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2篇)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常常会读些书来充实自己。最近别人向我推荐了一本书,书名叫《我为谁工作》。闲暇时细阅,颇有感触。就象书本里面所言: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的确,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人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是无数本书铺成的。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我为谁工作》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虽然我只是把它粗略读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话给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我们当中的有些人,时常处于消极颓废的心理状态中,觉得社会太大,自己所学、所想的在现实中经常行不通。完美、成功的境界离自己更是遥不可及。于是,便有些垂头丧气,驻足不前,面临人生的道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也有时候,对自己当前的工作不太满意,导致了一些负面的情绪。这样,抱怨与痛苦就产生了,在这个时候,一本好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它启示了我们的思维,掀起了我们久违的热情,亦诠释了某些灰与黑的现实本质。
然而,工作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工作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如果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他们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达到某种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也有自己的梦想,正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达到某些梦想,或是成就自我,为了拓宽、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将自身全面发展成为和谐美丽的人,我们才会专注于一个方向,并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没有哪种活动能有如此高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种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的质量。
要知道,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你,在为谁工作?让我们一起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起走向成功之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热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个朴素的人生理念,责任、敬业、忠诚就从而诞生了。敬业铸成灿烂人生。爱岗,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的辉煌,勤奋努力、自强不息,要知道我们不是在为谁工作,更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工作。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从中获得发展的机遇。
不言而喻,答案已经很明显,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在为自己的人生工作,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负起天经地义的责任,义不容辞以诚信为立身之本,言必有信,行必有果,尽心尽力,忠诚第一,忠诚于工作,忠诚于同事,诚实坦率,视诚实为生命,敞开心扉,坦荡处世,率直为人,把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记住,我们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而工作,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尽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们的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诱发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这个寒假期间我选读的书是《蒙田随笔集》。
虽然读书是兴趣和习惯,但考虑读这本书,不仅因为它出现在很多推荐书目里,还出于对作者的好奇——一个做过法国波尔多市长的作家,会展露怎样的文采和思想。
在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的过程中,渐渐被这本书和作者吸引。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这本书收录了蒙田的经典随笔作品。
他的随笔有如一道风景,左边一座山,右边一条河,前面一排树,后面一坡草,分开来看是山河树草,合起来看是一片完整的风光。他谈自己,但是他通过谈自己而谈到了人类和世界。
书中还有好多闪烁着光芒的智慧,敏锐地观察世人、世俗、世事,也用他的观点为他的观察对象做了脚注。人的习惯难改,世俗的习惯更难以撼动;教育孩子是我们最难、最艰巨的工作;当心灵失去目标时,应该为心灵找到发泄的出口;我们不应该要求事事如意,但应要求事事如理……
尤其是他的教育观念让人印象深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蒙田理想中的新人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全”人,主张教育要兼顾心智和身体。“只使他们的心智健全是不够的,还必须增强他们体力,如果心智得不到体力的支持,就要受到过分的压力。”他说:“我们造就的不是一个心灵,一个躯体,而是一个人,不应把心灵和躯体分离开来”教育者要把教育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教给他们生存和交往所需的必要知识,这一点对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儿童尚处于人生的初期,发展方向不明,变化规律难以把握,教育培养的任务显得异常艰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重点,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他认为,良好的人格不仅表现为身体健康,还表现为精神健康和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能够永远快乐地生活。应该教育儿童用健康的精神来指导自己,促进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统一。
感觉蒙田的文笔随意亲切,真诚,思想充满了睿智。所以有些书评写道:“蒙田是一个让我们越看越像现代人的家伙。”总体感觉,这是一本没有太多时代界限的书,值得一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常阅读丰富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无论对于工作或生活,都非常有必要。东西方的名家典籍,能给我们的身心带来裨益。
以前经常阅读英文文学类的书籍,以后的阅读计划,我会着眼于教育类和名家经典,拓展一下视野,令自己有更大收获。
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身体很瘦弱,经常生病,一个月常常会病几次,吃药打针都不管用。我就经常想:我的身体怎么这么差呢?怎样改变现状呢?……。一次我和妈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看到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我想既然是十万个为什么,那一定可以找到答案吧。我怀着好奇心,拿起书翻看,一下就被这许多有趣的“为什么”给吸引住了。如“木材为什么能做衣服”,“棉花为什么能做炸药”……这些知识我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其中有一篇“为什么长跑可以增强体质?”我十分感兴趣。书中说:经常坚持长跑能调节人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增强体质。但是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想看书中说的是否是真的,我决定用实践来证明这个观点。
每天早上,妈妈陪我到滨江公园去练习长跑。开头几天,我只跑了一圈就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累得满头大汗,几乎连饭也吃不下。几个星期以后,我发现跑几圈下来,我不喘也不觉得累了,体质也慢慢增强了,上课也有精神了。于是我一下就喜欢上了《十万个为什么》。
还有一天傍晚,吃过晚饭,几个小伙伴在楼下玩,有一个朋友看见我们玩地很带劲,他飞快地吃完饭,放下碗筷就和我们一起蹦蹦跳跳,刚玩了一会,他就捂着肚子喊疼。我告诉他吃完饭后不能剧烈运动,像跑步、蹦跳等对肠胃非常不好。大家都对我刮目相看,认为我很有知识。
《十万个为什么》是知识的迷宫,它蕴藏了许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挖掘、发现。让我们一起遨游在书的海洋里,让书丰富我们吧!
在这短暂的一个假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假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假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到两年的英语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专业水平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读书既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也能促进一名英语教师各方面的发展。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想要让自己的学生变得优秀,首先就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但是,我感觉自己有太多不足的方面。因此,我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又不知道从何学起。自从加入名师工作室之后,感觉有一盏明灯指引这我并且让我在教师道路上有了前进的方向。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我利用将近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来给自己冲电,我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虽然不是什么很有名的书,但是它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并且每一条建议都谈到一个老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相结合,加上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自己法子内心的觉得这是一本对于一名想要进步教师的好书。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我从中真的学到很多,虽未亲身经历,但却受益匪浅。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句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比如,上课的时候,一个优秀的老师不只是有课本上的知识,肚子里还应该装有其他的知识。这样,即使不喜欢英语的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英语。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现实生活中,我了解到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我是很不认同有这种想法的老师。首先,我觉得一名老师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而学生的思维也就越容易跟上老师;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最后但不只是只有这一点,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和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才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容易做出与学生实际的相符合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通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们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更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努力。
这学期, 我有幸细读王三阳老师编辑的一书《做幸福的教师》,使我深刻体会到: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的收获与幸福. 在我的印象中,学校是神圣的殿堂,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体会。当我成为老师走进课堂之时,我期待自己也在学生心中建立一座神圣的殿堂。一座让我的学生难忘的,充满创造灵性、充满欢声笑语、充满人文关怀,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殿堂!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探索并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随着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念,我越来越深刻的懂得了,要想学生学得好,更要“实践出真知”。反思最初的困惑,不正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没有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所以才会事倍而功半么。只有老师一相情愿地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生活的“实践”中来,在学习中摸索方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乐趣,获得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学会同情,学会体谅,------。
说到底,这殿堂是为学生建立的,是要学生真正喜欢才行啊! 我便认定了脚下的这条路,兢兢业业地工作:用真善美去启迪一颗颗心灵,辛勤地将科学与文明的基因移植给学生。把歌声和快乐融入学生的骨骼中。这使我领悟到了,教师的人生在讲台上是闪光的,这块天地使苦和乐、悲和喜、失落和神圣交织在一起!达到心灵上的升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和乐、悲和喜、失落和神圣交织在一起!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
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 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我又可以为什么感到幸福?你们呢?又有没有一个可以不假思索就说出来的答案呢?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于是,我问我自己:你因为爱人而幸福过吗? 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家人,爱朋友。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好友的小脾气,和原谅你朋友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记得有这样一篇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体会》。作者海伦·凯勒身受盲聋哑三重残障,七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无声无息、没有光明的混沌里,直至遇到了生命中的天使——她的老师沙利文。沙利文老师用了毕生陪伴这可怜的孩子,将她由一个无知、粗鲁、暴躁的动物,变成了一个勇敢博爱的伟大的作家。如果不是爱,如何有这么巨大的奇迹?如果不是有爱,怎能在黑暗的心中灌注光明,在残缺的躯体上播种健康的灵魂? 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你因为被爱而幸福过吗? 工作累了,父母来电话,朋友来短信,如果不是做老师,这也许就是全部。可教师这份职业,让我获得了额外的关爱。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工作几年来教过很多个班,多少学生呢?假定其中有一半是爱我的,那么在亲人朋友之外,我的人生额外的收获了多少份关爱?当然,在这里我可能引用了一个相当自负的计算公式,但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送出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将要回报给你们的爱是无法估量的。收获别人的关爱,这是一笔旷世的财富啊! 你因为工作着而幸福过吗?你因为改变着世界而幸福过吗? 有一句话非常中听:工作着的女人是美丽的。工作着的人缘何而美丽?那是因为她专注,因为她目的明确,因为她浑身散发出价值的光芒。
有一年,巴尔的摩贫民区的200名少年接受了一位社会学教授的调查,25年后这位教授在后续调查中惊奇的发现,除20人不知去向或死亡外,剩下180人中有178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于是他拜访了其中的许多人,问他们:你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惊人的一致,他们说: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你因为付出而幸福过吗?你因为失去而幸福过吗? 我身边的年轻朋友,崇尚前卫的生活,酒吧disco是他们热衷的场所。其实,我也向往过这样的浮华,可作为一个老师,却无法忘情于享受;这样的经历也使我懂得,一样流逝的青春,可以用来虚掷,也可以用来奉献。我们那么多带着病坚持着工作的老师,谁曾因为她疲惫的病容就觉得她缺少魅力呢?不,她身上浓浓的书卷味和强大的人格力量,只会让人想要亲近他,想要信赖他;一样翻转的年轮,可以碌碌无为,也可以永远被铭记。这样的付出,这样的失去,我愿意。 很多的老师们,每天早上看见你们自信的笑容,从容的脚步,我想,你们一定已找到幸福的所在;而我,仍像一只小鸟,有时低落有时高翔,那是我还在寻找;年轻的我,不再为一时挫折蒙蔽了视线,而是为自己的选择找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 ——找寻那隐藏已久的幸福的种子,它就会成为你源源不断的能量,于是,那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背影,将不再是老师唯一的形象;那一盏清灯,伏案深夜,将不再是老师单调的写照。
我们应该长久的拥有年轻的光芒,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活力;我们应当骄傲的招展博大的关爱,美丽的心灵,磊落的胸怀。前人已为我们刻下了一个个崇高的标尺: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春风化雨,蜡炬成灰。而今天,我们当以全新的教师形象汇聚成一幕崭新的特写: 一名幸福的教师,仅多少年来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蜜钥。”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寒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 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寒假是孩子们期盼的,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寒假可以好好休息,但是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让自己有点困扰。作为青年教师自己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学校也为老师们着想,要求我们假期好好读一本书,品一碗心灵鸡汤,在愉快的假期里也能成长。
我也挑了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幸福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就是教育幸福。幸福的教师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教师,循循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梦想,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教育是教师的生命,因而教师的幸福首先来教育教学的工作;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道德成长,桃李满天下,便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同时也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研究、善好的学校生活。
教师的幸福其实很容易得到实现,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调皮的学生开始懂事、听话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在比赛活动现场,学生一起呐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对于教师,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的小事上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一种充实、闲适,没有空虚感,匮乏感、无聊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幸福就是内在的平安,自由自在。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实也不是很难,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自己的学生,用心体会生活,你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
(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
(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
(2)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得出结果?
(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
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
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喜欢上苏轼,是已经很久的事情,读着他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乎能穿越时光,看到那驻足于在山头蓦然回首满脸释然的明星。
这个寒假很长,宅在家,真的有点闷。翻开这本囤积已久的《苏东坡传》,仿若走入另一个世界,跟随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一起见识苏轼的一生。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评价是极高的,“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在他笔下的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是浪漫的月下漫步者.......
不凡之人坎坷的一生,也许起起落落才铸奇才。
虽然历朝天子对苏轼有敬慕之心,还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后来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但苏轼还是屡遭贬官,甚至逮捕,忍辱而活。
他被贬到黄州,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明明是被监视的流浪汉的日子,却被苏轼过成了农夫的闲云野鹤的生活,这种完全松弛,精神的安然自在,他所写的随笔杂记,成了我们最为喜爱的作品——四篇绝世妙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前、后篇)《记承天诗夜游》。
儋州在当时被视为海外,不宜居住之地,苏轼流放到这里,冬天没有大米吃,只能吃芋头喝白水当做饭食。“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真的是不屈不挠,真达观,这样的状况下都不会让他失去人性的快乐。
能看淡人生不如意,总能找到生活中的幸福,似乎是苏轼与生俱来的能力,来自心底的达观和释然。可能正因为这些刚行走于云端,又跌落到谷底的特别遭遇,才能让这位旷世才子有了丰厚的生活体味,迸发人生的思考,恣肆洒脱的性情才有了看似随性实则不向生活低头的倔强。
不管他身处何地,何种境遇,总能把稍瞬即逝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流传后世,丰裕我们的生活。
走近苏轼,见识他的真性情。
真。为百姓干实事。苏轼在杭州主政时期,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他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建了一家公立医院。这个“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他还关心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疏通杭州城的运河淤泥等,向专家请教,测量运河高度,拟好计划,以防淤泥沉淀,保持运河地区的清洁。刚一结束杭州城的输水管和六个水库工程,就立即着手整理西湖,用淤泥建长堤,疏浚西湖,增加湖面的美丽,缩短往返距离。
的确,细数苏轼为官时为人民办的实事,能感受到他单枪匹马只身奋斗的真诚,只可惜施展才华的时日不多,刚伸展出拳脚,就被政敌踢出局。
善。苏东坡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饥荒出现,屡次向朝廷报告,而救百姓于饥饿竟成为政客打击他、使之失势的题目。他的善,生不逢时。
在他的诗中,能把人民的心情反映得很充分,明明朗朗笑声的歌,能听出蕴含的怒吼和叹息;在潺潺的水声之外,能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在鹭鸶的鸣声之外,又能听见监狱中的呻吟声。
朋友圈太强大,跟随苏轼拜访了一圈宋代名人。
在苏轼的年代,他本身就是一位跨界大明星,政界、诗词界、散文界、书画界赫赫有名,他的朋友、粉丝,上至历届皇帝皇后,下至平民百姓,对他的才情钦佩不已。
据说皇帝在用膳时,停著点头微笑称赞,旁人说一定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有次,苏东坡给皇帝上了谢表,皇帝向四周一看,对群臣说:“苏轼真是天才。”
苏东坡自幼年倾慕吴道子,被贬黄州,倾其全部时间致力于绘画,后来返回京城,他的诗画朋友就在京师聚集,与米芾、李公麟、黄庭坚、苏子由、秦观、张耒等作诗、作画、笑谑。
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与和尚参寥同游庐山数日,竟然可以在数百和尚之中引发轰动,大家争相传言:“苏东坡来了。”
在书中,还看到王安石、司马光、程颐等大人物,读着,仿若置身于宋朝瞬息万变的朝政中,跟随政变潮流起起落落。
君王欣赏他却不重用他;他游历、贬谪到各地,均有朋友陪伴他;妻妾儿女爱他敬他,弟弟子由一家和他共进退;政敌章惇等恨不能踩死他......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是真实的人物传记,却在恍惚间误读成一部励志的人物小说,这大概就是不凡之大家的非凡人生吧!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读着他,崇拜着他,仰望着他,去尝试着读懂他留给后世的思想、人生的智慧、性情中的达观。也许,他在用人生演绎“也无风雨也无晴”。
寒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1、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滴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2、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自学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在教师引导下自学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借鉴课本想法撞击思维火花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最后独立学习是基础,合作才能开展。
合作学习
强调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并不是否定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需要合作者有平等交流的能力和基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是高水平有效力合作的基础,是在合作中人人都可以有不同收获的起点。如果合作的个体没有形成自己的基本认识、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基本的可以交流的观点,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层次的交流,缺乏合作者之间智力的交锋带来的相互提高。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强调个人“个性化和创造性地占有”人类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强调合作交流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相互依存的,合作共处是社会和人生和谐的必需。许多问题并不是个体头脑中的第一闪念就可以自动解决的,为了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就需要多向合作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这样的品质:讨论、倾听、答问是合作学习;争辩、交际、对话是合作学习;策划、主持、协调、评价也是合作学习。合作的主体和客体是变换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共同解疑、共享成果、促进思维。合作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学习的再认识、再提高,是对独立学习成果的反思、融化、应用。合作是另一个性化学习的起点,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呈螺旋上升。合作学习应该是1+12的学习方式。
我的感想
现在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欢迎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学生会非常失望的。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博览群书,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内需。因此,终身学习的观念永立在心头。
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或者不想成为思想者,他就丧失了成为知识分子的资格,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同样,他的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在这种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教育因此也就是低效甚或是无用的,学校只会培养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古今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勤读多思”,才是学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真正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但是我一定以这个为目标努力让自己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自己。
在新冠肺炎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里再次拿起这本书,认真看了起来。都说父母是最容易的职业,只要你会生孩子,你就能当父母,不用考证,不用过关。算算日子,自己为人母已三年有余,自问是否合格,答案是否定的。因上班的缘故,孩子十个月的时候就与我分居两地,少了陪伴,自然谈不上合格了。
寒假到了,收拾行李,我一个行李箱,孩子一个,我们在关系上尽量平等。他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手牵着我的手,一手托着行李箱。我们回姥姥家了,在高铁上抱着孩子,我说这个寒假妈妈希望是温柔的妈妈。尽管现在看来,我并没有做到,懊恼!这时才发现,妈妈这个职业,我需要再修炼一下了。赶紧找到这本书看了起来,越看越发现之前的自己多幼稚和愚蠢。好好学习,做个尽量合格的好妈妈!
作为一名教师,自然知道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且后者更加重要。开篇第一张就是教养的格局。孩子之间的差距,来自于原生家庭。这就是老师总会说的一句话,同样都是一个老师教,为什么学生的差距如此之大,抛开先天智力因素,那么客观环境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父母给予孩子的包括物质条件也包括了精神财富,经济因素有时无法改变,那么父母的性格就更为重要,可以成为孩子成功的助推器,千万不要让原生家庭成为孩子的天花板。孩子未来的道路有千万种,不要因为你的眼界就局限了他的发展。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妈妈刚刚经历了痛苦的生产过程,看到皱巴巴的小宝宝都会说一句话,我只希望你这辈子快快乐乐的,你平安健康就好了。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不会翻身,会不会走路,会不会讲话,变得格外重要,和谁谁谁家的孩子比是好还是不好呢?渐渐地到了学习的年纪,更多的技能要让孩子学会,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人。这本身没有问题,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的,但是需要正确的方法。父母就是要做好引导作用,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先成为这样的父母。这个过程,是相互的,人长大到成熟,没有正确的时间节点,即便成为了父母,也许也没有真正的成熟起来,那么就需要学习和自我修炼。这个过程,父母在成熟,孩子在成长,这多好啊!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自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是都会有擅长的某一方面,发挥极致,培养出情商高,教养好的平凡的孩子。不需要个个都是清华北大,不需要个个都是民族英雄,简简单单的孩子,走普普通通的路,一样也是成功,只要孩子快乐,更加有深度的快乐,那就是成功的人,父母也就是合格的父母了。这条路漫长并且充满了乐趣,有挑战也会有挫折,但是只要方法对,心态好,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寒假十分特别也很漫长,多了许多时间用来陪伴,整日不出门的相处,都是一个个灾难现场,一会儿孩子哭,一会儿孩子笑,一会儿妈妈大声呵斥......分分钟在崩溃的边缘。我总认为现在的小孩不会缺乏爱,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双独生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宝宝,小孩子应该是在满满的爱中成长的。直到今天才意识到,没有意义,低质量的陪伴都是不爱的变现,甚至让孩子更加的缺乏爱。放下手里的事情和手机,把眼睛放在孩子身上,投入在他的世界里,爱就出来了,绝不是几件好玩的玩具和迷人的电子设备可以替代的。
书中提到许多家长花高价钱买学区房,上几万几万的辅导班,有个妈妈花了几万块钱给自己的孩子报名情商培训机构。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呢,平常心很重要并且要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纵观世界,精英教育已经普遍化,那么父母能做些什么呢?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比如,这大概是中国父母能想到并且的答案。根据我本身的经验,从小学起一直到研究生毕业,上的学校虽然不是清华北大这种特别牛的学校但是在本领域范围也算的上中上等了。高中就读郑州外国语学校,当年也是河南省数一数二的高中了,凭借一技之长有幸进入读书,果然不一样,学生都是全省顶尖的人才,教师也都是省级,再来谈谈自己,学习跟不上一点不意外,好在老师不放弃,同学不嫌弃,自己也必须要努力,压抑的三年,说痛苦肯定有,说遗憾真没有,学习这件事真不是努力就有好的结果,那么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到底有没有好处呢?有,比如身边的同学确实整体素质高,有,比如老师真的有水平。那么要说没有,就是大环境会压的人喘不上气,再加上不懂自己的家长,心理素质但凡差点的孩子直接就跳楼了。作者提出的一个观念我也十分认同,那就是比学区房兴趣班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未来的孩子。父母绝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从理论到实践每个步骤都必不可少。不是孩子的天花板,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眼界,兴趣爱好,性格脾气才是孩子的财富。
暖妈的书值得一看再看,育儿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智慧的书,书中52个核心教育理念需要认真解读,好的教育,好的父母就是让孩子有权利去选择他的人生道路。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最近有幸学习了《做一名具有专业感的教师》,深有感触。文中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创新为生命的教学理念,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震撼了我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一个教师能走多远,他的学生就能走多远。”要想做到此,我们当教师的就应当“做一名具有专业感的教师”。为此,我有一些比较浅薄的感悟,叙述如下:
一、感悟之一:专业自信
教师的自信来自于教师的专业,我们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知识迅速更新的步伐,构建可供升级的基本知识结构,这样才成了奠定教师尊严的起码前提。那么,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坚持学习,坚持阅读,坚持教学,坚持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和扩大人文视野范围。坚持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和反思,随时随地捕捉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这才形成数学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良好途径。
二、感悟之二:专业技能
教师既然作为专门职业,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体系。我们每位数学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份自留地”——一个或两个班集体。这些活泼可爱,求知欲和模仿力很强的孩子,他们各有长短,各有个性。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如何将这些孩子培养成为可用之才,为他们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要树立教师课堂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就是研究教学,除此别无他路。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研究,不断学习,如梁实秋所说的:“读书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读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长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学习风格,从而独领风骚。
三、感悟之三: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指数学教师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的学历,更有不同的教育经历和教学风格。因而,对孩子的影响和感染也有所不同。那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该如何用最佳的方法,最好的思想和人格去影响和感染我们所教育的孩子呢?这才是我们当数学老师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本人认为:当今我们的教学受到了太多的外来干预,教研部门“让我们怎么教,我就怎么教”上级领导让我们“干么就干什么”——这些以影响了我们数学教师专业自我决断的能力。我们当数学老师的,不能做“墙上的芦苇”两边倒,或跟着一边倒。我们应当具备有非常坚定的主观意识,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以及校验这条历史长河的激流中站稳脚跟,站立起来。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我读后深受震撼,受益匪浅。一个老师,一个数学老师,自身的修养提高是必须和非常重要的。中华大地五千年的传承、沉淀,留给我们的除了古迹,还有方块字。只有我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给学生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堂,才能在授课的时候展现给学生们自信的微笑,才能引领他们感受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文化力量。
做有专业感的教师,我离理想的差距还有多远?还有多少路程需要我去走?回想自己参加工作这几年,我恪守职业操守也算是没有违背职业的尊严,但要做到一个拥有专业感的教师,我真的是逊色得很!
从离开学校到工作至今,我确实一直在追求做一个专业感的教师,但一堂好的课,不仅仅是一堂课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名教师要具备真正的教育的内涵和素养,做到厚积而薄发,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这的确非一日之功!当我真正做到了理想的时候,我相信我会自信的站在孩子中间,将我的才华,智慧、理想,集中彰显在讲台之上。要让孩子们在体会文字乐趣的时候,认识、欣赏他们的老师,毫不怀疑地接受他们的`老师。
我想,今后要坚持努力练就专业素质,真正成为一名具有专业精神的中专数学教师。
《孩子们,你好》是一本读后让人快乐的书。文中阿莫老师的孩子们很快乐,阿莫老师也很快乐。那我们来看看阿莫老师的快乐教学法,我从开学第一天、课堂上、课余三个方面来归纳了一下:
开学第一天,老师亲切地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这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因为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开学第一天,原本老师根本不认识他们,所以在开学前他对着照片上的样子一一记下了每个孩子的相貌和名字。我们试想一下,当孩子与你第一次见面时就听到你准确叫出他的名字,孩子心里该会多么激动与快乐。而且老师还一一与孩子握手,这时孩子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从而他们也会来尊重你。在第一天的第一堂课上,没有行为规范的宣讲,老师也没有严肃地说:“你以后就是学生了,学生应该怎么怎么样,不能怎么怎么样”,如果这么说了,那孩子就会觉得被束缚了,从而不喜欢学校,不喜欢成为一名学生。阿莫老师是让孩子们直接进入有趣的教学课堂,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学习。
课堂上的阿莫老师应该是个很能干的老师,他包揽了语文、数学、艺术课,书中也很细致地写出了每门课的教学法,通过典型的课堂现象和课堂事件展现出来。“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的课堂生活变得愈益生动有趣和愈益充满着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我们都知道学生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却要花一番心思和功夫,阿莫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我读到最窝心的一个情节是:一个男孩在周六的早晨醒来,起床后就要去上学,他妈妈就说:“今天是周末,不用上学,我们在家休息。”男孩说:“为什么不能去学校休息呢?”看,孩子们已经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
阿莫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教育:如果想要在人道原则的基础上完善我的教育方法,我就得牢记,我自己也曾做过学生,并且要努力做到:不使从前曾经折磨过我的那种感受同样去折磨我的学生。
前段时间读了《班主任兵法2》这本书,本书主要是介绍了万老师在担任一个短短28天的初三年级班主任这期间的故事,讲述了万老师与各任科老师及同学之间团结合作、奋发图强,最终使学生不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为他们在日后进入高中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收获颇丰,并且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的经历,关于“班主任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班主任在开学之初制定一个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一个班级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制定一个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从而使大家能够形成一股较强的凝聚力,努力学习,为个人班级争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班主任制定班规时,要充分的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要听取本班学生甚至家长各种意见和建议,采纳积极的建议;要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制定本班的班规,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不可分割的一分子,要努力为班级效力;班规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灵活性。
第二,班主任要努力使班干部发挥榜样作用。在开学后,班主任要及时、公开、民主的选出一支班干部队伍。班主任应该不要把选班干部作为一项任务,一种摆设或形式,选出后不管“死活”,只是交交作业的“机械工具”而已;而是班主任要把班干部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成为自己与其他学生沟通的另一道途径,成为了解学生情况的第一“窗口”,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这就需要班主任最大限度的调动班干部管理和服务班级的积极性,要求班主任及时了解的班干部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难,使他们的工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鼓励。
第三,班主任要“与生同乐”。班主任了解全班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能够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工作第一线,“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关心疾苦,本书中的万老师就与学生一起背《新概念英语》,能够了解学生在背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方法?勇气?毅力等等,能够第一时间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同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这里是一股无穷的精神激励。因此,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班主任要学会“与生同乐”。
第四,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正所谓“因材施教”,因为每一学生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予以区别对待,比如说: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班主任要给予更大的目标,让其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境,不断努力。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班主任要及时给予鼓励,并且引导他们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所谓的“差生”,班主任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经常予以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五,班主任一定要善于阅读,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充实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成为智慧的班主任。多读书,在书海中学习名家的教学思想,吸取精华,博取众长,增长智慧,获得更多的管理班级的良方妙法。还要经常进行教育反思,总结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失败中汲取成功的营养。
教育是复杂的,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尤其是没什么班主任经验的,在班级管理中会不断遇到困惑和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这就需要班主任拥有一颗进取之心,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教育得失,与优秀班主任多交流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另外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只有爱学生才是我们顺利和有效地进行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爱学生,懂得如何去尊重、宽容、理解他们;爱学生,是真真切切地为他们好,为他们的茁壮成长着想。让我们用最深沉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行为,恢复他们的自信,促使其智慧迸发,才能让我们和学生共赢,让我们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今年暑假,我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读了教育家李镇西的《做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阅历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读者。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让我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老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时代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敢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的老师》一书,我不断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最后,借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方向。
寒假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使我反思语文教师的素养。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踏过教学的脚印,回眸,却发现,当一切的西方“后现代”改革渲染我们的课堂时,蓦然,教师的专业素养却成了我们应对的高山。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专业素养意味着什么呢?
我以为,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那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不仅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不仅仅仅属于自己,他就应当成为语文。是否还能够这样说,如果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我们这天应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若爬过这座山,到达这境界,语文教师的素养务必提高。
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语文教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干瘪,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职责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潜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学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君不见,语文教学的原点不在上课的老师形象怎样的迷人、课件怎样的精彩,甚至也不完全靠教案的设计多么精彩、教学布局怎样的巧妙,以上这些都能够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辅助加以弥补。然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依我看,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潜力来引导帮忙学生完成,而前者却是前提。
在,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溶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或许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于是,每一位立志“用语文教人的”语文教师,是否就应当以一颗为师者应有的良心思考自己的课堂、自己的专业素养?专心行走于课堂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直接体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的行走。一名语文老师是否至少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有勇气行走于语文的课堂: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从这些年来的成长经验中提炼、总结而成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素养的蕴藉和提高。我要求语文教师,就从这些最基本的素质谈起,我们的学生从毕业时也努力要做到这几条。
寒假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深有感触。走进中年,那种身不由己,由身至心的累,让我心力交瘁。所以时常抱怨我们有负担加重的烦恼,有力不从心的惆怅,有对事业竞争的压力,有对青春已过的失落,有对日常琐屑的牢骚,有对未来衰老的悲惧……
作为教师,曾被繁琐细致的工作而忙到焦头烂额,曾被学生闯祸气到怒火冲天,曾被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承受着重重的压力,慢慢地,我们就开始抱怨生活,埋怨工作。我有时抱怨学生:早自习不开口读书;简单的作业题做不会;测验的卷子也不交;一个简单的知识讲了好多遍还是做不出,真是急死了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人总有一块自己看不到的地方,那里就是这个人的盲点,那里就是自己所站的位置,人的盲目性让我们毫无意义的抱怨自己,却不会主动反思,改正自己的行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么也应当让自己对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
教育工作是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我,家里的事,孩子的事,学校里的事,自己的事,不定期的像晴雨表一样,阴、少云、晴、雷雨、乌云。心情受到琐事的影响,经常的发个小脾气,时常抱怨。有时想人到中年,就应学会去承受、去分担,承受生命里的苦难。人到中年,就应学会去珍惜拥有的,用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
而作为老师就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绪排泄的方式。日常生活工作中,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阳光,时刻用母亲般的胸怀对待学生和教育事业,塑造好老师的阳光心态,做一个阳光教师。
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群观察细致入微并善于模仿的孩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爱,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除了自爱以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之外,教师还必须爱人。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因为没有爱,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概括而言就是“教书育人”。我们经常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而教师就是辛勤耕耘的园丁,用知识的雨露、用道德的阳光培育出鲜艳的花朵就是教师这类园丁所肩负的重任。教师明确自己的使命,化使命为动力,才能不断地消除奋斗道路上的苦与累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才能调整心态,不断进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师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学生:方法总比困难多。但真正用到自己身上,却又少了。有句名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们不会学,也许并不是他们笨,而是老师使用的方法不适宜。面对一百多个学生,老师们总是使用一种方法授课,却期望得到一样好的结果,这怎么可能呢?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掌握知识的技巧也不相同,有的学生擅长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学习的结果自然是有差异的。所以,差生是慢慢形成的——因为他们总是不适应老师的方法,慢慢地成绩就差了。这也可以从有的学生换个老师学习成绩就上来了找到依据。老师要对每个学生对症下药,要求很高,班大人多,老师不可能有这么多精力。所以要因材施教和进行小班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带着抱怨的心情冲进办公室,而办公桌上的杯子早已被同事给倒上了开水;自己有事了中午值班,同事主动帮着自己值班;感冒了,同事帮忙看班,学生亲切的一句问候,甚至一个微笑……点点滴滴,温暖和谐,有这样团结包容的团队,这样一群可亲可爱的孩子。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心情又在乌云之后忽然变成了晴天。
是的,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不管是责任心、细心,还是宽容心,只要我们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从今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择!怀一颗宽容的心,在温暖和谐的办公大家庭中,怀着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
最近我看了一本《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做个开心快乐的老师
书中说:“最卓越的老师通常也是最开心快乐的老师,没有自怨自艾,只是真正爱着他们正在从事的职业,即使很多事情超出他们最初的计划。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上面,而不是怨天尤人”。是呀,我们幼儿老师平时工作琐碎,班级人数超编,新教材的运用,独生之女的个性等等,使得我们现在的幼儿老师身心及其疲惫。碰到同事经常埋怨这个孩子不怪,那个孩子顽皮,班级的孩子们浮躁,新教材的不适应,造成老师也浮躁,每天发火,生气自怨自艾,整天忙忙碌碌,但看不出自己工作的成果。整天看了这本书后,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没有抱怨,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要努力学习新的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做一个最开心的老师,如果在工作中碰到困难,也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上面,而不是怨天尤人。
二、幼儿不遵守纪律怎么办?
“如果你班的孩子不遵守纪律怎么办?”。看了这节内容,使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怎样对待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平时我们有很多方法做得错误的。现在才知道对待这些孩子不能这么做:
1、在幼儿违反纪律之后警告孩子。
2、因为幼儿违反纪律而让你自己失去控制。
3、让你的愤怒和挫败感决定幼儿违规后应采取的惩罚措施。
4、随意设立纪律。要这样做:
1、告诉幼儿,因为他选择了违反纪律,所以他就必须接受惩罚。
2、贯彻执行纪律极其惩罚措施。对于纪律和规范的秘密,非常简单,就是知道你要怎么做,然后坚持下去!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周围孩子的行为意识,因此,教师每一个细微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意识、行为习惯的养成,真如书中所言“教师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包含着对幼儿教育及儿童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我想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从细微之处去注意自己的行为,树立孩子的事无小事的意识去处理好每一件事,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孩子。
三、教师不是教书匠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能力、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与反思中,我觉得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习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活动设计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
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四、怎样让每一个幼儿都觉得他是你的.最爱
当一个孩子要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时,总是有很多的问题会出现,比如情绪不稳定哭闹的、注意力不集中、挑食、身体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强烈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最好能拥有像孙悟空般的72变。既然没有悟空那种能耐,那就只有看书吸收本领了。碰到孩子如果哭闹,要是以前我便会跟孩子进行移情情绪,但是如果移情还是不管用时便只是用放任的态度处理,让他一个人冷静会。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正确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重要。老师首先要对这个情绪进行识别,深入的了解观察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首先鼓励幼儿将事情表达出来,一般我们常见的有移情情绪的方法,其实让幼儿宣泄情绪也很重要,让幼儿用活动来发泄不愉快的情绪,如让他去踢球、跑步、跳跃、大声吼叫等,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而且也要避免经常问幼儿不愉快的事情。通过阅读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门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对此,幼儿教师应有足够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公平施爱,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厚此薄彼。否则,一些孩子得到偏爱,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得到偏爱的孩子容易形成处处不同于他人的优越感,助长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会灰心泄气,感到失望,无助和自卑,致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难以摆脱的阴影。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对幼儿的偏爱和冷落,会带来不少负而影响。正确的态度是,力戒偏向,充满热情地去爱每一个幼儿。
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每一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前一次的活动进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与孩子亲近尊重了孩子的发展;是否适时的介入活动,有效的引导幼儿;是否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出了及时的反馈……除此之外,我还会对孩子在本次活动中的一些表现进行估计,孩子对这个游戏的兴趣会怎样,是否会出现比较激动的场面,一旦出现该怎样较好的引导;回答问题时孩子会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考虑各种答案的可能性等。
我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提高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活动中我常常会对孩子的一些表现、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调整。我认为教学后的反思更为重要,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因此每一次活动之后,我都会对活动中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恰当、与孩子的关系、眼中是否有每一个孩子、指导策略是否正确、对孩子的表现是否及时反馈等进行反思,总结本次活动的优缺点,使其成为今后活动的一个借鉴,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不断加深对反思深刻含义与重要性的认识;也让我了解到,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如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幼互动等,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需要反思的问题不一定是单纯的“不足”或“缺陷”,也可以是在以幼儿言行为镜反思自身问题深刻剖析其行为背后的理念支持,挖掘思想深处自己也许从未意识到的观点信念,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从调整改善自身教育行为做起来影响幼儿,实现与幼儿的良性互动。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就是要在学习中学会提问,在阅读中学会启迪,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做人。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告诉我,真爱将产生教育的巨大力量。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可再造,每一个学生的笑容都是唯一的,都是一朵与众不同的小花,每位学生的生活每天都在进行现场直播。所以,作为教师,我会用公平和真爱帮助我的每一名学生好好播种自己的生活,让他们的校园生活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更多进步的足迹,让他们的人生更精彩。
教育的智慧来自于教师的公平和对所有学生的真爱。教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学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了解学生最详细,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有句话说,真正的爱不是当时的感动,是永久的回忆。还有一首赞美教师的歌词写到,你永远在我心里。当学生在回忆起自己的老师的时候,如果一切都是温馨和美好,那该多好啊!所以,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平等地去欣赏、去关爱。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宽厚和温暖的环境,还他们一个愉悦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公平心,爱心和高尚的师德。比如,换座是一个学生比较敏感的话题,可以采取横排竖排都换座,这会让学生觉得公平。在集体活动时,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给不同的学生。朗读比赛,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班会可以每次有不同的主持人。在举手回答问题,提高学生时,尽量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先提问他们,并且要有按照排回答问题的习惯,照顾到每个学生。可以偏袒学生,一定是所谓的“差生”,绝不可以是所谓的“好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努力学好每一个科目,也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科目,让学生有事做,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如果学生放弃自己,家长和老师也都放弃的话,学生一定苦不堪言。 作为教师,我不仅要尽自己的能力去教会孩子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去感悟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当两颗心真正有了心与心的交融时,真正的教育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