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科学技术的成就【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 教案(一)
北京市第九中学 高级教师 洪朝宗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锡阐和《晓庵新法》;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李善兰与《方圆阐幽》;徐寿、华蘅芳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詹天佑与京张铁路;冯如制成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要求学生认识:1.清代科学家王锡阐、吴其浚在天文、生物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表明,即使在封建社会后期我国也不乏人材。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的成就犹如凌寒独开的梅花,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聪明才智。3.清代科学家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及詹天佑、冯如等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能力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清朝自然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学习和课内思考题的回答,培养学生综合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吸取教益、加强自身修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重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2.本课难点:王锡阐、李善兰的条目中均涉及到复杂的自然科学概念;京张铁路涉及到复杂的技术问题。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好京张铁路投影图片。
板书设计
一、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1.清代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
2.《晓庵新法》中的发明和创造——计算金星、水星凌日
二、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
1.清朝中期的植物学家吴其浚
2.《植物名实图考》插图精确,开现代植物学先声
三、李善兰、徐寿和华蘅芳
1.数学家、翻译家李善兰和《方圆阐幽》
2.译书出名的徐寿、华蘅芳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四、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1.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2.京张铁路修建成功
五、飞机设计师冯如
1.近代爱国设计师冯如
2.冯如制成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提问:叫两名同学,分别到黑板前列举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每人至少写三点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伟大成就的回忆。然后教师指出清朝文化与古代有些不同的背景和特点,再叫一名学生朗读第19课教材前的提示。
学生读后,教师进一步指出:在中国科技文化史的长河中,清朝文化处于低谷,不过,在当时较为严峻的社会环境中闪现出的一些文化成就犹如凌寒独开的梅花,越发显得可贵。
清朝的文化分三节课讲授,今天先讲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
〔讲授新课〕
一、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研究领域是富有成果的。刚才,同学们已回忆过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某些成果。16世纪的欧洲,随着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天文学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涌现出了象哥白尼等的大天文学家。王锡阐生活在17世纪,是我国清初著名天文学家。他能够深入研究中、西天文学的成果,吸取二者之长处。而他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因此有所发明和创造。他写出了《晓庵新法》一书。书中吸取中、西天文学优点,有所发明创造。其中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是他的发明。所谓“凌日”就是金星、水星在太阳表面上的投影。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阅读本目注解①对“凌日”的解释。本目中的小字是介绍王锡阐在食分问题上纠正西方天文学家的错误,正好说明他不迷信洋人,同学们可在课下阅读一下。
二、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
同学们,我国明代有位医药学家叫什么名字?(学生应该答出:叫李时珍。)他写了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什么?(学生应该答出:叫《本草纲目》。)同学们说得对,《本草纲目》不仅是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对植物学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这一角度看,也是一部有关植物学的巨著。清朝中期,有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叫吴其浚。他宦迹半天下,每到一处,都亲自考察植物。他编写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植物1700多种,所记载的植物比《本草纲目》增加500多种。吴其浚对他所记载的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考查,对每种植物的形态、颜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均有描述;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考订。他纠正了前人记述植物的许多错误。书中还附有精确的植物插图。这是一部开现代植物学先声的专著。下面请大家观看教材中的《植物名实图考》插图。同学们看看这幅插图有何特点?图中的植物是“芋”。此图是在芋新鲜状态时绘制的,所以非常逼真,而且是根、茎、叶、花,全株绘制下来,颇能反映芋的特征。正由于《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插图“刻绘尤极精审”,所以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插图尤极精审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三、李善兰、徐寿和华蘅芳
1.数学家、翻译家李善兰和《方圆阐幽》
刚才提问时,同学们回顾了我国古代数学的某些杰出成就。可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数学新成就的出现,中国数学显得落后了许多。但仍有些不甘落后的数学家取得一些成就。李善兰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请大家欣赏教材中李善兰的画像。(结合插图讲)李善兰是清朝杰出的数学家、翻译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在艰苦的岁月中,他写出许多数学著作,晚年任同文馆算学总教习。李善兰著的《方圆阐幽》一书,对我国数学科学作出贡献。当时李善兰还未接触到西方的微积分(近代西方一种高等数学)。他却根据自己独到的见解阐述了微积分的初步原理。英国人伟烈亚力也认为李善兰所著,“其理有甚近微分者”。同学们,李善兰的这一成就说明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回答出:它说明中国人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聪明才智。)即使没有西方传入微积分,中国数学也会通过自己特殊途径,运用独特的思想方法,达到微积分,从而完成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转变。李善兰还曾同外国人合作,译出一系列西方自然科学著作,把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介绍到我国。书上小字是介绍李善兰同英国人伟烈亚力合作翻译西方数学著作的情况,同学们可在课下阅读。
2.译书出名的徐寿、华蘅芳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徐寿、华蘅芳是和李善兰齐名的翻译家、科学家。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参阅外国资料,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又制成木壳轮船“黄鹄号”。这是近代科技史上的新成就。改良蒸汽机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这一发明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表明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在制造木壳轮船的实践中,华蘅芳、徐寿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是以先进的自然科学作基础,因而决心翻译自然科学书籍。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当时最大的译书机构,是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阵地。徐寿、华蘅芳都是翻译馆主要译书人员。他们以译书出名,其译著内容较李善兰丰富,具有较高水平,影响较大。教材中有关徐寿、华蘅芳的二段小字主要是介绍徐寿翻译活动中的一些创造发明与华蘅芳的爱国小故事,有助于对二位科学家的了解,同学们可在课下自己阅读。
四、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1.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请大家打开教材,欣赏詹天佑的插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往下讲)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少年时赴美留学,在美国读完小学、中学后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铁路工程。归国后,他曾完成外国工程师难以完成的滦河大桥,后来又当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本目中第一段小字是对詹天佑生平的部分介绍,请××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
2.京张铁路修建成功
詹天佑的主要成就是负责成功地修建了京张铁路。(投影京张铁路图)该铁路于1905年始建,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詹天佑不辞劳苦,亲自带领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往返数次勘定三条路线,最后选定现行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宣化到张家口。由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只好选定这条难度大的就近路线。不过这条线路有不少难关,特别是居庸关、八达岭一带,叠峦重嶂、悬崖峭壁,工程的难度为当时国内所仅有,世界所罕见。詹天佑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八达岭、居庸关两处最艰难的隧道工程。其中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居庸关隧道长367米。在开凿八达岭隧道时,詹天佑创造了从中间开井、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加快了工程的进度。1908年4月和5月接连凿通了这两处隧道工程。为了减缓路线坡度,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在青龙桥设计出“人”字形路轨。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请同学想一想:詹天佑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修成这条铁路的?詹天佑是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科技十分落后,外国人讽刺中国工程师不可能修建铁路的情况下修建这条铁路的。詹天佑能克服重重困难修成京张铁路有什么意义?(教师引导学生答出:为国家和民族争了气。)京张铁路的建成,这也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胜利。詹天佑用自己的业绩为中华民族修建了一座反帝纪念碑。他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怀念。
本目教材后面的有关詹天佑给他美国老师的信写得很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刚才××同学朗读得很好。这封信反映了詹天佑一心想着国家的高尚品质,这是他能够完成重要任务的思想动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五、飞机设计师冯如
中华民族早有飞上九宵的理想,据《墨子·鲁问》记载,战国时代的鲁班曾用木片和竹片制成飞鸟。据说此鸟能飞上天,但那不过是人类征服空间的一种尝试。真正的飞机只有在近代工业的条件下才能出现。它最早是由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冯如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不甘落后。他到美国后边做工边自学,努力钻研西方技术,成为一名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冯如为什么要研制飞机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应当找到:冯如设想,如果有千百架飞机守卫国土,列强就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了。)冯如钻研飞机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有一次飞机升到数丈高空突然坠地,冯如侥幸死里逃生,但他毫不动摇,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意志。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在1910年制成一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在国际飞行比赛中,冯如驾驶自制的飞机荣获第一名。请同学欣赏本目教材中的插图《冯如和他制造的飞机》。
冯如事业成功后,拒绝美国高薪聘请,携机回到祖国。后来,他在广州一次飞机表演中不幸蒙难。
冯如死后,在他坠机牺牲处召开追悼大会,各界赠送许多挽联,其中以广东的文学家何淡如的一副最脍炙人口,这副义深情切的挽联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冯如不幸失事罹难的惋惜和悼念。请××同学朗读一下这副挽联。
复习巩固
清朝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讲到此。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列表归纳清朝科学家、工程师的成就。
课题
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的--
内容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课时
1课时
教学
内容
分析
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生
情况
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厦门这样比较发达城市的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条件,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感于此,本课教学贯穿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设计思想。
1、“一个中心”: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影响力——感动中国、震动世界。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和学生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个基本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教学重点
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1、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
1.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网址和书籍、报纸:
·航空博物馆:
·中国科普博览:
·科学abc: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index.html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1)时间
(2)意义
2.导弹的研制
3.航天技术的进步:
(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2)发射“神舟”系列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三、科技发展的原因
1、国家的重视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3、人民的支持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论断的推动
导入新课:
1、用幻灯展示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
2、提问: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哪一方面的成就?
3、出示课题和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讲授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环境。
2、指导学生观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掌握爆炸的时间和意义。
3、指导学生讨论p91“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不是要拿原子弹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搞霸权主义。
4、(过渡)原子弹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
5、结合第14课《钢铁长城》中关于导弹部队的知识,讲述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
6、核武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958年,成立了由钱学森领导的公关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播放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
7、强调指出: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8、联系时事,重点讲述“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情况,并展望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前景。
9、(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播放有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的视频后,指导学生分析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理由。
10、引导学生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
教师总结。结合本教研组承担的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研究,引用初中语文课本、新闻资料、颁奖词等文学作品来辅助教学,重点讲解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教师寄语:
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令我们欢呼和骄傲。但是,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不止步。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继续奏响“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乐章!
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列举本课中涉及到的重大科技成果。(任意4项)
2、查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还有哪些。
3、从原子弹的第一次爆炸,到神五、神六的飞天壮举,中国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为什么可以取得如此伟大成就?
4、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浏览报纸。
学生回答: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两大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际和国内局势讲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我国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介绍原子弹简单的爆炸原理后,观看爆炸经过并思考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和交流,并分别展示自己的结论。
学生举例说明:在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有关导弹的几种分类表格和实例图片。
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有关导弹部队的视频资料并思考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用图片、表格、文字等方式展示新中国在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方面的伟大成就。
学生回忆“神五”和“神六”发射时候的激动心情并展示图片。
学生通过视频材料感受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学生介绍1-2个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并讨论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给人类的影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
学生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杨振宁的《邓稼先》和本册历史课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的相关内容来感受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通过中国农民朴素的语言:“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以及xx年荣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和xx年被cctv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来感受“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格魅力。
学生讨论并发表感想
学生课堂回答,或者作为拓展延伸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动手制作手抄报,或者抒写感想、启示。
通过学生身边的新闻媒体导入新课,增加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碰撞,用历史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原子弹这个矛盾的统一体。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点的上下联系。
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用清晰的《东方红》乐曲烘托气氛,振奋人心。
交流和展示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水稻)的培育技术的进步,让学生明白科技并不神秘,常常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与课题研究结合,加强学科渗透,贴近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理念和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业布置由易到难,具有一定梯度,将历史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使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乐趣。
课堂效果流程图
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
本课设计以“感动中国、震动世界”这“一个中心”作为出发点和中轴线,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基本点”为驱动,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最后,课题研究和历史教学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开展,使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
然而,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史鉴今,学史明志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对历史教师的--水平是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
点击::第一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简单说出“863”计划出台的经过;了解“863”涉及的领域、总体目标及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影响;搜集资料、列举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了解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增强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技能。
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调查的方式查找并搜集“863”研究成果,提高搜集、整理、展示有效信息的能力;畅想高科技发展的未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收集成果资料,举办小型的“863”成果展。
(2)在课堂上开展历史小辩论“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3)在了解“863”取得成果的同时,学生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
(4)学生表演短剧《“玩”网者的悲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无所不在,科学创造奇迹;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培养勤奋学习、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用科技知识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培养正确的计算机网络意识。
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863”计划的制定。处理方法:(1)通过课前分组查找资料,加强对“863”计划的理解(2)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领域的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选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难点:对“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理解。处理方法:用具体的数字,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明科学论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分组合作、情境体验等
课前导学
(1)学生分组准备“863”计划成果演示材料
(2)学生准备课本剧
(3)学生准备辩论活动
教学渗透点
(1)通过对“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与科技相关知识进行渗透。
(2)通过对课本的表演,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及表演能力。
(3)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人教版教材及教师用书;自制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
板书设计
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请我们班李阳同学在自己家用数码相机拍摄一组照片。现在请李阳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家住在一百多平米的三居室,这台高清晰度电视,可以让我尽情享受美妙震撼效果;可视电话,可以让我很容易地看到远在他乡的亲人。洗衣有洗衣机,做饭有微波炉,吃剩下的可以进冰箱,一台液晶电脑,上了宽带与世界联网,天下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全球各种资讯自熟于胸……
师:李阳同学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数字化家庭的现代气息。在他的介绍中,有许多是我国在信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数码相机、高清晰度电视、可视电话、微波炉、液晶电脑、冰箱、洗衣机等
师:可见,当今高科技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建设,无处不闪耀着科技的光芒。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科技离不开一项宏伟的科学工程,那就是──
生:863计划。
师:863计划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二)”,走进863,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思考。(出示课题)
互动探究:
师:(幻灯片)人类迄今为止,历经了三次科技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在19世纪70年代起,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尤为突出的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师:对,(幻灯片)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美国。(教师适当解释图片内容),到了7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新阶段,高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各国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都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为此,许多大国纷纷出台了科技发展规划,都有哪些?
生: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随后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xx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
师:“星球大战”计划和“尤里卡计划”是我们大多数人日常耳熟不能详的概念。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星球大战”计划正式名称是“战略防御倡议”,其主要是建立以反弹道导弹武器为主的多层综合防御系统,用以在可能发生的核大战中拦截并击毁对方发射过来的弹道导弹,保护美国及其盟国。
生:尤里卡计划,“尤里卡”原是古希腊语,意思是:“好啊!有办法啦!”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一次在浴盆里洗澡,突然来了灵感,发现了他久未解决的计算浮力问题的办法,因而惊喜地叫了一声“尤里卡”,从此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尤里卡计划是西欧在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的情况下“自我觉醒”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欧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方面渐渐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进入80年代后,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欧如果不采取措施奋起直追,到20世纪末就有可能成为技术上的“不发达大陆”。“尤里卡”计划建议西欧各国加强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具体合作内容最初包括五个方面:计算机,自动装置,通讯联络,生物工程,新材料。项目达三百多个,其中有24个重点攻关项目。
师: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各国的激烈竞争,将残酷的选择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是否应该发展高科技呢?发展高科技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比如,美国的“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从开始建造到最后退役,共需经费约为3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00亿元。这样看来,发展高科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国家而言,确实是一个挑战。对此,你们的见解如何?
生:讨论
师:实践出真知。回顾中国的历史,古代中华民族曾傲视群雄,独领风骚;近代,由于政府腐败,我们与前两次工业革命都失之交臂,导致落后挨打的命运。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之际,是置若罔闻、熟视无睹,还是抓住机遇,去再创造中华民族的又一次辉煌?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应该选择后者。(出示课件)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情系民族科技的振兴,联名写信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高科技,在他们的推动下,终于促成863计划的酝酿和出台。
师:阅读p94教材第一个子目,从教材中你能获取哪些关于863计划的信息?
生:863计划的提出者是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
生:邓小平同志的批示对863计划的制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由于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所以这一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生:《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生: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集中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师:课前同学们分组查阅资料了解863计划的成就,今天,我们变换一种学习方式,假设我们一起去参观“863计划成就展”,八个展厅分别对863计划xx年来在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和航天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生动地介绍。我们先听一听第一展厅同学的介绍。
第一展厅介绍──生物技术
生:我组介绍的是863计划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现在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茶余饭后,人们总也少不了聊上几句“基因技术”。从前,我们的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辛勤的劳作去换取五谷丰登,而今,几倍体小黑麦和杂交水稻诞生了,粒大籽饱,一年一熟,还抗旱呢!还有我们吃的西瓜,以前,我总是埋怨西瓜子太多,吃起来一点也不过瘾,有时我在想,要是西瓜能没有籽该多好呀。现在,这已经不成问题了,三倍体无籽西瓜,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个大瓤甜,老少皆宜!这些转基因作物的闪亮登场,无疑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空气。
生: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已经成为现实。当前,我国10种基因工程药物通过了国家药审,并进入临床试验,其中,抗艾滋病药物、乙肝疫苗、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经得到应用,效果显著。利用基因技术,将来人们生病时,可以对照天书找病因,快捷而又准确。国家863计划将在我国人群中选择5000个重要疾病的功能基因,将其与已知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相对照,其中的差异可能就是治病根源。科学家预测,以基因诊断、基因疗法、基因工程药物为内容的“基因时代”将于xx年以前实现,在21世纪上半期使各种顽疾有效治疗。到21世纪末,人类将摆脱各种疾病的困扰。人们可以健康地活到150岁。
第二展厅介绍──航天技术
生:我想向大家介绍神州五号。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充分显示出目前我国飞船和火箭上的多项关键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返回舱外壁防热材料技术是神舟5号上多项关键技术之一,这是一块防热材料的真实样板,为使航天员能够在返回舱内拥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研制人员经过多次的实验最终选定了一种低密度的烧蚀防热材料,使得飞船外部即使是在零下100度到零上3000度的时候,舱内温度仍能保持在零上20度左右。”像这种独创的技术,在神舟飞船的研制中还有很多。作为我国第一代载人飞船,神舟5号越过了单人单舱、双人双舱的设计,直接采用了三舱组成的多功能飞船方案。虽然这次神舟五号只搭载了一名航天员,但我们的设计却是可以同时搭载三个人。神舟五号飞船在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将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像卫星一样在太空中自主地工作,这就大大延长了飞船执行空间应用和科学实验任务的工作寿命。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明中国的航天业已经不是一般的水平,已经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它的可靠性、它的运载能力、它的控制系统,它的安全保证系统等都达到了世界前三名的位置。
第三展厅介绍──信息技术
生: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我国幅员辽阔,灾害频繁,尤其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每年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及时了解灾情,为灾情评估和救灾决策服务,八六三计划与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共同支持了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的研制。该系统采用可穿透云层和雨雾的微波遥感技术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遥感图像的飞机-卫星-地面实时传输及地面图像处理等工作。1995年,鄱阳湖区和洞庭湖区洪水泛滥,航空遥感飞机飞赴灾区,实时将清晰的遥感图像传至水利部地面控制中心,灾区水陆分界清楚,洪水淹没区一目了然,通过已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很快做出了洪灾损失情况的评估,在抗洪救灾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第四展厅介绍──自动化技术
生:“蜘蛛人”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当,我们可以让机器人来干,863计划在智能化机器人的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面壁清洗机器人、管道机器人、仿形喷涂机器人……今后他们可能就是特种行业的主力了。
生:无人驾驶汽车成为现实。数码汽车就是给汽车装上了电脑,可以为汽车进行全球定位、提供交通路矿等信息,可以自己诊断故障,还可以在汽车上进行现代化办公或者收看电视节目。在理论上,数码汽车还具备了无人驾驶的功能。
生:磁悬浮列车又快又稳,世界上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在西南交通大学研制成功,其行驶时悬浮净高度达23毫米。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悬浮重量最大的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时速至少在500千米以上,如果条件具备的话,约xx年左右能实现商业运行。
第五展厅介绍──能源技术
生:在八六三计划的支持下,镍氢电池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开发了我国自己的专利技术,组建了“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村料工程开发中心”。镍氢电池是替代现有的镍镉电池、无污染的新一代高性能可充电电池,称为“绿色电池”。
第六展厅介绍──新材料
生:高性能低温烧结陶瓷电容器(mlc)是由八六三支持开发投入生产的另一项重大材料成果,在电子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介电常数mlc已年产10多亿支,创产值1.5亿元人民币,并已开始出口
第七展厅介绍──激光技术
生:激光技术。激光是一种受激发射而放大的特殊光源,具有亮度高、单色性、聚能与方向性强等特点。1960年7月美国t.h.梅曼研制成功红宝石固体激光器,标志了激光技术的创立。接着,各式各样的激光器纷纷问世,使人类对光的认识和应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激光技术不仅运用于工业领域和医学领域,也在军事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为实验室中的一台激光发生器。
第八展厅介绍──海洋高科技
生:海水是不能喝的,用水栽培的蔬菜和用海水栽培的蔬菜外观一模一样,只是海水蔬菜有点咸味,炒菜时可以不放盐。别小看这几种蔬菜,它意味着在淡水资源日益减少,耕地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海滩上种菜、种粮。
师:863计划的科研成果是巨大的,实施xx年来,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虽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进步。这些成果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影响呢?在863计划实施5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为863计划写下了10个大字: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xx年间,57亿元的投资得到560亿元的产值,说明了什么?(出示课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师:为什么863计划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生:讨论得出,一是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高度重视和英明领导;二是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师:值得一提的是,863计划使许多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十几年间,参加过863计划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前后达3万多人,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难能可贵。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知识仍然贫乏,也许不能有多少伟大的具体的创新,但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它能为创新提供充足的源泉。下面,让我们异想天开,畅想高科技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播放科幻歌曲《星际时代》烘托气氛)
生:踊跃发言,描述未来美好蓝图。教师给与鼓励。
师:科幻歌曲《星际时代》是我在因特网上:的一首网络歌曲。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倍受人们青睐。我想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使用过因特网?(90%以上)谁能说一说上网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
生:通过qq上网聊天,可以结识更多朋友。
生:可以帮助自己查找各种学习资料,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深度广度。
生: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和各地的亲朋好友随时联络,真是“家中有电脑,天涯若比邻”。
生:可以在学习之余,来一场游戏大战,放松心情,缓解学习的压力。
生:父母可以利用网络找到各种实践、招聘的信息。
生:在网络论坛上,可以畅所欲言,相互交流。
生:可以购物、上课、看病……
师:看来,网络的好处无所不在。作为“网民”,你们是否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发展的历史?
生:(幻灯片)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创造的,可是它的机身太笨重,有好几间房子那么大,而且内存少,速度慢,于是聪明的人类对其创新改造,电脑便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强,直到今天,笔记本电脑应运而生。你们看,老师的这台移动式奔4处理器,它的机身更薄、更轻,就像一个手提式的公文包,上班族随时随地的工作,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在户内,都毫无差别;这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生:因特网的问世是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大创新。因特网(internet)使各部门、各领域、各地区、各国的众多电子计算机通过统一协议,相互连接成数字通讯网络系统。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共享网络信息资源。1969年美国国防部最先建立电脑网络,1986年向社会开放,90年代走向世界。1993年,美国宣布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于1995年5月加入国际因特网。
师: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计算机。特别是“上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不论是孩子,还是老人,都能“坐在家中,知晓天下事”。在“网吧”(幻灯片),人们在这里可以边喝咖啡、边上网。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它呢?课前,我们班几位同学编排了一个短剧《“玩”网者的悲剧》,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生:表演。(剧情大意是某中学生迷恋上网玩游戏,不仅影响学习,还抢劫,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师:在现实生活中,象短剧中那种因网络而走向极端的事例并不少见。在无“网”不胜的时代,信息网络对于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青少年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青少年群体在享受高技术的同时,其身心也在承受着网络的负面影响。怎样看待青少年上网?下面我们以辩论赛的形式来探讨这个问题:青少年上网利大还是弊大?(学生自愿组合参加正方或反方)
生:不少世界顶尖级的“网络大侠”“黑客高手”都来自于在校学生,不应禁止上网。
生:网络信息垃圾已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造成污染,构成极大伤害。一些青少年因对网络信息择用不当,枉耗时间,浪费精力,荒废学业,误入歧途。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青少年,因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人格受到极大影响。至于那些利用网络从事数据破坏、盗窃、诈骗和洗钱的行为,则引发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
生: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论坛的数据显示:目前盛行的140多款网络游戏中,国内开发的仅占40%,巨大的市场基本上以代理韩国游戏为主。即使是国内开发的游戏,其游戏引擎,也多半是从韩国和美国等国家购买的。真正完全由国内自主开发的网络游戏,目前还不足10%。韩国把游戏开发作为一项产业政策,在教育、研究、开发、资金注入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体系,这样的做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玩游戏的学生吸引过来开发游戏,他们有专业技术,也了解市场的需要,对这一领域充满了热情,无疑是最棒的开发人员。
生:青少年身心正处于发展期,好奇心强,好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不强,长时间与网络相处,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长期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就可能导致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养成欺诈心理,这些又不利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事实上,沉溺于网络游戏,以寻求精神的慰籍和内心宣泄,只是人格畸变,有可能中毒而诱发犯罪。
生:聊天、游戏等这样的网络娱乐不是不能提倡,但关键在于能否约束自己,能否把网络娱乐当成一种适度的休闲方式,而不是沉溺于其中害了自己。
生: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要让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不要玩物丧志。
师: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利用好网络,我们的生活受益无穷,错用了它也会让我们掉入无底的深渊。有这样一则材料很值得深思,互联网在美国最先应用的不是商业领域而是教育领域,目前,美国70%以上的大学都提供不同形式的远程教育。有关人士认为:“学生的网络素质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整个国家也很难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强国。”为提高网络素质,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指导学生阅读)
教师小结:
(幻灯片)在北大物理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应邀前来的李政道先生面对近千名北大学子,发表了热情洋溢满怀深情的演讲。他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祖国的腾飞就在诸位青年学人身上。作为一个科学家,首先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但更重要的是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有一个精神的归属,要有一条自己的根。”今天,“863”计划让我们认识和体会到了什么是高科技,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可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尽管有所提高,但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在“科学核心国”“科技强国”、“科学大国”、“科学边缘国家”、“科学不发达国家”五个层次中,仅位居第四个层次。青年一代任重道远,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们需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吸收知识,丰富自己,不断创新。最后,把哈佛大学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送给大家: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下课)
<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概括了解863计划,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填充
时间 成就 意义
863计划 1986年开始 涉及 、 、 、
、 、 、和 七个领域,1996年增加 。 造就了一批新一代高水平人才,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0世纪末及以后 人类进入 时代,以 为特征的数字化在改变着世界, 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80%是 。 日益深入的渗透到人民生活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但是,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请你以自身的体会和周边事物为例谈一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网络?
三。达标测试
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世界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是( )
a 星球大战 b 信息技术 c 新技术革命 d 政治革命
2、863计划的批示是由 做出的 ( )
a 周恩来 b 李鹏 c 邓小平 d
3、1996年又列为《863计划纲要》的科技领域是 ( )
a 生物技术 b 航天技术 c 新材料 d 海洋高技术
4、在多万上网人数中,其中青少年占 ( )
a 60%以上 b 70%以上 c 80%以上 d 90[]%以上
5、“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今是通过 ( )形式变成现实
a 计算机网络 b 看书 c 听新闻 d 借助信息
6、材料解析题
① 图中四位老科学家是我国哪一计划的倡导者?
② 这一计划的提出和批示都是在什么时间?
③ 此计划涉及到我国哪8大技术领域?
④ 通过学习,结合今天的变化,谈谈你的感想。
7、 生活链接题
有条件的同学,向老师发一封电子邮件
四、总结评价
你的收获:
你的困惑:
第18课达标测试答案
1.c 2.c 3.d 4.c 5.a
6.863计划;1986年3月;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1996年增加海洋高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自主完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863计划提出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从战略角度出发认识计划实施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与实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
3.通过引用材料使学生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更进一步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体会到“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使用高科技成果的同时,要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自我约束意识,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知识与能力
1.了解863计划提出的背景;863计划涉及的研究领域及总体目标;863计划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通过引导学生对863计划提出的背景、总体目标、研究成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现今国家政策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收集成果资料,增强对863计划的感情认识;通过合作研讨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
2.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演示,让学生感受“高技术与我们同行”。
3.在课堂上开展历史小辩论“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4.在了解863计划取得成果的同时,学生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a.863计划的内容。b.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影响。
2.处理方法:a.通过课前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归纳概括,加强对863计划涉及领域的理解。b.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联系学生身边实际,感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
3.难点:863计划涉及的科技领域,学生对科技名词比较难于理解。
4.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领域的视频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选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课前导学
1.查找863计划的背景资料及四位科学家的相关材料;
2.学生分组准备863计划成果演示材料;
3.学生准备辩论活动;
板书设计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教学资源
1.课件。
2.学习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
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网站。
3.《高技术通讯》杂志(科技部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中国科技信息所)。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基因”“克隆”“纳米”“数字化”这些名词吗,这些名词的出现与什么领域的发展有关?
正如大家所说,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丰富人们的生活;我们一起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二)”看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如何发展高技术,从决策到实施,这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它需要我们几代人长期的奋斗。
板书课题: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学生回答:知道(有可能知道一些),可由其中一点展开话题简短地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并进一步回答这些名词的出现与科技领域的发展有关。
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资料感受科技的日新月异。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多媒体演示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科技知识的感性认识。
教授新课
1.“863计划”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863计划”,谁能讲一讲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高技术作为经济增长中最活跃、最强有力的因素,更是被认为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今天,几乎在所有的政府规划和纲要中,高技术都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四位老科学家情系民族科技的振兴,联名写信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国家的高科技。邓小平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作出批示。因提出和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故这项计划称为“863计划”。经过反复论证形成《863计划纲要》。
引导学生看小字材料,把握863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理解从战略角度出发,计划实施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认识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努力,力争达到此目标。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我国发展高科技的背景;联系课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现在经济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搞新技术的研究?”从而进一步理解发展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什么?863计划涉及了哪些领域?
学生在分析思考中体会863计划制定的及时性、必要性;并从四位老科学家故事中感受殷殷爱国之情以及对国家领导人英明决策的敬佩之情。
学生阅读、理解国家计划制定的科学性。
层层设问,展开话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处理提出和决策的故事中要注意情感因素,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国家政策的讲解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年龄避免枯燥地说教。
指导学生明确863计划涉及的领域,并给予一定的解释说明。通过课前围绕“高技术与我们同行”这个主题,指导各组学生收集有关领域的资料进行筛选,然后各组在高技术成果展示会上进行交流。
通过展示活动,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感受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与实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认识高技术及其产业化、高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充分显示出小平同志“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指示的重要意义;体会到863计划也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让学生活动后谈谈自己的想法。
由学生的谈话,启发学生意识到“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由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自然过渡到作为高技术领域之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教师以谈话的方式问问学生上网吗?上网的感受如何?
教师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①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②网络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对待负面影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学生不理解的领域,可以大胆质疑。
学生在课前收集材料的基础上,组织“高技术与我们同行”──863计划成果展示会;各组通过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生动有趣地展示八个领域的成果,内容注意突出重点,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或者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展开活动,“记者”以现场报道的方式介绍、采访各展台的情况,让人们感受有趣的科技、全新的生活)
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上网的感受。
学生组织材料展开小辩论“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学生自由阐发观点,在辩论中得出正确的认识。
由于科技领域的名词学生平时接触得少,比较难于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同时也促使自身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开展活动由学生主持:您想了解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您想知道转基因食品、核能利用是否安全,什么是数字化生活?宽带网络是怎样把我们带进知识时代?您想了解外层空间技术的发展吗?就随我们一起去参观成果展,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学生分为四组介绍,一定要联系最新成果加以介绍,如: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
通过活动,增强各小组团队成员的协作意识。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然。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辩论后,教师要及时点评。
结合课本的动脑筋引导学生要积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增强自护意识。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提高学生遵守文明公约意识。
本课小结
教师可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串联知识点,以歌谣的方式加以总结。
高瞻远瞩计划行
八大领域成果显
信息时代勤学习
勇于创新展未来
学生代表小结本课内容。
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延伸
奇思妙想:
“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
学生课后完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社会发展意识。
点击::第一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 “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通过学习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比较中国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制造核武器方面所用的时间图表,提高学生历史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认识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建国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设计思路
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是“两弹一星”,二是“籼性水稻”的推广,从整体看,内容过于简单,知识点相对较少。但本课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拓宽,调动学生大量搜集资料,充实本课内容。二是要联系实际,把历史引入学生的身边,使学生有效地去感性认识。三是深入挖掘,如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分析国防建设与战争、和平的关系,理解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难点
对核武器和航天飞机、籼性杂交水稻等科技知识的理解。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课下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从而突破难点,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教学方法
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及表演能力。
②根据史实联系现实,珍惜今天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④关于两弹一星研制的录像片段;《感动中国》(袁隆平)片断。
板书设计
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国名
美国
前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全班共享。
从邓稼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年在经济困难时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制“两弹一星”,特别是“两弹”根本没派上用场,你认为有必要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总结发言)(明确)代表了我国当时科技达到的先进水平,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核武器的研制,只是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了成功,要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力量,还要空间技术的支持。请同学们看书,搜寻重要信息:
1970年4月“长征1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教师简介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发展状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在哪一年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学生展示搜集到神五、xx年“神六”的情况)
原子弹和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而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关于袁隆平和籼性杂交水稻的资料。教师展示感动中国关于袁隆平的录像。在此基础上指出: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xx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巩固小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从我国国防、农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来看,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第20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案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 863计划的涵义,计划的总体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握 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
能力培养:分析 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正确面对上网两个问题
情感认识: 1、激发我们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一、课前预习
1、( )年3月,中国科学院王大衍、王淦昌等四位科学家向党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 》,提出要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2、863计划的倡导者是 ( )、( )、( )、(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
4、1996年我国将( )一项高技术列入863计划的第八领域。
5、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 )时代,以( )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 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6、我国的网民中人数最多的是 ( )人。
7、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已经通过( )变成了现实。
8、《 》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 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9、提出“星球打战:计划的国家是( )。
10、1999年,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 )计划,并如期 完成了所担任的任务。该计划对揭开( )、改善( )、提高
( )有重大意义。
二、课堂研讨
1 、“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
3、思考题
XX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载人升空的第三个国家。想一想:我们在经济上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摘高新技术的研究?由“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你想到了什么?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你能说一说计算机网络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吗?
三、课 堂测试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毛泽东 c.邓小平 d.
2、863计划的倡导者是 ⑴钱学森 ⑵王淦昌 ③王大珩 ⑷杨嘉墀 ⑸陈芳允 ⑹袁隆平 ⑺邓小平 a.⑴⑵③⑷ b.⑵③⑷⑹ c.⑵⑷⑸⑺ d.⑵③⑷⑸
2、1996年我国将哪一项高技术列入863计划的第八领域? ( )
a.克隆技术 b.光导技术 c.超导技术 d.海洋高科 技
3、制 定 “八六三计划”主要是为了发展 ( )
a.高技术 b.国防科技 c.农业 d.教育
4、我国的网民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些人? ( )
a.科技工作者 b.教师 c.公司职员 d.学生
5、下列哪一项成果最能体 现中 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 )
a. 计算机网络 b. 电视 c. 报纸 d. 书本
6、下列关于网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网络可以查阅 各种信息资料 b网络可以进行过程教学
c网络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d网络有利无害,无需自我保护
7、小刚是一个中学生,他的下列上网行为错误的是 ( )
a.浏 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 b.给网友发电子邮件
c.在家里超时无节制上网 d.上网做别人设计的试题
列举题:
列举被列入863计划的高科技领域:
四、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