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
而在最近热播的大剧《庆余年》之中,范闲在诗会之上以杜甫的一首《登高》拔得头筹。唐诗宋词,无数诗人大家,可供范闲选择的名诗佳作数不胜数,为何范闲会选择这首充满着"暮气愁绪"登高呢?
从范闲本身来说,他穿越之前是一位将死之人,因为残疾一辈子都没有能够亲自登上高山望远。他前世做的最多的事情,可能就是在诗句文章之中找寻精神寄托。他被植入了几十年的现代记忆,这一辈子又活了快20年,就灵魂来说,他已经年过半百,对于这首《登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的确,杜甫这首诗,没有一定的年龄积累,很难领会到那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妙处。
清代杨伦曾经在《杜诗镜铨》之中认为,杜甫的这首《登高》高浑一气,独步古今,在杜甫七言律诗之中当属第一,明朝的胡应麟则称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旷世的悲歌虽然苍凉,但依旧拔山扛鼎,杜甫写出暮年之人的无奈,却不会让人看到消沉阴暗,而是涌动着对生命的仁爱和人生的悲壮。
离愁别绪一直是古人写诗的主题,秋景月夜,最是能引起悲情诗人的共鸣。金圣叹曾言:"士对秋而情至,凡山川林峦,风烟云露,草色花香,目之所睇,耳之所闻,何者不与心相为蕴结?乃先生(杜甫)以忠挚之怀,当飘零之日,复以流寓之身,经此摇落之时,其勃然触发,有自然已。"
《登高》一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园767年)秋季,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但乱世的余波还没有平息,各方军阀乘乱崛起,相互争夺领地,吐蕃、回纥乘乱常常犯边。杜甫此时在夔州流转,这一年的'重阳节,他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之上,极目远眺,感慨万千。
杜甫一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众多仕子一样,一生目标不过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言:杜甫一生名诗无数,名动天下,至今仍被国人奉为经典;
立德:南宋理学宗师曾对杜甫的行为品格大加赞扬,认为杜甫是天下文人的典范,将杜甫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和范仲淹并称为"五君子",以赞叹五人的高风亮节。而王安石在《子美画像》之中赞叹道:"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
而说到立功,杜甫的仕途坎坷,是杜甫心中难以消弭的郁结之处。
杜甫七岁能诗,二十岁漫游吴越,二十五岁小有名气,回归洛阳。此时的杜甫满腔豪情,开元二十三年,赴京兆贡举,不第。后来在洛阳遇到了李白,两位诗人惺惺相惜,杜甫写下《望岳》,记录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士。
一直到至德二年,杜甫坚持不懈地追求功名,然而屡战屡败,每每落空。至德二年,杜甫逃亡到凤翔拜谒唐肃宗,算是迎来仕途之上的高峰,他被授予了右拾遗的官职,这是他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换来的。但这种辉煌并没有维持多久,后来杜甫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怒了唐肃宗,杜甫被贬。九月,长安收复,杜甫带着家人来到长安。被贬的失落和看着诸多百姓颠沛流离的触目惊心,一次次触动着杜甫的内心。这一时期,杜甫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名作《三吏》和《三别》。
杜甫写《登高》之时,已经55岁了,在外漂泊了八个年头。永泰元年(765年),杜甫好友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逝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不得已来到了夔州。根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的杜甫身患肺病、疟疾和风湿病等疾病,耳背齿落,一只手已经麻痹到不能动弹,备受病痛折磨。而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知己难寻,精神上也倍感落寞。经历了安史之乱,整个唐王朝元气大伤、江河日下。所有这些就像浓云一样密布在杜甫的心头,杜甫深受煎熬。
当他在重阳节这一日孤独得登高望远,时间流逝,草木凋零,急风哀猿,满目萧杀,山城萧条的秋色唤起他对跌宕人生的悲叹。
但我们的身体已经衰老,但是创业未半,对生命随时可能逝去的恐惧和对人生的不甘心,会占据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惶恐、不安而无可奈何。然杜甫叹老,和我们并不完全相同,他对自己一生进行反思,有对生命由绚烂终于平淡的感悟,所以诗中有"无边落木"的悲叹,也有"滚滚长江"的豪情。这位老人站在天地间,以病弱的身姿迎上瑟瑟秋风,浑浊的双眼中是无尽江山。他深感自己的渺小,明知已经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想要扭转乾坤,但对生命的依恋依旧在血脉的激流之中翻腾,一种无法压抑的焦虑在心头激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曾经多么爱喝酒,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中,杜甫高兴地写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然而今日在夔州,他因为重病缠身不得不戒酒,想要借酒消愁已经不可能。千言万语,在"停杯"的一瞬间化作一滴枯泪,所有的烦闷,无人诉说,无法排解,只得沉重地压在心头。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少年登高,看天下天下河山皆是豪迈,欲踏遍山川,救济穷苦,成就功名,是多少文人学子的梦想。老年登高,看尽风景却是悲歌,古今感慨,天地忧思,离别愁绪,求而不得……
杜甫也曾是"五花马千金裘"的贵公子,也曾是皇帝身边重用的谏臣,而生于那样的乱世,遇到那样的君主,他空有报国之志,却难有用武之地。如今病痛和战乱,让 即便如此,他的内心依旧保存着对贫困人民的怜悯和对生命的仁爱之心。即便历经苦痛,他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失去了好友,失去了金银,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国家……但这种悲悯和仁爱,却在心中越积越浓。
时空广阔如斯,人生寂寞如斯。
胡应麟评论《登高》:"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是,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一首古诗,一段古诗。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喜悦,也有它的悲思。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属于它的诗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近日热播的庆余年中,主角范闲因一首杜甫的《登高》而名动天下。
今天知闻君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一、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也是安史之乱结束的第四年,全国各地军阀四起,民不聊生,杜甫迫于生计,在时任成都尹的严武府内做幕府食客,好景不长,严武不久便去世了,五十六岁的杜甫没有了依靠,迫于生计,只好离开草堂,买了一条小船,准备南下去重庆的奉节县,结果却生了一场大病,在重庆的云阳县待了几个月后才到达奉节县,此后的三年,杜甫在当地官员的关照下,依旧过着清贫的日子。
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奉节县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望,百感交集,回想这一生的漂泊与清贫,悲从中来,于是就有了这首慷慨激烈,动人心弦的千古七律之冠——《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诗词赏析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宋】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唐】李白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
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
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
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
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
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
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
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
握齱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唐】杜甫
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宋】苏轼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子细更重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九日齐安登高》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九日齐安登高》注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指对事物迭代感到悲哀。),即其地。
《九日齐安登高》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江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须,“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江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登山登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醉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去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去纵快乐的思想。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登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须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登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怀登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江”登关。这位“江”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丹阳(今属江苏)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