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理论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但真正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课堂观察、案例分析、教学实验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加深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实践,我不仅更加熟练地掌握了心理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知道我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要不停的学习,可是,工作了这么多年,真正主动学习的东西真是少之甚少,心理不仅觉得十分羞愧,而且也� 如今,读了肖老师的《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这一章的时候,我才明白,其实,教师的专业成长业也是一种幸福啊,正如陶行知曾言:"……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由此,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也要想方设法的挤时间来学习。
我们身为人师的每个人,都知道要学习,都知道要多方面的学习。但具体要自己来讲清楚学什么,我也只能针对自己的情况说:我要多学习初中生心理学和教育学,同时多提升专业素养,如果可能,也要拓展其他多方面的知识。我尽管也懂那个理,可是我在看这一章节之前,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这么理论而又全面的概括出我们具体要学习什么,而且怎样来学。
首先我们要学习通识性知识,而这类知识是教师根基性的知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根系发达",充分地汲取大地地养分,才能使得教师地"人生之树"枝繁叶茂,才能使教师地"教育之树"顶天立地。教师地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地有利于开展有效地教育教学工作地普通地文化知识。这种知识无论是对于学生地全面成长还是教师地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地背景性作用,是师生成长之树地"庞大根系",是"书香校园"氛围地主要内容。其实,这种知识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很容易忽视地东西,我们往往片面关注自己地领域或者学科地一些书籍,而其他地学习性地知识一概不管,或者根本不关注,觉得事不关己。其实,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坚持阅读,并保证阅读地心态。首先我们自己不能在阅读上掉队,才能保证我们地每一个孩子不掉队。而且肖老师还告诉我们教师首先要有藏书,特别要藏一些经典之书。而且我们地职业也决定了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代表人类精神文明境界地经典之书。读书正如饮食,不同地饮食往往造成不同地营养结构,不同地书籍也同样地造成人不同地精神结构。我再次对自己时而感到精神地莫名地空虚,和胸中无墨地境况,找到了答案。我需要养分,充分地阅读地养分。从现在开始,进行真正地阅读吧!
其次,教师知识地"主干"和"核心"部分,也是教师职业"身份"的标志——本体性知识。这部分知识通常是我们教师很重视的,也是我本人现在非常重视的。现在办公室的书桌上的书,基本都是有关教学或语文方面的读物,而每次去书店时,我也是除了看教育学科的书籍,就是教辅教材,家里的我的"藏书"不多,也基本是教育类的或语文专业类的,而平时我个人买书,除了专业的就是休闲娱乐的。我能意识到本体性的知识的重要,也在不断地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可是,我总是不够用心,不够专心,离革命成功还远得很哪。
再次,我们教师要教育,要发展,就需要条件性知识。我感觉这方面地知识在学校地诸多学习中,已经给了我们很好地帮助,如果我们每次能潜心地学习,相信在这一块地知识,目前我们和教育地当前形式和状况是能接轨地。
最后,教育地实践性知识——是我们不是一年半载能马上修来的,真的需要时间地积累,经验地积累,而且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地不断地思考,用心去教学,才能不断地进步。而我们每天能做地,也是我们大家都熟知地:从写详案开始,从写反思收获。这些每天都在做地事情,需要我们真正地投入,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要想永葆教学地热情并能够享受教学,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教学,研究教学。
总之,读完这一章节,我收获不少,为自己一直想潜心学习地想法找到了一盏明灯。同时,我也会在这盏明灯地指示下,有计划地再次踏上自己的学习之路,体会其中的幸福滋味。
11月22、23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授课的老师知识丰富,博学多识,毫不吝啬的展示出自己优秀的成果,令我们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启发,也让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我对教师这个岗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收货颇丰。
首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人格和社会特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有效教学能力、提高其评价、反思。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其次,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上,我们只有做一名教育工作的促进者,才能逐渐提高学校德育的效能,提升大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学习。学习是培养、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大学生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知识,主要来自社会实践等;二是理性知识,主要来自课堂教育和伦理书籍等。通过学习,它们可使学生了解关于道德的'知识。
(2)立志。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愿望,立志就是陶冶道德情感的修养方法。
(3)躬行。躬行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通过躬行才能落实品德修养。躬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自己与他人共处、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二是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按照道德归法做事。后者是最重要的躬行方式。
(4)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察,通过自省,学生才能了解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实际情况,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各种心理现象,积极的,消极的,正常的、异常的,都发生在大学生自己身上,大学生要搞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主要应做到:(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最后,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在学校教育中,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形成上存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运用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我很荣幸地成为x师范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学校为了使我们新教师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工作,特地对我们进行了一周的岗前培训。培训的时光,已经如沙滩上的脚印随着潮水的冲刷渐渐模糊了,但这一周的培训,却使我受益匪浅。
在培训期间,我们除了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还学习了《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规范》、《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规范》、《高等学校教师工作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除了获得教学上的相关知识,也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一个星期的培训,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远远不够。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中,我将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我走向成熟,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作为一名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自己觉得虽然本专业理论的掌握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但在运用教学方法、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方面欠缺得很多。通过这次岗前培训,学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弥补了我的不足,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现将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心得作一个: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身上肩负着很多崇高而艰巨的职责。对于“好教师”的理解,人各有异,我作为一名初次参加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新教师,感到既兴奋又紧张。这种复杂的心情来自于对实现职业理想的欣喜,同时还包含着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的担忧。在培训中,映象最深的就是“敬业、责任心”这几个字。扪心自问,我相信自己能做到爱学生、负责任、认真对待工作这几点,于是,悬着的心中有了一丝坦然,相信通过努力,自己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其次,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几位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大学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提到了继续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老师们勉励我们努力在科研上做出成果,并将之融会于教学之中;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老师们还提出了如何搞好同事关系的方法。
最后,在这次岗前培训中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掌握现代的教学工具,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岗前培训在使我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自己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因此,我会一如既往地虚心向资深教师求教,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使自己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等学校教师。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特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我也将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我很荣幸地成为_师范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学校为了使我们新教师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工作,特地对我们进行了一周的岗前培训。培训的时光,已经如沙滩上的脚印随着潮水的冲刷渐渐模糊了,但这一周的培训,却使我受益匪浅。
在培训期间,我们除了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还学习了《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规范》、《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规范》、《高等学校教师工作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除了获得教学上的相关知识,也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一个星期的培训,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远远不够。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中,我将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我走向成熟,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作为一名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自己觉得虽然本专业理论的掌握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但在运用教学方法、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方面欠缺得很多。通过这次岗前培训,学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弥补了我的不足,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现将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心得作一个: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身上肩负着很多崇高而艰巨的职责。对于“好教师”的理解,人各有异,我作为一名初次参加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新教师,感到既兴奋又紧张。这种复杂的心情来自于对实现职业理想的欣喜,同时还包含着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的担忧。在培训中,映象最深的就是“敬业、责任心”这几个字。扪心自问,我相信自己能做到爱学生、负责任、认真对待工作这几点,于是,悬着的心中有了一丝坦然,相信通过努力,自己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其次,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几位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大学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提到了继续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老师们勉励我们努力在科研上做出成果,并将之融会于教学之中;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老师们还提出了如何搞好同事关系的方法。
最后,在这次岗前培训中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掌握现代的教学工具,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岗前培训在使我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自己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因此,我会一如既往地虚心向资深教师求教,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使自己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等学校教师。
短暂的培训结束了,但我所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会使我终生受益。同时我也相信_师院在校领到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会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在深入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理解学生的心理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情感需求各不相同。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同时,我也意识到,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感知和把握。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感,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我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
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我个人的收获和体会:《教育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杨鹏 在两天紧张的学习中,培训老师围绕高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习观与教育、高校班级群体心理与管理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四个板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及外沿,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案例分析,受益匪浅,以下是在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面对芸芸学子,心态颇为忐忑,如何把专业知识详尽的教授给学生?如何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堂及课后交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种种疑问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逐一摆在面前,亟需一一化解。经过学习,逐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几点意义: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人格和社会性特点;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的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胜任能力;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教育心理学不仅利于教师摆正位置积极有效开展教学,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效,此次学习是非常及时而必要的。
入职以来,深刻地感受到大学生体格发育趋于稳定、性机能趋于成熟和身体机能明显提高等生理发展特点,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情感的发展与情绪得不稳定、自我意识的独特性、自我评价日趋完善、独立意识从个体性向社会性过度、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等心理发展特征愈发明显地体现在教学工作中,简而言之,成熟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懵懂的心。面对这样的情况,单向的、机械的教学方式已然不足以确保老师与学生的全面沟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观,同时也是构筑自身的教育观念。课前的交流、课堂的互动、课后的谈话等需要老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专业教师,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专业知识讲求系统化、精准严谨,同时也枯燥乏味,如何让知识点活跃起来,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不仅是技巧问题,也是触类旁通的延展问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类似的知识来佐证,同时将雷同的知识点系统化提炼,抓住主要特点,再结合实际用途分出不同点,在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适当的增加学习目的性和社会责任感,稳步推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形成上存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比照教师发展阶段,认为自己很好地度过了认知阶段,目前正逐步进行认同阶段,但在这个阶段比较深的感触就是职业成就感的不足。在以往的工作中,可以顺畅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并得到相应的成绩,但目前而言,很多时候是费尽心机的组织教学工作,结果是部分学生学习意识较差或者干脆不学习,促使自我挫折感不断积累。除了自我反思教学活动之余,也时常在考量当前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这个问题部分是我的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尚未成熟,部分也是目前职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经历(中职和高中)、基础知识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在教学工作中会直接反应到学生的积极性上,对此除了强化自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也要强化自我的沟通能力。在教学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案例的使用,都能够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在此次学习中,我对学习动机理论这个部分特别关注。强化论认为动机是某种行为受到外部强化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将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相反,受不到强化的学生就会减弱其学习的动机。反馈到教学中就是需要老师不断度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是老师的责任也是义务。按照需要层次说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适当突出认知和理解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可以达到循循善诱的教学目的,毕竟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只会加剧学生的抵触心理,如何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让家人、同学和老师充分认知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这个是教学实施中很有必要的一个环节。
学习时间是短暂的,学习内容充实而繁杂,如何将所学及时所用,是我在今后教学工作需要考量的,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端正心态,迈步前行。
学“智力、智能、智慧、大智慧”之我见
郑老师就“智慧”这一概念,在对前人学习经念总结的基础上,依据人的心理发展的指向性水平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连的关系,指出随着指向时间和空间范围的扩大,人的心理发展呈现出“智力、智能、智慧、大智慧”的发展水平,分别表现出不同的聪明程度。
在写这篇学习心得之前,我一直在纠结,到底什么是智力、智能、智慧、大智慧?对这四个观点及其之间的区分,我是一点概念都没有,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理解、判断、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而一般认为,智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智慧,则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这三个概念既有区别也有相互关联关系,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是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与“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是“形而下谓之器”。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智慧和智能都高于智力,智力处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初始状态,并没有随着时间和空间进行延展性的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当人们将这种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能量时,此时经历了一个质的升华-----智能----个人开始从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角度辨别是非。个人开始从有利于集体、民族和国家的角度辨别是非并使其惠及家事、国事和天下事的能力是智慧,大智慧则是从有利于整个人类和宇宙的角度来判断是非的能力。
综合百度百科和郑老师以及前人对于智力、智能、智慧之间的解释,可以发现从智力、智能、智慧再到大智慧,这正是一个人心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新质否定旧质的过程。在这种升华过程中,正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过程,达到人格完整统一,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每个人来说,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们可以更好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然而,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不可能说一帆风顺,必然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一些坎坷,而在那时具备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人在困境中积极地适应艰难的环境,快速调整不佳心理状态,
相反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必定会取得一些值得庆贺的成果,而在欢腾之后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有些人取得成就后会变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骄奢淫逸,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止步不前。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表现,根源就在于这些人的缺乏理性面对成就的健康心理。但是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们多数会在欢庆完自己的成果后,采取一些截然不同的做法,譬如:状态恢复到取得成就前一样,甚至更加的积极去迎接新的挑战,而不是止步不前,在个人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人生中的累累硕果。
除了上述两方面,每个人都会是生活在一个或几个朋友圈里,而当朋友圈里的朋友遇到了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措时候,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这时具备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其他人就可以向这些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心理上给与莫大的安慰。这样做,对于那些提供帮助的人来说,他们自己不仅玫瑰送出去了,而且自己的手里也留有了余香。他们的真情、善良、美意不仅给力于社会的和谐,也使他们的个人修养、素质更上了一层楼。从而对他们个人的健康发展锦上添了花,意义非凡。
在人们心理状态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当中,他们也将会慢慢地开始对最初的意识想法进行思考深入。比如说,在每个人的每个阶段,都会对我们的奋斗目标有不同的定义:在我们的幼年期,心智不成熟,大多数知识行为模式的来源都是周围人们给予的知识,总是在重复模仿他人,所以人们在那段时间的奋斗目标大多数都是固定的,如以后当科学家、飞行员、老师等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对事物具有自己的判断模式,此时会对自己想要奋斗的目标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会比较模糊,但还是会不断的摸索并为之努力。当人的心理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增加而慢慢成熟后,此时他们对于自己的奋斗会有明确的目标,知晓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
对于现在的许许多多的大学生而言,虽然个人成长的环境不一致,心理发展状况也不一样,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表现出心理不成熟的现象。他们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家里要他读大学他就读)、大学之间想要完成什么、大学毕业后自己将会去做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概念,缺乏奋斗目标。所以我觉得运用郑老师的“智力、智能、智慧、大智慧”这一观念来规划学生或者自己小孩的每个阶段发展状态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
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以数学学科来说,我们经常埋怨学生:“教过那么多遍的题目,你怎么又不会做了?”该书作者对我们这个疑惑作了三个层次的回答。
第一层原因:“对某项知识的记忆弱。作者指出了记忆弱的三种表现:一种是“忘了”,“在学习了某一单元的数学知识之后,教师与他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同时看一道需要综合应用该单元知识才能解答的`数学题,然后再回忆。可以发现,他们回忆的能力相差很大”,即一些学生回忆不起来;一种是“似曾相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某个问题时,他就是想不起应该用哪个定理或公式。但是如果给他看解答,他又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应该会的呀!’”即知识还在脑海里但就是找不到;一种是“欲言难吐”,“在完成某项作业时,学生确实是知道需要用到的知识,而且对它并不陌生,但一时就是讲不出来。过后,只要有某种提示,有时甚至是自发的,突然就想到了该用的知识。”三种“记忆弱”都导致“信息提取失败”,“记不起、用不上”。怎样让记忆由弱变强呢?作者说:首先,“出于良好组织结构中的、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的提取,比那些只有松散结构的、随机联系的知识的提取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要对所学材料的意义进行充分的加工,通俗地说,就是要深刻理解知识的意义。这种深加工是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意义以及它与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性的一种深入、细致的思索,是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性的多方向、多途径的推敲。”所以“抓知识结构”比“抓知识点”效果会更好。其次,“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即通过深加工,使得抽象的东西获得具体内容的支持,使概括的原理建立在丰富的背景之上。
使那些‘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学生的心目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而有意义的东西”。为何啰嗦的讲授和枯燥的题海效果不好?为何课改要提倡营造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实际问题,原因就在这里。再次,“要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既要记忆知识的结果,也要记忆知识的过程。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过程是情境性的,会产生前一条所说的好处;另一方面过程就是知识的推导过程即新旧知识的联系,即使某个公式忘了,学生也可以依据这一加过工的结构,把已经忘记了的公式推导出来。这就是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的道理之一。
第二层原因:不教不学数学思想方法则是记忆弱的深层原因。“学生不能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原因,还是没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充分,没有达到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指引着数学学习活动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提取线索’,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信息通道’”。
这是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程序性知识”,它告诉我们“做什么、从何做起、怎么做”,所以具有“线索”和“通道”的。重要特性。而该书作者高度强调“线索”与“通道”对记忆的作用;人的长时记忆空间是无限的,每个学生实际上都“记忆”了非常多的知识,只是它们常常象藏在深山里的宝藏,没有“线索”和“通道”是找不出它们的。如果在教学中,“‘过程’与‘结果’并重,并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放在首位,很好地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充分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水到渠成’”,“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时找到有效的信息提取线索,形成最佳的信息提取通道,成功地提取需要的数学知识。这让我们从记忆的角度又一次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原因: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机不良是最深层原因代表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一种期待心理,它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的动力。事实上,学生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会对学生的整个信息加工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学生在整个信息加工过程所从事的一切内部加工活动,都是对他心目中的那个目标做出的反应。”我为什么要学数学?我为什么要学这堂课的数学内容?我的数学学得怎么样?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数学学习?我的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我离自己学好数学的目标还有哪些差距?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我的数学学习目标?在“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我们要思考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在两天紧张的学习中,培训老师围绕高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习观与教育、高校班级群体心理与管理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四个板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及外沿,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案例分析,受益匪浅,以下是在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面对芸芸学子,心态颇为忐忑,如何把专业知识详尽的教授给学生?如何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堂及课后交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种种疑问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逐一摆在面前,亟需一一化解。经过学习,逐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几点意义: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人格和社会性特点;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的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胜任能力;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教育心理学不仅利于教师摆正位置积极有效开展教学,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效,此次学习是非常及时而必要的。
入职以来,深刻地感受到大学生体格发育趋于稳定、性机能趋于成熟和身体机能明显提高等生理发展特点,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情感的发展与情绪得不稳定、自我意识的独特性、自我评价日趋完善、独立意识从个体性向社会性过度、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等心理发展特征愈发明显地体现在教学工作中,简而言之,成熟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懵懂的心。面对这样的情况,单向的、机械的教学方式已然不足以确保老师与学生的全面沟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观,同时也是构筑自身的教育观念。课前的交流、课堂的互动、课后的谈话等需要老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专业教师,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专业知识讲求系统化、精准严谨,同时也枯燥乏味,如何让知识点活跃起来,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不仅是技巧问题,也是触类旁通的延展问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类似的知识来佐证,同时将雷同的知识点系统化提炼,抓住主要特点,再结合实际用途分出不同点,在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适当的增加学习目的性和社会责任感,稳步推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形成上存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比照教师发展阶段,认为自己很好地度过了认知阶段,目前正逐步进行认同阶段,但在这个阶段比较深的感触就是职业成就感的不足。在以往的工作中,可以顺畅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并得到相应的成绩,但目前而言,很多时候是费尽心机的组织教学工作,结果是部分学生学习意识较差或者干脆不学习,促使自我挫折感不断积累。除了自我反思教学活动之余,也时常在考量当前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这个问题部分是我的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尚未成熟,部分也是目前职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经历(中职和高中)、基础知识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在教学工作中会直接反应到学生的积极性上,对此除了强化自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也要强化自我的沟通能力。在教学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案例的使用,都能够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在此次学习中,我对学习动机理论这个部分特别关注。强化论认为动机是某种行为受到外部强化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将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相反,受不到强化的学生就会减弱其学习的动机。反馈到教学中就是需要老师不断度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是老师的责任也是义务。按照需要层次说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适当突出认知和理解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可以达到循循善诱的教学目的,毕竟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只会加剧学生的抵触心理,如何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让家人、同学和老师充分认知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这个是教学实施中很有必要的一个环节。
学习时间是短暂的,学习内容充实而繁杂,如何将所学及时所用,是我在今后教学工作需要考量的,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端正心态,迈步前行。
《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的所要走的阶梯,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下,学了这门课程大半个学期,还未学完,但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有时在讲到一些重要
高等教育心理学不仅帮助我深入理解了学生的心理,还为我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来设计教学方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2、23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授课的老师知识丰富,博学多识,毫不吝啬的展示出自己优秀的成果,令我们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启发,也让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我对教师这个岗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收货颇丰。
首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人格和社会特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有效教学能力、提高其评价、反思。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其次,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上,我们只有做一名教育工作的促进者,才能逐渐提高学校德育的效能,提升大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学习。学习是培养、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大学生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知识,主要来自社会实践等;二是理性知识,主要来自课堂教育和伦理书籍等。通过学习,它们可使学生了解关于道德的知识。(2)立志。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愿望,立志就是陶冶道德情感的修养方法。(3)躬行。躬行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通过躬行才能落实品德修养。躬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自己与他人共处、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二是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按照道德归法做事。后者是最重要的躬行方式。(4)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察,通过自省,学生才能了解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实际情况,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各种心理现象,积极的,消极的,正常的、异常的,都发生在大学生自己身上,大学生要搞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主要应做到:(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最后,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在学校教育中,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形成上存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运用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和应对机制。
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我学会了如何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面向的对象是主要高等学校的学生群体。面对现在大学生思想多元、思维活跃、竞争压力大等的多方面情况,熟练地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各方面内容,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上有重大帮助,而且有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帮助辅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一个群体,他们处于青春期中后期,但是依然是处在一个性格培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以及社会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各专业老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同时在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还应该熟练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并学以致用。辅导员作为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职务,辅导员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生活予以指导,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必须要有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进行工作,取得的工作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础起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仅仅只是高等学校里的仅限的人群。有学者说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无本质差别,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学校中的人和事。”
(一)大学生的学习
大学里的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身体、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这样才会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学生的年龄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等等都会使得教学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高等教育心理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就必须了解它的研究对象——大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出科学有效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工作者,即教师群体开展教学指导工作。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
我国的教学改革之后,学校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总的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依然还是需要一个引导者才能展开。教师在大学教学中依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有不同的阅历、经历以及不同的教育经验,进而将他个人所专有的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高等教育心理学必须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心理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三)大学管理者的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何种单位何种职业,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建立一种好的教育的基础。教与学虽说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但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是无法在没有教育管理者的积极参与下有效地实施。高等学校的管理不同于中小学的管理,管理人员要做的事情专、杂而且严。因此,相对于中小学的管理者,高校管理者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多。因而,必须把高校管理者群体以及个人纳入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这样更有利于高校教学的开展。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完善,将有利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完善。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实际上也为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取得相应的进步。
(一)推动促进教师的教学
凡事都要讲就一个方式方法,选择的方法好将事半功倍,反之将适得其反。教师拥有了满腹经纶,但是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甚至是不能将所学知识讲授出来并让学生接受,那等于做了无用功。高等教育心理学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群体以及个体的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也研究教师群体以及个体的心理和发展规律。大学教师如果在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的师资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除此外,长而久之,还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推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高等教育心理学根据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学习和生活特点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有的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出关乎大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为大学生得到全面提升提供教育心理学依据。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制定出适合大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在教师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教学中,大学生也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不会觉得死板无趣。
(三)推动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大学教师相对中小学教师要自由的多,教师有课有事则到校,无课无事则自由安排。这样的情况给大学管理者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压力。高等教育心理学则需要集中研究大学教师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建立在人性的、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属于高校一个不可或缺的职务,“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辅导员是大学里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为学生解决问题最多的一个职务。在诸多教育者中,辅导员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影响也是十分关键的。辅导员的工作琐碎、繁多繁杂,小到学生部门工作、日常生活问题,大到毕业就业以及就业情况调查等等。想要科学高效地完成辅导员的各项工作是十分艰难的一件事情。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以及作用都可以看到很明显的针对性,就是为了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诚然,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亦有很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学习是每个人一生的事情。在大学里,辅导员是每个人在大学阶段的“亲密”老师,辅导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导员应该根据每个同学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大学学习特点不同于中小学,大学学习的类别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各有差异,“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以及合作性学习。”而且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也不一样,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多留意这些方面,这样更有力地进行辅导,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推动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日渐丰富,同时,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加。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事情习惯了独来独往,在他们看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只是,作为他们的辅导员,能够在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成长特点之后亲切地关怀他们、问候、照顾他们,那么会让很多同学越来越释怀、开朗,促进同学之间的关系的融洽。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心理上明白对方的想法、顾虑和担忧,并且不厌其烦地与之交流沟通并且进行引导,对方也会自然而然地打开心门。一旦辅导员能亲历亲
(三)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找到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也才有对症下药的基础。高校辅导员是否能有效轻松的完成各项繁琐的工作,很多时候得看辅导员对其将管理的人和事有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果辅导员对于自己的学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无论是学生的家庭背景还是生活习惯,都有很细致的了解,还是对于即将要处理的事件的起因、性质以及过程等都有完整的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就能够将事情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心理学对于了解人、分析人、促进人的发展方面都有积极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所以说,辅导员基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对特殊的高校人和物进行应用、管理和实践,有很重大的指导作用。
(四)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对于大学生人格发展有专门的研究,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奠定了很有必要的基础。高等教育心理学就大学生的气质特征、性格特征以及自我意识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于大学生容易出现的人格问题进行了研究,比如:自我维度上的自卑、自我中心、自负等,情绪特征维度上的焦虑、抑郁、冲动等等。并且还就诸多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及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高校辅导员在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人格教育,相对东一头西一棒,或者遇事再解决的方法要科学有效率得多。毫无疑问,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于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发展健全人格有积极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以及作用不同于一般心理学,但是也基于一般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对于辅导员处理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促进管理的顺利进行以及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等都有积极指导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辅导员工作中去,还有待学界继续研究以及各高校辅导员结合理论与实践得出经验总结,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全方位发展。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找=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阐述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测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我们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通过引入难度适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学生心理上的不协调,激发其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和积极的学习欲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信念、理想等”。作为老师,了解学生的“内部动机”的作用,才能通过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有兴趣,而且更加主动,提高效率。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非常值得我去研究和学习,我会运用这本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