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编辑给大伙儿整编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赏析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
2.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
德育目标
文中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句子。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独特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理解文中“独”与“痴”两字的内涵,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通过教学媒体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
四、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意义,重点字词共同解决
1.提出重点字词: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⑵是日更定:完了,结束。
⑶余拿一小船:撑,划。
⑷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⑸焉得更有此人:还。
⑹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豪爽。
2.学生自己疏通文章大意。
五、分析文章结构
(一)走进“湖心亭雪景”,感受白描手法,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人组合作讨论
1.这段文字中的三个“与”能否省略?
2.这段文字
中的四组数量词的使用,是否恰当?
3.这段文字虽是写景文字,其中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提示: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造成了一种苍茫的浩大气象,与后文的“上下一白”,共同描绘出雄浑阔大的背景。第二句,用了四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勾画出作者眼中的湖上景物,与第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极其渺小,好象要融入苍茫宇宙的味道。读过之后,我们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悟。
(二)走进“湖心亭奇遇”,联系上文,理解作者的情怀。
1.文中提到的“舟中人两三粒”,与“独”字是否矛盾?
提示:在作者眼里,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像舟子这些凡夫俗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当张岱奇迹般地在亭中见到另两个人时,他又会有怎么样的心理?
提示: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大喜过望应是最基本的感情,然而短暂的相遇之后就是别离,不禁让他悲从中来,但毕竟天涯遇知音又是让人愉悦不已,情感一波三澜。
3.对于张岱的这种行为,文中舟子用“痴”来评价,谈谈他“痴”的表现。
提示:
⑴在此时此地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
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
⑶本是故国难觅,知音难求,文章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他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
教师小结: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写景是本文的重点,事因景有了亮色,景因事有了内涵。事和景的融合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而两者当中又始终贯穿着作者的复杂情感,三者有机结,天衣无缝。
六、问题研讨
(一)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七、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总体设计思路
赤壁
山坡羊潼关怀古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教学铺垫
1.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2.疏通字词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的意思。
3.吟诵
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读出塞外壮丽奇景
读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读出诗人的乐观情怀
4.感悟诗歌之美 —“雪”
雪中景。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然后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雪中情。雪中送别。
军中设宴饯别。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5.课内小知识: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夸张: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6. 小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这首诗奇丽、豪放的风格,正是岑参浪漫、豪迈、乐观的诗风的本色,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可以和《行路难》联在一起讲授。
补充阅读资料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好一首《归园田居》,好一个视功利为粪土的陶渊明,好一派平淡的生平。
轰轰烈烈的生活我不喜欢,惊天动地的举措我没有去做过。朋友们,在这个激越的年月里,我却钟爱一种平淡,因为那是一种享受。
品一杯香茗,翻几页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平淡是一种享受。
看着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种凄美的平淡,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叹息,因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前半段生活,待到末年时,过着平淡的生活,就耐不住那寂寞了。
平淡,是一种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渊明平淡的畅想的最高境界。在那里,人们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人们尽享平淡的天伦之乐。
平淡,是一种享受。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功名,没有皇帝的垂青,终于在平淡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种享受。吴钧在与朱元思书中,早已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享受平淡之人,在富春江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平息热衷功名利禄之心,放弃经纶事务之任,他过得平淡、潇洒,一种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
平淡,是一种享受。欧阳修虽遭贬谪,但却在平淡的生活中与滁民同乐,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享受一种平淡的快乐,所以他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平淡,我是宇宙中之一员,我不喜欢灯红酒绿,成名利欲。在平淡中,可以读古人之心;在平淡中,可以观自然之美;在平淡中,可以明白事物;在平淡中,可以感动彻悟;在平淡中,可以兼济天下;在平淡中,可以拥有许多。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古人有古人的平淡,我也有我的平淡。平淡即生活,平淡即快乐,快乐即享受。虽然现在的我尚年小,没有明白那陶渊明的“真意”,但我想让喧哗的齿轮在内心停止,让平淡带来宁静的喜悦,这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享受。
平淡,也是一种享受,来自于心灵深处。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文言文复习
《曹刿论战》
一、《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解释词语
1、又何间焉 参与
2、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养”的意思 专:独自占有
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遍:遍及,普遍 从:跟从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等祭品 加:虚夸,谎报
6、必心信 诚实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 赐福,保佑
8、忠之属也 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9、小大之狱 案件
三、翻译句子
1、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
做大官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四、课文理解
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刿不是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吗?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当然无‘远谋’!”
师:“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不知胜因。长勺之战,要不是曹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说不定庄公就成了齐军的俘虏,能说他有‘远谋’吗?”
师:“言之有理。”
生C:“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纵观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平民曹刿公平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知人善任的眼光,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
生D接过话头:“你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他为何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谋啊!”
生E慷慨陈词:“不错,庄公确实把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作为战争的先决条件,但凭这一点不能说他无远谋,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何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这正说明他有远谋。你只看到前面两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不是断章取义啊?”
辩论还在继续……
最后我为这场辩论作结:我们看人、看问题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在庄公有无远谋这一问题上,同学的话启发了我,虽然他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
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刿论战》入选教材多年,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却从未根据庄公所处的时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按照教参上现成的说法,把庄公看成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并把这个评价毋庸置疑地灌输给我的学生,而很多时候,学生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意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
但今天,学生却向“权威”提出了挑战,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据,这不能不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阅� 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由此说来,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含英咀华,采撷知识的果实。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通过鲁庄公有无远谋这场辩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的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敢说,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同时,它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 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武陵春》课堂实录
师: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位旷世才女,我们穿过历史的烟雾来学习这首《武陵春》
先自由朗读课文二遍
男生再读一遍,请女生点评,
生:泪先流,这里没有读好,“泪”应该重读
师:你点评得很好,你能再读一遍吗?
读完后,再请该生推荐别人来读,并问学生推荐理由——读的很有感情
被推荐女生读
师:读得好,高境界,入情入境
本词中的情感是什么?哦“愁”,带着淡淡地哀愁我们读一遍
接下来,我们去品读一下词的上半阕
幻灯:你从哪些地方读到了作者的内心的哀愁?
生:物是人非,这里——作者睹物思人,……在丧夫之痛后——
生:日晚倦梳头,内心的哀愁使她无心去梳妆,倦,说明内心有愁不在乎外在的打扮……
生:想到自己人老珠黄,无人欣赏
生:风停了,花已经凋谢了……所以风住尘香这里也寄托了哀愁,作者是用景物来代替
生:话还没有说出口,就已经流泪了,因为内心的愁太多太重,只能化作内心的眼泪
生:很多事情都不想做,事事休
师:我们读到生活的态度是消极的,绝望的
生:因为悲痛所以写这样的景色
师:上阕未着一愁字而写尽愁绪,你们知道他的丈夫吗?谁介绍一下
生:四个太学士,赵明诚……
生:是一位金石考据家
师:介绍一下她们的婚姻美满的生活……而如今……
下面请女生读,传达一下那种悲痛,请男生点评……
生,读得很好,十分的哀愁
师:这么重的愁绪有没有去排遣一下
幻灯:品下阕,圈划体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并且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人的心理活动
生:闻说,也拟,只恐
可见诗人的心中有重量极大的哀愁
师:有没有成行?
其实词人最喜欢游山玩水,泛舟河上
生:可以从如梦令中得到印证,(并且背诵一遍)
师:你素养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少年时代的词,你读到了什么?
生:表现夏日郊外游玩时的欢乐和喜悦
师: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对吧
再补充一首《一剪梅》这首写在新婚不久,丈夫外出远行时,看看流露出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一遍
生:感受到了淡淡地哀愁,相思之愁
是一种少妇的情怀(全场笑)
师;痛苦吗?
生:不痛苦,因为等待丈夫归来,始终有个相爱的人在一起。
师:哪里看出的?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师:无论在少女时期还是在新婚不久,她都在登船游玩,但是现在怎么不去呢?
幻灯:内容是李清照悲惨的流浪事迹的介绍
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思考
曾经那么幸福有限的女子,如今为何愁肠百结了呢?
学生沉浸在教师的朗读中。教师
幻灯“试用‘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的句式写词人内心的独白。
几分钟后
生:……只因家国破
生:只因后生命悲矣
生:……只因夫亡……
……
师:家国之痛,孀居之悲,将词人的愁凝成1重,别说是词人,就是我们也难以承受
齐读一遍——
用一段话来印证词人九百年前高贵的灵魂
屏幕上一段,抒情很浓的文字,教师个人的创作
再一次朗读全词。全场沉寂。
《武陵春》教学片断实录
一、课前绸缪
师:我们古人写“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我们回忆一下,从你所知道的诗词当中搜寻,总结一下,古人通常是通过哪些物象来写愁的?用诗词来证明。
生:用月亮来表现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生:用水来表现愁。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用酒来表现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生: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生:用梧桐来表现愁。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生:用山来表现愁。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生:李白、杜甫用头发来表现愁。李白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这样看来。只要诗人词人的心境是郁愁的,天地万物都会被感染上愁绪,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这个道理。诗人们愁肠百结,所以百般写愁。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具体抒发愁绪的。
师:诗人们抒发自己的愁绪。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是直抒胸臆。老师说诗词句,大家说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师:“巴山夜雨涨秋池。”
生: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直抒胸臆。
师:“杨花落尽子规啼”、“东风无力百花残”。
生: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直抒胸臆。
……
师:通过具体物象来写愁,或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让澎湃的情潮溢出心堤。我们今天再学一首婉约词《武陵春》,看看李清照又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苦的。
二、背景介绍。
绍兴五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凉,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示范朗读)
四、研读
师:�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生:从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来写愁。
生:扣住细节来写愁。
生:运用新奇的比喻来写愁。
生: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板书
描摹动作神态
扣住细节愁新奇比喻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欣赏
师:“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将尽)的季节。
师:是人怜花乎?还是花怜人?
生:众说不一。
师:你们说的都说得通。但老师认为是人花相惜,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种理解更生动些。注意赏析的时候要融情于景。
师:“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这句话采用含蓄手法,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为什么词人倦于梳头呢?用对称句来赏析。
师:红颜已老。
生:韵华已逝。
师:丈夫不在。
生:知己难觅。
师:对生活失去信心,
生:对现实充满失望。
师:所以词人懒于晨妆。
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请美好的回忆来反衬现实的孤苦。要求句式对称。
师:以前:夫唱妇随,郎才女貌。朝看日出。
生:晚数星星。
师:短锄栽花。
生:长诗佐酒。
师:以前夫妇俩携手游天下名山,
生:并肩读千古奇文。
……
师:说不尽的美好,道不完的甜蜜,然而,这一切都不在了,只有山川依旧。请用晏殊的词句来表达这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觉。
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师:“欲语泪先流”,欲说无语,欲诉无人,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那夺眶而出的眼泪,是内心万重忧愁的外在表露。
师:“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说说这三句是怎样把作者的心情写得一波三折的?
生:“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六、师总结、生朗读品味。
七、拓展延伸
想一想还有哪些写愁的诗句,请找出来背一背,并说明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熟练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3.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品
在古代,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情,是批龙鳞,逆圣听。悠悠千古,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遭遇不幸。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可是,有一位臣子却成功地劝说国君从谏如流,最终达到“一言以兴邦”,你知道这位臣子是谁?
2、介绍人物邹忌、齐威王;解释一下题目(看题目,本文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时任相国。
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__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A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B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黄县人。
C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齐威王聪明过人,善于听取臣下(委婉)的意见。好面子。
D文章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邹忌讽谏威王,齐威王纳谏。
3、介绍《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学过哪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策什么意思?(策略计谋)
解释《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小故事来论证观点。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
二、含英咀华读故事
1、听读——走进文本
要求:认真听,正字音、断句读
2、朗读——感知内容
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
2、指名三同学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点评。
3、译读——掌握词语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不理解的地方小组间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集体解决。
归类检查:词类活用古今词义一词多义固定句式
4、分角色朗读——把握形象
要求:体会人物的语气,态度,可以适当地加入动作等肢体语言,同时要用自己的话把人物心理活动直白地说出来。
妻子:对邹忌是偏爱,非常肯定邹忌之美。“亲爱的,当然你美,不要说徐公比不上你,全世界的男子您是最美的,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一个啊。”
妾:地位低微,必须顺从妻子的观点。“老大说你比徐公美,我哪敢说你比不上他啊,说出真相来,既得罪了老大,又得罪了你,我这日子可怎么混!做一只“她云亦云”的传声筒,这就是我的命!”
客:语气平淡,敷衍应付。“你这样问,我哪里好意思说出徐公比你美啊!我可是有求于你,惹你不高兴,我不是不识时务,自讨没趣吗?
邹忌:幸亏我没有被这三个人蒙蔽。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要听到周围的人说实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也不是诚心来欺骗我,但由于各怀心事各怀目的,都隐瞒了事实。由此可见,听到耳朵里的不一定是真话。家庭小事如此,国家大事更是如此。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听到的会是真言?糟糕!我必须去见大王。他是个聪明人,一定会明白我的苦心的。
齐威王:我就知道邹忌这家伙今天来见我,绝非只谈家庭琐事。作为一家之主他听不到真话,显而易见,作为一国之君,我听到的更是一些明哲保身的顺耳之言甜言蜜语啊。看来,广开言路,倾听逆耳真言才能掌控国家弊端,从而革新政治,取得大治啊。那就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吧!
教师: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可以看出大家对人物形象把握地很准确,很到位!这取决于你们反复读书,认真揣摩。读书就要这样,在有限的文字里玩味,挖掘出丰富的意蕴。好,我们继续探究和挖掘!
三、探究挖掘品故事
1、说说邹忌其人
思考: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邹忌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
求实的精神。(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两次“窥镜”,都是在调查研究。俗话说三人成虎,邹忌没有相信三人的话,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真相。“暮寝而思之”,说明他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不受别人的谎言所迷惑。
分析很好,课堂上我们要手不离书,字字有依据。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2、谈谈威王的态度
思考:齐威王对邹忌的进谏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从哪里可以看出?
A语言“善”:是他肯定邹忌讲的对,讲的精彩;表明自己的态度,接受邹忌的建议虚心纳谏。
B从他下的三条命令可以看出,他纳谏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强。
3、议议进谏技巧
思考: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讽谏艺术表现在哪里?
A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
B他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
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
这是一种委婉进谏方式,想想,跟它相反的进谏方式是?直谏。举例说明什么叫做直谏?
《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方式是直谏。“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为什么不讽谏?刘禅昏庸无能,没有悟性,委婉劝说没用。诸葛亮地位极高,直谏无危险。分析本文:通过开头人物的介绍,一鸣惊人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齐威王这个人悟性高,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一点要面子,适合讽谏。
可见,对人提意见要因人而异,当忠言逆耳时,可以变换角度,适度包装,让忠言变得顺耳,甜耳!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提意见可不是一件小事,有时候它也具有艺术性。
四、学以致用鉴故事
小练习:假设你父母对你过分溺爱,生活上过分照顾,什么活也不容你做,什么活动也不许你参加。你将如何委婉劝说,让父母改变这一做法?
1、宠是无法腾飞的龙。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宠字的结构是一个宝盖头把龙护住了,宝盖头代表父母过分的呵护限制,这样龙永远也无法腾飞。现在,你们在生活上对我万般照顾,像那个宝盖头一样把我紧紧护住了,不让我自己去体验和实践,我这条小龙都变成一条无能无奈的小虫虫了,怎么能腾飞呢?请放开你们温暖的手,让我在万里晴空自由翱翔吧!
2、花盆中的小苗长不成顶天立地的大树。
俗话说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花盆太小,鸟笼太窄,虽然养花人和养鸟人精心照顾,但是,限制了小苗和鸟儿的自由成长,不能成材。要想成材,就必须经历风雨,经历挫折和磨练。小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过分溺爱,就如同把他养在花盆和鸟笼里,永远不能够扎深根,不能历练搏击风雨的翅膀。爸爸妈妈,请给我一个广阔就的天地,让我自由成长。
在实际人际交往中,我们在必要的条件下,可以委婉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提意见一定要真诚,过于作秀也是行不通的,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课堂小结:邹忌讽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决于他既敢于进谏,又善于进谏,讲究进谏的艺术性。但是,你想过吗?如果他碰到的是商纣王和楚怀王,结果会怎么样?他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口舌,枉费心机。因此,纳谏成功还需要什么?君主要明智,要善于采纳建议。希望,我们每一个让都能虚怀若谷,听取别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我!一个人,永远不能停止成长!
五、作业设置
必做题:分类整理本文的词语解释。
选做题: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以及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
内容预览: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教学本文时,我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来进一步理解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语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20xx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散文二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散文,或写人记事,如朱自清的《背影》;或写景状物,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或议论抒情,如《散文二篇》。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前面的几篇文章的学习,也为《永久的生命》这篇这里散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以及学情分析
虽然本班有尖子生,但是中等生和中等偏下学生依然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的障碍。上课时,不仅要培养尖子生的,树立榜样作用,还要重视中等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参与课堂,愿意走进文本,愿意探索他们未知的新领域。
四、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感受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及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难点: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用具:
PPT课件、投影仪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诗歌简析:《有的人》
本诗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生谈感受)
(二)、导入
宗璞曾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样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对此,大家是如何理解的?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当代作家严文井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
(板书: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三)、初读感知
1、作者简介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检查预习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生注音,诵读并注意字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在此基础上理解识记,为后面理解课文做准备。
3、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1)我们都非常可怜!
(2)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3)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生反复诵读,体会其感情,并总结。
4、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思考并理解作者面对生命,所书法的情感。进而教会学生这种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完成教学目标。
(四)、细读赏析
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这篇散文是如何体现严老的语言风格的(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1、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很多富有哲理且意味深长的语句,学生可四人一组,讨论、探究,并形成文字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寻找语句的同时,会思考,会讨论,会分辨,进而组织语言,形成文字性的结论。不仅对学生说的能力进行了培养,也对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合作性学习方式进行了再训练。
(五)、主题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以下几种理解,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最倾向于哪一种?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文本,组织语言,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所蕴含的主题,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不同的理解,重点在于,怎么样才能结合文本,回归教材,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理有据的表达出来,这是设置本环节的主要意图。
(六)、拓展延伸
请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写写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提示:对联、小诗、横幅或一句话,等等。)
(联系学生写这方面的能力)
设计意图:前面训练了学生读的能力,说的能力,本环节主要是训练其写的能力。在写的过程中,能够看出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也能够看出学生对于生命的看法,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体现。
(七)、小结
冰心在《谈生命》一文中这样说过: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八)、作业
(九)、板书:
生命的易逝 可怜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永久 感动 欲扬先抑
生命的赞歌 赞美
内容预览: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 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 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 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 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积累古代诗人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3、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课题)
《云海》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落日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沌( )( )鬼蜮( )什物( )汩汩( )纤纤( )酝酿( )( )颤抖( )模糊( )自省( )
3、选字填空。
惊___(赅骇) (震振)___撼(弧孤)___线
懊___(诲悔)辉___(皇煌)山___(颠巅)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独处自省:
适逢其时:
回光返照:
5、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bì( )日,浩瀚无yín(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dǔ( )坚固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语言表达训练】
6、《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文章写了哪两个地点的不同落日?作者分别有怎样的反应?
7、“偶尔有走错路的一团云,慌慌张张一头撞到山上。“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好不容易脱身出来,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加点的词语什么表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