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这是诗人李商隐给对方的复信。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 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 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夜雨寄北》诗歌鉴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夜雨寄北》原文和译文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

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

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

三、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

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点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诗歌的意蕴。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

(二)点强化

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2、文章脉络结构

全诗有四句。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

3、该诗三个层面分析

(1)、语言层面分析

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夜雨寄北》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这首诗仅用28个字,把自己仕途不得志、有家归不得的抑郁之情表现出了,极富想象力。

(2)、意象成面

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巴山的夜雨”、“秋池”点出写这首诗的时间和地点,用一个“涨”字把作者的愁思与窗外的瓢泼大雨联系起来。“共剪西窗烛”把诗人思家的画面刻画淋淋尽致。

(3)、意蕴层面

读者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产生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优秀诗歌都具有审美性。审美意蕴指诗歌的音乐和结构情感的美;智性美指有诗情的表达透漏出的深刻哲理。诗人通过回环的修辞手法,运用现实和幻想画面的结合,通过简练、意味深远的语言,把身处异地,思念妻子的抑郁之情表现出来。

(三)点延伸(选讲)

1、语言层面拓展

卞之琳的诗向以含蓄睿智为读者所喜爱,他常常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又蕴含对世界的体验。《断章》这首诗,其语言就生动体现了这种特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表面平淡无奇:桥上有风景,于是你在看;你也构成了风景,于是别人也在看你。在无奇中,让人体会到了画面所蕴含的丰富的生与死、知与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对性哲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装饰”的是梦,这一语言的搭配极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词与抽象词的组合,打破了语义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种诗意的逻辑,从而大大扩充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涵,又扩展了诗的表现范围,加深了诗的理意。

2、意象层面拓展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之所以催人泪下,是与诗人成功运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组组含义深刻的意象分不开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歌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将具体意象与抽象意象融为一体,在时空的急剧转捩、对比中,完成了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这些意象,让我们在最初的震撼过后,又恍然于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之中,从而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因此,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3、意蕴层面拓展

穆旦常常在自己的诗中给所塑造的形象以黑暗与光明的哲理,《赞美》这首诗就集中代表了诗人的这种艺术创作风格。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自我,一是“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的农夫。抒情主体在荒凉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在忧郁的森林中,对着在天际爬行的“不移的灰色行列”,诉说自己的“沉默的爱情”,“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要以带雪的手”和“佝偻的人民拥抱”;这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情的形象。而农夫,这“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而又降落”,“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路是无限的悠长”,而他却放下了“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的古代的锄头,坚定地“看着自己”融进了死亡。一个劳动者守望着自己的贫穷、劳苦,然后抛开妻儿老母,抛开一切,一去不回头。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他的内质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也在为他的离去而痛哭?不言而喻,这两组意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农夫与我猝然相遇在诗中,各自理解着自己的使命,当芸芸众生昏昏于自我意识的丧失时,我和农夫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着清醒,传达出一种与昏聩的世界格格不入、为寻找光明而粉身碎骨的精神。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意象的解剖,挖出了诗歌的某些内涵,对作品有了初步的审美体验;然而进一步去体味:在这一荒凉而饥饿的画面里,农夫形象的精神之光开始活跃起来,浮动起来,扩展起来,从而传达出农夫的个性品格——在自身充满动乱、矛盾、苦难和愚昧时,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牺牲自己、改造自己,寻求走向光明的出路,也正因此,“一个民族才能起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农夫这一形象,实际承载着民族历史的内涵,代表着先行者的特定品质,闪耀着民族性格的不朽光华。而我是新生农夫的象征,我与农夫的血肉联系,共同筑就了民族之魂。这正是《赞美》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的崇高的美学意蕴,鉴赏到此,才算真正进入到诗歌意蕴层的把握之中,也即进入到诗歌的“智性”意蕴中。

(四)、点回归

同学们,相信通过对这首诗意蕴的分析,我们对诗的意蕴有个初步了解,这对我们以后在分析诗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帮助。也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鉴赏其他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夜雨:点明作诗的时间。北:指巴山以北的长安。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指诗人妻子王氏。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有大巴山小巴山。这里指诗人所在之巴东。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二句:是说何时能回家相对夜谈,追述今夜雨中客居巴东的情况。何当:何时。

全诗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七、作业要求

课后阅读赏析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穆旦《赞美》,掌握诗歌的意蕴美。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 篇3

课题:

《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

1、释题。“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当堂测验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2分)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将这首诗翻译成一份现代书信(加入适当想象)。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羁旅之愁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思归之苦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3、体会诗人的感情。

4、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2)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2、分析理解题目: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3、师有感情地范读此诗,注意停顿节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生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此诗。生速记此诗,并让生展示背诵。

5、自此解释:

(1)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何当:什么时候。

(6)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6、逐句解释: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7、诗歌主旨: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8、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9、生再次朗读此诗。

10、课堂练习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 篇5

导入

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思念是亲友间共同的情素,思念是对曾经拥有的回忆,思念是对将来重逢的渴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思念亲人的古诗,题目是:夜雨寄北,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诗题“夜雨寄北”(板书:夜雨寄北)好,我们一起来读两遍这个题目。

一、解诗题

看看诗题,

想一想,“寄”是什么意思?(可以说是寄信吧)“北”又指什么呢?(北方,也可能指北方的亲人,自己的妻子。)看一看,诗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时“寄北”呢?再读诗题(夜雨寄北)可以知道是在一个雨天的夜晚。为了让人听得更明白。读古诗也要注意读出重音,这样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那么,诗人是谁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

二、知作者

(出示幻灯片),噢,谁来说一说你收集到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好,齐千姕你来说,郭晨宇你也说说。收集得很全面,来看看老师收集的。

(生自由介绍后出示多李商隐资料课件:)我们小声读一遍,这些资料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常识,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李商隐给妻子写了一封什么信,信的内容是什么?

三、读诗句

1、(出示诗句课件)请大家自己读诗,把读不准的字圈出来。然后再

同桌互读,要校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汇报你们认为比较难的字词。好,孙一田你来读,嗯,不错,孙彤辉你来读,嗯,有进步,指出了比较难读的字词

2、(出示涨的课件:)记多音字“涨”,(涨潮,涨破)在这里读三声。读两遍,记住它。

能不能读得字正腔圆,一个字不错?自己练读一遍。

3、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争取把它读通,、读顺。

你能把它有节奏地读出来吗?(出示带节奏的课件),老师先来给你们示范一遍,同学们试一遍。好,比刚才好多了。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四、整体感知诗意

(出示课件)请结合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宋俊杰你说,嗯,理解的不错,第一句是说,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秋池就是什么?(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涨,灌注,雨水增长很快。第二句应该是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3、再看三、四句,释疑。“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是对家人的思念。)三四句是何时那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4、再连起来说一说,想一想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郭明祖你说,对,第一二句是思念家人;你能读出思念的味道吗?齐读一下。第三、四句是盼望团聚。你能读出盼望的味道吗?再试着读一读。

好,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又跟这个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味。

五、赏析诗句体悟诗情

1、齐千姿你来读第一句,好,请坐。在这个雨夜,谁在问谁?两个“期”说明了什么?孙姕瑄你来回答,嗯,这两个期一问一答,将归期的期待和未有期的失望融入了这凄凉的夜色中。更加显示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中。

2、徐鑫泽你读第二句,这句当中有你喜欢的字吗?对“涨”字老师也认为这个字写得非常美,它不仅富有动态感,写出了巴山之水涨满秋池的景色,更是诗人对妻子怀念的增长。

3、齐读后两句,你发现了什么?张跃钊你说,嗯,这两句是诗人想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嗯,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在烛光下和妻子聊天,他们在谈论着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也正是这首诗的奇妙之处。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的境界。

4、好,让我们在用心去体会吧。用心去读一读这首诗。嗯读出了凄凉思念的味道。

那么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景色,听到这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的心情呢?对,是借景抒情。很多诗人写景不单单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李商隐也不例外。

六、拓展延伸

1、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李商隐的其他名诗。(出示课件)和老师一起读一读。看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去探看。

2、还有一首《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七、布置作业

李商隐的诗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震撼了无数文人的心灵,所以,咱们课下以后要背会、默写会这首诗,还要把它的画面讲给爸爸妈妈听。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