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家庭事迹材料(精选9篇)
在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姜杖子村葛家沟组,有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25年前,父亲含辛茹苦将女儿养育成人;25年后,父亲患病,女儿放弃高薪的工作和大城市的优越条件,义无反顾的回到偏僻的小山村全力照顾身患脑出血伴股骨头坏死的父亲,不离不弃,用孝心演绎着一段没有血脉亲情,但却有着骨肉相连的那一份难以割舍的人间真情。
25年前,经历婚姻和家庭变故的葛玉春,在宋杖子镇抱养了刚出生5天的女婴,取名小美。从小懂事孝顺、聪明勤奋的小美在20岁那年,被沈阳大学食品检测专业录取,毕业后被大连金州区金华中外合资大酒店聘为员工。小美暗下决心,等工作稳定后,就把父亲接到身边照顾,就在小美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父亲高血压并发症脑出血伴股骨头坏死突然发作,生命危在旦夕。接到亲属的电话,小美急速赶回来直奔医院,所有的亲戚都在医院等她回来决定手术的事,当时有个姑姑和她说,你爸病情这么严重,做手术也不一定咋样,家里也没什么积蓄,不然就别做手术了,小美果断的说,那可不行,无论结果怎样,我都必须给我爸做这个手术,她边哭边说,没有爸爸,我就没家了,她当即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做完手术,葛玉春在医院里昏睡了7天,虽然从死神里把他拉了回来,但是左侧身体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面对残酷的现实,想着含辛茹苦的父亲将自己养育成人,还没享过一天福就病倒了,小美心如刀绞。她想,如今她就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了,她要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无论如何她也要把父亲照顾好。于是,她毅然放弃了工作,决定在家全力照顾父亲。父亲刚出院的一个月,她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父亲躺着睡一会,就让给抱起来坐一会,父亲身体很胖,每次抱父亲坐起来她得费好大的劲。刚想休息一会,父亲又说大腿疼,还得给揉。一会又要拉一会又要尿的,总是反复的折腾。就这样,在小美没日没夜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病情有很大好转,一个月后,就能搀着拄拐下地走路了,由于父亲一条腿没有知觉,小美就想个办法,在父亲脚上拴个布袋,她在前边拽着这个布袋,父亲往前迈步。本无多少积蓄的小美连父亲的住院费都不够,但是为了让父亲尽可能的恢复好,她四处筹钱求医问药。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父亲终于自己拄拐能走路了。父亲由于病情所致,性情发生了改变,稍不顺心就发脾气,每当这时,小美既心疼又委屈,心疼的是父亲刚53岁就重病在身,委屈的是,势单力孤的她过早的经历人生的磨难。想想自己刚24岁,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小山沟里困着,她有说不出的委屈,有时自己郁闷的时候,也想过把父亲送到养老院去,但是又有许多的不舍。
孝心能感天动地,上天很眷顾这个孝女,正当她身处窘境、孤单无助的紧要关头,她通过网络结识了在三十家子高速服务区工作的黎江,在两个人的交往中,了解到小美的处境,她的孝心打动了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深深的爱上这个无助的女孩,他决定和小美一起,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黎江的举动得到了父母支持,母亲表示儿子媳妇结婚后,让儿媳带着她父亲一起到婆家来生活,这样全家人可以一起照顾小美的父亲。婚后,女婿就把岳父接到家中,专门腾出一间屋子让他住,全家人都以小美的父亲为中心,尽量让他尽快适应这个大家庭。每年冬天,由于天短,加上家里有个买卖,小美的婆家都吃两顿饭,今年,由于小美的父亲在这里,尽管生意再忙,他家也吃三顿饭,小美的父亲见一家人对他这么好,对于给这个家带来那么多麻烦有些于心不忍,在那住了一冬,现在暖和了,执意要回自己的家,老亲家一家再三挽留,葛玉春还是执意回了家。无奈小美的婆婆让儿媳先陪父亲回家住一段,让她给父亲做工作,尽早回到她们家,大家一起照顾葛玉春,也能给小美减少很多负担。
小美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相互关爱,生活美满幸福,婆婆待媳妇如亲生女儿一般,婆婆说,金凤从小到大喊的第一声妈是我,我理应把她当亲生女儿对待。小美从小没享受过母爱,如今她在婆婆身上得到了,她把婆婆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啥事都和婆婆说,遇到不顺心的事,婆婆就安慰她。小美的丈夫在妻子孝心的感染下,对岳父也是精心照顾。葛玉强是幸运的,上天赐给他一个大孝女;小美是幸运的,上天赐给她一个疼她、爱她、理解她的好老公的同时,还赐给她一个如亲生母亲一般的好婆婆,正所谓“好人终有好报”。
小张,县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他和家人爱岗敬业、热心公益、自律自省,守望相助,20__年3月被授予“清正廉洁”最美家庭。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他工作的准则。20__年7月25日,后坪镇分水岭村突降“坨子雨”,他接到报告后,冒着生命危险爬山涉水查看灾情,因长时间挨饿中暑住进了医院;同年8月6日,寺坪镇金堂村突降大暴雨,道路冲毁,庄稼损坏严重,他亲往该地核灾40户左右,回家时脚指头磨破了3个。自20__年以来,他亲往现场核灾2.5万多户,帮助受灾人口8.5万人左右,行程达30多万公里。20__年6月对全县20座大中小型水库、11个乡镇河道、郑万高铁以及在建涉水工程集中开展隐患大排查,前后一个月行程达3000多公里,球鞋跑坏了3双,经常以快餐面、馒头充饥,导致肠胃病复发,最后不得已前往省级医院治疗。因工作成绩突出,他个人20__年6月被授予襄阳市“最美生态环保人”荣誉称号。
“热心公益,帮助他人”是他行动的准则。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他积极为保康县公益事业奔走,主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捐款捐物,为各乡镇、医院、学校等单位争取了大量疫情防控物资。驻村期间,关心困难群众生活身先士卒,马桥镇黄湾村陈泽举20__年3月9日截肢,4月底装配假肢成功,后因农活体力重导致假肢损坏,家庭困难无法再次装配假肢。他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到县残联,多次赴省市进行配对,终于在20__年8月免费装配假肢成功,解决了陈泽举多年装配假肢的愿望。
“自律自省,严把家门”是他廉洁的准则。他不管是在乡镇政府工作还是在县直单位工作期间,不取份外物,不收义外财,不接受有碍执行公务的礼物、礼金和宴请,构筑了一道家庭反腐保廉的坚固防线。一名同事因小张经常帮助他,多次提出宴请,均被婉拒了。因帮助陈泽举配对假肢,陈泽举妻子多次赠送他土特产以表谢意,均被谢绝了,在他身上类似这样事例很多。
“守望相助,共同进步”是他家庭风气的准则。因为小张的优秀,妻子李晓华作为人民教师也不甘示弱,她注重师德,学风严谨,一丝不苟,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中,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付诸于实践,多次被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正因为在父母的影响下,儿子张天宇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大城市的工作机会,而是选择了报效祖国,参军入伍,在部队里,他尊敬领导,团结战友,认真学习国防知识,锻炼过硬本领,被部队授予20__年度“优秀学兵”荣誉称号。
咸丰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退休老干部郑,一生廉洁自律,不谋私利,用党性铸起灵魂的钢铁长城,树起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标杆!
咸丰县高乐山镇晨光村,84岁的郑老人吃过早饭,便开始了一天的晨读。郑工整地写下:遵纪守法,好好为人,我人虽退休,但共产党员没有“退休”的时候!郑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争中活下来实在不容易,在朝鲜战场上,敌机来了,他把连长推开;营地受到敌军弹炮袭击,他被炸成重伤,右手留下三等甲级残疾。郑说,时代变幻莫测,社会诱惑种种,不学习,思想就会跑偏,守住底线才能守住自己最终的人生价值。每一个重要的岗位、每一项细微的工作,郑都殚精竭虑,始终怀揣矢志报国的决心,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是党和人民把我培养起来,要懂得感恩,要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郑说。20__年5月12日,郑从新闻媒体上看到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彻夜难眠,先后两次到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向灾区捐出特殊党费1700元。当得知家乡修路、筹建学校、青海玉树地震等消息时,郑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尽全力帮助困难群众,主动向党组织交纳大额特殊党费。
出生于战争年代,成长在动荡时代,晚年安享和平年代,郑总是带着感恩的心去做每一件事。
“人到八十还不老,过了百岁才算高,耳聋眼瞎不可怕,黑了心肝,损国害民,最糟糕,切记,时刻不忘人民群众,从严要求自己,言行举止要按党纪国法办事,千万千万保持晚节!”在郑几十本红色荣誉证书中,13本“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格外厚重。转业后,郑当过公安民警、侦查员、乡镇保卫组长,先后被提拔担任城关公社书记、县公安局长、县政法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领导职务。
郑与妻子柳育有4个孩子,儿孙们从未“享受”过他的职务升迁带来的便利。大儿子转业后由组织安排在武汉工作,二儿子转业后回家乡自己谋生,两个女儿在咸丰安家,没有工作。郑说:“党和人民赋予我的叫‘公权’,我怎敢拿来‘谋私’?”
59岁的郑建设是郑二儿子,他已经与轮椅为伴30年了。1982年,郑建设从部队复员回乡,本想在父亲帮助下安排个好工作,怎么也没想到父亲不但没给安排工作,反而叮嘱他:“回家种好自己的几亩责任田,不要给组织添麻烦。”郑建设说:“父亲当年是公安局长,自己条件也不错,给我安排个工作相当容易。”“当时很多人说我傻,说我堂堂一个公安局长,应该给娃安排个工作!”在外人看来,郑有些不近人情。然而就是这份所谓的不近人情,导致儿子的一生被改写。按照父亲的吩咐,郑建设踏踏实实耕田种地,农闲之余,当过泥瓦工、做过小买卖,还跟着县里的汽修师傅学习汽车修理技术。1987年6月的一个夜晚,郑建设正在维修一台大货车时,突然货车失重,整个车身压在了郑建设身上,导致其脊椎粉碎性骨折,使他永远失去了站立的机会。“当时就昏死过去,能捡回一条命是最大的幸运。”说起这些,郑建设有些哽咽。他习惯性地用双臂撑着轮椅,把整个身体悬空,以此缓解臀部溃烂带来的疼痛。郑没让小辈们“拼爹”。他和老伴儿省吃俭用,帮助二儿子抚养孩子直至成年,以弥补对儿子“不关照”的缺憾。“对待家人不正确的思想,要坚持原则,宁愿吵架,也不能放弃!”郑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老年支部书记李志国感慨:“如果说人是多面的,那郑老就是一位每一面都很纯粹的人。”被尊敬,不仅是因为郑对党的忠诚,更因为他一生清正,为子孙们树起了“踏实做人、清白做事”的标杆。
安庆江边,陈家的老屋早被拆毁,老屋的遗址归属当地的自来水厂,被修建成了平整的篮球场,原址上竖立着一块碑,说明这是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家的旧址,并没提到他们的父亲陈独秀。
沉浸在回忆里,面带遗憾地说,当年老屋是安庆有名的陈家大洋房子,有五进三个天井,宅前宅后都有花园,大门楼有一丈多宽,俨然一派官僚地主的气势。
老屋旁残留的一角是当年陈延年、陈乔年的读书室,如今低矮、破落,出门就面对着一个公共厕所。有关部门曾经在墙上镶了块“文物保护单位”的招牌,可是里面还有几家住户,住户们就悄悄地把牌子拆了。
这是一个被忽略、被遗忘的角落,如同安庆城的气质。很少有人记得,这个三级城市一个世纪前是安徽的省府,是个开风气之先的城市,这里产生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孕育了一代革命者。
受到“托匪”的牵连,陈独秀的子女们,自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叶尚志少时离陈家故居南水关只隔几条巷子,他初中时虽偶然听说陈独秀蹲在南京“模范监狱”的消息,但没听说过他的两位公子陈延年、陈乔年的任何情况。在延安、在华北根据地的时候,他也未曾听闻过这两位昆仲英烈。
“知道一点信息是在解放之后,曾与陈延年在广州一起工作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老同志徐彬如直接告诉我,说陈延年是‘小列宁’”,叶说。
叶尚志从工作岗位离休后,多次回到故乡安庆,见到了陈松年。那时陈松年已经是79岁,骨折卧床,家徒四壁,空空如也,只有长女长璞在身边照顾。安庆窑厂退休会计师陈松年先生已于1990年过世,晚年被安排为安庆市政协副主席。
在回忆自己的父母时,温情地说,他们都是和善、温润的人。陈松年安徽大学化学系肄业,1950年,这个原来的教书先生没有接受安庆二中的聘书,而是去窑厂做工人,谨慎的他担心,他的身份会给他带来风波——“陈独秀的儿子”带给他的`不是本应的荣耀与骄傲,而是紧张与忧虑。
每到春节,有副传统对联是很多人家的选择:“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家风,传承这中华民族文化和道德,悠悠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家风的好坏,关乎到这个家庭或家族的兴衰,站在高层面说,也关乎到党风、政风和民风的好坏。
风吹日晒,字迹或会模糊,但好家风却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我国自古就是以家训家谱为纽带,推崇家风文化,时至今日,可以说,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观念一以贯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经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华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在传统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家风门风的典范。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位高权重但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自律”为司马家之家风;南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精忠”为岳家之家风;清朝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现代谷文昌简朴清贫、公而忘私、为民奉献,“为民”为谷家之家风,他的“心中四有”也是所有党员干部永远的风向标,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一个案例:在翠屏街道,也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良好家风,影响着周围的百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良好的家风。林振财,翠屏街道石家庄村人,一家人生活平淡而幸福,但这种生活并没有延续太久,灾难突然而至。原本健康的妻子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看着躺在床上泪眼婆娑的妻子,林振财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把妻子照顾好。”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林振财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妻子瘫痪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林振财一个人身上。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林振财还在忙活着收拾家务;当别人睡眼朦胧的醒来,林振财早已准备好了饭菜给妻子。农忙时,林振财总是在妻子吃饱后才上山打理果树,累的满头大汗后回到家继续忙里忙外,“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遇到了这样一位好丈夫,要没有他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妻子早已被他深深的感动。
10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的坚守,让林振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额头的皱纹、头顶的白发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但他仍然坦然的接受这一切,每天为妻子端屎端尿、擦身换洗,不离不弃,林振财用执着的守候,撑起了一个家,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周围每一个邻里,感动了所有人。
第二个案例:在翠屏街道,还有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传承良好家风。王福云,翠屏街道西富源村人。“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要照顾他一天,将来我要是动不了了,我就带着他一起住进养老院,不让他受罪”,王福云这样说道。儿子从小得了痴呆,智力和言语能力犹如孩子般状态,40多年来,王福云用父亲的臂膀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着他,彰显了最伟大的父爱。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王福云每天要为儿子打理一切,不管多苦多累,都从不抱怨,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都说父爱如山,最好的父爱是给予我们生活的力量,这些年里,他给儿子的不仅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是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家风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一个家庭的文化。好的家风是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的表率,而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也反映出父母的综合素养。优秀家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个有责任心的家庭,一贯都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像墨子的家规,曾国潘的家训,这些人无一不爱国爱家,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无私奉献。在这样子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自小就在良好的家风家训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无一不懂得做人要有责任心,对父母负责,对师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
家风影响民风,民风体现国风。“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风还关联着党风政风,是干部作风的外在表现。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以“家风”促“作风”,以“家风”建“新风”,在传统好家风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工作中,让优秀家风这朵美丽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今年51岁的小汪是民勤县蔡旗镇小西沟村人。20__年担任蔡旗镇小西沟村文书,20__年当选为蔡旗镇小西沟村副书记。自任职以来,小汪虚心向领导干部请教学习,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牢记党的宗旨,勤政廉洁,公正为民,受到上级领导和村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汪书记在日常工作中能认真负责,责任心较强,对待群众比较热心,处理村上的各项事务较公正、公道,群众有什么困难他都能够尽力帮助解决,为人处事比较正直,教育子女方面也以身作则。”小西沟村村民冉江文说。小汪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也是如此。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孩子在生活中懂得了关心孝敬老人。他们的邻居老奶奶,子女常年在外,家里只有老人一人,俩个孩子只要放假回来就经常去邻居家“串门”,帮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一定会给老人送去,陪她说话聊天,让老人学会了和远方的儿女视频聊天,缓解了她对儿女的思念之苦。
一个家庭,有着清流就没有污垢存在的机会。父母与其用言语教育孩子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不如用行动诠释,有清风相伴,夫妻就会共同进步,有正气相随,孩子就会健康成长。家组成国,每个家庭都充满着清风正气,何愁社会不是朗朗乾坤!
人生路上,风雨同舟,洒下真情款款。王永菊和陈明,这一对普通的职工家庭,却用不普通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事业、生活和家庭的真谛,留给了我们“相依一世、相知一世”的真情和感动。
丈夫原是贵阳市南明烟叶复烤厂的一名驾驶员,妻子王永菊是花溪区孟关乡中心完小的一名教师。在结婚十余年的时间里,这对夫妻互敬互爱,孝敬父母、爱戴孩子、宽以待人,在家中以德治家,谱写了一曲文明、感动的华美乐章,成为创建文明家庭的先进典型。
一、爱岗敬业,爱校如家。
作为妻子的王永菊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是一个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高度责任心的人,曾担任过低、中、高不同年级段的教学工作,由于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曾先后被评委市、区、乡级的优秀班主任,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在工作中,她对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在生活中,她对自己的同事们悉心关照、热帮互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王永菊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心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被评定为优秀。她始终坚持责任心是做人之本,责任心是成事之源,所以她在工作中始终以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的心态努力并且奋斗着。
二、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都说人生之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但意外却是来得那么突然与沉重,在新婚后的第二年,丈夫陈明因鼻咽癌放化疗留下的后遗症日趋严重,并使得听力、语言能力和吞咽食物的能力都迅速衰退,以致现在已经完全失去听力,退养在家中。就是在患难之际,妻子王永菊一面多方打听名医帮丈夫治疗病症,一面悉心照顾家中老人与丈夫,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面对丈夫日趋衰弱的身体,王永菊始终对丈夫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对她而言,每天下班回家能看到丈夫把食物顺利地吞下去,不噎着、不呛着,就是她最大的安慰。她时常开导丈夫,让丈夫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丈夫陈明也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在家里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女儿,自己生活上的琐事从来不让妻子操心,因为丈夫失去听力,那一张张的小纸条成为夫妻俩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纽带。几年的时光,妻子王永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是她,支持着丈夫、支撑着家庭。结婚至今十一年,是十一年的坚守,王永菊,用美好的心灵再次诠释了爱心、善良的真实含义,谱写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曲颂歌。面对新婚丈夫的病患,是逃避,是利己,也许会有多种选择,每种选择,也都会找出各种理由,然而正是由于王永菊这种天性的爱心和善良,愈加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十一年来的坚守,王永菊始终没有放弃过,面对长期病弱的丈夫,不抛弃,不放弃,敢于直面艰难困苦,做到一时容易,长期坚持确实很难。正是王永菊这种默默的坚持,愈加突显出人生的壮美!
三、互敬互爱,尽心尽力。
王永菊精心照顾丈夫,更是细心的照顾着公婆的起居,她知道丈夫的病对年迈的公婆打击有多大,尽管自己背后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但是只要面对二老的时候都是笑嘻嘻的,经常给老人讲笑话逗他们开心,经常劝说老人,说开心话,讲大道理,她对二老说:“医学越来越发达,什么病都会有治理的办法的,陈明的病一定会治好的。”十多年来她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善良及对家人的爱,将这个幸福温暖的家维护和经营着。
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对待家庭和老人,王永菊也是分外的用心和孝顺。陈明生病住院期间,妻子王永菊独自一人在医院照顾,不让家中的二老担心和操心,还经常打电话安慰他们。二老为了给王永菊减轻负担,除了料理好家中的所有事务以外,还尽心尽力替她照顾好女儿。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相依一世、相知一世,这就是和陈明的爱情写照,一对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一个充满温情的幸福家庭。
小朱,生前系建始县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正科级纪检监察员。先后被表彰为全省信访举报工作业绩突出个人、全县最美信访干部,被州纪委予以嘉奖通报表扬。
小朱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忠诚。21年间变换10余个工作岗位,从一名办事员到科级领导干部,从基层到机关,无论在什么岗位,他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一心一意干事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连续在信访工作一线奋战52天,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解决,对信访举报快查快结,他疫情期间共经手办理信访件66件,实名举报回访满意率达到100%。病重期间仍惦记着信访工作,经常通过电话、微信与单位同事进行沟通交流。
小朱一身正气,把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当作人生信条,把廉洁自律作为工作和生活第一要求,用朴实纯粹诠释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清廉本色。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人做事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从小事和细节严起,生病期间,委婉拒绝亲友和同事探望,他爱人下岗多年,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他从不为妻子找工作说情打招呼。他为人谦逊和蔼,从不口大气粗、盛气凌人,无论对同事还是群众,都微笑相待。他生活简朴简单,淡泊名利,对吃穿从不讲究,很少购买当季新衣,一家人至今仍住在一套25年前买的小房子里。
小朱的妻子柳景艳是一名下岗职工,下岗后在客运公司务工,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丈夫是领导干部而懈怠,一门心思把本职工作做好,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在平时的生活中,她积极支持丈夫事业,不图名不争利,安贫乐道,当好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自己多牺牲、多付出,给予丈夫百分百的支持。
小朱和妻子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廉洁奉公,以实际行动共同创建廉洁好家庭。
她是一名普通农家妇女。丈夫是龙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两个儿子已成家立业,婆婆已经九十多岁,她们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善待邻里,乐于助人,相敬相爱,家庭和谐、温馨,深受村方、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一、夫妻恩爱,孝老爱亲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夫妻俩恩爱和睦,一起承载工作、生活的重压。自从公公去世后,就把婆婆接过来一起住,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来孝敬。凡事多向老人请教,听取她的意见;平时边做家务边与婆婆聊天、沟通感情。婆婆年老多病,从不嫌弃她。一发现她身体不舒服,就马上送她去看病,端茶送药,精心照料。虽然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挂齿,但它就象催化剂使婆媳感情融洽、家庭和睦、快乐。她们的邻居经常说,她俩结婚三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听到她们因为赡养老人,操持家务等家庭琐事而红脸吵,一家子和和睦睦,很让大家羡慕。
二、顽强善良,和睦邻里
“我今天能为龙潭的百姓做点事,与我爱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持的奉献离不开,没有她我可能坚持不到今天。”丈夫邬金华说。丈夫邬金华自从1996年就当选为龙潭村村委会主任以来,连续七届当选为龙潭村村委会主任、书记。龙潭村是一个大村,人口多,矛盾纠纷较多。作为龙潭村的书记、主任,邬金华经常是一个电话就下到农户家中调处纠纷,化解矛盾,一去就是一整天,甚至好几天,经常把自家农活和家务耽误了,有时村民还不理解,经常在面前冷嘲热讽……,对此,毫不介意,以一已之力把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与邻里和睦相处,对孤寡老人更是施以援手,热心帮助。“他要为全村人着想,没时间顾家,我不怨他,更不能拖他的后腿。”说。善良大度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理解与称赞,大家都说龙潭村书记邬金华有一个“贤内助”。
三、春风化雨,教子有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言谈举止对孩子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在家里,夫妇经常教育子女做人要老实本分,乐于助人。两个孩子也在教育熏陶下成长为本分有为,善良勇敢的好青年。小儿子邬辉在20__年7月8日从县城水南桥头纵身跃下,救下一名落水女子。对此义举,市民们纷纷点赞。邬辉也被上犹县评为“雷锋式”好青年。面对荣誉,邬辉是这样说的:“当时也没想那么多,主要是家里父母经常教育我们要热于助人,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还是会这样做的。”
这是一个平凡的农家妇女,一对平凡的夫妻,一个极其平凡的家庭,但她(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凡人善举的正能量,诠释着人间大爱的“真、善、美”。
5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座无虚席!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雷鸣般的掌声,咔嚓咔嚓的闪光灯,鲜红的绶带,空气里满是五月阳光的特质,处处洋溢着诗意的明朗、激动和喜悦。
全国100个家庭荣膺此奖,100名家庭代表端正地坐在前三排。这里可是人民大会堂啊,平凡如他们,做梦也没想过有一天会坐在这里,会被奉为上宾。麦克风传来的声音激情回荡,代表们讲述的故事戳击到人心最柔软最温暖的部分,一次次掌声,一次次泪水,这一切,注定这将是一个不平凡的时刻!
坐在第一排的郭一张国字脸,敦敦实实的身材,他端端正正地坐着,脸上蒙上一层圣洁的光辉。这个其貌不扬的50多岁的“小老头”是河北省气象台首席气象服务专家,还是省政府部门气象新闻发言人,省政府专家献策服务团环境资源组副组长……承担着决策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公众气象服务等多项重任。
郭从小就很优秀,上学时,他是年级第一、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工作了,他是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获过多少荣誉,得过多少奖励,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样激动。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荣誉,这是他整个家庭,是他的爷爷、父亲、他的兄弟姊妹们共同的荣誉,是郭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受到的赞誉。他性格内敛沉稳,绝少有事情会让他感情外露,可此时,他不停地摘下眼镜轻轻擦拭着眼睛,思绪已经飞得很远很远……
家风,是一种渊源
郭老家是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这里群山拱翠,流泉飞瀑,太行山脉如绿色的屏障贯穿华北平原。这绿有深有浅,有光有色,千山一碧中,唯有这小小的村庄,绿得浓重,绿得耀眼,绿得让人痴迷沉醉。而这里又是最红的地方,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迁址到这里,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何长工及抗大学员曾在这个小山村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郭家是这座“绿色”村庄里的“红色”分子。
郭爷爷郭俊英是一名老党员,抗日军政大学迁来时,爷爷跑前跑后,成为村子里的革命先进分子。
爷爷生了五个儿子,四个被他送去参加革命。1949年腊月,年仅24岁的二儿子郭成功中了土匪埋伏,牺牲在遥远的四川。当爷爷收到部队上寄来老二的立功奖状、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与最后一封家信时,这位坚强的父亲做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举动,他默默地把奖状和证件放进一只黑色的瓦罐里,封存进墙上的壁龛,又用泥巴层层糊住。没有人知道当时的情景,他把痛苦、思念一并封进泥土中,这成了他心中永久的秘密。直到爷爷咽气,对二儿子只字未提。可怜的奶奶牵挂了二儿子一辈子,至死都不知道二儿子是生是死。
50多年的时光荏苒而过,郭家人始终怀着对亲人无法缅怀的遗憾。直到十多年前,郭家老宅拆迁,藏在墙壁里的秘密才大白于天下。
所有人都震惊了,爷爷为什么要隐藏这个秘密呢?疑虑之后,家人释然了,以爷爷的性格,他这是不想让家人给政府添麻烦啊!那时正是困难时期,郭家是个几十口人的大家庭,饥饿像一张恐怖的大网,时刻都能带走挣扎中的生命。为了糊口,爷爷曾带着家里仅存的一点小麦远赴山西换玉米,细粮换粗粮,为的就是多点嚼口。最艰难时,爷爷最小的儿子被生生饿死,孩子们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爷爷当然明白,如果这时候搬出自己革命烈士家属的身份,至少能得到点救济粮。但深明大义的老人硬是咬紧牙关,国家正在困难时期,绝不给国家增加负担!
虽然家庭贫困,爷爷还时常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人。他会中医,自己去山上采草药配药,义务给乡亲们治病,分文不取。有病人过意不去,执意要给,爷爷就说:“我这药是行好药,收了钱就不灵了。”病人只得作罢。爷爷为多少人看好病,他没有算过,村里大多数人都受过他的恩惠,这让他在乡亲们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郭成功绝不是郭家第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早在抗日战争年代,爷爷的叔伯兄弟郭俊魁牺牲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20__年,郭四叔郭成勤已经75岁高龄,当他听到邻村山上森林起火的消息,立即和本村村民奔赴失火现场。经过数小时奋战,大火扑灭了!救火者疲惫至极,在回去的路上翻了车,郭成勤不幸遇难。这场大火,本和郭成勤没什么关系,他是把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啊!山风哀鸣,群山悲恸,老党员郭成勤向党和人民交上了最后的答卷!
这绿如明珠的小村庄,这普普通通的人家,他们怀揣一颗红色的忠党爱国之心,怀抱一腔赤诚的民族大义之情!他们没有渊博的学识,没有豪言壮语,却以行动阐释了平民百姓在社会不同时期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他们的家风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他们只知道,要恪守“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人生八德被今天的郭家人总结为“孝为先”、“和为贵”、“学为高”、“勤为本”的12字家训
家风,是一种凝聚力
郭家兄弟翻盖新房,把这12个字刻在门楣上,也刻进他们心里。
郭家人孝顺,父母那辈就做出了榜样。郭小时候,父亲在外工作,母亲李三荣不仅要伺候公婆,还要伺候太公婆,为四个老人端屎倒尿洗洗刷刷,母亲从无怨言。
郭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五子女耳濡目染,把孝道做为人生第一要义。远在加拿大的老二出资在邢台市给父母买了房子,老大就忙着跑建材市场给装修,老三给买家具,老四给买彩电,老五帮着搬家,兄妹们各尽其力,他们孝敬父母从来不攀比,让父母开心就是目的。
20__年,母亲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全家人争相照顾,这个给母亲捏脚,那个给母亲洗脸,还找最好的医生为母亲治疗,为了让她尽快康复,子女们轮流按摩。老母亲能下地了,陪她在室内做康复训练;能出门了,陪她到室外锻炼。孝感动天,老母亲竟然奇迹般的康复,能自己扶着楼梯下楼了。子女们都会心地笑了,浑然不觉,每个人都瘦了一圈……
兄弟几个都在外地上班,妹妹承担了照顾父母的重任,哥几个一有时间就回家照顾父母,赶上节假日,一大家子人团聚,围着父母谈天说地,分享着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笑声在房间里回荡,这样温馨而幸福的场景,让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
郭爱人林艳退休前曾担任河北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处长,她平时工作忙,家务活大都是老郭干。但她一回老家,立即拿出长嫂风范,掌握了厨房的使用权,摘、洗、切、炒,她说:“你们都一边歇着吧,这里有我。”她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吃完饭还给婆婆理发、洗澡、剪指甲,一起晒太阳。她的同事说,每次回老家都把她累得够呛,可她却乐在其中。
不只是林艳,妯娌几个也都懂事孝敬。在这个家庭里,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妯娌姑嫂情同姐妹,婆媳翁婿视若亲生,兄弟手足之间互帮互助,后辈孩子比学赶超,一家人谦敬礼让,克娇防矜。家和万事兴,在他们家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1977年,郭率先考入南京气象学院,弟妹们也紧随其后,成为那个时代稀缺的大中专学生。一家走出了五个大中专学生,在小小的山村史无前例,母亲李三荣也因此被邢台县妇联授予“模范母亲”的光荣称号。
青出于蓝胜于蓝,下一代的5个孩子中,目前已有4人考入高等院校,其中两个是北大生,他们家现有硕士三名、博士一名。学为高,是郭家人的共识。他家从来没有麻将场、酒场,胡吃海喝好逸恶劳永远跟他们家人无关。
家风,是一种凝聚力,它凝聚了善良、进取、积极、阳光,这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扬,愈加强盛,成为一种气场,浸洇其中的人,充满着正气的力量。
家风,是一种信仰
郭办公桌上,两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只水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他的办公室,是集体办公,墙上一溜大屏幕里显示着变幻莫测的数据。他在这个行业工作了30多年,从蓬勃青年到已然知天命,在外人眼里不乏枯燥的工作,于他,却是满腔挚爱。
他知道,这工作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
春,河北省大范围干旱,农民们愁眉紧锁,小麦返青水浇还是不浇?郭认为,表层土虽缺水,但20厘米以下底墒较充足,小麦扎根较深,再加上现在小麦品种改良后抗旱能力强,不要盲目浇水。这一决策通过农民频道、农业等部门发布出去,为全省节约浇地资金近10个亿,还节省了水资源。
20__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河北省20多天持续强降雨,7月21日,保定、唐山、秦皇岛等受灾严重。之后台风达维到来,东北部再次出现强降雨。郭连续几天不眠不休,时刻关注着天气动态,时刻准备着迎接媒体提问。严重的睡眠不足,他眼睛通红,嗓音沙哑,但他依然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有的记者提的问题不是本行业的,让人无所适从,换成别人拒绝回答,他却总是耐心地解答清楚。
他率先垂范,给年轻人做出了榜样。在他手把手指导下,为气象台培养了一批年轻人。他经常给年轻人说:“踏踏实实地干,不要求回报,党和人民会记住你做了什么。”旁人会觉得这话拔高,郭真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获得了很多荣誉,哪样都不是自己争来的,他把这些看得很淡。现在,这些年轻人都成了骨干,关键时刻顶得上。年轻人都喊他“老郭”,“老郭党性水平高,经得起考验。”大家对他这样评价。
20__年汛期,8月11日之前已出现16次强降雨,山区部分河道多次发生洪水。水库该蓄水还是该放水成为重大问题。放水,万一明年雨水稀少,水库没水整个石家庄吃水怎么解决?不放,降雨再持续,水库出了问题威胁到省会安全怎么办?这可是掉脑袋的事啊,人命关天,谁也不敢做出决定。郭反复详细测算,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提出了“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做好塘库蓄水工作”的建议,使得全省大中型水库较前一年增加蓄水约15亿立方米。这是一种怎样的担当啊,是责任更是对工作的自信!
……
太多的事例,大到生命攸关,小到搬家、洗车、室外活动,老百姓已经对气象服务形成了依赖。郭给自己定下严格的标准,一定要做到“零错情、零失误”。近7年来,他主持完成全省272次重大天气过程的决策气象服务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各种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共3824期的编写、制作、审阅和发送工作;组织策划并召开气象新闻发布会80次,接待电台、电视台、报社、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记者采访20__多次;科学把握历年森林草原防火、“三夏”、汛期、“三秋”、抗旱、抗寒等关键期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多年来,郭气象发言人形象早已得到公众认可。一次他坐出租车,司机认出了他,说什么也不收钱,结果他反而多给了人家5元钱,这事在单位里成为笑谈。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修自行车的、卖菜的见了他都要问天气,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移动天气预报”。
郭工作的座右铭是“服务首席,守字为先”。
他做到了,用30多年的兢兢业业!
郭家人廉洁敬业,说起来还是受父亲郭成章的影响。他退休前曾是邢台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一辈子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请,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家人谋取过私利。母亲李三荣是农村户口,当时郭成章完全有能力把她农转非,但他硬是不动这个念头,他说:“别人给我办了事,我就得为别人办事,党纪国法岂能被当成人情!”直到现在,母亲的户口还在农村。
在郭家人心中,家风,是一种精神信仰,更是一种道德约束力。现在,全家17口人中,大多从事专业技术和经济管理工作,现有高级工程师、公司总裁、部门总经理和处级干部共9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们从没有忘记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崇善尚德,廉洁自律,做社会正能量的弘扬和传递者。
郭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他第一时间把这个喜讯告诉父母。85岁高龄的父母反复说着一个字:“好,好……”隔着话筒,他仿佛看到了父母满意地频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