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
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生意的对联
财源茂盛
生意兴隆
昌明德载
价实货真
丰财阜货
裕国富民
福高德载
源远流长
公平事业
利益文章
汇川纳海
聚福生财
货源恒足
生意长春
琳琅满目
买卖称心
门迎喜气
店满春风
任挑任选
无假无欺
十分春意
满店热情
四方来宝
八路进财
文明待客
礼貌经商
盈余得利
丰富多财
富自勤中得
誉从信里来
厚生资利用
和众兆丰财
货好人常美
心公客必来
集贸财源茂
市场生意长
经商诚作本
待客暖如春
开业逢盛世
发财在今朝
商标昭信用
服务竞文明
信誉通交易
公平作往来
对联要求上下联对称工整,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要求一一对仗。
对仗分宽对和工对,前者要求宽松,只要内容相联即可;后者要求严格,既要内容上相承,又要词性一一对应,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中、长联则要求词组对词组,句子对句子,词组与句子结构要求相同或相似。
例1:破千年旧俗
做一代新人
该联依次为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名词,对仗工整,属工对。
例2:绿柳吐絮
白杨飞花
该联绿与白属颜色类,柳与杨属植物类,吐与飞均为及物动词,絮与花属植物类,也属于工对。
例3: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此联词组之间上下对仗似乎较为勉强,但从整体上看,它仍是一副好对联,所以从古至今,流传很广,它属于宽对。
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广东新会县杜源叱石山写景的对联,其一:
“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
是二三句式,即
“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其二:
“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是二三、二二、二四句式,即
“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词类相当,是指要使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性相当,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语气词对语气词,迭词对迭词。如北京碧波寺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一庭”对“十亩”是数量词,“芳草”对“藤花”是偏正式名词,“围”对“落”是动词,“新绿”对“古香”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济南趵突泉联: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画阁”对“飞泉”是偏正式名词,“镜”对“云”是名词,“中”对“外”是方位名词,“看”对“听”是表示动作的动词,“幻作”对“写成”是动词,“神仙”对“山水”是名词,“福地”对“清音”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
“咦,哪里放炮?哦,他们过年。”
“咦”对“哦”是象声词,“哪里”对“他们”是代词,“放炮”对“过年”是动词。
结构相应,是指构成对联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应该相同,如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就应该对以主谓结构;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就应该对以动宾结构等。如辛弃疾纪念祠联:
“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夕光冲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其中,“力挽河山”与“ 名垂宇宙”都是主谓结构,并且其中的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 浩气贯日月”和“ 夕光冲牛斗”也是主谓结构,并且谓语部分也是动宾结构;“ 空余英雄心一颗”和“剩有悲壮词千篇。”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又是补充式的结构。
又如山东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宵,仰步三天胜迹;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门辟九宵”与“阶崇百级”都是主谓结构,且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仰步三天胜迹”和“俯临千嶂奇观”都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偏正结构,结构完全相同。
这是对联区别于一般对偶句和诗联最重要的特点。
例9: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传诵至今的唐诗,四句才能表现一种哲理,若把一、二句或三、四句抽出来,分别成为两副对联,三、四句仍能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一、二句就不行。严格说来,它不能算作对联,因为它不能独立存在,不具备对联的实用性,所以对联在形式上分上、下两部分,但在内容上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上、下联既要工整相对,又要密切相联,常要求同类相对,如人对人、物对物、事对事等。
例10: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杭州岳坟联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谐美。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如鲁迅先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又如向楚所撰四川眉山三苏祠联:
“北宋文章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贵州黄果树瀑布观瀑亭悬一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可仄可平平”下联中标“可”字处者,表示不合平仄对应的规律,但是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可平可仄者是在一、三、五位置上,是允许的。
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规则。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
“少唱点雪月风花免得心猿意马;
多演些忠孝仁义挽回世道人心。”
“唱点”的“点”和“演些”的“些”意思相同,但不能同字,如同字,就不能对仗了。
但是,根据辞不害意的原则,为了表达的需要,同字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也允许出现,也会被人接受。这当然影响平仄了,但这就已经属于宽对一类了。宽对对于平仄和对仗的要求不是很严的。如明代户部右侍郎张津任南安知府时,为海宁县谯楼撰一联提倡廉政: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其中就出现了二字、四字、八字三个位置上的同字,但是,由于此联内容意义深刻,人们就不在乎它的平仄不合规律了。
再如周恩来挽蔡元培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此联中的第一、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等七处出现了同字。但是,此联把蔡元培先生一生中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概括,内容精炼,人们也就不会去计较它的平仄是否合规则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上联: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下联: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注释:「丝」谐「私」。
「泥」谐「疑」,方言读音。
上联:因荷而得藕
下联:有杏不须梅
注释:荷「何」,藕「偶」。
杏「幸」,梅「媒」。
上联:昨夜敲棋寻子路
下联:今朝对镜见颜回
注释:子路,即孔子的弟子,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
颜回,即孔子的。弟子,又指「面颜的真容」。
上联:孔子生于舟末
下联:光舞起自汉中
注释:舟「周」。
舞「武」。
上联: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下联: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注释:「按插」谐「按察」,「布阵」谐「布政」。
「尽是」谐「进士」,「汗淋」谐「翰林」。
上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注释:「橹速」谐「鲁肃」,「帆快」谐「樊哙」。
「笛清」谐「狄青」,「箫和」谐「萧何」。
上联: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下联: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注释:诸葛亮字孔明。
李太白字长庚。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注释:「晷」音鬼。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联的意思 是:太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所谓晷短,此乃夏至後发生的自然现象),日夜的时差越来越长。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 鬼短夜叉长
上联:师姑田里挑禾上
下联:美女堂前抱绣裁
注释: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田所对。「禾上」谐音「和尚」, 「绣裁」谐音「秀才」。
上联: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下联: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注释: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刘伶饮尽不留零
注释:明代唐伯虎与张灵,饮酒整日,俱醉,遂对此联。酒喝得一干二净, 人也真个倒也倒也。贾岛、刘伶,俱为善饮者。此联好做酒店招牌。
上联:细羽家禽砖下死
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注释:检举风坠鹊巢,二三子连柯及地;
雨打猿穴,众诸猴戴露朝天。
此为上联的又一面目,惟以“诸猴”谐“诸侯”与上联反
上联:福日九州共乐,下联:新年四海同春
上联:国贵安定团结,下联:家宜勤俭节约
上联:和睦聚财致富,下联:忠厚多福永安
上联:红梅初绽花二,下联:东方风来又一
上联:虎跃龙骧鹏举,下联:花明柳暗春浓
上联:华夏政通人杰,下联:神州长治久安
上联:欢歌笑语辞旧,下联:爆竹花灯迎新
上联:火树银花盛景,下联:红梅绿柳新春
上联:家家恭喜致富,下联:人人庆贺安康
上联:生活逐日美满,下联:光阴鼠年幸福。
上联:欣子鼠为岁首,下联:咏梅句带香韵。
上联:鼠年百业兴旺,下联:子岁五谷丰登。
上联:鼠舞碧桃枝上,下联:莺歌绿柳花下。
上联:鼠年春作首,下联:六畜猪为先
上联:鹊语红梅放,下联:鼠年喜气浓
上联:人欢为体健,下联:鼠硕因年丰
上联:鼠为生肖首,下联:春乃岁时先
上联:鼠至调新律,下联:鸡鸣早报春
上联:欣有鼠须笔,下联:喜题燕尾书
上联:新妆鼠嫁女,下联:美景艳迎春
上联:子年春到户,下联:鼠岁喜临门
上联:子时春意闹,下联:鼠岁笑声甜
上联:子为地支首,下联:鼠乃生肖先
上联:子夜松涛劲,下联:鼠年鹊语香
上联:子夜钟声响,下联:鼠年爆竹喧
上联:黄山松鼠跳,下联:子夜阳春来
上联:黄莺鸣翠柳,下联:金鼠恋苍松
上联:鼠颖题春贴,下联:鹊舌报福音
上联:百年推甲子,下联:福地在春申
上联:碧野青蛙叫,下联:黄山松鼠鸣
上联:丙辉觇瑞应,下联:子庶庆丰登
上联:苍松随岁古,下联:子鼠与年新
上联:春潮传喜讯,下联:鼠岁报佳音
上联:春风拂绿柳,下联:灵鼠跳松青
上联:春燕鸣暖树,下联:金鼠跳青松
上联:豕去呈丰稔,下联:鼠来报吉祥
上联:豕去春无限,下联:鼠来岁有余
上联:玉鼠辞旧岁,下联:金牛迎新春
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 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上句(长联不止一句)叫上联,又叫出句;下句叫下联,又叫对句。
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2、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特殊情况例外,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叫反对。
如董必武题南湖革命纪念馆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这是正对,上下联互相补充、深化,表现了南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影响,对革命的伟大贡献。
再如有一副挽李大钊的对联: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憾;
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这是反对,把李大钊的为革命而“奋斗”与“牺牲”,与其它有的人的`在压迫下“生活”与“呻吟”,两相对比,歌颂了李大钊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从上下联的关系看,大多数对联的上下联是并列的,这通常叫做“平对”。例如,何香凝挽廖仲恺: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有;儿女债两人同负一人完。”
此联写的是廖仲恺被反动派杀害以后,与妻子儿女永别。上联是从妻子的角度写的,下联是从子女的角度写的,是并列的两个方面。
但也有上下联是顺承的,这叫做“串对”。例如,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一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联上下联之间是顺承关系,即下联是上联的继续。当然,顺承关系还包括条件与结果,先后连接,转折连接等关系。
但是,在对联中不能出现“合掌”,即上下两联事意重复。如: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这里,“宣尼”和“孔丘”是同一个人;“悲”和“涕”是同义,“获麟”和“西狩”指的是同一件事。
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