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0篇)
根据县教育局(金教通〈20xx〉46号)文件的规定,我们学校响应“新教材大练兵”活动的号召,启动了“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活动。我作为金沙民中的一个教师,毫无疑问,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中,有着诸多的体会,现在总结如下,望大方之家斧正。
一、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之必要性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老是吃老本走老路,是不适合新形势的发展规律的。作为一个教育者,教书人,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认识。就得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的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求了,落后了,应该淘汰了。如果一个教师,死守传统的方法不变,是不是当今社会的。师道尊严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都已经不被现代社会的学生所接受了。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方法,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的。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就是要通过学习,转变观念,改变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尊重学生人格的人文性的教学思想,教师就是为学生的服务的。
二、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之弊端性
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主旨是不可否认的,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走走形式,应付检查,培训没有落到实处,这只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我认为,要从教师的思想根源上,让教师认识到新课标、新教材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让教师心甘情愿的参加培训,才会取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就是靠一些行政的手段,含有强制性的要求教师参加培训,一是教师心理的抵触情绪会使培训很被动;二是教师心理的怨气,必然多三少二的会带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还有,就是时间的安排,平时要上课,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有好多时间来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呢?如果花很多时间来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是不是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呢?而且,必须要认真学习的,因为要考试啊!
三、 新课标、新教材考试之苛刻性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是要考试的。考试试卷分数是100分,90分以上是优秀。80分以上是合格,60——79分为基本合格,60分以下者为不合格。成绩“基本合格”者,限期补考达到“合格”以上档次,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这个优秀倒不稀罕),补考不合格者,当年年度考核不合格。这个考试,的的确确十分的苛刻,试想想,如果出题的人把试题难度搞大一点,会有多少不合格者,会有多少基本合格者啊如果按比例来定优秀、合格、基本合格,都还有一点道理,因为试题的难度是很不好把握的啊!例如,我20xx年的那届学生参加中考,数学科全县只有几个优生(80分以上),我的班级一个都没有,但是成绩统计却是全县前10名之列。还有考试时间是10月份,是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呢,还是认真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呢?我想大家的选择和我怕是一样的吧?另外,年龄不饶人啊,像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记忆力衰退,身体不适,不是这里麻木就是那里酸疼的,到底有多少精力来达到80分哟?
三月的福州乍暧还寒,街上却已是春风扫落叶,树梢萌新芽。带着问题、困惑,满怀期朌,参加了福建省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两天时间中,我们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王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老师、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王老师三人分别作的《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课标实施要点》、《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等专题讲座,三位专家老师分别就整体把握新课标、解读新课标、应用新课标等作了深入浅出的精彩剖析。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促,却如春风拂过,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专家对新课标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一、通过培训,了解到新课标颁布的背景。
新课标是在经历了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检验与8年时间的修改与完善才得以颁布的,其意义重大,是对十年课改方向的肯定与坚持,也充分回应了当前社会关切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而制定颁布的。
二、通过培训,对新课标的理念与变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较全面的认识。
与20xx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修订课标呈现了几大变化,如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这样的改动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教育的优质、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和谐;又如“双基”变“四基”,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一变化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变化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感到任重而道远。再者,核心概念的关键词由“六个”变“十个”,这些核心概念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它们非常重要,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
三、通过培训,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这次研修的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王尚志老师教授关于《从算术到代数——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讲座。王教授首先提出了几个主题词:整体、问题、数学、学生与教育。接下来,王老师用了一连串的提问,什么是重要的知识?重要的的根据是什么?课上怎样展示出重要的东西?用什么方式?同时,王教授提出一个让我们所有小学数学老师值得自豪并且倍感压力的观点,即:重要的数学,从小学数学开始;在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将为个人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数学(内容、思想等)都是从小学数学开始;“做的快”不是重要的数学能力,会、理解、思考才是重要的。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仅对小学教材要全面的理解,也要理解的来源及的影响,所以也要全面了解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一些知识体系,在今后的每一节课时,都要能认真地去思考一下这些知识的起源,这些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怎样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你才能真正的给学生完整的数学,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才是系统的。
四、通过培训,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经过两天的培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充电学习,努力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努力拥有宽厚的数学文化,了解数学的核心知识。进一步研读新课标,新教材,清晰的认识各年级教材的编排体系,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掌握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要对知识点的生长点及延伸点有清楚的认识,建立知识树,从较高的观点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形成这些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渊博的学识,掌握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具备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持续学习、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数学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一个数学教育观念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数学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课改后的历史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后,我不纯粹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我们说的”授之以渔“。每节课最多讲授不超过25分钟,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组织文字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识图能力、理解能力、辩论能力、历史情景剧表演能力,等等。这样的教学形式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历史考试成绩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新课改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更为我们历史教师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虽然很多人还没有完全认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对它仍然轻视,但我认为,重视历史教学应该从我们历史教师自身做起,如果我们都不重视,那就不会有人重视这门课。我首先从作业抓起,严把作业关,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哪怕一个错别字,我都不会放过。凡是错误之处必须订正,决不放松。久而久之,学生知道历史教师是认真的教学,他们自然也就会认真地来学习这门课。
此外,我重新审视课改前我上的历史课,虽然认真备课,但一堂课还是完全被课文内容框住,只注重讲授知识,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让学生感到学历史只是了解一些过去的人和事,他们对这门课肯定不会感兴趣,因为这些,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而如今,我们要通过历史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要让他们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身上得到一定的启发和经验,明白一定的道理,要让历史成为学生今天行为的指导,让历史在现实中得到升华,这才是真正的收获。
如今,看着我的学生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能出漂亮的历史手抄报,能用老子的“对立双方能互相转化”的观点来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感到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快乐。
在开学的这段时刻,校园利用教研时刻让咱们学习新课程规范。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和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规范》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进程中,咱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体会数学的兴趣,在日子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协作中体会数学的探求,然后真实享用到数学带来的高兴。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规范的再学习,有以下的知道:
一、要用新理念辅导教育教育工作
新课程规范把全面开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常识为首要方针转到首要重视人的情感、心情、价值观和一般潜力的培育,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开展的教育环境。在教育中既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重视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心情。
二、改变教育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育效劳
恰当的教育情形创设,不仅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前奏,并且会成为他们自动探求数学范畴奥妙的动力,因此,教育情形的创设,不仅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常识布景,学生日子经验紧密联络起来。如果仅仅为了寻求时髦而缴尽脑汁,伪造教育情形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育效劳。
2、鼓舞学生独立考虑,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协作沟通。
动手实践、自主探求、协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考虑,鼓舞学生宣布自己的意见,并与火伴进行沟通。教师应带给适当的帮助和辅导、长于选取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育中,教师应规划五光十色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调查、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日子的空间,知道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幻想,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相同的,逐步开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舞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日子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在本学段教育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育学生的估算认识和开始的估算技能。
4、日子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育日子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日子的联络,有的为联络而联络,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取,寻求原汁原味的日子味,日子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想的培育缺失了。
我以为,数学日子尽管与日子联络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络日子,关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日子难以数学化相同,如果数学教育一味的寻求日子化而迷失了自己,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自身,数学学习能够吸收日子中搞笑有益的例子来为日子效劳,也能够用日子中培育学生的使用认识和数学潜力,但不能走失数学自身。
5、培育学生开始的使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教育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日子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常识使用到日子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实际日子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进行自动探求与协作沟通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安排学生展开生动搞笑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调查、操作、推理、沟通等进程。
随着社会的开展,学生每一天了解超多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咱们打破讲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日子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讲堂。在讲堂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掘,素质得到全面进步,让讲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取得对数学了解的一起,在思想潜力、情感心情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前进和开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起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用心肠去感触教育美、去寻求数学美。
就“数学教育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讲堂教育中,研讨知道进程和情感进程的知情一致规则,是具有实际优点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求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集心情,发生探求数学规则的趣味;沟通情意,构成乐学数学常识的态势几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步学习功率,力图真实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纳的方法不同,作用也完全不相同。叶圣陶说过:“习气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辅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考虑的好习气,随时重视周围事态的变化,理解事物之间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状上或本质上发生新的情况,事物的方法或资料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气就应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育。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靠心情,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理解会有人来辅导他怎样做,至于做的方法,做的作用,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发生,要想独具匠心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咱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应战,咱们务必改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日子的联络,使学生从日子经验和客观事实动身,在研讨实际问题的进程中用数学、了解数学和开展数学,让学生享用“数学学科的高兴”且高兴地学数学。
一、修订思路重视育人途径
课标在修订思路上,高度重视育人途径的表达,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以综合育人,实践育人。这就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地理学科对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表达,可以从情境教学、深度学习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和实践。
二、课程目标注重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旨在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乐善乐学、不畏困难,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感悟人地关系。
形成系统、动态、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和谐观、共赢观、发展观,可以从空间视角、区域视角认识人地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三、课程内容着重实践性特色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遵循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实践性、灵活性原则,在地理活动中,突出地理实践性特色。在“课标的内容”要求中,突出地理工具的使用和“做中学”的要求;在“教学提示”中,结合主题内容,从情境设计、素材选择、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提示。
四、学业质量反映核心素养
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综合评定学生面对不同情境时,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反映出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
这就对我们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然后通过一步一步的诊断、评价,不断矫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向,改进细节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学业质量要求。
讲座的最后,韦老师勉励教师们要转变观念,深刻领会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突破难点,推动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守正出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师路漫漫,任重而道远。“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通过此次学习,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挖掘知识背后的素养意义,达成核心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希望通过地理老师们对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能够共建出一个生动、智慧、高效的地理课堂,助力学生成为活跃的、负责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0xx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育人任务,重心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些无不体现了国家“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符合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科表现
地理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里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人地协调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旨在培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分析、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当今世界,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破坏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所在。
2.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整体性思想是贯穿高中地理的重要思想,综合研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中,这种思想重要性的表现尤为明显,对地理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区域的综合,已经不是单纯的应对考试这么简单了,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学生以后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对孩子们的一生都十分重大的影响,这更加体现了国家立德树人的宗旨。
3.区域认识,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并综合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这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常规方式,也是地理教学考查方式的重要体现形式。
4.地理实践力,是一种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力和思维品质。地理实践力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最欠缺的地方,也是最难操作的一部分。尤其是野外考察部分,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尤其是安全因素和我们焦作地区的经济水平,很难实现。焦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实现野外考察;室内实验是地理实践力的另外一种操作方式,比较适合大多树数学生和学校,但局限性较大,而且不是所有的地理现象都能通过实验来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野外考察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十一中借助科技创新的平台,也引导学生参与了不少社会调查,获得了不少奖项,也是对实践性地理课程的一种实施方式。
三、新课标指导下地理教学的实施方向
1、创设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注重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景设置,注重地理学术的情景设置。生活中,处处皆地理,只要用心观察和思考,总能找到相关的生活现象来指导地理教学。例如,近几天的天气变化,可以用来解释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可以借助二十节气来解释农业生产的农时,农作物的生活习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天气变化。
2.用核心素养指导测试内容
在地理测试内容的选取和设置上,要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尽可能的避免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选择测试内容。高中地理教学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要始终给学生传授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教学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3.积极实施实践性地理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实践力一直是地理学科知识最基本的获取方式,而地理考察、地理实践、地理实验等方面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安全问题是悬在地理考察教学头上的一把利剑,来自方方面面的紧箍咒使地理考察只停留在理论上。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地理老师一定要抓住身边的各种机会,去实施实践方面的教学。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特别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之后,有如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备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N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树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刻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问题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己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标准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过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
2 、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特别化教学设计;
3 、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
4 、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5 、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特别化学习。给一些学生特别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课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 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特别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诉我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过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注重适应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
一、我是一名专职历史教师,教了十年的历史。虽然这门课如今还被人称为“副课”,但是比较课改前后,它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当历史教师的那几年,是我教学工作中最难过的几年。那时,历史不是中考科目,在政史地组中,初三历史教师是处境最难的,而我恰恰就在教初三。中考的指挥棒,让学生和家长都明白,花时间学历史是完全多余的,所以,虽然我精心备课,努力讲好每一堂历史课,可学生根本就不学,就连提问都不屑于回答,统一答案都是:“我不会。”但是初三的第一学期末,历史要参加考试,考试成绩还要被公布在电视上。那年月,我们全校教师的教学成绩,收视率极高,成为了全团父老乡亲关注的焦点。
而我们初三历史教师,更成为了大家耻笑的对象。面对教学成绩几个“率”后面的“0”,有“好心人”在为我担忧:“这姚雪琴在学校可咋混下去呀!”听到这样的话,我感到莫大的委屈:谁能知道我为了讲好每一堂课,在课前花的功夫?谁又能知道我花了几个晚上辛苦刻出来的油印资料,发到学生手上后,就成了飘散一地的废纸……回想起只做了几分钟的历史卷子,就带着满脸喜气走出考场的学生,这让我想到了期交白卷的张铁生。难道我们的基础教育真得就不需要学历史了?历史课真得就已经沦落为一门多余的课程了?
我无力改变现状,我只能为我是一名历史教师感到悲哀,更为我见到的一些现象感到担忧:我在讲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时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中国人,我们的学生竟发出了冷漠的笑声;明星面对电视镜头,和主持人提问时,她竟不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我不敢想象,如果我们的教育朝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再过若干年,还有多少人会知道毛泽东为何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二、20xx年,我们团场进入课改的.第一年,我作为第一轮进入新课改教学的教师,参加了农二师教委组织的新课改培训。在和各团场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作为历史教师,大家的处境都差不多,都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感到无奈,感到茫然。我们的培训教师,来自农八师教委的历史教研员王亚光老师重新点燃了我们的信心。他告诉我们:“现在中央都在大力提倡领导干部学习历史,你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历史教育会有受到重视的一天,教育部门不会让历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缺失的。”就在那年年底,历史被确定为20xx年中考的科目,学生对历史这门课也开始重视起来,因为有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充满了活力。
通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两位老师的讲座充分结合历史课堂及教材的实用性,并结合一系列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给与会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尤其是丁丁老师给我的震撼,她的敬业让我有些惭愧。培训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回顾对部编教材的学习,我以下几点体会:
一、新旧教材的变化。
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片、材料、活动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关于这点,丁丁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对教学的钻研和思考,如指南针、司南、罗盘的区别,自己制作指南针,包括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对一些资料信手拈来,如澶渊之战和孔府牌匾等,在教学中给学生引入,即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也增加课堂生动性。所以说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式、方法操作应用的基础。还有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总之,本次学习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向丁丁老师等优秀教师学习,最大价值的发挥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作用。
走进浙江大学进行教师90学时的培训,可以说是以另一种方式圆了高中时代的梦。在10天时间里,聆听了省教研室专家、名师、特级教师和名校教授关于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教师修炼、积极心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既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不但拓宽了自己的教育视野,而且进一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各位老师的讲座可谓精彩连连,因篇幅原因,我就以省教育厅教研室方张松老师的讲座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工作近十个年头,可以说听讲座无数,但说实话里面的绝大多数,味同嚼蜡,完整听完的兴趣都没有,更不用说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了。但是今天,听了方张松老师的讲座,却感觉生动而富有实际意义,让人如饮甘露,且意犹未尽。用通俗的广义相对论来说,幸福的时间总是让人感觉短暂,z老师两个小时的讲座,妙语连珠,肢体语言丰富,居然让人有种太快了,不忍结束的感觉。
在z老师的众多观点中,对于教师的教育智慧的阐述,引起了我的思考。他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大致可以分为:语言智慧、角色智慧,对象智慧、教材智慧、正和智慧和问题与反思智慧。并分别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许许多多生动而又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身边常见的问题,竟都可以用智慧的方式得到更好的处理。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些老师们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了!”、“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等等诸如此类的抱怨,原因无非就是某某学生多次教育都不改正错误,某某学生成绩又没有考好等等,这个时候,大多数的老师都会把责任放在学生身上,且觉得理所当然。听了z老师的讲座,我不禁静下心来再次回顾这些现象,有了些新的想法——
第一,我们在处理这些情况的时候是否运用了对象智慧呢?
学生不是一个个没有生命力的产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我意识,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有不一样的家庭生活背景,而我们老师在教育这些个性的学生的时候,是否在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教育理念在进行呢?如果你不了解学生,那么你又怎么能找到一种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呢?更不用说,如方老师所说的,德育工作本身最好的效果就是无痕的,让被教育者自己想通的,只是一味的训诫和说教,效果真的是微乎其微的。
第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了角色智慧呢?
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比如在探究学习的时候,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同学的角色;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候,作为朋友的老师会告诉他:“不怕,我会帮你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遭受到挫折的时候,老师需要扮演的是兄弟姐妹的角色,去鼓励他,去支持他;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爷爷奶奶慈祥和蔼的角色更能让学生快速地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而学生确实需要惩罚教育的时候,严厉的爸爸妈妈角色就登场了……我想,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把自己框定在一个教师的角色中吧,师道威严,高高在上,其实很多时候这也是导致我们教育工作得不到较好效果的主要原因吧!
第三,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否关注到自己的语言智慧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虽说我们的教育语言从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上看,绝不能算得上是“恶语伤人”,但是有时候不合适的话语,肯定会给学生带来比较大的困惑,甚至有时候想不开,做出些极端的事情,这个时候教育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变成了伤人不见血的凶器,这是你我都最不愿意看到的。就如这几天,我抱怨着班上学生在上课时举手的积极性大不如前,今天方醍醐灌顶,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学生,而恰恰可能是自己没有运用好教育的语言智慧,或许已在无意间影响甚至伤及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庆幸,如今幡然醒悟,今后一定要好好斟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能让“四十五度的举手”和“一百八十度的举手”现象出现在自己的班级!
虽然培训结束了,但带给自己的收获是无尽的,那些专家给自己指的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而自己想要的,终究还要自己去琢磨、去领悟、去实践……
首先,在观看了教育部有关领导对这次部编教材的有关视频,反映了国家对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视。其中特别提到了家国情怀的渗透,也是以往历史学科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或不能比拟的。通过历史学科很好的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文化传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教书育人、立人立德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而很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自身价值,也为我们今后在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第二,本次培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张静老师和丁丁老师对于部编教材的解读和有针对性的案例的分析。应了那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事先准备一桶水”,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老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具体而繁杂,特别是历史学科更注重史论结合。每当看到老师们展示的案例和视频,不禁感叹老师们能把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有理有据,是因为确实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试问这样的历史课堂学生又怎会不喜欢呢?而且在讲求实证的同时,不再像过去的传统教学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而是能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历史课堂真正做到了“有趣”、“有料”(内容丰富,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效”,所以也为我们今后上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帮助,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第三,这次的部编教材是经过了多位国家级的专家和资深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了审慎的考量编制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仅就中国史而言更加的系统和完善,能够将中国史所涉及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涉及其中,使之更加的完整。比如东汉的光武中兴,以前的.教材基本就没涉及这段历史,会使学生对于两汉的内容不够清晰,东汉的内容被弱化了易造成学生知识点的盲区;再比如本次部编教材中关于唐朝的安史之乱,之前的教材也没涉及或是不作为必要内容让学生掌握,这也是有缺憾的,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却没有给予必要的交代,这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唐朝历史作出完整而准确的评价。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还有就是在对历史概念或是使用的措辞方面更加的准确而严谨,比如提到的“民族的交融”而不是“民族的融合”等等,也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及时提出了需要注意和指正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本次历史培训的一点粗浅的心得和认识,仅供交流,如有不当的地方还希望各位老师及时提出并批评指正。
经过近几年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我觉得数学教学的内容多,课时量不够;习题难,学生做不了;课程结构变化大,要求的教学资源多;对于标准和教材的要求难于把握。
一、我对教材的认识
1、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的问题。与我国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相比,本次改革无疑力度最大。新课标,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人教版教材比原有教材有较大改变,知识体系上,如三视图、算法、统计、定积分等内容的加入,引入与阐释知识也有很大不同,体现了新课程改的思想。事实上,无论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还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都还只是专家们的一种设计。虽然它经过数百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研讨,但它离实用仍有距离。我们进行实验,就是希望由此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对新教材认识存在的问题。实验产生的问题不能都归咎于课程标准或教材,也有我们的原因。例如,对“课时不够”,固然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些原因还是出于自身。不少教师习惯参照高考命题,对某些知识点延拓加深。原来教学相对较少、课时较多,可以这样做。但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要求与原有大纲有较大不同,如果仍延缓原有习惯,课时量就可能不够。又如,过去习惯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全部习题(包括练习和复习题),但新教材却有些习题很多学生不会做,于是有人认为教材习题太难。事实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适应人性选择,对具有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的习题和复习题中的A组题应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但B组题较难,一般只要求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做即可,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不够清晰。例如,高中几何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立体几何”分“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课程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立体几何初步”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基本要求。而对于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借助向量定量地处理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向量既是几何对象,又是代数对象,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内容定位差异,按照《标准》对不同内容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要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加重负担的情况出现。
4、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好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应努力领会其基本理念和目标,掌握课程设计思路,熟悉必修课程的内容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其根本所在。在实践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使用教材,设计新的教学过程,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的“药引”,引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心得体会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三、几点教学建议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分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必修有5个模块,这些内容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要学习的,无论是毕业后进入社会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主要注重打好数学基础,掌握基本能力。但内容的抽象性、理论性强,在能力要求方面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水平,这些都对老师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战,虽然笔者学浅,但在一年的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一点心得,给大家几点建议
1、依据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数学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此外,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联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接触,螺旋上升,实行分层教学。
2、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同时,对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前高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可以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时不足问题又解决了教材编排存在的漏洞问题。
3、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作形象化处理,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尤为重要。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例题解不等式(ⅹ-1)(ⅹ-2)(ⅹ-3)>0用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机作出函数y=(ⅹ-1)(ⅹ-2)(ⅹ-3)的图像,并追踪图像上的点的坐标,可以近似直观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没有采用这种解题方法,必须经过三步复杂的解题步骤才能完成,而且图像相当复杂。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大多数老师的感慨。如何在新课标下运用新的理念,解决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存在的问题,真正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需我们不断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只有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和学生共同进步。
20xx年x月x日,在冰溪小学参加了小学英语新课标培训。我认真聆听教研员沈佳红与瑾山小学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积极参与研讨,研讨的过程中,从同行那里学到很多,同时体会到自己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不足,我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承担起本职工作。
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小学英语课标方面很多理论:20xx版课程标准的要点、课程标准与小学英语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些重要建议以及小学英语教学技能方面的要求等等,所有这些理论和要求,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分析和灵活应用。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标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这一特点,我们作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坚持人本位,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要把他们看成学习的容器,因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
有个人的追求,有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情感经历,这些正是搞好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经历、情感、思想和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这些实践经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旧课堂的“要我学”变为新课堂的“我要学”,适时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课堂。
二、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我清晰地记得沈老师是那么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的一个理论,让学生能用英语做完整的事情,使我很受启发,以往我们关注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和技能块,而不是一个面的累积。要根据课标所描述的“能做某事”为主线,实现学生能用所学语言做事情,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思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一种重要的教学观: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同时坚持“发展为本”的原则,在时间、空间上为学生提供充分条件,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在更轻松更愉快的环境下实现更多的信息交流,真正做到快快乐乐学英语,扎扎实实打基础。改版后的《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建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
新课标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以及评价目标多层次的特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标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
的提出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只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使评价体系除了具有基本的检查和选拔、筛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使评价具有了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尊重个性差异,除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外,还倡导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学校以及家长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上是我本次学习的粗浅体会,我想更多的还需要我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课堂,认真踏实的学习和实践,一点一滴地积累本地经验,更好的帮助一线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交际能力。
秋季开学,我省中小学校在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小学语文(1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1年级)、初中道德与法治(7年级)新编教材。为确保新编教材在我省顺利使用,省教研室先后在x、x举行了小学语文、小学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编教材专题培训,全省300多位语文、品德学科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培训中,由x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柳老师、x市x小学校长等多人组成的小学语文专家团队从教材解读、入学教育、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口语交际、阅读教学、字词句运用、课外阅读指导等各个层面对“部编本”语文教材进行了深入解读。浙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执行主编教授对新教材的修订背景和教材设计进行了介绍,执行副主编副教授对一年级教材的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解读。x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陈老师对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及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解读;x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侯老师就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特色及培训工作思路与大家做了总结交流。
与会代表还围绕新教材的培训与使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本次培训活动及时而有效,既有教材编者、出版社人员对教材的整体介绍,又有专家团队对教材的系列解读与教学建议,为新编教材在我省的全面顺利推开使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下阶段我省学科教研活动的有效跟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明确了方向。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古往今来所有教师研究的共同课题。如果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方法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自觉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问题。笔者在这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并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总结了几点,期望与同仁共同探讨适合初中历史教学高效策略的话题。
一、课前预习,自学设疑
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课前预习目的是对以往知识储备进行整理加工,并在自学教材中获取新的信息,或在搜集资料中归纳整理,将旧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学生课前预习处理得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 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师设疑,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的主动性将会丧失殆尽,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束缚,最终会变成被老师牵着线的“风筝”。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己设疑、自己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当然也可能出现没有问题或见解浅显之类的现象,教师不得讥笑,应正确引导。
交流互动环节,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三、引导点拨,深化认识
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点拨,即在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进行释疑。教师点拨起一个层层深入的作用,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将认识逐渐引向深入。
因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点拨”,讲究方法。方法一、顺势诱导,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能答出一二,且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启发诱导,顺势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方法二、搭阶梯,点迷津。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应在认识陡坎上造阶搭梯,适时地扶一把,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方法三、归谬正误,转变认识。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难以使学生信服,且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就应指出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所在,使其幡然醒悟,转变为正确的认识。
四、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有人认为,教师就是在讲台上向学生宣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学生接受了就完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只有训练才能培养能力,不练就不能提高能力,不练就掌握不了知识,就不能加深印象,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当堂的训练任务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堂松松垮垮课外紧紧张张的做法要彻底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有差距,难免会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反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是落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全局,保证交流的渠道畅通,互动迅捷,效益颇丰。特别是对学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矫正,当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定论的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强作结论。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之前,教师在操作训练时选择精深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要提醒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使自己在潜意识中有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且有以此题为范例进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使之养成习惯,这时课堂目标就初步达成了。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了一定的知识,通过训练操作巩固了知识,智力也得到了开发,但这远未达到课堂教学实现了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因为这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最终提高还有一段检验、巩固、提高的距离,而要使课堂上的`所学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其他各领域中去,这还需要一个再提高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和易懂的资料、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再度拓展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延伸之终极目标。只有这个目标达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迁移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的刻苦训练。
综上所述,对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应该贯穿在历史教学的课内课外,落实在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方面面,而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策划,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意志力,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主动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满腔的热忱和聪明的智慧,积极而扎实从事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0xx年10月29日20xx年11月7日,我参加了陕西省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研修项目,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和观摩等一系列的培训使我对新课改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更准确而深刻的答案。同时,在心理上也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得这次培训可能比较轻松,但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说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培训真的是既紧张又紧迫!
首先,我向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本次研修学习的主要内容安排。10月29日:我前往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报道。
10月30日:上午在陕西师范大学崇毓楼闻道堂举行了开班典礼,会上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院长袁奋光做了主要讲话,随后召开了班会。下午:由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书记、副馆长、陕西省省委讲师团成员马晓雄做了题为现代师德修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佛更要金装的精彩报告,题中讲到要帮助教师塑造“师道尊严”而非销蚀和损害“师道尊严”,要帮助教师增加个人职业幸福感和实现家庭文化的传承。
10月31日:上午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化工学院杨承印教授主讲了历史教学过程设计。他讲到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研究课程标准,理解教科书,熟悉学生,着眼于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午:我们前往西安市83中学,深入课堂,观摩了83中沙涛老师在他们的春笋班主讲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
11月1日:他们聘请了陇东学院的胡胜利教授利用全天时间主讲了关于历史对话教学问题的思考。
11月2日:上午:由西工大附中彭晓泉老师做高中历史选修4(历史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历史基础)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这节课彭老师讲的非常精彩,因是来自一线的老师,所以她讲的东西也非常实用,这一块东西我将在我们历史组学科组会议上进行传达。下午:由陕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李贵安教授主讲了美国学校课堂情境展示与研讨,这节课资料翔实,对我感触颇多。11月3日:上午:由陕西师范大学胡满成教授主讲了21世纪历史发展战略。其中讲到了21世纪历史发展的四大难题及展望,21世纪历史发展的11个突破口。下午:由陕西师大杨承印教授讲了《校本教学研究:怎么评价历史课堂教学》通过一些视频录像,边分析边讲解。
11月4日:上午:在陕西师大计算机房学习了网上检索历史资料的方法。下午:由李文盈教授主讲了《历史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11月5日:上午:由陕师大王明珍高级工程师主讲了《红外光谱分析实验》,下午:参观了陕师大历史实验室大型仪器。
11月6日:上午:由西安83中沙涛老师主讲了《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非常系统的讲述了83中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得成功做法,同时也提供他们比较全面的资料。下午:由西安交大附中的沈卫所老师作了《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的报告,其中,他讲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是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11月7日:上午:由班主任对我们所提交的论文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下午,评比了优秀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和获奖证书,我被评为本次学习的优秀学员。
可以说,在研修学习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历史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承担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历史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历史教育的大教育。历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并能形成持续的历史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历史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历史资源,使历史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历史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在培养目标价值上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求来体现。强调学生在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例如:在学习“走进历史科学”这一节时,向学生展示历史科学的特点、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历史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世界的神奇美妙和历史科学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关注今后个人的发展与历史科学的关系。经常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能源、关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自20__年4月21日正式发布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考试评价和教学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据,必将引导和推动新一轮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版)(以下简称“老课标”)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强化了历史课程的育人导向
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二、明确了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目标从老课标“三维目标”发展到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反映了新时代新的课程理念。新课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表述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要素,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20__年修订)的思路保持一致,有利于加强初、高中学段的衔接,更好地体现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精选和优化了课程内容
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历史课程内容分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新增了“历史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融为一体,值得关注。
课程内容中的前六个板块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每个板块都包括了内容描述、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四方面的内容。值得强调的是,新课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此来加强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在总课时中专门规划出10%的课时,设计若干活动,将分散的知识整合,借助不同课程所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增了学业质量板块
这一板块包含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部分内容。新课标将7-9年级作为一个学段,研制了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从“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三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学业质量的评价,可以引导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更加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五、课程实施的要求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
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特别强调了课程实施中要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评价中,强调了“教—学—评”一致性。同时,特别强调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弥补了老课标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缺失。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命题工作的重视,与近期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高度一致。
新课标特别增加了“教师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要求。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实施都给予了详细的阐述,旨在强调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让教师乐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以提升教学能力,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同时,新课标还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两个方面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目的是不断促进教师个性化、精准化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20__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__年版)》正式颁布。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起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急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将新课标落实到常规教学之中,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优化音乐课堂。
通过学习,首先我感受到新课标更为重视整体性,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教学内容整合为“艺术课程标准”,在这种整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作为音乐教师必须积极学习和尝试运用多方向的知识技能,来更好的支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其次,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多元化,“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大类涵盖了14向学习内容,将原本静态的知识、技能、文化、观念等内容,以多种学习任务的方式组合起来,将课程内容和艺术实践、学生生活相联系。
最后,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能力目标,教师自己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按照新课标的指导下,通过音乐学科的综合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正面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立德树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将课程标准的理念、方法运用的实际教学中,为培养有理想、有信仰、有价值的创新人才尽一份力。
一、坚持目标导向
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
二、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方案和课程标准方案分别于20__年、20__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三、坚持创新导向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等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发生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更多艺术课程。
第二、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学段青少年学业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
第三、增强指导性
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着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第四、加强学段衔接
主张艺术实践,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第五、细化实施要求
新课标将基本要求、实施职责、制度规范、监察要求等更加具体化,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标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更是贯彻了“以美育人”的总方针,突出了课程综合,以学科为主体,深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到正确的艺术方面的学习,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水平。
春暖花开的明媚三月,我有幸来到了省城西安,在陕西省学前师范学院参加为期九天的省级地理骨干教师的研修学习。
第一天来到学前师范学院报道,学院的接待老师服务热情周到,很快的就办好入住的手续,到房间里休息,学院还细心的给每位来培训的教师发了这九天的培训的课程安排表。九天的培训内容很丰富,形式多样,有地理理论学习,有CAI技能培训,有拓宽一线地理教师视野的世界地理课程,也有教育技术、西工大附中等名校的教学观摩。感谢学院的各位老师们精心设置课程,作为师大毕业多年的学生,这次培训的第一课我就再次领略了陈瑛教授的学者风采。几年来我一直埋头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时候局限于传授学生书本知识,对时事地理关注的很少,这次聆听陈瑛教师的“新形势下的.世界地理”,更新了我的知识储备,开阔了眼界,也给今后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还有陈教授本人授课方式平等、轻松、优雅,很值得我去学习。
陈教授讲到世界地理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学的任何理论成果和规律,只有通过世界性的地理研究和类型区的比较分析才能得以证实。地理学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只有放在全球的尺度上,方能理清脉络、分清层次。忽视世界地理的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也是世界地理学科虽几经沉浮,但始终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复兴世界地理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其自身经济和政治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的过程。从近代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看,地理学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崛起的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地理学应当积极调整研究方向,大力加强对世界地理的研究,以服务于国家的全球战略。
我想,中国复兴国家战略大形势下,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也会随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要引领学生放眼世界,更好的认识世界。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自己得储备一桶水,现代教师要有奔流不息的知识储备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要尽快多学习多充电,以更好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服务我们的教育工作,为国家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邢兰芹博士的《“自然地理”部分》课标与教材解读报告,做的细致,深刻,也使我受益良多。虽然之前我自己也看过很多遍课标、课标解读相关书籍,但这节课我听的还是津津有味,因为邢老师不是大量的理论东西堆砌,而是理论联系实际,有新意的用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她生活实例给广大培训老师讲了堂生动的课标解析课。邢老师还专门讲到了地理素养问题。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其中,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力图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固守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遵守科学的职业道德等。归纳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作出的反应,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这些知识的了解,能更好的指导地理教师的实际教学,关注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我相信,九天的培训,不仅开阔视野,启发了思路,更能激发我的工作热情。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更有信心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年八月二十八日,县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新教材,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对新教材的理解及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这次新教材培训,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谈谈自己的体会。
新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感情态度与价植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和发展,教材也着重强调了数学要注重情境的设置,数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新教材要求教师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真正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思想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现代教学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教师只要能把握住数学知识的目标,不要拘泥于教材,大胆地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最好实践。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题材,设计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并符合儿童特征,所以我们要采取适当的呈现手段,辅之以语言引导,激发学生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
新教材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性,就是要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我们要留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新教材还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面向每一个人,摒弃旧教材内容繁、难、偏、旧,创设学生自在探索知识的创造性,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总之,人教版数学体现了贴近生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同时,新教材给我们的是高强度的压力,是全新的尝试,也增加了我们学习业务的机会,我将和学生一道伴随着课改成长。
新一轮课改正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在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有过思考,通过学习,实践和研究,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因为课程结构的变化而带来了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而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不同的化学。所有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发展,但是在进入高中之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潜质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强调领域和模块,层次性和选择性。领域是构建人的整体素质,模块具有选择性,为具有不同能力和个性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必修共有两个模块,选修有六个模块。必修的内容比较少,学生的心里负担较轻,对培养孩子的兴趣有好处。除此之外,必修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学完必修课以后对化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选择。选修有六个模块,内容非常丰富,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很有好处。
具体从教材结构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新课程必修共有两个模块,选修有六个模块。必修的内容比较少,学生的心里负担较轻,对培养孩子的兴趣有好处。除此之外,必修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学完必修课以后对化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选择。选修有六个模块,内容非常丰富,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很有好处。
二、学生学习方式将多样化
问题讨论: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思考、解疑
信息加工:从多种媒体和场所获取知识并整合
方案设计:针对不同任务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共同配合,互相交流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由排排坐改为团团坐
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调查咨询:理解化学与生活、环境和科技的关系
反思评价:反思、调整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
三、新课程应倡导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特征。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监控下的学习。学习者依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取得有成效的学习结果,得到成功感和满足感。
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带有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
⑵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元认知能力,寻找适合与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⑶教学设计要关注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注重教学情景设计、给学生自主学习以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学习指导要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学生要学、能学、会学、主动地学。
四、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必须不断充实自我
(1)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再是教书的匠人,而应肩负起了解人。培养人的工作。
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的表征。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
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
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倾听学生发言。发问;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教学生活
(2)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对STS的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
(3) 争做学生满意的化学老师:挑战与机遇并存
A、树立新的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B、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C、运用全新评价理念,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D、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E、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人人争做学生满意的化学老师。
总的来说:新课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一次变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一年来,在实施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师生角色转变的同时,也大胆地让学生参加到对新教材的评价中来,参加到对老师教法、改革的评价中来,尽管他们的评价有时还显得很幼稚,但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欣赏、审美能力,而且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特别是对于地理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以及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有些体会。地理新《课标》之新,就在于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
因此,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一、对于教材有了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
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按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初中地理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三、对多媒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的应用,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行动中获取新知。再比如初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展示各种真实的图片及动画,演示各种天体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等,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从六月下旬开始,我参加了株洲市新课标培训。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一、规模、力度大
“新课标”贯穿了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发展的理念,必须建立以下几种意识。知识意识:教学的“有效知识”是知识与发展的结合点。发展性教学不是提高教学知识的总量,而是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课程意识:新的课程计划、标准不是教学惟一的资源;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取消了教学指导书、参考书。
学生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变化: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的变化,领导、教师、学生角色的变化,教师生活、工作、思维方式的变化。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改革。
二、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新世纪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使课堂教学模式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教育教学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
(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
(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
(3)思想素质方面,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3、确立“交互主体”的新学习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构建教学的新飞跃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的改革。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教法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不能只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而在行动上不落实。否则,教学就只会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新课改也会是穿新鞋走旧路,有声势没实效,最终只能陷于肤浅。
新课改涉及到诸多复杂关系,需要全方位地协调。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新课改是系统工程,可谓任重道远。但是,我相信,只要广大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各方齐心协力,新课程改革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特别是对于地理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以及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有些体会。地理新《课标》之新,就在于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
因此,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一、对于教材有了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
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按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初中地理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三、对多媒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的应用,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行动中获取新知。再比如初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展示各种真实的图片及动画,演示各种天体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等,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对新课程教学标准下教学的感受
初中地理课程由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几个部分组成。
涉及地理学基础知识应用,重在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在学习中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学习带的走的知识。
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由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转变为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把经典知识的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过程分开讲述转化为在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呈现。
表达方式多样化(图像、案例、阅读),鼓励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案例真实、典型、说明性强,图说的加强,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直观化处理,突出案例分析,用案例来诠释、实证、应用理论,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拓展案例分析,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探究或研究性学习的显性和隐性表达:“活动”和“问题研究”的设计,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重视动手实验认真分析每一个案例的作用,用活用好。“活动”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案例配合,构成完成的学习单元。
今后的方向,加强锻炼,提升自己。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将舞台还给学生。
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
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物理的课程改革改革方向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下面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首先是教师要控制得住大局
虽然是探究性的开放型物理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但也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堂乱糟糟的课,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各搞各的,像一个自由市场。中专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是很弱的,现在还把很多时间给他看,给他讲,给他做。如果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压不住课堂的话,不但上这个课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让他们有一种感觉就是上物理课就是可以玩、就是可以说闲话、就是可以开小差、就是可以闹翻天的时间。这就与我们的目标越走越远了。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了解社会。
二、 其次,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之后改变了很多,变成了老师以“提问启发式”授课,学生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进了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想办法解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别人提出来的问题,你不一定有兴趣“帮”他解决,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你肯定会有兴趣、而且会想方设法来解决,人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学习知识上也是这样。我觉得物理课上应鼓励他们提问题,各种稀奇古怪的大自然问题、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都行。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有相关的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来,而不是我提。当然,相应地,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使他们被你的'知识魅力所折服。
三、 再次,老师要敢于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得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现代的人不是看谁记住了多少知识,毕竟能记住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是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用的知识搜集出来。有些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你不一定要帮他们解决,因为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他们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的技能,基本的动手能力,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到过程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说远点甚至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学校里培养他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尤其重要。不要怕他们走的路颠簸,这是他们成长中需要的锻炼。
现在信息流通很快,他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也可以请教别人,更可以上网去找,或者自己通过实验来解决相关问题,都可以,关键是他在其中学到了东西。 做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在的物理课本没有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分开来,目的就是尽量让学生多做一些实验,而不是让他们看着老师在台上做。自己经历过的与看别人的毕竟不一样。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导一下,鼓励他们从哪些方面入手得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他们答案。指导他们进行实验来检验,而他们也非常高兴,自己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来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 最后老师要敢于把下结论的权利还给学生。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到首都去开会时介绍他的经验说:“我教得很好,我的成功来自我的不善言辞和我的粉笔字写得很差”。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由于他的表达能力不强,所以无论什么他都自己少说,想办法借学生的口说出来,结论、总结也是如此,大家来下,而他只是引导一下,纠正一下错了的;由于他的粉笔字写得不好,他总是让学生自己出去写,所以没有一定模式的板书。如此一来他教的班级成绩却大大出人意料。
当然了,学生自己下的结论,又是自己记下来的,又经过自己的一次次修改,怎会不特别深刻呢?这样也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性。 所以不要认为你是老师,下的结论比他们要清楚、精炼,就要帮他们写实验结论,让他们记下你的结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商丘市教体局组织的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活动。此次培训邀请了北京的专家教授给我们评课、讲座。本次教材培训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令我受益匪浅。
上午,来自商丘市民主路第三小学的姜琳老师和来自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的黄懿老师给大家上了两节示范课。两位老师很好的理解了教学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和特点,运用恰当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符合孩子们的认识水平和接受水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此次培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是新教材的编排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新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消化知识。二是新教材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只有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数学和我们紧密化,由抽象转变为形象具体,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北师大版新教材贴近生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一位专家说得好:教师应该用思想引导思想。我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希望自己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感受名家的风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火热的七月,激情的七月,我有幸参加了“翁牛特旗中小学教研骨干‘以学生为中心’主题团队”研修班。聆听了全国四大博客之首的“天和部落”导师们精彩的讲座。这真是一次教研的盛宴,让我近距离领略到了导师独特的教研艺术。三天的培训虽短,短的让我感到培训意犹未尽。但新的教研理念、教研知识至今仍在我耳边悠悠不绝、绵绵萦绕、让我受益匪浅……
一、新
培训形式的耳目一新,这次培训既有大师们的专家引领、有教研员的学科引领,又有骨干教师的参与,还有自己亲身实践的网络教研。
培训内容的耳目一新,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体验;既有个人参与内容,又有教研团队协作学习内容。
这是一次多元化培训,可以满足我们不同层次上的培训需求,真可谓是一场满汉全席。
二、论
大家来自不同的学校,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学习和提升。有一句话说得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培训中,大家积极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每个人都毫不保留,充满热情。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智慧开启智慧,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在交流中结出教研的硕果。
三、得
知识的获得:三天的培训,概念图、魔灯、协作学习、精细化测评与教学改进、三人行……这些关键词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教研?教研是通心力,是再生力,是建构力。知道了概念图的应用能让学生整体感知,直观,形象的学习;能让教师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环节。知道了小课题能成就大事业、协作学习的建构能实现“人人为中心”新型课堂教学能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的获得:导师们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用心的工作着。她们的热情、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难以忘怀。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用心去教育的可贵!
走进“研修班”,我开阔了眼界,升华了理念,结识了新朋友,增长了自信。虽然培训结束了,但却是我又一个新的起点,从“天河”起航,我将结合本次培训,调整自己的教学,一如既往的认真学习,用心反思。为了一个目标——体验、合作、责任、创造,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