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漂亮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

初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习,并比较《敕勒歌》,尝试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幻灯片

预习内容和要求:查询生字词。

熟读课文,以2——5句话来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

1、背诵《敕勒歌》

2、提问:《敕勒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草原风景画?(苍茫辽阔)

二、检查预习,同时导入新课: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苍茫与辽阔,气势雄浑奔放。同样的苍茫与辽阔,在鲍吉尔·原野的散文《静默草原》中又是怎样表现呢?它与《敕勒歌》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静默草原》的欣赏,从中感受散文在抒发情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2、提问检查预习第2项:谈谈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体会(按:实际授课时,注重学生的体会,加强互动,总结学生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在讲课中或增或删一些内容。)

(确定:文章总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

三、学习新课

1、 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 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⑵ 幻灯: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注:鲍吉尔·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

⑶ 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幻灯: “与友人交往像花牛犊一样温顺;与亲人交往像黑牛犊一样温顺;与兄弟交往像黄牛犊一样温顺。”——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顺的牛犊。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诉我们水源在那里;崎岖之地告诉我们道路在哪里。”——要寻找智慧

“与敌人对阵要像海青鹰(猎鹰)一样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诗人安谧

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2、 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⑴、生字词

鲍(bˋao) 档(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颊(jiaˊ) 摩挲(suoˉ) 处境(chu )

⑵、教师范读

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

我们现在来具体的看课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总起全文。 板书:特点:辽远而苍茫 感受:惊慌 ——(总起)

B、分析3-6段

a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现在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板书:对比

b 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板书:困惑。

这时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板书: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板书:苍茫

C、分析7——8段

a齐读这两段

b提问: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草原的变化多端(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具体分析: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板书:看不到与看不尽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学生回答)

明确: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板书:单一中呈现丰富

b、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

明确: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板书: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

c、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比较出大海与草原的异同点。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学生回答)(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板书:强化

分析:在这里,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而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在这一部分可以让我们感觉:无论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是一个草原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现在我们在看到3——6,刚刚我们通过对对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个特点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们看草原应持的态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长在草)(原,与草原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他们深深的了解草原热爱草原,所以他们看草原是用心去看。这就是草原之子的对家乡的细腻、柔情、深沉的爱。板书:情感:细腻、柔情、深沉的爱

E、分析11——12段

a、学生齐读

b、“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板书: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量由”“局促”。(板书:局促)

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⑷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①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

②1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对草原、对家乡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

A、“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赏析

云杉在阳光的照射下,丛丛树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动的,树影也随着小溪的流动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给人以载着、拥挤而来的感觉。作者的观察细腻。大家回去可以试一试,是不是这种感觉。

B、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多大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再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③分析14——15段

A、 草原是宁静的,“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而作者此时能听到的只有衣襟的飘响,这是唯一的声音。“我扯住衣襟”,顿时,声音停止,作者的思维在此时滑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学生回答)(“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作品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B、 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分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静默一词始终贯穿全文,从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终暗含着看草原应以用心去感受,这种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点明题旨

《静默草原》练习题

收获平台

一、作者笔下的草原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课文原句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为什么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课文中你读出了作者对草原主要有什么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的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这两个比喻句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特殊感情。请你摹仿这种表达,写两个比喻句,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有人评价鲍尔吉?原野笔下的文字干净、雅致、生动、平白如话,在简朴中追求着深邃,在美的意境中蕴涵着哲理。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句子,谈谈你对这个句子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静默草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有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迥然不同:

(2) 摩挲:

2、 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最有特点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3、 在草原上,人有哪些感觉?为什么在草原上咆哮显得可爱?(3分)

4、 如何理解“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是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句话?(3分)

5、 文中划线句子,印证了写草原的一首诗,请你写出这首诗的题目并把它默写下来 (4分)

答案:

)1. (1) 一点也不相同。 (2) 抚摩。

2、 辽远而苍茫。

3、 自由感和局促感。因为草原广阔无边,人在草原中太渺小与微不足道。

4 “善忘”实际上是 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保一颗纯净的心。

《囚歌》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囚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红色经典,赞颂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品质。《囚歌》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首作者在狱中写成的歌,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2、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理解本课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②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此诗。试背这首诗。③情感目标:感受革命烈士在生死关头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意志,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①、了解诗人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②、体会诗人在万般折磨情况下表现出的凛然、大无畏气概。

【说教法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导航的作用,在疑难处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突破口,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2、朗诵法:本课主要是从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入手,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增强语感,以促进思考。让学生体会情感并受到震撼,领会文章的主题。

听说读写贯穿始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说教具 】 多媒体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由革命烈士故事引入,出示了课件叶挺的《囚歌》、烈士人物的简介及有关叶挺的故事 ,接着拓展了此诗的创作背景并出示了课件。

2、同学们,这些诗歌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的篇章。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我们感动不已。他们在敌人白色恐怖区内,甚至在敌人又阴暗又潮湿的牢房里与敌人斗智斗勇,有的献出了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叶挺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国民党反动派在对叶挺使用老虎凳、辣椒水、火烙、皮鞭等各种酷刑后,威逼他屈服。让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写下这首诗,你们知道什么叫囚歌吗?

3、齐读课题。想:叶挺为什么要写这首歌?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叶挺。(出示课件走近作者)欣赏一下有关作者视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字词积累

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文朗读

注意朗读字音、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及感情的把握。通过朗诵法,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培养诗歌的朗读能力。

五、合作探究

通过课文三个小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进行人文教育。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八。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g)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读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5.朗读指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一个“闲”字饱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赏析佳句

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交流点拨】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附: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初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2.教学难点: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小时

教学设计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人格理想的集中反映,它蕴藏着学生的真实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应先帮学生建立情感系统,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情境、选取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抒发自己的心声,表达真实的思想,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学会相关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使学生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进入初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感觉好象越来越紧张忙碌。

师:假如你要与一位美国中学生通信,你将如何表现这紧张忙碌的一天呢?是不是要把整个一天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以选取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三个片段加以表现。如紧张的早晨、忙碌的中午、疲倦的晚上。

教师继续引导:像紧张的早晨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整个早晨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只进行片段的刻画,表现出早晨上学的紧张。

教师引出课题:片段组合出佳篇。明确片段组合的含义。所谓片段组合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几个相关的片段进行刻画表现。并举柯达广告的例子使学生对片段组合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进行片段选取的练习。教师:我国神六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假如让你用片段组合的方法表现整个神六载人飞行,你选取哪几个片段?学生表示可选取“发射----巡天----返回”这三个片段进行刻画。

二、明确片段组合写法的要领

教师:我们同学感觉到初二生活的紧张忙碌,那么我们看看高三的师兄师姐们对高三生活又什么感受。出示例文《生活写真》。学生仔细阅读例文。

教师:作者对高三生活有什么感受?他是如何来表现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截取片段的方法。)

学生:作者觉得高三生活既紧张忙碌又有价值和意义。截取了三幅片段进行描绘加以表现。

教师:在第一幅片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早晨的紧张呢?(引导学生学习片段刻画的方法。)

学生:作者选取上学这个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教师:三幅片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学生意识到片段的组合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学生: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片段与片段之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衔接呢?(请学生注意片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学生:文章是通过用镜头一、镜头二的方式进行。

教师进一步引导: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衔接?

学生: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片段组合式作文的要点。教师:片段组合作文写作的几个关键,同学们能看得出来吗?

学生:

1、先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

2、要围绕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片段;

3、要对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4、片段的安排要注意顺序和衔接。

三、进行作文练习

教师:我们平时的生活是紧张、忙碌的,但如果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我们会发现在紧张忙碌的同时,爱也在我身边。请同学们想想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爱?

学生:有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等。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成长。

教师:对于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分别可以选取哪些片段来表现。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自选一个角度进行片段刻画训练。学生当场作文。请部分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

四、学习片段对比组合

师引导:刚才我们选取的片段都是同一角度类型的,有时我们将两个不同情况的片段放在一起会很有意思。比如说,同学们现在最怕什么?

学生:最怕考试。

教师:是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考得不好……考得好…

请同学分别想象考得好时和考得不好时的结果场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教师:通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刻画,可见分数对我们同学是多么的重要。难怪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五、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片段组合式文章的写法,生活有如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如果我们能学会裁剪生活,经常将生活的一个个片段放在一起来比较、把玩,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的领悟,同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片段与不同的片段放在一起会截然不同的效果,它是多么的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好玩的事情。希望同学们能早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后听课教师的评价来看,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较为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中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选取话题,注意了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讲,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训练之中去。

2、教学的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做到了“一课一得”。在本节课上紧紧围绕“如何进行片段组合”这个中心逐层深入,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片段组合式作文的写法要点。

3、范文引路,讲练结合。在本节课上注重以范文引路,对范文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写法要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训练时有了“描红”的底子。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片段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反思本节课,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还不够充分。当学生在进行作文交流后,仅是教师进行了点评,还可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评点,使得训练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2、教师的追问意识不够强烈。当学生进行了片段的截取之后,教师没有进一步追问一句“为何选取这个镜头”,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初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文中运用精妙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朗诵《春》里的语段,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朱自清常识,从“导游”这一角色切入,引出课题《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完成达哪些任务呢?(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读,加深印象。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生默读课文。要求:

1、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理解、掌握,注释中没有的随时询问;

2、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老师结合学生询问补充生字难词。师生共同梳理课文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重点朗读第三段,欣赏令作者惊诧的绿、体会作者对绿的深情。

1、老师对朗读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2、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绿,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然后请该生朗读,师生对朗读情况点评,对于朗读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也都很美,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

1、老师对赏析方法作指导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们喜欢的句子,写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反复朗读直到会背。

3、课堂展示,师生点评。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1、回顾这节课,反思收获,提出疑惑。

2、老师总结: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了。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家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八、板书设计。

瀑布、亭子等--衬托→绿←写、赞--比喻、排比、拟人、对比、想象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