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感言优秀4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所接触的人和事而备受启迪,如此便可以写一份感言将其记录下来。那么如何写感言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受助感言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受助感言 篇1

关键词:语文 朗读 主要性 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就是把书面材料用标准的普通话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将书面语言通过声音加工成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下面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作用:

一、加强朗读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语言感受能力就是语感,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知能力。朗读是培养并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感受能力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因此,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朗读能够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十分强调“口诵心维”。这方法同样也适合现在的语文学习。笔者认为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热血”的崇高品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人类“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的执著精神……

三、加强朗读能够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就能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这说的正是朗读的实质。

受助感言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优化策略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我就结合自己开展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经验,谈一谈相关教学策略。

一、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

(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强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欲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范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进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于是就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当然,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从教师示范朗读中获得的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教师的示范、指导要和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创造有机结合起来。

二、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甄别能力有限,起始阶段可由教师向学生推荐朗读篇目,可联系家长辅助学生朗读。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如此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三、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受助感言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汉语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学习汉语,喜欢学习汉语。曾经有学生对我说,他们其实很喜欢汉语,喜欢看汉语图书,但不喜欢上汉语课。这种现象促使我深刻反思。学生不喜欢汉语可能与升学的压力有关,学生参加内地高中招生考试,汉语是必考科目,学生有一种强制学习的感觉,部分学生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反而失去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学方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将生动有趣的汉语内容模式化,导致了课堂的紧张沉闷,严重影响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两者相权,我觉得后者的问题更为严重。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的学习汉语,这已迫在眉睫。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首先汉语教师必须和学生拉近关系,不能还像以前一样总是强调师道尊严,放不下身段,习惯于居高临下,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往往让学生对教师进而对学习产生厌烦与抵触。其实,教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教学”这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战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前进的引路人。如果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而且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有助于学生独特个性的形成。其次,学生对汉语知识的学习、理解、接受是离不开教师的讲授的,无论怎么改革教学方式,语言依然是汉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因此,汉语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汉语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否则汉语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在所难免。比如,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汉语教师可以讲一些与教材中的故事有关的书本之外的小故事,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汉语故事的过程中语言要幽默风趣,但也不能把低俗当有趣,更不能偏离主题,为了有趣而有趣。汉语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修养,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运用,努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做到胸有丘壑,收放自如。

二、借助肢体语言

对初学汉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要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让他们在浓浓的汉语氛围中学习汉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面目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实物,有时借助一些母语,让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的动耳、动口、感悟其意。比如:“起立!”,“坐下”,“看黑板”,“打开书”,“请你回答问题”,“你真聪明”,“你回答的正确”等等,这些课堂用语教师都可借助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让学生明白其义。“请跟我读”,“请上黑板写”,“请第一组的同学跟我读”等等,如果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借助母语说一遍,这样几堂课下来学生就能明白其义,这时,再脱离母语完全用汉语讲,就可以为“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这一目标打下基础并实施。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课堂用语就多了。我们就能够实现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这一教学目标了。

汉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创设情境

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师情感丰富的教态对于学生来讲当然是一种情境,同时,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情境。教师的教态、录像、录音、幻灯都可以创设一种具体的、现实的情境。而诗歌、音乐、故事、都可以创设出由学生自由想象的情景。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汉语的兴趣。

四、指导学生用汉语直接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语感是学生自主学习语言和知识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感,自主学习也只能只为空话。汉语语感是人们对汉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汉语语音的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汉语语感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汉语语言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有了良好的语感,在汉语交际中能一听就清,一说就顺,而且听得快,说得好。学生有了语感,就可以为学习语言排除障碍,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省去用母语思维和翻译的环节,直接用汉语思维,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倒装句和病句。有了良好的语感,学生就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报刊杂志学习到更的多新词汇,而且也可以借助语感把新词汇感化成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学习再多的词汇也没用,说话写文章都不通顺,没有良好的语感,无法揣摸上下文的意思和情感色彩,因而给“听力理解”能力也造成障碍,最终会造成阅读理解能力低下。而许多信息和知识都是通过阅读理解能力来获取的。所以说没有良好的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终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说,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很重要的。

受助感言 篇4

首先是使用英语,培养语感。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英语语感的形成。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糊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英语片断或句子的材料或录音,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听、读和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语感,也会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第二是加强阅读,体会语感。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加强阅读,可以体会语感,而且读的文章越多,即阅读量越大,接受的信息越多,越能增强语感,也越能体会到思想内容并受感染。所以,英语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体会语感。阅读的形式很多,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单人读,也可以两人对读,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读,还可以齐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和朗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程度。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英语语言的学习也遵循此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第三是背诵课文,深化语感。背诵课文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背书时输入的'语言形式'和已有的各种知识融汇,共同作用于大脑,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如感觉、知觉、思维、判断和分析,这就是语感的形成。语感强了,语言表达就会流畅得体,表现出来就是学习英语的高效率。有关研究还表明,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里,学习者不一定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加思索而流利地使用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背诵文章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就因此形成了,他们浸润在文章中得到了感悟和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不愤不诽",在产生疑问后,再作讲解,效果往往很好。

随着背诵的不断输入,学生对所学的这门语言的敏感度也就会不断增加,隐性语言知识不断拓展,语言能力也就随之而不断提高。第四是精泛结合,培养语感。精泛结合是指教学中的精细和粗略。

事实证明,不仅阅读教学有精泛之分,听、说、写教学与训练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宽泛地学习英语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