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情表本文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10篇),欢迎借鉴。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一、课文补注
李密上《陈情表》后的经历及后人: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钱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中华书局出版)
二、课文赏析
感天动地赤子情
——《陈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陈情表》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讲究构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处境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而把要说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这句请求的话,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平铺直叙。但是,这里却表现出作者写作时颇费思忖。他需要在这篇上奏给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辞皇帝的征聘,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
首先看忠和孝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语,叫“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来说,这句话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对祖母的孝,来掩饰对已经被晋王朝灭亡了的蜀国的“忠”和不能去为这个被视为篡夺了正统王位的晋王朝尽“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尽孝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理由: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自己尽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这样,从第一段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到第二段里的“刘病日笃”,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主线分明,一气贯穿,而且经过这样的反复强调,也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容易赢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说理不是主要的内容,因为只有把感情表达得充分了,才能让皇帝由情的感动而产生对理的接受。而文章里要说的“理”,无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由于有了前面对祖母年老体弱的描述,使人已经对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这里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为以情说理、融理于情、情动理明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样本。
三、诗文荐读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以及父亲为官处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为官做宰能坚持操守,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于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不事藻饰,感情真挚缠绵、催人泪下。
四、鉴赏方略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九:话剧与戏曲
话剧在欧美各国统称为戏剧,传入我国后,为了同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戏曲进行区别,特称之为话剧,话剧是说话的艺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国传→←统戏曲有异也有同。
首先,从它们的发展来看,两者既相似,又有着不同,西方戏剧的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伟大的希腊人民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戏剧艺术,并且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它同样也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和古老的宗教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它的发端要比中国戏曲晚一些,但它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和成熟却要比中国古老的戏曲早约16XX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一步步在综合其他艺术的特点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文学作家的参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戏剧诞生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这为它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上,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大同小异,西方戏剧一般分幕,幕中有场,中国戏曲则分为“折”和“出”。话剧有过场,戏曲有楔子,基本过程都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不过,西方戏剧较中国戏曲简洁明了,一般没有前面的敷演剧情,而是直接入戏。
话剧艺术的表演重在说话和动作,以写实为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布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生活,演员在表演时,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无论是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还是表达主题,都要靠剧中人说话来完成。所以,话剧的语言更接近于生活,而中国戏曲对于布景的设置则不作更具体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于各种效果的演示,则全靠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进行。程砚秋先生曾在闷热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风起时,则全身颤抖,而脸上却不见一粒汗珠。至于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题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词加动作,包括虚拟、夸张的脸谱、服装来体现。例如屋子的设置,话剧则要在舞台上用布景做成屋子的形状,摆上床、桌、椅等实景,而中国戏曲舞台上则空无一物,开门、关门、躺、卧、吃、睡等都是用虚拟动作来体现。但是,话剧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戏曲共同发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话剧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虚拟动作,来增强对人物的刻画,中国戏曲也吸收其布景的艺术,增强了直观性。话剧也引入了唱词,用歌唱的形式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中的“双飞蝶”。戏曲艺术也吸收其说话艺术,对道白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接近于生活,尤其是现代戏,则不再使标志性的化妆和脸谱、固定的服装来夸张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
总之,随着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两者将会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加强融合,为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进行共同的努力。
复习目标:
1,复习背诵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2.回味亲情经典佳作,提高写作水平
(课前放歌曲磁带)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花静静地绽放 在我忽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 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music) 多想告诉你 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一首《懂你》道尽了天下父母无私的奉献;“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言尽了天下孝子永恒的企盼。懂你,难道我们都真的能读懂这分永恒的亲情吗?
《一碗馄饨》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去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楞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亲情是阳光,让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用比喻,三个句子构成排比。
今天我们复习“体味至爱亲情”的第一篇《陈情表》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一,检查背诵:背诵第一段:陈述家庭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文章一开始,作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总摄全段,它总提了: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背诵第二段:写朝庭对自己的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叙州、郡、、朝庭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背诵第三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了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孝祖母和报国之间的两难选择,首句即言以“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的纲领。言外之意是孝祖母虽然是私情,却也合情合理,也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提出了理论依据。然后说自己出仕蜀政权是“本图宏达,不矜名节”,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难以远离出仕)
背诵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是“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的年岁,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的。表达自己对朝庭“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全文融情于事,感情真挚,且细致慎密,读来确实悲恻动人。不愧为写亲情之至文。
二、梳理文言知识:(分组让学生到黑板梳理)
(一)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二)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三)词类活用
1、躬亲: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名,远的地方)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四)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五)特殊句式
(六)常用成语:
本文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自然精粹,脍炙人口,许多词语固定成了人们常用的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皇天后土、天地共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七)句子的默写和理解
三、集体背诵
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在我们复习偷懒的时候,想想父母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不要忘了他们在我们身上寄予的殷切希望。
四、作业:
一、最近找时间给自己的父母打一次电话,向他们问候一下,告诉他们最近你为自己理想又作了做些努力以慰藉他们的付出。
二、背诵全文、整理文言知识。
三、读自己原先写的亲情的文章或别人写的优秀亲情文章,细细品味,重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悟也在加深,相信大家现在写要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 兄弟 期功强( ) 近 常在床蓐(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庶刘侥( )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纠错、强调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第一段
2、由学生梳理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记录朗读。(结合《创新方案》)
3、老师组织学生逐句口译本段文字。
4、再读第一段
5、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6、学生对照试背第一段。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 1 2 页
陈 情 表作者:李密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三课时
一、导入(先默写第二、三段)
二、新课
1、读第四段梳理知识(结合《创新方案》)
2、诵读思考: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3、板书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4、背诵本段
三、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四、总结本课文言、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一、背诵第一段(抽背)。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身世及时代背景,理解本文陈情于事、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
2、加深对“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结合作者的身世及时代背景,理解本文陈情于事、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古代有“虞舜孝感动天”“郯子鹿乳奉亲”“仲由为亲负米”等故事,相传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郯子,春秋郯国国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自古忠孝难两全,在忠孝面前,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陈情表》,看看李密是如何选择的呢?
二、解题及有关情况介绍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
李密,三国时曾仕蜀汉。西晋时,武帝(司马炎)为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其中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召,但如果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必会招致杀身之祸。为了说服晋武帝,李密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召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父早亡,母改嫁,自己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诉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苦衷。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后很受感动,不但停召李密,还赏他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三、初读课文,正音
学生读课文,正音。
夙遭闵凶(sù mǐn) 祚薄(zuò) 期功强近之亲(jī qiǎng) 终鲜兄弟(xiǎn)
茕茕孑立(qióng jié) 床蓐(rù) 供养(gōng) 猥(wěi) 陨首(yǔn) 逋慢(bū)日
笃(dǔ) 矜育(jīn) 拔擢(zhuó) 优渥(wò) 日薄西山(bó) 更相为命(gēng)
十有四(yòu)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shēng)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
4、指名朗读。
四、梳理文言知识,分析并理解课文
1、第1段:
(1)齐读。
(2)阅读理解文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他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的。
提示:自己幼年丧父,失母,体弱多病,全靠祖母抚养成人;成年后家门衰微,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奉养。
2、第2段:
(1)朗读。
(2)阅读理解文段,概括本段内容。
提示: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应召与奉亲处境两难。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练习四。
2、背诵第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抽查背诵,齐背。
二、分析与理解课文。
1、第3段:
(1)朗读。
(2)阅读理解文段。思考本文是从什么角度陈述不能奉诏的理由的。
提示:“圣朝以孝治天下”——治国纲领,自己不能奉诏合理;祖母危在旦夕,不能离开自己,自己不能奉诏合情。不奉诏不是“矜名节”“有所希冀”。
2、第4段:
(1)朗读。
(2)阅读理解文段,思考作者陈情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三、理解本文诉情与陈理交融为一体的特色。
陈情于事、感情真挚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为何会有如此“悲恻动人”的效果?
1、内容:
李密深知,要使晋武帝相信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所以文章紧紧围绕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句话来写。首段从幼年坎坷遭遇写起,把对方带入悲怆酸楚的气氛中,以激起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第2段写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表现感恩戴德的敬意,以及“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种诚惶诚恐、圣恩难报之情,显然会极大满足皇帝的虚荣心和权力欲。先写恩,再写自己的难处,比直陈委曲更能打动“圣心”;“供养无主”和“刘病日笃”与上一段呼应,使悲恻之意、至孝之情与“实为狼狈”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收到悲恻动人的效果。第3、4段强调祖母“九十有六”,已是“日薄西山”,将不久于人世,令人为之动容。
2、语言
明显地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排比、对偶句式形成整齐而和谐的节奏,以四字句为主,间以长短句。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使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
四、处理课后练习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3、4段。
2、结合材料及现实,谈谈自己对“孝”这个问题的看法。(500字左右)
补充材料: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世之孝也。(《孝经•士章第五》)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