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 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 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 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 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 。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 、意大利等国。
2. 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 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
3.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 ”;在精神和文化领域, 凌驾一切。
5.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 制度结束, 也衰落了。6. 东罗马帝国定都 ,此地原称 。
7. 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 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 ,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 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②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 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④ 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时间: (1)东罗马帝国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特点: (2)6世纪后
3.罗马教廷的地位和影响 (3)斗争: (3)15世纪中期
(4)发展:
(五)巩固训练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 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3.基督教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 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 B.兵权 C.财权 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 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 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 革命准备
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 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 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 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注意从文字资料中获取必要信息,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例证法和对比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在观察、比较等方面,同时对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探究式学习,教师不断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自由讨论等过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是平等的。
【教学重点】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 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冰河世纪》图片:这几张图片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
谁能说说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简单讲述)
今 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部片子中的配角――“人类”,看看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出示课题)
(一)人类的出现
1、能说说,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
(展示)人类起源的资料:
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于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我们看看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是怎么揣测人类起源的!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我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展示图片)
这些都是神话故事,我们无从考证其真伪,关于人类的起源,单凭这些口碑相传的故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找证据。有这么一个人,在经过了多年的考察总结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结论……此人即为达尔文。(展示达尔文图像)
2、达尔文的这套学说,奠定了进化生物学的基础。他还将进化论用于人类发展的思考,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依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尽管达尔文的观点遭到了多方面 的谩骂和围攻,但是这个观点经过一番激烈的学术和宗教的大动荡、大争论后,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在以后的岁月里,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人类起源说。
我们看看这个学说的观点是怎样的?大家阅读课文。(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出结论。)
在这个观点中,大家要注意两个重要的问题。
(展示)第一,人类是经过长期的进化和劳动,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这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第二,人类形成的时间是距今约三四百万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考古学、历史学的不断发展,为我们不断探索人类出现的这个问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研究证据。
“露西”是一个西方 女性常用的名字,可是,在考古学上,她可是大名鼎鼎。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中间的小字部分。
(展示南方古猿的复原图)这就是我们的。“露西”,就是里提到了“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正是他们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完全形成人。
4、展示资料,学生对比:
(1)南方古猿同大猩猩的头骨比较,尽管有很多差别, 但是很相似 。
(2)人类同猿类的骨骼对比,人类的骨骼更加适合直立行走。
(3)脑,差别不大。
得出结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展示进化图)
6、(展示人种的图片,了解现代人种的差异)人种的差异是很显著的,但是这种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例如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类为了抵抗太阳的暴晒,皮肤的黑色素多,所以显现出黑色人种的特征,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类则为了抵抗严寒,他们的身材长的比较矮,鼻子相对扁平等等。这些体貌特征上的差别不是评价人类种族优劣的标准,因为他们都是平等的,简而言之,“不要以貌取人”。
二、氏族社会
1、自从有了人类,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当时的人类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的不错,是吃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那个时候人们能填饱肚子是一生的“追求”,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人们虽然会制作工具,但是那些工具太简陋了,我们在以前也学习过了,处于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的工具是什么?(石器、陶器还有木棒等等。)
使用这些简陋的工具能够获得的食物是有限的,当时的人们常常处于饥饿状态。这种情况下,你们说单个人能生存下来的机率有多少?(很困难、接近)
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必须生活在一起,组成集体,依靠集体的力量来采集、狩猎、捕鱼……,从而获得相对较多的食物,使自己生存下来。
2、这种集体是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进步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小集体称为氏族,(展示)氏族是由类人猿的群体转化而来的。但人类的氏族又不同于类人猿的群体,相对比较固定。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它是原始人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几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往往联合成为一个大氏族,即所谓的胞族,几个大氏族又常常联合成一个部落,这就构成了所谓的氏族制度。(展示)
当时的人类社会是以氏族制度为基础的,同时,这种氏族制度也是有着众多变化的。根据社会的主导地位的不同,我们又把它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3、进入父系社会之后,产生了私有财产。这些历史现象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呢?(生产力的发展。)
下面,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4页,找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提问学生)
现在,我们对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大家讨论一下,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①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制,避免了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
②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生:从猿进化来的!)
达尔文进化论这个观点并不是提出后就为人们接受,大家可以阅读教材第2页,看看达尔文的观点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学生朗读小字部分)
大家设想一下,是不是南方古猿在进化成为“完全形成的人”的时候,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三个基本阶段:①猿类:(人类的始祖)②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③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正在形成中的人:是猿到人的过渡形态,直立行走,但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会使用天然工具。完全形成大的人:会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
为了生存,人们会怎样做?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这些人类的祖先“谋划一下”。(学生讨论)
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
学生讨论、归纳、总 结出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之间的异同点)
(展示)
共同点: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
不同点:①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③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很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会走 向没落,最后伴随者原始社会的瓦解而消失了,被残暴的奴隶制所取代?原始社会是怎样瓦解的?为什么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却是历史的进步?
本课内容离我们现实太遥远,有许多理论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人类从哪里来,这是个古老而且难以解答的问题,只能通过现今科学以及发现的史料进行较为科学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敏感词语已过滤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问题6:为马英九出谋划策以助两岸关系的加强。
投影两岸往来图片,突出“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经济往来局面。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
活动一:我的课本我做主
看新闻、图片续写课文
活动二:读读想想
芜湖港赴台货轮首航成功和随处可买的台湾食品说明了什么问题?帮助学生大致回顾近代台湾被割让和收复的过程,并引出下文。
引导回答2:引导学生从地理、血缘、历史、人文和物产多方面说明两岸的“缘”
说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团圆”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但要以八项主张为依据
引导学生从历史趋势、方针政策、综合国力等各方面分析统一事业必定成功的原因
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
联系乡土知识,联系身边小事,引导学生大胆联系课本知识。回顾旧知,说明各方面渊源的同时进行学科的融合。
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胆运用新知识解释身边的 问题。
图文并茂,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统一事业定会成功,应为之不懈努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训练其基本学科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感受到历史知识无处不在。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
2、说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阿拉伯数字的关系
3、叙述: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4、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学习难点:
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的丝绸之路,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________,印度的'________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3.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人,人把它发展并传播。__________(时间),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
4.年,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的赏识。《_________》一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经历与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与向往。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阿拉伯人在交流中有什么贡献?
②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人类记载数量的方法是结绳、刻木。例如,被人借走10碗豆子,就在木头上刻10刀。数量少的时候还好记,数量多了以后就很麻烦了。
(1)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古代印度人是怎么做的?
(2)人们把他们发明的数字称为什么?
(3)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请你与同学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自由发表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