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本页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10篇,欢迎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 “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 “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活动3:展示图A和图B,两图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
学生:很快正确选择了答案,并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动画来验证大家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 主要地形类型 | |
第一阶梯 | ||
界 线:( )山——( )山——( )山 | ||
第二阶梯 | ||
界 线:( )岭——( )山——( )山——( )山 | ||
第三阶梯 |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教师:(简单地向学生补充介绍)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称为大陆架。我国近海的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面积小,海底全部是大陆架,另外东海的大部分(约有2/3)、南海的一部分(约有1/2)是大陆架。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小组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对气候的影响:
地势 | 年降水量 |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 |
西部 | 高 | 少 |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
东部 | 低 | 多 |
对河流的影响:
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填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的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 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 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从上表看出,我国的地形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学生答)五种基本形态——比较齐全。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世界,下面咱们就共同去领略多姿多彩的地形吧!
讲授新课: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复杂多样
活动1: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学生:简单地讨论,比较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如: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
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2.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活动2:读教材图“山脉走向示意”,熟悉山脉走向的含义。
活动3:读教材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完成下表。
走向 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南北走向
弧形山脉
活动4: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交织成网,高原、盆地、平原就镶嵌在网格中。阅读教材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中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在表格中。
山 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横断山
横断山
山 脉 两侧的地形区
南侧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教师:(补充介绍)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
活动5:阅读教材关于“地形与民俗”的文字资料,讨论: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窑洞图片,讨论地形与建筑的关系。
地形对民俗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了很大作用。
教师归纳: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影响,人类巧妙利用和改造着自然。这些例子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小结。
[作业布置]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逐一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生很快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讲授新课: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活动1:根据地形面积比例数据,计算对应圆心角,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学生:计算后很快绘制出饼状图(如图示)
教师:请大家根据饼状图,把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累加起来,算一算占陆地面积的比重。
学生:(118.2º+93.6º+36º)/360º≈2/3
教师:观察教材图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地表起伏比较大。)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引导学生答)的国家。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活动2:小组讨论:我国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讨论要点:
①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②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学生代表发言(可以补充)
教师归纳: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开发利用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图片,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教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4:小组讨论:山区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讨论要点:
坡度较大的地区是发展林业还是耕种区,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发展林业区。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耕种区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环境,发展林业为宜。)
教师: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由《话说长江》剪辑的《长江之歌》
每每听到这首深情的赞歌,我的心都如同长江水一样汹涌澎湃。长江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时至今日,长江依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长江,了解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出示板书课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4~49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长江行程万里,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景观图,行走长江,做一次考察旅行,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指导学生读图,明确长江的概况。
1.阅读教材45页2.34长江流域水系图,结合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2.结合中国政区图,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干流的形状象大写的英文(V+W),干流全长6300千米,长度居我国第一。
投影“我国主要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比较表”,提问,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请学生结合投影资料说明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长江在这三个方面是全国之最,长度最长(6300千米),水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江流量为什么是全国第一?讨论得出结论:长江所流经的地区是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量大。
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它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被誉为“黄金水道”。那么长江哪些河段的水能最为丰富呢?哪些河段适合开发航运?长江的开发需要我们按长江不同河段进行科学考察,合理开发。
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各具特点,怎样根据各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地加以开发?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还需借助教材46页2.35“长江干流剖面图”。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目前开发建设了很多大型水电站,请学生阅读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水电站集中分布在地势阶梯交界处。
继续读图,请同学们查找长江三峡水电站和葛洲坝水电站的位置。
(在长江干流的形状版图上强调两个水电站位于V和W之间)三峡工程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长江航运(教材46页2.36长江航运图)主要集中在下游,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江阔水深,终年不冻,支流众多,干流横贯东西。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多条铁路干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实现“铁水联运”,是当之无愧的“黄金水道”。“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除了使通航受阻外,还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讲解,荆江河段水位高出两岸的江汉平原,河道蜿蜒,水流不畅,容易积水,造成洪灾。荆江河段(教材47页2.37三峡工程和2.38荆江治理图)是长江洪灾最严重的河段,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与蓄水相结合,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三峡水区建库后,可以控制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长江各河段还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应该如何治理和保护长江?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黄金水道(水能宝库)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运用黄河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
“地形和地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卫星图片和其他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地形图等各类地图的技能以及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摘自《走马大西北》(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带学生游览“故乡呼伦贝尔草原南部的科尔沁草原”。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草原上蓝天碧草,晴空万里,牧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野雁、湖鸥自由自在地栖息,牧民和这些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肥美、景色宜人的绿野之中……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后附的“中国地形图”,在图上找到老师的故乡──科尔沁草原(科尔沁沙地的北侧),它位于哪一个地形区?
学生读图回答预设:内蒙古高原
教师:内蒙古高原横亘在中国的北部,我们在语文课文中学到的《敕勒歌》,其中经典的语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内蒙古高原北齐时代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在高原的西南部、南部、东部还有三列山脉,请同学们快速在图中找出来。
学生回答预设:西南部为祁连山脉,南部为阴山山脉,东部为大兴安岭
教师:山脉和高原只是我国多样地形中的一部分,内蒙古高原被三列山脉包围,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地形分布还有哪些呢?我国还有哪些地形类型呢?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视觉的享受激情导趣,引发学生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板书:中国的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备注:括号内文字小结时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用彩色笔将祁连山脉、阴山山脉、大兴安岭沿着排列顺序把山脉名称连接起来,你发现山脉名称排列有什么特点?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用彩色笔分别勾勒出三列山脉名称的大致延伸方向。
设计意图: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
活动一: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三步)
步骤1──认识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
教师布置任务
(1)提供“知识链接”:山脉走向是指山脉在地表总体或大致的延伸方向。我国的山脉主要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2)给出四种山脉的走向示意图,要求学生仿照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进行判读。
①走向②走向③走向④走向
(3)打开教材p25,阅读“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在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4)提供“拓展知识”
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阅读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找一找: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西南(中印、中尼边境),它是由几列平行排列的巨大山脉组成的山系。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山峰大多集中于此,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明确山脉走向的概念。
(2)仿照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学会判断山脉的走向:①东北─西南走向、②东西走向、③南北走向、④西北─东南走向。
(3)在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上分走向找出我国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部的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台湾山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南北走向:贺兰山脉、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小兴安岭、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4)了解山脉的作用和珠峰知识,拓宽视野。
设计意图:规范认识山脉走向概念,简笔画判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走向概念,熟悉我国不同走向山脉名称、分布,为进一步学习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奠定基础。
步骤2──认识我国镶嵌在山脉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和平原
教师布置任务
(1)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图2.6 中国地形分布”上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观察:连接以后形成的图形特点。
(2)观察(1)任务的图形,对照“图2.2 中国地形分布”,按照图下方的提示,在图中分别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将找到的地形区填写在表2.1中。
(3)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
(4)ppt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景观图片,对照教材p22的“图2.1 中国的地形类型”和中图版《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12-13地形景观图片、卫星图片,进一步认识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特征,感受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形景观千姿百态的特点。
天山山脉──海拔高,顶部高耸,雪峰连绵。
东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梯田景观。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牧羊成群。
东北平原──地面广阔平坦,田野庄稼茂盛生长。
四川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起伏和缓的丘陵。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先连接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山脉成一线,连接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成一线,连接喜马拉雅山脉─南岭成一线,再将长白山脉─武夷山脉连接起来,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连接成一线,将贺兰山脉─横断山脉连接起来,观察图形发现:山脉将中国的陆地分割成很多网格,而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
(2)在图中找到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完成表格。
山脉名称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名称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3)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观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景观图片、卫星图片,感性认识每一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而高原、盆地、平原镶嵌于其中,观看景观图片和卫星图片:其一,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不同类型地形的特点、我国地形多样的特点;其二,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
步骤3──认识我国地形的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
(1)观察“图2.3 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阅读教材p23的最后一段,说一说:山区的概念。
(2)根据步骤1、步骤2,结合“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说一说:我国地形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比较大。明确山区的概念: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统称为山区。
(2)归纳我国地形特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的面积广大。
学生通过数据的对比知道:其中平原的面积仅占1/10多一点,山区的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
设计意图: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图片资料和数据概括我国地形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概括的地理能力。
活动二:认识我国地形特征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
阅读中图版《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12“山区综合开发的示意图”和教材p24的阅读材料“地形与民俗”、p26的阅读材料“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与你的同伴一起探究: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探究提纲: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影响。
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影响。
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山区易发生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造成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不利影响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锻炼了组织、协调、沟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教材、地形图、景观图片和观看视频资料,我们不仅学习了“地形特点及其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习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为我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
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
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
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
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
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
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
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
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
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教学目标:
1、 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在地形图上能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
2、 运用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类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重点:多种多样的地形及主要地形区的记忆。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多样的地形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结合地图回顾一下这个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想一想,我国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这节课,我们接着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学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总称,它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接着,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学生: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彩画。
读:课本24~25页彩画,引导学生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地形。
提问: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什么是山脉?同学们回忆一下。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山地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这样的山地就叫做山脉。
讲解:从图2.4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那么,山脉走向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又有哪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呢?请看投影。
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说一说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各有哪些?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归类整理)
读图连线:下面,同学们在课本26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如先将天山、阴山和燕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秦岭和大别山连成一线;将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岭连成一线;再将长白山和武夷山连成一线;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将贺兰山和横断山连成一线。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山脉也往往成为我国地形区或省区的大致分界线。
(读图填表)观察图2.6“中国地形网格”,请同学们对照图2.4,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认真地填写在下表中。
讲解:从《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板书)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四大高原依次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中部的黄土高原和南部的云贵高原;四大盆地依次为新疆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北侧的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依次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26上面《地形与民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民俗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教师小结: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习惯,民俗习惯深受地形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二、地形复杂多样
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和特征:
1、山脉:
①东西走向向 ;
②南北走向;
③西北—东南走向 。
山脉分布特征:网格状骨架
2、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峰连绵——第一级阶梯、“世界屋脊”
②内蒙古高原:一望无垠
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④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3、四大盆地——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
①塔里木盆地
②准噶尔盆地
③四川盆地
④柴达木盆地(第一级阶梯)
4、三大平原——第三级阶梯
①东北平原
②华北平原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
教后记:
通过景观图片的认读,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知道了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地理位置;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教师在黑板上绘出中国轮廓略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手学习描绘中国略图,培养爱国热情。
[复习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借助于原有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有利于寻找探究新知识的依托点和旧知识获得发展的生长点,搭起一座新旧知识联系的思维桥梁;帮助学生澄清是非,辨别异同,尽快理解和掌握问题的实质,提高学习效率。
复习有关旧知识,提出如下问题:
(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势是中央高四周低。地形与地势有何区别?
(2)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又是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的一部分(绘出略图)。你怎么区别山峰、山脉和山系?
(3)在黑板上绘出如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脉,让学生判断其走向。通过探究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设置问题]
问题越明确越具体越好,有利于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学习“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绘出略图说明;
(2)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对照《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说明。
学习“中国陆地上主要山脉”后,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山脉分布有什么规律?请用粗线条表示山脉,绘出略图加以说明;
(2)请用红笔在自己绘制的山脉分布图上勾划出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合作探究]
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学生通过看书能很快做出答案,但不一定真正理解。引导学生将《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相结合,分析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
掌握我国山脉的分布规律是该节的难点。要求学生绘出山脉分布略图困难较大,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按不同山脉走向的分布规律,教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中国轮廓图”中绘出,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完成,但学生可以不描绘中国轮廓略图。
接着,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中找出、并在自己绘制的略图中填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这样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我国各种地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
[再设置问题]
为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变换问题呈现的形式再次设置如下问题:
(1)我国东西走向最北一列山脉、最南一列山脉、跨越我国三级阶梯的山脉分别是什么?
(2)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两列山脉分别是什么?
(3)我国三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
(4)我国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什么?等等。
[评价与反馈]
学生通过讨论、看书完成以上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鼓励以及评价和指导。如对问题(2)阶梯分界线作补充:“昆仑祁连横断山,兴安太行巫雪山”,帮助学生识记,形成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规律、观念。
[教学探究]
该节内容需两个课时完成,以上为第一个课时内容。在下一节课,首先给学生呈现中国地形暗射图(手绘版图或用课件展示),要求学生说出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及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巩固上一节所学知识;接着,花3-5分钟时间用课件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风景图片(课后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地形风景图片并互相交流,加强理解和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最后,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自学,进一步掌握中华五岳、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的特点;同时,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地势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
(2)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通过自学或合作探究完成以上问题,教师给予评价指导)。这样,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评价我国自然环境和资源,树立为祖国经济发展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等;害:洪水灾害等。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出示板书课件第三节-河流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2~44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42页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结合教材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从源头到下游的方向指或观察。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学生回答】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水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度,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冬季无冰期。
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教材43页图2.31,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材44页阅读材料)。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水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以北
较小
较短
有
大
秦岭—淮河以南
丰富
较长
无
小
外流河共性
大
夏季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