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感恩与回馈
去年5月的一天下午,我区在全国首创的文明品牌“四点钟学校”20周年座谈会在鄞州区镇安小学举行,周秀芳走进当天的“四点钟学校”,讲述她经历的溆浦故事时,眼圈红了。
她首先讲起生命中的3位老师,在她辍学当保姆的日子里,让她感受到爱与温暖,在他们的鼓励下,她刻苦自学,最�
后来,当她想要为溆浦山区的孩子做些什么的时候,最初发动的群体就是她的学生。从她的老师,到她的学生,折射着薪火相传的一种精神,一种照耀别的生命的亮光。
她说,正是因为感恩,她要当个好老师,
这是她感人故事的原点。
“若是有一天我倒下了,就把我埋在那片土地里。”在大龄支教路上,这是她的深情告白。
她从感恩与信念出发,撬动了滚雪球般不断壮大的爱心能量。
今年处于脱贫攻坚的溆浦山区,也同样以看得见的变化回馈着这片爱。
有来鄞州挂职学习的溆浦老师说:“最温暖的事,就是有周老师在。”一所所希望小学建起来,是物质上的改变;溆浦当地的教育质量在提升,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升,这是内在精神的变化。
她的很多荣誉来自湖南,感动湖南人物、最美湘女、怀化市道德模范、最美北斗溪人……无论哪级层面的最美,都体现了她的影响力。她改变了山区群众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当地的不良风气。整天打牌的人,开始变得积极向上了,山村的面貌变得更加美丽了,很多人提起周秀芳时说:“向周奶奶学习,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溆浦的文明村、镇多起来了,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今年7月,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北斗溪镇建立,将研学、助教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几年里,她还将宁波珍贵柑橘品种“红美人”引入溆浦,牵线帮助当地开发和销售茶叶,还介绍100多名村民到宁波企业学习技能。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场场爱心搬运,感动了这片大山。
20xx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
你退后,让我来!
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
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
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杜富国,1991年出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
他已获得的荣誉包括:
20xx年11月24日,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在18年12月里,陆军党委召开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向献身强军备战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此外,他还入选了感动中国20xx候选人物。
他是于20xx年6月15日主动申请从原单位加入到临时组建的扫雷部队的。20xx年他才27岁,当年才刚结婚。
20xx年10月11日下午,他们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正当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他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发生爆炸后,杜富国当场昏迷休克、伤情十分严重。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才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组战友则在他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20xx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颁奖典礼6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樊锦诗、郎平等杰出代表获奖。“汉语桥”获集体奖,“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获致敬奖。
本届获奖者包括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中国面孔”、传播中华文化的杰出海外代表以及将中华文化精髓传向世界的外国人。
他们分别是:56年用心守望文明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用生命的`故事诠释女排精神的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用雕塑语言与世界倾情对话的雕塑家吴为山,继承父辈伟业、促进中国与印度文化互鉴的学者谭中,中国与葡萄牙友谊的杰出代表蔡文显,点亮中日舞台的优秀制作人颜安,深耕中国文化的奥地利学者格尔特·卡明斯基,徒步行走中国的文化使者麦克·贝茨夫妇,为中白友谊砥砺前行的白俄罗斯前副总理托济克·阿纳托利,京剧国际化的推动者、美国学者魏莉莎。
集体奖颁给了创办于20xx年、被誉为全球汉语“奥林匹克”的“汉语桥”。今年还新增了致敬奖,颁给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敦煌研究院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莫高人传承着“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研究、保护、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艺术等方面不懈努力。
“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创办于20xx年,旨在表彰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内知名人士、海外华侨华人、外国友人和团体机构。往届获奖者中包括金庸、叶嘉莹、成龙、莫言等。
多年前,敦煌研究院来了一位武汉大学博士,很有研究才能。为了工作,他和妻子长都战胜了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对刚来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樊锦诗直言不讳:“年轻人有三条道可走,一条是黄道,一条是白道,还有一条是黑道。黄道是做官,白道是发财,黑道就是做学问,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到敦煌就只能走黑道了。”
这些年轻人留了下来,也成了“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樊锦诗年轻时内向沉默,上台说不出话,照相靠边站。但她现在说话直来直去,大胆与人争论,着急时会跟人争执,有人说她严厉、不近人情,但樊锦诗无所谓,尽心尽力解决问题才重要。
“我有责 ”樊锦诗说,“如果有朝一日我离开敦煌,大伙儿能说,‘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人物简介 樊锦诗,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北平,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被誉为“敦煌女儿”。
曾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xx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xx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并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
20xx年,国庆前夕,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窦兰英是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隆畅社区居民。6年前,窦兰英的大女儿患病离世后,留下12万元看病欠款。年过花甲的她毅然决定替女还债。她用田字格本做了个小账本,把12万元账目全都罗列出来,记在本上、装在心里。为了还债,60多岁的老人当保姆、钟点工,捡废品卖破烂,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攒下来。6年时间里,在老人的努力和社会各界帮助下积极还债。截至目前,12万元债务已全部还完。窦兰英老人视诚信如生命,被街坊四邻亲切地称作“信义奶奶”。今年9月,她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她从小在上海长大,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20xx年国庆前夕,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樊锦诗感动中国颁奖词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到敦煌,全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文物事业中,在大漠深处一呆就是47年,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已经十分脆弱,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樊锦诗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她始终坚持贯彻国家“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重视科技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她带领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古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路子,把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文物保护方面,樊锦诗同志和她领导的团队,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在管理上建立一整套遗址管理制度、有效地阻止了人为因素对石窟的破坏,通过环境监测与研究,对莫高窟窟区大环境及洞窟小环境做出了科学的质量评价;以工程阻沙、化学治沙、生物固沙为主的'综合治沙防护系统已成一定规模,沙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多年研究和探索,确定和形成了一套砂砾岩石窟崖体裂隙灌浆、风化崖面防风化加固的材料与工艺,有些技术从材料到施工工艺均为我院所独创。探讨了壁画病害产生的机理,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数据;不断改进壁画修复技术,实验筛选了几种新的修复材料,等等,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真正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樊锦诗同志在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中始终意识到文物保存环境的重要性,她首次提出将考古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敦煌石窟环境演化与石窟保护的关系研究,主持申请了国家文物局项目《敦煌莫高窟环境演化与石窟保护研究》、《敦煌莫高窟及周边地区环境演化科普教育》,并亲自调查洞窟、崖面现状,根据考古断代第一次提出莫高窟南区中段在历史上有过不同规模的三次坍塌的观点,并初步复原了历史上崖面原始形态。
她注重安全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以高质量的展陈传播敦煌艺术;提出“数字敦煌”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储存和展示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策划实施了莫高窟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为莫高窟的保护与利用拓展了空间,奠定了新的基础。樊锦诗同志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协调有关科研单位,申报并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的科研课题;主持完成了《曙光天演PowerPC工作站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也已通过“863”计划专家组的鉴定。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墙壁上的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到人们面前,并在敦煌壁画的艺术复原与艺术创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樊锦诗同志积极谋求敦煌石窟的国际合作,按照" 在她的组织、领导下,中外友好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把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樊锦诗,一位扎根戈壁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半个多世纪的文博工作者,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我国文化、文物保护事业,被人们亲切尊称为“敦煌女儿”。
上世纪60年代初,樊锦诗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曾在敦煌实习,面对那里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曾经让她动摇过,“我不想再回来了”,但是,毕业后她还是选择了敦煌莫高窟,是命运的安排,还是与敦煌难舍难离的情缘?
当生活与工作面临抉择时,她也曾犹豫,也曾彷徨。刚结婚,她和丈夫就面临两地分居,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大西北,北京大学的老师答应她,3年后就把她调到武汉大学,可是3年又3年,她们夫妻始终没有团圆。她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大西北,没有人看孩子,在她去工作的时候,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每天她回来,听到孩子哇哇大哭,她这才放心,要是听不到孩子的哭声,她就提心吊胆。
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让樊锦诗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沙漠,爱上了敦煌。她对丈夫说,反正我不走了,要不,你来吧!分居近二十载的家庭终在大西北团聚。她经历了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她的`工作就是为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管理服务的。
20xx年,敦煌研究院正在搞数字化,樊锦诗也在琢磨,莫高窟能不能数字化,让游客在洞外看?经过10年的探索与坚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推出《千年莫高》和立体球幕《梦幻佛宫》两部电影。
樊锦诗中学时就爱逛博物馆。1958年填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时,她以为自己以后成天“挖宝贝”。不想此后大半生待在了大漠,成了莫高窟的守护人。
在莫高窟9层楼旁的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里,有一个不大的房间。土炕,土桌子,还有一个土“沙发”,这是樊锦诗曾经的住所。
生活是苦的。灰土怎么也扫不完,老鼠窜上床头是常事;一直与远在武汉大学工作的丈夫相隔两地,孩子出生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件孩子的衣裳。
有许多次离开的机会,樊锦诗最终留在了敦煌。
“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来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
是吸引,更是责任。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莫高窟的保护。“文物命运是随着国家命运的。没有国家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文物保护的各项事业,我们也不可能去施展才能。”樊锦诗说,“只要莫高窟存在,我们一代代人就要把它陪好。”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平,成长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从此,就扎根黄沙漫天的大西北,在敦煌的莫高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当同龄人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却不得不面对两地分离的苦楚。
1986年,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终于在风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那时的。彭金章,已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和同事道别时,老彭幽默地说,还是敦煌胜利了,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 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没有一件孩子的衣裳。
有许多次离开的机会,樊锦诗最终留在了敦煌。
“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来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
是吸引,更是责任。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莫高窟的保护。“文物命运是随着国家命运的。没有国家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文物保护的各项事业,我们也不可能去施展才能。”樊锦诗说,“只要莫高窟存在,我们一代代人就要把它陪好。”
“我时常想,是什么让我的老前辈们坚守大漠深处,以毕生心血守护着敦煌文物?是因为敦煌太有魅力了,完全融入到了他们的灵魂和血液中,从而激发出了为之奉献的使命感。”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近日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她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社记者采访。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长达1600多年时间里,古人用智慧营造了一座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樊锦诗自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用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守护敦煌文物,让莫高窟“老”去得更慢些。
樊锦诗最初到敦煌,主要是从事石窟考古工作,特别是要做莫高窟考古报告。现在虽已退休,编撰考古报告依然是她生活的重心和牵挂。她表示,编撰石窟考古报告工程浩大,既要解决石窟测绘等技术难题,也要做好报告体例、编排的整体规划。经过多年钻研,融汇了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技术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问世。
她介绍,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报告得以准确呈现石窟各项测量数据,并表现洞窟结构、彩塑和壁画原件、原塑和原绘及重修、重塑和重绘的细节、遗迹空间和时代关系及制作工艺等。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考古报告将石窟资料永久保存下来,就像24史一样。如果有一天洞窟坍塌毁坏,这将是复原的重要依据。”樊锦诗说,考古报告也将推动敦煌石窟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无论是艺术、文物保护、人文学科等领域,都可以从中获取详实的资料”。
她透露,考古报告第二卷将于不久后出版。根据规划,整个考古报告要出一百卷,“这是几辈子的事情”。
上世纪,一句流传甚广的“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刺痛国人的心。樊锦诗认为,在一代代学者推动下,现而今敦煌学的'研究重阵和高地都在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成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我认为敦煌学研究最厉害的还是中国。”
“敦煌的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靠的是人”,樊锦诗向记者介绍,为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敦煌研究院全力为年轻人提供发挥才干的平台和学习深造的机会。
“我们不搞论资排辈,谁有本事谁上。年轻人只要有能力,就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做好了还有奖金。”樊锦诗表示,研究院还提供资金支持年轻人继续深造,“坐在莫高窟看莫高窟是坐井观天,凡是与研究院有合作的国外机构,我们都把人送过去。”
与老一辈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相比,如今敦煌研究院的工作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善。“想要搞研究有很好的实验室,想要作画有很好的画室,想查阅资料有大量的图书。”樊锦诗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 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步伐。她在进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敦煌?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窗。
与此同时,范锦诗决定通过恋人彭金章的建议拍摄全面介绍敦煌的海报。 工夫无心人,十年的探索与坚持,樊锦诗自创摩根数字展示中心,发表了010-3010和立体球幕010-3010两部电影。 从那以后,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观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穴的装载量,一举两得。
周秀芳何许人也?为何获此殊荣、引来那么多关注?她就是年逾古稀,却长期扎根深山播撒希望的浙江省宁波市退休教师!
据报道,20__年以来,周秀芳怀揣支教梦想、不远千里来山区支教助学,用大爱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点燃了梦想之灯、用真情在大山深处根植下一棵棵幼苗,为贫困地区脱贫架起爱心之桥、为边远山区的明天播撒希望种子。
为此,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她为——“支教奶奶”!
说是奶奶,名副其实,因为周秀芳已经72岁的高龄,而且对待非亲非故的孩子甚至比对待自己的孙子都还要好。
“她非湘人,一心行善舍家离子,千里驰援湘西南。年逾古稀,二次奉献支教扶贫,三年募款建九校……”这是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给周秀芳的颁奖词。
如今,3年时间过去了,对周秀芳来说,改变的只是年岁的增长,还有不断刷新的希望小学数量,不变的永远是那种支教的真诚情怀和对贫困地区的真心帮扶!
说起周秀芳在溆浦的支教故事,得从一个意外开始。
20__年春节期间,正在贵州支教的周秀芳听到朋友讲起溆浦县北斗溪镇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老师被艰苦的条件吓跑了,孩子们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学习。
周秀芳不大相信。眼见为实,便萌生了到北斗溪镇实地看一看的想法。
经过连续20多小时的路程颠簸,周秀芳从东海之滨的宁波来到海拔900余米的溆浦县北斗溪镇桐林小学。
回忆起当时那一幕,她说那是永远也忘不了的情景:“当天下着雪,17个孩子围坐在3个火盆前,听一位拄着拐杖、当地口音很重的老教师讲课,孩子们小脸冻得发红,浑身瑟瑟发抖。”
看到这一幕,周秀芳流下了心酸的泪水,深深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她当即决定留下支教,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孩子们建所明亮整洁的学校。
一次探访,从此成为一生牵挂。就这样,周秀芳与溆浦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大山里的孩子过上了朝夕相处的生活。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人物事迹】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xx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20xx年,她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勋章和最美奋斗者称号。81岁的樊锦诗一直还在为敦煌忙碌着。
每年的《感动中国》,都让我热泪盈眶,深深地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
不免觉得自己活得太自我。是的,没错,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自己而活。但责任、使命这些词汇难道真的不应� 我们是在太平盛世衣食无忧的社会中,比他们的生活环境优越许多,难道我们不用思考我们应该实现的社会价值吗?
即使我们的心之所向不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不是教书育人的园丁,不是驻守边疆的战士,不是解放劳苦大众的英雄,但我们也记住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去奉献的一份力量。
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引水的黄大发,36年只为当初的誓言。想到古时的晋王坐拥天下又如何?想到现在富豪身家万亿又如何?仍不及老人实现誓言时站在亲手开凿的水渠上,那双噙着泪的双眼,告诉我们什么平凡可贵。
辞别康桥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黄大年,透支着自己的生命,用七年的时光奋斗在祖国科研事业的前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为科技强国的梦想在奋力拼搏。
卓嘎和央宗的巡过守边,32年风雪中对家园、对国土的坚守,“家是玉亭,国是中国”,那一面面飘在风中的旗帜,是那位老父亲心中对祖国的深沉的爱意,一代代的继续和传承。
善意匿名捐款十四年的兰小草,直到走后方被人知晓。人们总说好人会受到上天的眷顾,但一个个走后被人悼念的灵魂,却看不到好人一生平安这句话朴实的道理。不过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会为这满满的善良和伟大的爱所动容。
为他人奉献是大爱值得敬重,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中,对妻子的不离不弃一辈子的守候也同样让人敬重。她是他心中的女英雄,她那满是伤疤的身体仍换回他的一见钟情。这难道不是对颜值主义的一种讽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爱情在剥去华丽外表下只剩下毫无真情的浅薄……
有的人死后,被人悼念被铸以丰碑纪念。有的人在暮年垂死之时,获得他人最崇高的敬意。我相信奖励荣誉对于他们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可贵的真诚、是善良、是毫无保留勇敢付出的真心,而不是为了一个什么目的,虚伪的表演。
我无法穷尽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内心满满的感动。但我想记住这种复杂的感情,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去。用平凡、用坚持、用爱心去书写“伟大”。哪怕,是穷其一生的平凡人的伟大。
有这样一位英雄的老战士,他的名字叫朱彦夫,被誉为活着的“中国保尔·柯察金”。他的传奇和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7月,祖籍山东沂蒙山区。他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不久,就赶上了两场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多次负伤,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两个营进行着殊死战斗。敌人每天在阵地上抛下数百颗炸弹,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几块小弹片。在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中,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
面对敌人的再次冲锋,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不停地换位射击,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机枪上子弹时,眼前突然飞来几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另一颗刚扔出手,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钻心的疼痛将朱彦夫从昏迷中唤醒,身体已经被厚厚的雪花覆盖,他想大声喊,但喊不出声;想伸开手,手指早已被冻坏。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搓揉双眼和脸部,想把沾在脸上的冰凉的东西去掉,但拳头不听使唤,又饥又渴之下,他索性将这个异物吞下,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弹炸出来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于对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彦夫咬紧牙关,开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艰难地挪动躯体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彦夫终于被两名志愿军战友发现救起,紧急地送往战地救护所救治。
由于朱彦夫的伤势太重,他被辗转送回国内接受治疗和手术。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医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朱彦夫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双腿都没有了,痛心至极,满脑子都是轻生的念头。想饿死,但护理人员按时往他嘴里喂食物;想跳楼,但没有手脚连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药睡过去,好不容易攒起8片安眠药,吃下去却没能把自己“解决”掉。朱彦夫自杀了三次,都没有成功。
还是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朱彦夫:“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千难万难,硬从死神那里夺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不珍惜?”从此,朱彦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严酷的现实是,他的双腿从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双臂手腕以下被锯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视力也下降到0.3。一个没有四肢、没有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啊!
虽然国家对像朱彦夫这样的特等伤残军人有切实的优待和抚恤保障,但朱彦夫认为自己“无手无脚仍是军人”,他不甘 1956年,他放弃在条件优越的医院疗养康复,毅然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平,成长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从此,就扎根黄沙漫天的大西北,在敦煌的莫高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当同龄人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却不得不面对两地分离的苦楚。
1986年,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终于在风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那时的彭金章,已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和同事道别时,老彭幽默地说,还是敦煌胜利了,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 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步伐。她在进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敦煌?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窗。
与此同时,范锦诗决定通过恋人彭金章的建议拍摄全面介绍敦煌的海报。 工夫无心人,十年的探索与坚持,樊锦诗自创摩根数字展示中心,发表了010-3010和立体球幕010-3010两部电影。 从那以后,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观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穴的装载量,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