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的威力阅读答案(优秀13篇)

阅读短文《气候的威力》,回答后面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的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9.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60.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下定义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61.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 暗示”“ 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案】

59.D

60.B

61.C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2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精选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销声匿迹连翘()翩()然

农谚()差()异孕()育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shū()。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zhù()。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yèméi()、西府hǎitáng()、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三、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活页月刊()

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A.生动活泼;不死板。B.生存;有生命。C.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改革开放()

A.(花)展开。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四、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六、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2)()(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这其中很有一番道理呢!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这篇短文围绕中心,主要从哪三方面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2.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不得超过20个字):

3.给这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不得超过10个字):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3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

和平( ) 落叶( ) 差劲( )

和面( ) 落枕( ) 出差( )

和了( ) 丢三落四( ) 参差( )

2.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1)物候——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A.观察 B.观测 C.观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A.耕种 B.播种 C.耕地

(3)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A.区别 B.区分 C.区划

(4)如果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A.延迟 B.推迟 C.推长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抒情 比喻 拟人

B.证明 拟人 比喻

C.叙述 拟人 比喻

D.描写 对偶 拟人

4.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5.下列文字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它为物候。

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综合练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李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oC,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什么?

3.产生“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的原因是什么?

4.在这几段文字中,除了举例子,作者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抄在下面。

5.在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时,作者一共举了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

6.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文中哪句话所说的意思一致?

答案

【基础练习】

1.hé huó hú lu lào là

chà chāi cī

2.(1).B (2)C (3)C (4)A 3.D 4.D 5.③⑤①④②

【综合练习】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3.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形成山脚冷而山腰不冷(没有霜)的现象。

4.下定义: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作比较、列数字: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5.有必要。因为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6.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 4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piān) 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nì)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 )( )

(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 )( )

(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 )(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 )(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 )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

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

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

(1)“经久”改为“坚固” (2)“洁具”改为“用具”

(3)“适应”改为“适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卫生”前加“的”字 (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

A、(1)(4)(6) B、(1)(2)(6) C、(2)(3)(4) 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三、课外阅读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 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5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

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

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答: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5分)

16.(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18.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9.(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6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基础知识题

一、下列选项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孕(yùn)育 簌簌(sù) 农颜 数据

纬(wěi)度 连翘(qiáo) 经度 差异

C.物候(hu) 避免(miǎn) 予报 播种

D.萌(méng)发刺槐(kuí) 短促 土壤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衰( )( )( )( )

2.翘( )( )( )( )

3.观( )( )( )( )

4.落( )( )( )( )

三、下列画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草木荣枯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形影不离

A.光荣 又 充满 形态

B.茂盛 又 充满 形体

C.光荣 复习载重 形状

四、填入下文横线处适当的一组词语是( )。

1.物候__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___得多。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A.观测 灵验 观察 必需

B.观测 灵敏 观测 必要

C.观察 灵活 观望 必然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语言的记叙文。( )

2.“首先是纬度,……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这句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________;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_________。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

一、B

二、1.shuāi衰老cuī等衰

2.qiào翘起qiáo连翘

3.guān观赏guàn道观

4.lu落水là落下lào落地

三、B

四、B

五、1.×2.×

阅读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气候的威力现代文阅读答案 7

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C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C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1、从选段看,南极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2分)

2、选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2分)

3、选段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2分)狂风和严寒,变幻莫测。

2、(2分)举例子,列数字。

3、(2分)气象学家研究南极气候的特点,希望能从中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气侯的威力阅读以及答案 8

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矣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还并不真正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对于正常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是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② 经过大量研究后,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主要有三个关键性困素: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二是从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极大陆的存在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③ 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进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测结果估计,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向外延伸1100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下降5度,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二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6%,则整个地球就将被冰层所覆盖,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灭顶之灾。

④ 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再加上南极高原的空气稀薄而千燥,灰尘极少,所以被冰层反射回来的能量很难被空气所吸收。因而白白地反射到太空中去,致使地球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热能。南极冰盖覆盖了南大洋很大一部分面积,这茸生毡坐栏了大气沙变臼担哟垫交换,固而严重地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⑤ 更加重妻的是二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把上述的这种效应大大地放大了。我们知道,冰对来自于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16倍。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 ,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⑥ 还有,若从全球范围来看,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就像是一台巨大的热动力机,其热能主要来自被太阳光加热了的地球表面,特别是善于吸收热量的海洋表面,在这里,海水将大阳能吸收并贮存起� ,在地球的表层形成了两个互相影响的循环系统;这就是大气对流和海水的环流。一方面,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从高空分流向地球的两极,在那里释放出所携带的热量而变冷变重,下降到地面以后又从两极吹回到赤道,形成了大气的全球性对流;另一方面,太阳将赤道附近的海水加热以后,从大洋表层流向两极,在那里冷却后,又从洋底流回赤道,组成了另外一种连续不断的热交换,形成了全球性的大洋循环系统。

⑦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这台热动力机动转的过程中,南北两极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其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这是因为,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极不仅仅是南半球,而且也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C,这主要是由于南极高大的陆地冰盖造成的。而北极冰盖仅仅是一片平坦的海洋,所以其影响则要比南极小得多。例如;最新的观测结果证明,南极附近的深部海水往北一直穿过亦道,到达大西洋的北部,这对北半球的气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第⑤、⑥第段划线处应填入的的词语分别是(D )

A.于是、那么。B.反而、因此。C.那么、反而。D.因此、于是

2.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南极冰盖对来自太阳的能量是非常敏感的。

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南极是气象学家们研究全球性气候的最理想的实验室。

B.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受南极大陆存在的控制。

C.南极冰盖季节性地强胀,会对地球的气候的变化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D.南极冰盖反射了太阳辐射到地面能麦的绝大部分,因而使地球损天了相主一部分热能。

4.第二段划线句中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南极冰盖对太阳的能量敏感变化,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强烈变化。

⑵南彬冰而问存工与胀缩会改变地表对太阳辐射能重的友射效应。

(3) 南极冰盖使南极成为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心(南极冰盖对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影响巨大

气候的威力阅读答案 9

(一)、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C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C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选自位梦华《气候的威力》)

9、从选段看,南极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2分)

10、选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2分)

11、选段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9、(2分)狂风和严寒,变幻莫测。

10、(2分)举例子,列数字。

11、(2分)气象学家研究南极气候的特点,希望能从中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 10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纬度wěi 连翘qiǎo 怠惰du 孤寂jì

B.藐小miǎo 描摹mó 凝神níng 蜉蝣yóu

C.欢畅chàng 恬静tiǎn 栖息qī 呵护kē

D.无稽jī 浑然hún 上乘chén 宇宙zhu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衰草连天______ 鬓毛衰______

(a.shuāi b.suāi c.cuī d.chuī)

②差异______ 差遣______ 差劲_______ 参差_______

(a.chā b.chāi c.chà d.cī e.chài)

③观测_______ 道观_______

(a.guàn b.guān c. guǎn)

④落叶_______ 落枕_______ 丢三落四_______

(a.luó b.lu c.là d.lào)

⑤播种_______ 耕种_______

(a.zhng b.zhǒng c.zhōng)?

3、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荣枯 俗语农谚 耐人寻味 俯首贴耳

B.离愁别苦 凝神静听 不记其数 少见多怪

C.苍海一粟 无忧无虑 千呵万护 涵养水分

D.饱学之士 雅俗共赏 不胜玫举 昂首挺立

二、阅读

(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冰雪____化,草木____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____然归来。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的落下来。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____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____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____、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____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4、.横线上依次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加点的词: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 ②风雪载途____________

③年年如是____________ ④次第____________

6、用下列词语各写一句话:

①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运用了_______、准确的语言,请在选文中按要求各摘录一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一段写了四季自然景象的变化。试将句子的序号填入下列对应的。季节后的横线上。

春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

9、四季景色有时并无明显的分界线,尤其在幅员辽阔的我国,更是如此。⑦⑧

两句可以说是写的___________末__________初的景色。

10、.⑨句在选文第一段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两段的大意。

①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文

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 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 去的欢快身影

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 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乙文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阴霾( ) ②点缀( )

③驯良( ) ④翘尾巴( )

⑤连翘( )

13、.概括甲文三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果你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来概括对松鼠的介绍,你将选哪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乙文介绍了松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漂亮的形态。

16、.甲文第1段先写冬季萧条冷落毫无生气与鸟的归来后的勃勃生机形成鲜明_______。作者把冬季称为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共列举_________类动植物的生命现象。

17、.甲文第2段,先写莺的惹人_________之处,再说莺之多及其________之广。第二段中莺的可爱之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全文看莺的主要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过乙文,松鼠给你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乙文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这也是松鼠的特点,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莺时用到“灵巧”一词,写松鼠时用到“乖巧”一词。试比较两词差别。

灵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乖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两文都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_______所写,都运用_____________的语言。

参考答案

一、1.B 2.①a c ②abcd ③ba ④bdc ⑤ba 3.A

二、4、.融、萌、翩、簌簌、际、连、枯、莺

5、①隐藏②满路③这样④一个挨一个

6、.略

7、.生动①花香……语言②大地……苏醒过来 ;… …传语……暗示……唱歌。③阿公……插禾

8、春①—③ 夏④—⑤ 秋⑥ 冬⑦⑧

9、. 秋冬

10、总结句,点明四季更替,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

11、.①具体叙述生动的四季物候景象 ②根据物候现象安排农事,点题。

12、.①mái ②zhuì ③xún ④qiào ⑤qiáo

13、.①鸟是春的使者 ②介绍莺的特性(或可爱习性) ③介绍莺的毛色

14、.松鼠是……动物。

15、.面容、身体、四肢、尾巴

16、对比 六

17、.喜爱、活动范围;活跃 、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 善唱(叫)

18、.活跃 爱唱歌

19、漂亮 惹人喜爱

20、.它们常……送东西吃。

21、.灵活而巧妙;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22、.布封 生动说明

气侯的威力阅读以及答案 11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和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答案: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列数字,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

气候的威力阅读答案 12

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C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C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选自位梦华《气候的威力》)

9、从选段看,南极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

10、选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

11、选段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狂风和严寒,变幻莫测。

10、举例子,列数字。

11、气象学家研究南极气候的特点,希望能从中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13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1.给同音字组词

睁 ( ) 情( ) 搬( ) 燕( ) 洒( )

征 ( ) 晴( ) 班( ) 雁( ) 撒( )

2.你还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语言?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写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3.比一比,组词

睁( ) 蚂( ) 搬( )

挣( ) 仪( ) 般( )

略( ) 钓( ) 撒( )

路( ) 钩( ) 散( )

4.你知道水果红红的“脸蛋儿”是大自然的什么语言吗?你知道水果核坚硬的`外壳是大自然的什么语言吗?看到蒲公英种子身上长满绒毛,你读懂了什么?试着把你的发现写成诗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