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9篇)

中华文明的起源 篇1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 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提问导入,可以让学生爬黑板填写下表: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6000多年 7000多年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房屋类型 半地穴式 干栏式

主要农作物 粟、白菜、芥菜等 水稻等

家畜种类 猪、狗等 猪、狗、水牛等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器等

烧制陶器 鱼纹彩陶盆 刻画猪纹黑陶钵

这是一个聚落,不是哪一个人的情况,导入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炎帝、黄帝。

方式二:歌曲《龙的传人》导入……

方式三:讲述几个传说故事,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问:这确有其事吗?导入。

…………

【参考答案】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主备人:陈集二中徐爱香                     参与者: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黄帝、炎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了解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学习大禹的高尚品德。

4.能对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判断。

【自主学习】请分目阅读课文,逐步完成下面的问题:

1.炎帝与黄帝对中华文明分别有什么重要贡献?

①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

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②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2.为什么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什么是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

4.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成功,被称为大禹 。

【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参考下面一段)

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

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

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

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2.每年清明节祭祀轩辕黄帝陵,是我们中华民族传

统的祭祀大典。右图为公祭黄帝陵的盛况。请思考,

为什么黄帝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黄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相传他造出

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

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黄帝又战败炎帝部落,双方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建议:学生能在课本上找到朗读即可。

3.“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每当唱起《龙的传人》这首歌,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你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为什么海内外华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教材p14小字部分。

【归纳整理】

本课讲述了哪些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炎帝、黄帝、尧、舜、禹等

他们分别有什么重大贡献?请你总结一下。

主要按教材内容总结炎帝、黄帝、禹三人即可。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江苏南京)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2.(•湖北宜昌)湖北宜昌市西陵山有座螺祖庙,庙内供奉的是民间称为“蚕母娘娘”的螺祖。相传,她的丈夫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   )

a.尧         b.舜      c.炎帝       d.黄帝

3.(•福建宁德)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右图反映的是(   )

a.大禹治水         b.精卫填海

c.后羿射日         d.夸父逐日

4.(•贵州毕节)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是(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5.(•山东烟台)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6.思考一下:

(1)禅让制真的是一种美好的民主制度吗?为什么?(结合教材第15页小字回答)

禅让制是远古时期人们用民主的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方式。相对于用频繁的战争方式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这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民主,正如教材说所说,部落联盟的领导权从尧到舜再到禹,并不是个人之间权利的转移,而是反映了这些部落势力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谁的部落势力大了,不推举他也不行)

以上这些学生能理解就行,实在理解不乐,也没有关系。

(2)你认为大禹的哪些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大禹,你应当怎样做?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即可。

【教学案例】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新生来自城镇、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他们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差别较大,城镇孩子好表现,农村孩子自信心不足,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能主动学习的同学不多。 孩子们对传说时代知识的了解,基本上是从影视、媒体中获取的,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本课以本地历史资源为依托,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注重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以古代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绘,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上一课:“氏族部落”启下一单元的“国家”的产生。它是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进一步阐释,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

课程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曲折而漫长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对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能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和概括,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任人唯贤的美德;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3、本课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炎帝和尧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

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4、课时:一课时

5、教具:利用本课图片制作的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堂

老师请同学们按组做个"传话"游戏。

[教师以游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古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向壁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历史事实(史实)成份。

指出古代传说中所描绘的远古时代就是传说时代,今天就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在学习中同学们应学会区别"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份,哪些是虚构的"请看第一子目炎帝与黄帝。

二、学习新课

[板书]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黄帝和炎帝

[投影]:神农教稼图、黄帝画像

[学生阅读教材并介绍]:炎帝黄帝的传说。

老师用欣赏的语气表示赞同。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学生]多种回答。

老师对各种回答应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综合学生意见总结: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老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讲故事]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的故事。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贝壳堆塑的龙虎图》让学生明白]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龙的形象喻示着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教材过渡]我们知道炎黄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来获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尧开始,取得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已很温和了,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有才有德的人来继承而产生的,这就是禅让制,这是中国由父系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板书]

(二)尧舜禅让

[学生小品表演]尧、舜、禹禅让的情景

请同学对演员同学进行评价。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讲讲古蜀国郫县类似于此的传说。

[学生讲故事]望帝化鹃、鳖灵治水的故事。

请同学鼓掌以示鼓励。

[引导学生认识]"德垂揖让"因鳖灵治水有功、有德,望帝把位置让给了他,这里就有禅让的形式;"功在田畴",反映了当时治水后农业生产发展并按季节从事农耕生产的情况。

[教材过渡]在中国历史上,因治水有功而通过禅让方式得到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还有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禹。

[板书]

(三)大禹治水

[学生讲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变方法,取得治水成功的故事

[教师提问]大禹治水的成功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同:

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

3、另: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黄帝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使我们认识到,传说时代人类在缓慢进步,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禅让后期人类已迈入阶级社会,大禹时国家已初步产生,已透露出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四、课后活动

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收集古代传说。任选一个感兴趣的古代传说,谈看法,写一篇短文。

中华文明的起源 篇2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自主复习案

复习目标:1,中华文明的源头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原始人的生活简况。

复习重点:原始人得生活简况

复习难点:中华文明的两大源头: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

复习内容: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文明  第三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复习步骤:

一,捡西瓜:面面俱到:

两大文明:长江文明:长江流域的人类及生活状况;

黄河文明:黄河流域的人类及生活状况;

二,捡芝麻:点到为止:

1,小明要到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考察,他应该去(     )

a,云南的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    d,浙江余姚

2,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不能反映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       )

a,发明了缝纫工具  b,懂得人工取火  c,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d,有了简单语言

3,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4,原始居民的陶器中刻有一些符号可能是我国的早期文字雏形(        )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居民  d,山顶洞人

5,“人文初祖”的是(       )

a ,禹   b, 尧    c,黄帝      d,舜

三,活动探究:

台湾同胞张先生很想了解祖国远古人类的历史,他想乘船沿海由南到被参观离海较近的远古人类遗址。如果你是导演,请你设计一条符合张先生要求的参观路线,并按从南到北的顺序注明参观的人类遗址名称和所在的省市。

四,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中华文明的起源 篇3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表解知识点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最早的人类 名称 元谋人

时间 距今约170万年

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情况 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北京人 时间 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

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

外貌特征 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木棒

用火情况 会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种

生产活动 采集野果、偶尔猎获动物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早期代表) 时间 距今约三万年

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外貌特征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用火情况 会人工取火

生产活动 采集、狩猎、捕鱼

观念 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

社会组织 氏族 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无贫富贵贱差别

其他 其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 时间 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

代表类型 代表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使用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耒耜

居住情况 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生产活动 种植水稻(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制陶器和玉器、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代表类型 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使用工具 磨制石器、木制耒耜、骨制箭头、渔叉、渔钩

居住情况 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生产活动 种粟(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狗等、打猎、捕鱼;制彩陶、纺织、制衣

父系氏族公社中晚期的代表 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 距今约四五千年

地点 山东泰安市大汶口

使用工具 磨制石镰、石锄等,还出现铜器

生产活动 农业、手工业(制黑陶、白陶、玉器等)

生产关系 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3.华夏之祖

华夏之祖 华夏族的形成 时间 距今四五千年

活动范围 黄河流域

形成过程 黄河流域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外一个首领炎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以后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所以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的禅让 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原始社会结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自我检测】

1、远谋人发现的时间_____;地点:_____;地位:_____;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2、北京人发现的时间______;发现地点_____;北京人使用工具是_____;北京人用火是使用_____

3、______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生活方式是______。

4、山顶洞人发现的时间是_____;发现地点:_____ 使用_____石器但已经懂得_____,会制造_____;取火方式是_____;生活方式---“_____”

5、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使用工具______石器,种植_____,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会建造___,还会开挖____。

6、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_;生活位置:____ ;使用工具---_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_;半坡居民会制造___陶。

7、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 ;地点____;出现___陶和____陶;在后期,出现了_____,原因是:_______。

8、在距今______千年,生活在____流域的____帝和____帝联合打败了东方的____部落,___和____的结合,形成日后的____族,是_____族的前身。

9、“人文初祖”是_____;___发明了文字。

10、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首领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治水;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叫“_____”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____朝,______年______建立;____社会结束,_____社会形成。

中华文明的起源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讲故事,谈体会,了解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区别史实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师】:前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穿绸缎做的唐装,知道绸缎是什么织成的吗?

【生】:丝。

【师】:又有谁知道丝是怎么来的?

【生】:蚕茧。

【师】:有同学见过养蚕吗?知道养蚕抽丝技术是谁发明的吗?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下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板书)

讲授新课:

【师】:知道什么是传说时代吗?

【生】:(看书回答)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传说有区别吗?神话传说和史实(历史真实)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我们先把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再来解决。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生】:(思考回答)

学生讲三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后三个任选其一讲一下)

【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宇宙、地球、人类的起源到底如何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能不能反映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某种愿望和精神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女娲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刚刚我们分析了几个神话故事,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炎帝、黄帝的传说。(板书)

【师】:传说中,炎帝发明了什么?黄帝又发明了什么?

【生】:(看书回答)

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神农教稼图”,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生下来时是牛首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狩猎为生,打到猎物大家就饱餐一顿,否则只能忍饥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哪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七十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燥湿、肥饶、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耕稼的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讲的“原始农业的出现”思考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农业的发明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而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之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但是因为确切情况不可考,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之间的杰出代表身上。比如黄帝,他在成为著名的圣君帝王之后,一切制器故事均围绕其展开,各种器物的发明权均归之于他及他的臣下。

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去,神话与传说,神话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神话是远古居民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然事物(包括人类自身起源)的虚构。但必须指出,神话的内容决不是先民纯意识的心理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存实践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传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为素材,并非完全虚构。平时我们把神话传说联在一起,不是区分得那么清楚。神话传说与史实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一方面,喜欢夸大事物是人类的天性,后世之人在叙述先世之事时,总是不自觉的加以增饰与夸大,神话传说经过人民耳闻口传,时间越久越容易失真。另一方面,神话传说中有含有真实的历史,考古的成果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学生看书上13页小字部分)我们在利用神话传说的时候,必须进行分析,做到去伪存真。

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说这句话时都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那么大家知道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炎黄二帝会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学生思考回答)

炎黄二帝由斗争走向联合,这就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

【师】:平时我们除了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外,还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有人写了一首歌,歌名就叫《龙的传人》,风靡全国。同学们知道龙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看“贝壳堆塑的龙虎图”和一段投影材料“闻一多先生在论及中华民族龙的图形时说过的一段话”: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有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这也反映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通过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可以了解,在炎黄时代,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板书)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尧舜“禅让”的传说。(板书)请同学们看历史短剧:尧舜禅让。(学生课前编排,一学生扮演“尧”,一学生扮演“舜”,还有三位学生扮演各部落首领。)

【师】:请一边看一边思考:舜为什么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舜是怎样取得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尧之前,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来获取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很是温和,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产生的。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这是一钟任人唯贤的制度。舜和禹都是“禅让”制下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

从尧舜“禅让”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国家的萌芽。(板书)

【师】:禹为什么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呢?

【生】:因为他治水获得了成功。(板书)(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师适当补充。)

【师】:“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禹的父亲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结果怎样?(“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导)结果怎样?(获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2)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如果他半途而废,治水能成功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3)当时洪涝灾害非常严重,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禹是“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他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总结:这节课我们讲了很多神话传说,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神话传说和史实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

从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从尧舜“禅让”的传说,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国家的萌芽。最后,大禹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国家产生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在不断前进,“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透露出来了。

四、板书设计 :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正板书:

传说 炎帝与黄帝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中华文明的起源 篇5

七年级上册•第1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 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 谈话法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历史课,在教学时,可以使用谈话法。

师:“我是大家的历史老师,从今天开始,我给同学们上历史课,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历史吗?”

生1:“历史就是这本书!”有位同学站起来拿着课本大声说。

生2:“历史就是《思想品德》”一位学生看来对小学时的《思想品德》记忆深刻。

生3:“历史就是稀……”后面的一位同学说了句粗话,全班哈哈大笑。第一堂课宽容点吧,我也笑起来。

师:“‘历史’有两个字组成,一个是‘历’,一个是‘史’,谁能用‘历’组一个词?”我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经历”、“历来”。看来学生的词汇也不多。

师:“经历、历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已经过去了!”沉默了一会,有个学生大声地说。

师:“对,‘历’就是过去的意思,‘史’就是‘事情’,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

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牢牢抓住了。

方式二:图片显示法

向学生展示一组旧中国,特别是晚清王朝时期,中国民众的图片:男子长长的辫子,女子的三寸金莲小脚,面黄肌瘦的鸦片吸食者,等等。由此,中国人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东亚病夫”。中国人被外国人看不起,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他们来到中国,是向中国传送文明的。殊不知,当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时,他们的祖先还没有出现呢!那么中国民族的祖先又是如何生活的呢?由此导入。

方式三:实物(家谱)导入

老师带来一本家谱,可以使自家的,也可以是借的,向学生展示,然学生发表对家谱的认识,老师一辈一辈向上说……最后导入到中华民族的祖先。

……

其他建议见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参与者:陈集二中徐爱香

【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4.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自主学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回答1-2题:

注意:时间不能忘了“约”字。

2. 元谋人使用什么工具? 他们能吃到熟食吗? 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使用简单的石器。

一种说法:(老师以此种说法为主)

能吃到熟食。

根据是在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科学鉴定证明,这是原始人类的遗物、遗骨。

另一种说法:(老师简单介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在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虽然科学鉴定证明,这是原始人类的遗物、遗骨。但这并不能证明这是元谋人主动使用火,也许是雷击而起的火,因而留下了火烧的痕迹。

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

(1)学生看书时,向学生说明,生产工具后就一个空。

(2)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天然火。也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天然火。

(3)提示旧石器时代。

【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我国伟大的首都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让学生先看教材第三目“山顶洞人”

原始人类 体质特征 制造工具 用火

北京人 保留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 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 磨制石器和骨器等 会人工取火

注意:(1)解释人工取火比天然火有何优越。(不用保存火种、可以随时取火等)

(2)怎样人工取火?(钻燧取火,进一步解释燧石;另一种说法就是钻木取火。)

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

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1)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各地;(2)大河流域多,沙漠戈壁地区少。

如果课堂时间允许,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沙漠戈壁地区少?

学生可能会回答:沙漠戈壁地区环境恶劣。

【归纳整理】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下本课的知识网络图。

可以让学生看老师的板书提纲;也可以领着学生再列一遍

板书提纲;也可以把板书提纲擦一部分,留一部分,让学生爬黑板。

最好别让学生直接到黑板去做;也别留在课下,留在课下不会起到作用。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老师最好别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选择题,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一)选择题

1.(•湖南邵阳)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山东威海)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1.8万年的远古人类,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3.(•湖南岳阳)你认为下列原始人类中距离我们最为久远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4.(•广东深圳)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5.(•湖南湘潭)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把本题讲一讲)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10万年

6.(•湖南娄底)某外国朋友想考察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

a.云南元谋         b.浙江河姆渡      c.北京周口店      d.湖南道县

(二)材料解析题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恩格斯

请回答:①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②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劳动

③举例说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制造和使用工具

提问:现在有动物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吗?(学生可以回答;老师可以直接讲:一些动物园的猴子会用石块砸核桃,一些黑熊会折断树枝掏蜂蜜等)

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可以有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

(三)时空隧道:假如你们学习小组的同学组成记者团,穿越时空隧道,回到20万年前,对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进行了采访,请把你们采访到的情况向全班汇报一下吧!

举例:清晨起来,20多个北京人从山洞里走了出来,一天的生活开始了,他们有的手拿木棒,有的手持石块,他们要去打猎。很快,他们发现了一只剑齿虎(20万年前的古生物,已灭绝)便呼啸着围了过去,嘴里不断的发出短促的叫声,他们投出了手里的石块,有的打在老虎身上,大事老虎太凶猛了,冲出了北京人的包围圈,还咬死了两个人。一个上午很快过去了,他们一无所获。他们胡乱吃了一点野果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休息,下午,他们运气不错,打死了一头小牛,然后拖进山洞,放到小心翼翼保存的火堆里烤起来,开始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说明:包含打制石器、天然火、群居、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等即可。

【教学案例】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三、教学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四、教学过程

导入:非洲起源论

教师活动:曾有一部分欧洲人认为,亚洲人并没有自己的本土祖先,而是非洲古猿移民的后代,并以此作为侵略亚洲的借口。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早在170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人类的足迹。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本国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

幻灯片:元谋人的牙齿

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约170万年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

挂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从图上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过渡性提问:在远古,既没有发达的交通,又没有可口的美食佳肴,更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那么他们是怎样打发一天的时光的呢?下面我们选择一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引出北京人的概念。

2、北京人(时间、地点)

①相貌特征:看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回答。(猿的特征)

提问:从外部特征来看,北京人似乎更象猿,但为什么称他为人呢?(学生讨论)

②直立行走(人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要直立行走?(环境改变,解放双手→劳动→手、下肢及脑的发展)

提问:手、下肢及脑的发展是同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③使用并制造工具(人的特征)

提问:大自然给原始人类提供了哪些天然工具呢?

提问:有一天,十几个北京人围追一头鹿,请问,从他们获得这头鹿到吃掉这头鹿需要哪些特殊的工具?

可是有些工具自然界没有,怎么办?(制造:打制)

④使用火(天然火)(人的特征)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会使用火的?

你知道火的来源吗?

火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他们是怎么知道吃熟食的(可想象具体情景)?熟食与生食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既然火对他们如此重要,那如何保存这珍贵的火种?

过渡性提问: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工具,却要面临恶劣的环境,还要和猛兽搏斗,怎样才能增强生存的能力?能否个体生活?

⑤生活方式:群居

过渡性提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劳动的分工会一样吗?怎样分工才是最合理最能发挥集体力量的?

情景设置:

请你当一回北京人的首领,①给你的成员具体的劳动分工

②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

③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例如今天就很不幸,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提示:   劳动分工              食物分配

成年男子              成年女子

老  人

小  孩

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内容,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从日出到日落)

2、自学“山顶洞人”这一部分。

自学提示:①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

②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③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

④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

⑤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更近?谁是更像今天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中华文明的起源 篇6

【复习目标】: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知道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起源。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4.了解为什么常把中国人称为“炎黄子孙”,知道禅让制。

【复习重点】:早期原始居民、原始农耕文明、黄帝──“人文初祖”。

【复习难点】: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正确理解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关系

【复习过程】:

一、自主复习,完成单元知识体系

二、合作探究

1、有人说: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的平等生活,因此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有人说: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但到了后期贫富分化特别明显,出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是历史的倒退。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有人认为世界华人在清明节拜祭传说中的黄帝是搞封建迷信,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三、典型例题剖析

1.“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

a.黄帝部落兼并了势力弱小的部落 b.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c.扩大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d.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仔细审题可知,本题其实要考查的是:黄帝部落兼并其他部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a项是兼并战争的表面现象。b项是兼并战争的直接作用。c项是兼并战争的直接结果。d项是兼并战争的深远影响。

答案:d

2.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为我先。”下列史实符合此话含义的是(    )

①发明舟车②建造宫室 ③养蚕缫丝 ④发明文字⑤编出乐谱⑥冶炼青铜器(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轩辕”一词的含义和“人文初祖”的史实;也可用排除法,抓住炎黄时期还未进入青铜时代而排除含⑥的选项。

答案:a

四、达标检测: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位于哪一流域?(  )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渭河

2、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  )

a.语言产生 b.群居生活 c.使用工具 d.制造工具

3、原始农耕生活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   )

a.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b.元谋人、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大汶口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4、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发生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

b、人们认识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服

c、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学会了农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d、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洞不够住了

5、如果你到西安去旅游,除了游览西安古城墙、秦陵兵马俑外,还能参观(    )

a.半坡遗址 b.山顶洞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住着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7、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的远古人群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8、孙中山有诗云“神州轩辕自古传”,这里的“轩辕”是指(  )

a.炎帝  b.尧  c.黄帝  d.舜

9、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     b、会人工取火

c、过着群居生活               d、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10、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    )

①会种植农作物,开始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会制造陶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

a.商朝 b.夏朝 c.周朝  d.秦朝

12、领导人们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

a、尧   b、舜    c、禹   d、黄帝

13、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14、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半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b.山顶洞人最早使用天然火

c.河姆渡人最早种植粟         d北京人会制造工具

15、假期小红想写一篇关于河姆渡聚落的说明文,那么她应该到哪里去考察呢 (     )

a.山东  b.北京  c.浙江   d.云南

16、都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群(     )

a北京人和元谋人

b山顶洞人和蓝田人

c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元谋人

17、先后在同一地点生活过的原始居民是(     )

a、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c、半坡人和大汶口人  d、元谋人和北京人

18、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     )

a、战略地位重要                       b、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c、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d、环境优美

19、中国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

a、是因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是因为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因为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d、黄帝是后人尊称的“人文初祖”

20.“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21. 已经学会做装饰品的远古人类是(    )

a.金牛山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2.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会制作鱼纹彩陶器

23.小红家有复制的鱼纹彩陶盆,小丽认为:它如果是真品肯定最早是什么地方生产的。(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4.相传是谁创制了文字(     )

a.嫘祖  b.仓颉   c.黄帝 d.伶伦

25. 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26.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 ③使用天然火 ④人工取火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27.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按时间顺序,下列原始人类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②半坡原始居民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炎黄时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28.通过禅让制产生的第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     )

a 黄帝  b 尧  c 舜  d 禹

29、在哪一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

【学后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中华文明的起源 篇7

本单元主要讲述我国境内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原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的历史遗址、神话传说较多。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为线索来讲述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

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华夏文明的起源。教学难点为: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讲述时,

首先,要抓住本单元的线索,即对原始人类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分析讲解,以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其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3课和一节活动课,每课1课时,共4课时。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 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 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一  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  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  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历史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样变为人类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的森林在毁灭,一群群的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 。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声调要深沉,感情要丰富,表述结束过一会儿再让学生睁开眼睛。

(3)那么,怎样理解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聪明的动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因而会制造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想一想:〗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树上的野果子,这是否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消失了呢?

【点拨】某些动物利用现成的工具获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动物的本能。而且动物只能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工具,并不能对工具进行加工改进,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简单、粗糙的工具。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没有消失。

2. 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个洞穴里,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全世界。从此,“北京人”名扬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又长什么样子呢?请看头像模型。

[展示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模型]

[师问]北京人与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教师小结)

北京人前额低平、后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他们不再像古猿那样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那么,北京人能够制造哪些工具呢?他们又怎样生活呢?请大家结合投影,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

[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

[生答]石块、木棒、火把。

[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呢?(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归纳小结)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威胁。在这险恶的环境下,只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而他们必须群居在一起。这是由当时的生产状况决定的。北京人的这种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4)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他们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义?(学生依据教材回答)

〖议一议〗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们是怎样保存火种的呢?

【提示】雷电可以使森林着火;人骨和兽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温炎热的天气里可以自燃;这些自然现象都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种。有了火种,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还学会了保存火种。他们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树叶把火种轻轻盖上,让他们冒着轻烟。这可是件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长者担任。到用火的时候,就用劲吹煽,让火种再烧起来。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体验设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打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开。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是不敢问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

一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稍稍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点拨】想象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长什么摸样?(学生看书回答)

(2)[投影]《山顶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

[提示]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从劳动对象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从活动范围上看,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从生活上看,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3)山顶洞人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生活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也就是说,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彼此都是亲属。这样,有着血缘关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想一想]氏族成员为什么要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点拨]因为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仅凭单个人的力量很难获得食物,因而他们必须共同劳动,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过程中,谁也不能多占,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从而削弱整个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灭亡的危险。这样,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员之间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议一议]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类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氏族成员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胁,如饥饿、寒冷、疾病、野兽、自然灾害等,人均寿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与氏族之间常常为争夺食物而发生血腥战争,一旦失败,整个氏族成员就会被杀掉或吃掉。因此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

(4)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学案例2)在学习“北京人”时,有人说北京其实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北京人”是“猿”还是“人”展开命题,实质是考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依据所学知识可以明确:北京人在体态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不仅会制造和使用石器。而且还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动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应该属于“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这一看法。从头部看,北京人虽然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上肢发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其他任何动物所不能及的。并且北京人还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又促进了自身体质的发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点评]本题设计新颖,主要考查学生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对北京人体质特征及生活状况的认识程度。

[例2](学案例3)火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界分开。”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火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经历的过程及其作用。依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过程;火的使用不仅促进了人的体质的发展,扩大了活动的范围,而且还能用火制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

[答案](1)从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

(2)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制造工具。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因此,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对人类的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点评]本题围绕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火的使用”为中心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此题包含两问:第一问考查人类使用火的进程,第二问考查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产生的作用,层次清楚,指向明确。

(5)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对本课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

远古人类 距今时间 体质特征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180XX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 懂得爱美 氏族

[拓展阅读]

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科学论断

可以结合从古猿化为先民社会来理解这个论断。可知古猿在当时他们的生活劳做中通过慢慢地进化,逐渐可以站立起来,直立行走。使得它们的上肢解放出来,这就为从上肢进化为手提供了前提,在又一个漫长的生活劳作之后,双手进化完成。而双手的进化完成为提高劳作的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双手的不断劳作可以促进人脑的进化和发展,之后通过双手的继续劳作,人脑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先民的智力也不断的提高,劳动促进人脑的发展,人脑再推动劳动技术的进步,一个循而往复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地成就了人类的出现和发展。

这里还要提到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能否使用和制造工具。所以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论断是对人类发展结果的准确定义,也是对人类发展过程的经典描述。

[点拨导诱]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的经典论断,它明确指出劳动在古猿想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纵观人类的发展的历史,离开了劳动。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就应树立热爱劳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努力成为祖国建设合格的人才。

【资料链接】

链接一                        人类起源

欧洲,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达尔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中大胆推测:非洲是人类的摇篮。此前在1863年,则有人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后者不久得到了印证:1890年,印尼发现了一具头盖骨,“爪哇直立猿人”使人类起源南亚说为之一振。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但也就从这时起,在南非,在东非,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所在的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万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于是,全球人类“走出非洲”的学说,一时勃兴。

然而,最能支撑“走出非洲”学说的遗传学基因测序理论,也广遭质疑。正如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所说:“在人的体内,基因序列多达30亿,现在的测序,只是抽出其中个别片段分析,概率不过亿分之一。”而在我们中国,发现过距今300万至500万年间的猿人化石,发现过龙骨坡约200万年前的能人,发现过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发现过距今约8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发现过郧县人等距今几十万年的直立人,发现过距今二三万年的智人———巢湖人、富林人,还发现过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中国起源’自成一体,纵线贯通!”

迄今为止,科学界仍徘徊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之谜面前。此时此刻,人们不禁回味70多年前一些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们的忠告:

“亚洲可能充当过人类进化的巨大舞台,是最古老的人类工业巨大的扩散中心。要想弄清诸如人类起源这样的复杂问题,离开亚洲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中国1965年就发现了元谋人,可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门紧闭,国际专家纷纷涌入非洲,致使非洲大量考古发现。元谋人的研究,再不能孤军奋战了!”

事实上,近年来亚洲尤其中国,研究者正掀起一场“追赶非洲”的行动,他们的多项发现在年代上直迫非洲那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亚洲更多新材料的发现和更深入的研究,一幅符合本来面目的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画卷将会展现于人们面前。”                   (摘自《解放日报》   作者:陈玟)

链接二                   长江流域是“中国人”的发源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研究员认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长江流域的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

黄万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远古文明源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大三峡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他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

黄万波是著名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是204万年前的重庆巫山龙骨坡直立人、115万-7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直立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直立人、10万-2万年前的重庆奉节智人、陕西长武智人、广西麒麟山智人和重庆巫山河梁智人等人类化石的发现者。《自然》杂志刊登龙骨坡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后,《科学》杂志曾专门就此发表评论,称“龙骨坡新发现改变了人类演化的历史”。此前,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来到亚洲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

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的龙骨坡古人类遗址发现于1984年,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一个门齿和一段下颌骨。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巨猿等120种脊椎动物的化石,其中哺乳动物116种,有25个属于新发现的种类。埋藏化石的岩层为砂质粘土夹角砾,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龙骨坡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制品,经考古学家研究论证,这些石制品制作粗笨、简单,代表了200万年前一种混沌初开的石器工艺,并将其称为“龙骨坡文化”。

龙骨坡文化的问世,证实中华大地上200万年前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从而把中国的史前文明前推了近100万年。

他认为,蓝田猿人的故乡应该在南方,由于气候变化才逐渐北迁。从长江流域的系列考古发现,可以看到起源和承转的演进。因此,“中国人”的发源地应在长江流域大三峡。

黄万波还从地质演变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随着青藏高原的升起,长江流域大三峡形成了森林河流环境和与之伴生的立体气候,适合于200万年来的人类繁衍。龙骨坡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这里是许多动物的避难所,动物的大量繁衍,客观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食物,尤其是大脑发育所需的动物蛋白。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国圣)

中华文明的起源 篇8

第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 3 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的。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

夏朝

禹时

第 4 课 活动课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多媒体资料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中华文明的起源 篇9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时段】

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单元特点】

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第一部分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第二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第三部分讲的是:传说时期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

【课型】知新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相关插图,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在“合作与探究”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加深彼此的了解。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大家猜谜语:有这样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请问这是什么动物呢?……

这种动物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天都能看到……人。这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妖怪斯芬克司拦路的时候说的谜语。  为什么人会是它所说的这种样子呢?其实很简单,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爬的,长大后就站起来了,用双腿走路,老的时候走不动了,往往要用拐杖,于是就变成了三条腿。今天我们这节历史课就是关于我们中国人的祖先的。

每个人都有寻根性,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什么样的人。例如我,我姓宋,我的祖先是谁呢?是商朝纣王的哥哥微子启。

你们知道自己的祖先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查。每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有自己的父母,相信是可以查到的。但是中国最早的人,他们的父母是谁呢?难道真的和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

在关于人类的起源的问题上,中外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一些?(上帝造人、女娲造人……)

的确,这两种传说是流传最广的传说。但人真是这样由神造出来的吗?那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屏幕展示:人的头像和猩猩头像

指导观察:人与猩猩在外貌上非常相似,而且据科学家检测人与猩猩的基因只有2%的差别,那么人会不会和猩猩有着共同祖先呢?学完这节课相信大家就会很清楚了。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题和三个子目,知道本课介绍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只是讲了三个典型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整体把握本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播放短片:《人类的起源》,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捕捉信息,提出问题:⑴人类的起源是什么?⑵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什么是决定意义的一步?⑶究竟是什么创造了人类?

⑴古代类人猿⑵直立行走⑶劳动。

由于自然地理气候的变化,部分古猿走出了原始丛林,为了生存,他们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劳动,变成了人。而没有离开的部分古猿则演化成今天的猩猩。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猩同源。

投影: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

既然人是由古猿演变而来,在我国有很多古代人类的活动的痕迹,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展示远古人类的分布图)。那么我国境内最早的人是什么人呢?在哪里出现的呢?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很容易找到:元谋人、我国境内最早、制造工具、用火、距今约170万年。然后指导学习方法:学习远古人类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掌握:距今年代、生活地点、生产生活状况、地位等。强调:能否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其中以北京人遗址最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接着,我们就来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二)北京人

同学自己阅读课文,归纳出北京人的概况:距今年代、地点、生产生活情况等。

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并提示观察角度:前额、眉骨、颧骨、下额。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完成。

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细读课文,讨论归纳出: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大屏幕《北京人制造工具和用火情况》提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区别?猜想北京人是如何获得火的?北京人用火做些什么?根据生活经验和书上插图合理想象,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打制石器是人加工的,得到火的途径有:雷电生火、自然生火、偶然摩擦生火,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学生想象,小组内交流,小组一名代表发言。提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或按一天时间顺序去想象。

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称之为山顶洞人。导入第三目:

(三)山顶洞人

出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了,有哪些进步?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指导生看书学生合作完成表格,集体订正。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

万年 保留猿的

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天然火 采集狩猎  群居

山顶洞人 约3万年 和现代人

基本相同 懂得磨光

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采集渔猎 懂得

爱美 氏族

出示大屏幕片《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问: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分析,学生理解: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通过比较可知,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什么是氏族呢?细读课文,寻找答案。明白“血缘、公有、平等是其特征。”

引导学生看插图《山顶洞人的生活》,描述山顶洞人的生活特点和情况。

三、链接生活:

现在动物园里的猩猩、猴子能进化成人吗?它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小型辩论会,引导学生知道:不能,因为没有了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它们的某些举动是偶然的,无意识的。

  四、实践探索:

课后“活动与探究习题2”,学生动手试着用尖石器割草绳,挖东西,体会原始人的艰难生活。

  五、巩固练习:

1、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2、将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的遗址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进行排列,应是怎样的顺序?

3、课外自由组合成小组,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共同写一篇关于“猴子能否最终变成人”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造工具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磨光钻孔,爱美,

氏族生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