那一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发表两册的心理学教科书--《生理心理学的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序言里大胆宣称:“要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1875年,莱比锡大学聘冯特为教授;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10余年后,也就是1890年代,美国各大学风起云涌地仿效此举,建立数十座心理学实验室,尤其1892这一年就成立了20座,这一年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的成立年。
通常将1874年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这一时间比许多自然科学脱离哲学而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为晚。
冯特也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
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学家包括艾宾浩斯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兴起。
1、有助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心理活动,而所进行的心理活动是否正确与有益,是值得注意与重视的一个问题。
例如:同样是受到表扬,有的人从此趾高气扬、骄傲自大,有的人更加兢兢业业、谦虚谨慎,前者是不好的,后者是有益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说聪明人的心理活动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心理学知识,以实现自己心理活动的科学化和最优化。
2、有助于父母搞好家庭教育。
对于每个做父母的人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往往方法不当,或者是过于迁就,或者是拨苗助长,因而常常事与愿违。
其原因是:不懂得如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只知爱孩子而不了解孩子。
今天,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更需要有心理学的知识。
3、有助于搞好教育工作。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发展自身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发展自己的智力、增强自己的能力,以搞好教育工作并提高教育质量。
现在正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期,更需要心理学知识,以后的。素质教育,始终需要有心理学知识。
4、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的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都需要有高效的工作效率,都离不开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而努力工作。
要达此目的,从心理学观点来说,就需要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办事,改进领导和管理方法,创设良好的生产或工作环境和一定的物质条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使大家在心理相容、心情愉快的情景下生产或工作,从而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因此,需要学习心理学知识。
5、有助于身心健康。
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心理影响生理的经验之谈。
我们都需要健康,既要生理上的健康,又要心理上的健康。
生理健康,要注重生理卫生;心理健康,要重视心理卫生。
只有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在良好的状态,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健康是美好的,人人都需要;健康是幸福的,个个都向往。
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需要有心理学的知识。
6、有助于消费生活的合理化。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我国的市场空前活跃,经济繁荣,人们的消费水平也相对提高。
在市场竞争中,各种促销手段叠出,广告之声不绝于耳;消费者的需要不断更新,消费需要种类与范围不断增多和扩展。
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销售;有助于消费者增加对市场经营活动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购买能力,促进消费生活的合理化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7、有助于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列宁曾经提出:“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
列宁还把心理学列为“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论据之一就是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心理学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
对于意识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对于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的研究,都能进一步地和具体地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哲学命题,从而有助于我们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清除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