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发言稿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发言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怎么写发言稿才能避免踩雷呢?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
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
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字词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新词。
二、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一)复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那个人种的葫芦是什么样子的?结合插图,相机板书。
3.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大家都非常喜欢,从哪儿能看出种葫芦的人也喜欢呢?(最后一句)抓住动词(每天看几次)
(二)朗读理解最后一段。
1.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吗?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
指名读最后一段。
2.同学们,这原是一棵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会长得更好,可结果,同学们看这幅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指导朗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第二、三段。
(1) 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自由读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2) 朗读比较以下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体会每组的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3)指导读好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
(4 )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1.叶子和葫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2.孩子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种葫芦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着葫芦都没了,他会说什么呢?
3.续编故事。
知错能�
四、写字
同学们,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瞧!今天我们要写的这两个字也有联系,你发现了吗?
1.观察两个字的异同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生交流。
3.师范写。
4.生描红书写。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习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习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14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并会写“挂、哇、怪、慢”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朗读感悟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葫芦,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生字:葫、芦,我们一起把这两个生字来读一读。指名拼读,并连起来读词语,注意轻声。
2、老师画一棵葫芦种子,边画边说:古时候,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这棵葫芦慢慢地长大,最后长得怎样了呢?
3、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8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老师读课文。
2、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字看看带拼音的小树叶。
2)、会读了就和同桌一起学学生字。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分段读课文。
(1)仔细听同学读课文。
(2)评一评:这个同学是不是把字音都读准确了。(师生一起评)
4、交流:你刚刚通过自己读课文,知道了课文写了什么呢?
结合学生回答,导入绘画接力:小朋友,你们刚刚自己读课文,知道了这么多,真会读。那么,那个人种的这棵葫芦是怎么慢慢长大的呢?
三、朗读感悟课文1、4段。
1、绘画接力,看谁先读懂课文:
1)、老师边画边说:小朋友刚刚说了,那棵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请小朋友来接着往下画。
学生接力画图边画边说:小花(几朵、雪白)——葫芦(几个、可爱)
2)、葫芦后来长得怎么样呢?
指名接着往下画图,边画边说:葫芦(几个、可爱)——叶(黄)——葫芦(落)
3)、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两幅图。
2、细读品味:
1)、课件两幅插图: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说话:人的表情;葫芦叶子;葫芦三个方面说一说。
2)、请你找出课文中和这两幅图对应的段落,是哪两段?
朗读交流第一段:自由读一读第一段,选你读得一句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A、第二句:他种的葫芦怎么样?
结合理解:再看板画,请小朋友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葫芦怎么可爱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喜欢吗?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读一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你能把那个人爱葫芦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老师每天给小朋友上课。小朋友每天都做什么事呢?请你也用“每天”说一句话。
C、第一句:老师指着板书,听小朋友读了这一句话,老师觉得刚刚这儿的画有点问题,你发现了吗?说说原因。理解:长满,长满绿叶与小葫芦这么可爱有什么关系?你说得对,请你帮老师改正。
这棵葫芦长得真美,你能不能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评价:抓住色彩
D、说话:看图上这么可爱的葫芦,请小朋友想象一下,长大了会是怎么样的?指名说话,并指名板画。
E、机动:一起想象画
6)、齐读这一段课文。
朗读交流第四段: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会长得那么好,可结果,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多可惜的葫芦啊!你能来读一读这一段话吗?指名读,齐读。
2)、我们刚刚一起读了第一段和第四段,再对比这两幅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过度:是啊,小朋友,葫芦长得那么可爱,后来为什么一个一个地落了呢?我们下一节课来找找答案。
四、学习生字:
1、卡片读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2、朗读儿歌。
3、指导抄写生字:怪、慢、哇、挂
1)、导入:课文要我们会写好多生字,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这几个生字。它们都有相同的地方,看课件一起说。
2)、课件出示:请你仔细看这四个生字,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好,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字“慢”,请你提醒大家,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老师结合范写。学生跟写。
3)、那我们再看“怪”。你觉得应该提醒什么?老师范写。
4)、哇、挂,同上指导。先指导一个,另一个请小朋友自己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会写8个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5)
1、卡片读生字。
2、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自言自语、邻居、慢慢地变黄、盯住
3、读一读1、4两段课文。
4、导入:这葫芦长得那么可爱,后来为什么一个一个地落了呢?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找找答案。
二、看图说话:(5)
1、顺序出示图2、图3、图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棵葫芦藤有什么变化?
(1)如:从第二幅图上看出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但是叶子还是绿油油的。
(2)从第二幅图上看出虫子越来越多了,叶子上面都有小窟窿了。花儿也有点蔫了。
(3)从第三幅图上看出叶子变黄了,小葫芦也不再是绿绿的,油亮油亮的了,也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
三、学习第2自然段(10)
1、当叶子上刚出现一些蚜虫的时候,种葫芦的人看到了是怎么想的?请你读一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学习: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那个人想的是?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你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再读这句话。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着看出什么?课文前面为什么说每天看几次,这里用盯着,你读懂了什么?
3)、请你看着这葫芦藤,学着种葫芦的人,盯着葫芦,自言自语的说一说。
4、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10)
1、当邻居让他治虫时,那个种葫芦的人是怎么说的?请你读读第3自然段,找出种葫芦的人说的话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指导:想一想种葫芦人的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