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一个橡皮头。……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袋盐,(出示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
1、 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平移和对称现象,发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习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 对称 平移 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习平移、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设计意图:复习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交流收获中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习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习,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总复习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习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习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笔算两位数加连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着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教材创设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意在通过解决“二年级(1)班和二年级(2)班能坐下吗?”“二年级(3)班和二年级(4)班合乘能坐下吗?”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然后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能根据已有知识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本课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通过两次试讲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把两个加数都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和一位数加,然后把两次假得结果合并。对于“只分解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不变”的这种方法,只有少数学生采用。
《数学课程标》提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也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因此,我认为教学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选择适宜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体验算法多样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将德育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难点: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 、 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红光小学在今年春天就组织了二年级的同学到美丽的鸟岛去春游。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看看,他们到鸟岛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
二 、认知感知,设疑质疑
我们可以把那两个班安排在艘船上呢?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
三 、 互动探索,合作交流
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愿不愿把你的算法说出给大家听听呢?
四、合作交流,意义建构
1、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两道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多媒体板书)
2、再来比较一下,这两道之间有什么不同点呢?
3 、小结。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