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优秀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千里共婵娟 全诗】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教学要点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作业。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朗读《水调歌头·游泳》,正音。
2.导入
①此词写于1956年,时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之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加紧施工,全面开发长江的规划正在制定,作者看到大好的发展形势兴致很高,心情欢快,短短几天三次畅游长江。试与1927年所作《菩萨蛮·黄鹤楼》相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个“锁”字,写出心情的沉重。此词亦写同一地点,却是“极目楚天舒”,一个“舒”字,写出心情开朗。这正是知人论世才能懂词。
②此词联想巧妙,想象丰富,但都与题目“游泳”相关涉。因此要求同学们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游泳离不开水,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游泳地点是长江,所写的景物,所联想到的典故神话自然都应与江水有关。
3.分析词句理解内容。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有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
讲解: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这由“才……又……”可知。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②“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讲解: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从中透露了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近)
讲解: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物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概,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了阕做了准备。
④“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⑤“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讲解: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利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合体,更富有艺术之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会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3.丰富而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①提问:诗歌的生命在于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诗了。请你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一例,说明是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李白把两鬓斑白比喻成“秋霜”;陈毅把为革命牺牲做鬼雄,想象成“此去泉台招旧部”。
②讲解:想象要自然合理,要有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如《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为依据,便张开想象的翅膀: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灯,那必然也有街市;既然有街市,必有珍奇的物品;既然有物品出售,那必然也会有顾客光临;那顾客当中就会有牛郎织女,他们在天街上闲游;那颗一闪滑划去的流星,那就是他们提着的灯笼……这样由近及远,由人间到天上,由现实到神话,依次联想,轨迹清晰,自然合理。由此看来,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两处联想,也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从“游泳”的题目出发,切合了作者的诗情。因此,无论是成语典故,还是神话传说,都自然而贴切。
4.课上练习:阅读下面这首题为《相思》的诗,谈一谈它是怎样展开联想的?其联想的依据是什么?
5.作业:背诵两首词。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探寻人生哲理学习超然豁达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
①学习目标4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学法引导:
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历、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
宫阙(que)绮户(qi)朱阁(ge)______婵娟(chan)琼楼(qiong)不胜寒(sheng)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示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学生展示读:①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
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释重点词义:
达旦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
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当你在一个恬静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示:
①借月抒怀的诗篇
②借月抒怀的歌曲
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
④说一段优美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
四、学习心得: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
1、导语 :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
朱阁(ge2) 绮户(qi3 )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点击答案)。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 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 。(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 布置 。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题:
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诗体与朗读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颔颈尾
2、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五)理解诗意
1、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大意: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作者由首联叙事转入抒情
3、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小结:
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这烟是什么烟呢?是有人家在生活吗?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教师: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教师:作者到达边塞看到怎么样的景象?叙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生活?
5、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明确:奇丽壮阔、紧张的战斗生活。
教师: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六)小结
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总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
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
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