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成长报告(通用3篇)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融合教育的持续推进,融合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特殊需要学生也在艰难地融入社会,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层次也逐渐的提高,落实到特殊学校层面,要求特殊教育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有更强的实践技能。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使得特殊教育迅速发展,特殊学校及相关机构对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但是特殊教师参差不齐的专业水平也愈加明显。
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逐渐完善,进入特殊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的程度越来越重,入学的残疾学生也发生细微的变化:听障和视障学生逐渐减少;而智障学生,尤其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或者伴有多重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此外,特殊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康复教育也在稳步推进,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也逐渐被提上议程,特殊教育发展逐渐向两头延伸。这些变化对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成长是一种挑战,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理念与知识、科研能力亟待提高。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不一定适用,新问题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契机,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对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好的锤炼,而教育科研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一、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首先,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者,课题研究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发挥特殊学校教师自身的主体作用,一线教师把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相结合,深入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其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离,缺少理论的.实践和缺少实践的理论都是不完整的。作为特殊学校的教育科研离不开教学实践的反思、探索、研究,没有教学实践的教育科研是不牢固的,没有教育理念支撑的教育实践也是不够科学的,所以教育科研要回归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离不开教育科研,这也是特殊教育一线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的一环。
最后,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義。一是学校教育科研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二是学校教育科研还能够提高教师的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是学校教育科研还能够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关注特殊教育一线教师教育科研,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教育科研问题的策略,对于提升特殊学校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增强特殊学校的教育科研氛围,推进特殊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进而促进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困惑
一是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力不足。由于平时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以及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各种事情,比如:备课、上课、接送校车学生、每节课的教师交接、送学生去食堂等等,各个环节的事情凑合在一起就可能会变成比较繁琐的事情,还有学校教师的会议、班主任会议和专业科组会议等会议,每天的工作结束后,还需要去经营自己的家庭,加上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限制,导致很多教师没有精力、也没有动力去参与教育科研。
二是特殊学校的科研氛围不够浓厚。由于特殊学校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生的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一线教师在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不容有任何疏忽,加上学校教师有去支教和二胎产假老师的增多,一线教师的调课、代课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对于科研工作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校园内还没有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理念并未深入教师的内心,对于科研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特殊学校一线教师参与科研培训和指导的机会比较少。学校也很难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制定个别化的科研培训计划,而针对全校教师如何做科研课题的培训也是比较少,一线教师有外出培训的机会,但是专门参与科研培训的机会少,此外,一线教师做科研大多数是自己摸索的过程,教研专家的指导是也不多。
三、提高特殊学校一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对策
特殊学校一线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是特殊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特殊学校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通过教育科研的提高云解决这些新问题、新挑战也是一种很的尝试。
首先,个人层面:加强科研能力的学习,树立端正的科研态度,增强自身的科研动力。充分发挥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自身发展的作用,才能更好提高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了解科研的基本流程、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且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端正的科研态度。自觉、主动地以教育科研的先进理念、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成长,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其次,学校层面:要开展专题培训,提供专业支持,为特殊学校的教育科研创造浓厚的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教育科研理论的培训,系统的学习科研课题的知识,使特殊学校一线教师获得科研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为他们科研能力的形成提供智力支持。并且在培训形式上把专家讲学“引进来”与外出学习“走出去”相结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科研培训活动,学习先进的科研理念、科研方法,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的队伍,不断增强学校的科研气氛。
最后,教育行政层面: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提高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参与科研培训的机会。特殊教育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人力资源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宝贵资源,通过行政手段适当的增强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专家对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指导,深化一线教师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增强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科研能力。
总之,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和专业成长是相辅相成,科研能力的提升,自身的努力成长是关键,但是离不开学校大家庭的鼓励和教育行政机构的大力支持。如何更好的协调好一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及通过科研能力的促进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实践效果,都是值得去思考和实践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李玉向.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__(1):58.
[2]潘国清.学校教育科研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__:12.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表现出活泼好动、积极向上、能吃苦耐劳、交际能力较强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因为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受社会环境多样化的影响和父母教育情况、家庭贫富差距以及相关报
道的负面影响,现在的高校学生面临越来越现实的社会问题,一些高校学生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反应以及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学业终止或结束。另外,在对高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学生存在比较严重或者独特的心理问题。
二、正确理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但是,全社会关注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什么来衡量呢?在这么多学者众说纷纭的情况下,笔者反思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想要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把以下几点作为重点关注:
(1)保持浓厚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2)能够认清自己,了解自己,不堕落胆怯,也不过度自信,保持辩证的眼光,防止自我意识的偏差。
(3)能够保持好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保持开朗、自信的心情,能够从事物中寻找快乐,永远不会对生活失去信心。
(4)善于交往,对人友善,能够与身边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5)能够保证人格品质的完整、统一,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是维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目标。
(6)有较高的适应能力,能够很快熟悉并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去,同时还要正确处理跟环境之间的关系。
(7)高校学生的心理行为要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相仿。
1.学校方面的措施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风气上。沉稳的校风、积极的班风、刻苦的学风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保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团体活动,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同时,主题班会等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①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学校应该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的学科中去,把关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落到实处。让每个岗位的人都明白自己范围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线。
②开设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帮助高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开设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避免进入心理发展的误区。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正确的观念,积极地把自己变成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青年学生。
③设置心理教育机构。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在遇到心理磨难时能够正确地寻找到帮助,尽快从心理沼泽中逃离。同时大力宣传心理咨询,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④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调用学校内部的各种媒体方式,宣传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在学生中普及心理知识,推广心理调节的一般方法,唤醒学生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积极性。
2.高校学生自身方面
(1)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①学习负担要适量。量力而行,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准确定位,选取适当的目标,不急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成绩,多跟同学和老师交流,从中吸收相关经验,取长补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生活节奏要合理,做到松弛有度。除日常的学习生活外,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去做,要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加强我们的综合能力与适应力。适当地放松自己的身心,做到松弛有度、劳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效率,把状态调整到最佳。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有益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3)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姿态
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姿态,寻求健康的解决方法。同时还要加强自我意识的锻炼。
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与学生的不断努力,我相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获得更高的升华。不仅仅在生理上滋养一片净土,同时在心理上也会有一片蓝天!让学生在校园里获得全面发展,转身成为德才兼备的现代型复合人才,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引言
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一项教育能力指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因此,对教师心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为教师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本文将对近几年来的职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状况进行探讨。
一、职校教师的心理研究概况
(一)当今职校教师的心理状况
1、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断增强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尤其是职校班主任心理压力更大。因此,职校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职校教师与普教系统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近年来,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经过抽样检测后的研究结果为:51.23%的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问题,其中48.74%有中轻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严重的心理疾患。
(二)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1、目前调查所用量表以SCL90为主,另外还有一些作者在研究中采用自编量表。
2、常用方法是对比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行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赵国秋,王义强(19xx)等进行了中国教师与医务人员职业心理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对某一地区的教师进行调研。如张炳耀(20xx)在天津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或跨地区、跨文化比较,如王玲等(19xx)的研究。
4、对于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疲于奔命。周如俊(20xx)对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现在教师多角色,学生管理难度大,职校教师成就感低,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是教师倦怠的原因。
(三)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仍未明确。国内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研究的局限性很大,很多研究仅仅限于某一类学校,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广。如:机工类学校的情况不能类推到医药类的学校。
(四)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1、职业观念:职业倦怠、态度偏差等。
2、人际关系:人际敏感、沟通不良、自卑、嫉妒、盲目攀比等。
3、抗挫能力差:遇到任何挫折,不是客观分析其原因,而会将挫折不合理扩大。
4、心身疾病: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
二、职校中班主任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一)影响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职业因素:劳动强度大,社会回报低。经常加班工作,报酬却未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相挂钩:付出后结果难以预期,如为学生尽心尽力,但是学生仍经常出现突发状况;文人相轻,同事之间竞争压力过大;出现了压力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等等。
2、社会因素: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同时,班主任教师还承担着父母、知识源泉、朋友、发泄对象等角色。面对社会期望、家庭角色、社会地位、教育体制的变革,如果班主任教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便会影响其教学工作。
3、个人因素:班主任教师本身的人格特征,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程度、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目前对于优秀班主任教师应该具有的人格有以下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前五条品质是:
①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②知识广博,肯教人;
③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④实事求是,严格要求;⑤教学方法好。
(二)维护职校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当今班主任的心理状况。
复杂的社会压力,缺少社会支持系统。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应该仅仅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学校物质条件或教师的荣誉地位,它应该是一个涵盖着与教师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系统,能使教师处在一个更富有支持性条件的立体的社会网络之中。
校园人际关系状况。教师并非圣人,同事间的竞争,人际沟通中的矛盾,都会为他们带来负面的情绪。作为教师本身,或校领导,都有义务协调教师的人际关系。
学习调整情绪的.方法。境由心生,教师应该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2、从两方面入手,改变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首先,调整教师的认知倾向。不少中职的教师面临相同的问题,如在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当初踏上工作岗位,对岗位职责仍然不甚了解,如今在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了奋斗目标以后,学校可以统筹安排,通过职后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教师进行完善,缓解其压力,改变外部环境。
其次,作为社会的人,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是教师心理变化的催化剂,作为校领导,应该为教师营造一个充满凝聚力、活力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一种能让心灵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