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质量分析报告【通用3篇】

小学英语质量分析报告(精选3篇)

小学英语质量分析报告 篇1

今年我任教初三年级三个班的英语,三个班级的英语基础都不同,其中二班的英语成绩最好,一班中等,最差是三班。针对不同的班级,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共同碰到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

不少中学生学英语不久,便产生了畏难和厌倦情绪,过早出现两级分化的苗头。刚上初中时,绝大部分学生都对英语抱有很大的兴趣,刚开始学的字母、单词还比较简单,学生大都能按老师要求每天朗读、背诵,对一些简单的对话也能朗朗上口,对答如流。这种情况一般可以持续到初一上学期末。英语学习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习内容的加大、加深,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上课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下课后又没能把不懂的地方弄懂。这样不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听不懂就不愿学,不愿学就更听不懂。如此恶情循环,导致出现自暴自弃、厌学的情绪。而另一部分基础好,爱学、好学的学生由于基本功扎实、学习踏实勤奋,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轻松。这样形成了英语课往往只有少数学生听讲、思考问题、积极发言的现象,而大多数学生却是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一问三不知,甚至干脆不作声,教师的上课热情也受到影响,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积极性。

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为:初中三年级(五级)的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万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课外阅读量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从日常试卷分析发现:

1、学生在听力方面缺陷,特别是听短文填空题,通过率非常低,反应出在教学中对课标中听力技能要求及功能意念项目中五级要求内容落实不扎实。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学生对一些基本词汇、语法、句型的掌握不够熟练,更谈不上运用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理、有效地训练,仍应引起一些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3、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强,试卷中有许多试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但考查的结果却暴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些题的得分率都比较低。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4、学生的书面表达中国式的英语较多,拼写错误也较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5、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两极分化问题较突出。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两极分化,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转化提高,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任重而道远。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计划以后的教学方法及对策:

一、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

教师要理解课标、吃透教材。课标是贯穿于教学中的“纲”,而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我们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工具,我们应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益处。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言运用。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勇敢交流,在教学活动和实践中强化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交际中使用英语、感悟英语、体验英语,提高英语口笔头表达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切忌教学的盲目性,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要有利于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能爬则爬,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以提高。一些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往往比较在意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态度,但很少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对学生的偏好。所以大部分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让所有的同学回答相同的问题,并满足于得到相同的答案。我所看到的英语作业有:课堂练习册、新动力、全程伴读、听力训练、听写、作文、抄写、周报、周记、阅读训练等。如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情,千篇一律,势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创设语言环境,加强听力培养。

1、加强基础听力训练。让学生多跟读录音,多听英美人朗读,学习地道的语音、语调、重读、弱读、意群等,打好语音基础。同时注意训练的数量和质量,范围、深浅、层面都要兼顾。

2、加强听力技巧的指导,培养正确的听音习惯。

3、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听力训练的方式。听力材料一定要丰富,尽可能让学生多熟悉各种人的音调。平时练习的面宽广一些,听懂的面就不会狭窄了。

4、教师创设语言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5、培养良好的听力心理。要想办法把学生的心理障碍降低到最低点,帮助学生做好听的心理准备。

四、尽早着手,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从单词、词组入手,培养学生的组句能力,重视连词成句练习,指导学生掌握句子结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利用课本中的重点词、词组、短语让学生进行汉译英造句练习,在练习好句子的基础上(同时注意时态、人称、单复数),进行组句成文练习。教师在布置写作之后一定要及时批改,并及时在课堂上反馈,有意识要学生背诵、默写精彩的句子、语段,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五、强化校本教研意识,提高英语教研质量。

教师应积极研究课改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养成教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有的学校虽然有公开课、评课、说课等活动,但有些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绕开焦点,相互恭维,对一些实质性问题缺乏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从而使这些活动处于形式化的状态,起不到教研活动应起到的作用。教研组应加强主题教研,活动可以探讨某个或某些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围绕问题开展一系列的研讨活动,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研讨时间、研讨地点、研讨形式、发言人员,每次活动有反思、有总结。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注意积累有形成果,要重视集体研究,形成集体智慧,生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校的教研文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六、加强自已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及教学水平。

英语教师应经常组织观摩教学录像,轮流选派外出学习、参加教研活动,学校教研组订一些英语业务报刊,组织学习与交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从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让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研究成果,相互听课评课,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任务型教学是在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后在全国普遍推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资源渠道,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将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会被淘汰。英语教师急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小学英语质量分析报告 篇2

一、抽测结果

这次抽测的内容要求完全符合教育部制定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测试的标准要求,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接近的形式,如听、读、写等。

通过对抽测结果的分析发现我市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各地英语教学存在差异,农村英语成绩与城区差距很大;

2、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区学校都存在一部分两极分化的现象;

3、书写不规范;

4、缺乏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小学缺乏一支稳定、合格的英语师资队伍,导致农村与城区成绩县殊。

我市从20xx年秋季开始,在乡镇中心校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农村英语师资力量缺口巨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县市都陆续选送了一两批接受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参加转岗培训,这部分老师在经过了三个月至半年的英语专业知识培训后,担起了乡镇小学英语教学的重任。但这些老师由于在本来自己的专业上业务能力强,两三年后基本全部都通过进城考试调进了城区小学,转岗教师流失严重。之后各校校长为了防止培训过的转岗教师流失,选送的教师大都在四十岁以上,且只经过一些短期的培训,就勉强上岗。这部分老师自身英语功底不强,专业素质不合格,教学方法单一,且都不能专职教英语,教学任务繁重,无暇花费更多的精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故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英语在小学毕竟是副科考核分都偏低,再者,这些教师所拿文凭都不是英语专业,职称评定的时候所教科目与文凭对不上号,这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称评定,这些原因挫伤了英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故此,缺乏一支稳定、合格的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队伍,这一点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质量。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配备专业的英语老师,农村班级人数少,如果有专业的老师,小班教学,效果比城区更好。

2、家长和老师过分注重成绩,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产生抵触情绪,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老师家长都说,“你应该把英语学好。”对学生,对孩子,我们有太多的应该,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今天的教育制度,只是在不断地提醒甚至强迫孩子必须把书读好,但是怎样做才能把书读好呢?似乎除了勤奋多读几遍书外,没有更好的方法教给孩子。学校和老师并没有在如何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添增乐趣上下功夫。

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如何看待学习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椎刺骨……读书是件如此痛苦的事,需要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来!孩子的意志力这个时候还没有产生,他们按照有机体的生物法规运作,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如果把读书搞得这么痛苦,孩子全都被吓跑了!上学读书和家中做作业没有乐趣,这就开动了“痛苦→恐惧→逃避”的机制,孩子于是产生了抗拒:避开这种感受的来源。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保持。真正学到多少东西倒是其次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初中英语课本都是零起点的,小学里学过的东西,到了初中,他们还会重新再学一遍。如果在小学阶段,就把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抹杀了,让孩子们痛恨英语,一上英语课就想睡觉,那他以后再也不可能把英语学好了。因为只有有兴趣、有成就感,他意识里的那道门才会打开,学习的时候就很顺,学的东西能够顺利地进入大脑;如果从心里就排斥这个东西,或者认为自己学不会,那意识里的那道门是紧闭的,任凭老师家长再怎么恨铁不钢,即使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应该好好念书,也很想念好书,但肯定还是念不好。

教育要按照规律办事。乐趣使脑里释出“脑内啡”,它驱使孩子想重复这经验。所以,第一,要让孩子找到乐趣,第二要找到成就感!这两样都没有做到,那小学英语教学就是失败的。如果家长和老师眼里只有成绩,用初中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狠抓学生背单词、语法、句型,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成就感,对英语兴趣全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所以,这次质量检测更大的意义,在于给大家一个提醒,小学英语到底应该怎么考。小学英语一定要考,因为只有考了,课才能开足。据了解有些县市在这次抽考之前,英语一直没有正规的统考,没有纳入统考,六年级语数老师拿英语课去上语数课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只有考试,才能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而且考试是指挥棒,指挥着老师的教学。如果试卷偏重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那老师肯定也狠抓学生背单词、语法、句型。很多网上下载的试卷或是书店里能买到的一些试卷,题型跟初中的差不多,这样的试卷决定了老师要像教初中生那样教小学英语,要求学生被单词、词组、句型、语法。这样一来不但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而且迫使使老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而无暇顾及如何激发与维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3、课时设置不足,不符合记忆规律,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生毕业时英语程度达到“二级目标”所需要的基本课时为每周三课时或两长两短(两节长课40分钟加两节短课20分钟)。由于师资力量紧张等各方面原因,各县市小学每周都只安排两节课,只有极个别学校在六年级才增加为一周三个课时。可见,课时少、间隔时间过长是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普通现象。间隔时间过长的现状造成小学生接触英语的频率太低,这不符合记忆规律,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时不足还直接影响教材的使用,从20xx年开课至今,使用过人教版、外研社、闽教版等共五套教材,从目前教材的使用情况看,一周只安排2个课时,均无法按照教学进度完成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活动,不能做书写和语音等基本功训练,甚至连配套的活动手册都无法在课堂上完成。

三、教学建议:

1、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专业化教师的应是多重角色。

终身学习的楷模:老师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不但让学生喜欢这个学科,更要喜欢你这个人。学生如果喜欢这个老师,肯定也会喜欢她上的课,学生如果崇拜这个老师,就会以这个老师为榜样。老师的跨文化知识,学生:哇,老师怎么懂得这么多!老师看得懂英语故事、看得懂英语版电影,哇,原来这里面有这么有意思的内容,老师全都看得懂!老师人格健全,有自己的性格魅力,学生:哇,我长大以后也要成为老师这样,我要好好念书!

学习技能的传授者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让孩子学会学习,因材施教,教无定法,不同的孩子适应不同的学习方法

令人信任的知心姐姐: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孩子个性的发展,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更应该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教师和家长应该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保护孩子可贵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课堂设计的专家:客观公正的评价者

2、抓住学科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课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2)重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行为规范等。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多角度接触英语文化,更激发了学生对英语语言国家的好奇和兴趣,形成学习英语的内驱力。

(3)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这种语言。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要使小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学好英语,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多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真实的或模拟的活动中。不管是哪个学科,如果学完了,不能够运用到生活中来,那就没有意义。语数也一样,语文的学习是为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我认识更多的字,能看更多的文章,也能自己写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数学呢,我会数数,买东西会算钱,会看钟,会用尺子量东西,这些都是学完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孩子们才觉得,哦,我学了这些东西原来是有用的,也很容易找到成就感。但是英语不一样,我们缺少一个语言环境,在生活中完全用不到。所以更应该创造条件,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使用真实的语言。除此之外,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英语角,给学生讲一些英文小故事,看一些英文版的动画片或英文影片片断,介绍一些好的英文影片给孩子。

3、开足英语课时,督促农村学校配齐教师教辅教具。

在教研活动中,农村教师常常反映教辅材料溃乏,连最基本、最常用的单词卡片和磁带,学校都没有配齐,有的学校学生连没有活动手册都没有,严重影响教学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重要性,积极为英语教学创造条件,在缓解师资紧张之后,开足每周两张两短或三节长课,并督促农村学校配齐教师所必须的教辅教具。

4、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经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只知道一些单词,会说几句英语,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掌握学习外语的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很多学生不爱学习,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在英语学习上得到的负性经验居多,总是考不好、总是受批评、总是学不会,最后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信心,当然更不会有学习兴趣。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增加他们正向的经验——原来英语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

5、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抓少弃多,出现两极分化。

在课堂上,采用教材相同,要求不一的办法,要求优生会背的,学困生会读就行,优生会造句的,学困生会连词成句即可。并组织互帮学习小组,学习新知识优生先走一步,让学困生边听边观察边模仿,等论到学困生时,他们也可以顺利操练了。对于中等的学生,不要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其实这一类学生是一个不稳定的层次,总是不断向两极分化,对他们的教育要着重激励他们的进取心,鼓励他们树立高层次的具体奋斗目标,给他们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寄予厚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力争上游。对于成绩好的同学,要为他们创设多种语言环境,扩大语言实践范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检测,我们认为,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在今后工作中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省颁课程计划开好英语课;英语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指导,争取在今后工作中,把英语教学工作做的更好。

小学英语质量分析报告 篇3

“牦牛具有耐寒抗逆、采食能力强、生长缓慢而成熟期长等生理特征,肉奶产品具有绿色有机、营养丰富等优点,是高寒藏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是促进藏区牧民脱贫致富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中国是牦牛主产国,存栏牦牛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为全面了解我国牦牛生产和市场状况,提出牦牛产业发展建议,吉林农业大学受委托成立专题研究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我国牦牛产业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牦牛作为我国藏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农业增效、牧民增收、产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x-x年,我国牦牛产业呈稳步增长态势,存栏规模及产量均有所增长;牦牛消费主要以冻肉和冷鲜肉为主,且呈现一定的季节性,供需基本平衡;活体牦牛价格呈先降后升态势,牦牛肉价格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牦牛产品以满足藏区人民日常需求为主,基本无进出口。未来3-5年,预计我国牦牛存栏规模与产量仍将小幅增长,但长期趋于稳定,精深加工比例将不断提升,围绕牦牛产品将涌现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持续为藏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发力。

一、牦牛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集中分布于藏区,生产总体呈上升态势。世界现有牦牛头数约1700万头,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有牦牛1600多万头,占90%以上。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高寒藏区的重要特色产业。西藏自治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云南藏区、新疆巴州均有分布。x年以来,全国牦牛存栏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x年的1506万头逐步增加到x年的1621万头,年均增长1.5%;牦牛肉产量也由x年的45万吨增加到x年的53万吨,年均增长3.6%。

表1 x-x年牦牛生产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藏区综合试验站调查数据

(二)消费以藏区为主,少量销往内地。牦牛为农牧民提供肉、乳、毛绒等畜产品,是藏区牧民重要的生活及收入来源。近年来,以牧民消费为主的总体消费趋势没有明显变化(占80%以上),由于屠宰季节比较集中,大部分冷鲜肉在9-11月销售,其余时间以冻肉销售为主(鲜肉消费和冻肉消费之比为20:80)。销售到内地的牦牛肉多数按照普通牛肉销售,销售价格与普通肉牛挂钩。

(三)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较少。目前牦牛肉、奶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肉、奶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肉、奶产业加工体系。部分地区正在开展区域特色牦牛肉产品开发,主要是通过赋予牦牛肉生态价值,对肉质特色进行宣传,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产品。

(四)国内供需平衡,基本无进出口。目前牦牛产品(牦牛肉、奶、皮毛等)主要满足藏区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少量作为普通牛肉或肉牛制品销往国内其他地区,基本没有进出口。

(五)价格先跌后涨,不同区域、环节各不相同。x年以来,活体牦牛平均价格每头4000元,牦牛价格先跌后涨:x-x年下跌,x年之后有所上涨。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大部分地区海拔更高,牦牛生长期更长、运输成本更高,加上可替代产品较少,牦牛均价明显高于其他藏区。牦牛肉在藏区属于基本生活物品,藏区总人口较少,对牦牛肉需求稳定。随着国内肉牛产品供不应求,牦牛肉也水涨船高,价格稳步攀升。x-x年,牦牛肉价格每千克分别为58元、57元、58元、62元和68元(整理藏区各省农牧厅数据所得)。

表2牦牛(活重)平均出售价格(单位:元/头)

资料来源:布瑞克数据库

(六)养殖成本呈V形态势,各环节收益水平有所差异。总体而言,全国牦牛(活重)总成本呈V形趋势。x年为最高点(每头3758元),之后下降到x年低点(每头2757元),x年后呈上升趋势。x-x年,得益于现代牦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推广,牦牛生产期缩短、死亡率下降,总成本逐年下降;x年以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牧民逐渐变传统放牧模式为圈养模式,圈舍等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升推高了总成本。

表3牦牛(活重)总成本(单位:元/头)

资料来源:布瑞克数据库

表4 x年各环节养殖成本收益(单位:元/头)

数据来源: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藏区综合试验站调查数据

分环节看,各养殖环节均实现盈利。据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牦牛养殖户调查,各环节成本收益各不相同。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纯收益分别为1177元、1043元、1414元和2861元,育肥牛环节收益最高。

二、我国牦牛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集约化和生态化是发展方向。牦牛产业作为藏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承担着国家“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承载着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也承载着藏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希望,国家仍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其向现代化、集约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二)科技支撑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因地制宜,开发出许多适用技术与模式,如牦牛一年一胎高效养殖技术、牦牛提纯复壮及改良技术、牦牛冷季暖棚饲养技术、牦牛高繁低育模式、牦牛错峰出栏技术、牦牛差异化产品加工与品控技术、牦牛副产品开发技术等,这些组合技术在试验地区取得良好成效,将在适合地方进一步应用推广,科技支撑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三)市场需求诱发新业态、新机遇。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看,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牦牛产品作为高原净土有机食品,将受到广大消费人群的青睐。同时,青藏高原旅游业蓬勃发展将进一步增加牦牛及其产品的市场需求。牦牛文化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将成为神秘藏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三、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属于我国“三区三州”集中连片贫困区,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薄弱。牦牛产业由于其生产特性,是不可或缺的脱贫致富产业。

(二)主要经验做法

1.发展生态畜牧业,打造“牦牛之都”。以青海为例。x年以来,青海省以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在打造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在工作,加快了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全面转变。

2.转变农牧传统养殖观念,构建现代养殖模式。构建高寒牧区放牧补饲、半农半牧区季节性错峰出栏、低海拔农区异地差异化育肥技术相结合的生态互补养殖模式。采用TMR技术集中育肥牦牛,在标准化牦牛育肥场实现了6人养殖5000头牦牛,牦牛合作社实现7人养殖20__头牦牛。成功转变了牧民的传统牦牛养殖观念和传统的靠天养牛放牧生产模式,提升牦牛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和竞争力。

3.提升养殖条件,应用杂交改良技术。牦牛是一个较为原始的家畜品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其具有很强的耐粗饲、耐寒等性能,但是生产性能较低,且出栏周期较长,一般5-8年。在国内牦牛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藏区暖棚建设改善牦牛养殖条件,开展“夏秋放牧、冬春补饲”、“高繁低育,错峰出栏”等模式,有效缩短了养殖周期(2-3年即可出栏),兼顾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通过杂交改良、提纯复壮等技术提升其生产性能,提高了出栏体重,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典型案例分析

1.青海省天峻县合作社扶贫模式。x年,梅陇村率先在青海省组建了股份合作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牲畜、草场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整合,开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和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

2.“村支部+公司+贫困户”扶贫模式。四川省小金县新桥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政府扶持,技术能人带头的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村集体经济模式,实现村集体分红收入,也是当地党委、政府探索“支部+公司+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新模式。贫困户通过为公司种植牧草、劳动务工、代牧、代养等模式实现增收。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一)主要问题

1.生产方式落后,养殖效益低下。

(1)全放牧无补饲,科技含量低。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及牧民传统养殖经营观念的影响,牦牛生产科技含量十分低下,基本全靠天然放牧,无补饲、无投资。

(2)基层防疫体系基础薄弱,疫病预防不到位。目前基层防疫体系基本完善,但基础薄弱。藏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素质不高,中专学历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以上;办公设施缺乏;经费投入不足,防疫员补助低,影响工作积极性,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队伍支持力度。

(3)出栏率低,养殖效益不高。由于牧民饲养管理粗放,造成出栏周期长、出栏率低、周转慢、养殖效益低。且受宗教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藏民普遍存在惜杀、惜售牦牛的习惯,藏区牦牛平均出栏率仅为15%,致使牧民虽存栏多,但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加上牦牛生长周期长,经历多个“夏壮、秋肥、冬瘦、春死”轮回,浪费了很多本就稀缺的牧草资源,对藏区自然资源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压力。

2.产品开发不够,企业经济效益较低

(1)牦牛产品结构单一,加工水平不高。牦牛虽全身是宝,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是牦牛肉和牦牛奶,且单产较低,牛肉产品主体仍处于简单分割阶段,加工转化水平低,低端产品产量大,而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冷鲜肉和中、高端牦牛肉产品产量有限。

(2)品牌培育滞后,营销手段落后。对牦牛肉的绿色生产方式和营养价值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很好地挖掘其生态价值,牦牛肉在市场上与普通牛肉同等对待,与普通牛肉同价销售,稀缺的牦牛肉没有进入高端牛肉市场,无法彰显其价值。

(3)交通不便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由于牦牛生产季节性强(集中出栏9-11月份,挤奶季节5-10月份)、单产和总产低、牧场运输产品交通不便(牧道建设不够),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4)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限制了牦牛产品的消费空间。藏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远离我国人口密集区,牦牛产品作为生鲜品,保质期较短,不便于铁路和公路运输。而利用航空运输,必然会增加其运输成本,导致产品成本增加、价格增高,限制了其消费市场和空间。

3.藏区基础设施缺口大,基层服务体系跟不上

(1)藏区牧业基础设施缺口大。目前藏区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牲畜暖棚、防疫巷道圈、牧道/奶源道等,牧区群众对牧道、奶源道建设的愿望十分迫切。

(2)基层服务体系薄弱,合作社服务能力有限。一方面,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全,但技术人员队伍不足,村级兽医防疫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实际运营能力、服务能力与带动效应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在养殖环节,未能在提升养殖技术水平上有明显的效果。

(3)牧户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商业运作模式不成熟。由于牧户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社建设不完善,以及企业与合作社、牧户利益连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产业带动模式。牧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市场的联系不紧密。在大部分藏区,牧户出栏牦牛主要通过中间商“牛贩子”收购,这种交易方式对牧户利益不利,影响养殖效益和经营的积极性。

(二)风险分析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华水塔”,其生态环境极其重要,也极为脆弱,为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牧民超载放牧现象时有发生,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藏区牧民目前还主要以放养为主、围栏补饲为辅,牦牛养殖数量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而且国家草原保护实行限畜、禁牧制度与牧民养殖增收存在矛盾。

1.生态保护责任重大。青藏高原,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藏区肩负着重大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压力,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挥好牦牛和高寒草地组成的草畜系统对维持高原生态平衡的特殊作用,在保护中求得发展,建立草畜平衡机制,推广舍饲半舍饲、划区轮牧、高效养殖等适用技术,对天然草地保护利用,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是青海牦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牦牛产业是藏区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最有潜力产业。牦牛既是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更是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如何引导牧民群众通过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增强致富本领;如何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牦牛生产经营方式,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让更多贫困人口充分享受资源资产收益权,实现精准脱贫、增收致富,是牦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五、政策措施建议

(一)科技领域

1.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牦牛产业发展。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开展联合集中攻关,开展以牦牛选育、营养调控、饲草资源利用、健康养殖等技术研究,加强人畜共患疫病防控技术、安全高效疫苗及诊断试剂研发,加快提高牦牛种业科技创新水平。

2.建立牦牛主产区高效、绿色养殖技术体系。针对高寒牧区饲草料季节性缺乏和草原超载,农区牛源紧缺的问题,建议进一步通过营养调控、饲养模式等综合技术集成创新,建立牦牛主产区特色养殖技术体系。构建高寒牧区和农区饲草料资源和牛源有效互补、牧繁农育的立体生态差异化牦牛养殖模式。

3.构建牦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构建牧繁农育技术体系和模式,加快推动牦牛产业转型增效,深入分析发展牦牛产业的优势与劣势,从产前向产终挖掘优势和特点,强化顶层设计,全力打造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牧户为基础的从能繁母牛饲养到良种选育、从育肥到屠宰深加工、从产品流通到食品餐饮的牦牛发展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差异化的牦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

4.实行差异化科技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集中攻克畜种改良、集约养殖、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快研制适合高海拔牧区气候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强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优良类群牦牛、野血牦牛本品种选育力度,建立健全繁育体系,大力研制和推广全舍饲、半舍饲养殖、高效繁殖技术,扩大科学养殖规模,优化饲养管理条件,持续提高单产水平。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种类多样、品质优良、市场占有率提高。

(二)政策领域

1.长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提高牦牛产业发展的关键。牦牛的遗传改良和品种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在制定惠农惠牧政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牦牛种业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

2.努力打造和健全牦牛全产业链。应加快建立良种繁育、科学养殖、适时出栏、集中屠宰、冷链流通、精深加工、打造品牌一体化、一条龙的牦牛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主要牦牛优良类群的品种选育基地与种牛冻精生产基地,挖掘野血牦牛资源潜力,提升牦牛良种化水平。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建立设施齐备、工艺先进、污染可控、支撑有效、产出高效的牦牛设施养殖与夏季适度放牧有机结合的健康养殖模式。

3.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牦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构建适合牦牛“牧繁农育”的育肥生产体系,打造“种一片草地、养一群牦牛”的养殖模式。构建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长效机制,促进现代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

4.开发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目前牦牛肉精深加工产品极度匮乏,基本以风干牛肉为主。应加快推动调理肉制品、休闲肉制品等多元化的产品研发上市。支持企业建设骨血、毛皮、头蹄等副产物的精深加工生产线,推动牦牛产品综合高效利用,提升牦牛产业附加值,促进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5.加快经营模式转变。坚持生态优先,引入“生态+”现代新理念,不断夯实专业合作社基础,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市场”等经营模式,鼓励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经纪人开设网店,搭建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牧业,探索和推进新的经营模式,走出一条符合牧区实际的“一二三”深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牦牛产业发展路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