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一、为下列字注音组词
谬( )________ 憧( )________ 缭( )________
戮( )________ 幢( )________ 潦( )________
泻( )________ 悼( )________ 粹( )________
泄( )________ 绰( )________ 猝( )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
2.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3.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三、在括号内填写引用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a.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作用。
1.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 )
2.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
( )
3.“南jing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
( )
四、阅读
(一)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1.上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国的哲学家、________、________家。
2.“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中的“温和”一词如何理解?
3.第一段中作者所感觉到的痛苦是什么?
4.为什么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5.结合全文,说说上文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
(二)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jing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2.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
3.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
4.第2自然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
5.文中对两个杀人狂的描述,最触目惊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是什么?
6.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
7.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三)广岛事件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yuan了弹,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用yuan了弹去杀伤大量和平人民,这是大家反对的。但是,倘然不先后投下了两颗yuan了弹,日本帝国主义还不会立即投降,战争还可能拖下去,各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将承受更大的损失。
但二次大战之后,日本却抓住这颗yuan了弹大做文章,首先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模样,一说二战,先说广岛,却把自己在二战中的侵略暴行掩盖起来了。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日本空军所犯的罪行,更是罄竹难书的。1939年5月3日和4日对重庆的大轰炸,我是亲身经历的。日军投下了无数燃烧弹,重庆全市陷入火海中,而且水管被炸断了,无法救火,伤亡在万人左右。其后,日军又对重庆采取了“疲劳轰炸”的办法,即日机分批起飞,轮流来袭击,我们的警报时间,长达五天五夜,使人们在一百几十小时中不敢离开防空洞。1941年,日机空袭重庆,长达七天七夜,造成防空洞内万人窒息的惨案。据统计,这一年,日机对川、甘、陕、滇、黔、湘、桂各省的轰炸达1878次,出动飞机达12300余架次,中国人民受到的威胁和损失,恐怕大大超过了广岛人民。当年经历过这种场面的朋友,残酷情状,永世难忘。
但日本有些人却左一个广岛,右一个广岛,面对自己在二战中的罪行,闭口不谈。今年6月9日通过那条“不战决议”,既无“不战”字样,也无“道歉”字样,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一句话,根本不想认错,自然也就不想道歉了。
但是,日本群众的眼睛却是雪亮的,特别是广岛群众,他们受到战争的惨重损失,但是他们也清楚,广岛之所以遭炸,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侵略的结果,那颗yuan了弹,是日本军国主义把它引来的。7月27日,日本天皇明仁在广岛参加悼念yuan了弹受害者时,广岛群众举行了静坐示威,要求明仁代表死去的裕仁天皇,为发动侵略战争表示道歉,这就说明了问题。
裕仁功过,早有定评。日本的侵略罪行,也无可推脱。广岛事件,说明了日本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远在有些阁员和议员之上。这一个精神世界,比那颗yuan了弹重要得多了。
1.美国为什么要在日本广岛投入yuan了弹(用原文回答)?
2.“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日本空军所犯的罪行,更是罄竹难书的”中的加粗词语“罄竹难书”的意思是
( )
a.比喻罪行难以书写。
b.比喻罪恶的事实太多,难以写完。
c.形容日军所犯下的罪行到了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d.形容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无法写入文中。
3.本文写了哪些事实?重点叙述什么?
4.本文写作有何特点?
5.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一、谬miù(荒谬) 戮lù(杀戮) 憧chōng(憧憬) 幢zhuàng(一幢) 缭liáo(缭绕) 潦liáo(潦草) 泻xiè(倾泻) 泄xiè(泄气) 悼dào(悼念) 绰chuò(绰号) 粹cuì(纳粹) 猝cù(猝死)
二、1.表示对死难者的敬意。 2.指“我”的头脑瞬间变得不清晰了。
3.指纳粹的残酷,无辜者被屠杀人数之多,内心的沉重等。
三、1.c 2.a 3.a
四、(一)1.萨特;法;作家;评论 2.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充满友爱与和平的小城。 3.纳粹疯狂地屠杀无辜者7000人,特别是他们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使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他感觉到了痛苦。 4.“沉重”是指纳粹屠杀无辜者的凶残,“美丽”是指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 5.纲领,统领全文。(二)1.残暴,无人性 2.时间,即顺叙 3.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 4.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 5.最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杀人的数量;最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的神态——笑。 6.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不可摧,这里的长江指代中国。7.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 (三) 1.倘然不先后投下了两颗yuan了弹,日本帝国主义还不会立即投降,战争还可能拖下去,各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将承受更大的损失。 2.b 3.写了以下几件事:(1)美军在广岛投yuan了弹;(2)日机对重庆等地大轰炸;(3)日本天皇在广岛参加悼念yuan了弹受害者。重点揭露了日军所犯下的罪行。 4.文中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写美军对日投yuan了弹与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一方面写日本人民与当局某些阁员、议员的态度作对比。 5.批判了某些日本人顽固坚持军国主义的反动立场。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
一、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 .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二、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三、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析一析“西德”与“日本”,“景物”与“心情”“描写”与“议论”“战争”与“和平”等。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步骤:
初读,理思路。
全文结构清晰,四个部分内容依次如下:参加纪念活动途中——开展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讨论——摘录血腥悲剧中的片纸只字。
精读,品美句。
结合课后习题二对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进行品析。
回读,探主旨。
鼓励与众不同,可以参考的说法:
①控诉战争的残忍。②歌颂爱的伟大。③jie露非正义战争维护者的自私嘴脸。④我们应该不停地反思历史。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介绍作者
聂华芩,湖北人,现居美国。1925年出生,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去中国台湾,到1960年一直担任《自由中国》编辑委员和文艺主编。1962年应聘在中国台湾大学、东海大学教文学创作。1964年美国爱荷华大学聘为“作家工作坊”顾问。1967年和美国诗人安格尔(paulengle)一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有名作家三、四十位到爱荷华,写作、讨论、旅行。1977年起主持“国际写作计划”。已有80多位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华文作家参加。1977年300多位各国作家联名推荐聂华苓、安格尔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在美已获3个荣誉博士学位(honorarydegreeofhumanelatters):universityofcolorado,dubuqueuniversity,coecollege.1981年,与安格尔同获美国50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贡献奖(awardfordistinguishedservicetothearts),1981年至1982年,任美国纽斯塔国际文学奖(neustadtinternationalliteraryprize)的评审员之一;1988年至1989年,任美国飞马国际文学奖顾问。已有22本书(小说、散文、评论)在中国大陆、香港、中国台湾和美国出版,并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等多种文字。其中《桑青与桃红》1989年英文版获1990年“美国书卷奖”(americanbookaward)。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是作者参加了哪次活动之后写的?
1988年南斯拉夫人民纪念克拉库耶伐次事件的活动,作家们围绕“放逐与文学”
2、这次活动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吗?
(沉重)
三、细读课文分析品味
为什么说这次记忆是沉重的?
(1)杀戮的人数
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
(2)杀戮的对象
孩子、老师、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身份:普通)
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个性:纯朴勤劳、心地善良、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热爱亲人)
分析诗歌:抒写孩子们“爱和盟誓”的“梦想和秘密”,及对“阳光”的渴求与热爱。这些孩子还年幼,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他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在诗中,校园生活是如此的亲切、温馨,令人留念;孩子们的身影是如此的熟悉、清晰得如在眼目前;孩子们的心灵是如此透明、澄澈,可感可见。
分析遗言:对亲人的爱
分析老师:整个民族的英勇美丽
(3)杀戮的理由:
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荒谬
四、揣摩体验深入探究
1、面对本民族曾经犯下的滔天罪孽,德国人(作家明赫白)和日本人有什么截然不同的表现?
(忏悔狡辩)
2、周围人们听完他们的发言后,又是什么表现呢?
(1)分析“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个细节
世界各地的许多作家原谅了西德作家。作家们对西德人的尊敬。
(2)分析称谓“日本人”
作家们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他的孤立。许多人和明赫白握手,却没有人答理那个日本人。
3、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这两个民族的民族性格?
补充资料一:
那是六年前,在与一位曾在欧盟任职的德国教授座谈经济改革问题时,有人不合时宜的地提起日本对侵华罪行的暧昧态度,询问教授的看法。就在大家感到有些难堪时,这位德国教授回答道:“对于日本的态度我无法评价,但对于德国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我们完全承认。尽管我是战后出生的,但如果在座诸位需要的话,我可以在这里代表德国表示忏悔。”会议室中的空气骤然凝固了。大家都被这位德国教授的坦诚态度所震撼。他赢得了入会者的尊重,正像德国人民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一样。深究下去,这是与德国知识分子坚持理性原则,并对青年进行理性主义的历史教育分不开的。有关法西斯的历史,是德国学生必学并反思的一段历史。
补充资料二:
1970年12月7日上午,整个东欧大雪压境,这是东欧最寒冷的季节。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仪式,随行的人开始等着这个仪式的结束。
突然,勃兰特的双腿跪在了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下,他这一举动让所人都猝不及防。
所有人都被勃兰特的举动惊呆了。广场上一片肃静,只有大雪在天空中纷纷扬扬。
随即,在场的记者醒悟过来。镁光灯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碑前划出道道耀眼的光芒。
第二天东欧的各大媒体上,都登着德国总理跪在二战时期被德国人杀害的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照片。凡是看到这张照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深深的忏悔,这一跪的份量重如泰山。
三年后,当勃兰特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莉亚娜-法拉奇的采访时,问他为什么在敬献花圈之前没有安排这个仪式,而你自己突然作了这个决定。
勃兰特说:“尽管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二战期间在国外从事反法西斯的斗争。但是现在我是西德的总理,我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觉得有道义上的连带责任。那天早上醒来时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我觉得不能只限于给纪念碑献一个花圈。我本能地预感到将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献完花圈后,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这就是下意识吧。”勃兰特解释他的下跪之举“不仅是对波兰人,实际上首先是对本国人民”,因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该生活在一起。”
在这里,人性、良知、公道占据了勃兰特的思维,一切外在的东西都形同虚设。勃兰特这是向正义和公道下跪,他敬畏的是天道人心,是向数千万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的灵魂下跪。
世界也许就在那一刻原谅了德国,这一跪成为一段光辉的历史载入了人类的史册。有人问犹太人:你们恨德国人吗?他们说不恨,因为德国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民族!因为他们跪着都比站着的日本人要高大!勃兰特这一勇敢的行为使他成为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并在他杰出的政治生涯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多年后,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
当勃兰特在华沙双膝跪下,
全世界看到一个反差。
跪着的德国总理,
比站着的日本首相高大。
30多年后,德国的新一代领导人沿着维利-勃兰特的足迹又踏上了这块土地:德国统一后的第二位联邦总理施罗德在对波兰进行短暂访问期间,再次来到他的前辈曾经真诚下跪的纪念碑前,郑重地献上了一个花圈。随后,施罗德为安放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附近的维利-勃兰特纪念碑揭了幕。施罗德说,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阳光下,纪念碑上这位前西德领导人维利-勃兰特下跪的浮雕侧影显得凝重而神圣
总结:
借用第二位联邦总理施罗德谁忘记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对于历史犯下的错误,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是一个高大的“人”。德国是一个理性的民族,具有反思精神的民族。
补充资料三
日本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承认这一事实,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里也没有侵华战争这段历史。
参拜“靖国神社”
在战争赔偿方面,德国为230万纳粹时期劳工幸存者建立赔偿基金;日本即使对血泪斑斑的“随军慰安妇”赔偿也百般抵赖和拒绝。
总结:极端的民族主义
理性的民族主义是,抵御外来入侵,捍卫民族尊严,促进民族进步,是捍卫人类基本价值规范的正义之剑。而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自大、因循守旧、仇视异族,则往往是践踏人类基本价值规范的邪恶之剑。
五、拓展延伸,反思自我
补充资料
每次日本灾害过后,我们的网络上往往会很快响起一阵欢呼雀跃,即使有哀悼和惋惜,也被狂风暴雨般的批判打得抬不起头。这是一种很习以为常的“仇恨运动”了,每一次那个岛国发生灾难,都如同气象学里的那只蝴蝶,在海的彼岸卷起阵阵幸灾乐祸的飓风。
其实每次灾害过后,其潜在或现实受害者,多是和你我一样的小老百姓、守法公民,他们和我们一样为生计奔波、为儿女呵护、为社会出力。在他们身上,没有军国主义的影子,没有鹰派政客的嘴脸,没有极右狂热者的脸谱,甚至不少人都是中国人的朋友。然而,不知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一听说某国遭灾了,马上就联想到n年前的国仇家恨,翻出历史的旧账,让“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反华分子”所在国度的后人们来偿还。多少年过去了,这种单一错乱的“报仇”思维依然生生不息,而“生命至上、同类相悯”这些最基本的人本价值观,还没有深入人心。甘地、马丁•路德•金在执着反对某个恶的制度的同时,不忘告诫人们要学会宽容,因为“因剑得到的也必将因剑而失去”——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思想却还寂寞地躺在蒙尘的书本里。吗?难道“宽容和仇恨”就真的与我们一些的愤怒年轻人,格格不入吗?
宽容不意味着怯懦,而是一种强大后的自信,自省不意味着忘记,而是让悲剧永不重演的自我强大。
我们也应该反思:在批评日本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同时,是不是自己也犯了类似的错误。
记住雨果说过的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记住塞尔维亚人每年举行纪念活动的目的吧: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但愿新时代的我们也不要不丧失理性的独立思考,仅仅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而丧失了对生命的尊重。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引文与正文之间的关系。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3、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中心。
【学习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5年生于武汉,原籍湖北广水。著有长篇小说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和短篇小说集《台湾轶事》《一朵小白花》,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以及翻译作品《百花齐放》、《遣悲怀》等。
2、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灭绝人性的德国法西斯屠杀了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德国纳粹匪徒血腥杀害了7000多人,其中有300个孩子。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的10月21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铭记历史。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此情此景使她联想到中国的南京大屠杀。面对法西斯灭巨人性的野蛮与凶残,她向世界人民发出了要正视历史、消灭战争、捍卫和平的呼唤。
【自主学习】
1、你知道“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吗?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缭乱 锐不可挡 荒谬 寒噤
b、响彻云宵 头发斑白 制裁 拂晓
c、荡然无存 高屋建瓴 赃物 杀戮
d、月明风清 张皇失错 鞠躬 健忘
3、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行踪与情感,为课文的每一部分内容拟定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4、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5、课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合作探究】
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2、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3、“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5、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6、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延伸拓展】
选择一道题,按照题目要求,写一个片断作文。
1、想象在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发生的这场杀戮的具体情景,如:塞尔维亚人民的顽强抵抗、孩子们临死前的情景、纳粹的残忍凶暴等,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
2、想象巴法尔给他父亲写信时的情景,把巴法尔的信扩展成200字左右的片断。
3、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我的感想】
活着是幸福的,尤其生活在今天这个和平安宁的环境里更是幸福的!想想那些曾被战争夺去生命的人们,想想那些因战争而失去亲人成为孤儿的孩子,我们还会为个人的一点小得失,生活里的小挫折而抱怨哀愁吗?历史的沉痛让我们更觉今天的和平、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团结起来吧,全世界有良知的人们!让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