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优秀7篇】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石壕吏》教案【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石壕吏》 篇1

张笑天《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歌精练传神的语言和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年轻时曾发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是命运多舛,屡屡失意;他,人到中年却因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乱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在晚年悲守穷庐、贫困潦倒,却仍然心忧天下,最后孤苦伶仃地客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新局面。他的诗因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他本人更被后人誉为“诗圣”。请问,同学们,我说的是哪一位诗人?由此引出“安史之乱”,引出“三吏三别”(出示幻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吏三别”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投影课题、作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做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3、明确古诗朗读的方法(出示投影):

①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第一步

②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第二步

老翁逾墙走听妇前致词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③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第三步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共同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资料(出示投影)

4、指名再读一遍课文,看有没有读出感情来。

5、让我们听一遍录音,进一步感受一下诗歌朗读的魅力。

6、自由朗读一下课文,看有没有受到启发或感染。

7、学生跟着录音读一遍。读完后追问:读出了诗中人物的什么感情?

明确:老妇——苦

差吏——凶

8、全班齐读一遍课文,再一次感受一下诗歌的情感力量。

三、品味语言: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些词可谓一字传神。(出示投影)

想一想,下列划线的词用哪一个好?说说理由。

夜捉人——来捉人

逾墙走——跳墙走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再全班讨论。

四、深入理解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

全班再次齐读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三节):

1、老妇在差吏的威逼下,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2、诗人对老妇的无奈之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而对差吏的暴行却更多地保持了沉默,这又是为什么呢?

提示:联系实际想一想,老妇要去哪支军队服役?这支军队的使命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思考讨论:(出示投影)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吗?

明确:如果说诗人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是“忧民”的话,那么,诗人时刻关注着唐王朝的平叛战争则表现了他“忧国”的一面。

五、课堂小结:

忧国忧民是杜甫一生的坚守与追求:他有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也有过“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的孤独;有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感慨,更有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宁肯受冻而死,也要心忧天下,顾念苍生。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这就是杜甫,一代伟人的风范!

六、布置作业:

1、基础题:背诵并默写全文。

2、拓展题:搜集古诗中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名句。

3、创新题:续写石壕村老妇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教后反思: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以读代讲,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学生读,互评,再生读,听录音读,跟录音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了以学为主的原则,注重学法指导。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的时间。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团队意识,发挥集体的力量,体会合作的快乐。

整堂课的设计贯彻由浅入深的原则,由感性朗读到品味语言,再到情感主题,环环相扣,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布置作业注意了分层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对基础知识,即文言字词的教学重视不够。另外,由于自身能力水平有限,这节课没有完全上出我预期的效果,实在是遗憾之至。

(XX年9月29日)

《石壕吏》 篇2

课题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 材 分 析

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石壕吏》 篇3

泸教版《石壕吏》教案3

.《石壕吏》教案2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译文

《石壕吏》rm音频课文朗读  

《石壕吏》ppt课件  

《石壕吏》ppt课件(1)  

《石壕吏》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四)背诵指导。

师:那老师今天教你们一招,你们可以采用问答的方法。大家知道吏和妇是对话的过程,但文章没有写吏的问话,我们可以想像出来啊。同学现在想象一下,吏有可能会问了什么?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师生背诵。)

师:这个不幸的家庭是令人怜悯的,饱受苦难的老妇人是令人同情的,然而老妇人的诉说打动了官吏吗?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

(五)写作手法分析。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六)教师总结。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壕吏》。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

(八)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夜捉呼怒

老妇啼苦

“我”忧国忧民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

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

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石壕吏》 篇5

一。题解: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唐代伟大的诗人,原籍襄阳。他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少年时刻苦读书,具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曾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游历。中年以后来到京城长安,希望能抒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安史之乱起,任左拾遗,有很多时间在兵荒马乱中流亡。公元759年,到达四川,在成都定居过一个时期,曾担任过工部员外郎的挂名差使,因此人称“杜工部”。公元768年,他离开四川,在湖南、湖北一带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提示了社会的矛盾,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被人们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他各种诗歌体裁都运用得非常成功,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练,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诗歌的高峰,在文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绍

领读注释①

二。范读课文

1.正音:

逾墙走 邺城戍 老妪 泣幽咽

2.学生读课文

三。参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

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

五。分析:

1.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3.写作方法?

(1)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

(2)明写和暗写相结合。

(3)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作业 :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要求:1.人称:第一、第三都可

2.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

3.人物不变。

4.顺序不变。

5.主题不变。

6.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

注意事项:7.字数不少于500字。

99.6-21集体备课

《石壕吏》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得到官吏的可怜、同情吗?会怎样怒呼?)

第三次请求: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五、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六、小结

师:托尔斯泰“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生: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师:对。(动情地)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试背诗歌,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石壕吏》教学反思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目标: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但是学习《石壕吏》,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有些距离,再加上这首诗本身写得比较巧妙,使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感情表达比较隐晦,理解有些难度。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以“品”为中心。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诗歌——解读诗歌——问读诗歌---改写诗歌等环节,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崇高思想。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主导思想确定为:以情感人,以读促讲。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具体做法是: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品味、记忆、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品读诗歌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通过拓展想象,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参与体验中理解了诗作的思想内容,从而再现诗作意境,品味蕴含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感情,使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同时了解了“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了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应该说,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学生获得了有关品读古诗歌的规律性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我觉得本课的成功,主要在于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作为一首叙事诗,本文的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很适合表演;而且,生动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故事所讲的情境之中,在身临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并且,随即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之后,针对表演,完成“听妇之苦”、“观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层解读,效果不错。层层深入的流程,学生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

二、合作品诗,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诗,这一教学环节是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物象,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现诗中形象,感悟其创设的意境,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如诗中开头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义丰富,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说“老翁逾墙走”老翁留下老妪独自逃走是否对?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究竟是谁在哭?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小组搭配,确有好处,可以使学生全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老师在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此环节中,我观察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们有话说,敢于说。讨论后,我并没有给出固定答案,而是对每位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认同,并引导其他小组去补充,孩子们的思考渐渐深入,答案渐渐丰厚。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从中感悟出诗人就是通过短短几句话,几个物象,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平民百姓的带来学生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简,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对于学生课本剧的表演缺少技术指导,在语言品读方面不够细致,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完善。

本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领悟到:学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现在的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结果,往往超出预想的设计。面对新情况,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语文教学只有以对话为土壤,才能开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对话中,语文教学才能走向学生心灵。

《石壕吏》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 ) 眦( ) 簪( ) 逾(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 ) 决眦( )

家书抵万金( )( ) 浑欲不胜簪( )

五、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犹得( )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__ 戌( )________ 戎( )________

(2)衰( )________ 哀( )________ 衷( )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

(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dài zì zān yú

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

四、钟:聚集; 眦:眼角; 书:信; 抵:值; 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1)三男邺城戍 (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

六、1.(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石壕吏》 篇7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 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 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 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 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 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诵读。

3.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 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 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 察作者之情

四、 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 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 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  ——毒

听老妇之诉  ——苦

察作者之情  ——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