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优秀7篇

这里是整理的现代农业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1

关键词:农业展览;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新技术;新市场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0-0082-02

山东是全国第一农业强省,同时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大省,实施展览带动战略,可以向国内外展示山东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特别是扩大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山东省农产品营销渠道,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塑造山东农业开放、精品、特色、生态的新形象。

一、促进党的农村政策宣传与贯彻落实

农业展览的积极推进有利于党的农村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同时也是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速山东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摸清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两张底牌,搞好科技和资金两个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农业信息平台,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合理配置农业市场、生产、人才、科技、资金等各项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加快郊区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山东在全国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粮食、棉花总产量位于全国第二位;花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总产量均居于全国第一位;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900多家;涉农企业从业人员中农业人口占90%。为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实施展览带动战略作为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的创新举措,有利于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利于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提供合适的承接载体;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投入,以及发展多种类型的设施农业,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投资效益;并能带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加快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能够发展各种合作组织,为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农民还可以优先在园区就业,实现资产(土地股权)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双提升。

实施展览带动战略,还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和产业开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科技研发、推广及人才培训等创新体系。

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山东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强省,农业十分发达,已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多,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山东农业正成为富裕农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势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工业理念抓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创新发展是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寿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改活农”的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中心,以寿光现代农业开发区为重点,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农业园区化发展之路。

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是推动农业转型提升的现实要求。农业要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就必须适应科技型农业特点,实施展览带动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生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以功能组团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形成园区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态型、服务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农业展览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的不断拓展,促进了政府从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定规划、搞服务、抓招商、创示范和优化环境上,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促进农业业务技术人员向既抓技术又抓管理、抓招商、抓政策研究转变,培养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农业展览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推广

实施展览带动战略,通过农业展览会,山东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推广进程明显加快。以山东寿光为例,每年一届的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带动了当地农业快速发展,比如高新农业新技术的快速引进与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及应用,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循环。寿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蔬菜高科技生产基地,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竞争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展示农业、体验农业更拓展了农业的多元功能。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通过农业展览会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展览,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得到快速及时的应用和推广。发展绿色食品,体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市场化进程;扩大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管理、农产品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保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农业展览为相互借鉴、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对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快山东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宣传推介

实施展览带动农业全面发展战略。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为应对农产品市场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山东省政府于今年5月在深圳举办了山东省名优农产品洽谈定货会。山东500多家名优农产品企业携带5000多种产品到会参展。他们冲着深圳而去,瞄向的是华南、港澳台及国外更大的市场。三天的展览产品销售成交额突破20亿元,协议额达到28亿元,招商引资达到10亿元。像这样的展会山东省近几年在上海、深圳共举办了四次。每年一届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山东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积极选派名优企业到会参展,向国内外宣传、推销山东农产品,同时制订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纳海内外资金投入到山东高新农业建设上。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依托国有资产解决企业融资难,是做大做强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向国内外宣传企业的优势,展望美好的前景,是农业展览十分重要的工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步伐加快,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已成为有机互动的整体。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展览宣传,鼓励支持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企业在种植业、养殖业、水资源管理、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基因工程以及农业生产支撑体系等领域加强交流,扩大合作,才能更好的走出去,实现更大的发展与效益。

五、结语

要发挥以上作用,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国家财政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新闻媒体热情地帮助推介,有关办展机构及人员具有专业水准,同时要选准合适的展览场地。农业展览会要打好国际化品牌,要积极按照营销学的思路进行推介,作为一个成熟产品,通过市场划分,把农业展览会逐步推向市场。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来满足政府官员、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农民等不同参会者的需求愿望;要增强办展会的危机感,加强对农业展览会市场化的深入研究,切实做好农业展览会城市环境和环境的治理;进一步明晰农业展览会的发展目标,按国际化水平办一流展会。农业展览要采取市场准入制,质量无保障,达不到一定水平,摊位费出得再高也不能进入展厅。所有参展的农产品均为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参展产品展前进行质量抽检,不合格产品一律拒之门外。按照“高、大、全、广”的思路,将农业展览向高度、深度和广度推进。坚持创新,做大品牌,做大规模,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对策

0引言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辖区包括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秦州区、麦积区两区,总面积14325km2,全市常住人口332.30万。天水市境内海拔在700~3120m之间,年平均气温12.4℃,年平均降水量570mm左右,无霜期240天,年均日照时数2032h。境内气候类型多样,森林覆盖率达33.21%,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天水市现有粮食作物10多种,经济作物达20多种,盛产苹果、葡萄、花椒、桃、梨等干鲜果品和多种蔬菜,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天水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是农业大市,甘肃省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产业化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1天水市农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天水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林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15年,粮食总产达126.96万t,落实蔬菜播种面积125万亩,总产量323万t,实现产值58.3亿元,中药材面积发展到27万亩,产量6.4万t,产值16.8亿元。全市累计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066个,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2980项(台),创新农作物栽培新模式150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160个面积达682.8万亩,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575.3万亩、脱毒马铃薯494.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543.4万亩、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示范面积74万亩,主要粮油作物病虫害防治率、良种覆盖率分别保持100%和98%以上。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74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95.1万亩。农业向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流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2天水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015年,天水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3.1万kW,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8.1亿元、纯收入2.72亿元。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95.5万亩、77.55万亩和113.5万亩,成功开展了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试点,微耕机、脱粒机等一批先进适用农机具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成功创建了一批农机综合作业示范区。但全市农机综合作业水平仅为36%,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基础条件的制约

天水市属黄土沟壑区与西秦岭山脉结合地带,境内山多川少,山大沟深,梯田化率比较低,93%的耕地是山旱地,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耕地仍不通农机路,农机无法开展田间作业。

3.2经营模式的制约

当前农村土地仍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地块零碎,作物插花式种植,土地流转经营比例不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大中型机械应用受限。

3.3农机装备结构的制约

一方面高性能大中型机械、农业生产重点环节急需的综合作业机具增长缓慢,而微耕机、小型脱粒机等微小机械数量猛增,机具利用率严重偏低。另一方面动力机械增速高于配套作业机具,农田作业机具拥有量低,加大了粮食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的突破难度。

3.4复合型技能人才缺乏的制约

农机化技术属于机械学范畴,农艺技术属农学范畴。受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与学科建设的影响,真正熟练掌握相关农机农艺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技术人员较少,严重制约了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研发与推广。

3.5管理体制的制约

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农艺技术推广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在政策制定、技术推广、发展方向等许多方面不能很好融合,形成合力,甚至出现各自发展、互不关心的现象。

3.6农业技术人员主观认识的制约

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一直是农机被动服从农艺,缺乏农艺主动适应农机的认识。

4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对策

4.1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农业产业布局

天水市农业局根据境内地形、气候等农业生产条件及各县区农林优质特色产品分布情况,确定了“南林、北果、东牧、西菜、中加工”的农业产业布局。即天水市南部西秦岭山区地带发展林业,东部靠近关山草原地区发展牧业,北部干旱丘陵山区发展果业,西部渭河川道流域发展蔬菜,将市中心区域建成农产品加工基地。只有连片种植并达到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促进农机农艺主动融合,降低农业机械作业成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4.2加强组织领导,促进部门协作

为更好地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各县区应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或农机农艺融合专家小组,并由主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任组长,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和会商制度,协调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做好技术研究、技术配套和技术指导工作,尤其是可以更好地解决因管理体制造成的各部门间职能条块分割形成的问题。必要时可探索将现有农技与农机研发、管理、推广部门合并,彻底解决繁琐和相互推诿的弊端。

4.3制定适合农机农艺融合的标准化作物生产技术体系

组织农机与农业管理、科研和推广机构联合攻关,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品种,探索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栽培和管理方式,制定出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

4.4建立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

以种植大户或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进行示范引导,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积极性。天水市现有多处农业示范园区,如秦州区秀金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麦积区花牛苹果产业园、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甘谷县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秦安县蜜桃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清水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张家川县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三阳川循环农业示范园、清水县核桃产业示范园、武山县现代农业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等,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探索农业生产新技术,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

4.5加强农机研发,提高优质农机装备供给能力

《中国制造2025》和《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两个纲要,确定了未来十年农机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任务。天水市要积极组织天水师范学院、甘肃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水农业学校等从事机电工程、机械工程、农机专业教学的教师,天水市农业、农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首钢岷山机械厂等从事农机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加强农机研发,解决天水市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急需的机械化短板问题,如中药材栽培与挖掘、果品采收等机械的研发与采购。

4.6加快新型农机的引进试验步伐

农机部门要积极外出考察,引进推广对当地现有农艺适应性强、机器可靠性和经济性均高的农机具。农业技术部门可在作物各种生产形式上按照当地定型的农机具性能、形式,规划农业种植方式。尽快解决玉米收获、马铃薯种、管、收等重点生产环节机械化问题。

4.7通过培训促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市县农机、农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并充分发挥天水市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中心的师资优势,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自觉性和相关能力。

4.8继续改善农机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土地整治和改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条件。

5结论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协调好农机与农艺的关系,两者只有高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和农艺技术的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天水市要继续加强对农业产业的宏观调控,协调好农业各部门的职能,狠抓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农机研发与引进步伐,尽快补齐中药材栽培和苹果、桃等林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短板,促进天水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桃林.着力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7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农机科技推广,2017(1):4.

[2]李伟国.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7(2):4.

[3]李伟国.农机机械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式[J].山东农机化,2017(3):12.

[4]肖文娜,李庭奇,赵丽.阜阳市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02.

[5]天水市农业局,天水市“十三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OL].2016.

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影响

1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引入机械要素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区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替代人畜力作业,必然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实践中,有些作业要求靠人畜力不可能完成,必须配备和使用机器来完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物质技术条件,农业的规模经营需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从技术方面看,农业的规模经营最终是由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而这里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主要是指机械装备的扩大,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的规模经营相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农业机械化能通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艺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因此,农业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性,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出的多少。土地利用率是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在土地总面积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土地利用率意味着增加可以使用的土地面积。利用农业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为中国传统农业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这种发展思路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思想与传统的通过垦荒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观点存在本质的差异。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一种形式。

3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投入与产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都与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国面临土地与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人均耕地、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而且我国资源和环境退化严重、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以及生产与管理方式落后和效益低下等问题将继续存在。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将会在逐步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原来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每年灌溉浪费的水资源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50%。运用机械化平整地技术、机械化覆膜技术、机械化旱地坐水播种技术、集雨喷灌和微灌技术等诸多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对水的利用率,是解决资源短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选择。保护耕地资源,需要机械化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率,是解决耕地紧缺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大型农业机械,采用深耕、深施化肥等措施,才能提高耕地质量。开发有机肥料,利用粪尿和农业废弃物必须要有粉碎机、干燥机、发酵机、搅拌器等机械设备。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复种、间种、套种等多种种植模式及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对增产作用较大,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之一,它的大面积推广得益于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

现代农业 篇4

兵团成立初期,除了自然环境恶劣,生产资料不足也是困扰兵团发展的难题。因为缺乏牲畜,原本用牛拉的犁,只能用人拉。

1950年春天,一个连队执行开荒任务,全连150人开荒播种1500亩。由于没有牲畜,开荒进度十分缓慢。到4月,全连才开垦荒地300多亩。

为了加快进度,战士们8人一组,7人拉犁,一人掌犁,用人力代替牲畜劳作。他们还分组开展比赛,最多的一天可以开垦10亩荒地。到了5月初,全连共开荒播种1700亩,超额完成了任务。

在今天,这种人拉犁的精神已经成为兵团人艰苦创业的象征。(侯万里)

战士拉犁开荒。

【拾花兜】

虽然还未到拾棉花季节,但六师芳草湖农场老生地社区一连职工甘钢枝总是喜欢背着拾花兜下地干活。

原来,甘钢枝是一名退伍军人,1996年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连队承包土地种植棉花。刚开始,他不知道如何采摘棉花,看到职工们个个身背白布兜,好奇不已。一打听,才知道它是拾花的必备工具。自那以后,一到秋季,甘钢枝和妻子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和拾花工准备“三白”:白帽子、白布兜、白棉包。

到了拾花季节,白布兜成了甘钢枝的“百宝箱”。早上来不及吃饭,他就将早餐放进去;棉布包和账本,他也塞进拾花兜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10年。

2008年,团场购进了采棉机,职工们从此告别了双手采摘棉花的时代。甘钢枝高兴之余也有些舍不得,因为拾花兜面临“下岗”。

“十几年过去了,已经养成了背着拾花兜进地干活的习惯。”甘钢枝感慨道。(于 三)

夫妻拾花比赛。 于 三 摄

【节水滴灌】

“滴灌就是好,我不用穿长筒胶靴满地堆坝、捞墒,人在这头打开阀门,水就能淌到那头,庄稼长势还比往年好。”8月14日,六师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二队职工文中堂边察看土豆长势边说道。

2013年以来,奇台农场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治理项目等,对全场29个连队的农田实施了滴灌改造。

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共有土地3.8万亩,其中旱地1.5万多亩。因常年缺水,职工只能靠天吃饭。今年春季,该场开垦庙社区首先在20亩土豆高产试验田里作滴灌试验,滴灌首次在社区“安营扎寨”。

“膜下滴灌技术,每亩可节水200多立方米、节约成本110多元,而且节省耕地5%,整个大田内无―条引渠、毛渠。”该场开垦庙社区副主任王维斌乐呵呵地说。(郑海英 王 娟)

技术人员察看滴灌设施。郑海英 摄

【温室大棚】

2010年,30岁的张旺旺和妻子跟随亲戚来到九师一六六团发展。当年,他承包了4座大棚。然而,仅凭老经验让张旺旺“栽了跟头”,一分钱也没挣着。

张旺旺不服输,就到团里其他种植户那里“取经”,向团场技术人员咨询大棚作物种植技术。

2012年,团场推荐张旺旺到辽宁抚顺学习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回团后,他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冬季育苗和反季节蔬菜种植,口袋渐渐鼓了起来。2013年,张旺旺承包了8座大棚培育番茄苗。他采取双膜覆盖、双棉被保温、暖风炉升温和补光灯补充冬季棚内育苗光照技术,育出的番茄苗抗病性强、成活率高。这一年,他收入10万余元。

如今,张旺旺已成团场的致富明星。来团仅5年,不但买了楼房,还购置了私家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李文艳 张 奕)

交流温室大棚种植经验。张 奕 摄

【采棉机】

一辆辆崭新的采棉机,驰骋于银花茫茫的棉海中,诠释着现代大农业机械采棉的“神话”。

“以前60多亩地要6个人拾两个多月,用采棉机只需5个小时就结束了,而且采净率可达95%,真是省时省力又节省拾花费用。”二师三十一团七连职工郑一兰提起采棉机显得格外欣喜。

郑一兰还记得,每年“三秋”时节,团场都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从内地或周边地方接来拾花季节工,还要有一批“强大”的后勤保障队伍,为拾花工提供住宿、伙食。

郑一兰算了一笔账,一台采棉机一天采棉200亩,相当于300个至500个劳动力一天的采花量,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至300元。

如今,采棉机的推广使用,大大节省了采摘棉花的成本,有效缓解了团场“三秋”时拾花劳力紧张的局面,受到了职工群众的广泛认可。(高国安 韩雪琴)

采棉机在作业。高国安 摄

【合作社】

马国云是五师九团的一名回族职工。自团场制定出台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推进职工多元增收各项政策后,脑子活、想干事的他,抓住政策机遇,先后与两个连队签订了合作养殖协议,购买550只生产母羊和育肥羊,并率先成立了育兴养殖专业合作社。

马国云高兴地说:“200多只育肥羊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出栏了,生产母羊现在已经下了100多只羊羔。”

今年以来,该团成立了畜牧公司,设立了养殖专项基金,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的形式,积极倡导“能人带散户、大户带小户”畜牧发展模式。

在推行集约化管理、合作化经营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上,团场牵头引导扶持,成立了5个养殖合作社,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共同体。(刘裕新)

标准化养牛基地。刘裕新 摄

【农机“4S店”】

今年,一师四团职工常雪伟从该团农机合作社“4S店”购买了凯特迪尔1304型机车,获国家补贴6万多元。以后,他的这台机车也在“4S店”进行维修。

四团农机合作社“4S店”,是一家集整机销售、零配件供应、培训推广和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的农机专营店。实行“统一销售、统一培训、统一返修”的“三统一”管理运作模式,竭力为农机用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的一站式服务。

机务工人贾书田说:“与汽车4S店不同,在农机4S店不仅可以享受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优惠政策,还可以享受到农机技师的各项专业服务。”(张万成)

“4S”店内整齐划一地停放着各类农机具。 张万成 摄

【智能化管理系统】

十二师五一农场二连职工李培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轻松。

“我承包了两座大棚,全部种植西红柿。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后,再也不用整日守在大棚里了。浇水只需在电脑键盘上点一下,不仅省水,还能实时监控大棚内的湿度,让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卷帘通风,特别省心!”李培俊乐呵呵地说。

2013年5月,五一农场投资62万元建设的温室智能化管理系统投入使用。系统引入集物联网、计算机科学、信息处理、控制工程、农业生物学、环境科学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信息,调整温室大棚内生长因子,使作物达到最佳生长状态。

“智能化管理系统,既省人工,还能促进作物增产,职工们都非常青睐。听说团里打算投资建设二期工程,大家伙儿都很期待哩!”二连连长陈峰说。(张欣瑞)

现代农业 篇5

水栽培农业

由于传统农业所需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昂贵,许多人都对水栽培农业的发展前景看好。简单地说,水栽培农业就是通过两类不同介质来种植农产品的方法――一类介质是碎石、沙子或石棉,另一类介质是营养液。

水栽培作业不仅可以在环境可控的条件下,例如温室中进行,也可以在容易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室外进行。排除成长环境因素,水栽培作物比传统土壤作物平均节省90%的用水,因为水和营养液被直接施用于所有单个的作物中,而不是针对大片土地进行灌溉和施肥。

精准农业

以前,只限用于豪华汽车和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突然进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借助GPS的优势和精密农业的设计思想,农夫现在只需要坐在拖拉机驾驶室内按动按钮,就可靠在靠背上等待机器自动完成任务,(借助事先装入的电子地图)――只用一小部分时间就可以完成近乎完美的工作。人们甚至于在监测系统中也运用了GPS,重点监测农田作业中涉及环境因素的领域,例如灌溉、化学程序以及害虫问题。这同样大大节约了时间和金钱。

地理空间分析

经常有农夫会开玩笑说,他了解自己的地胜于了解自己的两只手。想像一下当农夫看到他从未见过的自己土地的透视图时,他又能看懂多少呢?通过应用计算机软件和函数分析,科学家们已能够绘制出给定区域的详细的立体地图。农民可以从上面看到土地的实体样貌,包括丘陵和凹地、地势以及其它一些项目,这些将彻底改变农民的耕作方法。

生物能源

如今,大多数人会把生物能源与酒精联系在一起,酒精是从谷物中提取的一种燃料。但生物能源目前已经拓展成为一个非常广阔的生物领域,能源来源从甘蔗到植物油,从木屑到动物油,新的生物能源来源每天都在不断扩展和更新。农业之所以能够在这次变革中获益是因为许多农作物和农作物的副产品在为农业生产创造附加收入的同时也成为新的生物能源。

可持续农业

“绿化”,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这一话题是由气候变化和其它人类面临的地球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绿化运动中有一个可持续农业的名词,很难把它的定义缩小到一个特定的农田作业或是农业生产的方法上来,人们正在研究各种高效农业生产方法,节约资源,保证农业生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方法包括:农作业长期轮作、少耕或免耕栽植法、改良传统淹灌、用天然肥料取代人工合成肥料,旨在保留更多耕地的适宜人口密集城市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 篇6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部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意义;存在问题;建议

1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面积在不断缩小,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中经营。所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田产出率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推进。只有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才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农业生产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重视,各种农机补贴政策也相继推出,推进了我国农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对应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日益增加,农机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重工轻农的思想影响,与工业生产机械化相比,农业机械装备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农机装备的结构不合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推广跟不上。同时,农机装备制造还仅仅是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最新科学技术不能应用于农机装备生产与研发,农业机械装备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比较低,不能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生产

随着我国目前农业土地流转的全面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经营和规模化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较慢,还不能全面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社会化组织程度仍然很低,农业生产率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也没有增长,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的大中型农机具购买能力无法承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2.3目前我国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逐步推广的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随之滞后,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农机化服务还不能做到完全市场化、专业化,而且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技服务企业、网点和技术人员多集中在县乡级,多数不能覆盖到村屯或田间,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农机服务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非常小,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机制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农机化发展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强化监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正付应针对农机购买、农机安全、农机合作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实惠,拉动农机市场长效发展;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对农机具库棚建设、1维修设备购置、购置农机具等提供便捷的贷款支持,解决农民或农业专业合作社购买农机或农机相关配套设施等资金短缺的问题。

3.2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发挥当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创新农机服务体系的各项模式,逐步形成以市场主导的农机社会服务机制,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农机社会服务化体系与农业生产机械化相匹配。加快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提高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3促进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地域复杂,种植作物的品种繁多,各种作物不同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差异很大,各地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也存在各种差异。因此,农业机械化势必并已经朝着非均衡方向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一定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

3.4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