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丁香结》教案【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丁香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参差(cēn cī)芭蕉(bā)衣襟(jīn)妩媚(wǔ)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

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一、赏花

二、悟花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丁香结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cēn cī)芭蕉(bā)衣襟(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生总结,老师概括:一、赏花;二、悟花。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教学反思

1、出示丁香结的图片,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想象中感悟出丁香花儿的美,感悟出丁香花儿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感悟。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古诗句,想象画面与意境,初步理解丁香结的含义,接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深入理解,畅谈自己的体会,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样会让学生懂得“借物喻理”的写法,而且明白其道理。

《丁香结》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具准备】

xx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二、品读释疑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交流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 (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虽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 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朱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格外妩媚,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研读第5自然段。

(1)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2)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4.研读第5自然段。

(1)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2)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本文中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课文寥寥数百个字,丁香的魅力跃然纸上,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自然能够解开这个结,由物及人,结构清晰精致。

2.举一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3.体会学习本文借情抒情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示例:

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肤觉写花的香味。)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五、当堂检测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处理的很好。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丁香结》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从而掌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体悟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面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点:

1、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学习比喻、拟人描写的方法。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再试着想出几例,与同学交流。

图片欣赏“丁香花”

二、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作者是一位女作家,文革,十年,给作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磨难,一家人深受迫害,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 “焦虑和悲痛”一直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徘徊在庭院之中,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睹物思怀,于是在其弟病逝前写成此文。

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预习反馈: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 jiàn)   伶仃(líng dīng)  盘虬卧龙(qiú)

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解释下面的生词:

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酒酿:米酒。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选择喜爱的一节,看谁读得好!

四、朗读指导:

长句的停顿要得当;

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注意句子的。重读;

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五、入文初探“丁香结”

1、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语句用横线圈画出来

2、理清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划分段落并概括。

(1-3重点写丁香花;4-6写的是丁香结。“赏花”到“悟花”)

六、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2.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七、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朗读优美段落,积累好句段。

《丁香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段,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积累语句。

3、领会和学习作者由丁香花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积极豁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花卉的图片,引出丁香花

大自然的花卉万紫千红,俗话说,各花入各眼,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花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出示丁香花图片,找同学说说对丁香花的看法和感受。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情思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几种花的象征意义导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基本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积累生字词:(结合教材课后读读写写,适当补充拓展,注意正音)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参差斗室朦胧恍然

【设计意图】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学习的基础。

三、初读文章,梳理“丁香之结”

1、自由散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且圈划出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关注这些句子出现的位置,划分层次。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后三段写的是丁香结。

2、作者在两部分中,围绕“丁香”各做了什么?尝试添加一个动词,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课文前三段写的是“赏丁香”,后三段写的是“悟丁香”。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近文本,探究丁香结。

四、感知文章脉络

1、文章的题目是“丁香结”,圈画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看一看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划、思考并回答)

预设:文中提及“丁香结”的句子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三段。

2、既然“丁香结”出现在文章后三段,那么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概括并回答)

预设:文章前三段写的是丁香花,重点写丁香花的色彩、形貌、气味、姿态。

3、仔细圈画前三段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思考这三段对于丁香花色、形、味的描写是否重复?还是各有何侧重呢?

(学生默读、圈画、思考、朗读并回答,教师从旁引导、归纳)

总结:由此可以看到,文章前三段描写丁香花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丁香,逐渐转到写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丁香,丁香与“我”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深。

前三段对于丁香花的描写,与后三段所写的“丁香结”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为深入文本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生字词,明默。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左右。

要求:要能写出个性特征,能对景物进行具体的刻画。

【设计意图】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一、(1—3)丁香花赏花

二、(4—6)丁香结悟花

《丁香结》教案 篇6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描写了不同地方的丁香,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多个方面细致地刻画了丁香娇俏灵动、可爱芬芳、鲜润妩媚的形象,并由古人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联想到了丁香结的来历,感悟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就是“结”,得到了生命需要“结”的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本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幽雅、浑浊、笨拙、参差、愁怨”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4.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 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宅院 缀满 幽雅 断断续续 伏案 浑浊 眼帘 笨拙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模糊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后鼻音,注意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边是“隹”,不要写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2)理解词义。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对生字、新词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独特感悟。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姿态、花的气味、花的形貌、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诗中的丁香结、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感悟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结。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点明中心,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预设: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过渡: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角度展现了丁香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吗?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丁香的特点,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本文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其中前一部分主要写的是“赏丁香花”,作者分别写了城里、城外校园里和斗室外三个地方的丁香,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让读者对丁香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主要写“悟丁香结”,作者从有关丁香结的古诗开始,写到了微雨中格外妩媚的丁香,并引发了为什么叫“丁香结”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整合文章各部分大意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待学生思考后指名发言,被指名的学生说完后,如果没有说完整或说得不太准确,其他学生可补充。通过自主思考、互相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本文的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感悟。)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丁香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最喜欢哪里的丁香?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作者笔下的丁香美得脱俗,美得优雅。那么作者是怎样将丁香的美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联想到丁香结并生发感悟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品读课文,欣赏有关丁香的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重点句课件出示。)

(1)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描写丁香的几幅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

(2)小组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有这样几幅画面:城里丁香图、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雨中丁香图。)(学生也可有其他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3)师生共同欣赏这四幅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体悟作者赋予丁香的品格。

画面一:城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教师出示丁香花开满枝头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想象的画面来感受丁香花缀满枝头的姿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思考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拟人——“探出”和“窥着”都是人的神态和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

画面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突出表现了丁香花的什么特点?)

预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句子,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中去感受月光下丁香花的美好姿态,使学生情在其中,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交流示例:

生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作者将丁香花置于迷蒙的月色之下,营造出一种幽静、典雅的氛围,使画面非常具有诗意的美感。白色的丁香花和紫色的丁香花相互映照,各自显出不同的风采,一个潇洒如俊俏的美男子,一个朦胧如害羞的美少女。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娇俏灵动的特点。

生2:“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淡淡的”“幽雅的”表明丁香花的芳香并不浓郁,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丁香花的香味不同于桂花的浓郁四溢、沁人心脾,也有别于兰花的暗香浮动、回味无穷,丁香花独特的甜香令作者即使在月夜下也能闻香识花。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可爱芬芳的特点。

画面三: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这两句话中的“积雪”和“莹白”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积雪”和“莹白”在文中指的是丁香花。作者用“积雪”和“莹白”来代替丁香花,一方面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花”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行文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积雪”是借喻(使用喻体来代替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巧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能够鲜明直观地突出丁香花的特点:“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照耀”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了丁香花与作者的。联系之深,将丁香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以及作者对丁香花的依赖巧妙地表现出来。窗前的丁香见证了作者的写作生活,让她的文思和梦想更加焕发光彩,“照耀”一词将这种相依相伴的知音之情表达得巧妙脱俗。

画面四:雨中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格外妩媚”一词,这个词概括了雨中丁香的特点;接着结合“如同”一词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出示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画作,感受画面风格;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出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雨中的丁香如此妩媚、如此迷人,才让作者不禁发出“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感叹。

(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4)师生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总结写出了丁香花怎样的特点。

预设:结合刚刚欣赏的四幅画来说,如作者从颜色、形貌、气味、姿态(或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出了丁香花纯洁无瑕、可爱芬芳、娇俏灵动、鲜润妩媚的特点。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所描绘的并不是散乱的几幅图画,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的。

3.再识“丁香结”,感悟情感。

研读课文第4—6自然段,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课文引用的两句古诗中你体会到古人在丁香结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②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作者由丁香结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一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然后总结得出结论:丁香结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第4、5两段的内容进行分析:作者引用古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印证了在古诗文中丁香结的形象的确与“愁”分不开;同时也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中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拓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问题二预设: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这段话;再课件出示丁香花蕾的图片和中式衣襟上的盘花扣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确丁香结的本义和象征意义;最后具体分析称为丁香结的原因。

(丁香结的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愁怨。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直接原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情感原因——丁香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问题三预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直接阐述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是:“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有独到的见解。学生自主发言示例:

生1:生命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这些大多不能被立刻化解,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中没有任何困难,反而缺少起伏,就太平淡无味了。

生2: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展现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以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生3:此处作者将丁香结和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预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丁香花的特点、丁香结的来历及象征意义、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教师总结。

小结:丁香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驰骋了作者的想象,带我们欣赏了不同地方的丁香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多少年来,作者的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在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2)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主题。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欣赏了娇俏、妩媚、芬芳的丁香花,理解了丁香结中寄托的情感,体会到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感受,同时也领略了大作家的文笔的魅力。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习作者的写法,用心观察,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能使自己的作文更生动、更吸引人。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作者通过“丁香结”这一事物引发了自己的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事物引发你的联想。想一想,快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提示: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寄托了怎样的情感?要充分发挥想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丁香的诗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丁香结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1个生字、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3、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各种花的图片,最后展示丁香花。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各种花的特点,为最后的“小练笔”作准备。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散文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以便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可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可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生字。

师指导书写“缀、幽、雅、案”等字并组词。

3、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愁怨:忧愁怨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文章题目为“丁香结”,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

(2)作者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它们各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和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3、文章结构。

丁香结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层并概括层意,促使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请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丁香花的美及丁香花高雅的品格。

2、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感。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可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赏花部分”,赏析优美语句。

1、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作者描写丁香花时,你感觉哪些语句比较优美?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调动了哪些感官?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品格?

2、学生自学交流。学生汇报优美句子。

3、优美词句讲解分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丁香花的可爱。星星的比喻写出了丁香花的样子。)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人们在夜色中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②仿照第1句话,补充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的野菊花,黄的,白的。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5、从感官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官?(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3自然段。

三、理解“悟花部分”,总结主题内涵。

1、自学提示(二)。

指名读第4~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指名回答。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描写出雨中丁香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丁香为什么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妩媚、朦胧,颜色交融,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印象派画作。

②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丁香“化”入雨中的场景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更加凄楚动人,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作者理解了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

3、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作人的愁心,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研读第5、6自然段,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理解文章结尾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是作者思考后的感悟: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开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6、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入体会“丁香结”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淡淡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的有益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人生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去感受如雪丁香的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朦胧的丁香结,去体会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小练笔。

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文章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特点,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请你也选择一种花,调动各种感官去具体描写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丁香结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本篇散文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丁香花的幽雅、香甜。作者由丁香结展开联想,开始了对人生的体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单元学习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体会作者从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丁香花,从而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到身边的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丁香的诗句,观察自己喜欢的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图片引入

1、课件出示下面几种花木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牡丹、莲花、菊花、梅花、松柏等。

引言: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被赋予某种品格。象征富贵的牡丹,高洁纯净的莲花,坚强乐观的梅花,坚贞不屈的菊花,毅然挺立的松柏。丁香,作者又赋予了它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观欣赏图片导入,引入创设的情境。在感受其他花草树木的象征意义时,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设下疑问,为理解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检测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

缀满 朦胧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花蕾 恍然 愁怨

宅院 浑浊 参差 眼帘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衣襟 顺心

平淡

3、重点指导“幽”“薄”的写法。

幽:共九笔,第一笔为竖,第一笔写得稍长一些,第八笔竖折起笔稍矮。整个字左右匀称。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第八笔是竖。整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艹”要写得宽一些,“甫”写得小一些,“寸”要支撑住上面的“甫”。

4、理解重点词语。

朦胧:不清楚;模糊。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自读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时,理解重点词语,重点指导易错难写的字。把练习写字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划分结构,理清脉络。

第1~3自然段:从颜色、形状、气味多角度描写丁香花。

第4~6自然段:由诗句和雨中的丁香花想到丁香结,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这四幅丁香图。

课件出示:

①城里丁香花图;

②城外丁香花图;

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

④雨中丁香图。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画出描写优美的诗句。

5、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其他同学听。

对于找到的优美语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喜欢的语句,能够对优美的词句有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词。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参差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2、回顾课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与丁香相关的图片。(①城里丁香花;②城外丁香花;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④雨中丁香)

3、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悟优美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美感,体会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回顾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交代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美感的兴趣。

二、品析丁香花特点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归纳。(作者是从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花的。)

3、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析。

重点语句一: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丁香的美?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探出”“窥着”都是描写人的神态和动作的,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丁香花的娇俏灵动、惹人怜爱。此外,还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2)出示丁香图片,指导朗读。

重点语句二: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找出描写丁香的词语,再仔细读读句子,说一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关注“十数棵”“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这些词句,作者从颜色、数量、姿态、气味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芬芳、可爱的品格。)

(2)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重点语句三: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花与人的联系之深,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的依赖巧妙表达出来。)

(2)指导朗读。

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花对作者的影响。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品悟丁香花的特点,感受作者赋予丁香花的品格。在品析、朗读中,体会丁香花的可爱之处。

三、解读丁香结情怀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2、了解丁香结的本义。

课件出示盘花扣的图片和重点语句:“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3、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1)出示课文中引用的诗句,指导朗读诗句。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2)体会丁香结在古人心中的意象。(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3)理解重点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4、作者对丁香结有什么态度?

(1)出示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2)“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人生如丁香一样美丽芬芳,也像丁香一样有解不开的愁怨,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成了又有一件,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3)小结:作者赋予丁香结新的含义,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品格。

5、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由“赏花”到“悟花”,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生活的小体会、大感悟融入眼前的丁香花中,深化主题。)

设计意图:品读重点语句,由丁香结的本义到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感受作者豁达、积极、从容的人生态度。

四、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配乐指导朗读。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2、小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展示小练笔,共同评议。

3、总结全文。

本文展现了作者看到的城外、城里和自己家中的丁香花,由古人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最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显露了作者对人生的洒脱。

设计意图:在拓展丁香结的相关诗句中深入体会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同时,进行小练笔,提供语用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中,努力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品析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从描写丁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的角度来写的,从而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气味。在阅读理解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对如何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的方法进行指导。学生能够由课文中的丁香花想开去,联系到了其他花,阅读方法得以运用。在感悟古人眼中丁香结的愁怨时,在理解作者眼中丁香结的积极豁达时,学生的思想变得深刻,体会了丁香结中的象征意义,也有了更多的个性化解读。

丁香结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二、品读释疑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交流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朱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研读第5自然段。

(1)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2)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4、研读第5自然段。

(1)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2)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三、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本文中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课文寥寥数百个字,丁香的魅力跃然纸上,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自然能够解开这个结,由物及人,结构清晰精致。

2、举一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3、体会学习本文借情抒情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示例: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肤觉写花的香味。)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五、当堂检测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处理的很好。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