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 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了解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目的。
【相关知识】
杜牧:见基础训练14页,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
赋的基本特点:见基础训练14页。
【知识梳理】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阿房宫( e ) 廊腰缦回( man ) 囷囷焉(qun ) 蜂房水涡( wo )
媵嫱( ying qiang )梳晓鬟(huan) 剽掠(piao ) 鼎铛玉石( cheng )
逦迤(liyi ) 锱铢( zi zhu) 架梁之椽( chuan) 庾之粟粒(yu)
横槛( jian)
(二)文章重点梳理
第一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2)盘盘焉,囷囷焉 ( 相当于“然” ……的样子)
(3)不霁何虹 (雨过天晴)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 向西)
(3)廊腰缦回 (名——状,像人腰)
(4)檐牙高啄 (名——状,像鸟嘴)
(5)蜂房水涡: (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6)未云何龙: (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7)不霁何虹: (虹 名——动,出现彩虹。)
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古义:跑 今义:行
(2)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
默写翻译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第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纷乱的样子 古代女子环形的髻)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词类活用
1、辇来于秦 (名作状语,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3、鼎铛玉石 (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古今异义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2、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默写翻译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依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迤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
重点词语解释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量词,一把)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词类活用
楚人一炬 (放火)
古今异义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特殊句式
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默写翻译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第四段
重点词语解释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假使 ,爱护)
词类活用 族秦者秦也 (名作动词,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特殊句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
默写翻译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三)、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我的补充】
【我的疑问】
【课后自测】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 )
A.突 兀(wù ) 水涡(wō)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yìng)嫱
B.矗(zhù)立 辇(niǎn)车 雷霆乍(zhà)惊 鼎铛(dāng)玉石
C.逦迤(yǐl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kǎn)
D.参差(cēncī)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jūn)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C )
A.复压 缦立 勾心斗角 高低幂迷 B.不暇 鉴借 春光溶溶 明星荧荧
C.纷奢 锱铢 杳无音信 直栏横槛 D.帛褛 骄固 雷霆乍惊 尽态极言
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 D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隔离天日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B.韩魏之经营 燕赵之收藏 齐楚之精英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 六王毕,四海一 则足以拒秦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D )
A.族秦者秦也 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 骊山北构而西折
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B )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C )
A.①六王毕(完了) ②蜀山兀(光秃秃)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
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
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7.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8.选出与课文原文正确无误的一项( B )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C.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D.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
9.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10.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一”数→动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
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妍”,美丽。
c.缦立“缦”通“曼”,久。
d.“逦迤”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状“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b.直栏横槛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 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兰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尽态极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贺梁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横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 完了、结束 北 而西折 动词,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数→动 统一
构而 折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未 何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 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 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 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 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这段内容。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研讨余下段落,完成课后习题,凿实—词多义。
(二)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s. 不知其所 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 “妍”,美丽。
c. 立 “缦”通“曼”,久。
d.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 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 ,韩魏之 ,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 , :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三)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 举:被攻取
b. 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路,深究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略)
[课上练习,巩固重点实词]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略)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杜牧及其创作,了解赋。
2、识记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学习本文铺陈排比、夸张、对偶、比喻的用法。
4、体悟杜牧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先来猜猜一个谜语。我们这个谜语的谜面是一副对联,请看黑板上:上联——半边林场半边坡,下联——一曲牛歌一卷文,猜唐朝一位诗人。﹙提示:大家要注意方法,这副对联运用的是拆字法来写的,也就是说,上下联各蕴含着一个字﹚。
生:杜牧。
师:提起这位晚唐的大诗人,我们会想到他哪些诗句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精彩的诗句,在大诗人的笔下是层出不穷的。其实,杜牧不仅诗歌写得好,赋也写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赋作《阿房宫赋》。
【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的杰出代表人物。杜牧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宰相和史学家。26岁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及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人称“杜樊川”。其诗擅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成就极高,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的主要代表之一,亦能文,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赋”介绍】
赋:指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在内容上的特点表现为通过“体物”以“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表现为注重铺陈夸张,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注意由于赋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所以它既讲究对偶,注重声律,保存了一定的诗意,又自由流动,增强了表现力。
【分析课文】
一、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地听,给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注上读音。然后,全班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根据赋在内容上的特点来答,即通过描写阿房宫的相关情况,反映了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现实,总结了秦亡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二、分析第一段
1、逐字逐句讲解字词,翻译第一段,一边翻译一边讲解内容一边要求学生背诵:
阿房宫的来历﹙四个三字句﹚→阿房宫占地之广→阿房宫楼阁之高→建筑地形﹙外﹚→二川﹙内﹚→楼阁、走廊、屋檐、宫室﹙2个四字句+散行长句﹚、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2、本段艺术:
师:其实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但杜牧却从阿房宫的外在形势和本体构筑详细生动地描摹了阿房宫的情况。其实,这些对于楼阁、走廊、宫室、屋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的描绘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但这些奇特的想象合理,并无造作之感。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在这深刻细腻生动的想象描写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这些修辞各写出了阿房宫的什么?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
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
“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 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
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作者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结构图:
原因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疑难指津】
·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本文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且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增强了表现力。
··如何理解本文的议论特色?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反对直接抒发议论的。但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很艺术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开始抒发议论。其议论很有特点:其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这种把议论,写景(广义的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比如为人传诵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类,都是这样的。文学创作中的议论能够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表现出来还是很见艺术功底的。
【语言揣摩】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运用: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山疏导树木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运用: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滴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名题讲析】
1.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c.表感叹语气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e.表判断语气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对下列加点语气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⑵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⑷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⑸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⑹呜呼,亦盛矣哉!
⑺欲安所归乎?
⑻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⑼甚矣,汝之不惠!
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⑿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⒀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⒁滋可痛已!
⒂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⒃年几何矣?
⒄是善恶之分也已。
⒅万钟于我何加焉?
⒆非死则徙尔。
A.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⑾⒁⒂/⑿⒀/⑸/⑴⑶⒄
B.⑷⑽⒆/⑵⑺⑻⒃⒅/⑹⑼⑾⑿⒁⒂/⒀/⑸/⑴⑶⒄
C.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⑿⒁⒂/⑾⒀/⑴⑸/⑶⒄
D.⑴⑷⑺⒆/⑵⑻⑽⒁⒅/⑹⑼⑾⑿⒂/⒀⒃/⑸/⑶⒄
解析:本题考查语气助词的用法。本单元文言虚词的学习是重点内容,而其中尤应重点积累掌握好“哉”“矣”“也”“乎”“焉”等几个语气助词的多种用法。本题中,表陈述语气有⑷⑽⒆;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有⑵⑺⑻⒃⒅;表感叹语气⑹⑼⑾⑿⒁⒂;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⒀;表判断语气⑸;表肯定或否定语气⑴⑶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的一组是(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o I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本题是考查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的。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其含义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课和本单元有许多这样的词,如“学者”“所谓”“不必”“根本”“骨肉”“气候”“经营”“一旦”“日益”“钩心斗角”等,要注意结合语境辩析。本题中,“可以”、“以为”与现在意义相同,其他几个都与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答案为B。
【风景剪辑】
剪辑1:
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及规模,《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贾山传》、《水经注·渭水》以及《三辅旧事》、《三辅黄图》等都有记述;《史记》成书最早,其记述也比较准确,故摘引如下: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来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剪辑2: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 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则递三世可至万 这才将笔锋移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u) 辘辘(lulu)远听 鼎铛(dang)玉石
B.囷囷(qunqun)焉 尽态极妍(yan) 架梁之椽(yuan)
C.阿(e)房宫 剽(piao)掠其人 金块珠砾(li)
D.尽锱铢(zhizhu) 妃嫔媵嫱(yingqiang) 逦(liyi)迤
2. 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六王毕,四海一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二。 填空题:
5. 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6. 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阿房宫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宫人的生活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秦亡的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7.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8.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9.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1.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且夫天地之间
C.抱明月而长终 D.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又何羡乎? 目遇之而成色
12.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13.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1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5.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1] [2] 下一页
教学目的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
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 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
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作者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结构图:
原因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疑难指津】
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本文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且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增强了表现力。
如何理解本文的议论特色?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反对直接抒发议论的。但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很艺术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开始抒发议论。其议论很有特点:其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这种把议论,写景(广义的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比如为人传诵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类,都是这样的。文学创作中的议论能够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表现出来还是很见艺术功底的。
【语言揣摩】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运用: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山疏导树木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运用: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滴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名题讲析】
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
c.表感叹语气
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
e.表判断语气
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对下列加点语气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⑵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⑷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⑸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⑹呜呼,亦盛矣哉!
⑺欲安所归乎?
⑻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⑼甚矣,汝之不惠!
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⑿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⒀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⒁滋可痛已!
⒂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⒃年几何矣?
⒄是善恶之分也已。
⒅万钟于我何加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2、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4、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5、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
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走进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背景感知】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阿房宫地砖“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到《阿房宫赋》的写作缘起。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极为成功的带有赋的特性和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
【识记积累】
1. 字词注音: 阿房(ē páng)宫赋
màn yìng chēng lǐyǐ piāo
缦立 妃嫔媵嫱 鼎铛玉石 弃之逦迤 剽掠
chuán yán qūnqūn niǎn jiàn zīzhū
架梁之椽 檐牙高啄 囷囷焉 辇 直栏横槛 锱铢
2.词语解释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盘盘焉 焉:……的样子。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为秦宫人 为:成为。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雷霆乍惊 乍:突然。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则递三世可至万 为:做。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 文学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课文初探】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疑难探究】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文段精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1.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教学目标 :
1、了解杜枚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借古讽今的风格
2、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锱铢、负、族”等词语
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而、夫”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题解:赋体特点,作者简介及本文目的
2、 熟读课文,理解“兀、构、缦、霁、杳、逦迤”等词语
重点:理解词语 难点:内容理解
内容及步骤:
一、 解题:
1、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铺采 文,体物写志”。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 阿房宫及作者:见课本注释
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后,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牡牧也加入到其中来。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 正音:
兀 骊 缦 霁 冥 嫔 媵嫱 荧 椒 剽 逦迤 砾 呕哑 铛 锱铢 椽 槛 妍
2、 问题:①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②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A、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B、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
C、用排比名式,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奢靡结果 D、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
三、 指导、结合注释理解一二段。补充注释:
蜀山兀:形容词用如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骊山。
四海一:数词用如动词,统一。
盘盘焉:助词,形容词尾,的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 雷霆乍惊:突然。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
四、 作业 :1、背诵一二段
2、《基础训练》课内阅读7——12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课文
2、 纳文言虚词“焉、而、夫”的义项
3、 了解借古讽今的风格
重点:理解背诵课文 难点:文言虚词义项总结
内容及步骤:
一、 概述上节所讲内容
二、 检查:1、背诵默写一二段或摘句连接,如:长桥卧波, ? 不知西东。
,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明星荧荧, ,焚椒兰也。
鼎铛玉石, ,亦不甚甚惜。
2、解词(加点的)
四海一 直走咸阳 不霁何虹 盘盘焉廊腰缦回 雷霆乍惊 杳不知其所之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三、 练习《基础训练》课外阅读:有关秦始皇建阿房宫的理由及过程
四、 指导阅读背诵三四段
1、(补充)秦爱纷奢(豪华) 直栏横槛(栏杆)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意动,以之为鉴) 可怜(可惜)
2、学生口译,及时加以纠正
3、 简析内容:
第三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这篇赋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4、 借古讽今风格
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因为他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很婉转。
五、 熟读成诵,做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六、 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课文 2、《基础训练》1——6
[1]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画出来。
2.结合“赋”的语言特点,师生共同品析学生画出的句子。
(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明确: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充分体现了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第二,
http://http:///article/“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3)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
明确: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涨腻、雾横”等词语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4)品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
明确: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证。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跃然纸上,可谓精彩妙极!
(5)品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
明确:这句话简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始末,秦王朝灭亡的过程,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
3.根据以上对课文语言的品析,�
4.用简洁的话概括《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明确:铺采摛文,语言华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失”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德育目标
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2、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2、赋体概说
赋:在古典文学中,与诗、词、歌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渊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意,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媸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4、阿房宫介绍
阿房宫是秦始皇称帝时修建的皇宫。位于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据说里面能容纳上万人,还能竖立五丈高的大旗杆。想象昔日之规模,实在使人惊叹不已!阿房宫的修建一方面是要显示皇帝的威严,另一方面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坂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秦始皇一次就把各地的12万领主和富商大贾迁徙咸阳,昔日咸阳宫殿林立,人口急增。但是咸阳南临渭水,北靠高原,无发展前途,于是秦始皇便向渭河以南的广阔平原拓展。公元前212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谁知,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去。他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宇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美女深藏宫内。他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死时,还未把宫室住遍。秦朝末来,项羽火烧阿房宫,据传大火三个月不熄,加以两千年来的风雨洗礼,今天的阿房宫仅保存一处建筑夯土遗址,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000米,高2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当地人称“始皇台”。
三、疏通,熟读课文:
四、通读全篇,理清结构层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第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模。
第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第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写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第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第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其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兜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生,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第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秦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第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始皇荒淫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始皇覆辙。
第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五、研讨: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匹,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像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解答: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囷焉qūn不何虹jì
妃pín yìng qiáng焚兰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尽态极yán掠piāo
鼎chēng lǐ yǐ zī zhū
贺梁之chuán在之粒yǔ sù横jiàn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完了、结束北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未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数→动统一
构而折“骊山”名→状从骊山
“北”、“西”名→状向北、向西
未何“云”名→动出现云彩
“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动→名歌声
5.段意理解。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设计指导思想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体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志”。《阿房宫赋》一二两节属于“体物”,三四两节属于“写志”。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志”),再去欣赏“体物”部分,更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体物”的重要意义,从而掌握赋的特点。
另外,如果按照传统教法先介绍写作背景再研究课文,学生可能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就文中的某一相关语句而顺势抛出写作背景,效果就好得多了。
由于本文的文体特征,诵读也应是学习本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培养他们背诵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的作用和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体物”和“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
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的是《六国论》。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六国灭亡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虽然嬴政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做皇帝,但这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还是避免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秦朝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讨论)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一文中也表达了他本人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阿房宫赋》。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四、杜牧的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课文哪些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议论?是如何议论的?
研习三、四小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逐句翻译并理解文意。
分析:
以两个反问句引发议论,从人之常情着笔,揭露了秦的奢侈荒淫。接着用一组排比的比喻句―一列举秦的纷奢。排比的句子一连用几个“多于”,秦的奢侈与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语气强烈。结论显而易见: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第三段是就秦论秦,第四段则扩展到治国方针的议论。“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使”字句的假设进一步阐发立国之本: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千万不能骄奢淫逸。
五、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最后的警告如警钟长鸣,对治国者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介绍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是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
这类文章一般都不会为了写史实而写史实,都有其现实针对性。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被察当今为政的得失。上一篇文章《六国论》也是借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师生可以就这一类文章的这一特点共同进行探讨。
六、课后背诵三、四两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体物”与“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背诵一、二两小节。
一、既然作者已经将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论述清楚了,前两节是否有些多余呢?如果不多余又有什么作用?
研习一、二两小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诵读法来了解“赋”体铺陈的特点,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
先听录音,再请两三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声朗读。
1.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2.思考:这样描写对后文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二、介绍“赋”体铺陈的特点,并介绍“体物”与“写志”之间的关系。
赋的特点是“铺采攡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写志”是立赋的根本。
本文前两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更能充分体现秦朝灭亡的原因。
三、背诵一、二两小节。
明确:师生合作理出第一小节的写作思路,再试着背诵。
第一小节写作思路:头两句写出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下面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写地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小节由学生独自整理写作思路并完成背诵任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1.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
2.具体研习第1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板书: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3)学生再读或试背课文。
3.具体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
(2)提问: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板书:阿房宫的美人、珍宝
(3)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4.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板书:由描写转为议论
(3)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
5.具体研习第4段。
(1)教师范背第4段。
(2)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3)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4)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5)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教学目的:
1、 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2、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3、 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 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红楼梦》里有一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过了吧?里面有一张“护官符”它的内容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就提到了“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三、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以下字音
突 兀(wù ) 水涡(wō)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yìng)嫱
矗(chù)立 辇(niǎn)车 雷霆乍(zhà)惊 鼎铛(chēng)玉石
逦迤(yǐl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jiàn)
参差(cēncī)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qūn)
四、整体感知
读完文章,文章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节:从阿房宫的建筑规模、楼阁廊檐、桥梁复道等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壮丽;
第二节:写秦宫廷生活的奢靡;
第三节:写秦皇穷奢极侈、不体恤民力终于导致覆亡;
第四节:指出秦亡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1—2节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糜烂、奢侈的生活。
第二层 3—4节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第二课时
一、讲解第一小节
1、 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尝试翻译。
重点字词强调:
毕:结束,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后文“五步一楼”的“一”是数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构:构造,建构。
折;转折。
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2、重点句子翻译: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思考: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二、讲解第二节
1、重点字词强调: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
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
为:成为
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
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2、重点句子翻译: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思考: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4、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一部分,铺叙渲染了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及宫女之众。
第三课时
一、 讲解第三段
重点字词强调: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爱:喜欢。念:顾念。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使:致使。
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
举:被动,被攻占。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2、重点句子翻译: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思考:“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4、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讲解第四小节
1、重点字词强调:
族:名作动,灭族。
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爱:关爱,爱护。
2、思考:“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3、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4、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明确: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6、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 “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 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赏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由回忆《过秦论》的内容开始,引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四、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霁何虹(雨过天晴)B尽态极妍(美丽)
C鼎铛玉食(铁锅)D直栏横槛(栏杆)
E辇来于秦(坐车)F朝歌夜弦(早上)
五、断句: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5、多于庾之粟粒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4、盘盘焉焉:……的样子。
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
6、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
7、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而气候不齐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辞楼下殿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为秦宫人为:成为。
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黑发。
6、雷霆乍惊乍:突然。
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
(三)板书内容要点: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2、秦爱纷奢纷:多,繁华。
3、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
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田间。
6、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三)板书要点: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 为:做。
4、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
5、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三)板书要点:
五、总结全文
1、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 、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作业:
课后练习。
一、导入
当我们站在秦长城雄伟浑厚的背脊上,当我们置身于始皇陵地下军团的威严肃杀中,我们的内心定然会升腾起始皇帝夷平六国、一统天下的伟大形象,也自然会生出秦王朝与宏伟阿房宫“旦夕间”便轰然坍塌的悲叹。
二、合作交流
课前将学生分成六组,分别归纳文中重点字音、一字多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课上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台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指正并补充,明确关键字词。
三、讨论探究
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和气度恢宏的阿房宫会如此摧枯拉朽般被毁灭呢?请从课文第" 段中找一个四字短语来回答,全文的描写也是紧扣这四字展开的。
明确:秦爱纷奢。
有学生可能会找“ 日益骄固”,这四字也是秦亡原因,但不是本文描写议论的重点。请学生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句话,并以这句话作为解读整篇文章的切入口。
一探:“秦爱纷奢”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
请学生自由阅读1-3 段,并概括1-3 段(“嗟乎”前)的描写对象及特点。
明确:宫殿宏、美女多、珍宝富。
二探:“秦爱纷奢”,作者是通过何种手段来突出“宏”“多”“富”的?(讨论)
教师视交流情况灵活点拨学生需注意的几个方面,但不告知结论。
1、数量词:第1 段中的三百、二、五……一、十……一、几千万、一……一;第2 段中的三十六年;第3 段中的几世几年。
2、形式特点是多用排比铺陈,多用比喻、夸张来突出宫殿的宏、美女的多、珍宝的富。明确这是赋
的特点。例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将喻体置放在前,先写出令人惊奇的鲜明画面,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从而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3、内容上对同一对象多角度反复铺陈描写。写建筑,先展示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色。
三探:“秦爱纷奢”达到何种程度?请找出文中的原句来回答。(讨论)
明确:“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请学生齐读这一部分。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摆出秦统治者的罪证,绘出秦统治者“劳民伤财”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画,揭露了秦统治者不爱惜百姓,为满足个人奢欲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四探:“秦爱纷奢”导致了什么后果?(找原句)为什么不浓墨重彩写这一后果?(讨论)
明确:“ 使天下之人。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出秦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可怜焦土” 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
五探:描写突出“秦爱纷奢”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吗?(讨论)
阅读第4 段。提醒注意:四个“后人”的含义,为什么要用四个“哀”?怎样才能不哀?
明确:第三个“后人”与其余三个不同,是指更后来的人。铺陈宫室宏、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借古讽今,用以警诫“ 后人” 才是全文主旨。四个“哀” 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历史教训也许并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留在“哀”上,而不是“鉴”上。作者警示当今统治者要真正吸取历史教训,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
四、拓展提高
比较杜牧的诗《泊秦淮》与《阿房宫赋》,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目的上,都是借古讽今。一借始皇帝讽唐统治者,一借南朝陈后主讽唐统治者。行文节奏上,都是先扬后抑。情感上,都表现了杜牧作为较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不同点:体裁上, 表现手法上,一重排比铺陈,一重动词锤炼。讽刺对象上,一明写秦统治者,一暗写南朝统治阶层的达官贵人。
一、导入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而杜牧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阿房宫赋》。
二、释疑解难
1、朗读:全文四段分别由四人朗读,纠正读音;然后齐读,体悟赋文的语言美。
2、检查:提交课前预习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答疑,并把握文章写作意图。
3、互动:为弥补遗漏,教师可事先预备好以下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完成)。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应如何理解?
(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中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中“鼎”“玉”“金”“珠”作什么用法?
(4)“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应如何理解?
三、发现思考
印发人教版第二册(20xx 年12月第1 版)《阿房宫赋》课文,与所学苏教版课文分段研读比较,
努力从比较中和文本本身发现问题,然后提交全班,师生互动解决。
1、仔细研读课文第" 段,试从内容、结构及写法上去发现问题。
(1)人教版“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中四分句间没有像苏教版文本那样用句号,而是连用三个逗号,请比较哪一种写法更好?
明确:人教版语气更短促有力,更能让人体会出六国灭亡之迅速,阿房宫建造之容易,写出了秦的强大气势;苏教版停顿间歇长,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六国为何灭亡得这么迅速?更能体现秦兴之骤,阿房宫工程之浩大,更能体现秦始皇之骄奢,人民苦难之深重。所以相对来说,苏教版的写法更好,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主题。
(2)苏教版“ 高低冥迷,不知东西”和人版教“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写法有何不同?
明确:“ 西东” 与上文的“龙”“虹”押韵,属平声韵,读起来大气,有雄浑之势;“东西”与上文的“迷”下文的“凄”“齐”押韵,属仄声韵,语调低沉,蕴含斥责的情感。
两种写法都符合辞赋整齐美、音乐美的特点。
( 教师提示:赋文特点— —讲究押韵。可再行选读体会。)
(3)“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句分明写宫女,但两种版本为何都不将其划入第2段而划入第1段?
明确:这里的宫女,并非“妃嫔媵嫱”,而主要是歌伎舞女,为作者联想想象写就,目的是以歌舞效果、宫人之多来侧面衬托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繁华奢侈,以揭示秦统治者靡费之过,并与前文所写阿房宫之外形、体制相应,属先外后内写法,故应归入第"段。
( 教师提示:赋文特点— —讲究铺陈夸张、联想、想象。)
2、仔细研读第2、3段( 宫女、宫藏),试从结构上发现问题。
两种版本段落划分明显不同,人教版将“宫女”和“宫藏”合为一段,苏教版将“宫女”划为一段,“宫藏” 与议论合为一段,哪一种版本好?为什么?
明确:人教版好。写作内容上,“宫女”与“宫藏”同为宫内人和物,先外后内,应合并一处。表达方式上,前两段铺陈描写,后两段发表议论,如此编排层次明朗,一读便知。苏教版,似想细分层次,而卒将“ 宫藏”与议论相合,令层次意旨模糊。主题揭示上,人教版并列成段,强调突出,留有回味余地。总结六国灭亡之因—— —“不爱其人”,这也是铺叙秦亡之因—— 重蹈六国覆辙,更是力谏当朝。而苏教版的段落划分区分度不高,导致内蕴不深,主题揭示有些淡化。
3、立足文本,仔细研读第"段议论部分,试从内容上发现问题。
(1)议论部分一系列的排比句都是围绕着一个对象来组织的,请概括出这个对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唯独选中这个对象来组织排比句?
明确:对象是百姓。喻秦之奢华是建立在对本朝百姓的剥削、压榨之上的,反映了秦无以复加的残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由此可得出秦亡乃与六国灭亡同出一辙:“不爱其人”。
(教师提示:赋文特点— —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可再读“明星荧荧。.杳不知其所之也”体会情感。)
(2)在本段议论中,作者充分利用了赋的特点,对秦的纷奢进行了大肆夸张渲染,但有一句却相反,只是一笔带过,请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十四个字,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骏马下坡之势。“可怜焦土”四字小结前文所有铺排渲染,充溢无穷感慨:强秦迅崩速解,丽宫瞬间灰飞烟灭;速灭则虐甚,虐甚则速灭;揭示道理,警醒当朝。若铺陈夸饰,效果不佳。
四、感悟创新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四个“ 后人”具体指什么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请选用高度概括性的词语完成填空。(提醒阅读课题注解,并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济世救民的思想。)
1、建阿房,阿房___矣,秦皇___矣!
2、聚宫女,宫女___矣,秦皇___矣!
3、敛珍宝,珍宝___矣,秦皇___矣!
4、告诫:吾皇戒___,要___。
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均具体指唐朝统治者, 第三个“后人” 具体指唐朝以后的统治者。1,奇,侈;2,苦,淫;3,多,靡;4,奢,爱民。(意思对即可)
小结:明结构,先分后总;懂写法,先扬后抑,蓄势铺垫;晓主题,借古讽时。
点题: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播放全文录音朗诵。
( 教师提示:赋文特点— —卒章显志。)
五、拓展延伸
阅读《“我要给项羽翻案”引发争鸣》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阿房宫的两则材料,体会赋文“ 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六)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七)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附:《阿房宫赋》知识要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屋角向心,像钩一样,互相联系;斗角:屋角相向,又像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使,假使)
4、几千万落(落,座)
(二)一词多义
1、使?使负栋之柱(让,动词)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2、一?六王毕,四海一(一体,名词)?一肌一容(每、一说全部,副词) 楚人一炬(次数,数词)
3、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01.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在骊山)
02. 廊腰缦回(名词“腰”、“缦”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03.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04. 辇来于秦(名词“辇”作“来”的状语,用车子,乘车)
2.名词、副词、数词用作动词
01. 族秦者秦也(名词“族”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
02. 奈何取之尽锱铢(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取尽)
03.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歌” “弦”用作动词,歌唱、弹琴)
04. 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3.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
4.动词用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四)句式
1.判断句
(1)以“……者……也”表示判断。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为……”表判断。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表示判断,说明原因,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被动句 函谷举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 )其人 (省略介词“于”,从)
复道行( )空 (省略介词“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