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
1、 小说讲了个怎样的故事?(整体感知)
2、 《沙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字或词来表达,并说明理由。(切入关键内容,也是重难点)
可能有:破旧、神秘、奇怪、虚构、粗糙……如果有学生提到:“无限”,那就太好了。
3、、这样一本书有没有?以你的理解,这本书究竟可以是什么?(现代派的象征主义)
时间、文学、知识、命运、金钱、权利、美女……
3、 对这样一本书,作者的`态度有没有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好奇—钻研—渺小—敬畏—恐惧
(吃惊于重量——惶惑、惊呆于怪异——钻研——担忧——恐惧)
这变化说明了什么?(进入主题)
4、我们读这篇小说,明显感觉《沙之书》是虚构的,有人说,虚构是小说的灵魂;但你有没有个感觉到真实?(更大的真实)(进入单元话题)
可能有:
A、对推销员的描写很具体
B、和推销员的交易对话很真实
C、对书本身的描述就很细致
D、对地点、书的种类的交代,都让我们感觉到很真实
E、用我的口吻来写也达到了真实的状态
F、反映的现实的真实和心灵的真实
结论:
艺术的虚构=细节的真实+心灵的真实
教学目标:
1、通过中心句把握基本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3、欣赏文章语言的清新、华美。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多角度的描写方法
2、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通过对马来雨特点的感受,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要今天带着大家出国领略域外风情,去感受马来西亚雨季的魅力了,心情肯定异常激动吧!但是在进入异国他乡之前,我想让大家先回到唐宋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看看,我们的先贤如何为我们描写雨的。
出示诗句
雨知人意,雨解风情,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齐背:“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丝丝缕缕的雨儿诉说着多少人生的感悟。我们说雨是所有伤感意境中最有表现力的典型,是大自然送给人类听觉的天籁,更是文人的好友,它以灵性传递、写照着人类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
如:一代文豪苏轼在西湖边吟诵着: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烟波钓徒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唱道: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爱国诗人陆放翁在临安客栈里深夜听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代僧人志南在参天古木下浅浅吟唱: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丹青妙手王维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而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是把自己和国家身世命运在诗歌中紧紧相联: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而今天我们的眼前的雨景是一位游客作家为我们写下的,让我们从他的笔尖去读读那雨,那种旅行的真切感受吧!
二、欣赏马来西亚风情:
过度语:
上海作家胡绳梁在还未踏入马来西亚之前,跟我们一样,对东南亚素有“海洋公园“之誉的马来西亚充满了神往,那么我们先一块儿先睹为快吧!(PPT)(马来西亚风景图片)(视频)
三、出示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完成)
大家通过课前朗读,已经沉浸到作家的文字中,用问题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PPT)出示问题。
问题:
1、江南雨相比,马来雨有哪些特点?
2、课文是通过描写哪几幅场景来描写马来雨的?
3、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
4、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如何理解?
5、结尾“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作用
透过这些问题,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本堂课大家希望完成学习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中心句把握基本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3、欣赏文章语言的清新、华美。
三、赏读课文,质疑问难
1、请大家用直线在文中把描写雨的句子划出,体会、思考“与江南雨相比,马来雨有哪些特点?
雨景中最美、最招人欢喜的即属江南之雨了。我们大家知道江南雨它有怎样的特点,——缠绵,温柔,作为上海作家他当然会习惯地联想马来西亚的雨景,他怎样设想?第一节,而事实并非如此,马来西亚的雨却大大出乎作者所料,它们:噼里啪啦打过来,铺天盖地扫过去,爽爽快快,干脆利落。
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地上,会绽出不同水花,也出现别样的景致与感受。
2、那么作家又是通过描写哪几幅场景来描写马来雨的?
大家发现第5节,第6节,第8节,第10节相应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行文的思路,让我们迅速能走进他的文字,去感受马来西亚的雨了。
(板书:高脚屋、街道上,海上)
3、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工笔细描这几幅画面,为我们勾勒异国他乡的雨景的?各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幅场景,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PPT展示各场景,学生选择性赏析)
听雨:(听觉)
屋顶:大珠小珠落玉盘
芭蕉:圆润
(刚柔并济)
雨骤:金戈铁马
雨稀:碎碎的细乐声中有了重音节
感受:平民的音乐(融入雨中,喜爱雨)
淋雨:(触觉)
雨骤如幕,风也吹不破;雨点溅起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的舞蹈。
车在雨中窜来窜去,很霸气地甩出整排整排的雨。
感受:冲冲凉是何等地快意,尽情享受(清凉)
观雨:(视觉)
雨壮观,雨像千针万线,欲将天和海缝起来;雨洋洋洒洒,将海和天搅成咸湿的一团;雨成了斜斜的线条;雨声成了音符(通感),岛成了五线谱上的蝌蚪。
感受:陶醉于波澜壮阔的大雨中,享受着马来雨的爽快透彻与惊心动魄。
4、这样的雨拉开的幕不仅仅是风景,也是风情了,大家读懂这句话了吗?小组讨论,(风景与风情的区别)
教师适当总结:当下雨时,雨笼罩下的景致显得格外迷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清新和润泽;茅盾在《风景谈》中曾说过:风景里有人的活动才充满活力,在雨中,赏雨、听雨、淋雨也具有特殊的味道,所以,在风景之余,还透出浓浓的风情味。
5、至此,我们在作家文字的浸染下,我想我们不得不认可作者在开头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了: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不知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开头和结尾的区别了吗?说一说,这样有何妙处?
“结尾“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作用:不仅仅呼应开头,更是作者在亲历了雨后的真切感受的表达。语句简洁,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完整板书(PPT)
听雨(高角屋)——动听(刚柔并济、交响成曲)
淋雨(街道上)——有劲(酣畅淋漓、何等快意)
观雨(大海上)——壮观(海天一体、波澜壮阔)
四、课外拓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
我们发现,单调的雨在作家笔下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得益于作家娴熟的写作技巧,其实,作家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早在《水浒传》中一段精彩的描写。
大家读一读,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三拳”写具体的?
PPT: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起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比喻句,多角度等
五、交流收获,形成文字
通过对作家文字的解读,我们不仅领略了马来西亚的魅力,我们更是感悟了作家文字的魅力,下面,大家在组内来说说自己的收获,交流是产生灵感的原动力,下面,要求大家运斤成风,下笔百余字,表达你自己独特的感受。
(可从内容,写作手法等多方面谈)写成80字左右的感悟
六、教师总结:
雨终究是文人的好友,雨以灵性传递、写照着人类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如果没有雨,恐怕,我们看不到那千年之前雨中的西湖美景,也看不到文人垂钓的孤寂身影,也听不到爱国诗人内心沉重的哀怨,所以,我们得感谢造化为我们送来人间最纯,最美,最让人遐想的雨吧,让我们用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去感悟,去领略雨的致真情韵,让雨净化我们的内心!
七、布置作业
说到此,我想不仅马来西亚的雨是风景更是风情,我们江南的雨、北国的雪一样充满着魅力,让学习古代的迁客骚人,用自己诗意的笔写一段雨中情,抒发自己此时此境的感受。
【知识目标】
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
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无限”,超越现实的障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 印发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
完成预习作业:
1.整理文中所出现的生僻字词并简单概括故事梗概
2.圈划中“沙之书”的特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代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因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而闻名遐迩,记得他获得2009年耶路撒冷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永远在蛋的这一边》的演讲稿,开头是这样的(PPT)(略)
二、整体感知
故事梗概简单概括(PPT)
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三、文本研读
1、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它有着怎样的特性呢?结合课文句子来谈谈。
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神秘 荒诞 玄幻 奇妙 ……无限
2、沙之书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文章中有哪些因素使它的故事趋向合理性?
交易过程的描述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等)
“沙之书”本身的描述
开头部分的几何原理(数学术语 哲学合理性 )
意象的意义有现实价值
第一人称 我“我”相似
小结:由此可见小说中虚构的巧妙之处。(PPT)
3、(1)想象阶段:
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设想一个和博尔赫斯不一样的故事结局。
(2)比较阶段:
小结:虚构要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
(回答课前疑问:我的回答是:通过讲述精巧的'谎言,通过编造看起来是真实的虚构故事,小说家能够把一种真实带到新的地方,赋予它新的见解)
(3)联想阶段
小结:至此,我们无法不赞叹博尔赫斯艺术与哲学融为一体的写作技巧。或许,博尔赫斯的书就是一本“沙之书”,其中那些玄之又玄的秘密,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
四、课堂拓展
请以《 ----读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补充正标题,显示你此课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在文学家中有一小批人,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层次,他们的目光总是看到人类视界的极限处,然后从那里开始无限制地深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断地击败常规‘现实’向着虚无的突进,对于那谜一般的永恒,他们永远抱着恋人似的痛苦与虔诚。
——残雪
阅读“读本”上博尔赫斯的《圆盘》和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来体会人类精神追求所带来的一系列真实的心理。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技能目标: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小说“虚构”的艺术。
情感目标:把握小说题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学习难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自主学习】
一、阅读卡夫卡《变形记》的开头部分,分析真实性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一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几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来。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二、了解作者
三、初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沙之书》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概括。
2. 梳理与“沙之书”有关的情节脉络。
3. “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特征?
4. “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课堂探究】
1、 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
2、 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
3、 你从《沙之书》的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是假的?
4、 作者又是怎样来强调他写的是真实的事的?
【课堂检测】
一、 语用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B.问责制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并建立问责制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C.6月份以来,楼市趋于活跃,投资投机性需求卷土重来,限购、停贷等措施短期内将对不合理的购房需求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市场的“恐慌心理”有积极作用。
D.滨海新区几大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具规模,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大部分竞争力不够强大,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B.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平时因为时间关系,马虎点没关系,因而对卷面不以为意。殊不知,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才上初中的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我们认为,上证指数失守2100点后,成交持续萎缩,市场情绪低迷,近期将维持弱势调整格局,强烈建议股民应韬光养晦。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 ,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D.⑤③②①④⑥
二、 阅读题
1、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回答下列问题
(1)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 小说家都喜欢“说谎”。当然,这里的“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而是指艺术上的编织与编造。那么,本文的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3)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隐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你觉得本文作者编造的这些“谎言”真实吗?作者是如何将虚构与真实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4) 作者想要借助这个虚构的故事表现怎样的主题呢?
(5)下列对文章处理虚构和现实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情节。飞翔本身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使作品的层次丰富了起来。。
B.主人公“我”的处境是悲惨的,但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缺乏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他是否听到了借煤者的呼吁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
C.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着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我们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以及人与世界无法沟通的层面。
D.由于作者动用了夸张的想像,让木桶飞了起来,于是,这个平常的题材便被“陌生化”了,小说通过虚构和想像获得了力量,使这一平常的题材得到了非同寻常的展现,也使读者不愿意再对小说家的谎言说三道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过河拆桥
[阿根廷]博尔赫斯
圣地亚哥的一个教长想学巫术,他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离此不远的特莱多市的巫师堂伊南是个高手,就上门求教。
他找到堂伊南家时,正是中午,这位巫师热情地请他吃饭,饭后又为他倒上了难得喝到的法国咖啡。教长这才得到机会,说明了来意。堂伊南站起来走了几步,说,我不收弟子。教长很执着,再三要求。堂伊南说,我已看出你将会有远大前程,但教你巫术以后,我怕你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所以不能教你。教长忙起誓,那是不可能的事,假如我真的发达了,我一定会报答你,上帝可以作证。堂伊南听他说得很有诚意,就相信了他。
堂伊南先叫来女仆,吩咐她晚饭准备烤乳鸽,但别忙着烤,等他发话时再烤。然后他掀开房中的一块大铁板,示意教长跟来,他们就顺着石板梯子下去,堂伊南解释说学巫术最怕有人打扰,所以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石梯很长,走了约有十分钟才到了尽头,来到了一间放着各种巫术器具的实验室,教长觉得他们似乎已经来到了地底深处。
堂伊南拿来一些巫书,正要给他讲解,有两个牧师匆匆而来给教长送一封信,信上说他那个当地区主教的叔叔病危,要他赶回去见最后一面。教长急得像热窝上的蚂蚁,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他还是不愿放弃学巫术的机会,就写了封回信表示慰问,让来人带给主教。两天后,几个着丧服的人来了,说主教已经病故,正在选继承人,而教长也有中选的希望,还说教长不必赶着回�
果然十天后,两个衣着华丽的牧师来了,一见面就匍匐在地,吻他的手,称他主教大人。堂伊南也是喜出望外,一边向他祝贺一边为自己的儿子谋求空出的教长职位,主教对他说,教长的位置已经留给了主教的弟弟,不过可以另给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圣地亚哥。
三人到圣地亚哥上任。六个月后,教皇派使者来宣旨,任命他为洛萨大主教。堂伊南忙请求把空出的主教位置给自己的儿子。大主教说这个位置已给了自己的叔父,不过可以另给他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托洛萨,堂伊南只得同意。
两年后,教皇又任命他为红衣主教,堂伊南立刻提醒他以前作出的承诺,并为自己的儿子请求那个空出的大主教职位。红衣主教说这个位置已经留给了自己的舅舅,不过可以另给他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罗马,堂伊南无法可想只得同意。他们到了罗马受到了隆重接待,还举行了弥撒和出游。
四年后教皇逝世,红衣大主教被选为教皇。堂伊南听到这个消息,又一次找到教皇,他吻了教皇陛下的脚,提醒他以前的承诺,为自己的儿子请求红衣主教的职位。教皇闻言大怒,让手下把他投入监狱,说他一个小小的巫师竟敢要挟教皇。可怜的堂伊南连连认错,请求宽恕,并说自己与儿子这一辈子都在外荒废了,现在只好准备回老家,因路途遥远,请教皇给一点路上吃的东西,教皇不予理睬。于是堂伊南站了起来,在教皇鸦雀无声的森严的大堂上,旁若无人地大声说道:“那我只得吃我为今晚准备的烤乳鸽了。”
女仆应声出来开始烤乳鸽。教皇这才发现自己实际上还在特莱多的一个地下室里,只是圣地亚哥的一个小小教长。他为自己的食言而羞红了脸,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好。堂伊南不再请他吃烤乳鸽,只是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出了地下室。
(1) 试分析第二段“我怕你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所以不能教你”这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2) 博尔赫斯的小说情节充满“想象力”,请对该小说的情节加以简析。(4分)
(3)小说富有“想象力”的虚构情节与中国的哪个故事非常相像?通过这一虚构的情节它们所表现的主旨有何不同?请加以简析。(4分)
(4)有的译者将这篇小说的标题译为“向后靠的巫师”,� (5分)
(5)结合作品内容,赏析文中教长的形象。(4分)
一、导入新课:
任何一部小说都存在着“虚构”的成分,因为小说家的叙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我们甚至可以说,“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沙之书》(板书),看看它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说作者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
二、相关介绍: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散文家,也是20世纪的一位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的三大创作成果,有人评价说:“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散文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小说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短篇代表作:《沙之书》、《小径分岔的花园》。
三、内容探究:
学生朗读全文,概述小说情节。
问1: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下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我”从《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烦恼,最终偷偷把它放进图书馆阴暗的搁架上。
问2:“沙之书”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沙之书”具有如下特点:
1、八开精装的外观;
2、异乎寻常的重量;
3、令人陌生的文字;
4、没有重复的图案;
5、怪异荒诞的编码;
6、无穷无尽的书页;
7、磨损很旧的页面;
8、粗制滥造的印刷;
9、分段拥挤的版面;
10、每页两栏的设计。
问3:“沙之书”的名称缘何而来?
明确:因为这本书的书页像沙那样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原因6),所以被称为“沙之书”。如此看来,这确实是一本神奇(或“奇妙”)的书籍。
问4:“我”对“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我”对“沙之书”的态度变化过程:充满好奇(按照推销员的讲解找图案,找页码;谈话时、购买时都不忘翻弄书籍,欣赏封面)——无比珍视(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痴迷钻研(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晚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它)——恐惧烦恼(悟到它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丢弃逃避(付之一炬又担心烧起来无休无止,污染地球,最后把它带到图书馆,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偷偷将它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总之,作者表达了“我”对无穷无尽的“沙之书”的态度变化。
问5:“沙之书”虽是作者的“虚构”,但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类似的“沙之书”呢?你能不能举例谈一谈呢?
明确:“沙之书”代表着无限和神秘,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沙之书”有:永不停歇的时间、无限广阔的宇宙、浩瀚无穷的知识、永无止境的数字、无法全知的未知世界、不断延伸的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深邃无限的人类思想……总之,“沙之书”就是对现实生活中“无限和神秘事物”的一种隐喻。
(师)说:当我们面对那些“神秘而又无限的事物”时,我们一个方面可能会对它无比好奇、痴迷钻研,一旦深陷其中、无法解答时,我们又往往会感叹自身的渺小和无知,继而就想摆脱烦恼、设法逃避。这种感觉就像小说中的“我”面对“沙之书”时的感觉一样,真实而又相似。小说《沙之书》借助“虚构”,运用“象征”,使“无限而又神秘的事物”通过“沙之书”这个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而又神秘的事物”时那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凸现出来,这也就是小说的思想主题。
总结:美国作家纳博科夫说:“一个孩子从尼安德特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果然紧跟一只大灰狼——这不成其为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那个可怜的小家 他终于被狼吃了,从此,坐在篝火旁边讲这个故事,就带上了一层警世危言的色彩。但那个孩子是小魔法师,是发明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博尔赫斯其人及其作品集。
2、初步感受博尔赫斯小说中虚构与想象、事实与真实交织的魅力。
3、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领会“沙之书”的寓意。
2、把握虚构与真实的统一。
3、打破传统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束缚,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性。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很熟悉一个人:他是一位闻名遐迩的音乐家,但是却在音乐创作的顶峰时期失去了听力,这个人就是贝多芬;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人,他以读书和协写作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他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晚年却双目失明,但是仍以口述的方式继续创作,他曾经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绝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这个人便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二)走近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被视为“魔幻文学的鼻祖”。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博尔赫斯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个“以小文章而成大气候”的作家。博尔赫斯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读书在博尔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 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博尔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博尔赫斯最有名的小说有两部,还有一部是《交叉小径的花园》。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在日内瓦逝世。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的手册》《影子的颂歌》《老虎的金黄》《深邃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交叉小径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用简短的语句列出小说的情节结构。
开端:陌生人上门推销书籍
发展:“我”设法得到了“沙之书”
高潮:“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
结局:“我”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
(四)文本分析
1、《沙之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沙之书”有哪些特性?请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
《沙之书》是一本很老的书,“书页磨损得很旧”,应该有点历史了。一部神秘的书,来自印度孟买的,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给人一种神秘感。
特性:1)异乎寻常的重量 2)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 3)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 4)尽管一页页的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5)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 6)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 7)插画没有一张重复 ……
2、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变化的过程?
1)吃惊;惶恐;口瞪目呆;
2)占有它的幸福感;怕它被偷掉;
3)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
4)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在上街;
5)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
6)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破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7)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8)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
总结这种变化:好奇——钻研——敬畏——恐惧——逃避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面对好奇之物,有时我们会勇往直前,比如那些探索宇宙的科学家;而有时会望而却步,比如在对待克隆技术是否推广于人这件事上。我们为什么不进行到底呢?害怕这个社会陷入混乱。“我”对《沙之书》态度的转变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是有时我们会选择坚持下去,有时我们会选择像小说中的“我”一样逃避。
为什么最后“我”要躲避这本书呢?
它的无穷无尽让我害怕。我们已经习惯了“有限”“有序”的概念,突然面对这样一个无限无序之物时,反而会有一种无所适从感,甚至是恐惧。
我们很多人害怕黑暗,因为它的不可知。我们在面对无法把握的事物时,总会莫名其妙地紧张。正因如此,更显出这篇小说的真实性,因为它把人在面对无穷无尽之物时的心灵的真实深度刻画出来了。
3、“沙之书”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1)博尔赫斯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实就是幻想,幻想就是现实。从这个角度看,这样一部虚构的“无穷无尽”的书在现实中肯定有象征意义。那么它可以象征什么呢?
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在那个短篇里,作者把宇宙想像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这同样是一个无限之物。)
(2)题旨:
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五)本单元话题探讨:
1、关于虚构
“虚构的东西必须给人真实的感觉,必须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
事情是假的,但让人感觉像真的一样——“艺术真实”
“把虚构巧妙地伪装起来”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一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几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来。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
2、本篇小说中,作者为了强调“沙之书”及他写的内容的真实性在文中特意交代了那些内容?
1)直接说明: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也不假;
2)书贩长相:身材很高;外表整洁;灰色衣服;灰色箱子;头发
3)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页码;插画;
4)书的来历:平原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
5)交易过程: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交换;
6)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六)结语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如是说——一个孩子从尼安德特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果然紧跟一只大灰狼——这不成其为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那个可怜的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