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今天,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1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节选自弗罗姆的著作《爱的艺术》。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履行(lǚ) 一刹(chà)那 罪孽(niè) 咄咄逼人(duō)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该受到报应的罪恶。
2.近义词
鉴于•由于
鉴于:觉察到,考虑到。用在表因果关系的偏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如:“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由于:表因果或理由。
履行•实行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如:“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实行:①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②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阻碍•障碍
阻碍:①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②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如:“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障碍:①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②阻挡前进的东西。
3.相关成语
休戚相关:“休”,喜。“戚”,优。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相连。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新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四、文学常识
1.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
2.弗罗姆,美国哲学家,著有《爱的艺术》。
五、名篇名句
1.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2.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3.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剖析:作者引用这句话,目的在于进一步表现母爱对孩子的重大影响。用本文中的观点来看,就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初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不能辨认物体,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2.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剖析:以假设的方式开头是本文一大写作特色。开始的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3.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剖析:通过比喻的方式,进一步渲染、突出母爱的伟大、宽广、博大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
4.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剖析: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为后文的“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作铺垫,以说明什么是成熟的爱。仔细揣摩,这句话也暗示:母爱是重要的,因为母亲无私的爱唤起了儿童对别人的爱心。
5.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剖析:意思是: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够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二、重点语段
1.“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至“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剖析: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天真的、孩童式的爱)与成熟的爱区别甚大,要说清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但是作者在理论阐述之外,利用简单的句式变换使读者获得更为形象更为鲜明的印象。“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这两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了孩童的心理逻辑:需要别人的爱,所以才爱别人。“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两句,只是前面两句的因果倒置,却立刻使读者明白:所谓成熟的爱,就是把爱作为自己的责任和需要。
2.“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至“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剖析:这里运用比较的方式,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这两大特色都在这一段中得到体现。“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与歌颂母亲的诗歌里的句子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作者独到的安排:喻体“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爱的性质——无条件、不需要争取就可取的。
主旨探讨
有关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文章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人。
2.本文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这是一篇学术论文,因此文章中用了一部分学术用语。如“自恋阶段”“理想典型”,引用了同科目的其他专家的观点,如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等,作者引用的这些观点,都能加强文章的可读性,通过其他专家观点的比较,也可以突出自己的观点,更好地增加自己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
以假设的方式开头,突出母爱。作者在开始就说:“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运用比较的方式,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讲母爱的性质,而第7、8自然段则主要说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这两相比较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运用总分的说明方式,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如第8自然段、第9自然段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方法,即开头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再加以详细的说明。
问题探究
问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中,对父爱有如下表述:“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你认为父爱有条件吗?
导思:这是一个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认识,从这个问题的探究中,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我们不论“父爱”有没有条件,也不论这个条件是什么,我们应该明白,父爱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父爱,我们为人之父以后,我们要爱我们的子女。
探究:(1)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把握住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有关论述,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再想一想,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2)联系现实生活,从身边生活中仔细体会一下父爱,看看身边的这些父亲们对其子女的爱中有没有“条件”?
(3)对这个问题,也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分别对父亲和孩子进行一项社会调查,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如(询问父亲的)“你喜欢你的子女的原因是什么?”如(询问子女的)“你喜欢你的父亲吗?你知道你的父亲为什么喜欢你吗?”等。
(4)可以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结果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对“父爱是否有条件”的看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是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
主要教学
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导题音乐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回忆有关母爱与父爱诗词营造情境,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
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快速阅读,
明确文章的思路,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准备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不过不要紧,只要能跟上思路,思考问题就行。)
三、研读讨论:
(一)探讨母爱与父爱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1、提示:文中哪些段是写母爱,这些段中哪些关键词语句子体现了母爱的特点?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只要是母亲的孩子,母亲就会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是一个高贵的公主,还是一个杀人犯;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母亲都会无条件的爱你。
(故事一: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学生找出词句: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逐渐明晰母爱的特点) 要真正有效的看书,就需要动笔,在勾画过程中让思路成形,从而高质量获取信息。
三、研读讨论
2、提示:父爱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父爱是有条件的。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父亲的爱却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学会生存、生活。要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如纪律、秩序、法律等;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父爱让我们在社会立足,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故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学生找出词句: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讨论、自由发言,找出句子。有效获取信息,认识父爱的不一样。
三、研读讨论3提问:如何解读“严父慈母”中的“严父”之爱?
(故事二:弗利克斯回来了弗利克斯是美国的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很爱他,他的父亲常时不时揍他几下。这年圣诞前夕,他的母亲正准备小香肠,家里没有芥末,父亲叫正在摆弄廉价相机的弗利克斯去买。弗利克斯正沉浸在自己的相机世界,被父亲轻轻打了一巴掌,才拿起瓶子恋恋不舍走出家门。他一出门就把这事忘光了,在街上一直逛到商店打烊,才记起自己是出来买芥末的。这时他不敢回家,因为他不想在圣诞节挨耳光。这样,他父母在怒气中吃完了没放芥末的小香肠。八点钟了,他们开始担起心来。九点钟他们跑出家门,去按弗利克斯朋友们的门铃。—─圣诞节的头一天,他们报告了警察。一连等了三天,音讯杳然!他们又等了三年,仍不知所终!久而久之,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最后,他们不再等了,从此陷入了绝望的忧伤之中……打这起,圣诞前夜成了这孤寂的老两口生活中的忌辰。这样的日子过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照例是圣诞,老两口照例吃着没放芥末的小香肠,身后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说:“买来了!这是芥末,爸爸!”接着,一只手从二老之间伸了出来。一点不假,一个满装芥末的瓶子放到了桌子上……母亲双手合十,深深地低下了头。父亲擦着桌子站起身,虽然热泪盈眶,却微笑着回过身来,举起胳膊给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说道:“去了这么长时间!你这个调皮鬼,坐到那边去!”)
自由讨论,直至火候才抛出故事二和故事三,学生自述经历或另有感人故事亦可。这里应是课堂的高潮,通过故事或自身经历的讲述,学生能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母爱与父爱的区别,也能更深的领悟到平日忽视甚至反感的伟大的父亲之爱。
(故事三:贝多芬几乎是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贝多芬的父亲望子成龙,希望贝多芬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接受严苛的音乐训练。贝多芬除了练钢琴之外,还要练小提琴、中提琴,贝多芬喜欢随意自己拉一些曲子,但只要被父亲发现,就会大骂他一顿,说:“你还没到达随心所欲的程度,现在好好给我一个音一个音照谱演奏!”父亲的教育严格,甚至常有时候是不合理的,但他还是为儿子神速的进步感到无比的骄傲,而且非常肯定将来他的儿子一定是个伟大的音乐家。)
小结:泰戈尔说:“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怜,但你永远用坚决的拒绝来拯救我,这刚强的慈悲已经紧密的交织在我的生命里。”父亲之爱,也许就体现在他的严厉、刚强和不动声色中。故高尔基说得好: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人生。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父爱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结合第八段,水到渠成的总结概括,享受专注阅读带来的快乐。 为下一步质疑作准备
四、深入质疑:
提问: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提示:如果只有母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只依赖于别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爱别人。
提示:如果只有父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回答: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爱别人。
明确:成熟的人应具有的特点: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此步质疑很有必要。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更深理解父母之爱,还学会如何塑造自身成熟而健康的灵魂。事实上,到这个环节时,学生似乎都比昨天长大了好多。
五、延伸拓展: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父母之爱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希望?假如你是父母,你又预备怎样履行父母的职责?(可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课后周记让学生反省,对父母之爱上升至理性高度。
自我反思
这篇文章我自己非常喜欢,弗罗坶的《爱的艺术》让我感悟良多。因此,我也力图要通过教授这篇课文来告诉学生,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可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被人爱,还要学会爱别人,包括父母,老师,朋友,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能有意识地去爱别人,就意味着你已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双边交流较多,全堂课基本以师生对话进行。基本做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课堂伸缩自如,能收能放。学生兴趣盎然,感触颇多。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课文有所取舍,放弃了“爱的成长过程”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能力目标: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三、推进新课。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一)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明确:
1、体验母爱(1—3)
2、感受父爱(4—7)
3、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第二课时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
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
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4、尝试回答问题: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畅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
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一)、兴趣导入
导入: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大家,并与大家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刻。上课前,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拼图游戏,其他同学可以在下面帮忙出出主意。
(拼图)
拼出来的是什么?——家!在大家的心目中,家是什么呢?我们来个快速头脑风暴,填空:家是---------(学生轮流发言)
正如同学们所说,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与依靠。无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因为那里有着骨肉相连的亲情,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父爱和最无私的母爱!
下面我给大家播放一段配乐朗读:故事《关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父爱和母爱。
很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是学生,这个我知道,因为我上学,有老师;我是女儿,却得不到均衡的爱。我的父母,曾相亲相爱,可从9岁起我就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开始,是父亲来深圳,母亲带我三年;现在我来到深圳,父亲还将带我三年。没有父亲,我会遭受欺凌;没有母亲,我会有诸多不便。每天放学用最虚伪的笑容看着同学被母亲拥入怀抱,心就在流血。相信我,并没有埋怨他们的意思,他们有他们的生活。而且他们都是我的骄傲。
在和妈妈独处的三年里,我们简直就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因此我对母亲,母亲对我日渐冷漠。
12岁时,我喜欢趴在窗上向外看,看那些花,那些草,那些树,每每看到一家人幸福地走在一起,都会很羡慕地望着。所以那时侯我喜欢开窗,甚至喜欢开窗睡觉,仿佛能从窗外涌进爸爸的气息。而在这种冷暖交替的季节,我没有感冒。
一天夜晚,我在床上翻来翻去都睡不着,正在我展转难眠的时候,母亲进来了,她看了看我 ,显然,她认为我睡熟了,便把手伸向窗子,母亲的个子不高,要隔着我的床关窗,实在是有些困难。而她又怕弄醒我,不敢上床去关。她显得很吃力又很努力,努力掂起了脚伸手够着,终于,她一只手指触到了窗柄,关上了一扇窗。要关上另一扇窗就更不容易了,不过她仍不肯上我的床。她很费力关上了窗,又仔仔细细地帮我盖好被子,然后在我额头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刹那间,我能感觉到她嘴唇的温度从头到脚,温暖了全身。泪水顺着脸颊就淌下来,当然是在母亲离开我房间后。
天气越来越冷,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我关窗的身影,她身在北方每天工作很忙,却一如既往地关心我这边的冷暖。在没有母亲的日子里,父亲代替了母亲的工作,尽管他每天多忙到深夜,却总不忘为我关窗。
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奉献!因为爱,我们得以阳光雨露,因为爱,我们得以健康成长;然而,也是因为爱,我们颇感压力,甚至烦恼不堪。就像天空不可能总是湛蓝,我们与父母之间也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有时不但阴云密布,甚至会电闪雷鸣。其实冲突的起因往往很简单,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烦恼。那么这些“鸡毛蒜皮”到底是些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去处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出示课题:爱的冲突以及化解冲突小锦囊
(二)、探讨问题
请同学看一下书上P47的图表题,联系前面的8副漫画,判断一下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则表现了“爱的冲突”?你们是否有过漫画中“爱的冲突”的类似的经历?(老师在黑板上先写上冲突,根据学生讲的写下他们和父母之见发生的冲突。)
活动:实话实说。
大家讲讲自己的故事(老师、学生穿插讲。)
(老师作副板书,记下冲突)
播放事先准备的视频文件:对几个家长的采访录,他们谈自己和孩子之间发生过什么冲突。
原来,天下所有的家长都是一样的,都在担心我们是否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都希望我们能努力学习。原来,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都感激家长的养育之恩,都希望家长能给他们一些成长的空间。父母都想做好父母,孩子都想做好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冲突呢?看来都是爱惹的祸。这种爱中有苦涩也有甜蜜,如何去掉爱中的苦涩,让爱更甜蜜,这就要我们懂得一些化解冲突的方法,以及如何和父母和睦共处的交往技巧。
(三)、解决问题
下面一个环节,我们将对同学们进行非常考验
请各组同学针对刚才所讲所忆的冲突,讨论并任选其中一个,推举同学扮演孩子和家长,将它演绎出来,在演绎的过程中,特别要表现出你是如何缓解、解决冲突的?看哪个组表演得最好,冲突解决得最圆满。 (老师选两组表演)
第二方案:如果学生调动不起来的`话,老师就要亲自扮演家长,和学生演对手戏。
(老师做副板书,记录学生所表现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刚才的表演非常精彩,展现了同学们很好的表现力。
记得一位心理学大师曾经说过,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三种方式,关键看你如何选择。面对冲突,我们也有很多选择,关键看你是选择有效的方式还是继续沿用以前无效的方式。
(四)、指导实践
刚才同学们总结了不少,在日常生活中,跟父母更好相处还需要一些技巧,老师这里再给予大家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 不要跟父母正面冲突(聪明的你应该用理智和沟通去代替激烈的口水之战)
2、 多说甜言蜜语(妈妈可夸身材好等,爸爸可夸能干等)
3、 训练柔顺的耳(为将来练功)
4、 培养良好的信誉(成年人注重信誉,我们也多问问自己“答应的事有没有做到啊”等等)
5、 注重父母所重视的
6、 学习谈判的技巧(口诀有三:再试一下,以柔克刚,以物易物)
书上P49还告诉了我们其他的一些好办法,不妨试一试。
好了,一堂课的时间不能解决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问题,但同学们的许多经验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大家下去之后参照书上“阅读与感悟”中“成长的谈判”,试着与自己的父母来一次真诚愉快的沟通。愿天下的家庭都能和睦相处,让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充满爱和温馨。
在《让爱住我家》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
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10):总结全文。
(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
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最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孩子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孩子是如何发展母亲的良知,而又发展父亲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能力情感目标)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
(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理解父母之爱
3、引导学生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4、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给予爱,爱别人,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父爱、母爱
教学难点:
理解爱,真正成为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人”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完成表格,整体感知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了解“爱的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感悟母爱
在16段中,找出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感悟母爱的特点
四、研品父爱
从 67段中,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2、父爱有哪些消极面和积极面?
学生活动: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如何理解父爱的消极面?
2、从父爱的积极面来思考,你对父爱的“严厉”有什么新的认识?
(机动:此环节可作为作业,“升华爱”)
五、探讨成熟之爱
1、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
2、如何理解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六、小结:得到爱,学会爱,好好爱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 父爱
无私 成熟 责任
宽容 付出
善良 理智
孩子爱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班会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的文章、笛子独奏、小品、歌曲、制作感恩卡,自制课件,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学生利用双休日观察了解父母在一天之中都做了哪些事情。
3、开展“爸爸、妈妈给孩子一封信”活动。
4、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加班会。
三、活动过程:
班长开场讲话:同学们,我们班今天很荣幸能坐在这里参加“乌镇镇的感恩教育启动仪式”,你们知道再过两天是什么日子了吗?(母亲节)对,母亲节快到了,作为一班之长的我,和我们的班主任沈老师还有班干部们一起策划了今天这节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队课,大家掌声欢迎主持人:高晨、梅逸……上场。(掌声响起,主持人上场)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配动作)
乙: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配动作)
甲:这个人就是娘呀!
乙:这个人就是妈。
甲:这个人给予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乙: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甲: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
乙: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双亲。
合:我们宣布植材小学五0三班“感恩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感受亲恩,体会亲情
(1)真实故事《地震中的母亲》
甲:在生活中,父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
乙:母亲永远牵着我们的手;
合:父母的爱是危急时刻撑起我们生命的一片晴空!
甲: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08年的5月12日吗?(齐答:记得)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指名一生回答。
乙:是呀,那年春天感人的事比比皆是,今天沈以睿同学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发生在当时的真实故事。我们掌声有请沈以睿。
(讲故事、听故事)
(2)听后随感,畅所欲言
甲: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哪些感受呢?(指名2学生回答)
乙:同学们,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圣洁、最勇敢的母爱,我们面对这样伟大而又无私的爱,内心当中充满了对这位母亲的敬佩。
甲:那么就让我们用队礼表达我们对这位母亲的敬意:全体起立,敬礼!礼毕!坐下!
B:深入感知,感悟亲情
(1)笛子独奏,触动情感。
甲:唉,梅逸,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很多和地震中的母亲一样的父母。
乙:是呀,高晨。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过许多事,为我们付出很多。大家说是吗?(齐说:是)
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父母养育了我们十多年,想想你的父母让你最感动的一件是什么事?
乙:让我们的思绪随孔鸿暄的笛声尽情飞舞,请听孔鸿暄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2)联系自我谈体会。
甲: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有没有唤起你的美好回忆,请把你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事说给同学听听,与同学分享,好吗?(好)
乙:刚才同学们谈论得很激烈,看来父母给我们的感动很多很多。那谁能谈谈你的父母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事吗?请4名学生上来讲述。
(三)辨别是非,自我反思
甲:听了同学们一件件的叙说,我不禁一阵阵地感动。同学们,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父母对子女总是毫无私心、无怨无悔地付出,绝大多数孩子也能体谅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乙:可是也有一些孩子不懂事、不明事理,他们做事让父母很无奈、很伤心。
甲:请看屏幕,看一看以下同学的做法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共4幅图,每幅图请一至二位学生说说)
乙:大家很有辨别能力,我想以后这些事再也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了。
(四)亲子互动,体会亲恩
甲: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亲子游戏,测测我有多爱你!谁愿意带着你的父母上来?(屏幕显示问题)请一生一家长上来。
甲:阿姨(叔叔)请您回答关于孩子的问题,XX同学,请你回答关于父母的问题,好吗?(先请阿姨(叔叔)回答,及时反馈,了解回答是否正确)
乙:看来,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总是多过孩子对父母的了解,父母给孩子的爱总是多过孩子给父母的爱,
甲:看:这是爱的天平,请同学们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例举出来,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你“爱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每人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写一写,同时播放《爱的奉献》)
乙:看看,结果怎么样?我请几位同学上了介绍一下自己的爱的天平。点几位学生上来介绍。
甲:看来同学们的天平基本上都呈现了这样一种状态,(指投影)看来我们对父母的关心真是太少了,我们还等什么,如果你的父母今天在现场,那就给你一个机会,现在就请你来到父母的面前,拉起父母的手,向他说声:“谢谢您,我爱您!”
甲:我们渐渐长大,已经很久没有牵上父母的手了吧?像幼儿时一样,让我们小手牵大手互相抚摸对方的手感受这份温馨与甜蜜,互相仔细看看对方还和以前一样吗?
甲:(找一对母(父)女,来到他们身边,让孩子说说摸上妈妈的手的感觉是怎样的?再问问那母亲)。阿姨,您感觉您孩子的手摸上去怎么样的?XX,你摸你妈妈的手又有怎样的感觉呢?
乙:同学们是否有同感呢?(是)
甲:同学们,父母的这双手就是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中渐渐粗糙渐渐苍老的。额上的皱纹和耳鬓的丝丝白发也是为我们操心所留下的印记。
乙: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对在身边的或不在身边的父母齐声高呼:“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生:齐呼)
甲:请记住这两个日子吧!(主持人以手指示屏幕的显示)
(五)学会感恩,及时回报
乙:前面班长也提醒我们再过两天就要是母亲节了,那天我们送给母亲什么礼物呢?请学生说一说:(贺卡、买小东西、吃的……)
甲:下面请欣赏高俊杰、沈菲凡等带来的小品《母亲节的礼物》,看看你能否从中得到些启示?
乙:同学们,看完小品能告诉大家以后你会怎么做呢?
甲:同学们真的懂事了,那么我想此时此刻,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定也有话想对我们说,请家长发言。(家长代表发言2名)
甲: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家长在此一一倾诉了。
乙:同学们,父母亲说出了内心最真挚的话语,我们还等什么,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这张感恩卡上,写完后,走到爸爸、妈妈面前,敬上你的卡片,给他们一个深情的拥抱。
甲:道上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
乙:如果你爸妈今天不在现场,就请你把要对他们说的话写在感恩卡上,写好后挂在这棵感恩树上,等会回去送给他们。
(六)情感升华,感恩一切
甲: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爸爸妈妈,一张张卡片寄托着我们一片片真挚的感恩之情。
乙:同学们,在生活中除了父母还有许许多多关心我们的人。
甲:老师、同学、朋友等等,他们都在我们身边支持我们,鼓励我们!
乙: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那就让我们感谢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吧!(齐读感谢)
甲:是呀,我们要感谢身边所有的人。每天,我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
乙: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感谢的太多太多,让我们将千言万语汇成一段美妙的旋律——感恩的心!
甲:让我们随着歌声,放飞我们的感激之情!用手语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感谢吧!齐唱(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班长结束讲话:
在阵阵的感恩声中,我们的班会也接近了尾声。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班主任沈老师讲话!
班主任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展得非常成功!老师欣喜地看到,感恩的种子已经在你们心中扎根、发芽了。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常怀感恩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使我们成长的一切!
结束语:
甲:学会感恩,就要学会尊重他人。
乙:学会感恩,就要有奉献精神。
甲:学会感恩,就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甲:让我们感恩于心,
乙:让我们感动于行。
合: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领导和来宾,我宣布植材小学五0三班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到此结束!同学们,我们下周再见!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教学步骤: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件)母爱(无条件):表现是什么?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关资料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艾·弗罗姆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