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优秀10篇)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准备为学生们策划一场法制教育主题的教学活动。为此,可以提前制定一个相关主题班会方案。下面是整理的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篇1

[关键词] TPACK; 高校教学; 实施; 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利桃(197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E-mail:。

引 言

近年来,国外研究者针对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即TPACK)的新概念。相比于彻底否定传统讲授式教学的WebQuest 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外整合)和TELS模式(把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的课内整合)而言,TPACK模式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强调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和监控作用。TPACK关注“教师所需的知识”和“教师在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关于TPACK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特点和研究进展等理论层面的分析上,[2][3]实践方面的研究比较关注职前教师的培养[4][5]和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6]而对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相对更加灵活的高校教学关注较少。本文将基于TPACK整合模式的优势,以“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为例,具体阐述TPACK整合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一、TPACK整合模式

(一)TPACK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TPACK原为TPCK,即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首字母,意为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该概念的提出借鉴了美国学者Shulman的教师知识分类,并基于对教师知识的复杂性、多面性和情境性的分析,认为好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对技术如何与教学法、内容相关联的理解,因此有必要探讨教师将技术整合于教学所需知识的核心特性。[7]

在教师知识中,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PK)和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简称TK)这三种主要的知识形态呈交互作用,构成了一个TPACK的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框架,而处于该框架核心位置的便是上述三种知识的交集,即TPACK或TPCK,如图 1 所示。[8]

图1 教师的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

教学法—内容知识(PCK)又被称为学科教学知识。Shulman认为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脉络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但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并不仅仅是以上六种知识的简单相加,而必须在“教学推理行动”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不断经过“理解、转化、教学(实践)、评量(评价)、省思(反思)”的反复循环,才能逐步形成和提升。

技术—教学法知识 (TPK )是指关于技术在教学和学习情境中的存在形式、使用要素和作用效果的知识,包括了解可完成某一特定教学任务的种种技术手段,选择最恰当的且当前可用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可支持的教学策略等知识。实际上,技术—教学法知识就是在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知识。

技术—内容知识(TCK )是指关于技术与学科内容如何相互作用的知识,即教学资源的知识。先进的技术意味着能够支持更多变、更灵活地表征和呈现学科内容,教师应该了解新技术给学科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增进对教学资源知识的理解。

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 )涉及学科内容、 教学法和技术等三种知识要素,但并非这三种知识的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要将技术“融入”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因而,对TPACK 的应用,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技术,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及方法。TPACK 是教师应当具备且必须具备的全新知识,它的贯彻、实施离不开教师,所以在推广、应用TPACK 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和监控作用。[9]

(二)TPACK模式的实施

在TPACK的整合框架中,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即境脉,按照Mario Antonio Kelly 博士(AACTE 创新与技术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给出的定义,TPACK的境脉是指,“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个具体班级中,由包括课堂的物理环境(软硬件基础设施)、学生的家庭背景、认知特点、心理素质和班级的精神面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协同作用。”[10]

TPACK 整合模式的实施,和其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实施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这种整合模式在贯彻、实施过程别强调要关注“境脉”(Contexts);二是这种整合模式在贯彻、 实施过程别强调教师应具备TPACK 知识,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整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立足于TPACK的整合框架,利用教师的认知灵活性处理境脉的复杂性,将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有效融合,对高校本科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 的教学进行设计和实施,并依据对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对TPACK整合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二、TPACK整合模式

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国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说,TPACK整合模式摒弃了形式的、外在的和片面的整合思想,关注教师在具备TPACK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紧紧地扣住学习过程的本质,即学生—知识—效果。TPACK整合模式既是课内整合和课外整合的融合,又是“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灵活结合,更是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基于TPACK整合模式的优势,本文在高校教学领域中,选取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必修课程 “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进行TPACK整合模式的实施。

(一)课程简介

“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二学期,授课时数为72课时,4学分。该课程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能力。

课程选用的教材为李运林、徐福荫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教学和学习主要参考的网站是华南师范大学开发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网络课程()和科讯优网(http:///)。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托于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和学院BLOG课程群进行。

(二)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1. 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教育电视节目编制的基本理论,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教育电视节目编制的过程,掌握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的编写方法,了解编导、摄像、编辑等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熟悉拍摄、编辑、配音合成等电视制作技术,了解并掌握教育电视节目的评价标准。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育电视节目选题、策划、文字稿本编写、分镜头稿本编写、拍摄、后期编辑、合成、试用和修改等,体验教育电视节目设计与制作的一般过程、方法,积累编制教育电视节目的经验,提高编制教育电视节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所选题目的教育电视作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编制教育电视节目的兴趣。

2. 课程内容

利用信息加工分析法完成的“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12]

图2 “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知识与能力结构

3. 学习者特征

大三学生对实践课程比较喜欢,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好,有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经验,也有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意识。班级构成中女生多、男生少的问题比较严重,对于分组和拍摄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大三学生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传播学和视听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基础,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较好的受众分析;具备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育电视节目的前期设计;具备基本的电视系统应用、摄像和视频处理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育电视节目的摄制。

(三)教学策略

“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本科生的教育电视节目编制能力。能力的培养要依托于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完成,在图2上方的实线框中,呈现了实践能力培养的步骤和流程,在图2下方的虚线框中,呈现了在本课程中培养实践能力所需依托的理论知识。

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工具、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下,主要以讲授和作品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消化;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将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工具、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下,通过小组协作完成教育电视节目编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直到制作出合格的教育电视作品。

课程教学本着“学教并重”的教育思想,让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学和学习,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教学过程

按照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分为前期策划、稿本编写、摄制和使用评估等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教学内容不同,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和类型不同,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下边将从以上四个阶段具体论述“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教学中TPACK整合模式的实施过程。

1. 前期策划

在前期策划阶段学生要完成的工作包括选题准备、确定选题、选型、选材和确定结构。

(1)选题准备

选题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基于资源的学习方法完成。教师将图2中“确定选题”下方的理论知识融于范例展示和作品分析中,让学生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选题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选题任务(6~10分钟的电视教材或科教片),并根据学生在创意、文笔、拍摄、编辑、艺术性等方面的情况与学生协调进行异质分组,然后学生小组利用人教网(http://.com/)中的教学资源、教师在FTP中共享的电视教材和科教片范例以及科讯优网中的影视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通过讨论研习从中获取选题的灵感。

(2)确定选题

确定选题通过讨论定题、写选题计划、课堂研讨会、网上研讨会等四个步骤完成。学生小组在选题准备阶段选择的题目经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分析审核后确定一个最合适的选题,利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共同完成选题计划(内容包含题目、学科专业、教学对象、教学目的要求、内容提要、录制建议、时间长度等)。教师通过观察,根据课堂时间长度,选取问题比较典型的几个组的选题计划在课堂上召开“选题研讨会”,由本组学生上台阐述选题计划,其他学生以观众身份对作品创意进行分析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研讨答辩。经过研讨通过选题的小组收集问题修改选题计划,完善选题方案;未通过的小组重新进行选题,再次完成选题计划,并与未在课堂上研讨选题计划的小组利用BLOG课程群选题计划,由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在一周内完成“网上研讨会”,直到每一组的选题通过为止。

(3)选型、选材和确定结构

在确定选题之后,学生小组必须确定作品的类型。选型的工作主要通过讲授法和讨论法完成。教师在举例介绍和分析教育电视节目类型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解分析图2中“选型”下方所示的“选型的依据和程序”,并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确立对选型的认知,然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作品分析确定作品类型。

在确定作品类型之后,学生小组要确定作品中所需要的画面素材。教师事先为学生分析讲解图2中“选材”下方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网络资源和可获取的影视资源的观摩分析,确定可直接利用的视频素材;另外通过实地考察,对需要拍摄的素材的拍摄可能性和预期拍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从而确立相对明确的素材使用方案。

确定结构是稿本编写的前提。学生要在教师对图2中“确定结构”下方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之后讨论设计作品结构,在先前利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制作的选题计划中不断完善结构。

为保证选型、选材和确定结构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在课堂上对每个小组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于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小组,教师利用BLOG课程群进行补充指导,直到各项工作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

2. 稿本编写

稿本编写包括文字稿本编写和分镜头稿本编写两个阶段。学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由教师对图2中相关理论知识举例进行讲解,然后小组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和华南师范大学开发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网络课程中提供的相关资源分工合作完成稿本编写任务。两个阶段的稿本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业提交系统进行提交,由教师修改后返回,反复多次,直到稿本修改完善为止。

3. 摄制

摄制阶段要完成拍摄、编辑和配音合成等三项工作。学生虽已学过相关课程,也进行过一些基础实践,但并没有摄制作品的经验。因而图2中所示的本阶段相关的理论知识既不能全讲,又不能不讲。针对这种情况,在本阶段的教学中,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在抓“技巧”上,即在所学基础知识中提炼实践要点,通过正反例的作品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让学生掌握摄制技巧。学生在完成以上三项工作任务时,仍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拍摄、编辑、配音合成技术和涉及的相关软件,学生可以借助于华南师范大学开发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网络课程进行补充学习,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4. 使用评估

作品完成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是使用评估。各小组选择一小部分预定的受众现场观看制作完成的教育电视作品,收集观众意见进行作品的修改完善。另外借助于学院网站的播客平台作品以求更广泛地征集意见。

(五)教学评价

鉴于在“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以协作学习方式完成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与制作,因此采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组内互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含所承担分工任务的难度、在协作过程中对团队的贡献以及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于学习结果,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从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的格式、内容以及完成的教育电视作品的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展开。

三、TPACK整合模式在高校

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经过上文所述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了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融于作品制作实践中,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了一部6~10分钟的教育电视作品。笔者利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应用了TPACK整合模式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所述。

在访谈中,对于“利用TPACK整合模式进行学习的感受”,学生们普遍“觉得很累,但能学到东西,很锻炼人。”对于“课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是否合适”,学生们普遍认为“很合适、很方便,能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支持,很给力!”对于“学习本课程最大的收获”,学生们表示,“认识到了能力的不足,协作的困难”,“确立了工作态度,提高了实践能力”, “提高了进行影视制作的信心”,等等。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对于教学模式部分,100%的学生认为在本课程中完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提高教育电视作品制作能力,92%的学生认为纯探究式的学习无法驾驭、无法完成任务,100%的学生赞同并喜欢使用TPACK整合模式设计教学;对于信息技术使用部分,100%的学生认为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选题策划非常合适,100%的学生认为BLOG课程群对于学习交流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86%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对于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支持作用,96%的学生认为科讯优网的影视作品对学习起到了帮助作用,92%的学生认为华南师范大学开发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网络课程对学习起到了支持和帮助作用;对于教学效果部分,92%的学生学会了编写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89%的学生拍摄能力得到了提高,87%的学生编辑能力得到了提高,88%的学生配音合成能力得到了提高;对于学生给本课程的建议,学生提到“希望有教学团队指导制作过程”、“如果能有自己的课程网站将所有用到的信息技术集成在一起就好了”。从调查结果来看,TPACK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四、结 语

高校教学专业性强,各专业之间差异较大,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高。高校教学是与社会接轨的一个教学阶段,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TPACK整合模式的实施是个关键。以下笔者根据个人在TPACK整合模式实施中获取的经验和实施的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1. 教师要摒弃权威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己任;

2. 教师要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个人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

3. 教师要熟悉信息技术,知晓常用信息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经常性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经常性地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自己的学习;

4. 教师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使用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 高校要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创造各项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

TPACK整合模式是应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而产生的,教师对TPACK整合模式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积极地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分享研究成果,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TPACK整合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2] [9] [10] 何克抗。 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47~49.

[3] 焦建利。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0,(1): 39~45.

[4] 李美凤, 李艺。 TPCK: 整合技术的教师专业知识新框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4): 74~77.

[5] 卢强。TPACK 视域下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1): 68~72.

[6] 张育桂等。TPACK 视野下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问题与对策——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学理论,2011,(10):258~259.

[7] [8] 李龙。21世纪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讲话[R],2009.

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篇2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始终要把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1、车祸猛于虎

案例一:从去年以来,江苏连续发生几起恶性交通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礼嘉车祸造成一对夫妻和一个胎儿死亡;南京车祸造成五人死亡6人受伤;最近栗阳一人死亡两人重伤。1月19日晚9点半左右,金坛四中夜自修结束,四名高一男生走出*校门,步行上街吃夜宵,被一辆疾驶而来的小轿车撞倒,目前有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两人重伤,生命也处于垂危状态。据媒体报道,开小轿车的驾驶员属于严重醉酒驾车。

以上这些血淋淋的事实给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敲响了警钟: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要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只有做到“*安全意识常记心头,居安思危人人重视”,才会避免悲剧的发生。鉴于此,我们要求每一位同学在假期里要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不无证驾车,不闯红灯,不喝酒行车,不戴耳机骑车;不在公路上闲逛,即使在公路上步行,也要注意来往车辆。

假如你和家人一起驾车外出,要监督驾驶员:一是不酒后驾车;二是不无证驾车;三是不超速行驶;四是不闯红灯;五是不追尾,要与前车保持适当距离;六是在高速公路上抛锚,要把车移至边上临时停车道,在车后50——100米处摆上红色警示标志,车里所有人员不能留在车里。

要提防五种“马路杀手”:喝酒驾车、疲劳驾车、行车避让、病车上路、新手驾车。

请各位千万牢记:安全隐患就像影子,时时刻刻跟在人的身后,稍不留意,就要出现意外,严重的要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时时留心,处处防范。

2、火灾夺人命

案例二:大约十年前,我校初中部有一个姓姜的同学,放学回家后,该同学点着蜡烛去察看一个存放在家里的装有液体的塑料桶时,突然从桶里窜出火苗,直扑这个同学的脸上,把该同学的脸部严重烧伤。经过医院抢救,保住了生命,脸上烧伤部分经过植皮后也痊愈,但是,他的脸被这场意想不到的大火毁了容,非常难看,惨不忍睹。

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要发生火灾1万多起,数百人丧生

火灾。而绝大部分火灾都是都发生在冬季。为此,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要求人们增强防火意识,掌握防火知识和技能,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财产的安全。消防部门设立了119火警报警电话。

我们在家里,要特别注意三方面的防火:

一是液化气炉灶的防火:使用液化气时,必须有人在场看管;不使用时,必须关闭总阀门;要定期检查塑料软管,防止老化漏气。当发现液化气泄漏,要保持镇静,不能打电话,因为按键发出的微弱火花会引爆液化气;而要先关闭阀门,然后轻轻打开所有的门窗,再迅速离开现场报案。

二是电视机的防火:电视机的正常使用寿命是8——10年,随着电视机原部件的老化,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或者使用不当,会造成自燃。*这个时候应当先切断电源,然后使用泡沫灭火器对电视机喷射,千万不能用水浇火。如果用水浇,因显像管等零件热胀冷缩,会导致爆炸,炸伤在场的人员。

三、电热毯、取暖器等家用电器的火灾:电热毯不能整夜使用,在睡觉前使用,上床后要立即关闭;取暖器要放在房间中央,不能靠近床、沙发、衣柜等物,上面不能覆盖任何物件。

当火灾发生时,我们应当如何自救呢?注意一下四点:

首先,报警:拨打119火警电话,讲清起火地点,起火部位、着火物资,火势大小等情况。

其次,选择与火源相反的通道脱离险地。遇到浓烟,要放低身体或者爬行,千万不能直立行走,以免被浓烟窒息。

再次,如果火势凶猛,应当把身上衣服用水浇湿,或者用打湿的毛巾、衣服、被单等披上身上、捂住鼻子快速冲出火场;或者从房屋的窗口、阳台、自来水管等处逃生,一般楼层高的,不宜跳窗。

第四,若逃生通道全被大火切断,则应该退居室内,关闭门窗,并向门窗上浇水,同时向室外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二、遵纪守法,做个守法公民

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一个人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情,就不自由了。遵纪守法,无尚光荣;违纪违法,无比可耻。

1、关于违纪、违法、犯罪的界限

(1)违纪行为:违反《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违反《礼嘉中学一日常规》、《礼嘉中学课间行为“十不准” 》等校纪校规。

(2)违法行为:违反《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国旗法》等国家的法律、法规、法令。

(3) 犯罪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危害社会;第二,违反刑法;第三,应受刑罚处罚。

2、法律所禁止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是这部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如果某同学发生这些行为,就是是属于违法行为:a、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 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⑥参与或者变相;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⑧进入法律、法现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包括营业性网吧); 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b.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活动; ⑥多次偷窃;⑦参与,屡教不改; ⑧吸食、注射毒品; 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青少年学生重点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远离各种营业性网吧和非法开办的网吧。

网吧是社会闲杂人员的集散地,也是外地流窜犯的落脚点。据报道,自从有了网吧以来,在网吧里被打、被骗、被杀,以及网吧火灾被烧死的人不计其数。北京蓝极速纵火案就是一个恐怖的例子。听了这起触目惊心的案例,我想,喜欢到网吧上网的同学应该感到震惊了。

二是严禁利用手机、互联网辱骂、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虚假信息。

案例四:《扬子晚报》报道:《道听途说银行被劫600万, 常州一女网上传谣言被抓》。元月26日11时许,常州市百丈派出所民警网上巡查发现,一网民在常州某论坛发帖说:“听说百丈的农业银行被抢走600万元,特警都来了,抓了1个嫌犯,但有4个嫌犯逃走了……”当时有70余人跟帖,点击率达3000多次。

百丈派出所立即进行核查,发现这一帖子中涉及银行劫案一事纯属谣言。考虑到临近年底,此谣言一旦大范围传播,必定会引起社会恐慌,为消除群众的恐惧心里,百丈所立即启动重大舆情导控预案,一方面跟帖澄清事实,一方面向上级汇报,调查此案。经侦查,该网民姓韩,女,24岁,常州新北区龙虎塘人。当日下午6时许,韩某被抓获归案。经警方审查,韩某交代,自己平时*经常在论坛上跟帖发帖闲聊,当日上午她在单位门口听到一过路人随口说了此事,于是就在网上散布此事,现在对此做法后悔莫及。目前,此案在进一步审理中。

手机、互联网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同样要遵守有关国家在互联网上发帖的有关要求。有的人以为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在自己家里发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辱骂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的信息,别人不知道,这完全是一种错误观*念。要知道,任何电脑都有ip地址,你的手机号码人家也知道是谁的。谁发出去的信息,谁负责;如果造成对他人或者社会的危害,发信息者同样需要承担民事或者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八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那种故意捏造事实、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辱骂他人,情节严重的,就构成诽谤罪,将承担法律责任。

有些同学,把老师的名字变成顺口溜,甚至写一些辱骂老师的语言,散布在同学的手机上或者网络上。或者写小纸条辱骂他人。有这样行为的同学,奉劝你赶快停止这样的错误行为,千万不要在悬崖的边缘越走越近,一旦触犯了法律这条红线,当法警找上门的时候,你就没有了退路。

三是远离色情、、毒品等场所

和物品。

不阅读色情的书籍、影视片、视频等,不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

不准接触鸦片、吗啡、可卡因、海洛因、罂粟植物、摇头丸、冰毒等任何形式的毒品。拒绝与涉毒嫌疑人员来往。拒绝因好奇心理品尝各种毒品。这些都是精神毒品,会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和灵魂。许多违法犯罪分子,都是由于接触了黄、赌、毒以后,思想堕落,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是禁止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案例五: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值班,有两个穿便衣小伙子来到我办公室,自称是湖塘派出所民警,同时出示了证件,说是湖塘发生了一起打架斗殴致人死亡的案件,可能与两个同学有关,要把两个学生带到派出所去询问。他们之所以穿便衣,是为了不惊动他人。当时我句对民警讲,了解情况可以,但是,不能带走,因为,作为学校,我们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当然,也有义务协助民警做好调查工作。于是,在我的说服下*,民警没有把学生带走,而是在我办公室了解、询问情况。最后,了解下来,这两个同学以前与这起社会不良人士有过来往,特别是在网吧里经常碰头,也有过一些矛盾。不过他们没有参与这次打架斗殴事件,从而避免了一起恶性斗殴事件。

交友要交益友,不交损友,更不能与社会上闲散人员、不良人士交往,特别是不能与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人士交往。一旦涉黑,就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不但危及自身生命安全,还要连累父母亲等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如果个别同学有这种情况,今天希望你赶快悬崖勒马,防止走向深渊。

五是禁止偷窃和敲诈他人财物。

案例六:元月21日,我在武进区政府参加读书活动表彰大会。学校小店里的徐老板打来电话,向我汇报说抓到一个在小店里偷东西的学生,准备扭送派出所。然后我说:先由学校政教处协助处理,看其认识态度和表现,如果态度不端正,再送派出所也不迟。

现在,各单位商店为防止偷窃、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加强了人防、技防技术,保安人员、摄像头到处都是,一旦有人作案,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公安人员很快就会破案。所以,有的同学不要存在侥幸心理,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去拿,俗话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指青少年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青少年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青少年学生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青少年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青少年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2、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青少年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3、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青少年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青少年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当遭受暴力侵害的时候,能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目前,特别要提防被骗、被拐卖、被绑架;陷入中奖骗局和非法传销的陷阱。

4、加强青少年学生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要记住两点:

第一、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要急中生智,而不要鲁莽行事。

第二、要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的报告。不要盲目行事。有些学生被同学殴打后并不是向家长或学校汇报,而是自作主张到外面

找人来报复,这种以违法的手段来维权的做法是万万行不通的。

最后,希望同学们自觉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做到远离违法、犯罪,健康成长,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你们的知识和素质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希望你们从小立大志,下苦功,将来干大事。

镇领导不仅时刻关心着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也时刻牵挂着同学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今天,在镇领导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们齐聚一堂,开展一次法制讲座活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结合我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时。希望通过今天的这个讲座,让同学们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从小树立“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好少年。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未成年人为什么必须学习法律知识?

二、小学生应当学习哪些法律常识

三、未成年人如何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一、  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学习法律知识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犯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教育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性质及严重程度。在一些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等案件中,大部分行为人均表示,根本不知道其行为是犯罪行为。这都是平时不学法、不懂法造成的恶果。

其次,学好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受教育权、继承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受法律保护,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有的个别家长让自己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作为学生,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果你学了《义务教育法》就知道你的父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父母必须使适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可以向学校或有关单位报告,求得解决。再比如:某家养的狗咬伤了路过的学生怎么办?如果你学习了《民法通则》等127条后,就知道: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总之,只有学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小学生应当学习哪些法律常识

作为在校学生,你们的年龄基本都介于8至13周岁之间,这个年龄是心理成长,变化最大、也是逆反心理最重要的阶段,用一颗平衡的、正直的心态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走下去,便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相反“一失足便成千古恨”!走错了一步也许会贻误终身。鉴于你们年龄还小,知识还不够完备,只需要了解并掌握以下几点与你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一)18周岁以下均为未成年人,作为未成年人,我们首先应当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从而知道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应当寻求哪些保护。

(二)14至16周岁,为限制行为能力人。16周岁:完全行为能力人。《刑法》规定16周岁为刑事责任年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1条规定14周岁为治安处罚年龄,也就是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对自己的违法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的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以减免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三)、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也是最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的群体,应由本人及其监护人共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伤害的,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五)、《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12周岁以上方能骑自行车上路,18周岁至60周岁允许驾驶机动车辆。《通路交通安全法》还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

1、学生乘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头部、手不要伸出车窗外;②上、下车不要拥挤;③不要强行搭乘机动车;④乘车时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⑥坐在前排的人不要与司机聊天,影响司机安全驾驶……

2、学生行走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靠右侧靠边行走;②在公路上不要追跑、玩游戏、打球等;③横穿公路时,要前后观看清楚后,确保安全通行,有横行斑马线或天桥的地方,要走斑观线或天桥,不要闯红灯!④不要向过往车辆抛杂物……

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同学们积极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警惕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要从小做起,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明事理、辩是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未成年人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青少年学生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因此,青少年学生就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守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案犯李某原是某中学的学生,因父母离异无人管教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他就自暴自弃,成天泡在网吧里上网玩游戏,并结识了刘某等人,后与刘某等人一同去打架伤人,抢出租车司机,坠落的无法自拔,最后被关进临牢,被判处七年徒刑。

(三)、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

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对于这一点,我给同学们举个案例,这个案例中的作法对同学们很有借鉴作用,一天住在城郊的小女孩娟娟放学后背着书包独自一人往家里赶,罪犯王某看见娟娟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往家赶的样子,王某心想:这个小女孩家可能大人不在家,我就跟着她,待她打开门后我就冲进去抢点东西。于是王某就一直跟着娟娟,走了一段路后娟娟发现后面有个男青年一直跟着她,心里很害怕,在走到自家房子门口时,她心想:如果我现在开门进屋的话,这个坏蛋一定会冲进我家干坏事的,我不能开门。娟娟一直在家门前马路上逛来逛去,王某见娟娟没开门就躲在马路对面等,过了一会儿,娟娟看见隔壁的张阿姨走了过来,就立即凑着张阿姨的耳朵把她遇到的情况告诉了张阿姨,张阿姨叫娟娟去开门,她立即打110报警。在娟娟开门后,王某就冲上前将娟娟逼进一个小房间里反锁起来,并威胁娟娟不准喊叫,他自己就到娟娟父母的房间里翻东西,在王某翻东西时,由于张阿姨报了警,公安人员及时赶到将王某抓获。

总之同学们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们要坚信邪不可能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心总是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才能学会自我保护,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是无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到时候后悔就晚了。在学校,大家要多学习一些系统的法律知识,逐步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有效预防违法犯罪,树立守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能正常运行。”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天天向上。祝老师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领导们事业蒸蒸日上,前程似锦。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篇4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学习 打草稿 习惯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载体就是“草稿纸”,因为它满载着学生分析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痕迹。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草稿本,发挥草稿本应有的功效,也是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细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合理使用草稿纸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了解数学打草稿的现状

关于学生数学打草稿的现状,通过对学生计算情况的关注,我发现了同学们在草稿纸使用方面存在着如下一些“不规范”现象:(1)对于学生打草稿重要性的认识存有偏差。虽说打草稿习惯的培养受到许多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然而在具体实施时,有的教师与家长并未对学生的打草稿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家长和教师的态度就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从心理上、行为上忽视打草稿的重要性,造成有些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随意性太大,书写习惯差,把打草稿当成是一件劳神的事,当然这样会直接影响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使用草稿时较为规范,但也不排除个别优等生对“打草稿”表现出不屑的态度,以至出现心浮气躁的状况;而一些成绩中等或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使用草稿纸时往往表现出随意、马虎。(2)随意打草稿的多,有序规范的少。翻阅学生的书包,甚至找不到一本像样的草稿本。学生所用的草稿纸一般都是家长单位的公文纸、报表,也有一些是废旧纸。同时,在草稿的书写上,许多学生书写潦草,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如此当解题错误时,则不便于错因的检查。要想再回头去找那道题的计算过程已很难找到,有时只得重新算一遍,浪费了很多的学习时间。(3)不重视草稿纸的用后处理,缺乏一定的自我检查的习惯。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草稿本用后处理不够重视,缺乏一定的自我检查的习惯。许多同学都认为草稿纸不必上交,习题解完之后也就随手一丢了事。如此则不便于教者对学生打草稿情况的检查。同时,许多学生利用草稿纸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缺乏,不能充分利用草稿纸进行思考与学习活动也是计算错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以上诸多现象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打草稿”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打草稿的具体实施意义,重视对学生良好的打草稿习惯的培养,从而真正地落实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考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的训练。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打草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打草稿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达到养成习惯,发展能力的目的。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有意无意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打草稿的兴趣。例:一位老师教学《小数乘法》一节内容时,出示了一道拓展题:“一根不知它长度的钢丝,用一根绳子来量多1.5米,如果将绳子对折后,再来量,又少0.4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在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拿出草稿本进行画图分析,并很快求得了答案。而有一些学生只是凭空想,并没有在草稿本上动笔分析。见此情景,教者充分把握时机,将优秀的草稿本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评析:“草稿本是解决难题的中介物,如果我们在草稿本上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形文字,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如此的情境之中,兴趣教育随机而成,教者通过运用学生身边自己的事来熏陶和感染那些不重视使用“草稿纸”的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教者可以黑板为一大草稿本,示范讲清解题思路,将草稿过程规范地呈现在黑板上,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打草稿”的兴趣。

三、开展数学打草稿交流活动

快乐是自觉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打草稿”的快乐,“打草稿”才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积极开展一些类似数学学习研究心得的交流会,也可利用平时的班队课或其他活动课,开展一些如“草稿纸,我的好朋友”、“草稿纸,我想对你说”、“草稿纸,谢谢你”等主题交流会。让学生讲一讲如利用草稿纸解决了一个问题,所尝到的学习“甜头”;某次利用草稿纸时,体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围绕自己使用“草稿纸”的经过畅所欲言,汇报和交流自己成功使用“草稿纸”的感想。且听学生小A在交流会上的发言:“以前吧,我做计算题总是出错,数学老师教育我说:‘马虎比不会做更可怕。要想打败‘马虎’这只纸老虎,只要正确、合理地使用草稿本就可以了。’当我按着老师说的要求,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作业本上错题越来越少。爸爸、妈妈夸我数学成绩有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的草稿本也被评为班级‘金奖’。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

再听学生小B在交流会上的发言:“一开始,当数学老师要求我们认真打草稿时,我很是不能理解。可当看到身边的一些同学因坚持打草稿,数学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我才真正认识到打草稿的重要性。”

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篇5

关键词:法律诊所教育 实验报告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我在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分院法律专业一年级《法理学》期中考查时,将“INTEL未来教育项目”和 “法学诊所教育”模式结合起来, 以“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情景下的法学诊所教育”实验,现将实验过程和有关体会报告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实验准备阶段:其次,主持教师分别模拟“学生”和“教师”两种身份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见教师演示文稿)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验学生心态;二、实验实施过程: 11月3日到11月8日,学生开始选题和进行文献搜索。

11月8日,在海华分院电脑教室,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设定的搜索主题为“自由权”,要求使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搜索,学生和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同步进行网络文献搜索,以“学生搜索到的文献和教师搜索到的文献是否保持一致”作为学生搜索结果是否合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在一个班级的80余名学员中,达到合格的学员数为零!原因为:教师键入的关键词是“论自由”,而学生键入的关键词都是“自由权”或者“自由”。根据此种“诊断”,教师立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出全体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是“关键词确定错误”,并讲授如何思考关键词和如何进行高级搜索。

11月3日到11月底,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且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要求进行具体的“诊断后的对症教学”。例如,某小组的题目为“家长可以跟踪孩子吗?”学生只是简单堆砌了案例、图表和相关法规作为素材,并且结论和作为观点论据的素材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教师便立即“对症下药”,就“法律问题和法律结论之间的法学逻辑关系是什么?”向学生进行具体讲解辅导,使学生很直观的得到了所需要的思路和知识,明白了如何取舍素材和强化论据和论点间的逻辑联系,从而达到了训练法律思维方法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总结阶段:12月8日到9日,学生进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解,就讲解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评,指出问题,讲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对学生讲演部分打分,加上学生互评成绩,以确定该小组最后成绩(也是每个小组成员的平时考查成绩)。

四、讲评阶段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讲评,发现在大学法律专业一年级新生中,存在如下比较普遍的问题:

首先,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更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同学都只是简单的根据教师《课题指南》中列举的具体课题设计自己的课题,而不会从生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发现具有法理学探讨价值的事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中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改革。

其次,社会科学知识比较贫乏,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大部分人只能够被动的重复教材知识和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缺乏自主批判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长期处于家长和中小学教育“包办代替”的不良教育方式所致。解决方法是加强实践教学,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参考书目,开拓知识视野,强化批判现实精神的灌输和教育,解决学生知识贫乏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简单堆砌素材,不会对搜索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用,挖掘材料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并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很多同学在演示文稿中都仿照教师的演示文稿使用了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表格,但是却无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得出结论。解决方法是加强方法论教育,训练思维,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四,只会演绎不会归纳,反向思维能力不足。例如,有些同学在课件中只会被动的按照传统的“定义——特征——法条——案例

——结论”模式组织课件。这是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所造成的,解决方法是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大力开展诊所式教学活动,教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社会现象和问题,再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修正自己对知识和原理的错误理解。

第五、只见文字,少见图片、表格和其他表现手段。其原因在于形象化思维能力缺乏,同时检索能力严重不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解决方法是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进现代西方教学理念,比如诠释式和案例式教学,组织读书会和文学沙龙等有益开拓头脑的课余活动。

最后,跑题现象时有发生,所演示的课件和教师要求的题目相去甚远。例如,在《课题指南》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假如失去继承权”为题目,探讨法理学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结果几乎所有以此为题的小组都在其演示文稿中都集合了关于如何放弃继承权的法律规定以及如何进行放弃继承权公证等民事法律知识,使法理学课题被错误理解为继承法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底子薄和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对此,只能依靠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和一定的课堂纪律要求来解决。

五、我的体会:

在本次实验中,我除每班占用大约四个教学课时进行“课堂调查”“课题指南” “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评”外,其余工作均在课余时间进行,同时也正常完成了法理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见学生体会),更主要的是“诊断”出了法律专业大学新生在专业课学习方面的一些“病灶”,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同时,我个人也有如下几点教学体会:(二)、事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调查,事后要进行反馈调查。

(三)、培养学生文献搜索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国法律专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首要问题是:遇到案例不会查找和搜索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本次实验中,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是一种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很有价值,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头脑搭桥”的一种教学工具。

(四)、要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牢固的集中在课题问题和课题结论之间,防止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兴趣的转移。

六、本报告附件:

1、 课题单元计划 7、课题单元计划实施表

2、 课题指南 8、 计算机使用规则

3、 学生分组名单 9、 评价量规(成绩表)

4、 学生体会文章

5、 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共47组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 篇6

关键词: 小语教学;法制渗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教育效果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如是指示。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知识和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建设百年大计。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趋势上升,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小学生,正处生理心理生长发育阶段和学知识长身体时期,可塑性极强,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重要时期,要使孩子们接受正确东西、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良好习惯,关键在教育。故此,必须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舒心接受、潜移默化,以保证他(她)们沿着祖国未来需要的道路健康成长。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方面作用得天独厚,凭借学科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创新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适时适度、责无旁贷、多种途径、潜移默化渗透法制教育,以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孩子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贵州省一项具有开拓性的教育创新与实践,成功探索出通过学校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途径和有效形式,探索出一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实施效果良好,它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效果上多赢等特点,在深度、广度、精度、适度上把握得很好,为中小学法制教育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对全国各地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提升中小学生法制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充分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法定职责,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减少犯罪大有裨益,从而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然任重道远,需循序渐进,遵循原则:

(1)目的性、有机性原则。“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曾经说过,现行语文学科蕴涵丰富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也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小学时期是一个养成遵规守纪好习惯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方面作用天独厚,凭借学科特点,人民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适时适度、责无旁贷、多种途径渗透法制教育,巧妙融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知道法律可保护人身权利;知道自己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界限,否则受惩,从而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宗旨性的活动,法制教育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含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研究项目之一,要把握教学恰当尺寸,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

(2)情感性、实效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动以真情,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富有情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要有知识交流,要有思想交流,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实效。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青少年,为推进工作,全社会都在行动。身为人民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施教,注重实效,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作为贵州德江枫香溪解放军总后勤部援建寄宿制八一爱民学校一名骨干教师,本人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还致力如下教育教学,现谈亮点做法体会,仅供同行参考商榷。

一、抓住法制教育“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功能,然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当前,社会法制重要性日益明显,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面对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小语教学法制教育渗透问题如何巧妙破局?我的回答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充分挖掘内在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同时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小学法制教育主要场所实际,深刻挖掘法制教育内容,巧妙设计渗透方法。譬如:学习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古诗时可充分理解诗人写作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用它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便可随时抓住课文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三年级语文上册《槐乡的孩子》可由文中孩子拾槐米换学费跟现在的学生享受义务教育比较,适时穿插《九年义务教育法》,让孩子比较下知道幸福生活,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教学中,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应多给学生一些思辩空间,那样,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抓住法制教育“制高地”――习作练习教学

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现实取材。教师要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证明资料、教学引入法制事件、规范学生法制行为。如在收集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材料时,学生不敢相信黑心商家为牟取暴力在奶粉中加入有毒物质三聚氰氨,致使“大头娃娃”出现。他们会怀着悲愤心情写下了投机者的滔天罪行,怀着激动心情写下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祖国花朵。我们是消费者,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售出商品应保证质量,诸如此类伪劣商品完全可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到法院起诉他。通过以这些特殊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深化自己的认识,对比自己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语文综合性学习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如是指出。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写一种小动物习作,向学生说明动物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和生物资源,可成为人的宠物,动物也在维护着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三、抓住法制教育“大园地”――实践活动教学

生活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语文教师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情感体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一是坚持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理性思维较弱,要借助形象思维,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征文比赛、模拟法庭等喜闻乐见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律知识水平,强化法律观念;通过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定期召开法制主题班会,举行升国旗仪工和重大节日庆祝及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旁听司法公审大会等,以生动、直观、形象活动形式,潜移默化熏陶接受。

二是坚持学校教育与部门教育相结合。学校要与社会同唱一台戏,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职能,定期邀请政法干警到校举行法制讲座,争取执法机关配合,对侵犯学生权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和事及时查处;要大力向社会广泛宣传,争取人民群众教育的更大支持。

三是坚持按章管理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要带头学法用法,成为学生典范;要严格遵守法规,健全违纪制度,要接受社会监督,依法治校管理,及时把学生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教学中,本人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让学生就此议题收集大量素材,全面讲述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了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意识。

总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滕志新。小学语文课堂莫忽视法制教育渗透[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

[2]何 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3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 篇7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贯彻“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切实把青少年法制教育摆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中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推进依法治教,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风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做尊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意识。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1.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树立法制教育意识。

在教师中继续深入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材料的学习活动,提高广大师生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法制教育意识,并使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自觉地渗透法制教育,为我校形成强大的法制教育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将安排教师重点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教师写一些心得体会,进一步加深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2、完善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法制教育意识

普及青少年法制知识,把法制教育纳入教育大纲、计划,做到计划、教材、课时、教师四个落实,既有课堂教育,又有丰富生动的活动,并确保课时到位,充分运用思想品德课、班会讲授法律知识,在相关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开设法制教育的专门课程,使法制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加强自护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收集社会中由于无知、愚昧而造成的自我伤害事故或他人伤害事件,分析原因,自我对照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让每个学生能在活动中明白: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进行自我保护,才能健康成长。3、开展活动,丰富学生法律知识

在法制教育的方法上,既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又要拓展新的途径,利用广播站、黑板报、法制讲座、观看录像、主题队会、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扎扎实实地学习并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交通管理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让学生从理论上、行为上参与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的学习,达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新境界。

4、加强沟通,提高普法工作成效

(1)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告家长书和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法律知识,明确家长的法律责任,树立法制观念。一方面,家长为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另一方面,也使家长能及时、有效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法制教育。

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篇8

关键词:德育;少先队;国旗下讲话;育人实效

每周星期一或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中升国旗仪式后进行的国旗下讲话,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实践调研中发现,目前不少学校未能建立起优化国旗下讲话的有效机制,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实效未能充分发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国旗下讲话没有专人负责组织,没有精心准备,临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成为一般性讲话发言、小结和布置工作。各次讲话之间内容缺乏有机联系,互相脱节,而且国旗下讲话也往往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求脱节。国旗下讲话的精神,讲话中提出的要求等未能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贯彻,讲话归讲话,工作归工作,削弱了教育效果。同时,国旗下讲话形式一成不变,缺少讲话前及讲话后的相应教育活动,难以起到有效地组织教育的引导功能。

国旗下讲话主旋律不够突出,对弘扬和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线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仓促应付式。临时拟题,匆忙准备,缺少人文性,缺乏激情;就事论事式。讲话内容局限于校内近期发生的问题,教育缺少前瞻性和预见性;照本宣科式。国旗下讲话成了照读文件和讲稿,内容成人化,未能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灌输填鸭式,不注重演讲技巧,缺少典型事例,讲话过程中没有互动共鸣;指责训话式。批评斥责多,诱导激励少,少先队员处于消极的被动接受状态。

经前期充分调研,笔者以为国旗下讲话育人实效低主要是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其一,学校对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例行公事,直接导致国旗下讲话的高耗低效;其二,国旗下讲话的德育目标被拔高,“高大全”导致了“假大空”,演讲者总是喜欢讲套话。其三,传统德育方法上的单一,说教式的灌输法一以贯之,使得国旗下讲话效能愈加低下,从而造成许多队员兴致索然。其四,传统德育评价手段的形式主义倾向,难以激发国旗下讲话组织者演讲者强烈的创作欲及表现热情。实践管理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只要把握好“一主线、两原则、三措施、四要求”的工作策略,必能有效提升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实效。

一、贯穿以灌输培养朴素感情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线

国旗下讲话应围绕少先队组织根本任务,努力在全体队员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1)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2)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的教育。(3)全面发展教育,引导队员听党的话,争当四好少年。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对国旗下讲话在内容上要求讲话内容健康、真实,能体现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如:围绕“红领巾,心向党”主题,可先后安排《党是太阳,我是花》《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学党史,我能行》《小英雄的故事》《争做知党爱党的好少年》《红领巾永远心向党》《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争当四好少年》《时刻准备着》《星星火炬,代代相传》等多次讲话,以爱党爱国主义为主旋律,进行朴素的爱党爱国教育,把少先队员的报国之情落实在勤奋学习、全面发展、争当四好少年的教育上。

二、坚持及时与生动的两原则

1.及时原则

每个重大事件、重要节日和纪念日都是重要的教育时机,及时教育能提高教育的效果,能引起受教育者对某些问题的注意,加深受教育者对正确理念的理解,形成集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如果不重视教育的时效性,等时过境迁才进行教育,就会降低实效性。国内外(包括本地区、本校)重大事件,各种法定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我们都应在国旗下讲话中加以阐述,将世界风云和国家大事纳入少先队员视野,引起深层思考。

2.生动原则

讲话内容和形式都要求以生动的表现方式来贴近队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坚持不讲空话,做到讲话内容贴近队员生活,贴近队员心理,讲队员关心的事,用艺术时尚情感生动的元素来讲。在活动形式上,注重少先队礼仪教育,强力培训少先队国旗班同学。针对队员实际,可组织“我当一天护旗手”“我是光荣的升旗手”“今天我在国旗下发言”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内容组织上,争取形成主题系列化,注重指导队员将正确的理念和高尚的情感化为实际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国旗下讲话过程管理与互动评价

1.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措施

根据国旗下讲话的上述性质,相关管理人要积极寻求校长室充分支持,确定国旗下讲话的领导小组。“国旗下讲话领导小组”可由学校校长任组长,成员有德育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等人组成。由这一小组负责国旗下讲话的决策、组织、研究和收集评价意见。实践证明,领导小组的多元组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负责人,可以经常性地给予国旗下讲话活动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为活动提供思路和理念引领;中队辅导员作为最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也能将队员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倾向性苗头及时反馈,作为讲话内容的来源。

2.讲稿优化、形式活化,加强过程组织措施

要提高讲话质量,提升育人实效,首先要确保讲稿质量。学校可尝试建立以下制度:

(1)集体拟题

每学期开始,由德育副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召集国旗下讲话小组全体成员会议,研究全学期讲话的计划,通过少先队工作计划的形式向全校公布。这一计划确定每学期讲话的内容安排和重点题目。每月一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则具体确定下月的讲话题目。由于形势和情况变化而需要改变题目的,由德育副校长、少先队辅导员临时研究决定。

(2)个人拟稿,集体审稿、改稿

拟稿者一般为讲话者。同时,学校应欢迎全校师生按学校公布的讲话安排表投稿。有时为了提高质量,也可邀请水平较高的老师拟稿或指导修改。同时,为了方便师生撰写稿件,学校应为每个年段订购《辅导员》《少先队活动》《中小学德育》等期刊,供师生参阅。拟稿完毕,讲话者提前将稿件发给学校少先队,再次修改后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定稿。

(3)适当安排试讲

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辅导员,可以独自试讲或不用试讲,少先队员代表则必须试讲多次,直到合乎要求。首先是要求脱稿演讲,需要演讲者将讲稿完全演化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语言,讲话中可以根据实际和情感的发展适当离开原稿增补少量内容,但必须对文稿原意有益无损。要求发音准确、语言流畅、表情和动作处理得当,并能与听众交流,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缺乏经验的讲话者试讲时,请由演讲水平较高的老师到场指导。

为吸引少先队员注意,达到生动的育人实效,少先队可对学校传统的升旗仪式流程、旗手选拔等均作细化及优化。结合纪念日活动,学校少先队可将国旗下讲话组织成一个队日活动,用庄严仪式塑造人;结合学校社团活动,学校少先队可组织小主持人海选活动,用海选培训锻炼人;结合旗手选拔活动,学校少先队可组织“我是光荣的护旗手”,用光荣责任培养人。同时,少先队组织应注重活动细节的打造,伴奏音乐的选择、礼仪服的添置等细节应充分论证、谨慎选择。同时积极借助学校少儿管乐团、金话筒主持团、体育队列社团,为活动增色,用少先队仪式文化熏陶感染少先队员。

3.重互动评价,建立激励措施

建立评价机制,是为了通过评议和反思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对国旗下讲话的认识水平,而建立激励机制是为了鼓励支持那些积极参与这一教育载体的师生。

(1)评价程序规范,重视流程管理

先讲话者自评,把评价表发给每位讲话者,让他们自行评价;请领导小组评,由讲话当天的行政值周收集起来并作反馈;师生代表自主参评,设立书面告知和口头反馈这两条参与评价的途

径,然后再集中向演讲者反馈。

(2)激励机制可行,重视精神鼓励

少先队大队部在作出评价和收集意见后,可由德育副校长或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安排时间,与演讲者进行一次沟通,给以肯定,告知领导小组的评价和收集到的意见,与之切磋,鼓励其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水平。同时,学校应建立优秀国旗下讲话奖的评奖制度,评出学校国旗下讲话优秀讲话奖和优秀礼仪队员,在绩效考核中有所体现。

四、做到四点要求,提升国旗下讲话针对性和感染力

1.讲话者身份依主题而定

学校应改变老是由学校领导及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上台讲话的常规形式。除了领导讲之外,应增加由各类型辅导员(如先进教师、老教师、青年教师、中队辅导员代表、社团辅导员等)讲话,各类型队员(队员干部代表、进步生代表、毕业生代表、新生代表等)。根据不同主题还可邀请校内外不同角色的人来讲。如革命传统教育邀请老干部讲,起到励志勉行、激励一代代新人成长的教育效果。

2.讲稿表达方式多样化、有创新

首先,在讲话体裁上要更灵活。有立论,有驳论,有“答疑式”讲话,还有近似散文诗式的讲话。其次,讲话的谋篇布局更多样化。过去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先总后分,开头往往是根据上级指示,先作号召后说具体要求,听多了难免乏味。在谋篇布局上,其实可出现多种形式,有先叙后议式、层层递进式、夹叙夹议式、纵横交错式等。

3.讲话过程注重情感与艺术

(1)注重感情的流露

笔者认为,国旗下讲话不同于作报告和讲课,它的任务是唤起全体师生对某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由于时间短,因此不可能作系统的知识传授,不可能做深度的理论阐述,不可能全面地详细布置工作任务。重要的是用炽热的情感调动起听众对论题的高度关注和全情投入,使他们激奋而起,闻

声而动。因此,讲话者必须富有激情,做到情理交融。

(2)注重言语演绎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指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了文采的重要性。增强文稿的文采,可使国旗下讲话不但思想先进、观点正确而且富有美感,富有感染力。在炼章方面,我们可先声夺人,主动出击,也可或欲擒故纵,或悬念吸引,或委婉迂回,或跌宕起伏。

(3)注重论辩性和战斗性

国旗下讲话所讲说的是学校少先队德育活动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重要话题,是因事而发,有感而发,它实际上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的一次重要发言,一次要在国旗下这个庄严情境中郑重作出的发言,它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而绝不应是无的放矢。在批评一些不良倾向时,辅导员也不应一味地回避,偶尔也可出现直面批评而不是隔靴搔痒。

(4)注重有声语言表达技巧

在有声语言表达方面,要通过在试讲中相互切磋和加强辅导,提高讲话的重音技巧、节奏技巧、语调技巧。特别是队员演讲时,辅导员要邀请演讲专业指导老师予以倾力指导,以帮助队员尽快掌握演讲技巧。要求演讲者讲出自己最好的状态,珍惜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

(5)提高无声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控场技巧

我们要求国旗下讲话者应做到表情与演讲内容相协调,自然、亲切、生动。眼神以前视为主,根据内容需要,适当作环视和点视,使在场中的师生有很好的聆听感觉,而在描绘故事、回忆、憧憬时,则可用虚视,引导大家进入想象,适当配些手势语、表情语、肢体语,表达效果会更强。

4.讲话前后深化教育,反馈提高

国旗下讲话具有引起注意、激感、弘扬倡议的功能。但不能代替其他形式的少先队德育工作,它只是少先队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学校少先队在国旗下讲话后还注重加以深化。

(1)深化教育

周一上午的国旗下讲话内容可是本周队会的主题。在队会上,各中队围绕国旗下讲话的精神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延续在升旗仪式的教育活动。如: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就能激发同学们在队会上开展“助人为乐”“钉子精神”的讨论等。学校少先队有时可前期公布演讲题目,供师生讨论,起到教育前导的作用,更有益于激发现场师生的共鸣。

(2)反馈提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国旗下讲话,受不受师生欢迎,师生喜爱何种形式、何种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学校少先队可通过问卷调查,从师生反馈意见中改进国旗下讲话的质量,为下阶段的效果提升打好基础。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 篇9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

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为了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我们强调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结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获得有关经验,发现各种奇妙的、有趣的问题,延续其继续探索的欲望。那么我们怎么在科学区合理地投放材料,促使幼儿获得自主发展呢?

一、投放的材料应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

幼儿园科学区角中投放的材料种类丰富,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小班观察阅读类、科学实验类材料少,科学玩具类、制作创造类材料多;中班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制作创造类材料多;大班各种类型的材料都比较丰富。这种投放方式与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和教学重点相契合。小班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基本的观察能力,科学玩具类和制作创造类材料新颖有趣,容易引发小班幼儿的兴趣,锻炼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中班幼儿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好奇心强,教学重点是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观察阅读类材料可以扩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大班幼儿热衷于科学探究,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实验类材料的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科学实验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投放相应的材料,有利于实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性的有效结合。

二、应选取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投放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着眼于幼儿爱玩的事物有:石头、水、各种镜子、吸铁石、贝壳、各种质地的球、各种颗粒状的食物、各种玩具等。平时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活动目标,有意识收集相应的活动材料,充分让幼儿玩这些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实现活动目标。要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这些东西,我们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辅助材料。如:放大镜、各种分类盒子、各种塑料管、手电筒、电池等。幼儿通过辅助材料可以更彻底的观察、触摸要研究的东西,凭借一定的辅助材料也可以做一定的实验,发现现象和问题。如让幼儿研究摩擦起电的实验是,除了提供玻璃棒,碎纸屑、毛巾,用毛巾摩擦玻璃棒的一端外,还需要提供、丝绸布、毛线等,除了让幼儿发现玻璃棒吸住碎纸屑的现象,并思考到摩擦的玻璃棒有静电的结论,同时探索不同材料摩擦玻璃棒能否起电,能让幼儿发散思维。还能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

三、投放的材料应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越强,其探究的欲望越强,幼儿的主动性调动地越充分,其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对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大。为了能使幼儿的探究活动真正深入有效地进行,我们在材料的设计上尽量考虑能形成系列的活动。如,“有趣的磁铁”“平衡的秘密”“快乐转转转”“玩水系列”等,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在频繁的个体操作中针对某个科学现象做持续、深入的探究,以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的兴趣,并有助于拓展幼儿探究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学习电主题时,我投放了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后,我鼓励幼儿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刚开始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去玩这个玩具,他们基本上掌握了连接的简单方法,都能让小灯泡变亮了,可是过了几天,我发现去玩这个玩具的小朋友逐渐减少了,于是我在科学区第二次投放材料时,又增添了一个型号不一样大的电池,和一根同样长度的导线和一个相同度数的灯泡,又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活动中,幼儿很快地与材料互动起来了,开始了新的探索……

四、投放的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科学区角材料投放的研究,全面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创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有意识地研究科学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能力,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

参考文献:

小学生法制教育材料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 美术教学 多样化材料

中职学前教育是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一个专业。学前美术教育需要以专业的要求,提高学生在绘画、手工制作和美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具有美术综合职业能力、能胜任学前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

一、中职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和造型能力都不强,并且缺乏专业培训。进入本专业学习后,由于基础较差,思想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经过调查,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美术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常不被重视,特别是初中阶段,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美术课往往被当作一门副科而存在。其次,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较为狭隘,仅停留在“画画”的概念,对于艺术造型和美术欣赏缺乏必要认识。再次,部分中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对美术教学影响较大,开展基本技能训练时常常出现厌学情绪。最后,传统教辅材料及其相关制作方式已跟不上专业发展要求,需要教师改变材料制作方式,引入新材料和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对美术教学多样化材料的思考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填灌”为主动“吸收”。作为一名中职美术教师,笔者经过实践发现,采用多样化教学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提升学生绘画、动手制作和美术鉴赏等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多样化材料,是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符合中职学生学习心理、生理、年龄等特征的多种教学辅助材料和工具(如各类绘画材料、各类制作材料、各类身边物品……)。在选材、用材和美材的过程中,间接地提高学生绘画、手工工艺和艺术设计的能力,最终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综合素养,不失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一个好办法。

三、运用多样化材料创新教学的实践

对于多样化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笔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绘画材料多样化

传统的素描、色彩训练不仅难度大,而且其绘画过程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再则一个班级的学生较多,在上课时组织教学和单独指导每位学生的难度较大,时间一长便会出现学生绘画训练兴趣淡化的现象。因此,在学前美术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手段训练绘画技能,用新颖的绘画表达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满足好奇心,保持新鲜感,从而变任务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1)运用多种作画工具。在素描绘画训练时,改变以往一把铅笔、一块橡皮的单调训练教学,创造性地用海绵团蘸上铅粉或碳粉在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纸上进行尝试作画,感受素描绘画的别样乐趣。另外,为了使学生能及时把握物体上明暗变化的表达,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其他画材,如沙、盐等小颗粒材料。小颗粒材料在画面中的虚实变化效果与明暗素描的绘画效果非常相似,它的介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沙和盐怎样作画?为了能完成一幅具有明暗光感的“绘画”作品,学生们必须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了解分析被画物体的结构、透视变化、揣摩明暗变化……这就将原来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同时又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乐趣,达到了在“玩画”中解决素描绘画训练的难题。

(2)运用多种作画载体。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知识和调色、配色的掌握,需要进行大量的临摹、写生练习,但很多学生对于画一张单纯的水粉画,常常缺乏应有的耐心,学习质量很难提高。因而笔者在色彩教学中安排学生完成一件给自己的“礼物”。运用不同种类和性质的画材、媒材(如丙烯颜料、纺织颜料、玻璃颜料和布面服装、玻璃等),给自己绘制一双板鞋、一件T恤衫或一个花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独树一帜,学生们会主动查找资料、设计造型、制定配色方案、运用各种调色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自觉地研究色彩规律、提高绘画作品质量,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于色彩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审美情趣和绘画信心。

2.制作材料多样化

手工制作和艺术设计也是学前美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两大方面,但是传统手工材料的选用和制作方法对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学前教育已不太适用,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使用熟悉的、常见媒材和制作方法的同时引入现代新型手工材料或改变这些材料的加工制作方式,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在课前、课后会主动寻找资料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有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不与其他同学“雷同”,还会自己进行尝试创作。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迫”培养起来。

(1)采用多种纸质材料。各种彩色、各种材质的手工纸是手工制作中常用的材料。在学习制作传统的剪贴画、彩色纸线画、剪纸和纸的半立体、立体造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再创作、再加工,改变学生的习惯思维,使其进一步探究纸材的创新加工方式,展现材料与众不同的美。譬如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制作彩色纸条半立体造型——衍纸画。利用宽窄一致的各色纸条,卷成紧卷或松卷,再用手捏变化成水滴形卷、月牙形卷、几何形卷……然后配色组合,用白乳胶固定于卡纸上。由于是基本形体垂直粘贴于底板上,从正面看纸条“站立”在画面上,纸色和底色相映成趣。紧接着引入衍纸画的延伸——瓦楞纸卷纸动物造型。利用瓦楞纸特殊的质感和衍纸画的制作方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创制各类可爱动物的造型。利用卷纸法制作各色纸卷,然后用手指轻推纸卷中心,使纸卷呈半球体,再利用两个半球相合成球体的原理,衍化出动物的头、身体和四肢的基本造型,最后组合、美化整理成型。当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画和一件件可爱的动物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时,相信他(她)们不仅感受到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美,更重要的是明白创新更能使最普通的材料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另外,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对特殊纸材的加工制作引导学生掌握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的方式。如母亲节到了,很多同学马上想到了用花——康乃馨来表达自己对妈妈最真挚的爱。因而笔者在教学中用纸藤纸和大皱纹纸制作各类花卉的教学尝试。作品的实用性延伸方法,更能促进学生自觉地去熟悉材料的特点和性能。

(2)利用多种身边物品。身边的各种物品都是美术创作的基材,稍加选择利用就能制作出具有独特艺术效果和美感的艺术品。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懂得美的艺术不仅存在于课堂学习中,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在教学中学生们找来各种生活的物品,如商品的外包装(纸质的、塑料的、金属的等)、旧服装(棉布的、绒线的、皮革的等)、各类玩具、各种材质的容器等物品。“变废为宝”和“物品改造”的过程充满了意外“惊喜”,在这些物品上进行设计、创作、绘制、改造,就像是一个探险。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玻璃瓶,经过学生的精心装扮、改装重组,用新型的玻璃颜料画上美丽的装饰图案后,一件崭新工艺花瓶就诞生了;又如用过时的服装制作出既环保又时尚的包袋、家庭收纳等用具;用五颜六色的袜子制作各种袜偶娃娃;即使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纸板箱也能成为生活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各式各样的创意相框。通过对各类物品的加工改造使学生认识到身边的任何一件物品只要加上自己的一点巧思和美化,就可以成为生活美的元素,学习美术不仅是在课堂上,更可以延伸到生活中来。

(3)采用多种新型材料。现代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它们所具有的一些优良性能是以往传统材料所不能比拟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采用一些新型材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又能在运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和造型能力。如在学习泥塑一课时,传统的泥塑材料——黏土,其加工制作过程复杂,而且作品制作周期时间长,成品表面易产生裂纹,影响美观,且不宜长期存放。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尝试采用现代新型材料——超轻黏土。超轻黏土是一种由纸和膨化剂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新材料,它既有极好的可塑性,又有丰富的色彩,还能相互调色,且能与其他材质相兼容,同时作品还能长期保存。在课程开展时激发了全体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高的参与度,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做了好几个作品,甚至有些同学还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品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除了超轻黏土外,能够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的现代新型材料还有很多,如夜光颜料、马赛克贴画材料、珍珠笔画材、植绒胶、首饰泥、水晶滴胶等,这些材料制作出来的作品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利用多样化材料改变以往的美术教学,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尝试运用或对同种材料的不同加工制作,体验到了和以往美术学习不一样的乐趣,提高了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笔者建议,在绘画练习和手工制作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将知识和技能结合,真正学会、学懂,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成为具有创新和审美意识、心灵手巧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邓柯。追寻的足迹——欧洲具象雕塑造型漫谈[J].美术,2012(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