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优秀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页是爱岗的小编午夜帮助大家收集的6篇高一语文教案的相关文章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潜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潜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构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透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用心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潜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必须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毕业,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个性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发展空间。因而,我能够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潜力。透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潜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透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透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必须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资料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资料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能够充实自我,反思不足能够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高一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 具: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问题:“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概括简析: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问题:“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概括简析: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问题: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问题: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高一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通过辜鸿铭之“怪”行为,了解其性格特点。

2、通过了解辜鸿铭,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

3、学习辜鸿铭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流程】:

1.教师导入:

一些名人,往往以其耀眼的光芒而使我们难以接近;神化、圣化,往往使我们仰视难及。幸好,胡适先生用白描的手法,略带幽默的笔法,或闻他言,或由自叙,把中国名人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给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就是——辜鸿铭。

2.作者介绍。(见PPT)

3.问题研讨:

(1)文章通过那些小事情,表现了辜鸿铭之“怪”?这些“怪”行为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各小组交流答案,汇报成果)

【参考解答】:狷介耿直 抗拒时俗 率直真诚

(2)可以这么说,在辜鸿铭的这些性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但为何用种种“怪”行来加以表现了?这里就涉及到文化与人格的问题了!

【补充材料】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余秋雨在《重峦叠嶂的家园》中这样写道: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重峦叠嶂—

第一重,慷慨英雄性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游戏反叛性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①辜鸿铭属于那种文化人格呢?——游戏反叛性的文化人格。

②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辜鸿铭的这种文化人格。(各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质疑或补充)

【参考解答】: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因此,辜鸿铭的“怪”只是以一种可笑和古怪的方式,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实践了人格上的特立独行。

【教师略作发挥】: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现代化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形象,而是在社会一角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文,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孤独的小路。辜鸿铭亦其中之一。

4.总结:跟大家一样,没读此文前,对辜先生是只知其名,略知其行,不知其心。今日读此文,不但知其行,还略知其心。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也好,安身自立也罢,只要骨子里不忘天下、心有苍生,他就是一个爱国者!这一点,辜先生,当之无愧!

5.动笔:一句话说鸿铭。

备完这节课时,已是深夜,情不自禁,写下小诗一首,以此缅怀辜鸿铭先生。

孤鸿鸣

清野茫茫无明月,孤鸿翩翩有哀情。

啜露饮泉夸名在,高行伤身谁与怜?

寒枝难尽不肯栖,万载垂范慕青云!

岂与燕雀中庭戏,冲天一鸣到九天。

6.作业布置。

阅读“半瓣花上说人情”专题中的另外两篇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独特的性格、人生经历与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心灵。

【教后反思】:《记辜鸿铭》一文,文章本身没有阅读障碍,较简易,因此,如何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则成了我这一节课必须去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的备课思路就是引导学生从几件小事去探讨辜鸿铭的文化人格,以此窥探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

应该说,余秋雨先生的《重峦叠嶂的家园》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恰当的引用保证了这节课观点的正确性和理论根基。

困难就在于,高一的学生能否理解这一问题。当然,正是有可能不解,才有了去探讨的空间,所以,课堂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则是顺利完成目标的重要保证。(见教案)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心有余悸,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似乎还是高了点,倘若问题设置不当,学情分析不明的话,这堂课很难推进。但是,目标高并不意味无法可解,学生中“隐藏”着很多有独特见解的人物,给他们舞台,激发他们的热情,敢去说,愿意去说,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走向实质的过程。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范例 篇4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语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本课的设计中力求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在教学指导中,针对生字的不同类型,不同特征,引导学生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与运用,帮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童真。因此,本设计着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激情中创新。让学生意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别

课前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制作学生活动卡,准备四幅画。(教师)

2、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彩笔。(学生)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种太阳》,引导学生说一说歌曲中提到了哪些有趣的事。

2、过渡:歌曲中的小女孩播种太阳、送太阳,让世界处处充满温暖。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中,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你们看他在干什么?(课件出示课本插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男孩的画,想想自己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

3、小结:小男孩为什么这样画?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小男孩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动听、明快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热情表达的同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共鸣。通过欣赏小男孩的画,让学生对画中不同颜色的太阳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向同桌或同组的同学请教,也可以用自己的办法解决。

2、教师示范读文,学生听读识字。认真倾听老师的读音,同时给自己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

3、分段读课文,请同学们从“字音、语气、语调、声音”等方面进行评价。

4、出示学习要求,学生按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依据各组学习能力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生字。

①把自己认读困难的字圈画出来,在小组内重点学习。

②自学生字,对生字的音、形进行分析。

③指名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的。

(2)交流会认的字,按照先音、形,再组词的顺序进行介绍。

(3)认识两个新偏旁“舌”“页”。

5、全班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1)各组先说一说学习收获。

(2)认读字卡,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3)组织学生交流生字识记情况。

设计意图: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在学生进行识字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以自学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然后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把生字分类,对学生归纳总结不完善的方面进行补充,对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进行更为理性的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用笔在段落前标出序号。

2、分段指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段写了什么。

3、齐读课文。注意读得流畅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读文,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理清思路,初步感受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指导观察,书写生字

1、出示“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强调书写规则:先进入,后关门。

2、强调书写要领:“囗”的书写不能顶格,要在四边留有余地,“囗”要写得方正。“因”里面的“大”的捺要变成点。

3、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强调书写姿势。

(2)学生练习写,同桌交流评价。

(3)评价之后,学生再练习写3~5个。

(4)进行组词练习。

4、出示“阳”字并指导书写。

(1)观察“阳”字,请同学们说一说“阳”字的偏旁。

(2)强调书写规则:从左到右。

(3)教师范写,要求学生书空练习笔顺。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之间交流评价。

(5)组词练习。

5、指导书写“太、为、片、金、秋”。

(1)教师范写,要求学生书空练习笔顺。

(2)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之间交流评价。

(3)组词练习。

设计意图: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结构特点,了解书写规则,并按照书写规则正确写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高一语文教案 篇6

【课题】始业课

【课型】讲授【第1教时】

【教学目的】

1、师生互相初步了解,沟通,并学习口语交际—介绍。

2、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3、让学生明确本科目的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与学生沟通感情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沟通。

姓名爱好学习新东西赠言

二、学生自我介绍

姓名爱好星座博客

三、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情况

1、爱学语文吗?喜欢上语文课吗?

2、看过哪些课外书?课代表调查

3、爱写作文(日记)吗?周记

4、以往的语文课是怎么上的

5、最喜欢语文老师怎么上课

四、明确语文学习的要求

守纪(一切与课堂无关的)、听讲(听课、发言、讨论)、作业(必做、选作加分、练字)三方面与学分、作业本(预习、听课笔记、课后作业)练字本作文本

【作业布置

抄写诗词三遍

教学反思

【课题】《永远的校园》【课型】讲授【第2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2、感受北大的人文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思索自身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

【教学过程】

预习:诵读文章,感知大意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对自己曾经的母校印象如何?对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好,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2、背景资料

谢冕,著名作家、诗人,北大文学院教授,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

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3、课文研读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

②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③作者在7—12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

Ⅰ、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

Ⅱ、不单纯、富有个性;

Ⅲ、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活泼;

Ⅳ、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

④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

⑤大家思考一下,“永远”的内涵。

(例如:“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精神和信念超越物质的力量。永远“子子孙孙无穷匮矣。”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4、词语学习

曼妙欢愉怨尤弦诵耿介不阿虔诚

阻扼肃杀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题】《成长》

【课型】讲授【第3教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的道理,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分析问题

1、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看待她为“我”所做的种种“设计”的?

(答:“我”的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于是,她发现“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三)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