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
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
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新授讲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A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
B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
C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
D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
(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
(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
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教师总结;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贞观之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展示标题。
三、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目第一段起至第11页第2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1、赋役制度方面突出了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3、编撰的《唐律疏议》,其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4、沿袭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5、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教师总结: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请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巩固与小结]
隋唐时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时期。唐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历数代而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为后世所景仰。我们生活在祖国腾飞的新时代,更应从中感觉祖国的辉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奋斗!
[板书设计]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1、隋朝的灭亡亡国之君:隋炀帝
原因:暴政
时间:618年
2、唐朝的建立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三、贞观新政:
改革赋役制度
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1、贞观新政修改法令,编撰《唐律疏议》
完善科举制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2、贞观之治
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新课改理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观念和思想。课堂中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真正实现了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同时更加注重对历史学科开卷能力的培养和对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养成。以下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反思:
1、学习新课之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结合一些影视作品,例如,《大明宫词》、《隋唐英雄传》、《至尊红颜》以及《隋唐演义》等等。学生们对这些是很感兴趣的,有很多的话题。因为文艺创作与历史事实之间是有区别的,所以学生们在谈论的时候,我在一旁帮助他们分辨。当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会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历史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样更加便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谈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策和措施的时候,我结合了当今的实际。唐太宗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可以和今天党中央实行的取消农业税相结合。唐太宗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这可以和今天的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到现实情景之中,使学生能够凭借生活经验去探索历史新知识,发现历史新问题。
3、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如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要讲清楚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例如对唐太宗的评价要从他顺从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因而在他统治时期能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
课堂中我总体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有些内容的处理不全面,不充分,也不具体,这是一个遗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
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以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通过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
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教学重点
1.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2.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
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一、春的故事(幼年)
相传有一年春天,一位父亲带着他年幼的儿子外出春游,遇见一
位相士,相士看了看年幼的孩子对他的父亲说到,这个孩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说完就不见了,回 家以后,父亲就把儿子的名字定为——李世民!
师:(设计意图)由故事引出本课核心人物李世民,从而导入新课。
生:怀着极大地兴趣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夏的激荡(青年)
师:故事中孩子的父亲叫李渊,他是何人?
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是唐朝的第一位皇帝,也就是唐高祖。
师:(设问)那么,在整个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谁立下了汗马功劳呢?
生:李世民。 师:对,是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战功显赫、功勋卓著的`“秦王”李世民。弟弟的显赫却引起了哥哥(也就是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兄弟之间矛盾逐渐尖
锐,最终在公元626年的夏天爆发了一场激烈动荡的——玄武门之变。
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选派代表生动讲述玄武门之变。
师:适时播放影视资料,渲染气氛,表现这场“夏的激荡”。
三、秋的丰硕(中年)
师:(过渡语)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秦王”,两个月之后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第二
位皇帝,也就是唐太宗。
生:观看唐太宗的画像,感受一代帝王的风范。
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文P8,思考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生:迅速阅读课文,快速找出答案。
生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生2: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生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不同意见。
师:一言概括之,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师:唐太宗将皇帝比作舟,将百姓比作水,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太宗皇帝说道做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8—P9,
搜索太宗皇帝的“治国之策”。
生:仔细阅读课文,独立认真思考,
小组成员热烈讨论,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生1:减轻赋税
生2:戒奢从简
生3:合并州县
生4:善于用人
师: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两个方面解读太宗皇帝的“治国之策”。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课后小结
通过比较隋朝与秦朝,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都在政治上创立了新的制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都有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通大运河;统治时间都很短(都历经二帝),都因暴政而亡国,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通过比较陈后主昏庸无道和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的道理。
课后习题
A、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
B、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C、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