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一年级数学试卷doc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高中化学试卷网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上图的三张图片,大家能说一说这上面的三张图片是什么呀(看生活中的陶器,放三张图片,例如绘画写生时候的陶罐,博物馆中的人面鱼纹盆,生活中烧制中药材的陶罐,让同学们熟悉陶器)陶罐,陶盆总称为陶器(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陶器盆和陶罐,是什么呢?对就是陶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器)
2、讲授新课:
(一)陶器常识:(讲道陶器,首先老师又一个问题了,陶器使用什么做的呢?泥土和水)今天我们来重点讲授陶器中的彩陶
(二)彩陶(从纹样,构图,色彩,用笔技法讲授)图片展示
(1)欣赏《人面鱼纹盆》(让同学们通过从纹饰,色彩观察)
造型:结实敦厚作画地点:盆内壁
色彩:红、黑色
纹饰:人纹和鱼纹相结合了,产生了一种新的纹样,人面鱼纹。
用笔技法:简洁
绘画内容: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在游动两条小鱼相互追逐,如果盛水的。话,是不是像小鱼在水中嬉戏呢?
(2)欣赏《彩陶瓮》(同学们说说看)通过老师上面带领同学们欣赏的人面鱼纹盆的方法,现在同学们欣赏下这个陶器。造型:圆浑,饱满
作画地点:瓶身上半部分
色彩:红、黑色
纹饰:几何纹样,外侧为锯齿形装饰,肩部为菱形连续纹样,犹如一个华丽的大披肩,正面俯视是以瓶口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
用笔技法:简洁,大胆
总结:不管以什么造型呈现出的陶器,都反映出当时劳动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
3、巩固提高:
对陶器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同学们看上图)观赏从彩陶的地点时大家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同桌)
作画地点:大部分内壁和罐子的上部分(提问:为什么只在这些地方有画?)
4、小结作业:去网上找些你喜欢的陶器上的纹饰,下节课带过来和大家一起欣赏。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的人文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技能目标:能抓住十二生肖的外形特征,运用剪纸的方法完成作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学过的技能技巧。
3、情感目标:丰富视觉和触觉的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自悟生肖动物外形的重要性。
难点:抓住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剪纸作品生动美观。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玩具、剪纸等;
2、彩色纸、剪刀、刻刀、胶棒、范作、生肖乐园的背景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知识铺垫。
1、师:我这里有一首好听的歌,想听吗?(听十二生肖的歌曲)十二生肖,作为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民间世代相传。有关十二生肖的故事和传说有很多;有关十二生肖的'各种艺术品也有很多。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十二生肖的知识,知道了十二生肖的选用和排列是根据每天动物活动的时间确定的。(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还知道了能根据十二生肖计算人的年龄。(请大家看课本,找找自己的生肖属性,在自己的出生年份上打上对勾。)另外我们还尝试着用彩泥制作了十二生肖动物。请大家欣赏我们班部分学生的彩泥作品。你觉得这些彩泥作品怎么样?(很可爱,很漂亮,突出了动物的特征。)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请小作者说说。(我先用大块的泥捏身体,再用小块的其它颜色的泥做眼睛,腿等部位。)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夸张和拟人)
3、板书并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十二生肖剪纸。夸张和拟人的手法也将运用于剪纸制作之中。
4、师:什么叫做剪纸呢?就是在彩色纸上用刀或者剪子剪刻出人呀、花鸟呀、各种动物呀等艺术形象。
(二)、学法指导,技法铺垫。
1、欣赏教师作品,自悟剪纸方法。
师:今年是牛年,老师剪了一幅牛的剪纸。请大家欣赏。(师出示示范作品)谁来说说老师的剪纸作品怎么样?(很精致!跟真的很相像!)那么老师是怎么制作的呢?(我想老师应该先画出牛的图画来,然后用小刀刻出牛身上的花纹,再用剪子剪出牛的外形。)
2、剪纸技法点击,掌握剪纸技法。
师:对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剪纸的技法和步骤。(边出示示范作品步骤图边讲解。)首先第一步是画,在彩色纸的背面画出生肖动物的外形。第二步是刻,刻出生肖动物身上的花纹。花纹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表现生肖动物身体器官的特征的花纹;如:眼、耳、鼻、嘴、腿、羽毛等;二是装饰性花纹,有月牙形、锯齿形、风车形、铜钱形等各种形状的花纹。第三步是剪,用剪刀沿着动物的外轮廓线剪出动物的外形。
3、看剪影猜动物,明确剪纸要领。
师:在制作剪纸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怎么样?请看大屏幕,老师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猜猜看,他们是谁?(学生猜动物,然后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特征猜出来的。)
师:做了这个游戏之后,你们又有什么启示没有呢?(我们画生肖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比如说强壮的牛;威风的老虎;瘦小的猴子;肥胖的猪等等……)
师:对,剪纸最重要的环节是画。画生肖动物的要领是要抓住他们的外形特征,进行夸张,大的更大,长的更长,强壮的更强壮,瘦小的更瘦小,这样才能使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我们的生肖作品更可爱,更生动美观。
4、拓展剪纸内容,弄懂剪纸意蕴。
师:除了在动物身上剪一些花纹之外,我们还可以添加一些花草、人物、文字等与之相关的一些东西。如,这幅作品。(出示对牛示范图)当然了,我们今天的作业不要做得那么复杂,我们只要剪出简单的有创意的作品来就可以。请看作业要求:
1、运用写实、夸张、拟人等方法制作你喜欢的十二生肖剪纸动物。
2、注意使用剪刀要小心,要干脆利落。
3、边角材料不要随处乱扔,保持教室里环境卫生。作品完成之后,每个小组先要进行自评,评选标准是:
1.动物特征突出。
2.作品富有创意。
3.剪刻刀法熟练。
(三)学生实践,教师辅导。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教师着重从画法和剪法上去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让他们的作品最终达到完美。同时提学生正确使用剪刀,保持教室环境卫生。
(四)评价展示,体验乐趣。
1、布置生肖乐园将学生的剪纸作品张贴展示。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生肖乐园里的剪纸动物,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哪些作品还有些不足之处,可以怎样改进?
(五)总结课堂,课后延伸。
1、师:在今天这节课上,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后作业。
1、询问父母或者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生肖属性,在十二生肖图表上圈出他们的出生年代。
2、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票、艺术品,学做小小收藏家。
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目标: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3、绘制宣传小报,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课前准备:
1、 老师准备:
(1) 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 就事先了解当地博物馆或文物保护单位,以便组织学生参观。
2、 学生准备:
铅笔、彩色水笔、颜料、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或陶土等手工制作工具与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1) 引导学生欣赏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 分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文物的美感。
(3) 教师讲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2、发展阶段
(1) 教师讲解一些资料展示卡、宣传小报和实物仿制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 作业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
3、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4、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尽力寻找生活所在地的历史文物,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运用手抄报的形式来倡导保护文物的精神,用彩笔绘画的形式不仅抒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又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的:
通过对陶塑不同历史时期陶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陶俑是体现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一定阶级的信仰、崇拜和追求死后享受的产物。陶塑了解中国古代陶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教学重点:
陶塑中国古代陶俑的功能、雕塑手法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着重介绍汉俑与唐俑在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陶俑应把握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最早的泥塑人像出现可上溯至七八千年前。
如《陶人头》面庞丰满,五官端正,神态温和憨朴,显然是个女性形象。眼和嘴用镂空法,产生浓重的。阴影,更使形象显得格外传神。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用生动的人头塑像作器口,并在器腹部配以三横排具有鸟的形象特征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以造型概括生动、形神兼备、富于想象和鲜明的民族个性著称。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按一定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包括陶俑,另外,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陶俑:陶塑俑——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材料一般是木和淘土,以淘土最为普遍。俑的形象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主要是卫士、仆人、厨夫、说唱艺人等下层人物的再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农民打井时,挖出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为这是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已发掘1、2、3号坑兵马俑共计7000多件。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其为天下奇观。兵马俑的兵俑身高1.8米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形象似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它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放映录象)
一、导入新课
世间万物形体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成几种基本的形体组合。(提问)请同学回答有哪几种?对,可分为球体、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前一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的画法,也学了一些透视的知识,其中透视最基本的规律是什么?(近大远小)
这一基本规律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中也会有所体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是圆柱体、圆锥体。
二、讲授新课
1.观察:同学们先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看一看他们各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2.制作: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制作圆柱体、圆锥体、苹果各一个
3.摆放:请同学们将制作的圆柱体、圆锥体、苹果摆放
4.讲解:在摆放写生物品的时候,要注意聚散、均衡
5.示范:先定出最高最低,最左最右的点,把握对象整体的大的轮廓和位置,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单个细节。当我们初步假定整体上下、左右之间的比例,用直线把点轻轻地连接起来,找出物体构成的倾向:呈三角形的构图,是理想的比较稳定的静物构图方式,物体在纸上,下面要多留一些,防止有下坠之感,这些�
有了外围(两维空间)的限制,我们把注意力力首先集中到中间,法国德拉克洛瓦说他每次作画都从中心画起,我们也先画中间的形体,象切西瓜,从中间开刀。
同学们看一看中间的圆柱体,在画面上是否居中?(问)偏向哪一边?
画圆柱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长方形,(用直线在画纸上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宽,注意构图的'位置重心应在纸张的中心偏上),截取一段儿高度为圆柱切面圆的透视形,注意观察圆柱的透视变化,然后用直线依次逐步削去其角,逐步使其趋於椭圆形,由于透视的近大远小的法则,椭圆在透视上的前半圆要比后半圆略高些。下圆面的透视也一样。
圆锥体的高度从与它相邻的圆柱体处找依据,比圆柱体略矮一些。画法与圆柱体类似。画苹果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直线依次逐步削去其角,逐步使其趋於圆形(注意:画苹果一定要用直线来画,不能直接以弧线来圈一个圈)在画画时应该始终坚持整体地观察对象,要使眼睛的观察范围扩大开来把对象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画时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
让我们回过头来归纳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复述一下步骤,以便今后练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训练眼、手的协调动作。
下面请同学根据上述作画步骤开始练习。
三、学生课堂作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并予以评价 课后小结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法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复习:
提问:建筑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三、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
园林建筑:
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是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
欣赏: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 “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皇家园林,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如圆明园、颐和园等。
二是私家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 的拙政园、网师园等。
三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无锡鼋头渚等。这种园林规模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
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我们江南面积较小的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园林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善于“借景”。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把园林以外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 例如无锡寄畅园“借”锡山的景。
(录象)
课堂小结:
思考题: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主要特色?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
欧洲建筑
伊斯兰建筑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木结构体系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3、色彩装饰 “雕梁画栋”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1、宫殿建筑
2、坛庙、寺观、佛塔、民居等
3、园林建筑: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
欧洲园林
阿拉伯园林
中国园林的类型: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
一、导入
先让摆上石膏正方体,让学生先观察,使学生进入一个画素描的氛围,欣赏两分钟。提问: 同学们欣赏完石膏正方体后,有什么感受?特点有哪些?
二、欣赏分析石膏正方体的构造和造型
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石膏正方体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总结
三、解构艺术造型石膏正方体的特点及透视关系
所谓的解构艺术造型,就是分析原有的形状和形体,然后用铅笔在绘图纸上构成新的形状和形体。进行解构艺术造型训练,可以启发智慧,激发人的潜能,使艺术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受训练的学生思想解放和更加敏捷,会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式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意。
透视现象是我们学习素描必须搞明白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投影透视、倒影透视(这里利用板书、画透视图来说明基本原理,更详细的内容应在透视学理论课上解决)。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四、素描中的光影、黑、白、灰色调规律及画面中的表现
没有光,事物无法呈现视觉形象,有光就有影,光和影构成的明暗关� 明暗交界线——受光与背光的交界地带。反光——物体的背光部分接受邻近物体的反射形成。投影——物体遮挡光线的部分。统称为“五调”。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也有“石分三面”之说,阴、阳、背向,归纳出物象空间立体的表现规律。写实绘画的`写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照相机式的无个性写实是不存在的,无论多麽忠实的写实愿望,最终都只是一种绘画效果的转换,而转换方式的依据既是观擦方法,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态度,指引着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而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角度又引导着视知觉在对物象中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效果。使绘画变得丰富多彩,如以线带调子式、体面式、结构式、光影式等。
五、示范解构艺术造型石膏正方体的作品
1.教师示范
2.课堂练习
每位学生发一张绘图纸和画板,学生利用铅笔进行造型练习。
六、作业要求:
1.注意构图的均衡、大小、轻重感,点线面有机的结合。
2.课堂上学生练习时,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马上展示给全体同学看,会对学生有很好的鼓励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艺术的鉴赏方法,掌握从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几个角度鉴赏书法作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创作背景等体会作者思想。
2.观察书法作品当中单个文字的笔法、结体,欣赏古代书法大家的艺术作品,从整体上分析章法和墨法,并结合资料从内容和背景深入了解书法作品深层次的意蕴,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
3.感受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感,更加热爱书法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书法作品中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的艺术特点。
难点:从多个层面分析书法作品,理解“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观察法、竞赛法、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上课初始,出示不同书体的“书法”二字,提出问题:你在图中都看到了哪两个字?分别是用哪种书体进行书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最早的'甲骨文到之后的秦统一文字为篆书再到我们所知道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些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慢慢从最初的记录功能转向了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那么不同书体的美感又是如何体现,我们又该如何去欣赏呢?今天,我们一起回顾我国近千年的书法艺术。引出课题《
(二)引导分析、深入讲解
1.认识笔法
请学生尝试选择一种书体在宣纸上摹写,思考问题:在行笔过程中,主要产生了哪几种笔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毛笔笔毫柔软,所以行笔的速度、力量不同会产生线条丰富的变化。笔法可以分为平动、提按、绞转三种。平动,在书写过程中,笔与纸距离不变,没有上下运动。提按,笔有上下运动,有提有按。绞转指书写时,笔在纸面旋转运动。
2.分析艺术风格
教师进一步出示五张图片五个字分别对应了哪一种书体?(篆书“南”、隶书“中”、楷书“唐”、行书“增”、草书“亭”)字中的线条分别对应了哪些笔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的字体在书写的过程中,艺术家的用笔也会发生变化,小篆主要以中锋用笔,在书写过程中,笔锋处于笔画的中间部位,其笔法以平动为上。楷书和隶书兼有平动,提按的笔法,笔画形态不断丰富。行书、草书、大量使用绞转,线条活泼多变。
3.形式语言审美
(1)结体
教师展示《石鼓文》《张迁碑》《颜勤礼碑》,提出问题:篆书、隶书、楷书在字形结构上有什么区别?(篆书结体端庄,楷书方正、隶书扁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书体在结体上有所不同,篆书结体端庄,楷书方正、隶书扁平,在结体上呈现该书体的总体风格。
出示颜体“神”与欧体“神”,讨论问题:同种书体之间结构也会有差异吗?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书法家在书写时会形成不同的个人风格,与书法家的个人经历、性格有关。
(2)章法
教师出示董其昌《谢惠连雪赋》和徐渭《行草应制咏墨图》,提出问题:两件作品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章法,变化中追求统一)这样的布局排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谢惠连雪赋》总体较为规整,《行草应制咏墨图》布局随意自在,每个字都有基本的结构法则,字与字、行与行的组合又形成整篇的结构。
(3)墨法
提出问题:除了布局形式之外,两幅作品在墨色的使用上分为几种?不同的墨色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上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用墨有浓淡之分,一般篆书、隶书、楷书多用浓墨,给人以笔沉、力度充沛的感觉,淡墨常用于草书、行书,给人淡雅隽秀、清新飘逸的感觉。除了浓淡,古人还用“枯”和“润”来形容墨法,枯笔来自干墨,润与枯相对,点画中微微湿润晕化。
(三)短文评述、交流分享
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到博物馆观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请同学们作为讲解员介绍作品。
学生运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评述,并与大家分享。教师总结: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侄子颜季明死于安史之乱,《祭侄文稿》是在其灵前极度悲愤中写下的,从最初章法工整到后面越发凌乱,一泻千里,情之所至。该作品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五大书体的书体特征及欣赏方法。将书法引入生活体会今天的艺术家书法当中的形式美感和精神世界。
古人以笔墨记录生活、抒发情感,让我们在千年后的今天仍能感同身受,这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古人说“书,心画也”,希望到了今天同学们也能够谨记,运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出自己的“心声”。课后请同学们去美术馆看一场书法展,体会今天的艺术家书法当中的形式美感和精神世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评述不同形式的抽象艺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抽象艺术作品的欣赏、描述、分析,掌握抽象艺术的类型及其特点,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尊重多元化艺术的意识,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抽象艺术的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正确区分并掌握“冷抽象”和“热抽象”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课前准备两个分别带有“兴奋”与“低沉”字样的纸条,并随机邀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抽取纸条,两名同学在不公布纸条内容的情况下运用笔墨在画纸上进行泼洒创作,创作完成后邀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张作品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开心、高兴、伤心、暴躁……)
教师总结:即使画面未表现具体形象的情况下也能传达情感,这就是抽象艺术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和情绪体验。进而揭示课题《抽象画》。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抽象艺术的概念
展示两幅抽象艺术的代表性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和《即兴之31》并提问:
①看到这两幅作品你能想到什么?(霓虹灯、冰场)
②这两幅作品分别是用什么图形来进行表现的?(《百老汇的爵士乐》:不同颜色的几何形色块组成;《即兴之31》:不同形态的线条以及没有固定形态的色块。)
③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尝试总结抽象艺术的概念。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抽象主义是指那些远离现实生活,不去表现自然物体的表面形象,是运用抽象的色彩、点线、块面去构成无具体客观形象的美术的总称。
2.冷抽象
(1)教师播放爵士乐《蓝色狂想曲》,同时展示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并提问:
①《百老汇的爵士乐》是否像《蓝色狂想曲》一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②画家是如何来表现节奏感的?(不同的矩形色块)
③画面中不同的色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冷静、知性、秩序)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百老汇的爵士乐》通过水平和垂直的线条分割红、黄、蓝色块,营造出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感。
(2)教师讲解冷抽象的概念并明确蒙德里安是冷抽象的代表人物。(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几何抽象”。)
3.热抽象
(1)教师继续展示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之31》,提出问题:
①这幅作品运用了哪些艺术语言?(不同的弧线、不同的色块)
②这幅作品带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感性、神秘、浪漫)
(2)尝试总结热抽象的概念。
学生大胆发言,教师总结: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或“抒情抽象”。
活动三:总结解释
活动四:鉴赏评价
1.教师展示《构图九,第626号》作品,安排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组共同学习,从艺术语言和风格特点两个方面来赏析作品。
2.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探讨完成后回答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构图九,第626号》是康定斯基的艺术,属于热抽象;作品借助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分割画面,整体用色鲜明,画面和谐。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抽象绘画是西方艺术文化中的一块璀璨的瑰宝,对现代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工艺设计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朕想。
2.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搜集一些抽象艺术画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