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这次为您整理了经典古诗词(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军行
清代查元鼎
将军银印大如斗,统制东南江左右。日费军糈数万金,连营千里长相守。
相守于今已十年,不教训练不屯田。百万貔貅江上列,旌旗日色相新鲜。
巨寇从来称狡猾,将军好武不好杀。一旦鼓鼙动地来,兵刃未接营先拔。
张皇六师竞奔走,借问吾头犹在否。将军退守姑苏台,骂贼睢阳功不朽。
长蛇封豕恣吞吴,飞来海外徵兵符。三千师旅仓皇募,六月重洋泛舳舻。
爷娘妻子走相送,喃喃番语声哀恸。威尊命贱备戎行,耀武无非乌合众。
闻道将军忌异才,营前驱策皆驽骀。贼来破阵如破竹,天下雄兵安在哉。
半壁东南数千里,剿何艰难失何易。况令贼势更猖狂,军前谁许同生死。
子胥江作怒潮声,细柳营成垓下营。父老江东咸属望,诸君何以答升平。
嗟尧之时兮大水滂,横溃四海兮包陵冈。荡流涌汩兮周无防,龙腾蛇奔兮嬉以狂。
腥鳞顽鬣兮更披猖,城居穴处兮乱厥常。颓虫纠结兮肆害戕,陆盘渊据兮傲不臧。
朋屯党集兮蕃以昌,穿穴噬齧兮民尽伤。下民既病兮帝弗康,黄熊幽殛兮羽山阳。
乃命伯禹兮行四方,乘高趋卑兮陵复航。凿山疏源兮导河江,万水下走兮来洋洋。
经画九野兮兴农桑,驱龙放蛇兮屏诸荒。焚山燎野兮无遗芒,野巢窟居兮保厥疆。
敢有弗率兮断尔吭,伯益作志兮稽妖祥。帝虞耄勤兮黜予商,天授神禹兮夏是王。
九牧作贡兮金鉴锽,大冶鼓铸兮腾精铓。岩岩九鼎峙且刚,奇形诡质兮走与翔。
鳞毛羽裸兮兮杂短长,求情抉态兮幽微彰。制驭百怪兮严纪纲,兽虫人鬼兮安其乡。
殊宫别域兮异存亡,曷为兹蛇兮宅我居。妖顽坚老兮傲驱除,深潜居此兮坦无虞。
下饮我沼兮稍林株,朱眸丹舌兮玄鳞肤。恍惚遽速兮疑有无,居者畏避兮行者徐。
险夺我圃兮骇我徒,盗窃祭祷兮欺群愚。我咨尔蛇兮潜山而穴野,阴蟠远伏兮与人乎异舍。
冬居夏游兮时以行,食尔之食兮朋尔朋。攒乱我居兮常失经,叛弃尔守兮帝有刑。
胡昏与顽兮居以宁,自为不宁兮邀割烹。
荒戾天理兮悖圣程,我宥尔愆兮逐尔行,亟舍故处兮遐以征。
南山之幽兮云雾冥,草木荟蔚兮崄不平。尔徒实繁兮食惟尔盈,捕取不至兮居无与争。
汝生孔遂兮寿绵尔龄,物违其常兮祸之所集。丰狐昼游兮冬裘以白,龟厌渊处兮吉凶是卜。
虎不畏人兮皮包戈戟,矜险恃孽兮其终鲜克。我言孔昭兮语汝以理,日吉时良兮汝遄以逝。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②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③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犹“频繁”,多次。这句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⑥两朝开济: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⑦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in):出师,出兵。这两句的意思是诸葛亮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蜀相》杜甫拼音解读:
shǔ xiàng
dù fǔ 〔táng dài 〕
chéng xiàng cí táng hé chù xún ?jǐn guān chéng wài bǎi sēn sēn 。
yìng jiē bì cǎo zì chūn sè ,gé yè huáng lí kōng hǎo yīn 。
sān gù pín fán tiān xià jì ,liǎng cháo kāi jì lǎo chén xīn 。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 ,zhǎng shǐ yīng xióng lèi mǎn jīn 。
相关翻译
丞相诸葛亮的堂要去哪里寻找呢?就在成都城外面那柏树茂盛繁密的地方。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春意盎然;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隔着树叶空自发出婉转清脆的叫声。当年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全力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作为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为国呕心沥血,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历代英雄对此感慨而涕泪打湿衣襟!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怀古诗。诗题“蜀相”就是指诸葛亮。当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即三国蜀汉。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出山为相,杜甫称其“蜀相”。以此为诗题,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一生的崇高敬意。全诗四联八句,五十六字,脍炙人口,堪称千古绝唱。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景物起笔,点出丞相祠堂所在地--“锦官城外”那肃穆静谧的柏树成荫的地方。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实属无疑而问,因为众人皆知,但就是这一问之中,却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敬仰之情。下句值得玩味,因为柏树本身是高大长寿的植物,四季常青,这里柏树成荫不仅是祠堂的标志,更是祠堂主人精神的象征,同时,一个地方能让柏树“森森”,更是当地百姓对其爱惜的缘故。不言而喻,诸葛亮生前死后,都是人们心中拥戴敬仰的对象。而作者,此时此刻就站在这里,就亲眼看见百姓心中的英雄忠义之人的祠堂所在,到今天依然如此,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特写镜头,紧承上句而来。就在这柏树成荫的地方,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的景物色彩鲜明动静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山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映阶”即映照台阶。祠堂在台阶的高处,瞻仰的人们要拾级而上。“碧草”是写草的碧绿茂密。“好音”是好听的声音。这里指呜叫婉转清脆。草树茂密,乌儿鸣叫,一派生机盎然。作者触景生情,看到自然界的春天来了,想到祖国中兴的春天却非常渺茫,于是“自春色”“空好音”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哀愁惆怅之感。“自”“空”互文,一动一静,景中生意,使得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用最凝练的语句高度概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上句写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谋略,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两朝开济”是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此联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伤今,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寄托了诗人杜甫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指何人?就是百姓心中的英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使人产生奋发兴起的力量。诸葛亮最伟大、最感人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这里也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哀思。
通读全诗,祠堂主人诸葛亮忠心汉室的一生,正吻合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出师未捷而死的悲剧也正是诗人杜甫一生漂泊,不得于志的一生。所以写者悲叹,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章法点评】
1、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
首联写诗人杜甫专程寻访武侯祠,这是“起”。“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景物起笔,点出丞相祠堂所在地--“锦官城外”那肃穆静谧的柏树成荫的地方。一问一答,无疑而问。饱含着诗情。领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杜甫参谒武侯祠,写碧草和黄鹂,一个绿得满阶满院,一个唱得婉转悠扬,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作者暂时离开写景写物,宕开一笔,用最凝练的语句高度概括诸葛亮丰功伟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去着意刻画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寄托和抒发了诗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尾联收束全诗,直接揭示主旨,即表达对诸葛武侯的悼念和敬仰,这是“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全诗结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清晰有序。
2、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
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诗歌中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前半部分描写景物,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景中含
情;后半部分纯乎叙事与议论的办法,发表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也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领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春色”“空好音”的叹
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部分作
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后四句叙事议论结合,高度概括诸
葛亮的事迹,能唤起读者对于诸葛亮一生的联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感人事迹。尾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这种在叙事中饱含情韵的议论,与一般抽象议论截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全诗短短的八句,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怀古伤今,以古自况,意境深邃
在文学作品中,怀古往往是为了伤今。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扭转乾坤,重振国威,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不难看出,在“蜀相”诸葛亮的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实则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这两句暗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顾频烦”,后才能有老臣的“两朝开济”。杜甫这种观点的背后,流露出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想当初,杜甫舍身弃家,追随肃宗,可谓忠矣。杜甫至凤翔后,于至德二载(757)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拜为左拾遗。对肃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驽钝,尽忠报国。但不久就因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恼了肃宗。当年闰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还廊州省家。此后便被肃宗逐渐冷淡,可谓报国无门矣。而当时的一些贤才,又有多少机会?所以杜甫来到武侯祠,一则以哭,一则以告。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与才高智广有很大关系,但与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这首诗借凭吊武侯而抒发渴望重用济世之才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诸葛亮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怀古伤今,意境深邃。
鉴赏: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千百年来,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诗篇,但最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要算这一篇。
诗的题目叫“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东汉末年战乱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刘备在四川成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亮为“蜀相”。但诗以“蜀相”为题,却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而是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
《蜀相》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庙时所作。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持续了五年还没有平定下来,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巨大破坏,正如杜甫描写的那样:“六合人烟稀”、“园庐但蒿藜”。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亮庙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诗。这也许就是诗人自己说的“情在强诗篇”吧。 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
很明显,这首诗的主题就是歌颂诸葛亮。杜甫入蜀以后,思想上有一个很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稷与契”,而向往于诸葛亮。他写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并公然说:“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意思就是说,他殷切期望的是吕尚、诸葛亮这类英雄人物,再也不梦想周公和孔子了。这首《蜀相》诗,便正是他“凄其望吕葛”的具体表现。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段:上四句写丞相祠堂,下四句写丞相本人。但这两段,并不是可以分开的两截。因为在对丞相祠堂的描写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内。
开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丞相祠堂,就是现在的“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约二里,现在已经为“南郊公园”。武侯是武乡侯的简称,蜀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值得注意的,是“何处寻”的“寻”字,它饱含着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有时为了适应诗句的需要,也简称为“锦城”,如杜诗“锦城丝管日纷纷”。"柏森森”三字也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因为这森森的高大茂密的柏树,不只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而且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杜甫在夔州时写有一首《古柏行》的诗,专门描写孔明庙前的一棵老柏树。其中有这么两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不言而喻,成都的丞相祠堂之所以能出现“柏森森”的景象,同样也是由于“人爱惜”的缘故。联系到古老的《诗经》里那首《甘棠》诗:“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诗意是说,老百姓出于对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砍伐,因而长得茂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知道:凡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三四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空好音”,是进而描写祠堂内的景物。但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心情。表面上是写景,骨子里却是抒情。关键在于“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由于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已经见不到了,所以,尽管映带在台阶两边的碧草并非不悦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莺儿的歌唱,也并非不悦耳,但诗人都无心赏玩。这里的“自”字和“空”字,是互文对举,可以互训。所谓“互训”,也就是说,“自"可解释为“空”“空”也可以解释为"自”。如果把这两个字对调一下,说成是“空春色”“自好音”,也完全可以。对诗的原意,毫无影响。唐人李华《春行寄兴》诗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诗是相同的。
对于这两句的写景,过去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朝人仇兆鳌在其所著《杜诗详注》里就说是“写祠庙荒凉”的。近人大多数也采取这一说法。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第一,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中,我们确实看不出有什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二,古人常用草色来渲染春色之美,如江淹《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的句子,就是这一类。杜甫这里说的“碧草”,也正是这个意思。碧草就是碧草,不是蔓草、杂草、野草,更不是衰草,不能一看到“草”字,便和“荒凉”联系起来。而且,这样的理解也违背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因为诗人的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好的春景如草色莺声等一齐抹倒,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所以,春色越美,鸟音越好,就越有助于表现这种心情。如果理解为“荒凉”,便不能起到这种反衬作用。大好春光,人无不爱,就是杜甫也写过“不是爱花即肯死”的诗句,为什么在这儿他却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呢?下文回答了这一问题。原来“伤心人别有怀抱”,他一心想念着的是这祠堂的主人--蜀相诸葛亮。这也就由第一段过渡到第二段,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五六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从大处着眼,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两句,都是上四下三的句法,应在第四字读断。上句写诸葛亮的才略,得到刘备的器重,刘备曾三次去拜访他。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的话。”三顾频烦”就是"频频三顾”。“天下计”,即天下大计,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对”中所说的:东连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四川),南抚夷越等恢复国家统一的策略。这一句,虽然写到刘备,但着重点仍在赞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为刘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三顾草庐,正是由于诸葛亮胸怀天下大计。下句,从品德和事业方面写诸葛亮的忠贞。所谓“两朝开济”,是说诸葛亮先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建立蜀汉,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济美守成,真是"功盖三分国”。然而他毫不居功自傲,这就充分表明了他那老臣谋国的一片忠心。
诸袋亮一生中最感动人的地方,是他的死。诗的最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的死,诗人表示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的军队在陕西渭南对垒,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多次挑战,并把巾钢妇人之服送给司马懿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780然坚不出战。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于这年八月,病死在武功五丈原的军营中,死时五十四岁。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史实。诸葛亮虽然壮志未酬,但是,他所表现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所给与后人的积极影响,却是无可估量的。这也是诗人杜甫为之感动得泪流满襟的一个没有说穿的原因。“泪满襟”的英雄,当然就是诗人杜甫自己。但他用了“长使”二字,便大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所有的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哭。
历史也正是这样证明着的。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为这两句诗所感动的例子,是唐顺宗时的王叔文。王叔文是当时出现的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参加的进步的政治集团的首领,他力图改革弊政。但因遭到宦臣俱文珍等人的反对而终归失败。《旧唐书·王叔文传》是这样记载的:“叔文但吟杜甫诸葛祠堂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欷歔泣下。”所谓“欷歔泣下”,也就是“泪满襟”。这是杜甫写作这首诗之后不过三十五年的事情。第二个例子,是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宗泽,他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掳,宋高宗逃跑了,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已经七十岁高龄的宗泽,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当时的国都开封,但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也无限感慑地吟诵了这两句诗并三呼“过河”(意思是渡过黄河,抗击金兵)。此乃杜甫写作《蜀相》这首诗之后的三百六十八年的事情。仅从以上两个历史事例,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这两句诗的巨大而深远的感染力量。
在诗歌体裁的运用方面杜甫可以说是写七律的大师。仅流传下来的他一个人就写了一百五十一首七律,超过现存初唐和盛唐诗人所作七律的`总和。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它要求结构紧凑,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炼等等,所有这些优点,《蜀相》一诗可以说都具备了。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