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心得体会(通用33篇)
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细节,我至今仍在回顾:学生在学习“天”这个字时,一位学生说道:“大加横天天”。这句儿歌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对于有经验的低年级老师来说,这句儿歌会在写法上误导孩子们。所以我立即指出儿歌编的不好。这时另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道:“横加大天天天”。我向孩子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并表扬了孩子。虽然此处只是一个很细微的环节,但从中不难看出教学时细微的点拨是何等重要!
其实,现在一年级的孩子在写字笔顺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倒笔画司空见惯。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课堂上孩子对字的笔顺是否了解,要像那样从细微处入手。除此之外,我也静心想了想如何让学生注意写字笔顺不倒笔画。
一、重视笔顺规则指导
首先由平时交通规则说起,“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准备。”让学生明白字就像开车一样不能乱写,是有一定的顺序。随后将笔顺编成儿歌让学生熟读。接下来从基本的笔画入手,先让孩子不要急于去写字,把每个基本的笔画写到位,即使是一个笔画也有几种不同的写法,例如:“竖”“点”“捺”。再按笔顺规则一个字一个字写过关。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孩子从写字的起始就接受正确的笔顺书写。
二、重视课内的书空指导
一二年级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任务确实不轻。面对这么重的识字写字任务,如果我们还把教学重点放在讲解分析内容上,势必会削弱识字写字这一教学重点。因此,我们认为低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讲解、分析减下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确保大部分识字写字任务在课内完成,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内进行书写练习。特别是低年级的习字指导起始阶段必须逐字进行,不能只指导一两个字作为点缀。所以,这点时间,我们必须舍得花。
三、重视各种形式的检查
虽然课堂上重视笔顺的书空,但还是有些孩子不按笔顺写,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要进行检查。目前我用的办法是:
1上课让孩子们紧握拳头,然后问字的第几笔是什么,让学生用手势书空。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知道谁写错笔顺。
2默写生字时,让学生写出字的第几笔,这样也可以知道学生是否倒笔画。
崔教授主题为《大道至简的教改策略—基于目标(标准)的课堂学习与课外作业设计》的讲座,明确了教学设计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和“讲、练、评相结合原则”的重要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明确“传授对象是谁,将在什么条件下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思路。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知识从何而来,要将用到何处去”,明确了教师在处理所授知识时该如何更好地处理,并且在这个培训中,更重要的一点是明确了“练”的重要性。比如在五年级英语下册第4单元主题的学习中,序数词的学习与日期的融合,更富真实性,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个月的日期朗读和书写进行。强调“七成输出,三成输入”的落实!
本学期以来,本人从事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本人坚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尽可能地突出新课标理念,注意情境、过程、主体方式和多媒体的结合,以生为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远程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远程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音乐、动画等手段,将教学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本来是非常枯燥的内容一下变得“活”起来,还有各种颜色的变化,便于调解学生思维的眼光,这样的教学形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好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当然非常好。
二、远程教育手段有利于整合创新教学资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设计比较新,运用远程资源可以把教材资源,媒体资源整合起来,并进一步重组,使其生动化。融进新理念,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新时代的新课标气息,这就是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本人在教二年级数学时,特别注意媒体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从而创新出教学方法,变单一式为多样式,变教学式为学习式,变传授式为探索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把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自发地投入到自然生成的小组讨论中,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新式教学法既妥善地融合了老教材与媒体资源的内容,弥补了老教材的不足。又加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使教学富有时代气息,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地贴进生活,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学好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启示与反思
1、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课件数量不够,没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自己开发课件数量很少,单凭网上资源难以满足学生要求。
2、媒体教学艺术有待加强,本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钻研教材内容,不断提高自己使用电脑的水平,加强对课件制作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中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制作更好的课件,让媒体技术更加艺术式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技术。
经过一学期的跨越式教学培训与实践教学活动,我感到跨越式这种教学方法很好。我本人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使用中也初见成效。我的学生也对这种教学很感兴趣,并且兴趣很浓,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不适应,不怎么配合我,让练习对话的时候,他们表现很勉强,但是,经过的我的疏导和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的表现明显有了变化,现在,他们应经很好的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刚开始的时候,在跨越式教学的理论学习阶段,我主要就跨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细致的研究、学习,另外还学习了何克抗教授的讲座和关于跨越式教学的一些视屏的资料等,现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跨越式教学的模式,并且进行运用,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就像上面所说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基础和习惯的问题,影响着教学的效率。我在这方面也查了大量的资料进行学习,主要是学生习惯的问题探究和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资源进行了学习,使我跟进一步体会到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很重要,还有教师的耐心很重要。
但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细节的问题,例如:对于跨越式教学的模式运用不够熟练,对于时间的设计和把握上不够科学,这与我对跨越式教学模式理念掌握有一定的联系,经过几次的培训和在哈达铺小学的听课和教研活动,使我对跨越式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在用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时候,我遇到了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使用电脑与电子白板。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一边向其他同行学习使用电脑,一边在课堂中应用。并且通过教研室的听课评课活动,他们很耐心的指出了我在跨越式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使我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做得更好,对跨越式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并且课题组提供的一些拓展资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帮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本着这一目标,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反复钻研教材,经过一遍又一遍深加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延深、扩展了教材的内容。除了教授课文中的重点单词以外,还扩充了一些相关的单词,同时让学生自主创设情境,操练所学过的单词。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的运用英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体现它的交际功能,我一贯认为学生会运用英语是关键。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的内容自编自演谈话场景。这样学生可以活学活用英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有的学生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有一些新点子自创情境,而且往往不局限于本节的内容。学生的表演的成功与否是我教学的成功与否的一大衡量标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言语交际为中心,发挥“师生说”“两两说”和“自主听读材料”的作用。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勇敢的去想,去说,去表演,体会学习中的乐趣,从而主动去学习。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三年级学生人数有60人,在班级管理方面这学期做的不是太好。上课过程中不能叫到所有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有时候有些同学就会有情绪。还有在做对话的过程中课堂纪律有点混乱,或是学习好的同学旁边的同学不会做对话的时候,直接影响做对话的效果。这还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来改善这一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当然,在解决问题时我还需要其他老师和校领导的支持与帮助,相信我的努力一定会在跨越式教学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最后能有可喜的成绩。
x年10月19日到20日,我在校内参加了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实践专题培训班。该培训班由教育部高教司承办,邀请了潘懋元、邬大光等知名教授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网络培训。本次培训以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为线索,集中阐述了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实践、课程建设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这次培训使我受益良多,现在着重就潘懋元教授的讲座发表一下个人的心得体会。
潘老在讲座中提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态度、水平、能力尤其取决于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此一来,教师合理使用10条适用高等学校教育的教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10条原则分别是: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6.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原则
7.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
8.少而精原则
9.量力性原则
10.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其中第五条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和第六条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原则是高等教育所特有的教育原则,而且与我校性质,即:高职高专性质,极其吻合。我们在平时的任课过程中始终坚持向学生传授“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知识和技能。在此要求下,在处理“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相结合原则”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上存在一定难度。高职高专是运用型的高等教育学校,这要求我们紧密联系生产传授给学生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既是高等教育就必须教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储备,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或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这常常成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面临的难题。
当然,经过此次培训,我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也是很大的。例如,邬大光教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思考”中分析到位的中美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就让我印象深刻、感慨良多。的确,现在很多专家教授都在谈论中国大学的弊端,并在不断努力尝试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但是,究其根本,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实在是我们自己束手束脚,不敢大胆改革创新造成的结果。国内很多大学都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给学生多开设课程有利于他们汲取知识、学习技能,为将来就业铺路护航。但是,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沿袭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前的方案,跟时代严重脱节。所以,我认为,邬大光教授的讲座应该让各个大学的校长和教务处长一起观摩并相互交流,也许这会有助于中国目前亟待改革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当然,这只是在下浅薄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而已。
识字写字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养成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我经常给家长发校讯通,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我在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中都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正、规范的汉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从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现将自己的具体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总是先教学生执笔方法,并将书写姿势的'要领“头正、身直、臂开、足平”八个字和“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端端正正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讲解并示范,让学生记住并一个个指导、指正,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虽然在实际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如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不一会儿就发生执笔错误等,但我们可以用上我们的耐心为其指正,并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给其鼓励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对写字越来越感兴趣,这样写字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
二、重视基本笔画练习。
汉字是由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提、折、钩八种笔划组成的。因此,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划。而每一个笔划都须经历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我从开课的第一天就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划指导,教他们如何起笔、行笔、收笔。虽然他们有时不能理解,但对以后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学“竖”画时,我给学生编了形象的顺口溜:写竖画,仔细分,有垂露,有悬针,用力垂直向下伸。垂露圆,悬针尖,竖画都是走直线。再如教“撇”画时教材上只讲了撇画的几种形式,至于怎样才能写好,学生还是弄不清楚,我就又总结了写撇画的口诀:写撇画都一样,长短弯斜要适当,起笔重,收笔轻,收笔都要撇出尖,仔细观察才漂亮。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劳逸结合,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我在教学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关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在教学中努力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变化,从而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当然也应注意课间的休息。在教学中我也不断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们的兴趣,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们寓教于乐,从玩中学会写字。如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字热情。我还经常在班里开展写字评比活动,让学生多多参与,并将好的作品展示在班里作为宣传,树立他们写好字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写字欲望。
总之,写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更是一门新的教学艺术,只有遵循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写字教学目标。几年的写字教学,让我与学生共同成长了,我一定会在将来的工作中再接再励争取更大的进步。
“烙饼问题”以前是“奥数”辅导班学习的内容,现在放在了“数学广角”,我个人觉得这类内容应该是属于问题解决的内容,理解的难道大,数学思考性强。《烙饼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编排这一内容,目的是通过对烙饼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是体会优化的思想。教学难点是掌握3个饼烙的时候的统筹方法。
反思今天这堂课,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数学课堂结构性强,数学味浓。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我采用“主题式”数学课堂活动的形式,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设计了烙1张饼要多长时间;烙2张明确烙饼规则;烙3张饼体验优化思想;烙4张、5张、6张、7张、8张饼寻找规律。四个活动层层递进,结构性、思考性强,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2、较好地摆正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
“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从情景材料看是一个生活问题,但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却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优化思想。今天我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实际生活中的烙饼与数学中的烙饼是有所不同的,它忽略了一个拿开冷了,重新再烙要多花时间的现实性),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数学与生活是有联系的,数学是源于生活,但数学不完全是生活,数学要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实例是一个原型,目的是建模,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
3、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强,效果好。四个活动,每个活动我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过程。
4、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需继续。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沏茶、码头卸货等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运筹思想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这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烙饼问题”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运筹思想不是仅靠这一节课就能让学生领悟清楚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继续注重这方面的渗透,让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习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习是多么快乐;学习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习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习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这堂课课我首先出示了大榕树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说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榕树,然后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寻找体现榕树美的句子,给学生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只要是你认为能够说明榕树美的句子,说出理由就可。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了榕树的美,有一位学生说到了榕树美,为后面描写鸟多作了铺垫,因为榕树美,所以那么多的鸟都生活在这里。学习鸟的部分时,与学习树的部分一样,也是围绕作者发出的赞叹,去找能够充分说明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句子。重点的句子学生都能够找出来,而且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到:鸟儿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飞翔,快乐地歌唱,我顺口接引:因为这里是鸟的学生马上就接口:天堂!加深了对鸟的天堂的理解。在学生找到描写画眉的句子时,采用了换位整合的方式:如果你是小画眉,你有什么感受?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表现让人惊喜:编写小诗念的、编歌词唱的、说一说的,令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看似很成功的一堂课,其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描写榕树的段落中作者采用了见闻联想的写作方式,完全可以利用,让学生学一学。在朗读体会时有一位学生就讲到了见闻联想,没有深入地挖掘,仅仅一笔带过。如果让学生划一划见闻和联想,然后分角色朗读见闻和联想部分,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可以有效地被掌握,可惜我没有利用好。
在学习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写话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由于没有安排好写作的时机和形式,学生的仿写显的有点呆板,有的学生干脆在鸟字旁边加上又,变成鸡字。现在回想起来,要是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到鸟多、快乐,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仿写这一整段话,那么效果会好的多。而且这个设计比较耗时间,应该放在课外来完成。
虽然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的换位整合:如果你是这只小画眉,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学生的表现十分的精彩,也达到了设计的目的,但是,花的时间过长。关键在于之前学生的体悟不够深刻,如能充分地利用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那么表达的感受也许能够深刻的多。另外,也没有归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体会,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尝试过,失败过,才会有成功。初为人师,没有前辈们坐拥江山的悠然与惬意,有的只是初生牛犊不怕生的勇气。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并不断地进步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来说,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方法,我有以下两点反思:
1、形象思维训练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计算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结合情景,体验计算的合理性。既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其次是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感悟数学思想等,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培养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计算审题、细心计算、书写工整、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等。
比如在一年级的《加减混合》教学中,教材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情境和丰富多彩的画面来呈现活动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和学习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集合的思想,用点来表示天鹅,并用圆圈将其围住。像这样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教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在瑞安实验小学郑依茹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中体会颇多。她说:“人生就像站在不满灰尘的镜子前,在不停地擦拭着灰尘。”是啊,特别是我们教师职业的,每天面对的是我们可爱的学生,需要不停地解其惑。擦其镜子的灰尘,打开明亮的一扇窗。教学上她充分体现五实:扎实、充实、温实、平实、真实。通过这五实,使本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的清晰。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显得如此的自然而充分。因此计算教学中材料要多用,对学生要适度开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瑞安市教育局教研室吕志明老师说:“精算是数的计算,估算是量的计算,估算需要具体情景。“体现了新课标说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亲身经历应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研究》中指出,小学阶段基本内容是完成小数、整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这些基本知识要严格遵守不能随意创新变动。在小学阶段要四个经历:一,经历数学画图建立数学模型;二,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三,经历解决问题过程;四,经历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六个处理关系:一,算法和算理的关系;二,新旧知识的关系;三,算式图形与实际意义的关系;四,数形关系;五,讲于练的关系;六,运算技能策略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关系。
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
今天观看了杨老师的快速跑发展快速跑的能了这节视频课,我感觉受益非浅。杨老师的整节课从指导思想、内容的主题与分析、课的学习目标设置到课的教与学的过程都很值得学习,整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与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得到全面的提高。
我认为本课的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手段都样。
2、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小黑板教学,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有利于课堂教学。
3、本节课以绳子教学,进行了以一绳多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本课将传统的教法,与新课程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效果。
5、整节课师生双边活动较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验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总之,优点很多很多。
但是,就本节课提几点建议:
1、导入部分,应放开,让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练习,而后教师引导。
2、整节课中,分组的变化,队形的改变,练习地点的变换,应较少点,这样有利提高练习密度。
3、游戏四方对抗中,既然是比赛,分配势力应相当,有利创造更好的氛围。
4、最后一个环节,恢复身心过度不够衔接,大强度的对抗练习,学生不能马上静止下来,这样不利学生的身心发展。
5、教师应多讲,学生应多练,应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以上是我观看杨老师视频课的心得体会,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绘本渐渐成为当代孩子最要好的“玩伴”,缤纷多彩的绘本装满了孩子的小书架,孩子对绘本的热情也远远超过了家长的预期,您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孩子真正了解绘本呢?小编为您推荐一套绘本的教学策略,让孩子真正把绘本领悟一番。
阅读绘本最重要的还是兴趣二字。日本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在《图画书的快乐》中阐述道:“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读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这样阐述阅读指导:一开始,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整个作品。在儿童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之前,教师利用“最近发展区”,协助儿童了解故事,帮助他们逐渐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大师的建议固然有道理,给孩子读绘本,一些小技巧是不能缺少的,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动作、神态辅助语言,就像好莱坞大片对您的吸引力一样,给孩子也来一个精彩预告吧。
打开绘本,简单的文字,生动的图片,这些都是帮助孩子激发想象的道具,可以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图画引导学生细细地观赏图画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世界,尤其是旋复式结构的绘本,您对孩子的引导才能让故事衔接起来。孩子看绘本,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孩子通过看画面也能“读”出各大意。所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千万不要急着翻页,让孩子仔仔细细地去看那些图画,引导孩子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如果绘本有些许的语言,您可以进行教学的方式就更多了,大声读、反复朗读、讨论、看图讲述、故事接龙等,逐步引导中,孩子们感受其语言的魅力,有时也可以模仿几句。您知道怎样的.绘本才是最棒的吗?绘本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在绘本阅读中“让孩子像个孩子”。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一首诗中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通过阅读绘本,儿童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生的良好的情感。绘本的教学策略并不是枯燥而单一的,家长老师都可以采取多种角度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孩子走进绘本的世界,我们不应该纠结在绘本的一段,一篇中,而是让孩子连贯的领悟到绘本语言表达和绘画创作的真正形式和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将绘本的真正内涵传达给他们。
为更好的推行“四环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全体师生前赴“永威”进行学习,经过一天的了解与接触,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与区教育办薛主任对“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进行了两轮持续不断的听课、评课、研讨,使我们教师业务水平迅速提高。
四环节教学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让我们的课堂在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高效的预期效果。我们的的课堂变成了大容量、快节奏的。我们上课时常用的组织课堂的语言,例如“请你站起来”、“请坐”等等,无形中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养成好的习惯,许多学生同时站起来也不用老师协调,自然有学生谦让地做下去。教学环节的过渡大多也不用老师引导,因为学生都已经知道下面该做什么了。老师一拍巴掌,再乱的课堂学生也会马上静下来。
“学案导学”阶段的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类似于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 “合作交流”阶段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让他们“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点拨解惑”阶段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检测巩固”阶段相当于永威中学的“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在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分组合作环节,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在展现提升环节,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在穿插巩固环节,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在达标测评环节,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不同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会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灵活 掌握。
在学案导学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编制预习学案。教师要编制出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案。永威的教改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变教案为学案。
合作交流阶段:问题要设计得既让学生有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收获,对于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所以,公开课有时非常精彩,有时却一塌糊涂。设置的问题有四个原则:⑴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⑵有利于学生掌握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窍门;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案编制方式是:创设情境,编制错例,有易到难,由简到繁。要注意⑴每个组的展示形式;⑵预见困难;⑶备追问的问题。
点拨解惑阶段:学生都会的不展示,要展示出错大的、一题多解的,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要重点点拨。用不同方法的反馈,点评。老师做什么?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评价。点拨解惑要体现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注意:追问的问题 、点评语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检测巩固阶段: 它是一个课堂环节。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深化,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任何成功的课堂模式是在长期探索中一点一点积累形成的。他们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他们只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四环节”高效课堂看到了教学最本质的东西,促使我们从本体论的深度去重新思考教学,思考课堂。
近日有幸学习了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籍欢欢老师的讲座,收获颇多。籍老师以新课标背景切入,强调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亟待革新,并依据20__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定义,主张一线教师应思考语文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尝试将课程理念架构于学习任务群中,在目标导向下实现学教评一体化,促使深度学习的达成。我将围绕以下三点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凸显课程理念,强化学科特点
在20__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将学科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综合性强调语文课程的复杂系统,它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个层面。籍老师认为,因为各个层面之间不具有递进性,而具有交织性,因此课堂实施有一定难度。而关于学科的实践性,籍老师解释因为语文课包含了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多个活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多维度的课程理念势必包含了多元的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应该从现实中寻找要素,将生活作为基础,设置情境,依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为实现课程统整,籍老师主张设置包含“基础型”“发展型”“扩展型”的三级阶梯式学习单元,并建议在每一个学习单元中,尽可能涵盖多个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群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不同的侧重点,彼此之间既要体现连贯性及延续性,也要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当然,课程整合不能局限于课程或教材内容,要根据核心素养要求,积极创设情境、设计任务,采取激发、促进、引导、关注、鼓励、倡导、支持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合作,开展探究。
二、围绕目标导向,探求一体化模型
在新版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关注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这个愿景较为宏观,想要落地需要再课堂中建立一种模型,可供一线教师参考和使用。籍老师认为,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明确的目标,以目标为核心导向,探求学教评一体化模型,可以提升课堂质量及效率。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领悟,籍老师首先对“教学评一体化”及“学教评一体化”二者进行了对比和辨析,为一线教师清晰解读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概念与术语。籍老师认为此二者本质相同。要使得学、教、评三者目标、内容、方式保持一致,必须在设计的起点考虑到学习目标的制定。籍老师列举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例子,强调目标即评价,教师需要进行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分析,确保每一个学习任务的评价精准到位。对于一线教师来讲,需要改进思路,从以往刻板流程中跳出来,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尝试让学习、教学、评价之间保持一致,使设定的目标、呈现的内容及方式相契合,在评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过程性和整体性的平衡,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这样才能形成逻辑严密的闭环。
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可分三步走。首先,要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理论,形成对学科的基本认识;其次,要遵循模型,从模仿开始,提供一个可借鉴、好应用的框架;最后,要发挥区域特点,优化升级,实现学科大概念引领下的课程内容重构。
三、巧用项目学习,彰显区域特色
该讲座最吸引我的,还是关于理念如何落实的举措与建议方面。籍老师以南沙区的教研探索为例,介绍了该区初中语文深度学习项目推进路线及成果。根据区域特点,南沙区制定了名为《以“写”为中心的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这个标题直观地启示我们,目标的制定,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为解决教学思维陈旧、目标制定随意化、教学内容碎片化等问题,籍老师从20xx年起便架设以”深度学习”为内核的培训建设框架,并在随后的几年中持续性推进项目落实。围绕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联想与结构、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搭建连贯的教学实践四步模型,继而形成环节分明的模板。而在进一步实施时,教师需要关注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及持续性评价的反馈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会学科基本思想,自主地建构知识结构。
籍老师也强调,学教评一体化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一招,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能仅看效率,因此单元学习不能一刀切,这样会导致学习内容和结构割裂。想要落实读写整合,需要在突出学科特质的基础上加强课程内容整合,这一点只能循环渐进,不能贸然求新。所有教学改进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养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就像教育的意义,最终也是作用于人。能够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学识基础、又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合作、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肩负未来的人,是每一名教师的终极目标。作为入职四年的教师,在这场讲座里不仅收获了理论知识,也在籍老师语重心长的劝慰里,反思自省,找回从教的初心,找回对语文的热爱。
还没领略秋的风光,已匆匆入了冬,匆匆的可能不是时间,而是忙碌的我们。星星月亮还在值班,太阳还在梦中时,我们就要早起;夕阳西下,太阳忙着下班,星星月亮已到岗时,我们还在教室。终日劳作的我们,疲惫不堪。恰在此时,“双减”政策犹如一缕阳光,照亮我们的心扉。“双减”是一把让基础教育回归本真的利器,减掉过多的“零食”,丰富正餐的质和量,让孩子们成长的更健康。然而,如何在“双减”的迷雾中突出重围,成为了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恰逢此时,我镇与三小共同承办的“双减”背景下“教学评”有效统一策略研讨教研活动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让教师们在迷惑之中茅塞顿开。
镇安县第三小学省级教学名师朱允芳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双减’,我们怎么做”的讲座,为我们拨开了迷雾。朱老师在讲座中,解读了“双减”的具体内容;如何进行“双减”;如何参与“双减”,让我们对“双减”政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除了对“双减”政策的解读,朱老师着重向我们展示了镇安县三小在“双减”教学中实施的一些具体措施:夯实教研,推进“双减”生根;搞好培训,提升教师能力;确保服务,落实“双减”政策。其中,令人感触最深的,莫属富有童趣的作业设计,自己活力四射的社团活动了。朱老师通过多媒体向我们展示了学生们形式多样的成品作业,一张张富有设计感的作业,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不止是机械地死记硬背,一次次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发展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使人醍醐灌顶,让人不禁陷入深思:该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
合影留念: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最深的或许就是:在汇报课的准备、上课、反思等环节中所感悟到的心得体会。在得知要上汇报课时,内心有些许忐忑不安,既兴奋于能够在活动中提升自我,又惶恐于和名师同讲的压力。但是,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倾其全力去准备,便能从中汲取滋润灵魂的甘露。
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上过的旧课。在曾备过的英语课中,我认为这是自己最拿手的一节课,也自认为这是一节教学环节设计最好的一节,于是,便想从不断的磨课当中寻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提升自身在课堂中的掌控能力。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了两次磨课,果然,不同的班级,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在第一个班上课后,发现学生兴趣不高,配合不够,导致了整个课堂死板不活跃,于是,我便思考,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改进了自身的课堂表现力后,在第二个班中又发现了不一样的问题,整堂课的气氛活跃,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显著,于是,只能再次进行调整。
终于,到了活动日,我满怀期待地站上了讲台,不慌不忙的完成了整堂课。然而,在课后,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怎么说心中的感觉呢,就好像一碗饭吃饱了,却吃得不开心,总感觉没有达到心目中的课堂氛围。怀着失望的心情,进入了王京老师的第二堂课,由于失误,王京老师的课件出了问题,在铃声响了五分钟后才进入课堂。然而,王老师却没有因为这些突发事故受到影响,依旧精神饱满的进入了课堂,我想,这也许就是名师异于常人的强大的心理素质。课堂初始,孩子们并没有进入状态,老师提的问题听不懂,课堂氛围并不活跃,于是,心想:哎!原来名师上课,孩子们也不配合啊。可是,随着王京老师适时的引导及极强的课堂把控能力,使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终于,在角色扮演的环节,孩子们给我们带来了惊喜,整节课堂进入了高潮。孩子们犹如一只只蚕茧一般,在“养蚕人”的呵护下,经过蜕变,终于破茧成蝶,成为了最美的自己。
原来,自以为课堂设计还不错的一节课,通过和名师课堂对比以后,才发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名师的课堂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自己一直以来却只是为了完成教案所设定的各个环节去完成一节课。我想:这也许就是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的原因了。若有所思的我,在听了教研室周小荣老师的讲座后,恍然大悟。周老师主要为我们讲解了逆向设计过程的思路,以及激发小学英语课堂活力的六要素:情与境,思与学,品与用。通过反思自己的课,结合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座,便产生了一些想法:在“双减”政策下该如何上好一节英语课。
一、创设情境: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上课的内容,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整节课堂应由一条情境线和一条德育线串联,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德育中提升思想道德认识。而一直以来,我却没有将情境由一条线串联起来,将情境设置割裂成几块,影响了整堂课的完整性,在今后设计课堂时,应适时考虑,该如何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创设适当的情境将学生带进课堂,从而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
孔子曰:“好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潜力的关键,尤其是在“双减”形势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了重中之重。我发现:在英语课堂中融入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从而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得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让孩子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设置合理的游戏,使课堂趣味盎然,让学生学而不厌学便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培养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只有为学生营造恰当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经,我总幻想自己要成为一名多么有价值有能力的教师,却忽略了最基础的一点:该怎样成为一名有价值有能力的教师,此刻,我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答案。我想:我将会在教育这场漫长的修行中,用心温暖孩子们的心,用爱启迪孩子们的爱,和他们互相成为彼此的光,照亮漫漫人生路。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工作,能够给本学期工作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作为下学期工作的新起点,期盼下学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作为一名教师,我务必对学生负责,务必对学生家长负责,务必对校园负责,也务必对自己负责——毕竟这是我的工作,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将我的工作做到最好!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虽然做得还不是很好,但我一向在努力;虽然还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工作经验,但也有一些我自己积累的看法。
一、教学工作方面: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级11、12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主要是继续抓好两个班的日常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每班学生实际状况,我精心编写好教案和测试卷,制作教具,设计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随时加以修改,课后做好课后反思笔记,积累经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潜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初三年级的数学资料多,是初中数学的综合运用阶段,又面临中考压力,学生两极分化大。因此,我在课堂上采取分层次教学,设计一些适合各层次学生的作业和与练习,采用多样化教法,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练习。本学期我主要以提高中等生成绩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培优扶差”工作,分层次教学只是一个组成部分,此外对选中的目标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与作业面批,每次课前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先温习旧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基础较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努力透过自学争取提前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书刊,扩大其知识面;同时对后进生,降低习题的难度和作业量,促使其学有所得。针对12班的班风和学风上的特殊状况,我制定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进度,方法上主要以激励教育和鼓励为主,资料上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出发教学,让学生建立自信,不要以为自己什么也学不会,减少习题的量和难度
,是学生们对学习先产生兴趣,再提成绩。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抓两头,促中间,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备课.精心钻研教材,细心备课;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易混易错知识点清晰,并掌握好,中,差学生的认知潜力,分层次设计练习题,分层次落实训练资料,使全体学生都能简单学习,学有所获.
2,授课.一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透过问题教学唤起学生的创造灵感,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开启心智.从而使学生到达"三自",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尤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二是情感教学.深刻领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正确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3,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一是从多个方面给学困生创设学习时间空间,采用课堂多提问,一帮一合作学习,作业分层照顾,指导学困生自己提出问题等措施;二是利用课后时间与其谈心,树立正确用心向上的人生观,同时经常在学困生的作业上,试卷上写上一些鼓励的语言,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的状况,做到校园,家庭齐关心.
4,在下半学期抓好部分学生晚自修工作,构成学习小团体,带动班级,年级学习数学的风气.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历年各省市中考题,了解中考动向,充实自身知识.
三、师德师风方面:1.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本学期主要听了李雁、余业容、凌远朝、陈美云等老师的课,其中听凌远朝老师的课将近10节,努力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2.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3.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四、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想让学生切实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就务必在思想上让他们想通,思想工作做好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深感心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到校园读书,一方面是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对于一些心理上有波动、情绪不稳定、学习上有疑惑或者其他方面需要老师来开导的学生,老师要耐心地、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忙与引导。对于那些比较调皮、经常犯错的学生而言,有些道理他们不是不懂,而是不愿意去想,忘记了去做,而且每一次犯错后总是能给自己找很多的借口,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务必一次一次地耐心地找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当某些很让我生气的事发生后,我采取冷静法,先不找学生谈话,等自己冷静下来重新调整思路后,用另一种方式再找学生谈。这时心平气和,思路清晰,谈话往往能到达很好的效果。
五、课堂管理方面: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用心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重视表扬与鼓励,对于后进学生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构成了良好的学风。
六、工作中存在不足之处
1、虽然我狠抓考风考纪,但是在本学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还是有2位同学在数学考试时作弊,我会认真反思并协调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对初一、二课本里中等难度的题目都不会做,难度较大的题目更是几乎没有人会做;大部分学生有粗枝大叶的习惯,经常不留意做错题,影响了考试成绩,需要我今后加强课外辅导。
总之,本学期我在工作中有成绩,也有不足,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业务潜力方面,在教学管理方面,在组织教学方面,在经验总结方面等都需要我继续努力,我相信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收获,使自己的教学潜力和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
一、教学工作方面: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级11、12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主要是继续抓好两个班的日常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每班学生实际状况,我精心编写好教案和测试卷,设计教学方法,制作教具,并在教学中随时加以修改,课后做好课后反思笔记,积累经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潜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初三年级的数学资料多,是初中数学的综合运用阶段,又面临中考压力,学生两极分化大。因此,我在课堂上采取分层次教学,设计一些适合各层次学生的作业和与练习,采用多样化教法,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练习。本学期我主要以提高中等生成绩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培优扶差”工作,分层次教学只是一个组成部分,此外对选中的目标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与作业面批,每次课前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先温习旧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基础较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努力透过自学争取提前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书刊,扩大其知识面;同时对后进生,降低习题的难度和作业量,促使其学有所得。针对12班的班风和学风上的特殊状况,我制定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进度,方法上主要以激励教育和鼓励为主,资料上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出发教学,让学生建立自信,不要以为自己什么也学不会,减少习题的量和难度,是学生们对学习先
产生兴趣,再提成绩。
二,师德师风方面:1.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本学期主要听了李雁、余业容、凌远朝、陈美云等老师的课,其中听凌远朝老师的课将近10节,努力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2.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3.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抓两头,促中间,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备课.精心钻研教材,细心备课;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易混易错知识点清晰,并掌握好,中,差学生的认知潜力,分层次设计练习题,分层次落实训练资料,使全体学生都能简单学习,学有所获.
2,授课.一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透过问题教学唤起学生的创造灵感,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开启心智.从而使学生到达"三自",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尤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二是情感教学.深刻领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正确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3,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一是从多个方面给学困生创设学习时间空间,采用课堂多提问,一帮一合作学习,作业分层照顾,指导学困生自己提出问题等措施;二是利用课后时间与其谈心,树立正确用心向上的人生观,同时经常在学困生的作业上,试卷上写上一些鼓励的语言,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的状况,做到校园,家庭齐关心.
4,在下半学期抓好部分学生晚自修工作,构成学习小团体,带动班级,年级学习数学的风气.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历年各省市中考题,了解中考动向,充实自身知识.
四、课堂管理方面: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用心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重视表扬与鼓励,对于后进学生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构成了良好的学风。
五、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想让学生切实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就务必在思想上让他们想通,思想工作做好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深感心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到校园读书,一方面是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对于一些心理上有波动、情绪不稳定、学习上有疑惑或者其他方面需要老师来开导的学生,老师要耐心地、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忙与引导。对于那些比较调皮、经常犯错的学生而言,有些道理他们不是不懂,而是不愿意去想,忘记了去做,而且每一次犯错后总是能给自己找很多的借口,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务必一次一次地耐心地找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当某些很让我生气的事发生后,我采取冷静法,先不找学生谈话,等自己冷静下来重新调整思路后,用另一种方式再找学生谈。这时心平气和,思路清晰,谈话往往能到达很好的效果。
六、工作中存在不足之处
1、虽然我狠抓考风考纪,但是在本学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还是有2位同学在数学考试时作弊,我会认真反思并协调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对初一、二课本里中等难度的题目都不会做,难度较大的题目更是几乎没有人会做;大部分学生有粗枝大叶的习惯,经常不留意做错题,影响了考试成绩,需要我今后加强课外辅导。
总之,本学期我在工作中有成绩,也有不足,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业务潜力方面,在教学管理方面,在组织教学方面,在经验总结方面等都需要我继续努力,我相信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收获,使自己的教学潜力和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
我园进行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的研究已进行了一年多,作为教研组长在面临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时时刻刻感受到园本教研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现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教研组长角色和教研工作方式新《纲要》以新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研究空间,它使我们每一位教研员与教师共处同一起跑线,共同经历着观念转变和思想革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冲击着我们关于教研指导工作的传统认识,刷新着我们关于教研员角色、教研工作方式的原有观念,促使我们以研究的眼光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身的教研过程。
一、从我们亲身经历的小故事而引发的思考说起:
故事一:“如果不是非看不可的话还是不要看了。”
--引发我们对教研关注点的反思
我们到实践中应该关注什么?是单纯地关注“问题”,还是应关注教师的心理感受、关注教师的自主发展。新《纲要》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我们来说就应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所以,如何为教师创设一种敢想、敢做、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宽松的心理氛围,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和开放的心态?这是教研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故事二:“你们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我们该听谁的?”
--引发我们对自身角色和教研工作方式的反思
我们应该调整我们的教师观、自身角色和教研工作方式,关注教师的研究经历,真正与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变评价者为共同经历者,以了解教师的原有经验、需要和困惑,尊重教师的原有经验和他们自身的学习方式,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其自主思考、体验和研究的空间,从而使教研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所以,在落实《纲要》的过程中教研员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二、解决问题,从改变自身角色和教研工作方式做起
(一)反思过去的'教研工作方式
过去的教研工作中,教研的主体是教研员,教师只是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既定研究程序的操作者。形成了以“我(教研员)看你(教师)做”、“我说你听”、“我评你改”为主的教研工作方式。这种教研工作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二)尝试新型的教研员角色和教研支持方式通过两个案例来对比我们过去和现在在教研工作方式上的变化,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出我们现在在教研支持方式上的新尝试。
1变讲授者为倾听者--(1)倾听教师的教育目标和设计思路;(2)倾听教师的自我评价;(3)倾听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困惑。
2变检查者为挖掘者--(1)挖掘教师的原有经验;(2)帮助教师挖掘行为中的闪光点;(3)与教师共同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
3变评价者为质疑者--(1)在质疑中促进教师学会自我反思;(2)以质疑引发教师认识上的冲突;(3)以质疑减少我们的主观评价。
4变要求者为建议者--(1)以建议的方式,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2)依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提供多种、可选择的建议;(3)以建议的方式,提供专业化的导向综上所述,我们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尝试着由过去“我(教研员)看你(教师)做”、“我说你听”、“我评你改”的单向指导方式,向“你说我听”、“我置疑你反思”、“你回答我追问”、“我建议你选择”的双向对话方式转变。
三、我的体会和感悟
1、开展探究式学习,共享专业经验
教研组是教师学习新理念、分享新经验的合作共同体,使极具个性色彩的教师在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开放对话,分享对《纲要》与《指南》的认识和体会,通过开展探究式的学习,使教师感受和体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问题式学习中,总结交流经验、研讨问题困惑,在互动式学习中,共享教育资源、拓展思维空间;在体验式学习中,转变角色意识、注重实践操作,促进教师的主动学习和建构。
2.注重行为反思,提升专业技能
促进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研组活动的另一重要要目标。二期课改对教师在换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包括预设计划的能力、观察反思的能力、捕捉回应的能力等等。我们认为,提高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反思与实践。教师通过质疑法、微格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以典型案例和问题为主题的开展研讨活动,在真实活动情景中交流对话,不断促使教师的视角和思维变得敏锐与客观,从中学会分析质疑、学会选择和运用,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
3.开拓信息途径,丰富专业内涵
在幼儿园教师群体中,开拓信息途径,建立和谐、民主的非正式的对话系统,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非正式对话是指教师因自身需求而自发与同伴产生的对话,幼儿园积极倡导教师的非正式对话,有效整合非正式对话信息,推进正式与非正式对话的转换,不断地充实了幼儿园的研究氛围,丰富了研究内容,提升了研究质量。
在课改新理念引领下的教研活动,营造的是开放、合作、互动的氛围,搭建的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提高的是教师的专业技能。诚然,我们对教研组建设的探索只是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小台阶,我们相信教研方式的变革也是一个动态、持续发展的过程,对此我们将不断反思,积极探索,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了新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利弊。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共同参与探究、讨论,相互启发、互补,以集体智慧解决个体无法解决或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再安排合作与交流,可能更有实效。同时,学生要参与小组讨论或研究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的个人力量才能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出来,学生也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座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式的一律面朝前变为现在的餐桌式教学。刚开始的座位的变化让学生们感到新鲜而美好。在上课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带动下积极的讨论探究着,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比以前提高很多,学习欲望也在不断的增强,课堂上不再是为了学习交流而让学生们下座位,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积极向上,热烈的氛围。
这种餐桌式教学似乎在不断的形成良性循环,但殊不知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感兴趣的科目表现为一种状态,而对于不感兴趣的科目又是另一种态度,面对面的餐桌式教学顿时成了学生们眉目传情,争锋相对的主战场,本有点小矛盾原不会因为看见他人的不良表情而愤怒,不会因他人的一点不良小动作而激怒,但这种面对面的坐式却给孩子们创设了水火不容的平台,让孩子们无意识的转移了注意力,影响了学习,扰乱了课堂秩序。
再一个弊病就是学生的坐姿。为了形成小组合作的学习的氛围,学生们的位置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六个学生为一组围着桌子坐成一圈,形成了“U”形,中间两组的同学在上课时,看黑板还算顺当,可在讲台两侧的小组中,其内侧的学生看黑板时就得转过身或歪着脖子,如不这样,对看黑板上的内容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坐好,学生又要看老师在黑板上的演示,这给这两侧的同学无形之中带来了不便,有的同学上课本身注意力就不集中,也害怕老师注视他时的眼神,学生的这种坐法,无形中给了这些人给予了方便。他们想听时,就转过身认真听;不想听时,就做好装作是乖孩子。这就给这些孩子们增添了逃避学习的理由,不利于教学。
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改进,比如每星期换一次座位,组组相互换,同小组内学生可转圆圈大调换,这样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形成的身体不适,也使学生们有了警惕性,应认真对待学习。同时也应建立评价机制,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每次都要以充满期望的心态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差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我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合作学习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卷”。“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是至理名言。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富将首先依赖于个体和民族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而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不断学习的过程。所以,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人人都将成为终生学习者,终生教育的思想也大放光彩。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担负者传承文化,培育新生代的历史重任,应成为终生学习的先导,否则,教育者将难以胜任社会的要求。作为教育者,不能单有“一桶水”,应具备“一池水”,“一池活水”。作为教育者,应该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将章太炎先生的“活到老,学到老”朴素的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终生学习是实现自我提高的一条有效捷径,是投身教育研究,不断创新进取,更新个人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观的一个重要前奏。
通过对《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一书的学习。该书通过总结名师的创新经验、先进理念,宣传名师的核心教育力,为教师职业生涯提供精神源泉和实践动力,在教育实践层面切实推动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本书主要体现以下特色
1、体现教育的人本精神;
2、系统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
3、体现教育的时代前沿性;
4、突出施教的实用价值。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认识到:教师如何认识教育活动,如何看待自己的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师身份,这些教育观念问题是支配教师行为的内在动因。良好的互动必须建立在教师的平等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识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教师的职业精神与道德修养是形成教师对待课堂互动态度的主要因素,没有教师职业修养的提高,也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沟通与互动,促进课堂的持续改善。对于遇到各种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并相信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得到较高发展的潜能,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建立良好的互动基础。
用特色吸引学生,课堂互动策略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情感策略,这一策略是通过情感的调节与运用促进课堂互动,如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多表扬、少批评、少惩罚;鼓励学生自尊、自信;加强非语言交流等等。二是教学策略,恰当运用这一策略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基础。如充分了解学生、认识课堂目标与内容,准备教学手段与材料;进行有效提问;提供及时反馈;加强课堂语言修养等。三是管理策略。课堂管理是互动的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促进良性课堂互动,如课堂竞争策略和课堂合作策略。当然,教师在运用课堂竞争,合作的策略时要注意,竞争要有度,要尊重竞争对手,严防陷入义气之争,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进行竞争。
本书还介绍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和先进、有效的教学艺术。如:幽默是最好的助学剂;用表演打造特色教学艺术;在游戏中拓展特色教学艺术;用想象增添教学魔力;用辩论打造特色教学艺术;用感恩带动感恩的教学艺术;拿着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把赏识教育变为你的特色教学等28种特色教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在今后教学中,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耐久跑是指中、长距离的跑。它是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主要田径教材之一,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练习耐久跑能够提高学生的内脏器官功能,发展耐力素质,提高健康水平,锻炼顽强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但是,由于耐久跑练习时间长,体能消耗大,如果再加上教师教法简单,练习方式单一,学生就容易产生害怕与厌倦相互交织的复杂心理,严重影响耐久跑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进行耐久跑教学呢?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又要在实践课中想尽办法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重视放松与恢复和进行医务监督等。
1、在耐久跑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知识的灌输
(1)思想教育工作是耐久跑教学的重要一环。学校体育具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结合耐久跑教学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耐久跑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坚持到底,才能完成联系任务,才能达到预定的要求。
(2)理论知识有利于耐久跑实践。在耐久跑的练习中,许多学生都害怕出现“极点”时的感觉,错误地把“极点”当成了极限,跑途中不敢主动加以克服。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练习之前,先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懂得“极点”是跑途中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不是所谓的极限,继续顽强的跑下去,对身体并无大碍。当然,向学生介绍克服“极点”的方法是必须的。同时,讲述耐久跑对增强体质的好处,讲述在耐久跑练习中锻炼出来的意志品质将在一生中发挥极其积极的作用。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动员工作,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出现“极点”时就会正确对待、主动克服,顺利地度过难关。
2、耐久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法
(1)按学生体能分组进行教学。学生体能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因为这种客观存在使我们必须考虑耐久跑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如果对全班同学提出同样的要求,实行同一个标准,那么就必然会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一部分同学“刚刚好”、一部分同学“吃不消”的现象。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把上述“吃不饱”、“刚刚好”、“吃不消”的同学分成A、B、C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在教学中区别对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练习都能得到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这样分组教学,有利于他们的相互促进。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耐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会积极要求调到高一级的组。
(2)对各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明确。由于各层次的素质基础是不同的,所以对各层次提出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根据耐久跑(一般初中男生为一千米跑,初中女生为八百米跑)教材的特点,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目标经努力都能达到。在教学中,应要求A组学生则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信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3)教师要抓重点,以中间层次为主,促进两头。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后,往往B组的学生占全班的五分之三左右,A组和B组学生只各占五分之一左右。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抓住中间层次,对两头施加压力。在促进两头的同时,又反过来刺激中间层次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出现热烈竞争的局面,大家你追我赶,力争上游,这样的课堂气氛正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
(4)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对子进行练习,让学生教学生。由于教学中教师不太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对子一块儿进行练习也不失为一种良策。特别是让成绩已满分的学生跟成绩尚未及格的学生结成对子,往往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让
优生带着差生跑,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让优生交差生,既发扬了学生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又可以使差生领会一些从教师那里难以领会到的东西,从而能够迅速提高成绩。
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耐久跑技术
(1)在具体的耐久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跑步姿势是十分重要的。对那些“后仰跑”、“坐着跑”、“脚后跟跑”等等错误姿势,要下措施尽力让其改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跑步时应以前脚掌先着地,或用全脚掌着地,落地后很快过渡到前脚掌支撑的方式。同时,对直道跑和弯道跑要提出不同的技术要求。
(2)要求学生在耐久跑实践中合理的分配体力,对各阶级的速度进行限制。许多学生多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即在耐久跑中开始快跑如飞,后程拖着腿跑!教师应让学生避免这种现象。
(3)对跑的节奏要求和呼吸相配合,跑的节奏与呼吸节奏合拍,将有利于减少体力的消耗。步长与步频也必须合理,有些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拉大步子,这其实并不一定科学。现在多主张小步频快步频。但无论如何不能打乱步子和呼吸的节奏,以免影响耐久跑的速度。
(4)帮助学生减轻和克服“极点”。首先,在耐久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然后当“极点”出现后,应坚持继续跑下去,同时注意加大呼吸深度,尤其是加大呼气,减少呼吸次数,必要时可以把两手插在腰间,放慢速度,实在不行时也可以走一段距离,调整节奏后,难受的感觉就会减轻,沉重的双腿也会显得轻松起来。
4、提高耐久跑教学效益的几种手段
(1)学生经常在同一场地练习耐久跑,由于缺乏新鲜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到滋生的集体感觉上,苦和累的感受就会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如在熟悉的操场上练习,应增加一些线路变化。另外或放一曲《运动员进行曲》,或在校内外寻找合适的环境进行耐久跑练习。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练习耐久跑,由于感官受到新的刺激,注意力就会得到转移,跑途中苦、累的感觉就不再那麽强烈了。
(2)将枯燥乏味的耐久跑练习,变成有趣的游戏竞赛。教师在设计练习方法时,要创造出热烈的练习气氛,使学生勇于练习,乐于练习。例如,结合上文所讲的分层教学法,给每组选择适合的距离进行耐久跑接力比赛。这样,学生在紧张而富有乐趣的气氛中,练习的情绪就会高涨,教学的效益也就出来了。
(3)进行项目搭配。在耐久跑教学中,教师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与之搭配,并且规定,只有保质量地完成了耐久跑练习任务的同学,才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自己决定练习方式。由于这些搭配的项目深受学生喜爱,练习的方式又有一定的自由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想要参加这些练习,就必须认真的完成耐久跑的练习任务,从而使耐久跑的练习质量得到提高。
(4)用跳绳、跳橡皮筋和跳健美操等练习来代替耐久跑练习。跳绳、跳橡皮筋和跳健美操是初中学生特别是女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跳绳和跳橡皮筋既可以原地跳,又可以行进间跳;可以单人跳,也可以多人一起跳,还可以据此演练出许多有趣的游戏和竞赛来。而跳健美操练习则可以和耐久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生理、心理体难,并且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5)组织学生进行爬山或登楼比赛,是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上佳手段。爬山何等高楼本身就是锻炼价值极高的有氧运动,在耐久跑教学中偶尔安排
一、二次,非但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帮助很大。
5、重视放松和恢复的方法和效果
耐久跑运动时间长,负荷大,造成了学生身心较大的疲劳。因此,课后的整理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而通常的整理活动大多是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肌肉放松练习。这些方法对消除神经较低落,不能尽快恢复到安静状态,甚至影响其他科目的教学效果。我在
这里介绍两种方法,供同行们参考:一是转移注意力放松法,即利用小游戏、反应练习和听听轻音乐等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从痛苦的体内感受中转移到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中。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二是意念放松法,所谓意会放松法就是让学生用意识引导全身放松的一种方法,通过学生有意识地要求放松、安静、自然、排除杂念的练习,达到消除大脑皮质细胞的疲劳和肌肉紧张状态的目的。
6、加强医务监督
每个学生的体质状况都是不尽相同的,而耐久跑练习又是强度和负荷量都很大的一项剧烈运动。所以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特别是平时缺乏锻炼、体质较差或患有慢性病的学生加强医务监督,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测心率,询问学生的自我感觉。有条件的可通过医务室(医院)测量血压、尿样检查等。同样组织学生认真进行自我监督,了解自己身体的机能状况,在上耐久跑课时适时调整自己的运动量(事先与教师沟通),避免出现运动创伤。
7、耐久跑教学的注意事项
(1)对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较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等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最好不要让其参加耐久跑练习,以免发生意外。教师可安排这些同学去参加一些较轻便的运动项目。
(2)耐久跑教学中,对感冒的学生要减轻运动负荷量和强度,否则易引起疲劳,使感冒的症状加重,并出现其他的并发症,给身体造成不良后果。
(3)高度近视者切忌参加耐久跑练习。因为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发生了弥漫性萎缩、变形,特别是眼球的后极和黄斑病。耐久跑练习可能导致视网膜的剥离。
(4)雾天不宜进行耐久跑练习。雾天气压较低空气浑浊,飘浮在天空中的雾珠,除含有酸、碱、盐、胺、苯等有害物质外,还含有尘埃和病原微生物等。学生在耐久跑时会吸入大量雾气,对身体有害。
(5)避免长期在水泥地上进行耐久跑练习。经常在硬地上跑步,容易发生小腿骨膜、根骨、足弓外侧缘及膝关节周围损伤,不利于提高学生耐久跑运动成绩。
(6)预防晕厥的发生。耐久跑后,往往有学生出现晕厥现象。那么如何来预防晕厥的发生呢?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使人体内脏器官尽早适应剧烈运动;其次是跑后做好整理活动,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有张状态慢慢恢复到安静状态,切忌立即停止运动;最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性的参加体育锻炼,促使学生机体机能水平和运动素质的提高。
刚刚教完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分数乘除法》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部分知识教学的得与失:
得:一、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感悟出计算方法。
教学分数乘法是在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启发学生借助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和整数乘法的意义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由于充分运用学生的旧知经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对算理理解得透彻,算法掌握得扎实。分数除法的教学充分运用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小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启发学生感悟出新知识可以转化成旧知识,借助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有价值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时充分运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意义与算理。
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意义与算理,首先我注重引导学生找准每一步的“1”,弄清楚把谁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其中的几份;然后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形象地感知意义和算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经历了充分的体验过程,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学生也形象地感知了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计算方法的学习也迎刃而解了。
失:在学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后,少数学生出现了被除数颠倒或除号未变成乘号的问题,反思教学时这部分题目练习的少了,总感觉一步的分数乘除法会做了,混合运算应该没有问题。发现问题后,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了错例的分析,效果好多了。
反思教学实践,我深感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好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实用价值的教案。
旧的教材强调学生对概念的描述基础上理解,掌握、再运用。所以,旧的教材对每个概念都做了书面的描述。并且强调学生要记住。所以教师教学重点是讲解概念,忽视概念形成的探究和运用上。
新的教材注重对概念形成的探究和运用,并没有对概念进行书面的描述。新教材处理概念的教学很好,先让学生通过一条列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活动,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过程,是符合学生思维特点,但是我们教师却因此忽略了对概念总结与概括,这种无终无果的探究,学生依然对概念产生模糊的现象。新教材呢?
一、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概念内涵。
事物都存在有共性与个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等探究过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抓住共性的东西并进行归纳概括,揭示概念的内涵。学生对概念就容易理解了。如出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学生不难发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二、抓住关键的词,层层推敲,理解概念。
小学的数学概念大多是运用词语加以描述的。所以,只要我们抓住关键的词语,层层推敲,学生就容易理解概念了。
如:梯形这个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个概念要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教师就要紧紧地抓住两个关键的词:(一)是四边形;(二)是只字。第一层,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不是五边形,也不是六边形,它是一个四边形。第二曾,是在四边形中必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决不允许再有另一组对边平行。这样,学生就很清楚地理解了梯形这个概念。
三、通过反面衬托理解概念的本质
一般我们都是用正面方法揭示概念的本质,但是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在正面的揭示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反面衬托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教师可通过正面的揭示概念的本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反面衬托的方法,让学生辨别正误,确切的掌握方程这个概念。
四、比较易混淆概念。
有些概念比较易混淆,学生不易区分,那么我们教师应要善于引导学生弄清易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如倍数和公倍数,相同点都在倍数,都是数的倍数,都有无数个。不同点在公字,倍数,是一个数而讲。公倍数,那么公字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
总而言之,概念的教学在我们教学中占得比重较大,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的不透彻,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定律、法则、公式等。因此,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投实心球对于一些体质比较弱,协调性、腰腹肌力量差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头痛的项目。为提高学生成绩,笔者经过反复探讨和实验,总结出以下经验,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一、改善出手角度的练习方法
由于学生为加大腰腹肌发力的作用,过早收胸、收腹,或由于学生过早挥臂,肘关节下降,导致出手时身体重心降低,出手点低,出手角度低。同时也没有做到良好的超越器械,身体没有充分拉开,腰腹肌力量和腿部蹬地力量没有很好利用,有力用不上,使整个动作的势能转换成动能效果降低,降低了出手角度和出手初速度,因此影响了投掷远度。在练习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出手角度,采用以下练习方法:
1、让学生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身体方向要正,眼睛目视前方某标志点。
2、用力顺序练习,强调蹬地、挺髋提高重心。让学生用较轻的实心球或排球进行蹬地、挺髋、顶肩练习,逐步过渡到用2公斤的实心球练习。熟练掌握蹬地、挺髋、顶肩动作后,再加练挥臂、收腹,这时要求练习者掷出球后,用眼余光看实心球的运行路线,同时从用几成力去掷,逐步过渡到用全力掷。
3、让学生掌握适宜出手高度,我们采用借助橡胶带做教具进行练习,学生在作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模仿练习时,练习者两手抓住橡胶带的中间,如抛实心球状,橡胶带的两头由另一同学拉着,练习的同学下肢蹬撑,挺胸、引臂。动作要求:练习者意识里也想往前上方抛,体会胸带臂用力的感觉如此反复练习,直到练习者找到感觉。这一动作练习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出手角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力顺序。
4、针对肘关节过早下降,向下掷实心球,几乎不存在抛物线,出手角度低的学生,采用向前上方做徒手挥臂练习;然后再拿长约五十厘米的硬胶水管或藤条作鞭打前上方固定物练习。若当学生还不能完全领会动作则在他做徒手挥臂练习时,教师在他的肘关节下降路线上(腋前方),用手轻托其肘关节,使他有所感觉,得而改之。
二、提高出手初速度
投掷项目中,在出手角度适宜的情况下,投掷技术的重点,是提高出手初速度,因此要注意:
1、保持良好准备姿势,两脚前后开立,上体后仰,两臂后引,将身体腰、腹、背、肩以及手臂充分伸展,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状态,储存大量的弹性势能,为最后用力获得更大的出手速度创造了条件。同时要强调两手靠拢,相对成八字形用力握球,加大手指拨球力量。
2、开始发力阶段帮助学生充分伸展蹬伸、挺髋、送肩。在练习时,教师站在学生后方,当学生最后用力前,教师在其后面轻轻推其肩、背部,让学生潜意识里注意挺胸,使身体充分向后伸展,充分完成超越器械动作,加大弹性势能,延长最后用力的作用距离。提高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效果,从而保证学生在适宜的出手角度同时,加大出手初速度。
3、最后发力阶段,要求学生加快出手时腰腹肌快速收缩和手臂鞭打动作,最后用力快速收腹动作,既能提高最后用力的出手初速度,也能缓冲完成动作时身体向前的冲力。
三、辅助练习
1、提高蹬伸效果,发展学生踝关节肌肉力量和膝关节蹬伸力量,两脚前后开立,做蹬地、挺髋练习,要求:重心由后脚移动到前脚,重心升高。借助橡皮带进行对抗性蹬地、挺髋练习。
2、原地的鞭打练习: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手握持排球或轻重量的实心球上举,先用单臂交替向前上方做鞭打练习,并结合蹬地、重心前移、收腹动作;然后再用双臂同时进行;动作由慢到快,逐步过渡。
3、多做压肩练习,以增加肩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可以两人一组相互同时压肩,也可在单杠上做压肩练习。
4、腰腹肌力量练习(仰卧起坐、仰卧举腿、直角坐等)
四、小结
原地投实心球技术与其他单手投掷技术相比较,投掷的出手角度和最后用力的良好的超越器械状态更难掌握,笔者认为其关键点在于胸部前挺、手臂滞留动作,挺胸可以带动身体重心的升高,腰背和肩带肌肉的拉长,从而有利于较大投掷弹性势能的更好储备,提高动能的转化,加快出手初速度,同时也可以达到合理的投掷出手角度。因此上述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用力顺序后,重点强调学生的感受挺胸、以肩带臂动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投掷远度。
11月18日、19日,十堰市小学数学青年研究中心组成立暨计算教学研讨会在郧县新区小学举行,来自十堰市六县一市的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认真观摩了朱红梅等七位十堰地区的一线优秀教师展示以计算教学为重点的优质课。领略了他们精湛的授课艺术、精彩的说课和反思,聆听了专家们关于计算教学的讲座。专家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受益匪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一节计算课,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也是终身受益的。
我们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改变课堂上牵强附会的情境设置,影响教学的进程。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综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新知是原有知识经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体系之中。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3350÷34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
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改变课堂上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
总之,这次听课的感受是:还原真实。计算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速度及口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这次物理培训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作如下总结。
一、让学生懂得做好笔记的重要性。
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是经过浓缩的,可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学习“精华”,还得把内容讲细,讲完整,要补充很多知识,所以让学生做好笔记,把各知识点进行完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有了笔记,对学生课后的巩固、复习也相当重要,否则,学生连一些基本的题目都没法解答。
二、牢记基础知识
有人说物理是理科中最简单的一个学科,可我认为物理是理科,却又像文科,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如:密度公式、浮力公式、吸热公式等。还有很多概念、定义、规律、原理等,这些知识在上新课的时候,逐渐向学生介绍,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读、写,让学生记。
三、合理选择教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光凭自己的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一听就明白,课后却糊涂,做练习题时,心中没有一点底,也有人反映说每节课的内容多,上得有些快。可我一想,我上得也不是很快,属于正常的教学进度。问题出在哪儿呢?后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没有及时复习,该记的没有记住,知识没有得到巩固,于是问题越堆越多,学生觉得记不了,更不要说综合运用了,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感到要学好物理好难。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学时,加强趣味性和新旧内容的联系,以旧引新,讲新复旧。
2、用综合对比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融会贯通,揭示规律。
3、针对他们的畏难情绪、怕苦怕累,怕付出了又没有收获的心理。我专门安排时间,让他们记忆,复习某部分的知识,然后找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结果多数学生能很快完成那些题目。这样的结果让他们感觉到,物理还是可以学好的。
4、在教学中不要拼命赶进度,否则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甚至让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而对学好物理失去信心。在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紧跟教材讲课,重视基础知识,不讲难题、偏题。教法上争取步步到位,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都注意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让大部分学生踮一踮脚就能摘到桃子,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物理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四、对两类题的'教学探讨。
简答题和综合实验题,是很多学生感到很难的两类题,包括一部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属于这种情况,在历次的考试中,丢分严重。对于简答题,有一部分学生是无从下手,不知道用哪些物理知识来解释;成绩好一点的知道解答题目所要用到的知识原理,可也是表达不清楚,写了一大篇却没有说到点子上。所以在这类题上,我们还要多下功夫,找一些题多让学生练习。让他们弄明白,题目的意思,该用什么知识原理进行解答,怎样描述得准确、完整。
综合实验题文字多,信息新、阅读量大、隐蔽性强,学生一见就怕,为了答好综合实验题,应该做到:
1、务实基础、联系实际、训练多变,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2、重视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审题,通过阅读,能对题中的一些信息进行摘取,重组和加工,找出实验目的、已知条件、有关数据、相关信息等。
五、认真抓做好期末复习,争取考出好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每个阶段,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验题都要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对稍差一些的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题,争取提高会考的合格率,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复习重点。
对于跨越式教学,我很陌生,直到华山老师来我校授课,我才略知一二,细细想想,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已经运用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受:
一、网络中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上网查阅资料,既可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说我在教《孙权劝学》一课时,布置学生回家从网上查找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他们总结了很多很多丰富的资料,通过课前的热身运动都迫不及待的表现出来。很多孩子还能记住其中的美丽的名言、诗句,这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养成了课下预习的习惯,可谓一举多得。学习的积极性特别的高。这比起传统的老师一味的传教学生机械的记忆甚至根本就不学在效率上是不能比拟的。
二、帮助理解课文。
有些文章的内容背景性很强,通过上网查阅有关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土地的誓言》中,这就得了解端木蕻良巴金写这篇文章的思想和时代背景。学生通过上网,查到了许多有关的资料,如“九一八”事变,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黄河颂等,他们明白了,作者把家国之恨融入了文章。这样,学生既进行了课外阅读,又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增加知识储备。
语文学习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语感积累获得的。我不仅立足于教材,更是千方百计利用教材提供的契机,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如在学习《行道树》之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学生了解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环境将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益处,反之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面临着怎样的灾难。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不用我讲孩子已经明白了保护环境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我作为一名市民应该在怎样去做,发生了破坏环境的事该如何处理。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孩子利用一课的教材学到的却远远超脱了一课教材所包含的容量,甚至有的内容是学生在教材中是永远也学不到的,通过网络孩子比同龄的孩子先是掌握了。而且是那样的深刻。
四、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效果。
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般很重视这节课的教学知识容量,也就是说课堂效果与课堂知识容量有着重要的关系。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这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课堂信息含量,使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影音媒体的应用使课堂丰富多彩。传统教学中信息的传播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再会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也有疲惫的时候。而课件教学中影音媒体的应用却大大调动了课堂气氛。
六、实现跨越、提高素养。
经过跨越,我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孩子的思维广阔了,学习的方法也灵活了,储存在他们脑海中的知识容量在一点点的加大切日渐起作用。学习的方法也增加了许多。再看看孩子的作文内容丰富,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积累的词汇与优美的句子也很多,能主动的把自己学过的语言与句子巧妙的运用进去写起文章,非常的灵活,不做作。从一篇简单的习作中就足可见孩子在平日里拓展阅读的朗读情况还有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习作来源与阅读而阅读又取决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跨越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介入使孩子、老师在教育观念、学习方式上都有了一定的改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然了挖掘了隐藏在孩子心底的那笔谁都能看到却不知如何挖掘、发现的财富。利用资源平台学生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学习的热望高涨,出乎意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条通往无限光明的道路上我将一如既往的坚定的走下去,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孩子通过有效的途径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知识。得到更高的锻炼、较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1月18日、19日,十堰市小学数学青年研究中心组成立暨计算教学研讨会在郧县新区小学举行,来自十堰市六县一市的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认真观摩了朱红梅等七位十堰地区的一线优秀教师展示以计算教学为重点的优质课。领略了他们精湛的授课艺术、精彩的说课和反思,聆听了专家们关于计算教学的讲座。专家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受益匪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一节计算课,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也是终身受益的。
我们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改变课堂上牵强附会的情境设置,影响教学的进程。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综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新知是原有知识经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体系之中。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3350÷34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
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改变课堂上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
总之,这次听课的感受是:还原真实。计算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速度及口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自从我们用概念构图学习和理解课文以来,概念构图就成了我不可欠缺的学习伙伴,上课了,它就形影不离地跟着我,帮助我学习课文。这样一来,学习课文就轻松、方便多了。不费吹灰之力,只要看一看概念构图,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分段也容易多了。有了概念构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本难不倒我,对我来说,不过只是小菜一碟,小事一桩罢了。
利用概念构图,把课文安排的材料,写作方法顺序、每段的段落大意等,轻而易举就能掌握得了如指掌,并对课文分析得十分透彻,能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和所含着的意思。如果遇到不明白或不清楚的地方,就拿出概念构图出来看一看,也就差不多明白了。它简直就是我们身边另外一本“新华字典”,或是新发明的一台价廉物美的“电脑”,它在我的学习工具里当着主人翁的位置,是我最常用、最信任的工具。尽管只是一张概念构图纸,但它比什么都管用。
概念构图是有益无害的。有了它,我理解课文十分方便而又正确;有了它,我写起作文也变得井井有条,进步神速;有了它,讲起科学道理能够说得头头是道。概念构图就像一双点石成金的手指引着我在学习道路上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前进,让我在学习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我始终认为,静安教育的“走向个性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除了学生之外的诸多教育元素的个性化呈现。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育的本原性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性目标。是的,传统的学校教育或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是“一统化”,希望学生在听课时按照规范的姿势坐得端端正正,要求学生背出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应付考试。这样的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一种限制与禁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凸显其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叶澜先生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吹响了教学个性化的号角。
无疑,课堂教学是“走向个性化”的主阵地。
我们开展精细化的学情分析。尊重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读懂学生。在每一堂课之前,从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知识基础三个维度探知学生的兴趣、动机、习惯、方法、已知、未知、想知和能知,从而确立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合适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新的发展,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给学生自主学生的时间。这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键。因为我们知道,有了时间,才有空间;有了时间,才有可能。如果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走”,或是随着大部队“跟着走”,那就谈不上真正的自主,更没有个性化发展。事实证明,在那段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里,学生学会了自己动手,体验了思考的过程,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我们提出不同层级的学习要求。这是“差异化教学”的问题,凸显了我们的教学价值追求:不是求得整齐与一致,而是追求“不一样”。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差异”。试想,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各人的学习动机也存在着差异,课堂中的内化能力也不一样,怎么会产生最后的“一样”呢?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弱者跟上,使优者更长。正如曹培英先生所说:“我们的教学追求的是抬高底线的.上不封顶的学习发展。”这种不同的学习要求表现为差异性学习任务单、梯度性练习设计、个性化教学评语等。
除了课堂教学,其它的教育活动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好渠道。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学生来说,他完全可以在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班级活动等方面呈现自己的优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要知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受许多教育因素的影响的。我们要致力于个性化德育活动的设计、个性化学校的创建、个性化实践基地的开发、个性化评价制度的研制,但我更为看重的是“个性化教师的培育”,因为教师是“走向个性化”的最关键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样,离开了个性化教师,一切的“走向个性化”都是空想。
本学期数学组重点搞了计算教学,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再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及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体会到计算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传统的计算教学常与繁琐、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生厌。新课程标准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计算教学中,只有构建激趣、明理、巧练等教学形式,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有情有趣,扎实而不失灵活。
一、创设情景激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教学中利用学具、游戏、数学故事、等来诱发学生兴趣,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乘车的情境,图文并茂,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加减的实际意义。只有孩子们的参与兴趣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强了,才能进行有效建构,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过程明算理
计算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探究计算方法。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教学中,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如在教学36+87时,先让学生摆小棒,很快得出结论3捆加8捆是11捆,6+7是1捆零3根,1捆零3根和11捆合在一起共123根。再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竖式,讨论得出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算起。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使计算教学扎实有效。
三、活化形式巧练习
加强练习是学生加深理解计算法则,形成正确熟练计算技能的途径。是计算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锤炼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无意义的重复练习往往使学生对计算产生了厌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计算练习,突出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练习方法的灵活性,避免单调、机械重复的训练,做到基础知识扎实练、重点问题强化练、变式题型灵活练。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童趣化的数学游戏,激发起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高涨兴趣,让他们真正的爱上计算。如对计算粗心的学生,我开展了比一比竞赛活动、夺红旗、开火车接力游戏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计算,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在具有趣味性、现实性的场景里,计算教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
20xx年11月27日上午9点,我在教学楼805采用一体化教学法讲了一堂公开课,这节课我讲了《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的点动正转控制线路的维修。各位评委老师的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对一体化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下个人的感受和想法。
1. 一体化教学法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这个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但不是吹糠见米而是要循序渐进。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编制为课堂的操纵设计了明确的方法流程,教师上课是按一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规范而有序地进行。我们电子信息系也正在往一体化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
2.课堂上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到培养优秀生,辅助差生,带动中等生的目的。这样就必须要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小组长,培养和锻炼小组长使其具有更强的自主能力,根据人的记忆黄金规律,把自己的知识输送出去,也就是讲给其它同学,教会每一个组员,这对小组长是一个历练过程,当然一定要公道,不能加重小组长负担,也就是说学生一般性的疑难题目,可以在小组的交流争论中得到解决。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题目,将由老师辅导点拨引深。
3.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点拨非常的重要,教师要成为学习讨论中的一员,要参与到学生学习之中,学生在自学讨论时,教师可以在在课间巡视中,跟进学生,对个别学生或小组给予随机的指点帮助。还可以就学生的共性题目和知识的应用拓展,作指导性点拨,这样,教师的辅导与帮助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到学生的需要的地方。
4.我觉得一体化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烦闷,课堂往往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题目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我们的课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间隔,一体化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防止了教学过程中的两级分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5.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题目,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根据人的黄金记忆规律,自己探究分析获得的知识形成记忆周期很久,而教师一言堂讲授的,要靠反复的记忆,轻易形成记忆疲惫,学生厌学。
6、工作页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走。学生看了工作页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往学,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
以上所谈的只是这次公开课和这段时间教学的一些体会,因为刚接触,在对课程的改进中,做的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认识的还不够透彻,还需要继续的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等待我们探索、研究的东西还很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各个环节,形成适合我系需要的系统化教学体系。
前不久,刚上完鸟的天堂。此时,回想起来感触颇多。年轻的我也和许多同龄教师一样希望能借鉴、模仿一些名家的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并对使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感兴趣,总认为只要发挥它们的作用,课堂上一定是轻松自在、活跃非凡的。同时,一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然而课堂、学生并非哪里都一样的,他们的个性很多时候造就了结果与设想产生出入,意想不到的问题悄然出现,因而教学时导致的一些遗憾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这些让我思绪波动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反思自己的点点滴滴。下面就《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一个导入片断谈谈自己教学时和后的一些感想。
《鸟的天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写景散文。它描写的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棵美丽、壮观的大榕树,树上许多鸟儿在那里做窝、生活。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知道“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我便在导入时,多媒体出示了大榕树上百鸟鸣、群鸟飞的录像,同时我通过语言描绘,创设了来到大榕树下的情境。本以为身临其境的观看录像能确切的让学生对鸟的天堂有所感悟,然而并非如此。
师:(播放大榕树及树上百鸟飞、叫的录像。)同学们,在我国南方有一种美丽、壮观的榕树,它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树上住着许多鸟儿,它们自由自在地飞呀,叫呀,生活得多么快乐!这里就是鸟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鸟的天堂。
师:请同学们迅速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是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什么?有不懂的词、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生:(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
当时我想着这样的开场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饶有兴致地投入到阅读文章中来。但事实偏离了我的设想。学生观看影片时的确是聚精会神的。可以说是眼睛直盯着影片,一副被陶醉、完全吸引了得样子。我暗自庆幸,以为这一步走对了,并且走得还很不错。多媒体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很多多媒体运用的思路在脑中一扫而过。接下来便是重点内容了,从初读到熟读再到精读,真正到读课文时,不少学生似乎一下子愣住了,跟课文就是接不上轨,自以为较完美的导入,一下子就不见影子了,后面的教学就未能达到设想的效果。
为此我课后问了好多同学,让我大感意外。特别是个别的同学在第一节课学习之后,似乎对哪里是“鸟的天堂”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有的似乎知道但又不甚清楚。对此我想了很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按常理来说,我所设计的导入应该是可行的,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然后在从文本中来体会“鸟的天堂”,从直观感知到引入文本,步骤清晰可见,问题因该不会出现在这里。思索再三也找不出缘由,我便又去问那些同学几个问题。
1、你觉得从影片中你了解了什么?
2、你对鸟的天堂有什么了解?
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出乎我预料之外的是,很多同学对影片所描写的就是“鸟的天堂”并不知晓。也就是说我在放影片时,描述大榕树时的一段话并没有被学生所接受,导致了后来再读课文时,学生概念的模糊。
回想自己的导入,的确存在着一些弊端,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分析的不足,对多媒体过于信任和依赖,让一篇优美的散文无法发挥它的魅力。
现在我明白了,多媒体无法取代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知识量决定着他们对天堂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我的导入虽然不唐突,但生硬的牵引学生让学生直接接受那棵大梧桐树就是鸟的天堂,其实已经失败了。结果必将导致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和明白“鸟的天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至于学生在读文章时的兴趣不浓厚,也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打开,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来。
对学生认识水平的了解过于简单,理想化是我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之后,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测验,又制定了一个新的导入。那就是直接从文本入手,首先让学生一起对“天堂”来进行一下认识。当然根据调查学生对“天堂”的认识是不同的但这不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反而会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人的天堂大家都知道,而鸟的天堂会是怎样的呢?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对文本产生了兴趣之后,再来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学习方法那就轻松容易多了。综上两个导入,让我明白了一点。万事开头难,的确要想开好头,找到好的导入确实不易,但是我想:如果能把握好感知道目标,并把它辅射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找到。那么学生就一定能活跃起来。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清楚得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感知水平,并且明确一切应从文本入手。多媒体等教具的应用是为了文本服务,它们不能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理解。以文载道,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也就不再是遗憾的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