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范文【精选16篇】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努力地工作,也有了一点收获,请务必好好写一份教学总结,记录好这段经历。

中学历史 1

1、深挖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概念与基础知识点。记忆力的长久性、获取知识的迅速性、准确性,都可 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知识点都有多种的学习记忆方法,深刻挖掘探究其其规律,适当处理加工知识信息,找寻便捷快速的记忆方法,不断的来提高学习效率。作为老师,可以积极的积累与提供给学生一些学习的相关方法与技巧,供学生选择与借鉴。

2、有些历史内容的基本要领一定要掌握。有些历史事件比较特殊,其内容也很复杂,例如:中学历史有关商鞅变法的部分,其历史背景、内容及作用等涉及的知识很多,学生所要掌握的的知识也很繁多,靠死记硬背学生掌握起来就相当吃力。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化繁为简,提炼记忆知识点。可以用语文学科方法,提炼段落、重点词、重要句子,概括段落大意等;或者利用知识框架的学习方法,来系统的学习与掌握。

3、系统、全面地学习与掌握历史教材体系。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所表现出来的是每个时间段相互衔接的过程,每个部分的历史内容也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按时间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才便于掌握。首先要熟练掌握历史教材的体系,例如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各自的时间进程以及发生了哪些推进历史进程的大事件。而中国历史与世界史以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与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都需要学生系统的去学习与掌握。

二、深挖教材知识,理清历史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1、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知识。历史教科书中有不少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能够直观的反映相关历史内容的一些主题,这些我 但是,这些显性知识也可能体现或映了其他历史内容的主题,表现出了隐含知识。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特别注意这方面内容,学会挖掘。

2、探究历史的本质与规律。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找出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及客观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探究析原因,得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3、探究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的运用也就成为了关键,同时也是学生对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的体现。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每个知识点间的联系、综合与对比。巧妙运用横向、纵向联系,加以分析对比,不断提高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会实际运用,首先是解答历史考试试题,以及相关的综合题目;其实是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包括个人的、社会的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也恰恰正是历史学科体现出“人文科学”方面的特点。历史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可以分析当前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并对现实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运用历史的观点有个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对现实中的现象的发展趋势也有个合理的预测或判断。此外,学生也会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或者价值观来正确的对待自我,树立人生道路上成功的信心,也能正确面对失败,以实现自已完美的人生。(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四、总结

中学历史 2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思维;含义;思维能力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承载人文素质、联系古今中外,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行应试教育,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随着日益深入的新课标改革,也逐渐改了历史教学的目标。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历史思维着重是对历史本质进行揭露,有利于学生概括、评价和分析历史知识。在现阶段中国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思维的涵义及分类

历史思维是有机的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只有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育特点相结合,才能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对中学教学中,历史思维的作用进行强化。历史思维主要分为以下二类:

1.历史形象思维

主要是指学生对于历史人物面貌和历史事件进行重构的能力,结合历史的真实记录,学生可穿越时空,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大脑中还原那些没有接触过的历史事实。通常情况下,历史思维包括想象和感知等,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展开的一种思维活动。

2.历史逻辑思维

具体是指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感知,运用抽象的历史概念,所开展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以更好的认识历史的本质。作为历史的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是对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示,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探究,旨在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更好的把握。历史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尽管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思维方法,但在使用时,又是难以分开,彼此交织的。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形象思维。没有历史的逻辑思维,则很难把握和定位历史的形象思维,需要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几个方面,是中学生应有的历史思维能力。

1.批判性思维能力

讲求事实,还原和论证历史事实,是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中,通过分析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和教材内容,对虚假记载的历史,以及以往历史事实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批判。

2.概括性思维能力

中国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大量的知识中,学生应对那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同时在课堂上不断接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通过概括和整理,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而学生所具备的这种能力,就是概括性历史思维能力。对于学好历史学科,概括性历史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创新型思维能力

我们的生活是面向未来,而中学历史主要是记载已经发生的事实。当今社会倡导创新型思维,创新能力,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此,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创新型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而不单单是把眼光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中。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步入社会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

1.深入了解中学历史教材,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夯实基础

教材是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主要立足于教材,并对历史教材的作用充分重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同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应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总结能力和观察能力,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学生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应对中学历史知识的含义主动探究,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深入了解,进而对自身的知识网状结构进行构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有对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才能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设定合理的问题,共同开展合作探究

首先,在结束每一节课的教学后,教师可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为了提升学生历史教学效果,教师可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用以检验学生们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解决课后习题,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彼此交流和探究,共同制定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小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进行培养,使之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次,建设历史形象思维,还应吻合历史情境,以提供良好的处理环境,为历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丰富课后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知识水平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在课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定期组织辩论会、讨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自身的魅力充分展现,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这种方式,会对学生对比、总结和分析历史的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从多个角度开展,增强多种思维的联系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应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本质上分析历史思维的特点,使历史思维的建设性活动更好的符合建设本质。并能在应用历史思维的过程中,融入全部的历史思维的特点。其次,应增强多种思维的联系紧密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应立足于历史的角度,进行细节的控制和多角度问题的处理,加强思维方法的应用质量。

2.历史思维的培养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首先,拥有思维的材料,是构建思维的基础,否则就无从进行思维操作。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面,应充分运用史料。运用历史史料,传授历史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对于初中生,主要是培养历史形象思维,而对于高中生,则重点是培养历史的逻辑思维。但也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很难顺利完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任务。

五、结论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同时还用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而中学历史教学,应重点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旨在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历史教学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思维能力的应用价值,进而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玉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思考[J].教育革新,2008,(12).

[2]林萃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初探[J].西江教育论丛,2002,(02).

[3]付开镜.家族史纳入中学历史教学的设想[J].教学与管理,2014,(18).

[4]唐彩凤.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学园,2015,(07).

[5]罗艳松.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略论后现代知识观及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论坛,2015,(25).

中学历史 3

关键词:历史地图;历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71-2

历史地图是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的具体表现,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是浓缩的历史。[1]历史地图是动态地反映人们在历史时期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及自然环境的语言符号,它以类似于地理地图中简明、特定的符号来再现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它是我们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历史地图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简明、概括、开放的特点。正确挖掘历史地图所含知识信息,发挥历史地图的应有作用也就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使用历史地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文紧密结合补充说明文字内容

历史地图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用其补充说明文字内容,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方向、路线、历史城市的地理位置、国家的疆域边界等基本记忆知识;同时利用文字内容对历史地图进行深入分析,使它们之间相互印证,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通过图文紧密结合我们可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地区,是以上海等沿海沿江城市为中心,进而提出问题,为何会呈现这种分布特征,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示意图,分析出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是从沿海地区开始,逐步向内地延伸的历史过程。正是在此过程中,沿海沿江地区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在通商口岸的外商企业刺激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首先在这些地区出现。通过对以上几幅历史地图的分析讲解,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沿海沿江地区的分布及发展有了更深刻和完整的理解。

二、分析发掘历史地图中的隐性知识

通过分析发掘历史地图的隐性知识,我们可以掌握人类活动的规律,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进而揭示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如中国历史上分裂局面的出现,就可以从历史地图上找出某些规律和形成原因。我们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中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图》《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南北分裂对峙局面基本上是沿秦岭、淮河这条地理南北分界线划分的,南方政权可以利用大山大河阻挡北方强敌的进攻。江南地区土地肥沃,光热、雨水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有利于南方政权统治的稳固。

三、因图设景,扩展认知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实践需要和历史地图创设的地貌特征和人文景观,使学生置身其中,进而最大限度获取历史地图的信息,扩展历史认知空间,发展历史学科能力。如通过观察《辽宋夏金元经济示意图》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农牧业分界线。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因自然环境和地域造成生产和生活方式差异,使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南下,进攻掠夺中原地区;中原王朝则要加强边防,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但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差异也就使两地经济有极强的互补性,双方都有加强经济文化往来的强烈愿望,中原地区先进文明对北方游牧民族产生了强大向心力,游牧民族通过武力征服了中原地区,但最终仍被农耕地区的先进文明所征服。通过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力,中华民族的统一始� 学生在产生认识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且学科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四、综合使用历史地图

恰当地综合使用历史地图,加强各个阶段历史上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可以避免历史事件混淆,最大限度地获取历史地图的信息,扩展历史认知空间。

第一,相同主题或具有内在关联的历史地图可以综合使用。历史地图既能表示空间概念,也能显示时间变化,是流动的历史。把具有相同主题或具有内在关联的历史地图联系、对比进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相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而有利于揭示相关历史事实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

第二,不同主题但存在相关内容的历史地图也可以综合使用。有一些历史地图虽然主题不同,但存在关联内容,也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如历史上的陕西关中平原曾经是许多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今天的西安也曾是西周、西汉和隋唐等朝代的都城,是一座繁华的大城市。为何现今落后的西北地区在古代却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为何汉唐统治者对长安城如此偏爱?只要结合历史地图从地理角度来分析思考,这些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第三,综合利用与教材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在历史地图的来源上,以教材地图为主,同时综合利用与教材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当相关主题地图不够完整系统或需要创立新的历史情景时,可适当增加新地图。如讲述祖国大地远古人类的足迹及文化遗存时,配套的历史地图册编绘了《中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同时并配有《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的生活场景》图,学生一目了然,对北京人的认识也深刻了许多。然后适时设问:文化遗址增多的原因是什么?今天北京的气候状况如何?原因何在?学生在对历史现象认识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且学科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五、正确使用和绘制地图

首先,学会读图识图。要认真阅读图例,弄懂图例点线符号的含义;要了解历史沿革边界河流和古今地名城市的变化;要注意历史地理范围的变化;要注意从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读图识图。

其次,学会掌握地图。①复描:复描地图能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空间轮廓,并

最后,学会绘图。绘图既是培养能力的手段,又能检验学生掌握历史地图的程度,从而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巩固所学历史地图知识。如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事的三角贸易即贩卖黑人奴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绘制一幅示意图。通过示意图学生能从中得出三角贸易的含义和航行路线,加深对殖民主义者罪恶的认识。

六、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

自然界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上地理环境的变化造就了历史地图和现代地图的种种差异。历史地图主要表明地理空间的社会状态、即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生活现象,如阶级斗争、民族迁移、疆土变迁、经济发展等,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因此,历史地图不仅表现历史现象的空间性,还表现它的时间性。运用历史地图时,除了对地图上的古今地名需作必要的解释外,还要让学生比较古今异同,懂得历史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不断变化的,既有历史的继承,也有新变化和新发展。每个朝代甚至某些不同的历史年代,在历史地图上也表现各异。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地图为依托,以教材为资源,通过以图叙史、依图求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同时,历史教师还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方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目标。

中学历史 4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地图 应用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空间概念与时间概念贯穿始终。相比于纯文字、纯史料的晦涩难懂,历史地图显得更为形象和直观,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因此,对于学生特别是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中学生来讲,在历史学习中充分运用历史地图,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一、历史地图的涵义及分类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作为人类成长变迁“时间轴”的图形语言,历史地图可以视作一面镜子,对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做直观呈现。历史地图的编制集合了历史学、地理学、制图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

历史地图按分类的标准不同,既可划分为综合性地图、局部性地图和专题性地图,也可划分为经济发展图、政治局势图、战争形势图、交通线路图等。不论哪一种分类方法,都体现出了历史地图极强的功能性和辅。

二、利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读图的基本能力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很少或从未接触过历史地图,进入高中后对历史地图的接受存在一定困难。要想真正利用好历史地图,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地图的基本构成要素。历史地图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方向上基本遵循“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原则,也普遍标有图例和注记,但历史地图对比例尺的要求不是太高,因为历史地图更侧重做符号性的呈现,更注重形象、直观。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图例的习惯。若想读图时得心应手,熟悉图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历史图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一类是分幅图例。统一图例与我们熟知的常用图例基本一致,一般是对首都、重要居民点、国界、地区界、岸线等符号作统一规定。在中国历史地图中,对诸侯国郡、州及省级驻地等也会做出统一规定。分幅图例则不同于我们以往了解的图例,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且不具有同一性,因此这类图例往往需要在相应的历史地图中单独表示,如历史战争图中的军队进攻路线、歼敌地区、投诚地区等等。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还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地图中的许多要素都已发生相应改变。尤其是社会要素,常常古今迥异。因此,熟悉与古内容相对照的今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地图表示的内� 历史地图的古今对照,主要有古今地名对照、古今疆域对照等。拿疆域对照来说,疆域的变化常常用不同颜色的图块区分,并用粗线条标识出分界线。如《中国历史地图册》(一)中的《西汉疆域图》就采用了古今对照法,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出古今疆域的差别和重叠之处,学生掌握了该方法,就能很快意识到西汉西部就是今天的新疆一带。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时,必须要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过分拔高。

2.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是学习的根本动力,而为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调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兴趣,并贯彻到历史教学的始终。

首先,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做到史图结合。由于高中历史的知识要点涉及面广、宏观与细节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据图说史,在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开发学生的读史思维。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史《南京条约》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沿着海岸线从南至北依次找出五个通商口岸,再让学生找出这些通商口岸如此分布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的沿海地区在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会首先受到冲击。对于此后其他条约的学习,均可以让学生依据这种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做到举一反三。采用这种据图说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使学生不仅看懂地图呈现的表面知识,更能体会到绘制地图者所要阐述的真正内涵。

其次,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使用地图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手绘制历史地图,通过绘图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历史学习更为形象、具体化。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可以让学生绘制一幅“鸦片战争形势图”。绘制前,先简要介绍绘制历史地图的主要方法,如投影放大法、方格放大法等;在绘图过程中,要求学生标注出重大事件发生地、开放的通商口岸等重要地点,通过一系列地图语言使鸦片战争的情境跃然纸上;绘制完成后,让一部分学生上台来展示他们的成果。这种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鸦片战争这一中国历史重大转折性事件,也教会了学生一些绘制地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中学历史 5

[关键词]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历史课堂还存在着对于历史学习重视程度不够、高效教学方法不充足、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和发展。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掌握历史知识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这就表明,教师在历史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育人,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我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以下探究。

一、在合作的氛围中教学

所谓合作学习,实际上指的就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实现共同目标的教学手段。合作学习可以分成正式的合作学习、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和基于合作的小组三种类型。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探讨的就是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并且,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小组目标、个人角色、成功的均等机会、任务专门化等要素的设置;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竞争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1.切块拼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事先学习已经分割成片段的历史材料。由每个小组中学习同一片段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分析和讨论相同的材料,直到完全掌握。案例:在“人民军队的建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切块拼接的方式,为学生创建“红色足迹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情境,将学生分成“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采访组;同时,组织模拟记者分组活动,让各组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都要选代表按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讲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进程和影响。这样的合作活动目标非常明确且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生互动和沟通的效果会更加明显。2.结构设计:结构指的就是一系列的步骤和已经规定好的行为。合作结构中包含同时互动、平等参与、积极互助与个体责任四个特征。案例:在“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地图、视频、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同时要求学生学习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创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三幕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读图文、分析归纳等学科素养。

二、在理解的状态下教学

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还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态度、意识还是习惯上的变化,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一)理解教师、学生、文本(教材)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历史教学活动定位成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不是机械的执行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理解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实现指导方式的改变;同时,明确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就是要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对于文本(教材)来说,理解就是要揣摩和把握文本作者的原意,进行再现和解释,还包括新意义的生成,也就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理解在教学中的操作

1.理解历史背景

通过情境的创设理解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历史相关人物的行为。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围绕南北战争的重点人物林肯展开,并以林肯一生的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感受历史情境的过程中体验到英雄人物的悲壮,充分理解和感受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是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就设计了“触摸林肯”“乱世林肯”“我说林肯”三个教学情境,其中以“乱世林肯”为主,学生需要学习和了解家族迁徙、南方谋生、竞选总统、内战风云、“船长”殉难五个场景。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就能够体会到历史进步的道路是由许多先驱者铺就的,林肯的作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因而深受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爱戴。在创作背景的讲解和分析中,学生就能够深入了解有关南北战争的知识。

2.理解历史人物的心境

这里所指的人物,可以扩大为阶级阶层。理解人物心境,也就是说,要理解人物的活动所受到的时代的影响以及其自身所处地位的局限。要想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情境的真实性是非常关键的。历史具有不可复制性,历史情境的创建,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一个主观认识的过程,不仅要理解“场景”发生、“人物”作为在当时当地的必然性,还要理解其中存在的缺陷,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案例: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从如何展现历史的真实的角度出发,以洪秀全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实现12则材料、14个问题、16个故事的串联,叙述洪秀全科举落第萌发反意、自行洗礼创拜上帝教、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分封诸王、建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太平天国领导层腐化、天京变乱、颁布《资政新篇》、天国失败等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带领学生走入“洪秀全”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

3.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

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造成的结果,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有着非凡的意义。案例:新航路的开辟该设计作者认为,“这节课一方面要关心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这个历史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教学脉络由三个问题构成:一是15世纪的欧洲充满饥渴,将要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这种饥渴从何而来?为什么独独由他们完成了开辟新航路的伟业?二是15世纪的欧洲弥漫着黄金热,为什么唯独迪亚士、哥伦布等 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不同立场与视角的不同看法?这个教学设计虽然结构完整、立意新颖,但是它是存在缺陷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都强调“他们”,对于为什么是他们这个环节,教师又提出,“他们”指葡萄牙、西班牙航海家,可到底为什么是他们,教师好像并没有回答。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是非常薄弱又缺乏说服力的。

三、在对话的情境中教学

(一)“对话”的“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平台。只要有教学活动,就应该有教学情境。对话情境的构建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来说,有着极强的作用。情与境的理想境界,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场景中萌发一定的体验。

(二)历史教学中的“对话”

1.与“史实”对话

所谓与历史事实对话,实际上指的就是要与客观存在的历史对话。也就是说,要对历史现象求真,追问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程。

2.与历史编撰者(记述者、研究者)对话

历史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的。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不仅丰富多彩,还可能相互冲突。相同的事实,很有可能因为记述者所属集团的不同、立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历史记录。所以,就要与观念的历史、主观印象的历史对话。

3.与历史学习者对话

历史学习者,不仅有学生,也包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与历史学习者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教师自我对话、学生自我对话六种形式。所以,教师就要注重对话形式的多样性,从而给予学生充足的体验,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在反思的习惯下教学

反思可以发生在行动前与行动后,也可以发生在行动过程中。在行动中的反思是缄默的、自发的,常来不及思考,是一种实践性的智力活动。而行动后的反思要涉及回忆或记录行动,然后做进一步思考,是一种带有思辨性的活动。它带有以下特点: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跟行动密不可分,倡导从经验中学习,唤醒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因此,经常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有重要意义。案例:某中学历史教研组在进行校内公开课活动时,一教师选择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为题进行了教学,教研组内的教师听了课并做了详细记录。课后很多教师都认为,他把历史课上成了政治活动课,一节课围绕着概念进行空洞阐释,组织学生模拟各种会议,但学生实际受益很少。大家对案例进行剖析后,该教师重新设计,从抛锚式教学的思路出发,研究教材,认为教学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回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什么是基于国情的历史选择;二是分析这些政治制度在逻辑上如何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该教师选择了“人民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为组织教学的“锚”,学习与教学活动围绕这一“锚”组织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和问题探索,教学的实际效果明显好转。在此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教师在听取教研组的意见之后进行了有效的反思,并付诸行动,认真研究了教材,解决了两个非常基本而又关键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重点,政治概念的讲解也不再空洞,教学的质量自然就会提高。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在历史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理解的状态、对话的情境、反思的习惯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历史 6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图片 应用研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本中,插图几乎随处可见,文字与历史图片的结合逐渐成为一种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重要手段。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无疑对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不仅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构架了新的沟通途径,更让学生对历史状况形成客观真实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拓展学习思维,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历史图片的应用方式

(一)课堂导入。

万事开头难,教学亦如此。好的导入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单纯地用知识、语言导入,总是觉得很乏味的,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运用恰当的图片导入,正好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老师所要讲述的知识当中,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课堂质量,利于课堂知识的教授与展开。比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时,开篇就用PPT滚动展示近代以�

(二)知识解读。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文字所记述的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很多的人物神态,一些历史的细节等是很难用少量文字描绘出来的,而历史图片却能够将这些知识完全地、细致地表现出来,让知识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让同学们在学习当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比如在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我会向学生展示书本23页上的“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图片,让学生讨论通过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很热烈,最后老师指出图片远端有三个人在树十字架,这说明新航路开辟还有宗教因素在里面。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课堂气氛也很好。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把本堂课学习的知识简单梳理,这样的课堂小结显得平庸,简单,没用内涵。相对于完全文字化的课堂小结,必要的历史图片总结,要更加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并提高学习效率,也更加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发挥同学们的个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对于相对的重难点知识更加容易吃透,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形成历史表象。比如讲中国改革开放格局时,我最后使用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上黑板,把学到的开放过程在图上展示出来,这样更能让学生掌握,学生也得到知识的总结升华。

二、应用历史图片的优势

(一)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

历史图片本身的直观性,表现的多样性,这无疑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个体中感官器官的使用,尤其是视觉的使用。这样避免了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培养了对历史图片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实现了形象记忆法。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对历史图片中地图的认识和了解,清楚了整个路线和沿路的商品分布和历史变化,比大段文字描述更加有效。

学生的能力一旦养成,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占领主动地位,从而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并获得各自的历史认识。在练习过程中或自我涉猎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符合现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审美。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图片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历史知识有很多,而图标能够很好地理清其中知识逻辑,帮助同学们理清历史逻辑从而形成更强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历史图片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及思维能力。分析历史图片时,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有助于良好人格的形成。

(三)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远比老师填鸭式教学所获得的知识记得更牢,理解更透彻。高中历史课堂一般给学生沉闷的感觉,而历史图片能够缓解这种感觉,将大量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幽默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接近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证明史实,提供证据。

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针刺一样,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表明,历史图片像历史的一个无言的证人,为教学和学习提供补充和诠释。用无声的影像给我们局部诠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给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提供了宝贵财富,虽然可能是片面的,但是留下了一个侧面,让我们去研究和感受,历史图片作为一种史料,能够给我们史实证据。例如侵华战争中的那些历史图片就很好地证实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是他们现在所不能够抹去的。

三、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历史图片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重大,对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让这些图片发挥最大效用,仍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玲。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

中学历史 7

教学设计要立足学生自身现有经验,让学生接收多种形式的情境刺激,促使其心智活动的展开,在探究中顺应、同化和建构新知识。历史教学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和史学理论。从学习理论上看,历史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心理为中心,使历史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教学理论上看,历史教学设计要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从系统论来看,历史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为历史教学设计提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史学理论来看,历史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元史观,使历史教学设计遵循历史学科规律,使教学设计富有历史学科特征,教学过程更具历史味儿。历史教学设计应当遵循整体设计的原则、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意义建构的原则和过程开放的原则。

二、高中历史教学环节的设计

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角度开展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历史教学设计诸多环节中,历史课程标准具有方向性的地位。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和学生学习的诉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学创意、教学流程、测量评价和资源整合的依据,它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更应该是课程的归宿。学情分析不可能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能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能。史料教学可以把对史料的研习引入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历史教学的过程变成为一种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过程,一种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一种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过程,一种提供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可以灵活运用下列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式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讲授式、探究式、自学式、比较式、问题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 其教学策略是提炼鲜明的教学主题,构思精巧的教学结构,营造适切的历史情境,设计深度的探究活动(设置问题连接体),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微课资源在高中历史学科设计中的开发

微课是以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科的重点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易错点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组,以视频为主要媒体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历史学科微课的类型有:讲授型、答疑型、演示型、解题型和其他类型。微课资源的历史教学设计侧重以下环节:选题意图、教学目标、教学用途、教学过程设计、设计亮点分析、信息技术的整合等。

五、结语

中学历史 8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3435

国内刊号:44-1142/G4

邮发代号:46-7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学历史 9

摘要

随着档案服务理念的提升,西方国家已将档案服务拓展到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国的档案开发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分析我国档案教育服务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英美等国档案部门支持中学历史教学的做法,为我国档案部门推展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提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档案;中学历史教学;档案开发;档案利用

随着档案功能逐渐开发,档案社会应用功能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基于档案与历史的天然联系,档案除早期运用于历史研究外,各国的档案界也开始将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向中学历史教学拓展。起步较早的英美等国,已在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连结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国的档案开发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下本文将对档案支持历史教学的必要性、英美等国档案机构将档案应用于学校历史教育的措施进行探讨,以为我国档案支持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建议。

一、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档案与历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档案资料,一方面可以破除档案是“故纸堆”的传统刻板印象,使档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从基层开发利用人群,获得公众的认可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档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正视历史,提升中学生历史知识的综合素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多仅以历史教材为主,缺乏历史背景与相关资料的导入,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兴趣不足,形成枯燥乏味的负面印象。在我国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中学历史教育也不应只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粗略传承,更应以实物来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被动� 档案馆汇集了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信息公开与民众知情权的推动,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带来新的契机。促使民众挖掘档案的潜在价值,成为档案界人士的一项新的议题。档案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科的发展来源于实际工作的推动。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拓展了档案学的研究空间,为档案学相关理论的细化与深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1]11。

二、我国档案教育服务的现状

我国档案馆开展公众教育行之有年,多通过展览、参观、专题讲座等服务形式向民众宣传档案,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基本国情教育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25。近年来,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代表的档案机构尝试与学校合作,开设“学生课堂”,向各级学校和学生提供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和社会责任感[1]40。然而,我国的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入程度从总体来看,仍存在以下不足。

1.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入度不高。整体而言,我国档案部门目前所提供的公众教育服务,仍局限于爱国主义教育部分,对于历史教学部分或是并未提及或是涉入不深。以我国在公众教育服务方面走在前列的上海市档案馆为例,虽然在官网上设置了“学生课堂”版块,但是具体页面中只是某一专题或主题的简要介绍,无法从中获取直接的教育信息。且在专题或主题的设置上,只是作为常识性地宣传上海市的相关掌故与城市发展的脉络与轨迹[1]41,而在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系统融合方面,相关程度并不高。

2.档案的呈现方式未考虑学生的接受度。纵观国内的档案网站及其编纂出版的档案资料,档案要么以“原件”形式呈现,要么就是对档案的学术性研究,档案的呈现方式并未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度,同时也造成了档案与大众的疏离感。“原件”形式呈现的档案,在字体辨认或清晰度上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加之没有对档案承载内容的介绍和解读,中学生又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导致阅读困难。而档案的学术性研究虽有利于专业研究者的学习与利用,但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却增加了理解难度。档案与学校历史教学无法连接[3]26。

3.档案部门重视度不足。当前,除上海市档案馆在网站上设置“学生课堂”栏目外,鲜少看到国内的档案馆网站有设置与学生历史教育相关的版块,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我国档案部门对于中学历史教育不够重视,也导致这一方面服务的整体缺失。在国外档案部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同时,我国档案部门却忽略了在档案融入学校教育或历史教育连结的重要性,致使档案社会服务功能仍在基础阶段徘徊。

三、英美支持中学历史教学的做法

1.英国。英国历史悠久,国家档案馆馆藏年代延伸千年,最古老的数据是1086年由威廉一世国王编制的《末日审判书》。现已有近八千万笔数字化档案文件,可通过网络取得近一亿笔政府电子文件,另也收藏近二千笔政府网站典藏档案。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内容形式多元,包含纸质档案、羊皮纸档案、电子文件、机构网站、照片、地图、绘图等各类型档案记录[4]。英国国家档案馆积极拓展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服务,除提供一般的读者服务外,还致力于档案与中学历史教育的结合,举措如下:(1)结合历史专题提供课程素材: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丰富,为了便于中学历史教学,将英国历史分为八个时期,依次为中世纪(1066—1485)、现代早期(1485—1750)、帝国与工业(1750—1850)、维多利亚时期(1850—1901)、21世纪初(1901—1918)、战间期(1918—1939)、二战(1939—1945)、战后(1945—)。并在各分期内,提供教案,针对每一历史专题提供详细的多载体的档案资料以为教学素材。(2)专题培训:英国国家档案馆除根据主题提供课程素材外,还会邀请资深馆员与专家学者根据某一专题为教师和学生开设教学课程,通过有趣的讲解,丰富其档案知识,提升其历史综合素质。(3)远程教学:对于无法参加专题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国家档案馆利用视频会议的形式举办工作坊,并在官网上为学生开设线上教育课程,通过讨论增进师生对于档案的认识与了解;为了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更好的协助,国家档案馆除了注重官网网页的设计和知识呈现外,还一直配合历史教材提供相关的档案和史料,并与学校师生保持密切联系,以便从反馈中改进更新服务,使网页内容兼具知识性、启发性与趣味性[3]34。

2.美国。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tionalArchivesandRecords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NARA),负责收存自1775年至今的美国官方历史记录,目前馆内大约有9亿页的文件档、700万份地图与图表、超过20万张的照片及超过11万份的录影带等。NARA开展档案教育的时间已经超过31年,档案教育与网络应用已高度融合,大部分教学资源均可在网络中获取。在支持中学历史教学方面,NARA同英国国家档案馆的做法有类似也有其特色之处。(1)历史分期配合教学:为提供教学活动使用,依照中学课程标准将档案分为不同时期,分别为独立与建国初期(1754—1820)、扩张与改革(1801—1868)、南北战争与重建(1850—1877)、美国工业革命与发展(1870—1900)、近代美国的出现(1890—1930)、经济大萧条与二战(1929—1945)、战后的美国(1945—1970)与当代美国(1968—)。在NARA提供的分期主题之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活动。(2)教学培训:NARA会于每年暑假在其华盛顿特区的馆区提供历史教师的工作坊。通过工作坊的交流与培训,教师学会如何从国家档案馆的馆藏中查找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此外,NARA平日会以视频会议形式,由专业人员介绍档案及其利用,通过互动与讨论增进师生对于档案史料的运用技能。(3)竞赛激励:在NARA的推动下,各地学校与社团积极响应宣传利用档案。每年六月在马里兰大学定期举行全国竞赛,参赛对象是六年级到十二年级学生,每年大约有五百万人数的学生参加。根据每年的特定主题,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NARA网站中的资源参加比赛。通过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原始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并培养他们对史料与历史的兴趣。(4)活动参与:NARA组织研究人员将设计好的史料放在“DocsTeach”互动式学习网站上,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学习历史课程,训练学生历史思维。NARA还针对不同学校班级,以某一档案资料为案例,让学生体验作为档案工作者如何进行档案的整理与加工工作。通过活动参与,让中学生切身感受档案与档案工作[3]44。

四、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的建议

英美等发达国家在长期探究档案使用效率的理念下,已推出多种激励中学历史教师与学生利用档案的方案,主动配合中学历史教育。然而我国的档案服务与中学历史教学仍在融入度、接受度、重视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档案服务功能的拓展无法一步到位,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应循序渐进,逐层推展,因而针对现阶段状况的建议如下。

1.拓展服务理念,延展服务功能。自1789年法国档案工作改革开创档案馆公众服务以来,档案馆的服务功能逐渐拓展、细化。1954年,第一届国际档案圆桌会议提出档案与中等教育融合的议题,自此成为档案界与教育界制度性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此后档案馆的教育服务理念逐步在国际档案界普及[5]86。1980年代,随着我国与国际档案界交流的增多,公众服务的思想在我国迅速传播[6]6。1990年代,我国档案馆公众教育的实践正式拉开序幕,教育服务理念得到拓展,而当前是我国适应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键开创期。档案馆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讲仍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历史教师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档案与历史的关联性,却不熟悉馆藏内容,更遑论利用档案部门的档案进行教学活动。因而开展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教师了解档案部门的馆藏,组织教师参访档案部门,了解档案部门中收藏哪些时代或主题的档案资料。档案部门需针对教师增加档案使用的便利性,适当开放档案使用权限,解决相关的版权问题。积极推展档案数字化,将大部分档案纳入网络系统,使全国各地的档案资源得到共享。

2.积极主动与中学历史教育系统衔接。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档案运用于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时间有限,而多数档案又取之不易、读之过难。因而档案部门应先整理设计档案资料以配合学校课程主题,将档案进行加工处理,以利学校师生运用。再透过研习活动或教案/教学示范的方式来培养教师使用这些档案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的困难,逐步实践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目标。另一方面,档案部门应加大在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方面的人力投入。教育推广必须以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档案部门需增加研究人员,充实教育推广人力,将晦涩难懂的档案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料。借助馆外专家学者,参与档案的选择和判定,主题档案的规划和呈现方式,并协助进行档案研究事务,以弥补档案部门人力、研究领域局限的问题。

3.推展基础工作,适应历史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档案学要根据社会所需提供档案服务,但同时也要为实践作出方向性指引。在具体操作上,档案部门必须进行基础性研究工作,进而推广教学活动。档案部门应首先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对照档案馆藏,精心挑选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联的档案资料,对其进行介绍和解读;其次,有计划地进行分析、转化、改写、解读的工作。以这些档案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从事教材的开发;在提供教材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学习特点,说明素材与课程的连接点,增加趣味性与知识性,制作成切实可行的教学素材,主动推送给中学历史教育系统。需要注意的是,档案部门根据档案资料制作的教材教案,除了档案研究专家的参与外,还应定时接收中学教师与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材教案内容,不断提升档案服务品质。档案与教育融合是历史所趋,我国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方兴未艾。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一方面既可使档案走出馆藏的狭小空间、有利档案利用的普及性,并使档案馆的功能多元化;一方面又可协助中学,共同发展史料教学,让学生经由档案建立史料、证据的观念。我国档案部门珍藏了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建立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关联,挖掘有价值的档案史料,使我国宝贵的档案资料“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可以培育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人。

作者:隋鑫 王念祖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闽江学院历史学系

参考文献

[1]宁现伟。档案馆公众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姜之茂。档案馆社会教育工作[J].中国档案,1997(7).

[3]林慈淑。档案融渗历史教育之研究[R].台北:档案管理局,2010.

[5]谭必勇。如何拉近档案馆与公众的距离———解读西方公共档案馆公众教育职能的演变[J].图书情报知识,2013(4).

[6]王云庆。谈档案馆公众教育的发展演变[J].档案学通讯,2014(2).

基金项目:

“2010—2014年我国档案学支持历史学发展之研究”(JAS150206)。

第二篇:中学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应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广,原有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了,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与转变。本文将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的应用这一课题进行相应的探索,以此提出促进情境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的具体方法。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中学历史的实际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中学历史

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普遍存在着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缺少兴趣以及课堂参与度低等多种问题。下文将以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为着手点,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如何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际应用提出相应建议,以此进一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转变,促使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能够满足其发展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一、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学历史教学这门学科其本身所具有的抽象的特点,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以及历史学科的某些概念还无法直观的感受到,所以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其实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严重。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中学历史教学忽视了其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基本启蒙性教育的基本作用,而过度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灌输,忽视了对于学生实际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其实归根到底,历史教学的最终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在,而在目前的中学历史的基本教学的过程之中往往并不能体现出这一点,所以最终中学历史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化与表面化。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也存在着较为单一的现象[1],学生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缺乏兴趣,在课堂的参与互动较少。而且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学课堂往往更加倾向于教师单方面的授课与学生单方面的听课,不能够实现双向及多项的互动模式,并且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缺少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

二、如何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一)正确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中学历史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在正确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之上,树立正确的中学历史教学观念。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塑造模拟情境来带动学生进行参与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更大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结合历史教学学科的基本特点的同时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实际教学价值[2]有机集合了起来。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在正确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更好地去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在应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情理的融合

情境教学的本质就是以情入理,以塑造相应氛围的方式,感染学生情绪,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同时对于学生的情绪感染要适度[3],而不能过度。在抗日战争这一课,在情境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塑造出抗日战争的情境,带动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但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民族仇恨,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只有强大才不会挨打,要铭记历史的同时更要努力拼搏。所以适当的情理融合才是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最重要的部分。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应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手段,提升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民主、更加具有启发性。以《》一课为例,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的扮演,主要可以分为光绪帝、慈禧太后、守旧派大臣、维新派人士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立场进行相应的活动,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不同人物及不同阶级的实际立场,从而以角色扮演的游戏中明确其的基本性质与相应的维新措施。同时也需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待历史事件,这是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但是失败了也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通过这些方法,促使主体自由与个性发展。

(四)丰富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

随着教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拥有更多的实际教学资源,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设备来丰富教学手段[4],通过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影视材料以及纪录片材料等,更为直观地为学生的情境教学塑造氛围与环境,加强学生们的实际理解与认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内容转变成较为具体的可利于掌握的内容。

(五)在情境教学的应用过程之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同样注重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因为历史纵然是过去的事情,同样对目前的实际生活与社会发展能够有相应的促进作用以及可借鉴的意义[5],所以将历史教学的情境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之中应该更加注重阶段性,从初期的展现、感知到后期的理解与升华,从而循序渐进总结社会发展规律,然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结语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仍然需要不断改进来适应学生们的实际发展需求与教育改的实际需要。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在明确教学问题的同时,在情境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上作出转变,通过正确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在应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情理的融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在情境教学的应用过程之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此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作者:韩永林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郑文龙。试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与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318-319.

[2]王翠芳。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4(04):174-175.

[3]胡天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4(24):176.

[4]张明虎。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高考(综合版),2015(10):8.

第三篇:激励理论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多从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意识到激励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激励理念的运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本文主要从激励理念的基本概念、当前历史教学的基本现状以及如何利用激励理念促进历史教学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

激励理论;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概念

一如何理解激励理论

常规来说,激励理论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且调动积极性的一种方式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正确的行为方式,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创造性的完成事项,激励理论需要利用一定的外部奖酬形势及规范性的行为,并通过信息沟通来达到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激励理论是一种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和引导人的行为,激励的程度越高,将越容易实现教育目标。在教学当中,激励理论通常通过成就需要来实现,具备成就需要的人,能够对成功有强烈的需求,能够乐于接受挑战,树立目标。同时,能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估计。一般爱说,适用于激励理论的人通常喜欢表现自己,具备强烈的制胜心,具备责任感,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励理论,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开放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将激励手段与目的有效结合,从而建立真正适合教学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历史课程教学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谐师生关系。

二关于激励理论的发展分析

激励方式自古就有,经历过内容型和过程型等形式。内容型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主。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人� 根据人的需求高低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当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去追求他,从而形成一种内驱力。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目标激励激励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对于教学的作用在于教师可以将集体目标与学生的个人目标完美的结合起来,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但是通过努力将可以实现,这样就可以确保学生能够不断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在实际的课程运用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通过完成目标来实现价值感,帮助学生理解集体目标的意义与个人目标的关系,通过满足学生需求的奖励制度,注重学生心理角度的认识。

三激励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心理学将会将个体的行为归因于他具有某种动机,学习动机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社会性动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动机,其强弱和偏向反映了学生受激励的程度。所以说有一部分学生并不喜欢历史,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因而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提升。从表格中来看,历史老师这个角色对课程教学至关重要,恰恰历史老师是实施激励理论的关键。从不感兴趣的表格来看,不跟老师讨论的因素占了86.2%,可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需要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积极的运用到激励理论。历史学科对社会的贡献具有一定的隐形特点,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在进一步的完善当中,经济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仍然是主要的核心,因而在教学当中,历史课程相对来说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学习比较浮躁。大环境对教育体制的影响,不利于历史教学的执行,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应付考试。所以说,激励理论对于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第一,是客观环境的必然要求。历史具有复杂性、过去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生可能认为这些东西跟自己毫不相关,影响了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通过激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第二,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在当前课程教学当中,新课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学具有相对的指导性。而激励理论就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能够有助于启发教师走出激励的误区,科学的运用激励方式不断的提高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沟通,培养情感,建立一种相互接纳和理解的友好关系,同时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激励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氛围一定要活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时学生高兴了,就会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提出有趣的问题。但是当前历史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科兴趣的缺失,在现代历史教学中运用激励理论,要从理论上渗透,方法上创新。中学的历史教学要不断加强学习,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一定的外部刺激强化,内化诱� 因此在具体的运用当中,激励理论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轻松自在,同时能够有一定的指导性,师生之间能加强互动,利用正能量启发学生的学习。第一,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轻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心情愉悦,提高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君子约定,只要课堂上能够认真学习,那么教师可以剩余一些时间讲解历史趣味故事,或者开展一些小互动。设置一些奖惩游戏,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功课,通过互联网回归到古代,通过观看历史剧和查阅历史资料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并设置部分问题和奖励,通过学生自己掌握的资料进行问题解答,最后,学生间互相投票,其中得票最多的获得老师的奖励。第二,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提问回答的形式,对学生的回答问题及时进行点评,对正确的回答予以肯定,让学生能够产生获得新知识和成就感的振奋和愉悦,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信心。万一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不要马上予以否定,而是要通过抓住错误的症结来进行反问,让学生能够自我反省,找出其中的错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设计一些启发性和疏导性的问题。第三,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激励理论运用。在教学频率上需要有效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机会,让他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发言得到肯定,强化学习动机。例如在进行历史事件和任务的描述时候,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和对比,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发展,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层次提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有所收获。第四,要加强教学过程中激励理论的时效性和机遇性。在现代中学历史课程中,大部分的学生体验到失败和沮丧,可能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机会和手段,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实现目标的成功,刺激大脑形成兴奋中心的催化剂,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教师的赞许,让其能够满足自我提升的动力形成。但是在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并不要表扬他过于频繁,要表现出老师的诚意,在赞扬的同时,提出希望,明确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梳理合理明确的目标,获得多次成功,体验满足需要的乐趣,才能逐步巩固求知欲,逐渐改成主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同时,在各种教学活动当中,都要根据学生的参与态度和程度,及时的给予评价。在利用激励理论的时候,教师的时效性也非常重要,要把及时强化和延迟强化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例如在考试后,如果学生很想知道自己的成绩,教师应该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会起到比较好的强化作用,在学生还在好奇期待的时期,提高强化效果,作用会更好。

五结语

实际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激励理论,是一种不断激励学生去创新和创造成功的方式,通过激励自己,形成良性的循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实力,同时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对待挫折和成功,认识自己,张扬自己。

作者:陆梅桂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吴云。西方激励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学习与探索》.1996(06):88-93

[2]杨祖胜。激励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蔡胤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激励教学[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史学素养培养

历史学科在中等教育中往往处于“副科”的尴尬境地,学校不重视,课时安排不足,任课教师层次不齐,认识文字图片就可以称之为“学习历史、懂历史”,课堂教学照本宣科,以知识罗列为主,历史作业多是抄抄写写,历史学业测评多以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低层考察为主。从调查中呈现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较低,教师研究人数少和研究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历史学科的情境性、思想性、深刻性、体验性、研究性被剥离在中等教学之外,丧失了学科属性的历史教学让人望而远之,“学习历史没用、没意思”的声音不绝于耳。理性告诉我们:课堂应当回归本真,树立学科素养的教学理念。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其内涵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9大素养指向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情感共鸣、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实践,个体与社会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体现出了当今世界和社会对中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史学素养培养体现出了历史学科特色,体现历史学科发展自信。

历史学科作为成熟的学科体系,它包括指向明确的研究对象,经过验证并得到认可的理论指导,依据一定逻辑建立的完备系统知识结构,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清晰的学术积淀。历史教育是建立在历史学基础之上的,其二者的涉及的文本对象(史实、史料)、研究策略与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评价、认识等具有一致性。中学历史教学回归到作为学科属性的范围和量度,以其特有的语言文字符号、思维逻辑、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等体现历史学科的自我属性和培养能力。中学历史史学素养提出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基本素养要求。在史学素养培养观下,历史课堂的生成过程与学科研究的形成过程融合,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过程下移到历史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过程,推动历史由“高冷”的小众学术研究走向接“地气”的大众文化认同。这必将引发历史学科本身的研究领域、内容、群体、成果等在深度、广度上的拓展。体现出历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众知识文化提高,由基础性、感性的趣味涉猎文化需求向高层、理性的研究体验实践文化需求的转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学术研究的下移、转化和融通,极大地调动了历史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推进学术型、专家型教师培养,学科素养的专业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本身专业研究能力与专业成就意识的提升,从而提高历史教师从业辛福感,树立教师专业的自信。史学素养观下,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通过体会理解运用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特定的方法论、精神体验、价值追求等,在学习阶段可以全面的体验历史学科独特的学科魅力,并通过学科素养达成,能够体现出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某些品质,提升人文素养。促进了学科教学与学生个体知识结构、逻辑思维、生命体验等的直接链接,促进学科学习的有效性、时代性、增强了学生学科价值感,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学科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与学科教育目标紧密相连,一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即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学科专门化奠定最初基础的功能,二是这门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教育功能,以及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功能。聂幼犁教授也说,“历史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立的判断能力。”历史学科关照过去与现实,以历史学科的解释能力和改造能力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走向哪里”“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和世界”等一系列个人和社会的基本命题。

它以广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和深刻的人类经验展现着历史智慧的深刻和豁达。“历史不仅是有趣的,它还能够培养一种理解当今世界价值观和制度的能力。”史学素养培养彰显个人、社会发展在新时期“人”自我认识成熟的心理品质追求。在史学素养观下,“时空观念”侧重历史的客观“史实”理性判定与回归,“史料实证”中运用学科实证演绎建立学科研究方法和途径,从中体会学科的科学性,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侧重个体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面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问题,历史价值观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炼出来的价值取向,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学科自信让学科教育价值的得到充分认可,并对学科形成影响力的产生坚定信念,从从学科的角度全面解读个体和社会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摆脱了以往的依附故作扭捏,对个体人格的陶冶、社会的理解认同价值追求从“说教”变为“事实”。个体、社会的自我理性反思与批判认同的形成促进了个体、社会客观认识自信的形成。史学素养的培养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个体和社会在理性回归下的自信。史学素养观下的历史教学必将推动学科深度、广度的延展,给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目标和动力。

作者:高晓春 单位:深圳市新安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中学历史 10

传统历史教学缺乏直观感染力,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新课改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上主要表现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本文就这一话题作一些浅短的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学习兴趣

新世纪以来,教育部《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关学科教学的整合,将其作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工具。”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的背景下,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实现当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使中学的历史课堂更丰富、更新颖、更有亮点、更有特色。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是大势所趋

中学历史教育的职责在于培养广大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提升国民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往往会忽视深层次的素质教育,除了历史教材缺陷、教师主观意识不足等方面原因,历史教学手段的单调、教条,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限制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是一个无限的知识数据库,音色兼备,界面直观,高速传输,链接灵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融入这些先进性手段。历史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可以将课堂上难以讲述的历史概念、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历史地图等,按照类别到有关网站查找、补充相应的资料,收集教学中需要的图像、文字、音频等材料,甚至可以将这些任务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去完成,这样丰富了历史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讲述概念、介绍史实、研讨史论方面更加准确到位,生动具体,从而在有限的一节课里,让学生多角度、大容量地获取历史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学校园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投入,大多数中学已基本普及了计算机网络,这给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平台。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积累,为广大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可行性。另外,中学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在逐渐提高,通过寒暑假期间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计算机水平也是中学教师评职称的重要指标之一,广大中学教师高度重视,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动力很强。通过平时的计算机学习或技术培训,广大中青年教师已掌握多种计算机软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比如Flash动画,PPT课件,Office办公软件等,在实践中积累了设计、制作、演示教学软件的经验,对于网络上收集教学资料驾轻就熟,甚至已创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博客。

三、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以往历史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枯燥,使之丰富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给学生带来感觉上的新颖,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信息融于一体,以动态的影像或互动游戏来展示教材上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了历史知识传授的效果。中学历史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使历史课堂发生质的变化。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融入新方法、新见解,使得每节课有特色、有新意,学生乐于上历史课。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化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和任务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单向传授知识,变为了在精心制作课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搜集学习资料,然后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分享成果、交流心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这对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前需做大量的铺垫性工作,要有扎实的历史功底和综合能力,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能结合学生实际,做到“有教无类”又能“因材施教”。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的工作重心是设计一份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教案。设计课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不能把展示教师个人能力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脱离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整合的初衷。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人机交互功能。通过课堂上师生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课前是否准备充分,学习效果是否改善。在历史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过分地用“人机对话”替代“人人对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是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但是归根结底,评判一节历史课是否优秀的标准最有说服力依然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分追求多媒体资料的新奇而忽略学生的实际学情,不能过分追求高密度、快节奏的教学效果,不能过分添加繁杂的资料而让学生眼花缭乱。过犹不及,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把握适当的尺度。

中学历史 11

中学的历史教学有三个重要的任务,分别是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智育水平,发展学生的德育素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人们对历史学科教学与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探讨。强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类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德育教学是开展历史教学最终那个要的形式,加强改进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高尚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甚远,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德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中学历史教学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比较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题。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占据关键的位置,当今社会各个国家都重视德育教育,各个国家之间的性质不同,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与重点都不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学受到社会部门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与碰撞,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青少年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是教学的重难点。中学生是祖国与民族未来的桥梁,新世纪要求德才兼备的学生,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常年被探讨的话题,当今社会再次进行强调,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道德文明的现象相互违背,这些不好的影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与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且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攀比,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必须要进行德育教育。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包含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从时间上来讲,贯穿于上下几千年,从空间上来讲,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来讲,历史教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等方方面面,因此历史教学具有多样性、综合性。过去是现在的前身,现在是未来的前身。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钥匙,学习历史,有利于从过去历史中反思出一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以前人的经验为借鉴,避免重蹈过去的错误努力获取经验与效益,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学有利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前进与方向,启迪学生智慧,在进行德育教学上,也是其他学科没有办法取代的。当今社会,历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但是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历史教学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一些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不断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方法,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人具有非常高的智慧,并且创造出来了灿烂的科技成就、文化成就,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贡献,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有各种重大的科技发明与科技成就更是数不胜数,有的比欧洲国家早上几百年,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屈原、李时珍、李光四、刘胡兰、等人物的视频,让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学习其不畏艰辛,刻苦追求的品质,被其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解放前后的变化,开展“听老人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就是在身边一点点发生的事情,不是遥远的、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的、乏味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国家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需要给与高度的重视,结合相关内容,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与人格

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格需要受到诸多态度、诸多行为的综合。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历史教学中接触到的历史人物非常多,他们的优秀品质与优秀人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这对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书中有许多这种事例。李时珍在给人看病的时候发挥自身的医德,对待病人细致、耐心、认真,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平等视之;徐霞客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顾风霜雨雪,不怕豺狼虎豹;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这些人物,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人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严于律己,这些都是学生人格中重要的因素。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习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仅仅围绕“鸦片”这个关键的主题进行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小组讨论的是鸦片战争给当时中国带来的问题,有的将鸦片与现代社会的吸毒联系在一起,有的讨论鸦片对人体与家庭的损害,他们在研究与讨论中,清醒的认识到鸦片战争带来的危害。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让学生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看看自己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差距,找出自己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不足,学生甲说:“我在学习中仅仅凭自己的兴趣与三分钟热度,做事缺少计划,虎头蛇尾,对待挫折的能力较差,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学生乙说:“我他别内向、胆子小、缺少独立思考的自主性、以后在学习重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胆量,勉励自己好好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学生丙说:“我学习缺乏恒心,做事缺乏毅力,缺少顽强的一直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这样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历史人物,不断地反思自己,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学科阐述的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的学科,历史能够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为治国安邦提供给必要的帮助。例如在学战后的世界相关知识的时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会革命彻底。苏联解体只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走入低潮时期,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发展是失败的,建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学习工业革命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工业革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献身科学,也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五)提升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是挖掘学生智慧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要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要对德育教育有高度的重视,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还具有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新的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作者:刘继青 单位: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宇。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2]余瑾萍,滕达,王卫锋。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06,(22).

中学历史 12

实践表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符合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教学要求,在课堂上用故事引导历史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教师教学的步伐,其原因在于,历史故事教学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使用性质。因此,将历史转变成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对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 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要选择生动、激趣动情的历史故事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够保证所选择的历史故事生动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换言之,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此,历史故事的选取是否能够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成了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历史故事需要以课本为基础

尽管用故事的形式教学,教师也不能脱离历史课本,需要将历史课本作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连,并且做到迎合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出现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与历史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

3.为学生创设情节模式,以便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教学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二、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一种心理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能够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当今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 因为拥有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地凭借自身智慧和创新能力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重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重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谈到勾践灭吴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谁,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老师再给学生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继而回归课本讲述勾践灭吴的史实。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2.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普及历史常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对过去事实的了解学习到更多的有关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信息,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通常,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最先应该做到的是向学生传播历史事件中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等,为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情节的设置,并且要确保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所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事件,既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还能方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这与历史学科发展的特点相符合。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萌芽。若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中多讲一些比较激励人的、正义的历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历史故事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应用中,要注意历史故事应紧扣历史教学大纲,另外,选取的历史故事应注重史实,尽量避免文学化。因为历史学追求的是历史真实性,文学追求的是艺术的夸张性和典型化,虽然二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但是二者有根本性区别,所以,我们在历史故事的选取上,要注意以历史真实性为原则。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 13

一、运用历史图片,激发学生探究d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年龄较小,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但他们在高中阶段面临着较重的学业负担,生活枯燥,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说教式教学模式,学生对教材上的文字,采取机械背诵记忆的方式,苦不堪言。所以,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可以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更加形象生动,可以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例如,在学习有关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虎门销烟时,如果只是单纯口头向学生讲述鸦片怎样集中于虎门,当时鸦片销售如何猖獗,数量如何巨大,不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如果教师边讲述边将虎门销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鸦片在中国销售的猖獗,还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感受当时虎门销烟庞大的阵营,深刻理解虎门销烟之所以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的原因,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二、运用历史图片,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利用图片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可以更形象生动地展示历史人物与事件,提高历史教学的真实性,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并且,运用图片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与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一些古代书画与戏曲图片,在课堂让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分析这些图片,总结这些图片上所显示与隐含的历史信息。通过总结这些历史信息,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内容学习当中去,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片总结本节课所学习到的内容,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内容,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运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只满足学生会做题,以考试取得高分,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重视图片教学,大多数图片都被教师忽略了,教师更偏重于历史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实际上历史图片看似简单,但是图片中所蕴含的信息是丰富的,包含着很多问题。运用图片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认真观察、提炼信息,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德国向英国挑战图,图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健壮的德国士兵向衰老的英国士兵发起挑战,表面上是表现了德国不甘心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对英国发起挑战,而潜在的意思可以从健壮的德国士兵与衰老的英国士兵分析出两国的发展状况与实力。历史图片虽然简单,但是隐含的信息却很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运用历史图片,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学历史 14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技术;智慧课堂

1当前历史课堂教育存在弊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带动了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新技术是促进当今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课堂教育在这一的背景也呼吁这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呼吁这教师历史课堂教育的改革。历史课堂教育不是靠教师精彩的语言就可以全部呈现出来的,地图的多元化利用、视频的合理化呈现、材料的归纳化总结,让课堂内容丰富化、学习气氛活跃化、课堂效率高效化,这需要展开充分的研究同时也要充分重视教和学全过程的深入研究。课堂内容的呈现主要通过课件来呈现,而不再是历史书上那些文字的表达,也不是静止的图片和地图,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1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新课改已经持续多年,各方面的落实情况尚可,但是随着教材的改版,知识容量的不断增加,有些教师仍然保持原有的教学方式,没有凸显出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很难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上课效率的低效化发展。

1.2学生的功利性取向

历史课堂教育的短期目标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直接关系到孩子高中的录取情况。历史在中考中没有语数外物化那么高的分值,学生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认为只要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即可,却忘了文科更多是点滴积累,导致历史课堂教育不被重视。

2智慧教育技术实施举措

2.1动静结合,激发培养兴趣

历史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育通过多样化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带有趣味性地带动学生进入课教学,达到启发诱导的作用,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化、有趣化,充有感染力。活波生动、形象多样化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识记和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创新能力。

2.2交互学习,助力均衡发展

历史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历史的层次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新课改教学呼唤分层次教学和有效教育。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在现代教学技术的协助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层次、需求、兴趣取向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发现学生不同层面的潜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种有效活动。在当前的教育中,必须突出学生为主导,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和解释问题,教师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定要围绕一条主线,分层次进行设计,课件的内容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带有趣味性,生动性,把死板的历史知识点在课件中有逻辑性、生动性的展现,让上课的课

2.3品学兼优,培养家国情怀

历史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能有效培养家国情怀的人文素养。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强化历史教学工作,创造优化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一历史核心素养。

3对比传统与智慧教育的实施效果

3.1课前自觉学习原则

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中学生身心生长水平联合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及历史教学的母校,有效教学课前设计,首要一定要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并给与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资源库、检测综合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比如说,在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一下册《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节中,在设计导入部分的时候要与众不同,就是可以把导入和本课的题目有效的联系起来,让学生一目了染。然后把“东晋建立、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有效的衔接起。历史课本中虽然分了三个子目分析,隐藏的线索使很多学生不能对这节课有很好的掌握,使课堂效率不高。如果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时,则就是不一样的效果。历史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会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效衔接在一起。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做了如下几步设计:首先围绕“东晋南朝”进行历史概念解析,然后可以设计各自政治的表现,分别用不同的软件符号代替,强调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关系。让学生设计本课的思维导图,最后进行小组分享,从而达到课堂升华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课件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最终使教学取的良好的效果。

3.2课堂合作学习原则

应用历史教学软件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时间去思考。例如,在准备人教版编教材初一上册《北魏政治和民族大融合》时,我做了如下几步:本节课分为四个步来实现,(1)淝水之战,北方乱局;(2)北魏统一,不断发展;(3)孝文改革,锐意进取;(4)民族融合,大势所趋。四大目录设计好后,再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四个目录有效结合起来,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一目了然,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侧重点,解决了“民族融合”这个较于学术化的历史名词的结束,与周围熟悉的内容相结合,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3.3课后反思原则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也为学生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更好的空间。因此,围绕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小组间以及年级间的讨论与交流更加能激发学生的灵感,资源共享,获得很多创新。让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注意力、情感等得到更好地塑造。譬如在讲人教版部编版初二上册“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充分路线地图的动态化,文字的醒目化、符号的闪动化、视频的吸引化,南京大屠杀的这一目时,课堂瞬间凝固了,一张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涌上心头。哪怕是这一节课结束了,课后这种情感一直存在起到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

4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教育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性进行探讨,对实际教学首先,教师课件制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课程标准》和《考纲》,重难点有效优化,合理高效应用好课堂四十分钟,这对于教师的历史学科素养以及基本功都是高要求,高动力。其次,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件手段进行有效的运用,以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让学生主动的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构无疑是最好的证明。再次,设计课件时要注意内容选择的实用性,内容过多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精要细,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惠康,訾亚军.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的学科特色与情景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6):222-225.

[2]徐赐成.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基本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2019(11):3-4+46.

[3]马荣荣.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9(36):50.

[4]檀晓天.以智慧唤醒中学历史课堂[J].江苏教育,2018(19):75-77+79.

中学历史 15

关键词:高中;历史观;形成

G633.51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历史能力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历史观的形成要素,让学生提升历史素养,形成终身的历史观。而高中的高中历史的历史观有唯物史观、地球史观、革命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不同的历史观。

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选取史料渗透多元史观,促使学生历史观的形成。

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渐深入,高中的历史教学已经走进了一个多元化的历史教学时代,已经从过去简单单一的历史观转变为运用多元化的历史史观去看待分析历史,对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并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多元史观应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历史观的形成。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如何选取史料渗透多元史观,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点。如在人民版《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中《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的教学中,本节课涉及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不但教学内容多,而且难点有一定的理论性。如果在教学的时候,单纯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了解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之间的关系。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资料,用于佐证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自我的判断与评价,要能够运用多方面的历史事实来充实这一理论基础。在学生的历史事实资料无法完全佐证的情况下,教师也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补充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等资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理解工业兴起的艰难。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的历史学习,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会学生将历史事件中的特定环境与历史教学相融和,促进学生历史观的形成。

高中历史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单一的历史知识的教学,而且要注重整个历史知识的连贯性,让历史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研究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历史观以及现代史观,并能够将这种历史观作为全新的方法来诠释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将不同角度的历史事件贯穿融入到整个历史知识体系中,从而促进整个历史观的形成。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引导学生能够让自己从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历史。教师还要充分的利用好教材,关注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教学链接(如相关的人民版教材的知识链接等),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整合学生的历史观点,让学生从能够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就要教会学生将历史事件中的特定环境与历史教学相融和,而不是仅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历史事件。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英国资产阶级历史的简单历程,让学生理解光荣革命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已经搜集到了英国国会和国王关系的演变,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同时,针对“光荣革命”这个事件发生的经过以及发生的历史背景,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重点地进行探究,并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从网络和书籍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大量的历史事件的阅读,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够理解光荣革命的意义,认识到新制度的诞生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此时,学生已有的历史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历史观,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能力。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为主要载体,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自主探究,逐步形成高中生的历史观。

中学历史 16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历史图片;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78-01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历史图片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资源,能引导学生对历史进一步的认识并有着自己深刻的反思,因此这种历史图片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得以广泛运用。历史图片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接、更形象地深入到过去历史发生发展的情境,而且历史图片结合课本的文字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科内容,既丰富了课堂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图片在历史学科中的含义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修改。历史教学作为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近年来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变化,其中对于历史学科中历史图片的存在,一直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内容的知识来源。历史图片在教学中能够以传达直观、生动、丰富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的文字进行附加说明和解释。由于高中课程相对单一乏味,因此历史图片能够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并提高整个课堂的课堂氛围。通过图片可以将历史知识进行全面而丰富的描述,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综合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导和引导学习的作用。

二、历史图片在历史课程中的地位

高中历史教材中,是文字和图片交叉编排而成,因此这两者缺一不可。对于历史课本中关于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安排中,历史图片所占的比重与历史文字描述相协调统一成正比。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历史教材的改革完善工作中,非常重视课本中图片对于整本教材的重大意义。一段历史知识的文字介绍,在配了相对应的历史图片后,不仅能够更生动地反映事件,同时更能从图片中看到更多历史的补充知识。例如,在历史课文中学到1937年日本人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南京大屠杀”事件时,如果在这一部分的历史文字中只是对日本人在南京当时所犯下的罪行进行描述,而没有相对应的日本人当时屠杀中国人的行为的历史罪证图片,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能非常深切感受到这场日本人大屠杀的罪恶对中国人民的侵害和残暴程度,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并反思历史。

三、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学习的补充

在教师进行历史课程的安排中,对学生进行文字知识的引导学习时,也不可忽略历史图片在教学中对学生所起的引导和辅导作用。据有关心理学反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在幼儿期、少儿期以及青少年时期,直观思维是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历史课程学习中,虽然历史不可重复发生,但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发挥他们足够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的深度,挖掘能力,将过去的历史重现。这种过程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加深对学科的内容学习。

四、历史图片对学习经验的补充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发展史,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图片对前人的生产生活有一个信息的收集以及了解,同时能够通过历史图片更为形象地深入到历史发展中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学生通过历史图片的直观认识,能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观和人生价值观,懂得新时期新时代的事物与人文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内容,同时让他们增长了很多对于过去历史发展中的经验认识和学习。

例如,我们在学习原始社会这个部分的知识时,原始人钻木取火的过程就表达了他们所拥有的智慧和能力。其中课文中所对应的历史图片,是一个原始人钻木取火的情境,通过这个人的着装和头发以及当时周围的环境,就能从这张图中看出原始社会的环境和社会生活状态。这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原始社会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运用在整个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在近年来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引导性的教学。因此,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所表达的直观、生动、具体的历史资料信息的传达,更�

参考文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