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品味诗句语言,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和感情)
(1)正音
摔垮不朽臧克家
(2)辨形
藏跨摔
臧垮蟀
(3)辨音
数更恶
(4)解释
不朽:
抬举:
俯:
尸首:
(5)朗读示例: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狂妄、轻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庄重、崇敬)
(说明:/表示停顿,表示重音,-----表示拖音,表示曲折升调,表示降调。)
2、了解鲁迅的《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了解鲁迅在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里的话语:(原话见书下注释)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4、了解作者
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诗集《罪恶的手》。抗日战争爆发后,访问战地有五年之久,写下《从军集》《泥淖集》滩上吟》等诗集。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接着出版了诗集《泥土的歌》和长诗《古树的花朵》。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先后出版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小说集《挂红》等。1948年因受国民党当局逼迫逃至香港。1949年来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出版诗集《春风集》《一颗新星》《凯旋》《欢呼集》,长诗《李大钊》,还写了《学诗断想》等论诗著作。文革后,仍有诗作不断发表。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脸炙人口的名篇。
5、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二、课堂学习:
1、导入: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2、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自由、大声地朗诵;
(2)自由谈朗读感受(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3)互评同伴的朗读。(注意从读音、节奏、停顿和感情方面去评价)
(4)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3、自主研读、自主体会(自主阅读体会,书上圈点批注。)
(1)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诗人为什么不明白点出鲁迅的名字?
(2)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不是“纪念鲁迅先生”,“鲁迅赞”、“鲁迅颂”之类,而是“有的人”?
(3)全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小组内讨论交流,班内展示,互相评价。(没有发言的同学要学会倾听,发言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适时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感情。)
5、精读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2)每小组一名代表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3)齐读第一节,讨论:
A、这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怎样理解?
B、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4)自由读第二、三、四节,边读边独立思考:
A、这三节,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写两种人的具体表现?
B、“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C、怎样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思考后小组内讨论明确,班内展示。)
(5)听读五、六、七节,边听边独立思考:
A、“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B、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思考后小组内讨论明确,班内展示。)
(6)同桌对应朗读第二----七节,分别读出有的人的不同表现及相应结果。
(7)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7、探究:学习这首诗,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8、归纳主题:
9、比较阅读(见探究练习三)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芒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三、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附:反馈矫正答案: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